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是我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它每次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学生们必须掌握的篇目之一。
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阅读和理解,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与内涵。
本文将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促进大家对于《十五从军征》的深入理解。
一、情景再现不充分情景再现是教学《十五从军征》的重要环节。
然而,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文中的情境和氛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在课堂中,我们往往是将情景再现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想象、模拟。
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接触过这个故事背景下的具体生活场景,很难有所感受,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地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融入情景中。
例如,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会定时地放映与故事相关的音乐、图片和视频素材,让学生全方位的感受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战争年代的艰苦与危险,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情景再现。
二、语言解读不充分在教学《十五从军征》时,老师一般会引导学生阅读并解读到文章中的“寄托”、“壮年不齿”、“白发三千丈”等形象语言的内涵。
然而,有的时候只是朴素的解读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而缺少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让学生面对这样的文章望而生畏。
因此,在语言解读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思考,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以及自己的讲解深入挖掘文章中的一些文字暗示和线索,让学生对文章理解更加深入。
三、文化背景解读不充分《十五从军征》这篇文章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所描述的情节和故事,它通过对士兵和父亲的人性刻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人的处境和命运,也揭示了作者的情感与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情节的讲解上,那么学生在理解文章时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无法真正理解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因此,在教学《十五从军征》时,我会尝试加强文化背景的解读。
例如,我会通过一些资料和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引言《十五从军征》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作,共分上、中、下三段,通过生动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战争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也表现了青年在战争中的悲壮与壮烈。
而在现今的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歌,对青少年思想教育进行反思,以期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深思与学习。
诗歌赏析上篇《十五从军征》的上篇主要描写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衍生影响,尤其是对少年的伤害。
作品开头即描写了小儿女哭泣的情景,预示了其后更为悲惨的事态。
接着,诗歌把焦点转移到主人公身上,首先对青年的心理状态进行描绘,揭示了他的理想追求和不安感。
接下来,作者用“不念身与名”的语句暗示了主人公对家庭和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最后,主人公“悲壮”地告别亲人,奔赴战场。
作者通过这一段的描写,呈现了当时战争对孩子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中篇中篇主要描述了战争时期青年的悲壮和勇敢,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崇高情操。
主人公成功地击败了敌人的先锋部队,然而殊死搏斗的过程中,却失去了亲人和朋友,这一情节表现了矛盾和牺牲的双重感觉。
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具体形象化、数量统计等手法,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更好地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性。
下篇下篇主要写主人公“以身殉国”之后,亲人收尸、悲痛欲绝的情景。
在这一段中,诗人通过描绘主人公坚定的意志和蕴含其中的崇高价值观,表现了战争应该是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的象征。
而主人公所彰显的牺牲精神,更是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诗歌的结尾,以“功名王谢池”笔锋,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及其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育反思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十五从军征》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主人公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以及青少年所面对的困境。
这种情节描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意识和奋斗精神,促进他们形成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这首诗歌也可以启发我们对于当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
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doc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篇一: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我执教《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控诉及对和平向往。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比较成功。
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机会,教给了方法。
主要表现在:1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2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师生共同解决。
3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
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
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景象,感受整个村子凄凉。
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心情。
4、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在想象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中所显出最大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
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
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借鉴都要与自己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才是最好。
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篇二: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师生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意思;“窦”是“洞”意思;“贻”是“赠送”意思。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意思,但对古代战争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决这个难点呢?我教学时让学生思考:诗中哪些地方可补充内容?学生学习劲头一下上来了:在“十五从军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样情况下从军;“八十始得归”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所见、所闻。
北师大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案(1)福建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郑梦如教学目的:1.了解古诗大意,发挥想象,知晓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有表情吟诵古诗,改写成白话文。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第1课时(研讨会执教)热身准备: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民歌?老师很喜欢。
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我唱几句,你们猜一猜是哪里的民歌。
1.我爱我的台湾2.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3.浏阳河4.跑马溜溜的山上5.月儿弯弯照九洲6.小河淌水7.翻身农奴把歌唱8.新疆好9.采茶灯10.乌苏里船歌 11.太阳出来喜洋洋 12.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3.在那遥远的地方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语:过去你们的老师教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谁能讲出来?(1)解诗题,晓背景(2)读诗句,解诗意(2)多想象,知意境(4) 反复诵,体诗情今天我们就按这“四步法”学习《十五从军征》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1. 解诗题,晓背景(1)检查生字:冢窦舂羹贻沾君(2)解题: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从:跟随。
征:征伐——打仗。
乐府:两汉主管音乐的官府,专门采集民歌配上乐谱,魏晋时变成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简介《乐府诗集》:原来收集130多首,流传至今只剩三四十首。
《长歌行》就是其中一首。
语言浅显,主要表现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对战争和兵役制度的揭露,对封建礼教和婚姻的抗议,对统治者卖官和无耻生活的讽刺。
2.读诗句,解诗意导语:(1)理解诗意,先读熟诗句,请一同学读整首诗。
(2)再一句一句理解。
一般古诗是一行一句,《十五从军行》这首诗比较特殊,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篇叙事的短文,可以按标点符号把它分成7句。
(让学生拿铅笔画句子)(3)理解每一句诗时,要抓住重点字词或逐个字词理解,再把词素串联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如说不通,再用调换词序和补出省略方法)。
第1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才。
得:能够,可以。
十五从军征课后反思简短
十五从军征课后反思简短
《十五从军征》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描绘了战乱时期百姓的疾苦和生活的艰难。
在上完这一课后,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为以下是应该做的事情:
1. 尊重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格、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不能以成绩高低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2. 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知识,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给他们。
