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牡丹亭·惊梦》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一、疑难字词句的解析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文化意义三、艺术特点【思考题】1.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惊梦》一出对表现该剧的主题有何作用?【导入语】《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昆曲《牡丹亭·惊梦》表演研究
昆曲《牡丹亭·惊梦》表演研究
本论文以昆曲《牡丹亭·惊梦》的舞台表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明代至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出版本,梳理其剪裁、做表、调度、排场等变化,探讨更迭中的艺术得失,意在以小见大,探寻昆曲舞台表演的发展脉络及规律,期望对找到昆曲传承发展的可行之路有所补益。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讨论汤显祖在《牡丹亭》原作中表达的核心思想,并从表演角度分析“惊梦”段落的内涵。
继而细论《醉怡情》、《缀白裘》、《审音鉴古录》及两个梨园钞本中的显著变更,以总结明清时期的演出变化特点。
第二章梳理从民国至今的表演嬗变,选取梅兰芳演出版、武汉杨菊苹与杨玉华版、台湾徐露与高蕙兰版、上海华文漪与岳美缇版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表演版本为主要比较对象,再结合近年舞台上新出现的演出改动,探讨艺术传承、艺术效果得失。
第三章分析各阶段表演变化背后的时代因素,讨论当今昆曲演出、教育中的常见现象,并提出观点。
总结部分,结合论述过程中观察到的艺术规律,提出对当今戏曲演出、传承现象的一点思考。
大学语文牡丹亭惊梦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文学背景和艺术特色。
2. 理解《惊梦》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特质和情感表达。
3. 分析《惊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4. 培养学生对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
2. 《惊梦》一出对表现《牡丹亭》主题的作用。
3. 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杜丽娘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 感悟《惊梦》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1. 介绍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文学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牡丹亭》选段,初步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讲解1. 杜丽娘形象:- 分析杜丽娘的出身、性格和遭遇。
- 阐述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命的追求。
- 感悟杜丽娘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 《惊梦》一出:- 分析杜丽娘在梦中的情感变化。
- 探讨《惊梦》一出对表现《牡丹亭》主题的作用。
- 欣赏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3. 文化价值:- 分析《惊梦》所蕴含的生死观念、爱情观念和女性意识。
- 探讨《牡丹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
2. 分析《惊梦》一出对表现《牡丹亭》主题的作用。
3. 交流对戏曲语言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惊梦》的赏析文章。
2. 选择一段《牡丹亭》选段进行朗读和表演。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文学背景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惊梦》一出中的情节和人物。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选择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创意。
3. 赏析文章质量:评价学生对《惊梦》的赏析深度和广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牡丹亭·惊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提高古典戏曲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并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牡丹亭》中“惊梦”一词的理解与翻译
《牡丹亭》中“惊梦”一词的理解与翻译作者:颜奇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6期内容摘要:《牡丹亭》译本众多,但对于其第十回的篇目“惊梦”二字的翻译出现了偏差。
从“惊”字的概念意义而言,“惊”为“受惊”;从联想意义而言,“惊”为“惊醒”。
结合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才能准确理解“惊梦”之意并准确翻译。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仔细揣摩词语的含义。
关键词:“惊梦” 概念意义联想意义文学翻译《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
《牡丹亭》译本众多,但对于其第十回的篇目“惊梦”二字的翻译出现了偏差:一是令人惊讶之梦,二是被人惊扰之梦。
因此,要准确理解“惊梦”的含义先要确定其中“惊”字的含义。
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将语义划分为七个类别,从“惊”字的概念意义而言,“惊”为“受惊”;从联想意义而言,“惊”为“惊醒”。
本研究在加强对《牡丹亭》的理解、区分“惊梦”二字的理解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对《牡丹亭》的翻译研究。
《牡丹亭》早在二十世纪就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迄今为止,《牡丹亭》已经拥有不同语种的全译本、选译本和改译本。
比如英文译本有常见的白之(Cyril Birch)、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的译本。
白之将“惊梦”翻译为“An Interrupted Dream”[1]。
张光前先生将其翻译为“A Surprising Dream”[2]。
汪榕培先生将其译为“An Amazing Dream”[3]。
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An Enchanting Dream”[4]。
在其他语种的翻译中,“惊梦”的翻译更加不同。
洪涛生的德文译文将其译为“Die Begegnung im Traum”[5];Andre LEVY的法文译本将其译为“LE REVE INTERROMPU”[6];雷爱玲的西班牙语译文将其译为“Un sueo interrumpido”[7]。
浅析《牡丹亭》之梦幻心理
浅析《牡丹亭》之梦幻心理明代中后期,当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时,新的文化风气开始萌动。
