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尊重师长和传统价值观。

这导致了中国教育在长时间内的保守和封闭。

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发生改变。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开始借鉴西方教育模式。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是戊戌变法,这是清朝为了教育系统而进行的一次努力。

然而,这次失败了,教育体制仍然没有真正改变。

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新的教育体制才开始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教育着重发展了普通教育,鼓励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中国教育的发展放缓。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开放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主要的教育包括:恢复高考,建立国家教育委员会,进行大规模的师范教育等。

进入21世纪,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开始注重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教育也开始注重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提倡创新和创业教育。

此外,政府还鼓励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促进教育公平。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面临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教育的任务将变得更加艰巨。

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注重质量和创新,推动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教育公平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提供公共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作者:刘林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01期民办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周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诞生于晚清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运动中。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宗教、灌输侵略者的政治思想,兴办了一批教会学校。

面对衰微的国运和列强的疯狂侵略,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洋务派人士发起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运动,一批新式洋务学堂随之兴起。

1878年,张焕伦在上海创办了正蒙学院,开创了近代中国民办高校之先河。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办高校得以迅速发展。

据有关史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前,民办高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1/3强。

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超过当时多数国立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接受改造、沉寂消失到恢复重建、蓬勃发展的曲折历程,与共和国一起走过60年的风风雨雨。

在跨入科学发展新阶段之际,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以资借鉴。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5个历史阶段1.接收改造阶段(1949年~1952年)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诞生,一方面要继续开展军事斗争彻底解放全中国,另一方面还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基本民生。

在这种情况下,政务院对当时69所民办高校采取了“积极维持,逐步改造,重点补助”的方针,使得多数民办高校得以正常运转,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随着新生政权的逐步巩固,对民办高校的改造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50年8月,政务院通过《私立高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无论是接受西方教会资助的教会大学还是由民族资本创办的私立高校,都要重新办理申请登记手续,由此拉开了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序幕。

民办高校或停办,或由政府全面接手转制为公办高校,或在1951年~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中被拆散与其他高校重组,如燕京大学各院系按文理科和工科的不同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而辅仁大学主体被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部分院系则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一部分。

中国民办高校发展.ppt

中国民办高校发展.ppt

近代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
积极促进、依法办学 鼓励发展、逐步合法
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标志,并把民办教育 提高到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来认识民办高校的使命 。它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走上规范发展道路的里程碑,中 国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迈入依法办学的新阶段。
1992-2003, 1997年第一部专门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出台,重申了“积极鼓励、大力支 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1998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民办高等学 校的地位,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 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中国民办 高校发展
框架
民办高校概念界定 近代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类型与特色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困境
民办高校界定
民办高校:
❖ 民办高校是指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 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 的普通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就数量而言,l927年,已立案的私立大学就达到了18所,另有 准予试办的私立大学15所,发展之迅猛可见一斑。
就质量而言,一批私立学校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 沪江大学等,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并享誉全国。
另外,还有由外国教会所设立的教会大学。像燕京大学、圣约 翰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齐鲁大学和辅仁大学等 私立大学对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促进中西 方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型人才
我国民办高校的特色分析
❖ 3、师资聘任:灵活性
教师来源多样化,主要包括: ①退休人员。学校的离退休教师以及一些企业事业单位退休的 专业技术人员。 ②毕业生。主要是本科生,也有少量的博士和硕士。 ③在职、在校人员。聘请一些公立大学的在职教师,企事业单 位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从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态势, 即新毕业和已退休教师多,中年教师比较少。 优势: 从人事制度看,打破了教师任职的终身制,极大调动了教师的 积极性,形成人力资源的活水。(与公办院校比,“只进不出”、 “近亲繁殖”)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近代前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在近代前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传统的教育体制遭到破坏。

这段时期,西方传教士和外国商人介入中国的教育事务,建立了一些西式的学校。

此外,中国的改革派也提倡新式教育,如“自强学堂”等,开始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2. 辛亥革命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教育改革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孙中山提倡了"民主、科学、教育"的主张,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此时期,大量的西式学校和职业学校被创办,并加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力度。

3.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0年代至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挑战,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教育观念。

这一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兴起,他们提倡科学、民主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对中国传统封建观念的颠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

建国初期,教育改革以消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为重点。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特点。

5.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的教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此外,对国际教育的开放和交流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和中国学生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教育体制的破坏、西方传统教育的引入、教育改革的推进、到大规模教育普及和教育体制创新的过程。

