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

合集下载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中国拥有丰富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包括蛇类、蜥蜴类、青蛙及蟾蜍等各种物种。

这些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这些动物的鉴定和认识,不仅有助于科学研究,也能够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帮助。

下面将就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做一个简要的鉴定手册,以便广大爱好者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动物。

蛇类中国境内的蛇类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银环蛇、眼镜蛇、竹叶青等。

银环蛇体型较细长,通体黑色,腹部具有银白色环斑,头部呈三角形。

眼镜蛇以具有特殊的眼镜斑纹而得名,头部呈宽三角形,体型较为粗壮。

竹叶青则以其身体的竹叶状花纹而著名,头部呈椭圆形,体型较为修长。

蜥蜴类中国的蜥蜴种类也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壁虎、腹足蜥、麝蜴等。

壁虎体型较小,通体灰棕色,头部扁平,具有粘附能力的趾盘。

腹足蜥体型较细长,通体呈灰绿色,头部呈三角形,尾巴较长。

麝蜴体型较厚实,通体黑褐色,头部较宽大,背部具有麝蜴特有的鼻鳞。

青蛙及蟾蜍中国境内的青蛙及蟾蜍也有多种物种,包括小雨蛙、虎纹蛙、黄钟蟾等。

小雨蛙体型较小,通体呈浅绿色,脸部具有黑色斑纹,头部较宽大。

虎纹蛙体型较为粗壮,通体具有虎纹状斑纹,头部呈宽大三角形。

黄钟蟾体型较小,通体呈淡黄色,背部具有黑色斑纹,头部呈圆形。

以上便是对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的简要鉴定手册,希望可以为广大动物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接触这些动物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碰有毒或危险的物种,以免造成危害。

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呵护我们共有的自然资源。

高原里有什么动物

高原里有什么动物

高原里有什么动物在西藏,你大多只能远远地看见野生动物们的身影,却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字,那些行走在高原上的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盘羊等,它们是西藏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它们,近距离感受它们的美好~1、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

雪豹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的动物,一般栖居在空旷多岩石的地方。

由于它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

它全身长毛之下又有着浓密的底绒,能够抵御严凛的风寒。

雪豹具有夜行性,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

其行动敏捷机警,动作灵活,善于跳跃,3~4米的高崖可纵身而下。

白天很少出来,有时会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

其上下山有一定的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经常沿着踩出的小径行走。

雪豹一年换一次毛。

2、岩羊: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

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系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栖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

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

虽然经常出现于比较开阔的地方,但其攀登山峦的本领在动物中是无与伦比的。

受惊时能在乱石间迅速跳跃,并攀上险峻陡峭的山崖。

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逃到山脊上以后,总要回过头来看一看,再飞奔而逃,而往往在这个时候丧生。

3、猞猁: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通常不及头体长的1/4。

猞猁的性情狡猾而又谨慎,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人的攻击和伤害。

在自然界中,虎、豹、雪豹、熊等大型猛兽都是猞猁的天敌。

夜行性,活动隐蔽,听、视觉发达,会游泳。

猞猁的主要食物是雪兔等各种野兔,所以在很多地方猞猁的种群数量也会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减而上下波动,大致上每间隔9-10年出现一个高峰。

4、西藏棕熊:棕熊的亚种之一,亦称马熊和蓝熊。

西藏棕熊是世界上最稀少的棕熊之一,躯体粗壮强健,性凶猛而力大,主要栖息在山区的森林带,食性较杂,主要以翻掘洞穴的方法捕食鼠兔和旱獭,还吃没有腐烂的动物尸体。

生物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生物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023
《生物第一章第五节两栖 动物和爬行动物》
目 录
• 两栖动物 • 爬行动物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对比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现状与保护 • 研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意义
01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的定义与特征
两栖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能 爬行、幼体在水中生活并用鳃 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并用肺
两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两栖动物的成体和幼体分别适应了不同的生态环境,这种适应表现在生理、行为 和生态等方面。
两栖动物的皮肤具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和感觉等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 件。
两栖动物通常具有较小的体型和灵活的身体结构,使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 繁殖。
两栖动物的繁殖与发育
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和卵胎 生两种,其中大多数两栖动物为卵生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繁殖和生长周期各不相同,部分物种具有社会性行为和特殊的生殖 方式。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威胁
01
02
03
环境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等导 致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 栖息地破坏、水质恶化, 影响其繁殖和生存。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栖动 物和爬行动物的栖息地逐 渐缩小,部分物种面临灭 绝威胁。

两栖动物的卵通常具有特殊的保护构 造,例如壳或卵膜等,以保护卵不受
环境损伤和天敌的侵害。
两栖动物的幼体在水中生活,通常以 鳃呼吸并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小型 水生生物。随着生长,幼体逐渐发育 出四肢并登陆生活,最终成长为成体

02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定义与特征
爬行动物是一类四足动物,通常具有鳞片、爪子和腹鳞等特征,它们的 体温调节方式为变温,主要生活在陆地上。

新疆北鲵:神秘高原之宝

新疆北鲵:神秘高原之宝

新疆北鲵:神秘高原之宝1. 引言新疆北鲵(学名:Liua shihi)是一种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独特两栖动物。

它以其独特的生态习性、引人入胜的形态特征和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疆北鲵的各个方面,从动物学史、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到分布范围、繁殖生育、亚种分化、分类信息,再到适应特性、迁徙与季节变化、文化象征以及历史研究、保护措施与未来展望。

2. 动物学史新疆北鲵最早于20世纪初被发现,当时由中国著名动物学家石韬所发现。

经过多年的研究,新疆北鲵正式被确认为一种独特的两栖动物,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新疆北鲵的生态、行为和保护。