“心学”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超脱理学的桎酷与压抑,转向对人性中本能欲望,自我情感的肯定并追求个性自由,追求自然本色的人生。
这种追求个性自由的审美趣味影响着人们的深层意识,使得不少文人学者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出现了一批所谓“狂人”,而汤显祖就是其中的一个,《牡丹亭》中显现的淋漓尽致。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而,青春的冲动,情欲的萌发,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
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盎然是我开阔的自然春色使得杜丽娘触景生情,伤感韶华将逝,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孤独一人。
回到书房,不一会儿便伏案昏昏而睡,得一梦,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情意绵绵,爱得十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
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真的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丽娘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
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
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并要求柳梦梅让她复活。
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
不久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梦幻情节,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叫绝。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作者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
《牡丹亭》研究综述
《牡丹亭》研究综述《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自问世以来,《牡丹亭》就备受关注和推崇,其研究也一直是中国戏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牡丹亭》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文本研究《牡丹亭》的文本研究主要包括对其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探讨了《牡丹亭》所表达的爱情、生死、人性等主题,以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对于《牡丹亭》中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演出研究《牡丹亭》的演出研究主要关注其舞台表演形式和演出实践。
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剧团的演出实践进行观察和研究,探讨了《牡丹亭》的表演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影响。
同时,对于《牡丹亭》的舞美设计、音乐创作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三、文化研究《牡丹亭》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研究者们通过对《牡丹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牡丹亭》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同时,对于《牡丹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和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四、比较研究《牡丹亭》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注其与其他戏曲作品、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
研究者们通过对《牡丹亭》与其他戏曲作品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比较,探讨了《牡丹亭》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同时,对于《牡丹亭》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五、跨学科研究《牡丹亭》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关注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
研究者们通过对《牡丹亭》所涉及的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牡丹亭》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对于《牡丹亭》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交叉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六、研究成果与展望经过多年的研究,《牡丹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者们通过对《牡丹亭》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仅探讨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还揭示了其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牡丹亭》中“惊梦”一词的理解与翻译
—.引言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 《牡丹亭》译本众多,但对于其第十回的篇目“惊梦”二字的翻译出现了偏 差:一是令人惊讶之梦,二是被人惊扰之梦。因此,要准确理解“惊梦”的含 义先要确定其中“惊”字的含义。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将语义划分为七个类别,从“惊”字的概念意义而言,“惊”为“受惊”; 从联想意义而言,“惊”为“惊醒”。本研究在加强对《牡丹亭》的理解、区分 “惊梦”二字的理解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对《牡丹亭》的翻译研究。 二."惊梦"之译 《牡丹亭》早在二十世纪就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迄 今为止,《牡丹亭》已经拥有不同语种的全译本、选译本和改译本。比如英 文译本有常见的白之(Cyril Birch)、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的译本。白之 将“惊梦”翻译为“An Interrupted Dream”叫张光前先生将其翻译为“A Surprising Dream"叫汪榕培先生将其译为"An Amazing Dream,,[3]o许渊 冲先生将其译为"An Enchanting Dream"叫在其他语种的翻译中,"惊 梦”的翻译更加不同。