近代中国教育的进步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制建设、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

对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对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民国初年,为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开始逐 步发展壮大。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和课程 设置也开始被引入中国。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教育开始受到怀疑和反思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倡西方式的教育改革。
文化自信的培养
民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 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 育教学之中。当代教育应继续加强文化自信 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 文化观。
THA重本土化特色,将西方先 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 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当代教育应继续坚持本土化特色,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教育创新与文化自信的构建
创新教育模式
民国高等教育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引入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 创新发展。当代教育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 探索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现代化教 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学科设置与课程建设
学科设置多样化
民国高等教育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设置众多学科领域,涵盖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课程建设灵活性
民国高等教育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灵活的学分制度和转专 业机会。
重视实践与实验教学
民国高等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设置实践教学和实 验课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术自由受限
在政治高压和社会保守观念的影 响下,学术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 限制,学者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受到束缚。

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国民素质、缓解就业压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五个春秋,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民办高等教育要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从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历程机遇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石油、煤炭等物质资源,还要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科技创新与高质量的人才密切相关,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所以说经济的提升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公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就应运而生了。

一、民办高等教育的界定学术界的众多研究者们对民办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前对什么是民办高等教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

潘懋元先生在《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体制的探讨》一文中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和资金来源两方面指出:“民办学校,实质上相当于私立学校。

”陈宝瑜教授从经费来源的角度出发,认为“民办,应理解为学校固定资产的投资大部分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的高等教育。

黄藤教授则从由谁来经办或营办的角度出发,认为:“无论投资主体是谁,凡不是由政府具体经营、自主办学的所有学校,我们都可以统称为‘民办学校’或‘民营学校’”。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这些专家学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到民办高等教育的某些主要特征,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理解为:其举办主体是除了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或个人;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利用社会资金,自筹资金;其产权是归属于某一个体或团体或者若干个个体或团体;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是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历教育或培训。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演变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我国教育学校制度经历了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历程。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民国教育学校制度演变的过程:一、清末学制的改革鸦片战争后,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命运,清政府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壬寅学制未能实施。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二、民国初年的学制改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壬子学制,这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

壬子学制较全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

1915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制。

这一时期,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

三、壬戌学制的颁布1922年,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学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这个学制吸收了解放区的经验,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是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中,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视培养各类技术人才。

此外,我国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子女能够接受基础教育。

五、现行学制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学制不断改革和完善。

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我国教育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近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从封建时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中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与进步。

本文将分析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探讨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近现代教育的萌芽近现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1862年,福建船政学堂成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综合性学校,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初步发展。

此后,许多洋务学堂和政府学堂相继建立,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鸦片战争后的民国时期,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教育纲要》,确立了以“以民为本,以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

此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是义务教育的推进。

1921年,国民政府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

这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分配,为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改革。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文言文教育,开始普及使用现代汉语拼音和现代科学知识。

同时,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得到了发展,为培养高级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再次是教育体制的改革。

1927年,中国实施了高等教育自由招生制度,取消了科举制度。

这一改革不仅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近现代教育的挑战与变革然而,在近现代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首先是中外合办学校的兴起。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与外国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办学。

这种合办学校的兴起使中国教育受到了西方教育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教育的包容性问题。

其次是政治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近现代以来,中国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经济环境,这些都对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1. 清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 古代、中世纪、清朝和现代。

清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官学为主。

官学是由官方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官员及其子弟。

以考试为主导,以四书五经为核心教材。

尽管中国的官方教育主要面向少数人群,但民间教育和私人学校在所有战争和动荡的时期都有存在。

2. 鸦片战争之后的教育制度在19世纪,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西方列强开始介入中国教育。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政府逐步开放教育,引进西方教育模式。

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开设教育机构。

在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中国科技开始发展。

西方模式的教育注重实践和理论结合,鼓励创新。

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采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学校,这种模式迅速扩展到其他城市。

3. 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刻改革。

新思想涌现,对传统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并反映出中国社会对教育改革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建立了现代的教育体制。

从1930年代到1940年代,许多现代大学在中国建立和扩张。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教育制度。

在时序的变革中,高校体制改革和普及教育政策的实施,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上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时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教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顶尖大学科研能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同时,教育资源也开始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开放。

5. 未来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毫无疑问未来的中国教育将会和过去不一样。

未来,教育制度将更加多元化, 很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新型教育机构和教育服务,要求学生具备新能力,满足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从此,我们更加期待中国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健壮,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培养人才。