3. 形态特征与近种区别新疆北鲵的体型相对较小,通常体长在8-12厘米之间。

它们具有典型的两栖动物特征,包括四肢和短尾巴。

新疆北鲵的皮肤光滑,呈现出深绿色至深褐色,带有黑色斑点,这种颜色有助于其在栖息地中的隐蔽。

与近缘种类相比,新疆北鲵的腹部较为扁平,呈现出一定的适应特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高原的生活环境。

4. 栖息环境新疆北鲵主要生活在新疆高原地区,海拔在2000-4000米之间的湖泊、河流、沼泽等水域附近。

这些高原湿地为新疆北鲵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确保了其生存和繁衍。

5. 生活习性新疆北鲵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常躲藏在水中的植物、岩石等避免天敌的威胁。

它们以昆虫、小型水生动物等为食,采取主动捕食的方式获取营养。

6. 分布范围新疆北鲵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高原地区,其分布范围相对有限。

尽管如此,它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7. 繁殖与生育新疆北鲵在繁殖季节内会进行繁殖活动。

雄性会通过发出特殊的鸣叫声来吸引雌性。

雌性会在水中产下卵,随后雄性会进行受精。

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后,孵化出幼体,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雌性会对幼体进行照顾。

8. 亚种分化与分类信息目前,关于新疆北鲵的亚种分化还没有详细的研究结果。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分类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而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生活环境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生长在水中,成体可生长在水中或陆地上。

而爬行动物成体大多数在陆地上生活,少数在水中生活。

呼吸方式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而爬行动物用肺呼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一、所属纲属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二、构造不同爬行类(Reptilia)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

两栖动物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

三、生活环境不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幼体在水中,成体陆地和水。

四、特征不同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两栖动物的定义两栖动物被定义为需要潮湿环境维持生活的小型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例子包括蟾蜍、青蛙、蝾螈等。

两栖动物能够通过皮肤吸收水分和呼吸。

两栖动物来自被称为“两栖动物”的类别,它们是冷血动物。

这些动物通常具有柔软湿润的皮肤。

最常见的两栖动物种类是蟾蜍、青蛙、蝾螈、蝾螈等。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体外受精、冷血、脊椎动物等。

据一些消息来源,鱼螈是第一个在这个星球上发现的两栖动物。

这种生物大约在3亿年前在格陵兰岛被发现。

另一种名为Elginerpeton的两栖动物也在3.6亿年前被发现。

现在,已知两栖动物可以在各种栖息地生存。

它们存在于森林、草地、河流、溪流、湖泊等中。

它们可以适应任何类型的栖息地。

它们甚至在农田里生存。

那么,根据一些消息来源,大约有168种两栖动物已经灭绝,目前的数量也在下降。

已知两栖动物的寿命约为3亿年,但令人担忧的是它们正处于衰退的边缘。

两栖爬行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

简介
两栖爬行动物种类较多。以茶坪、高川两乡山地分布最多。其次为雎水沸水、晓坝、桑枣、安昌、永安等山 前地带,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均有分布。已查明15科,25属,41种约占全省154种的三分之为国家二类保护动 物的有中华大鲵。亦称“娃娃鱼”,两栖纲、隐鳃鲵科,背棕裾色,有大黑斑,腹面色淡。栖息山谷清澈的溪流 中,以鱼、蛙虾为食。分布于茶坪河、安昌河、秀水河、塔水河等汉沟中先后发现的有棘皮湍蛙和四川龙蜥。棘 皮湍蛙:两栖纲蛀科。体细长约50毫米,背面为紫褐色,雄蛙背面有许多小白刺,雌蛙的小刺相对的少些。头上 及背面上有少数绿色斑点体侧绿色,腹面及四肢腹面为乳白色,生活于山溪边的泉水洞中。分布于海拔1400米的 高川乡韦子坪民国38年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刘承钊教授和朱承琯首先在该地发现,安县为棘皮湍蛙世界模式标本的 产地四川龙蜥:爬行纲、鬣蜥科。体长124毫米,整体背面黑褐色。杂以浅黄绿色斑块,其中以背中部两侧的黄 绿色斑块为最大,略成方形。尾背黑褐与土棕相间呈环纹腹面浅褐色或黑色。栖息于海拔900米左右的树林附近 或树干上,以昆虫为食。分布于茶坪乡的双电村、小河子等地 。

谢谢观看
鱼石螈和棘鱼石螈的牙齿有类似总鳍鱼的迷路,被归入两栖动物纲的迷齿亚纲。
种类特征
两栖爬行类多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级的中间层,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其 种类、数量和生态状况往往能反映生态系统生物量水平和食物链状况,是评价生态系统现状的重要依据。
经过相距近10年的多次调查和标本采集,内伶仃岛已发现的两栖动物有10个种或亚种,约占广东省大陆47种 (或亚种)两栖动物的21%(田婉淑等,1986):其分属1目4科5属,全部为无尾目种类,其中蟾蜍科1种、蛙科5 种、树蛙科1种、姬蛙科3种,当中蛙科的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种类—内伶仃岛爬行动物共3目10科21属26种, 龟鳖目l科2种,三线闭壳龟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蜥蜴目4科8种,堰蜒为岛上个体数量最庞大的种类;蛇目6科 16种,其中蟒蛇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白唇竹叶青为岛上分布最广的种类,几乎遍布全岛。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一、两栖动物的特征两栖动物是指在它们的一生中都能够在两个不同的生境中生活,即水中和陆地上。

它们通常有以下特征:1. 外形特征:两栖动物的身体通常较为扁平,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的游动。