洪涛生的德文பைடு நூலகம்文将其译为“Die Begegnung im Traum,,[51;Andre LEVY 的法文译本将其译为"LE REVE INTERR0MPU,,M;雷爱玲的西班牙语译文将其译为"Un sueo interrumpido"171。 由此可见,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惊梦”的“惊”字之上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从意义上而言,除洪涛生的德文译本将“惊梦”进行意译为"梦里的邂 逅”之外,其他译者均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但是所选用的词义也各有不同: 使(人)惊奇、惊扰、使(人)迷醉。从形式上而言,使用了动词的现在分词、 过去分词以及动名词三种形式。一般而言,及物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主动 意义,与中心词存在主动的主谓关系。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 动,与中心词之间存在被动的主谓关系。因此,要确定“惊梦”的翻译需要 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确定“惊”字的含义;二是确定“惊”和"梦”之间所存在
《游园惊梦》里的暗示与隐喻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Jun. 2016 June 29《游园惊梦》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作家通过描写窦公馆里一场聚会与戏曲表演,勾连了往昔与现在,刻画了几个典型人物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
今昔之比,人生如戏,人生如梦,现实与虚幻几不可辨,小说的深刻可见一斑。
而其主旨的表现,不仅通过精彩的内容还有不可忽视的写作技巧的运用。
暗示和隐喻的使用在这篇小说里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人生如梦《游园惊梦》本是昆区《牡丹亭》里的一出戏,所谓的“梦”本是杜丽娘的一场梦。
杜丽娘正是青春年华,却被困在幽幽庭院中,韶华易逝、容颜易老,在寂寥苦闷中她做了一场人生大梦,遇见了至情的柳梦梅,开始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里,“梦”的寓意十分丰富。
首先,“梦”指窦公馆里众人所唱的那一出“游园惊梦”,正是在这出戏的演唱过程中作者细致地钱夫人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其次,“梦”也指钱夫人的一场梦,钱夫人年轻时有过光鲜亮丽的生活,可是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丈夫的离世,她也逐渐落魄,往日之事于她而言如同一场梦;同时更是恍惚人生之梦的隐喻,昨日之事如流水般匆匆逝去,可是却在人心上留下了不能拭去的痕迹,无论是对钱夫人还是对其他人来说,昆区、战争和漂泊都像是人生的一场梦,大陆和台湾终是有着差别的。
同时,小说还以杜丽娘来暗指钱夫人,杜丽娘的“惊梦”也是钱夫人的“惊梦”,而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发生的种种也暗指钱夫人和郑参谋两人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总之,“梦”的隐喻贯穿整篇小说。
二、颇富趣味的人物名称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及其叙述来看,这个篇幅不长的小说中塑造的丰富生动的女人群像,首先这些人物的名字便是一大特色,如蓝田玉、月月红、天辣椒、桂枝香等都暗示了她们不同的性格。
“月月红”是一抹夺目艳丽的色彩,“天辣椒”则人如其名的骄横泼辣;“蓝田玉”突出了女人温柔贤淑的特征,“桂枝香”也给人清丽淡雅的感觉。
这四个名字构成了两种极端的性格——柔似水,刚似铁,这种名字与性格相对应的象征也预示她们现实生活中不可逃避的凄凉遭遇。
以《牡丹亭·惊梦》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
以《牡丹亭·惊梦》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摘要】以莱科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系统探讨了《牡丹亭?惊梦》中的“封建礼教是庭院”“爱情是春光”“女性是花朵”三个重要概念隐喻。
作者同时深入分析了这三个主要概念隐喻的起源、相似性、对汉语概念系统的建构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模因塑造作用。
对中国经典戏剧《牡丹亭?惊梦》中的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证明了其认知功能的跨语共性,所揭示的思想内容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概念隐喻;认知分析;概念系统;文化模因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2-0025-03一、引言《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
作为《牡丹亭》中的第十出戏,《牡丹亭?惊梦》是其最为经典的段落之一。
文本由十二支曲组成,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
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杜丽娘青春的萌动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她反抗束缚和追求自由之路的开始。
目前对《牡丹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和修辞方法等方面。
近年来,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经典文本逐渐成为一种隐喻研究的新道路,如梅德明、高文成(2006)对《老子》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于《牡丹亭》的隐喻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如林天松、王嵘(2008)、林佳(2011)、邓麦茵(2015)等,分别从隐喻的运作机制、认知图式以及概念隐喻的类型进行研究。
综合来看,现有的对《牡丹亭》中概念隐喻的提炼还过于抽象,缺乏准确性和系统性,其次对源域与目标域间的相似性、内在逻辑及映射分析不深入,特别是对汉语概念系统的建构以及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塑造作用尚未涉及。
本文拟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牡丹亭?惊梦》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较为系统的认知分析。
二、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是人类语言表达的基本方式之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980年,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莱科夫和约翰逊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提出的理论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全新途径,标志隐喻研究进入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整合理论与《牡丹亭·惊梦》的隐喻分析
树” 白居易《 ( 钱塘湖春行 》等。莺啭” ) “ 是春对杜丽娘 的
召唤 . 杜丽娘从“ 莺啭” 中醒来 即是从 春天 中觉醒 。 也是
无 人 见 花 愁颤 人 立 小 庭 深 院 ( 春) 伤
情丝 无 法 消 除 .
