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浙教版

合集下载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创新教案】2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创新教案】2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第一节,本课在本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初步学习地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对地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人们在历史过程中对地球的认识,了解地球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内部构造。

本节课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和后面的学习息息相关。

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地理学知识。

1.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探究了解地球是球体的实例,培养科学不断发展的认识。

(2)科学知识与技能: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3)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它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对待环境的观念,保护地球母亲。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二学生对现代学生来说“地球是个球体”这一知识已经是一种常识了,所以他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或者难以接受。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点拨学生,比如古代中国的“盖天说”虽不科学,但是在当时来讲已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又因为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足,所以对于要找出一些自然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体,就比较难了。

相对于这些,现代学生对于高科技的内容的熟悉和兴趣程度要高于其他内容,可以在观看航天的视频的同时介绍宇宙中观察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三教法学法说教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法说学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归纳分析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一个鸡蛋,一把小刀,每组一个篮球,一块木板五教学过程(一)回顾历史,探索问题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4、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结构呢?
[PPT展示图片:地球的内部结构]
[师]: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大家看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什么很像呀?
[生]:像一颗煮熟的鸡蛋。地壳相当于鸡蛋壳,地幔相当于鸡蛋清,地核相当于蛋黄。
PPT,多媒体展台
教学对象及特点
七年级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广,通过电视、网络、图书等途径,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内容较简单,对于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厚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突破的地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整理了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力求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进行观察]
[生]:贴近地球,透过小孔只能看到地球的一小部分,不能知道是一个球形,离远一点才可以看到是一个球形。
[师]: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范围受到了限制,就像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范围小,认知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古人眼中的地球可和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地球不一样。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是如何进行探索的。
PPT
展示图片
新授:历史上的地球观,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地球的大小和内部结构
1、古人的地球观
[PPT展示图片:古代人的地球观]
(1)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大地是一个圆盾,由四只站在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空心山。
2、近代人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内部结构,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

浙教版科学七上3.1.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人类认识地球的艰难历程。

教学过程:引入:人类很早就在研究地球和星空。

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也许你已经有了答案,但人类认识这个问题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最后才证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可用简图表示。

古代人凭直觉判断天圆地方——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圆球体——近代精确测量发现:两极部位稍扁的球体(椭圆)。

#活动:教材83页。

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

把铅笔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 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1比较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变化的不同是在木板便面移动的铅笔长度不变,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的长度逐渐变短。

那是因为篮球表面是球形,所以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长度逐渐变短。

2通过此活动,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铅笔头相当于船身,铅笔的笔身相当于桅杆,篮球相当于海面,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海面是球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船出海,你看到港口灯塔从下到上依次从视线中消失。

#那么回港的帆船:桅杆比船身先出现。

#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①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归航的船只先看见桅杆在看见船身;②我们在地面上总是走不到边“天涯海角”。