头部较大,眼睛相对突出,有利于观察周围环境。

它们的四肢较为发达,有指甲或蹼,适合在水中游泳和在陆地上爬行。

2. 呼吸方式: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灵活多样。

在水中,它们通过皮肤上的气孔吸取氧气,并可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在陆地上,则主要通过肺部呼吸空气。

3. 水生和陆生阶段:两栖动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水生和陆生两个阶段。

它们在水生阶段通常以卵为起始,孵化后成为蝌蚪,通过鳃进行呼吸;在陆生阶段,它们经过变态过程,体型逐渐变化为成体形态,适应陆地生活。

4. 繁殖方式: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通过内受精,雌性在陆地上产卵,雄性在其上面排精;有些物种则通过外受精,雄性在水中排精,雌性通过游动吸入精液进行受精。

5. 适应能力:两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它们可以在水中捕食水生昆虫和小鱼等,也可以在陆地上觅食昆虫、蚯蚓和小型爬行动物等。

二、爬行动物的特征爬行动物是指一类四足动物,包括蜥蜴、蛇、鳄鱼和龟鳖等。

它们通常有以下特征:1. 外形特征:爬行动物的身体通常呈长条状,四肢相对较短,适合在陆地上爬行。

它们的身体表面通常覆盖着鳞片,有助于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

蛇类则没有四肢,身体呈圆筒状,适合在地面上滑行。

2. 呼吸方式:爬行动物通常通过肺部进行呼吸。

它们通过鼻孔吸入空气,然后将氧气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一些爬行动物也可以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但这种方式相对较少。

3. 水分调节:爬行动物的皮肤通常比较干燥,不具备保持水分的能力。

因此,它们需要定期饮水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一些爬行动物还可以通过皮肤上的腺体分泌粘液,以减少水分的流失。

4. 繁殖方式:爬行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通过内受精,雌性在陆地上产卵,雄性在其上面排精;有些物种则通过外受精,雄性在雌性身上排精,雌性在体内受精,并产下活体幼体。

青藏高原的珍稀动物

青藏高原的珍稀动物

猖獗,许多无辜生灵惨死于火枪下。虽然很多年过
去 ,但祖辈被猎杀 的经历却一直被野牦牛家族记忆 下来 ,长久而深刻 ,因此它们对人非常警觉 ,避之 唯恐不及。动物一旦对人类丧 失信任 ,就很难再度 培养,这就是盗猎者留下的遗患。 同样 ,由于上世纪8 年代前 受到较严重猎 杀 0 和人 为干扰 ,作为 国家一级野 生保护动物 的藏野 驴 ,其 分布区 出现大幅萎缩 ,种群 向羌塘北部和 西南更边远地 区转移 ,数量也不断减少。 近年 来青 藏 高原 人 类活 动 的 干扰越 来 越严
废物填埋场进 行处理 。对冰 山脚下 的游客 ,统一 用 电瓶车 由大本营带到指定地 点 ,不使用燃 油汽
加强保护政府连续出重拳
为 了保护环境 ,维护动物栖 息的家 园,从上
车 ,以免废油 、废气污 染环境 。但对 大气环 流带
来的污 染物 ,却是很难控 制的 ,实在令人担忧 。 为 了长远保 护好青 藏高原环境和动 物 ,中国 国务院2 1 年6 0 1 月公布 了未来2 年 ( 0 1 0 0 0 2 1 —23 年) 青藏高原 区域生态 建设 与环境保护规划 。这
但 由于高原地 区 自然环境复杂脆 弱 ,一 些区 域 产业结构不 尽合理 ,青藏高 原生态安全仍面 临
严峻挑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区和动植物保护区还全面实行了禁猎 ,野生珍稀
动 物得到 有效 的保护。
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雪线退缩、土壤沙化,
环 境污染加重 ……这使 高原 上 的珍稀动植物 生存 更;R难。 bE o 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地区,简直是野生动物王国。单 科研 成果表 明,大气 中的污染物可 以通过沉 降进入青藏高原 陆表生态 系统 ,进而威胁 其中 的 生物。 以最 近关于青藏高原 中、南部 鱼体 的化学 分析 为例 ,结果令 人震惊 :在清澈湖 水 中生长 的

两栖及爬行动物

两栖及爬行动物

•物种多样 性及独特性
两栖动物
目前,由于环境污染以及水域面积缩减等原因, 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减少,我们应当加大保护 两栖动物生活环境的力度,同时禁止对它们乱捕滥杀。 两栖动物具有特殊的生理和生活史特征,他们对环境变 化的敏感性高于其它类群.两栖动物种群在全球范围内 正在减少,主要的致危因素包括生境丧失、气候变迁、 紫外线-B 辐射、入侵物种、捕捉、污染、疾病和免疫 系统破坏等, 以及这些致危因子的综合作用等。
•两栖与爬 行动物的区 别
爬行动物
•主要特征
卵生(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部分蛇类爬行动物属 卵胎生)、有羊膜卵、变温、皮肤干燥、披有鳞片或 甲板,骨骼也具有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指趾 有爪,有利于陆地爬行和攀援。 爬行动物是从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羊膜动物,它们由 两栖类中的迷齿类进化而来。由两栖类过渡到爬行类 这一变化发生在石炭纪,所跨过的关口肯定是以羊膜 卵的产生为标志。除了产羊膜卵这一最为重要的特征 以及与之相关的爬行动物发育过程不需要变态之外, 爬行动物在骨骼结构上也表现出诸多与两栖动物不同 的特征。
•定义
•背景
两栖动物
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 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卵生 。 1.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 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 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 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 的双循环; 5. 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胚胎 没有羊膜; 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8.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 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 精率; 9. 有脊椎。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动物界有很多种类,其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两大类非常独特的动物。

