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2018届 二轮 生物高考大题专攻(五) 专题卷(全国通用)

2018届 二轮 生物高考大题专攻(五) 专题卷(全国通用)

[高考大题专攻(五)]1.请回答下列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第一次被捕捉的鼠在第二次捕捉时难度偏大,则用这种方法调查得到的数据往往要比实际数值偏________(填“大”或“小”)。

(2)草原中的一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食物关系:草→鼠→蛇→鹰。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蛇属于________级消费者。

假设单位时间内草固定了105kJ的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鹰至少可获得________kJ的能量。

在草原中,当鼠数量增加时,蛇数量也会增加,这样鼠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由此体现出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________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已知羊种群在某草原上的环境容纳量为200只,则该数值是否适合作为平时放养羊的数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第一次被捕捉的鼠在第二次捕捉时难度偏大,即第二次捕捉的鼠中被标记的鼠的数量偏低,而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数量,所以调查的数量大于实际数值。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蛇属于次级消费者。

由于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鹰至少可获得的能量应为105×10%×10%×10%=100 (kJ);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负)反馈调节,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某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2.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4.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5.对于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应是右图中的()6.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D.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7.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8.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2T/20D.m·23T9.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

2018年生物全国二卷试题及解析答案

2018年生物全国二卷试题及解析答案

(完整word版)2018年生物全国二卷试题及解析答案亲爱的读者: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生物)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B. 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C. 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D. 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的是蛋白质的功能的相关知识,选项所描述的是几种常见的蛋白质的功能及其相关知识。

【点睛】本题以蛋白质的功能为主线,综合考查考生对体液免疫、组成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等蛋白质与血红蛋白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成、无机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考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2.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 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具体涉及了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等方式,意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详解】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2018年高考生物12种群和群落

2018年高考生物12种群和群落

重组十二种群和群落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山东临沂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一般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种群是物种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单位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数量的变动,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方向,综上分析可知,B选项错误。

2.[2016·海南省联考]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答案 B解析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能使K值提高;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0,种群的数量增加,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的数量增加,故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斗争必将加剧,最终使种群呈“S”型增长,故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3.[2016·湖南郴州质检]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答案 D解析昆虫一般体积较小,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为初级消费者,B错误;据图可知,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最高,C错误;据图可知,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D正确。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专题一含答案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专题一含答案

专题一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 1。

种群的特征(Ⅰ).2。

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

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

群落的演替(Ⅰ)。

状元笔记1.把握“种群"的内涵与外延同一区域(无地理隔离),同种生物(无生殖隔离)的“全部”个体(幼年、成年、老年个体)2.理解“λ"内涵N t=N0λt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3.与样方法有关的两个关键点①随机取样。

②求若干样方的平均值。

4.群落结构、演替关键句(1)结构:群落中不同种群的“空间配置"状况—-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种群为垂直结构,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种群为水平结构。

(2)演替: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者——初生演替,否则为次生演替,演替的实质为不同种群的“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状元反思1.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增加吗?提示:年龄组成并不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到迁入率、迁出率的直接影响。

)2.“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能否看作“J"型曲线?提示:“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生存环境应无环境阻力,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3.群落演替何时休?提示:群落演替具有一定方向、不可逆、漫长但并非无休止的。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2017·全国课标卷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重在考查对样方法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小。

2018年高考生物(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22 种群和群落 (共73张PPT)

2018年高考生物(课标Ⅱ专用)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22 种群和群落 (共73张PPT)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 A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土壤含水量和大蚂蚁的存在都影响了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进而影
响了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C、D正确;实验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观测点,这种调查方 法是样方法,B正确。 方法技巧 本题是一个双自变量(定时灌溉与不灌溉、驱走与不驱走大蚂蚁)的生态学研究实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 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答案 (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 B 本题考查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其数量及代谢等相关知识。在培养初期,酵母种群密度 较小,其种内竞争较弱,生长缓慢是其为适应环境而调整的结果,A错误;由于是在摇瓶中培养,其
环境资源条件有限,转速150 r/min时,种群增长曲线应呈“S”型,B正确;酵母计数应采用显微计
5.(2015北京理综,4,6分)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
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
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 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高考生物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含答案 精品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含答案 精品

第1讲 种群与群落[主干知识——串一串][基础小题——练一练]题组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辨析关于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的6个易错点(判断正误)(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提示: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会降低出生率。

(4)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提示:在“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

(5)“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增长曲线。

(×)提示: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并不等同于“J”型增长曲线。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提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解析:选C 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A错误;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雄性争当首领和争夺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D错误。

3.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练习题(含解析)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练习题(含解析)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2.2011年夏秋之际,“2010年河南商城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的阴影还未散去,据报道又有多人被蜱虫咬伤,一度引起村民恐慌。