深院。 贴) ( 炷尽沉烟 , 抛残绣线 , 恁今春 关情似去年?
【 步步娇】旦] [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
输
入 阃Ⅱ 空
半 晌, 花钿 , 整 没揣菱花偷人半 面, 迤逗 的彩云偏 。行 (
介)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 醉扶归】旦 ] [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
林天送 . 王 嵘
( 南 林 业 大学 人 文 学 院 , 明 6 0 2 ) 西 昆 52 4
摘 要 : 于 整合 理 论 , 讨 《 丹 亭 ・ 梦》 基 探 牡 惊 中的 隐喻 的运 作 机 制 。 惊梦 》 分 为 游 园前 、 园时 、 园后 及 入 梦 三 《 可 游 游 个 阶段 , 文本 建 构 两个 输 入 空 间 的对 应 关 系 , 析 三 个 阶段 的合 成 空 间所 产 生 的 意义 及 其 联 系 , 而 清 晰 显示 杜 从 分 从
晶花簪八 宝填 。 可知我 常一 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
圈 1 整 合理 论 的空 间投 射 收稿 日期 :0 1 0 一 9 2 1- 8 O
处无人见。 不提 防沉鱼落雁 鸟惊喧 . 则怕羞花 闭月花愁
作 者 简 介 : 天 送 (9 1 )男 , 建 晋 江入 , 林 18 一 , 福 博士 。 南林 业大 学 讲 师 。 西
尾后的 自白) 可分为三个部分 : 游园前 、 游园时、 游园后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惊梦》赏析作者:许幸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1期[摘要]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其思想和艺术的成熟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曾语:“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
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
”本文从内容上对《惊梦》一折进行了分析,“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以及春风飘送的“晴丝”,通过赏评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对生活热爱对爱情渴望的深被封建礼制束缚的少女形象。
[关键词] 牡丹亭;惊梦;六曲《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作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人们历来将汤显祖的《牡丹亭》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并举。
《牡丹亭》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共同构成了汤显祖享誉中华的“临川四梦”。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四人,得意处唯在丽娘。
”全剧五十五出,通过描写少女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死而复生的离奇动人的情节,揭露了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罪恶,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礼教罗网的决心,歌颂了他们为追求自由爱情而舍生忘死的斗争精神。
感春成梦,由病而死,死而复生,结成良缘,寥寥数词就勾勒出一段唯美魔幻的美丽人生。
《牡丹亭》故事,明托南宋,实写明代。
在那个“情”与“理”激烈冲突的年岁,汤显祖满腔热情地歌颂“情”并赋予其异乎寻常的神奇力量,在《牡丹亭》题词里面,他写到“天下子女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贬斥封建的道德规范的思想无疑同明代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斗争紧密相连,表达了当时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作品中充斥着离奇的幻想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形象塑造上则通过人物的心情与客观的景物结合,彼此相得益彰,使行文熠熠生辉。
昆曲《牡丹亭·惊梦》之音乐学分析
昆曲《牡丹亭·惊梦》之音乐学分析作者:曾晨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04期昆曲《牡丹亭》中展示的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令后世望洋兴叹,至今仍是昆曲舞台上的常演剧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原作出发,结合苏州昆剧院和北方昆剧院的演出资料对其中《惊梦》一折展开分析,依此剖析其艺术及文化特征。
一、“惊梦”剧情分析“惊梦”一折是杜丽娘不顾父母拘禁,走出绣阁与丫鬟春香游园赏春,在看到春色美景后不禁陶醉,少女情怀荡漾,并入梦与一俊俏书生相遇,可惜好梦不长,醒来后怅然若失。
不难看出,作者汤显祖赋予杜丽娘大胆、细腻的性格,这在之前的戏剧作品中并不多见。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大都依附父亲、丈夫生活,受礼教约束,少有能主宰自己命运者。
当代人对此的解读多为杜丽娘与命运的抗争,冲破封建礼教思想。