虽然它们都是在陆地和水中生活,但它们之间有很多区别,包括生理特征、行为、生态角色和适应能力等。

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两类动物的区别。

一、生理特征两栖动物是一类有胎外鳞皮、通常呈现平坦气体交换器和幼肺的脊椎动物。

这类动物通过皮肤和肺器官呼吸,它们的皮肤能够吸收水分和氧气。

两栖动物的种类极其多样,包括青蛙、蝾螈、蟾蜍等等。

这类动物的心脏是三室式,它们通常都有四肢,但是有的也可以没有。

爬行动物是一类有干鳞皮和大量形态各异突出状的鳞盖的脊椎动物。

这类动物的特征是生活在陆地上,体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血动物。

爬行动物的种类非常多样,包括蜥蜴、蛇、鳄鱼等等。

它们通常只是有四肢的,但是有些蜥蜴和蛇则是没有四肢的。

爬行动物的心脏也是三室式。

二、行为两栖动物的行为特点是它们会进入水中或在水面上进行活动。

与此相对的是,它们也可以在陆地上行走,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四肢很不灵活,通过弹跳来前进。

因为它们同时生活在水和陆地中,两栖动物的行动非常有趣,体现了很多特殊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呼吸法保持身体在水中的平衡,可以收缩肺泡来减少下潜的阻力,摇摆身体来保持速度等等。

爬行动物的行为特点则与两栖动物不同。

它们通常不善于游泳或潜水,或者说它们是“半水中动物”,多数被认为是陆上生物。

爬行动物的四肢非常灵活,它们甚至可以攀爬树木来逃脱天敌。

它们也可以在干旱的季节里进入休眠,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生态角色两栖动物在生态环境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水生食物链中的一环,它们可以帮助维持水中生态平衡,比如从池塘中清除底部的有机碎片,消灭许多昆虫和其它小动物。

它们还可以在陆地上吃掉有害昆虫和有毒的植物或小动物。

这些都有助于维持环境的稳定。

爬行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鳄鱼。

鳄鱼是一种食肉动物,成年鳄鱼的食物包括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鳄鱼在水中成长,能很好地适应水下环境,这使得它们在水生动物食物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十大两栖动物

十大两栖动物

十大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的两种特殊动物,它们以此被称为“两栖动物”。

世界上有许多两栖动物,其中最著名的十大两栖动物是:鳄鱼、蟒蛇、非洲蛙、百合壶、瓢虫、鼹鼠、昆虫、鳎、海龟和水牛。

鳄鱼是最大的两栖动物,它们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自由移动。

它们体型庞大,体色深棕色,有时还带有绿褐色纹理,尾部弯曲的尖端,又叫“鳄鱼钩子”,给人一种强而有力的印象。

它们以小型鱼类、蛙类、蛇类、蛆类以及鸟类等为食,能在水里和陆地上自由活动,一般来说它们会排泄,但有时也会在水里浮游,这种动物普遍分布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

蟒蛇是另一种着名的两栖动物,它们漆黑而艳丽,有一圈黄色纹理,在海水中通常穿行于温带和热带水域。

蟒蛇有许多种类,其中最常见的是水蟒,它们的趾尖有壳覆盖,方便它们在水里爬行,而且它们会长达10m,能从水中抓到鱼类以及海洋中受困的其他动物,因此蟒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非洲蛙是一种在陆地上跳跃的蛙,它的上身有灰、紫色的横纹,有岩石和硬木的表面,尾巴也有红和绿的斑点,有时有白色的背景,它们的眼睛又大又胖,有时有时会模仿同行者的声音,它们以鱼类以及虫子为食,一般出没于非洲湿地和热带森林里,善于潜水,能长达3-8厘米,一次月休息几天后它们以成群结队的方式回渔类繁殖地。

百合壶是一种以两栖为活动方式的蛙,它们着迷于百合,并从百合中获取食物。

百合壶的外形五颜六色,尾巴内含抗击菌素,甚至还可以影响百合的生长发育。

它们以虫子,植物,和其他小动物作为食物,而百合壶具有非常强大的吸收能力,以及强烈的粘滞性,它们可以灵活地在陆地上和水里活动,善于穿梭在湿地环境。

瓢虫也是一种重要的两栖动物,它们的外形象几何图形,有规则的红色黑色或斑点线条,背部椭圆形,有翅膀可以在陆地上飞行,也拥有可以在水里游的翅膀,尾部有浮空装置可以帮助它们在水里行走。

它们有许多种,遍布世界许多地方,以水生植物、软体动物和虫子为食,也有许多种子类,在冬季它们会进行嗜冷性休眠。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说课稿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说课稿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听众,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个备受学生们喜爱的主题——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走进这个神秘而有趣的动物世界,探讨这两类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一类可以在水和陆地两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

它们通常具有湿润的皮肤,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分,使它们可以在陆地上生存。

此外,两栖动物的呼吸系统也非常独特,可以通过皮肤和肺两种方式进行呼吸。

这使得它们可以在水中或陆地上自由呼吸。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一类特殊的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通常覆盖着鳞片,可以有效地保护它们免受天敌的攻击。

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非常多样化,有的喜欢在陆地上生活,有的则更喜欢在水中生活。