③站得高,看得远。

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

登高才能望远。

登多高,望多远。

实验表明,离地越高,可见范围越广。

④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呈弧形。

⑤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⑥从卫星上拍摄到的地球照片。

⑦头顶的天空是半球内表面。

*注意: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只能证明月球是个球体。

因为日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直线上,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光,使月球背光一侧形成长长的阴影区,遮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发生了日食现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所以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那么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呢?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一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无多媒体条件的可看课本图)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3.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分组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小组推荐代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一一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一一球体用课件展示船只离岸与远去的过程,回归的船只与匏近的过程提问: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演示实验:课本图3—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学生讨论:1、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小结:从A到B:观察不到铅笔长度变小,从C到D仍观察到铅笔长度不变,由此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7min)
师:其实早在1519年就有一个人做过类似的举动。他就是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出图:麦哲伦和其航海路线图)这就是麦哲伦,还有他的航海路线图,他带领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这一创举。这个路线图不太清楚,我们看一下另一张。这是地球的俯瞰图,他们从西班牙出发,穿过大西洋,经过南美洲,越过太平洋,经过好望角,最后回到西班牙。绕了地球一圈,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导入
(5min)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章的学习——人类的家园,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成语(点出幻灯片后)——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目的地在南方,却偏要往北方去,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小典故。(点下一张幻灯片)。说是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季梁,他在路上遇见一个人,那人告诉季梁自己要往北方去,季梁不解,说:楚国在南方,你往北方走干什么?(点击幻灯片,出现两人对话)。那人说,我的马好。季梁说,马虽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钱多。钱多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哎呀,我的车夫技术好,就不耐烦的往北去了。季梁无语了,心想,你这三样越好,离楚国就越远,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听完这个故事,老师的问题来了:同学们认为这个人最终能不能到达楚国?互相讨论一下。(等10~20秒请学生起来回答)
请甲跟我们说说看不出意外的话他最终能不能到达楚
国?
生:回答能或者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回答原因。
师:(再请几位学生回答)那这个答案我们先不揭晓,在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之后我们再看看这个人南辕北辙后还能不能到达楚国。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的探索,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2、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正确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对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利用实例或者现象解释地球的形状二、教学流程(一)、引入著名诗人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的是自己身处庐山中,反而不知道它的真相和全貌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自认为自己很熟悉的事物或者地方,其实却并不了解的这种现象还有很多,你相信吗?我们来试一个。

【展示文成的图片】师:这是哪里?生:文成师:你能够描述文成所在位置是什么形状的吗?生:长方形、长条形.........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张文成的形状的图片,和我们所说的还有有所偏差。

文成我们很熟悉,却有种不识真面目的感觉。

师: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叫什么?生:地球师:你对它的形状和大小是否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二)、新课1、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师:在你的世界中,你认为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形状?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生:通过电视或者卫星的拍摄可以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师: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地球的形状,但在古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科学技术,那在古时候人的世界中,地球又是一个怎样的形状?①、古代印度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②、古代中国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a、“天圆地方”说: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b、“浑天”说: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③、古希腊认为的地球师: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发生的吗?请你用图画的方式画出来生:学生上黑板画出来师:当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阻挡后,在月球上就会留下谁的影子?生:地球师:根据月球上的阴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④、麦哲伦环球航行(放映视频)小结:地球是一个球体【思考】为什么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师:地球上的蓝色、白色和绿色分别代表着什么?生:海洋、白云、陆地或者森林2、地球的大小师: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分别对赤道的半径、两极到赤道的距离和赤道的周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有惊人的发现。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技能目标: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分析: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3、……【导入】一、地球的形状【课件展示】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布置任务】课后去网上查阅有关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理论,想一想当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观点。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老师注意引导。

)【多媒体展示】“模拟篮球实验”:(学生按屏幕演示步骤做)[材料]篮球、直尺、铅笔把篮球和直尺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在球面、平面上移动。

《第三章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该主题涉及了地球的外观特征和内部构造,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基础知识。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以及其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地球科学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

2. 技能: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掌握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对地球基本形状和大小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价。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特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地球形状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地球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扁球形等,并解释地球大小的概念。

3. 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图示、模型等方式,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

4. 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征,如地壳的厚度变化、地幔的物质组成等。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7.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测试或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短文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学后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大致形状。

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模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知。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果冻或软糖、巧克力、饼干碎、食用色素、小刀、透明杯子等,用于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一堂富有启发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一课题。

她首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老师展示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呈椭圆形,赤道部位略微膨胀,两极部位则相对较小。

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描述地球的形状。

在探讨地球内部结构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厚度不一;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粘性较大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学生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地球并非完全的球形,而是椭圆形状;同时,也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关注地球科学领域,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h b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一、选材依据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1课时。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探索自古就有。

地球从最原始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地球是圆形的概念,现代科学家又进一步地深入地壳,从内部分析其组成。

这些都为我们正确认识地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对于自出生以来认识的概念“地球是圆的”根深蒂固,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历程。