浅述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程演变

浅述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程演变

1 2019年/第3期/1月(下)22019年/第3期/1月(下)国。

政府设置“游美学务处”选派留学生,又筹建了清华学堂作为留美的预备学校,后发展为清华大学。

清华学生在8年刻苦学习后,进入美国大学三年级继续深造至硕博学位后回国。

留洋归来的学者们成为国内各界的翘楚,许多还入职大学,如教育博士郭秉文等,为近代高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3民国大学的多元化发展和大学制度的完善(1912-1927)1912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近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破灭。

略微安定的社会环境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得以自由挥洒,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1916年12月,蔡元培受命北京大学校长后毅然赴任,开始了从大学宗旨、校风到办学方针再到校务管理原则及教学体制等全方位的改革。

他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多家学问,大学之大,在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在管理上,采用民主化管理的方式,组织各门教授会治理学校。

蔡元培革新过的北大从此焕然一新,蔚然成风。

“兼容并包”也使得中国的学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与生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4]与之遥相呼应的,是郭秉文执掌下的东南大学也在如火如荼的变革。

例如,招揽了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院系设置、课程内容乃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

[5]东南大学在20年代的中后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此后声名鹊起,与北大一南一北珠璧交辉,成为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推进的又一笔浓墨。

学制方面,癸卯学制实施以来多次修订仍漏洞百出,很快被壬子癸丑学制取代。

1912年颁布的壬子学制指出,高等教育不分级,包含三个层次体系,依次为预科、本科和大学院。

随后一年,教育部陆续公布了《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令。

[6]其中《大学令》指出,大学的宗旨应该是教授高深学术以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硕学闳才”;《专门学校令》在表明专门学校的宗旨为培育所需的专门人才。

我国近代私立高等学校探析

我国近代私立高等学校探析

校 的法 规 ,9 2年 l 月 , 育 部 颁 布 《 门 学 校 令 》 大 学 11 O 教 专 和《
令 》 。
11 年 教 育 部 公 布《 立 大 学 规 程 》4条 , 细 规 定 了 93 私 1 详
创 设 私 立 大 学 的 有 关 政策 , 是 近代 中 国私 立 大 学 的 第 一 个 这
在 对 私立 高 等 学 校 的宏 观 管 理 上 , 时 期 , 廷 虽 然 在 该 清 学 制 上 不鼓 励 私 人 创 办 高 等 以 上 的 学 堂 , 对 已建 立 的私 立 但
教 育 科 学 文 摘
21 年第 4 00 期
教 育 史
我 国 近 代 私 I吉 学 校 探 析 厶同 等 _
张 晓路 , 肖冬 平 , 陈谦 明
四川大 学 工 商管理 学院 , 四川 成 都 6 0 6 10 4
《 河北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 科 学版 ) 2 1  ̄ 0 0年第 1期 , 1 0 0字 约 60
年 在 南 京 的 金 陵 大 学 ( 南 京 文 汇 书 院 、 育 书 院 合 并 而 由 宏
成)光绪 1 ; 6年 在 北 平 的 协合 大学 ( 改称 为燕 京 大 学 ) 后 。 清 朝 末 年 , 些 有 识 之 士 也集 资创 办 私 立 学 校 。 最 早 创 一
办 私 立 学 校 的 是 张焕 纶 。他 于 光 绪 4年 在 上 海 创 办 了 正 蒙
成文法 。
书 院 。新 式 的私 立 学 校 迅 速 发 展 。 当 时 创 办 的 大 学 有 光 绪
2 年 成 立 的 南 洋 公 学 绪 3 年 成 立 的 中 国公 学 、 绪 3 2 光 0 光 1
1 1 年 教 育 部 发 布 了外 国人 所 设 专 门 学 校 毕 业 生 待 遇 99 办 法 规 定 。上 述 政府 所 颁 布 的大 批 管 理 法 规 , 明 了民 国初 表 期 管 理 私 立 高 等 学 校 的政 策体 系 已初 步 形 成 。 正 是 由于 政 府对 私 立 高 等 学 校 采 取 了重 视 和 寄 予 厚 望 的态 度 , 颁 布 的法 令 规 定 了政 府立 案 的私 立 大 学 除 了 不 能 所

我国近代私立学校发展史及对现阶段社会力量办学的启示

我国近代私立学校发展史及对现阶段社会力量办学的启示
毅秘会为趁办举
:
: :