3.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作、制作手工艺品等,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4.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特别是在面对一些挫折和困难时,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勇气。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教案.docx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难点: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法:朗读法、启发法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小黑板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流程(一)解诗题1、师: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与战争有关,从“军”、“征“看出的。
军:从军征:征战。
)师:你读得真仔细。
那现在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十五岁参军去打仗)【板书: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2、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收录的都是民间的诗集,反映了——(真实的事情。
)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二)、读通诗1、师: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
【板书:读通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圈出你觉得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生字。
谁来说说看?<冢、窦、雉、舂、羹、贻、葵>2、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三)、明诗意1、师: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
(学生一句句说出诗意,并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
主要表现在:1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2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3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
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
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
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
4、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
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
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篇二: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窦”是“洞”的意思;“贻”是“赠送”的意思。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使学生能够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2. 深入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十五从军征》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古代军事制度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战争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军事制度,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
2. 提问:你们认为战争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十五从军征》,理解课文内容。
2.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代军事制度对战争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讲解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3. 讲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对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2. 强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十五从军征教案初中
十五从军征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故事。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
2. 学会鉴赏古代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解诗题,知诗人:介绍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 解析诗句,体会意境:分析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5. 情感教育,珍惜和平:讨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教材:准备相关教材,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3. 参考资料:收集关于战争和和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十五从军征》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握诗歌的思想感情。3.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战争的残酷无情,理解人民
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懂得珍惜和平生活。
在学习过程中,在课前复习环节,我让学生说与战
争有关的诗句,能积极回答的同学较多,但是大声回答
的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害羞,大胆发言的习惯还没有养
效果也不一定好,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紧平时做
得并不多。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朗读和问题引领教学的
教学策略,首先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教师出示问 教学策略选
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接着教师补充,最后是用练习来 择与设计
检查和巩固所学,最终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的战争得残
酷,懂得珍惜当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在本课的教学中,“整体感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
节,也是我最关注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说与战争有关
的诗句后,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请
同学范读,接着让学生给这首诗划分节奏后齐读这首 教学过程
诗,最后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边
巡视边听学生读的情况,当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进行纠
正;学生梳理诗意时,教师边巡视,边发现问题,并做
破坏性和灾难性,让学生更加珍惜当前的和平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十五从军征》
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为“古
人的政治、军事生活”,《十五从军征》便是这单元的
教材分析 一首诗。这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 65
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
造成的苦难。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导读:本文是关于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您!篇一: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
主要表现在:1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2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3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
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
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
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
4、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
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
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篇二: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窦”是“洞”的意思;“贻”是“赠送”的意思。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1、师范读:正音2、生读(反复)3、片断朗读。
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4、继续朗读三、探究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范文8篇
十五参军征教学反思范文8篇十五参军征教学反思范文【篇1】我执教的《十五参军征》描绘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拟成功。
学生可以实在地进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老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时机,教给了方法。
主要表如今:1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2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3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展想象。
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
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
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
4、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在想象的根底上对学生又进展了拓展训练,进展片段写作。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缺乏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
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程度,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
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合适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当堂应到达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十五参军征教学反思范文【篇2】《十五参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绘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窦”是“洞”的意思;“贻”是“赠送”的意思。
语文版八下《十五从军征》教案6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说一说)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从你们有感情地吟诵的古诗中,可以看出你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么,对于这几句古诗你们一定不陌生吧!