此外,爬行动物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独特,它们通常通过卵生方式繁殖后代。

现在,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两类动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许多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例如,一些爬行动物的皮革制品和药材非常珍贵,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此外,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通过对这些动物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进化历程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保护和维护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平衡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些动物的监测和保护力度。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措施,为这些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和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最后,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们探讨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了解了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其他爬行动物:
龟、 鳖、 蛇、 鳄、
恐龙绝灭的原因: 1、造山运动导致气候变得干燥、寒冷,使植物
的种类、数量减少。 2、小行星、彗星、陨石撞击地球,引起海啸
和火山爆发,导致迅速绝灭。 3、超巨星爆炸。
2、其他爬行动物:
龟、 鳖、 蛇、 鳄、
2、其他爬行动物:
龟、 鳖、 蛇、 鳄、
还有其他的水生动 物吗?
蟾蜍俗称癞蛤 蟆。昼伏夜出, 捕食害虫。冬 季冬眠。
皮肤粗糙,背 面长满了大大 小小的疙瘩, 这是皮脂腺。 有一对位于眼 后方的大型毒 腺。分泌的毒 液能制成中药 蟾酥。
两栖动物--大鲵(娃娃鱼)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两栖动物。 最长可达2米。主要分布华南、、西南山区 的水质清澈、水温低的溪流间。是我国二级 保护动物。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的概念: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
(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兼用 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
二、代表动物: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常见的两栖动物
青蛙
蟾蜍(癞蛤蟆)
大鲵(娃娃鱼)
蝾螈
两栖动物--蟾蜍
终生有尾,尾较长而侧扁。
两栖动物--蝾螈
蝾螈终生有尾, 身体短小,体长 大约在10—15厘 米,有4条腿, 是良好的观赏动 物。
皮肤潮湿,主要 靠皮肤吸收水分。 需要潮湿的生活 环境,有时也爬 到陆地上来。
1、体形: 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四肢三部分。
2、体色: 背部绿色,腹部白色,保护色。 3、体表: 皮肤裸露,柔软而湿润,
两栖类开始出现肺,肺 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课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课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畸形蛙可能是 由于水环境污 染而造成的, 这种水中有影 响蛙正常发育 的物质。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 程中对环境有什么要求? 水源充沛、水质良好
二、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 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与两 栖动物差别很大。蜥蜴是十分常见的 爬行动物。
青蛙属于变温动物
1、生活环境: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2、体 色:保护色 3、皮 肤:裸露;能够 分泌粘液 4、运动器官:具有强壮的四肢 5、呼吸: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Hale Waihona Puke 青蛙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1.头部呈三角形; 2.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 3.后肢趾间有蹼等; 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1.有鼻孔,陆地上呼吸的通道; 2.用肺呼吸; 3.有眼睛和鼓膜,感觉器官发达; 4.有四肢,适于陆地生活;
两栖动物是很多农田害虫的天敌,保护稻田中 的青蛙或在稻田中放养青蛙,能有效减轻农作物的 虫害,以减少施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目前,由于 环境污染以及水域面积缩减等原因,两栖动物的种 类和数量正在减少。我们应当加大保护两栖动物生 活环境的力度,同时禁止对它们乱捕滥杀。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 什么原因造成的?
自学
青蛙的发育: 鳃 呼吸,只能在水中 ①蝌蚪:有尾、用____ _____ 生活。 尾和鳃 四肢和肺 ②青蛙:_______消失,生出 _______,可以 在 ______上生活。 陆地
池塘中的蝌蚪
●雌蛙和雄蛙同时将卵子和精子 产在水中,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
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仍生活 在水中,在水中继续发育。
变色龙的头 部后面有颈,因 此它的头可以灵 活地转动,便于 在陆地上寻找食 物和发现敌害; 变色龙的四肢短 小,不能跳跃, 但能贴地面迅速 爬行;

5 第五节_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5  第五节_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四肢短小
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皮肤干燥, 表面覆盖角
蜴 质的鳞片
肺发达
陆地产卵 有卵壳保护
保护身体,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生殖和发育过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1、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身体分部
两栖动物
身体分头、躯干、 四肢、尾四部分。
爬行动物
身体分头、颈、躯干、 四肢、尾五部分。
皮肤和覆盖物
⑦成蛙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⑤②③④⑥⑦
C. ①③②④⑤⑥⑦ D. ①④③②⑤⑥⑦
3.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D)。
A. 蝌蚪
B. 卵
C. 幼蛙
D. 受精卵
4. 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原因是(
D )。
A.体温不恒定
B. 肺不发达
C. 皮肤呼吸
D. 生殖离不开水
5. 蝌蚪在发育成幼蛙之前是用( B )呼吸。
皮肤裸露、湿润, 没有覆盖物。
皮肤表面有角质鳞片, 干燥。
呼吸 生殖和发育
幼体用鳃呼吸;成 体用肺呼吸,皮肤
辅助呼吸。
卵生,体外受精, 生殖离不开水,变
态发育。
用肺呼吸。
卵生,体内受精,生殖和 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卵 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发育
过程无变态。
扬子鳄,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2)用肺呼吸;
(3)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
有坚韧的卵壳。
鳄鱼


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鳖 人工养殖的鳖可食用,
鳖甲可以入药。
蝮蛇
眼镜蛇
毒蛇能伤人,但蛇毒也能治病。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介绍课件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介绍课件

两栖动物的特点与习性
特点
两栖动物的身体结构介于鱼类和爬行 动物之间,具有四肢和肺,但仍然保 留着幼体的鳃裂。
习性
两栖动物通常在水中或陆地上觅食, 以昆虫、小鱼、蛙类等为食,有些种 类会进行季节性迁徙。
两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
生长
两栖动物的生长速度较快,通常在幼体阶段就能达到性成熟,并开始繁殖。
繁殖
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为卵生,通常将卵产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上,孵化出的幼 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变态发育后成为成体。
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独特形态和色彩也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从古代的珠宝首 饰到现代的绘画和雕塑,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象都被广泛地运用在艺术创作中。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CHAPTER 0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趣闻 轶事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奇特习性
奇特的繁殖方式
许多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繁殖方式,如某些蛙 类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而蛇类则通过产卵来繁 衍后代。
独特的捕食技巧
一些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拥有独特的捕食技巧,如某些蛇 类利用灵活的身体和快速的动作来捕捉猎物,而某些蜥蜴 则通过模仿周围环境来隐藏自己。
神话传说中的形象
在许多古代神话和传说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常常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和象征意义。例如 ,龙和蛇常常被视为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而青蛙则常常被视为生育和繁荣的象征。
宗教仪式中的使用
在一些宗教仪式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一些非洲部落的 仪式中,蛇和蜥蜴被用作祭品或治疗工具。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 行动物介绍课件
目录
• 两栖动物介绍 • 爬行动物介绍 •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比较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及保护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趣闻轶事