巍 薰 焦燕
;
掣耀薰 黔罐 黔 掷 输蜷 蒸
龚 彩

彝 毕港蒸
、 ,
近 百 年来 私 立学 校 经 历 了产 生 发 展 逐渐走 上 正规 并 由兴 盛到 取消 的过 程 这个过 程 大 致 可 以分 为
,

,
部还 发 出指 示 要求 在 由政府接 办 改 为公 立
,

,
195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

,
发展 并 且 逐 渐壮大 与 以下 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 政府在教育 法 律 规 程 中 确 立 私 立 学校的 地位 并 进 行指 导 是保障私 立学 校 正 常发 展 的关键 因 素 第二 造 就 一批 热心 教育 矢 志 教 育的事 业家 是保 证私 立学 校运行的关键 第三 办 学 的高水平 高质量 是 私立 学 校 能够 生 存 发展 的保障 现 阶段 随着 经 济体制改 革 的发 展 教 育体制 改革 的深化愈来愈 引起社会的关 注 在新 形 势下 发展 社会 力量 办学 事业是时 代的客观要 求 是满足 人 民群 众对 文 化教 育 需要 的一 条重 要途 径 《中 国教育改革 和发 展纲 提 出 改革 办学 体 制 改 变 政府包 揽 办学 的 格 局 逐 要》 步 建 立 以 政府办 学 为 主 体 社 会各 界 共 同 办 学 的体 制 这 既是 对社会 力量 办 学 作 用 的 充分 肯 定 也 是 社 会力 量办 学地 位的进 一 步确立 更指 明了它 的广 阔 发展 前景 回顾 近 代私 立 学校 的发 展 历 史 我认为 对 现 阶 段社会 力 量办 学有如 下 启示 一 在提 高认识的 基 础 上 依 靠 法规 政 策 加快 社 会力 量办 学事 业的发 展 搞 好 社 会 力 量 办学 首 先要 提 高 对社会 力 量办 学 的认识 这就要 求必 须改变 社会力 量举 办 的教育 是盈 利教 育 贵族 教育 等错 误 观 念 充分认识 到 社会 力 量 办学 是 我 国 教育事业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但认识 提 高 了 不见得 事情 就 办得好 重 要的是把认识 转变 成一 种准则 性的规定 这个规定就是政策 国家如何鼓励 支持 引 导 管 理 社会 力量 办 学 必 须制定 出一 些 可供操作的政 策 法规才能奏效 另外 我 国 社会力 量 办 学事 业 目前 还 处于 探索 阶段 许 多 间题 还 不能 急于 用法 来规范 政 策 比较 灵 活 法 是政策 的具 体化 条文化 定型 化 对社 会 力量 办学 首先 用政 策来调节 当这 些 政策证 明是 行之 有 效 时 再将这 些政策定型 化为 法 这种做法 是对 我国 的社会力量 办学 事业 的健 康发展 是很 有益 的 二 自筹 资金 注重 改 善 办学 条件 是 社会 力 量 办 学 的基 础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几种新教育,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人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人也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我国近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消亡

我国近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消亡

我国近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消亡近代私立高等教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中国开始涌现出许多私立高等学府。

这些学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公立高等教育的不足,也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进步。

然而,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许多私立学府逐渐消亡,以至于全部消失,这一过程充满了波折和痛苦。

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许多进步思想在舆论场上广泛传播,这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一些进步的教育家和知识分子开始创办私立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这些学校大多从事基础科学和实用的专业教育,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中最著名的学校包括南京金陵大学、北京顺天府学堂等。

20世纪初,随着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遭受了许多外国的侵略和干涉,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私立学府逐渐发展壮大,并实现了对公立高等院校的竞争。

例如,天津北洋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之一,并在学术、教育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同样,上海的复旦大学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近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

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私立学府频繁变动和闭门,经常面临经济困境。

私立学府的运营和发展往往依赖于捐助和学费收入,但由于政治环境和与公立学校的竞争,这些学校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压力。

此外,一些私立学府也面临着教学资源的匮乏和师资力量的不足等问题,这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进一步削弱了它们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消亡是一段曲折而痛苦的历史。

这一过程既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受到管理模式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无论如何,私立学府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私立学府消亡对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和教育的不利影响,为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的所谓“艺才”。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 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

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1912 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

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

第五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

第六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

摒弃“模式”,复归“传统”。

1957 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

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

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国外的任何“模式”。

近代学校制度的演变

近代学校制度的演变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到近代新式学校的兴起,我国近代学校制度的演变历程可谓曲折而复杂。