蜱虫一般都生活在一些动物表皮,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

如果携带这些病毒的蜱虫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

蜱虫的生活方式、蜱虫体内的病毒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别是()A.捕食分解者B.寄生消费者C.寄生分解者D.竞争分解者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村庄里所有的骡子是一个种群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是一个种群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群落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是一个种群4.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A.水B.光照C.温度D.无机盐5.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生活的生物有所不同,下列关于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且存在季节性变化B.森林生物群落中,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则生活在林下C.草本植物与乔木、灌木竞争中处于劣势,热带雨林中没有草本植物D.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不尽相同,可使环境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6.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这里所有的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这些生物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这些生物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这些生物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B.将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约K/2C.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增加速率不成正比D.种群数量增加时,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18.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所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丙和丁、乙和丁的种间关系相同B.若该湖泊受到DDT污染,则甲体内DDT浓度最高C.该生态系统结构包括湖泊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湖泊生态系统中只有群落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9.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可见细胞质的流动和叶绿体中的类囊体结构B.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先将酶与底物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C.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经诱导的根尖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D.在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应从静置培养液中部取样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苔原生态系统经足够长时间后便可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B.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控制人类活动,禁止放牧C.给予农田生态系统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提高其稳定性D.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强二、综合题11.“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9讲 种群与群落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9讲  种群与群落

第9讲种群与群落[考试要求] 1.种群的概念、特征(a/a)。

2.标志重捕法(a/a)。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b)。

5.环境容纳量(a/a)。

6.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a)。

7.群落的概念、结构、类型(a/a)。

8.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a)。

9.顶极群落的概念(/a)。

10.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

1.(2018·浙江11月选考)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

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解析弃耕农田中留有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因此属于次生演替,A、D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将发生改变,B错误;该农田演替为森林群落是由于人为弃耕而引发,C正确。

答案 B2.(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解析在指数增长过程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但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由于存在阻力,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现象,A错误;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0即可增长,C错误;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D正确。

答案 D3.(2018·浙江4月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

上海2018年各区二模1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上海2018年各区二模1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1.(长宁区2018届二模)调查植物物种多样性常用的方法是A.观察法B.描述法C.标记法D.样方法2.(杨浦区2018届二模)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丙、丁四个区域生物群落的分布进行三年跟踪调查之后,将结果汇总如下表。

根据下表数据判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A. 甲B. 乙C. 丙D. 丁3.(徐汇区2018二模)要调查某区域内植物物种的丰富度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度,需要采用的方法是A.聚合酶链反应B.测定基因组全序列C.样方法D.标记重捕法4. (松江区2018二模)图11示某植物群落的一部分(各种符号代表不同的物种),现需计算样方地的辛普森指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应随机选择样方地B. 要记录的物种数有5种C. 需统计样方内植物总数D. 辛普森指数越高,物种多样性程度越高5.(青浦区2018届二模)图12 为某地植物群落示意图,不同树的轮廓表示不同的树种。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树木A 与B 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B.树木A 与D 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C.图中全部植株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D.树木E 与F 之间存在生殖隔离6. (闵行区2018届二模)图11示意一个植物群落,不同的树轮廓表示不同的树种。

下列关于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的分析和样方法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树木A 和B之间、D和G 之间的差异都属于遗传多样性②样方法调查需随机取样③确定样方面积应视植物密度高低④需要统计样方内植物物种数和每一种植物的个体数A. 1项B. 2项C. 3项D. 4项7.(金山区2018届二模)人类培育的动植物品种数量十分繁多,如月季品种在我国有1000 个左右,这体现了A.生态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D.生境多样性8. (嘉定区2018届二模)我国辽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成蟹大小、体色、蛋白质含量有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群落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9.(奉贤区2018届二模)某同学在一片面积为100 公顷的草地上对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他设计的调查方案中最可行的是()A.在该草地植物密集处设置l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植物的个体数B.设置1 个lm2 样方,计数样方中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 样方若干,计数样方中每种植物的个体数目及种类数D.调查植物多样性需要准备的工具有:卷尺和绳子、竹桩、显微镜、纸和笔10.(崇明区2018 年二模)植物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5)生态讲义(Word版,含答案)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5)生态讲义(Word版,含答案)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5)生态讲义(Word 版,含答案)专题五生态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种群1.理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 2.辨析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填表)项目“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条件曲线模型种群增长率曲线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②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2019·江苏卷,T10改编)(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019·四川卷,T3C)(×)(3)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9·江苏卷,T9A)(×)(4)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9·江苏卷,T5A)(5)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9·浙江卷,T4C)(×)(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选A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

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最新-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8 种群与群落