九寨沟景区资源分析

九寨沟景区资源分析

九寨沟景区资源分析九寨沟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被誉为"人间仙境",因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九寨沟景区资源的分析:1.自然风光:九寨沟以其独特多样的自然景观而吸引游客。

景区内拥有众多湖泊、瀑布、彩池和雪山,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包括镜海、五花海、树正群海、珍珠滩瀑布等。

这些景观展示了大自然中宏伟壮丽的美景,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以下是对九寨沟的自然风光进行的分析:(1)多彩的湖泊:九寨沟拥有众多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五花海、珍珠滩和长海。

这些湖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碧蓝到墨绿,令人惊叹。

湖水清澈透明,能够映射出周围山峦和树木的倒影,营造出迷人的景观。

(2)瀑布奇观:九寨沟有着许多壮丽的瀑布景观,如火花瀑布、珍珠滩瀑布和群瀑瀑布等。

这些瀑布从高山倾泻而下,水流汹涌澎湃,形成雄伟壮观的景象。

水流的威力和瀑布周围的绿树相映成趣,为游客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景色。

(3)奇特的溪流:九寨沟的溪流被誉为"活体地质教科书",因为它们展示了地壳运动和岩石侵蚀的奇特过程。

溪流沿途形成了许多温泉、水潭和喷泉,这些景观与周围的山峦和森林相互交织,创造出一个幽静而神秘的环境。

(4)多样的植被:九寨沟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包括针叶树、阔叶树和高山草甸等。

在不同季节,植被会呈现出各种色彩,从翠绿到金黄,再到火红,给整个景区增添了生机和变化。

(5)雄伟的山峦:九寨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山山脉中,周围环绕着许多雄伟的山峦。

这些山峦高耸入云,峰峦起伏,给九寨沟增添了壮丽和雄奇的气息。

山峦的轮廓和斜坡上的树木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风景。

2. 生物多样性:九寨沟景区是一个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的地方。

这里拥有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

许多稀有和珍贵的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

保护这些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是九寨沟景区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关于九寨沟生物多样性的简要分析:(1)植物多样性乔木:九寨沟的高海拔和湿润气候为各种乔木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归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生物学中的两个重要分类,它们在进化和适应生态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中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两栖动物的特点及其代表1. 两栖动物是指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上陆地活动的动物。

它们的体表通常光滑湿润,覆盖着黏液和腺体分泌物,以保持水分和湿度。

2. 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多样,可以通过皮肤进行皮肤呼吸,也可以通过肺和口腔进行肺呼吸。

3. 两栖动物有强大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爬行、跳跃和游泳。

它们的四肢前后相对较短,在陆地上行走的方式更类似于爬行。

4. 两栖动物以昆虫、蠕虫、小型脊椎动物等为食,采用捕食和食腐两种方式获取食物。

5. 两栖动物的代表性物种有青蛙、蝾螈和蟾蜍等。

二、爬行动物的特点及其分类1. 爬行动物是指以四肢爬行方式移动的动物,它们的身体被角质鳞片覆盖,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环境伤害。

2. 爬行动物的呼吸方式主要是通过肺进行肺呼吸,有些少数类群还可以通过皮肤进行皮肤呼吸。

3. 爬行动物的四肢较长而坚固,一般为直立式的,可以更加有效地爬行和奔跑。

4. 爬行动物的食性多样,有些类群以植物为食,如陆龟;有些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动物为食,如蛇和蜥蜴。

5. 爬行动物根据习性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可以分为鳄形类、蜥蜴类、蛇形类和龟鳖类等几个类群。

三、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比较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能在陆地和水中生活,但两者在生理结构和适应能力上存在差异。

2. 两栖动物的皮肤光滑湿润,外界温度对它们的影响较大,需要保持皮肤湿度;而爬行动物的体表有角质鳞片覆盖,能够更好地防止水分流失和外界环境的刺激。

3. 两栖动物的四肢短小,适合爬行和跳跃,但在陆地上行动相对较慢;而爬行动物的四肢长且坚固,能够更快地奔跑和爬行。

4. 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多样,可通过皮肤和肺进行呼吸;爬行动物主要通过肺进行呼吸。

5. 两栖动物以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有捕食和食腐两种方式;爬行动物的食性更加广泛,有些以植物为食,有些以动物为食。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中国是世界上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珍稀物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本手册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常见的两栖爬行动物,并提供它们的鉴定特征。

一、蛇类蛇类是中国爬行动物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群体之一。

以下是几个常见蛇类的鉴定特征:1. 红头蛇红头蛇身体细长,头部红色或鲜红色,背部通常呈黑色或暗褐色。

其身体具有很强的弹性,毒性较强。

2. 孔雀蛇孔雀蛇体态优美,体长较长。

身体背部呈暗绿色或蓝绿色,布满美丽的圆形斑点,宛如孔雀的羽毛。

3. 菱纹眼镜蛇菱纹眼镜蛇头部呈三角形,具有特征性的黄色或橙色眼镜纹。

体背具有黄色或浅棕色的菱形花纹,身体细长。

二、蜥蜴类蜥蜴类是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中另一重要的群体,常见于各种栖息地。

以下是几个常见蜥蜴类的鉴定特征:1. 变色龙变色龙身体呈椭圆形,以绿色为主,腹部呈黄色或白色。

它们具有出色的变色能力,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2. 地龙地龙体型粗壮,尾巴较短。