而且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地加深,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根本上巩固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状的不断变化过程,并能用生活经验出发证明“地球是圆的”2.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其内部结构的特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球是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活知识证明,将概念内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研究并举例证明“地球是圆的”过程当中,造就学生的猎奇心、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为研究科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描绘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的特性。

2.教学难点:从生活经历出发生动地证明“地球是圆的”。

六、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实验总结法2.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证明法七、教学工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八、教学设计教师活动【新课导入】之前的章节中曾经研究了地球上的生物以及微观天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提问:学生对他们眼中的天下的想法?【课件展示】一、地球的形状1、现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XXX说,天圆地方(2)现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现代巴比伦人——宇宙的中心是高山组成的圆形大地,周围环绕着大海。

浙教版七上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浙教版七上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历程;2、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与方法;3、正确描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偏,赤道略鼓的球体以及它的大小;4、能指认地球的内部结构。

过程与方法:1、将实验与经验结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能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认识世界、探索地球的兴趣。

2、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到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1、人类认识地球结构的过程;2、地球内部结构的不同分层教学用具:篮球、铅笔、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师:人们很早就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感兴趣了,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生:地球是圆的。

师:是的,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圆的。

但是人类认识到这一事实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新课】师:古时候的人们,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认识能力也非常的有限,所以当他们思考地球形状时,只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去猜测、去认识。

比如说,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而地是方的,天空紧紧的包裹着陆地。

而古巴比伦的人嘛,却认为大地是一个龟壳般隆起的空心山,土地四面环绕着海水,上面罩着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

生:惊叹师:可是,随着人们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许多自然现象使人们逐渐对这些认识产生了怀疑:既然天涯海角,按理说我一直向前走,我应该能走到边的呀!还有,我送朋友离开,为什么朋友所乘的船船身会比桅杆先消失呢?生:因为地球是圆的。

古人真傻!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证明一下吧。

生:好的(活动) 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如图3-3)。

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 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师:比较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变化的有什么?为什么?生: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其长度随铅笔头的移动而缩短。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教案

课题名称:七上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和地球的内部结构。

其中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难点,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都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并且学生平时生活的环境中无法体现地球是个球体,所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从古代人和现代人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差异引入,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限制,古代人当时认为地球是这样的形状是非常正常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找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地球的形状,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形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尤其航天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尤其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爱国、爱校的情感。

通过对地球面貌认识的加深,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②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③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2、方法与过程:①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②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形的实验,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地球面貌认识的加深,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②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②教学难点: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篮球、铅笔、木板。

【教学过程】:导入:PPT播放我们美丽的家园。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导入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学生活动1:1、你知道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现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好后交流:①3000多年前,中国人提出“天圆地方”说(古代中国人:盖天说、浑天说(张衡)②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③古代巴比伦人的地球观:④现代人的地球观:学生活动2:同样的地球,为什么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看法差别如此之大?如果你是古代人,没有走出过地球,你会对“天圆地方”产生怀疑吗?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②登高望远③月食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⑤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活动3:1、谈谈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畅所欲言: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好后交流:二、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4:近距离认识地球(介绍我国现代航天技术)(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1)地球是一个完美的圆球。()
答案:错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只包括地壳和地幔。()
答案:错误。
(3)地球的平均半径等于赤道半径。()
答案:错误。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
答案:错误。
(5)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没有重要性。()
答案:错误。
3.计算题:
(1)假设地球的半径为6400千米,请计算地球的表面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各圈层的功能和特点。
3.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以及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4.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学习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特点。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圈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分别是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是____。
答案: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属于地球和宇宙范畴。

教材先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及各种现象引起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再通过活动以及两个例子还有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最后是利用科学测量的数据介绍了地球的大小以及内部结构。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与宇宙认识的初步阶段,学好本节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准备。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缙云实验中学七(4)班的学生。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思考。