一、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在封建社会,教育主要以私塾教育为主,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形式以师徒相授为主。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形成,教育机构多为私塾,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二、洋务运动与新式学校的兴起19世纪末,洋务运动兴起,一批新式学校应运而生。

如江南制造局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这些学校以培养军事、科技人才为主,是我国近代学校制度的雏形。

然而,这一时期的新式学校数量有限,教育普及程度较低。

三、戊戌变法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开始推行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标志着我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近代学校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四、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的颁布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学校制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壬寅学制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癸卯学制对学制体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五、壬戌学制与教育普及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

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对学制体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使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

壬戌学制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普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52年,我国颁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全国学校教育的指示》,对学制体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此后,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制度不断完善,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简述近代学制变迁的脉络

简述近代学制变迁的脉络

简述近代学制变迁的脉络近代学制变迁是指近代以来教育制度和学校体系的变化和发展。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清朝末年的改革开放,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体制改革。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面临外国的侵略,国家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摆脱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教育改革被视为国家振兴的重要一环。

清政府创办了讲武学堂、官立学堂等一系列学校,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

这些学校主要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以应对外来的侵略。

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教育被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和政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普及教育、改革课程内容、推行新教育方法等。

此时期创办了许多新式学校,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学制的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体制改革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

毛泽东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劳动、面向现实、面向世界”的口号,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制度和学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实施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等。

此时期创办了许多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近代学制变迁的脉络可概括为清朝末年的改革开放,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体制改革。

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学校体系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这些变革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深刻的演变。

这一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鸦片战争之后,也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从传统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向现代教育制度的过渡,对于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逐渐从封建社会转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由于国家的疲弱和经济的滞后,传统教育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西方的教育制度进入了中国,为中国的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教育制度以“科学、民主、现代”为核心理念,强调知识的普及和个体的发展。

新式学校和现代学科开始在中国诞生,为中国的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再次迎来了教育的浪潮。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注重质量教育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领域也开始引入市场机制,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路径和方向。

同时,中国开始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认识到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要求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

经过近代以来的演变,我国的教育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成为了国家的战略目标。

同时,教育体系的转型和升级也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当前的教育制度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比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的速度不够快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制度的研究和,推动我国教育制度向更加科学、公正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派 遣 留学 生来 培养 人 才 , 加上 对 原有 书 院 的 山长和 课 的一 半 。
程改 革使 得 书 院得 到一 定程 度 的发 展 。 实 上这个 时 期 事
( ) 二 国人 自办高等 教 育掀起 高潮
的书院改造和创建实质就是 以书院传统形式将 中西学
这 时期 私立 高 等教 育 主要 分 两个 时期 : 为私 立 高 一
我 国私 立 高 等 教 育最 早 可 追 溯 至 春秋 时 期 孔 子创
在 书 院衰落 的同 时 , 自办教 育逐 渐 发展 起 来 。 10 94
办 的私 学 。之后 , 私立 高等 教育 以各 种 形式 在 各朝 各代 年 《 奏定学 堂 章程 》 布 及后 来科 举 制废 除 之后 , 国 的 颁 我 的历 史 舞 台上扮 演着 重要 角 色 。 片 战争 至 民 国这 段 时 自办教 育进 入发 展 时期 。 个 时期 教育 的 主办 以 民办为 鸦 这 期, 国家 政 局 风云 变 幻 、 动荡 不 安 , 育也 随 之 而 变 , 教 特 主 、 官办 为辅 , 在 办 中小学 教育 , 少实 业 家成 为 教育 重 不
二 融为 一体 。戊 戌 变法 时期 颁 布 的提倡 西 学 、 励 兴学 的 等教 育 的快速 发 展时 期 , 为私立 高等 教育 的 逐渐 稳 定 奖
措施 促进 书 院在 全 国范 围 内得 以发展 。 中国书 院史 ・ 时期 。 据《 此 时 欧洲各 国正忙 于第 一 次世 界 大 战 , 暇顾 及 东 无 附 录三 》 粗 略 统 计 , 院发 展 到 这 个 时期 , 14 的 书 自 80至
可观 的成 绩 。