身体背部布满块状鳞片,颜色多为暗褐色或黑褐色。

3. 黄头鬣蜥黄头鬣蜥头部大而宽阔,呈黄色或橙色。

背部和侧面具有鲜艳的蓝色或绿色斑点,身体底色为暗绿色或棕色。

三、蛙类蛙类是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中最为常见的群体,拥有丰富的物种。

以下是几个常见蛙类的鉴定特征:1. 中华大蟾蜍中华大蟾蜍体型庞大,体长可达20厘米以上。

身体背部呈灰褐色或棕褐色,背部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

2. 林蛙林蛙身体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10厘米。

身体背部呈绿色或褐色,具有深色斑点和条纹,腹部为白色或淡黄色。

3. 斑腿蛙斑腿蛙体型较小,体长约5厘米左右。

身体背部呈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黑色斑点和条纹,腹部为浅黄色。

除了上述介绍的几个常见的两栖爬行动物,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珍稀物种,如川蝾螈、华南钝口螈等。

这些物种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和管理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包括了西藏自治区、青海、云南、四川这一区三省在内的广袤地区。

作为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直接产物,青藏高原拥有着复杂的地质历史和结构。

如此复杂的地质创造了青藏高原多样的生态系统,包括高海拔草甸、苔原和沙漠,中海拔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温带落叶阔叶林,低海拔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东部海拔过渡区域横断山的高山峡谷等。

其中藏南的热带、亚热带雨林和藏东的横断山系,更是代表了两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青藏高原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着叹为观止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大量特有、珍稀物种最后的伊甸园。

高寒苔原
然而,虽然这片土地早已受世界瞩目,但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部分地区甚至一直未被学者涉足。

自2012年,我有幸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起,参与了青藏高原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

经过历时3年的野外调查和后期研究,我们发现和描述了大量未被科学认知的新物种,向世人揭示了这片土地叹为观止的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

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不一样的青藏高原,了解这片圣地鲜为人知的生态系统和生活在其中的奇特的两栖爬行动物。

定位:横断山区的高山河谷
从云南昆明出发,进入青藏高原的第一站就是滇西北-藏东的横断山区了。

受高原主体隆起的挤压,这一区域的河流及山脉呈现出特殊的“褶皱状”,山脉河流相间,呈南北走向,形成了奇特的三江并流景观: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在不超过70千米的区域内近乎平行流淌,其间被高黎贡山、云岭-宁静山及大雪山分隔。

强烈的造山运动挤压造就了横断山区独具特色的高山峡谷景观,从河谷江面至山顶海拔落差可达2千米。

伴随着这一独特地质景观的是横断山区立体多样的生态系统。

江边河谷干燥炎热,夏季常有酷热干燥的“焚风”;而两栖爬行动物的栖息地以干燥碎石滩及带刺灌丛为主,鲜有树木生长。

①帆背攀蜥―雌性②帆背攀蜥―雄性③翡翠攀蜥―雌性④翡翠攀蜥―雄性⑤横断山间的澜沧江河谷⑥墨脱雨林然而,即便是在这样酷热干燥的河谷,也有可观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

其中最容易发现的,莫过于攀蜥了。

这些不过20厘米长的小蜥蜴们常匍匐于河边的大石头上,或惬意地享受日光浴,或激动地点着头、做“伏地挺身”运动,宣示着自己对周围领地的主权。

攀蜥的雌、雄个体有其独特的外部形态,生物学上称为“性二态”。

雄性攀蜥的背部沿身体有两条纵向的条纹,颜色多半鲜艳亮丽,而雌性则没有或有不清晰的纵纹,体色也更加贴近于周边的环境。

可别小看了这些不起眼的小蜥蜴,就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就在横断山区发现了3种未被科学认知的攀蜥新种,包括分布于澜沧江河谷中的翡翠攀蜥和帆背攀蜥,以及分布于怒江的滑腹攀蜥。

相较于蜥蜴,干热河谷中的蛇类多样性就低很多了。

然而这些蛇类却也是大有来头。

黑眉曙蛇和王锦蛇作为中国分布最广的蛇类,遍布我国南方各地;而在高原,它们为了适应当地稀缺的植被,进化过程中也被迫放弃华南地区家族“亲戚”艳丽的黄色斑纹,披上了棕褐色的“迷彩服”,以此来更好地伪装自己。

高原蝮是这一地区特有的有毒蛇,它们经常栖息于河谷周边的灌丛石滩中。

三角形的脑袋和粗短的尾巴是它最明显的鉴别特征。

虽然有毒,但它并不会主动攻击人,往往只是慵懒地盘在石堆中,即便受到惊扰也是选择逃离。

或许干燥酷热的环境并不适合两栖动物生活,然而总有这么一些“异类”选择用自己证明反例的存在。

2013年,研究人员就在西藏怒江的干燥河谷内发现了湍蛙属的一个新物种,它们被命名为“察隅湍蛙”。

由于绝大多数的湍蛙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下的溪流中,因此,生活于干热河谷中的察隅湍蛙当之无愧成为了这一类群中的“奇葩”。

除此之外,河谷溪流中还有各类齿突蟾与其共同生活,而溪流边潮湿的土地上还有中华蟾蜍在觅食游荡。

①西藏温泉蛇②墨脱针阔叶混交林③黑线乌梢蛇④横纹树蛙
定位:西藏-青海高原主体
沿着317国道继续向西北前进,就进入西藏自治区的高原部分了。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高”“寒”往往是大家对这儿的第一印象。