而在生活中,对于神秘的天空以及天文知识他们是无法直接接触的,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介绍,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天文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通过活动演示篮球探究海面上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逐步培养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2、能正确描述地球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3.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4.STSE: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现代科技测量的地球的大小内部结构,认可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为社会提供帮助。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球也不会陌生,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

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2.根据开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回答,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证明你所说的(也就是证明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地球的形状:引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创新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七上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主要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科学史和现象来判断地球的形状以及理解不同阶段下人类的认识,体现理论是不断修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的地球观。

2.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3.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过程与方法:1.能用一些现象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建立模型的思想。

3.培养学生能通过仔细观察,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2.感受中国的科技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重点难点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受地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不同阶段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可取性。

5教学过程5.1.1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谜语引入先请大家猜个谜语。

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齐声回答地球出示谜语,开门见山的引入。

对,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是。

中小幼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周炜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等奖】

中小幼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周炜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等奖】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初中阶段探索地球和宇宙的起点。

教材从古时候的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天涯海角为什么走不到边”和“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两个问题对天圆地方说提出质疑。

接着安排篮球和木板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海岸观船”现象背后的原因。

通过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引导学生归纳出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并融入科学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

接着介绍地球的大小,通过现代科技测量的数据,进一步说明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之后,进一步介绍地球内部结构,使学生从外到内,全面的认识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

本单元之后还要学习地球仪、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等知识,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在宇宙中的位置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地球是球形”的这一结论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难点在于要让学生从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中归纳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并能从这一过程中认识科学本质,体会到探求真理的艰辛,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月食的成因,了解地、月、日三者的位置关系,因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理解“月食时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作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四维目标,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通过了解古人提出的猜想及其背后的依据,强化科学探究中提出猜想要有合理依据的认识。

【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列举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大小和形状3、通过类比,思考地球内部结构,明确软流层和岩石圈的位置,正确建立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创新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七上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主要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科学史和现象来判断地球的形状以及理解不同阶段下人类的认识,体现理论是不断修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人的地球观。

2.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3.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过程与方法:
1.能用一些现象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建立模型的思想。

3.培养学生能通过仔细观察,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2.感受中国的科技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重点难点
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受地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不同阶段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可取性。

5教学过程
5.1.1教学流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谜语
引入
先请大家猜个谜语。

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齐声回答地球
出示谜语,开门见山的引入。

对,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是。

这一点对于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常识。

但在古代人眼中,
地球又是怎样的?
学生兴趣很高,地球圆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请大家对照阅读材料,观察图片,这是哪个国家的人对地球的认识?如何描述?
中国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好像一个四方的棋盘。

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并能从古代建筑中到认识的应用,激发爱国热情。

这就是“天圆地方说”,它对中国的影响的广泛和深远,在中国传统建筑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这是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如何体现这种思想?
天坛是圆的,代表天;地坛是方的,代表地。

下面两幅是什么建筑?有体现“天圆地方”的思想吗?如何体现?
很好,鸟巢和水立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思想。

你就是那个设计师吧
鸟巢和水立方鸟巢是椭圆,近似圆,代表天。

水立方是长方形,代表地鸟飞翔在天上,代表天圆。

水立方是水,水流淌在地上,代表地方
现在建筑体现“天圆地方”说,与古代建筑呼应
那中国的古人为什么对地球有这样的认识?或许大家能从这幅图中找到答案。

你能描绘这幅图吗?你知道有首乐府民歌来描写这个场景。

这幅图对你有什么启示?
是个大草原,上面有很多牛羊,天很蓝,有云彩。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盖天说,在原有“天圆地方”说基础上的改进,初步揭示人们形成认识的原因
这是哪个国家的人对地球的认识?你能根据图中进行描述吗?为什么是大象和蛇?大象和蛇是印度人的象征,大象力量的象征,蛇是水的象征。

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海龟又站在作为水的象征的眼镜蛇的身上。

出示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详略将。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认识。