最新-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8 种群与群落

2018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专题18 种群与群落一、考纲要求内容:1.列举种群的特性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4.阐明群落的演替二、试题详解1.(2018海南卷)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2. (2018海南卷)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3. (2018海南卷)18.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

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A正确;疟原虫也可以感染蚊蝇,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蚊蝇间为寄生关系,B错误;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初级消费者,鱼类可捕食孑孓,为次级消费者,C正确;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藻类植物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考点定位】本题以疟原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为背景,考查群落内的种间关系,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4(2018重庆)4.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殖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5(2018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答案】C【解析】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符合J型曲线,A正确; 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 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C错误; 15~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正确;答案是C。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名师】技巧点拨:对“λ”的理解Nt =N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A.B.C.D.【答案】B【解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解: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状况便属于此种情况.故选:B.【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解析】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4.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2018年全国卷Ⅱ生物(含答案)(K12教育文档)

2018年全国卷Ⅱ生物(含答案)(K12教育文档)

2018年全国卷Ⅱ生物(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全国卷Ⅱ生物(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全国卷Ⅱ生物(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P 31 S 32 Fe 56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4.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B.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C.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D.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5.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6.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29.(8分)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大题1题多练八 生物与环境B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大题1题多练八 生物与环境B Word版含答案

题1题多练八生物与环境B1.我国南方山区某河流上游河畔有一农场,进入农场就看到面积不大的耕地,碧波的鱼塘,成片的毛竹林和果林,成群的牛羊和家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该农场中有毛竹林.果林.草场.农田.鱼塘等多种生态系统,每种生态系统都有(填“一个”或“多个”)基因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包括.(2)利用性引诱剂诱捕农田害虫的同种异性个体,通过降低出生率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果林是由原来的荒山开垦而成,体现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进行.(3)池塘群落的是区别不同湖泊群落的重要特征.沉水植物生长于湖泊中央,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喜湿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区域,这种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结构.(4)池塘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又有人在池塘放入罗非鱼的捕食者(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的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罗非鱼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表示.图中显示,AB段罗非鱼种群数量接近型增长.据图推断,FNE最可能在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该环境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答案(1)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信息传递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物种组成水平(4)J B K2解析(1)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该农场有毛竹林.果林.草场.农田.鱼塘等多种生态系统,每种生态系统都有许多个种群,所以都有多个基因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性引诱剂诱捕农田害虫的同种异性个体,通过降低出生率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果林由原来的荒山开垦而成,体现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题干中种群的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4)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AB段)接近“J”型增长;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FNE;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说明在该环境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2.(2017河北衡水中学押题测试二,30)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所示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原因是缺少(成分),该成分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2)在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的调查对象是.某同学认为也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的丰富度,他的思路是.(3)下表是对该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位于某一营养级,GP表示生物的同化量.GP甲13.7乙870.7丙21.5丁141.0图中的(生物)处于丁营养级,每一个营养级GP的去路均包括呼吸消耗和.〚导学号50074096〛答案(1)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2)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在被调查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最后统计所有样方的物种数,作为该草原的丰富度.(3)兔.相思鸟.蚱蜢流向分解者解析(1)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食物网所示成分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2)样方法可以调查种群密度,这种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也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群落的丰富度,具体思路是在被调查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物种数,最后统计所有样方的物种数,作为该草原的丰富度.(3)分析表格可知,丁为第二营养级,所代表的生物有兔.相思鸟.蚱蜢,因为最高营养级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过程,故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路均包括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两部分.3.(2017安徽安庆一中三模,3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要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装置放在适宜温度和有的地方.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其基础是.(2)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kJ.(3)图2中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藻类植物,图2中的丙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4)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是,乙和丙之间的关系为.答案(1)光照(或阳光.散射光)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2)1.1×107(3)甲鲤鱼(4)(含碳)有机物捕食和竞争解析(1)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将装置放在温度和光照均适宜的地方.根据题意分析,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为负反馈调节.(2)已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按照最低传递效率10%计算,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 2.0×108×1/2×10%+2.0×108×1/2×10%×10%=1.1×107(kJ).(3)图2中甲是生产者,对应图1中的藻类植物;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丁是分解者.图1中的鲤鱼是次级消费者,对应图2中的丙.(4)图2的甲(生产者)→丁(分解者)中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图中丙捕食了乙,同时乙和丙还有共同的食物甲,所以乙和丙之间有捕食和竞争关系.4.(2017湖北黄冈中学5月二模,32)某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主要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食物链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未被利用分解者分解植物植食性动物463X9624.529229.312 2.1肉食性动物Y3.83.10.2(1)湖泊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应包括该生态系统中的.(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两部分.(4)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湖泊具有.答案(1)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3)3.67×10511.27%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4)恢复力稳定性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植物同化量-植物呼吸量=(463-96)×103kJ=3.67×105kJ.分析题表中的数据,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植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X=(463-96-292-12)×103=63×103(kJ),次级消费者同化量为初级消费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Y=(63-24.5-29.3-2.1)×103=7.1×103(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Y/X=7.1/63×100%=11.27%.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部分包括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4)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2018届二轮 种群与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