但是,这里并不是枯燥无味、一成不变,青藏高原主体拥有不同的高原生态系统,包括了苔原、草甸和沙漠。

虽然,理论上这样高寒的环境并不适合变温的两栖爬行动物生存,但和横断山峡谷中的“异类”一样,两栖爬行动物中不少顽强的“拓荒者”仍然适应了这里艰苦的环境,并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高原的草甸湿地中,最常见的两栖动物莫过于高山蛙了。

虽然常见,但它对于科学的贡献可不小。

高山蛙不仅仅是全世界第二种所有基因都被人类完全解析的两栖动物,更是研究高原适应性和耐缺氧机制的完美的研究对象。

和内地的亲戚不同,高山蛙蝌蚪为了适应高原的低温和匮乏的食物资源,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发育变态。

因此,如果在高原上留心观察,你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现游动的蝌蚪。

会针阔叶混交林下两栖类爬行动物的繁殖水坑温泉蛇算西藏不受关注的两栖爬行动物中知名度较高的了。

作为全世界海拔分布较高的蛇类,温泉蛇栖息于西藏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

虽然名字中包含一个“温泉”,但其实温泉蛇并不直接在温泉中生活,而是生活在温泉周边的河流和草甸中,它们通常以水中的高原鳅和高山蛙为食。

白天,温泉蛇多在河边晒太阳热身,当身体温暖,达到捕食的最佳状态后,它们便会扎入冰冷的水中寻找猎物;等吃饱喝足,它们会懒洋洋地爬上岸,借着石块或沙滩的温度消化猎物。

冬季降雪时,温泉蛇则会钻入温泉周边的缝隙或土洞中,借助地热来熬过高原严寒的冬季。

如果你拜访过位于拉萨的布达拉宫和色拉寺,你或许就有机会和高原上体型最大的鬣蜥―拉萨岩蜥擦肩而过。

这些体型超过30厘米的大家伙喜欢栖息于高原裸露的石山上,侧扁的体型帮助它们将身体挤进石缝中,以躲过猛禽等天敌的捕食。

在布达拉宫外围和色拉寺后面的石山上,你就能见到这些高原特有的小恐龙。

岩蜥和攀蜥一样,也拥有性二态:雄性体色多为褐色或黑色,背部带有不规则的浅色斑点,而雌性则多为浅棕色或棕黄色,带有深色横纹。

高原上一切食物都很宝贵,所以,拉萨岩蜥就没有河谷中的攀蜥那么“挑食”,昆虫、植物嫩芽、野花统统都在拉萨岩蜥的“菜谱”之中。

定位:藏东南亚热带、热带森林
要说青藏高原真正两栖爬行动物极丰富的地区,还数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低海拔潮湿温暖的热带、亚热带森林。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通过雅鲁藏布江河谷进入内地,滋润了这一片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由于藏东南地区拥有充足的雨水和常年稳定的气温,两栖动物能有机会远离水源,向不同的生境类型扩散。

在西藏林芝地区的噶隆拉山上,生长着高海拔针阔叶混交林,这片广阔的森林中,生活着两种近年来才被我们发现命名的两栖类动物――刺疣齿突蟾和吴氏齿突蟾。

两种齿突蟾分散栖息于落叶和苔藓下,只在繁殖季节才聚集于林下积水坑和缓流的溪流边进行繁殖。

而在墨脱的热带雨林中,树蛙更是将栖息地扩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双斑树蛙、缅甸树蛙等栖息于较低矮的灌木和树木上,每到繁殖季节才聚集到稻田和水坑边求偶繁殖。

白颌树蛙和横纹树蛙更适应树栖生活,甚至演化出“滑翔伞”一般发达的蹼,跳跃时将指、趾伸展开,借助空气动力在树梢间滑翔。

今年1月我们才命名的墨脱棱鼻树蛙,更是将树栖生活发挥到了极致:它们不仅喜欢栖息于5米以上的雨林树冠中,更是完全摆脱了繁殖时对地面水源的依赖,在树洞积水坑中进行繁殖。

除了树蛙,藏东南热带、亚热带雨林中还拥有种类众多的爬行动物。

林地间和树枝上常见的长肢攀蜥仅产于藏南和印度东北部,而栖息于河谷边大石上的相对体型更大的吴氏岩蜥则仅分布于西藏墨脱县。

就蛇类而言,喜山颈槽蛇、黑线乌梢蛇都是此地区的常见物种,此外菜花原矛头蝮、察隅烙铁头,甚至眼镜王蛇和珊瑚蛇等热带亚热带毒蛇,在藏南墨脱县都有分布。

2012年,我们还和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在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的边界小镇发现了一种未被科学家认知的大型原矛头蝮蛇,此后,它正式被定名为“喜山
原矛头蝮”。

因了解而热爱,因热爱而保护
尽管青藏高原地区拥有全国面积极大的自然保护区,但因商业开发带来的金钱诱惑和执法部门执法力度的不足,使很多地区,特别是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和云南、四川省境内的横断山地区,受到了不必要的人为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威胁。

仅仅在我们开展调查的几年间,就见证了墨脱雨林被筑坝、修路蚕食的全过程。

两栖爬行动物因迁移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强,在环境破坏的背景下面临着格外严峻生存的威胁。

只有了解才会热爱,只有热爱才会保护,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了解到青藏高原独一无二的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关注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

不是只有在国外纪录片中的非洲和南美才有多样的野生动物,在我国,残留于荒野中的生灵同样丰富而美丽,而且很多物种至今仍未被世人了解,等待着学者的探索发现。

让我们关注这些可爱的荒野生灵,别让它们在被发现之前就悄然灭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