警 教 练所 及创 建博 物苑 和 图书馆 , 对 近代 教育 所 作 的 他

国人 改造 和 高等教 育 的创 办
贡献 是很 少人 能 与之相 比的l 自第 二 次鸦 片战争 后 , 1 1 。 日 本 的先 进 技术 和理 念成 为我 国人效 仿 的对 象 , 当时 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11 年 , 9 1 全国共有约 40所私立书院。但随着变法的失 方 殖 民地 ,我 国民族 工 商 业 在 这 一 时期 获 得 了一 定 发 0 1 7 94 9 败而 告终 , 直至 10 年 科举 制 的废 除 , 院慢 慢走 向尽 展 ,为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经济基础 , 1— 12 95 书 头 年, 出现 国人 办私 立大 学 的 高潮 。 民国成 立后 , 变革 晚 清
才。本 文以国人 自办高校和教会 大学 两条线索来 阐述私立高等教 育的发展 并论述其培养人 才 、 建立健全 高等教 育体 系的历 史意 义和 宝贵的治学经验。 关键词 : 国人 自办高校 ; 教会 大学 ; 立高等教 育 私
中图 分 类 号 : 4 G6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2 4 0 ( 0 20 — 06 0 1 0 — 17 2 1 )4 0 5 — 3
只 北 山西 大 学 堂 3 起 了对 原有 书 院 的改造 。第 二次 鸦 片战 争后 , 在洋 务 思 量 极 少 , 有 京 师 大 学 堂 、 洋 大学 堂 、 所, 因此 , 私立 高等 学校 数量 虽 少 , 已 占据 了高 等教 育 却 潮 的 主导 下 , 主要 由地 方 官员 、 主 绅 士 主办 实 业 学 堂 地
21年第 4 02 期 ( 第 9 8期 ) 总 9
黑 龙 江教 育 ( 教 高 研究与 估) 评
HE L I ONG I JANG DUC I E AT ON ( g e d c t n Ree rh& A p a a) Hih r u a o sac E i p ri 1 s
N O. 2 2 4, 01
S ra O. 8 e il N 99
■教 育 思想 与理论 研 究
鸦 片 战争 至 民 国时期 我 国私 立 高等教 育 的发 展
彭文 娟 , 杨棉 华
( 汕头大学 , 东 汕头 5 56 ) 广 10 3
摘 要 : 片战 争到民 国时期 , 立高等教 育发展 迅速 , "时特殊 的社会 历史 背景 下 , 国家培 养 了大量人 鸦 私 在- 3 为
别是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谓步履维艰。私立高等教 家 。 如南 通 的张 謇 , 他认 为“ 教育 而母 实业 ” 把办 实业 父 ,
育 由 旧式 书 院 到 中西 合 璧 ,再 到 国人 自己主 办 高 等 教 所 得 的资 金投 入 到教育 事业 。 在南 通建 立 了从 幼儿 园 到 育 ;或是 从 侵略 者 主办 的教会 教 育到 教 育 主权 的收 回 ; 大 学 、 从普 通 教 育 到师 范 教 育包 括 南 通 中学 、 纺织 专 门 特别 是爱 国官商 和 知识 分子 突破 重重 障 碍 , 持 为 民办 学 校 、 坚 医学 专 门学 校 、 产 专 门学 校 、 业 学 校 、 船学 水 商 商 教 育 的理想 , 得 私 立 高 等教 育 在 夹缝 中成 长 , 得 了 校 、 使 取 河海 工程 学校 、 路 学校 、 哑学 校 、 工 传 习所 、 铁 盲 女 巡
( ) 一 传统 书 院的 改造 和新 式 私立 高等教 育的创 办
和 的思想 , “ 与 中体 西用 ” 似 , 相 只是 此 时学 我 国古代 高 等教 育 以书 院为 主 。到 了 晚清 时期 , 书 了 “ 魂洋 才 ” 这对 院被 纳 人 官学 , 治 色彩 浓 重 , 不 如从 前 。14 年 鸦 习的 对象 是 日本 , 我 国 的教育 发 展 产生 了很 大 的影 政 远 80 私立 高 等教 育 也 开 片 战 争打 开 我 国 的 国门 , 会 经 历 了 沧桑 巨变 , 多 外 响 。我 国 自办 教育 发展 一定 程度 时 , 社 许 95 国传 教 士 以办教 育 的方 式来 传教 , 进行 文 化侵 略 。在 此 始发 展 。 10 年 我 国公 学 和 复 旦公 学 在 上海 的成 立标 志着 我 国私立 高等 教 育 的开端 。 当时 的公 立高 等教 育 数 基础 _ 卜,社会 有 识之 士认 识 到晚 清 旧式 书 院的 落后 , 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