课件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读着这些诗,你有什么感受?(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单元主题:战争)二、破解题意
1.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从哪儿可以看出与战争有关?(板书课题及解题,从军:参军;征:被征入伍)2.了解乐府诗。
“乐府”本是管理音乐的宫廷官署, 后来将之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渐渐地乐府诗演变成为诗歌的一种体裁,类似于绝句、律诗、歌行、古体诗……
三、初读诗歌
1.一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检查字词,正音)
冢zhǒng 累累lěi 狗窦dòu 雉zhì 羹gēng 舂谷chōng 贻yí2.二读古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得抑扬顿挫。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韵味,读得入情入境。
(并配古筝曲)
4.读了几遍古诗,你看到一些什么画面?(指名学生说画面相机板书,并梳理出老兵的回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家中→东向看)
5.小结:这首诗写的就一位征战六十五年的老兵急切返回家中,没想到家破人亡。
四、品词析句
(一).品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1.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十五”、“八十”体会从军时间长)
2.理解“始”,体会从军的艰辛。
3.简介时代背景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但是,如果遇到战争,就要随时做好被征入伍的准备,兵役时间也更长。
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板书:战争连年)
4.65年的短兵相接,65年的浴血奋战,老兵九死一生,终于可以回家了,他的心情如何?(板书:喜出望外)
过渡:九死一生的老兵喜出望外地往家赶,想到马上就可以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他三步并作两步,途中他遇到了谁?
(二).品析: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1.指名读诗,你体会到什么?
2.创设情境,感悟诗情。
(老师演老兵,学生演乡里人,引导学生感悟出乡里人的不忍心,委婉地告诉我家破人亡。
)
师:呀?老乡,真的是你吗?我们家还有谁在?我那年迈的父母还健在吗?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呀?老乡,真的是你吗?我们家还有谁在?我那漂亮的四妹还健在吗?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3.说话训练:
天哪,老乡的话犹如,我的心。
(板书:希望落空)
4.诗人通过抓住什么描写来刻画老人希望落空后的悲惨情景?(板书:语言描写)
过渡:八十岁的老人踉踉跄跄,由远及近,一步一步,走进自家的庭院,他看到了什么呢?
(三).品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师朗诵四句诗,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呀?(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家的破败、荒凉)
2.这部分内容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刻画了一个荒凉破败的家?(板书:环境描写)
2.课堂小练笔。
孩子们,你们看到了破败的画面,看到了狼藉的画面,看到了荒凉的画面,但是,在老人的心中,在老人的记忆里,65前,他的家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写下来吧!
3.引读:
师:曾经炊烟融融,庭院整洁,如今却是——生:读——
师:曾经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生:读——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只有——生:读——
4.此时此刻,老人的心情如何?(板书:彻底失望)
过渡:看到家破人亡,老人心如刀割,但还得生活,老人怎样生活呢?(四).品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老人怎样生活的?抓住“舂谷”“采葵”体会生活的艰辛。
(板书:动作描写)
2.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
3.让我们来读出老人心中的苦。
(五).品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读一读这句,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他为谁而哭呢?他会想些什么呢?(板书:绝望痛哭)
2.这种痛苦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老人悲痛欲绝。
五、总结全课
1.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板书:民不聊生)
2.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3.总结: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
六、作业
把《十五从军征》改编为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战争十五从军征
始得归—→归途中—→返家中—→东向看环境描写
喜出望外希望落空彻底失望绝望痛哭语言描写
战争连年民不聊生动作描写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揣摩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悟乐府诗在叙事中运用表达方式的精妙。
一、读出层次,入情入境。
诗是音乐,是流动的旋律,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因而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层层深入,走进文本:一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二读出节奏,读得抑扬顿挫;三读出读出韵味,读得入情入境。
在品词赏句中,创设情境表演读,师生对读的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读下,在摄人心魄的音乐渲染下,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沉浸在凄凉悲怆的诗中。
二、对比感悟,深化内涵。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引起共鸣,紧紧抓住情感变化这条线索来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一次次以诗中人物的姿态处于对战争结束的期待之中,处于对美好结局的向往之中,而现实又活生生的打破了一切期待和向往,令学生感受征战之痛。
由于学生处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矛盾的激烈冲突之中,因而,学生能感受人物在经受战争苦痛之后的绝望,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给穷苦百姓带来的忧患的深深不满与鞭笞,能感受悲剧作品之美。
三、读写结合,升华主旨。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征战之痛,我用凄凉的音乐前奏作为引子,把学生带入情境;接着教师饱含深情地诵读相关诗句,学生由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再把自己想象到的破败景象用语言描述。
接着话锋一转“65年来,在老人的心中,在老人的记忆里,他的家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温馨,那是一幅和谐的画面,请展开你的想象,写下来吧!”借用留白之处,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训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写结合,而且真切地抒发了内心情感,深刻地揭示并深化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