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这是哪个国家的人对地球的认识?如何描述?地面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流到地下面去,通过天罩外的天穹。

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的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着大地。

这又是哪个国家的人对地球的认识?你观察到了什么?
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来, 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順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实验
体会
为什么古人会有这种片面的想法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4人为一小组,每位同学通过纸中的小孔,贴近篮球进行观察,和之前直接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逐步引导:学生感觉看到的视野有限,只能看到篮球上面一小部分的范围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由于科技的限制,人类的活动范围有限,认识也有一定限制。

是啊,你有什么启示?
概括总结的说: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球中。

通过实验,学生都有所体会:在古代,人类活动范围狭小,只能活动很小一块地域,所以认识世界凭直觉。

做帆船远去的模拟实验
大家看,住在不同地域的人对地球的认识都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而住在海边的人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让人怀疑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flash动画中船中各部分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请大家自己观察帆船的变化,你看到有什么现象?
是整个变小吗?这是人眼的视觉偏差,近大远小,之后帆船又如何了?是连续消失的吗?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猜想?
要能验证猜想需要什么?
我们现在能找了一艘帆船在大海上做实验吗?
所以我们只能做模拟实验来验证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问题:
帆船远去,船慢慢变小
是的
船身慢慢的消失了
是的。

地球是圆的
做实验
不能
让学生能利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让学生在交流反馈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动手之前,先相互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如何观察?
了解模拟实验中各部分的代替物。

笔尖代表什么?笔尾代表什么?篮球代表什么?书代表什么?
船身、船帆、曲面、平面,让学生上台来进行模拟。

步步建模深入,建构地球的形状
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是不是一定是曲面才能由此现象呢?
学生想到:地球是个曲面
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可以地球是不水平的
这是什么,月食现象。

谁能描述一下月食的产生原理?
地球的背面有长长的影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时,就产生了月食,月食的轮廓是弯曲的圆弧,也证明地球是圆的。

通过演示月食现象,从边缘分析,地球是个圆弧形的,人类认识的一大飞跃
你看书本遮挡能达到月食这种效果吗?
换个物体去模拟遮掩,达到月食的效果了吗?
是地球的形状吗?
不能
达到了
截面是圆形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位航海家,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航行)用勇气和意志弄懂了地球的形状。

真是一次伟大的航行!历时3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展示动画,出示可乐罐,让学生体会到地球局部是个封闭的圆。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在破中立。

学生上台在可乐罐上演示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从中发现问题。

验证是球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从太空中进行观察。

跳出地球在,在太空中各个角度观察地球。

这张图片中的蓝色代表什么?白色代表什么?土黄色代表什么?
完全证实
海洋云层陆地
出示通过现代的太空中的地球照片,体现实证的思想
介绍地球大小的数据,进一步修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
图片中看地球圆不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吗,测量了地球的数据。

请看视频。

圆(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
尊重学生的原有储备知识,进行猜测,同时发展学生提出猜想的能力。

从定性到定量,这是人类认识的另一个飞跃,
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21千米还是蛮大的,为什么看起来还是很圆?
21千米
相对于地球半径比率很小
近年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对地球形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北半球稍微细长一点,南半球略为粗一点,看起来像什么?
梨形体
我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生存在这个星球上,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

学生例举保护环境的例子
价值观教育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
1. 收集有关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事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艰难历程。

2. 想像一下,如果地球像我们祖先说的那样天圆地方,会怎样…………(写一篇少于200字的短文)
课外调查
促进课程向课外的延伸。

5.1.2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2.多媒体的运用恰当,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极大程度地还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敏捷、表达流畅、情感积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合理利用材料,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渗透情感体验,感受祖国的科技的进步,培养爱国情操和大胆质疑创新精神。

6.鼓励和培养学生剖根问底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思想与新信息,以及对事物常常持怀疑态度等科学品质。

7.采取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