2018届二轮   种群与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

种群与群落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性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 B2.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 D3.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c点B.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答案】 D4.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 A5.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 D6.今年,我国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下列关于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群落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A.洪水和泥石流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B.泥石流发生区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复存在,但水平结构依然存在D.当地群落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答案】 D7.某弃耕农田上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课外兴趣小组对某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土壤研究。

结果发现,取样器取得的甲样方中小型动物种类有10种,个体数是60个;乙样方中的小型动物种类有12种,个体数80个;丙样方中小型动物种类有14种,个体数100个。

调查结论显示该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A.12 B.14 C.80 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应以取样获得的最大值统计。

故丰富度为14种。

考点:本题考查物种丰富度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

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的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从题干可看出,树林里多数鸟类生活在树冠,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环颈雉生活在底层,为动物的分层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考点:本题考查了群落结构的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群落结构的含义,能准确区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答案】D【解析】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则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S”型,A正确;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使得种群增长率为负值,B正确;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C正确;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逐步降低,D错误;答案是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名师点睛】知识拓展: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

3、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4.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 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C. 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D. 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应为“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错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由图可知a点之前增长率比a点时要大,c点时期增长率为零,B错误;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C正确;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5.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

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右图。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B.在a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D.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依题意: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的优势种分别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其典型物种主要是指各阶段的优势种,A项正确;在a年内,物种①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正确;曲线图显示,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出现的晚,随着时间的递增,当物种①、②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时,物种③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说明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C项正确;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乔木可能会逐渐取代灌木而占主导地位,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6.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 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答案】A【解析】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A. 温度、食物和空间B. 温度、光照C. 温度、温度D. 光照、食物和空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3、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解:A、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森林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ABC错误;D正确.故选:D.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8.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该从培养瓶的底部进行取样C.为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D.计数时应统计小格中所有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滴加培养液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再从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故A错误;吸取培养液时先震荡均匀,再吸取培养液,故B错误;后期的培养液酵母菌数量多,可以稀释后再计数,故C正确;计数时,统计小格内的酵母菌,对于边界线上的应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B. 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C. 多为作物施用有机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以提高作物的产量D. 可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答案】C【解析】可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A正确;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这是利用的光合作用原理,B正确;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可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多,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D正确。

【点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10.南方某一野外湖泊,正值水草悠悠,碧波荡漾,莲花盛开的季节,鱼儿畅游其中,青蛙在荷叶下乘凉,螃蟹也偶尔爬上岸晒晒太阳,真乃一幅美丽的画卷。

结合生物学知识,以下对此美景判断不恰当的是( )A.该湖泊中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大家庭——群落B.除以上“画卷”上看到的外,池塘中还有许多细菌等分解者C.若人类大肆向此湖泊投放污染物,则最糟糕的结果是整个湖泊生态系统崩溃D.如果条件允许,若干年后该湖泊区域可能会变成树林,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群落由该区域所有生物构成,A正确;看到都是一些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还存在一些微生物,构成分解者,B正确;人类大肆向此湖泊投放污染物,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生态系统会崩溃,C正确;该湖泊区域可能会变成树林,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11.下列关于蓝藻的描述,正确的是()A.蓝藻能使水体呈现绿色,表明蓝藻是一种多细胞生物B.蓝藻含光合作用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C.蓝藻是原核生物中唯一一种自养型生物D.一池塘内所有蓝藻构成了一个种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蓝藻是单细胞原核生物,A项错误;蓝藻含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项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中一种自养型生物,原核生物中还有硝化细菌、铁细菌等也是自养生物,C项错误;蓝藻包括蓝球、颤藻等,所以一池塘内所有蓝藻不能构成了一个种群,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蓝藻的结构和分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2.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5hm2。

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査。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对该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A. 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B. 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则统计数据就不准确C. 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D.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答案】B【解析】该野兔种群的数量为50×50/10=250,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5=50只/hm2,A项错误;标志重捕法要求两次捕捉时种群数量不发生大的变化,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则统计数据就不准确,B项正确;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第二次捕捉时被标记个体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大,C项错误;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弱,不适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D项错误。

1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B. 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某些成分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 害虫数量与其天敌鸟类数量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D. 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A项错误;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其中的有机物可转化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被农作物再利用,B项正确;害虫数量与其天敌鸟类数量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项错误;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