但笔者认为,这是当代人没有完全还原历史环境而得到的理解。
杜丽娘的行为表现其实是依心而行,是自我情感的真挚表达,并无后世赋予的抗争精神。
汤显祖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也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杜丽娘身上表达出来,借此抒发心中苦闷。
二、汤显祖的创作动机《牡丹亭》的创作时间为1598年,时为明代中后期,此时明朝君王大都昏庸无能,不问政事,致使大权旁落宦官之手,这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沉重打击,这一时期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戏剧内容达到高峰,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最为著名,汤显祖的创作动机之一也源于此处。
在思想意识层面,明中后期,心学盛行。
王守仁及其弟子推行的心学思想鼎盛一时,其在思想上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认为“理”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①由心而发,知中有行,这正是《牡丹亭》表现出的思想,杜丽娘由心而发,入园入梦,又因情之所至,饮恨长辞,此皆为心学精要的体现。
浅析《牡丹亭》“游园惊梦”的现代演绎
浅析《牡丹亭》“游园惊梦”的现代演绎作者:毛梦婷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9期摘要:昆曲作为中国的“百戏之祖”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近年来更是受到多方重视。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旧时的戏曲舞台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代人生活的节奏与习惯,各种《牡丹亭》改编本应运而生。
“游园惊梦”历来是《牡丹亭》舞台上的保留曲目,文章从2011年电视剧与白先勇的改编入手,分析这一曲目的现代演绎。
关键词:游园惊梦《牡丹亭》电视剧白先勇改编引言昆曲作为中国的“百戏之祖”,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象征之一,《牡丹亭》更是其中的代表作。
汤本《牡丹亭》自问世以来,以强大的艺术魅力引得无数观众为之伤心、为之神摇。
然而,如今“快餐文化”正压挤着传统的娱乐与消费方式。
戏曲,作为旧时娱乐的主要方式,同样有此遭遇。
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生机,成了众多大家思考与争议的热点。
一、“经典热”带来改编热潮在“经典热”的背景之下,众多传统名著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一阵又一阵的改编热潮随之兴起。
(一)戏曲舞台式微与影视舞台的推广随着电子产品与互联网的不断推广与更新,人们拥有很多较之过去没有的娱乐方式。
戏曲依靠戏院的生存方式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同时夸张的语言、动作、妆容及失真的舞美也与时下的审美方式不符。
尽管戏曲在民间依然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观众的断层是致命伤。
不可否认,中老年人群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资深“票友”,但年轻一代对于戏曲艺术更多的是“无感”。
戏曲不断脱离普罗大众的日常审美,戏曲舞台难逃式微。
19世纪末,当电影作为新兴事物出现在大众眼前时,引起了人们高度的注意和极大的好奇心。
不可否认,电影、电视剧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戏曲舞台难以媲美。
那种直观的视觉爆炸,多种高新科技手段的融合和应用在极大地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欲望。
随着电影、电视剧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革新,影视舞台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名作,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首曲子,是《惊梦》一出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一段唱词。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c。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惊梦赏析牡丹亭惊梦赏析一、剧情简介《牡丹亭惊梦》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品,全名为《牡丹亭·祭奠篇惊梦》。
该剧由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作,为《牡丹亭》的续篇,讲述了主角杜丽娘死后投胎为蝴蝶,与旧世界的爱情和纠葛仍在继续的故事。
该剧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主要人物介绍1.女主角:杜丽娘杜丽娘原为牡丹亭主人的女儿,因为父亲官司败诉,被迫嫁给了远在南方的丈夫,但因愁思所苦,染上了绝症。
在自己与身患同疾的蝴蝶来往时,心中萌发了死后化蝶的念头。
2.男主角:刘莹、秦香莲刘莹原为杜丽娘丈夫的表弟,和杜丽娘有着一段悲欢离合的感情。
秦香莲则是刘莹和杜丽娘相认后所决定娶的新娘,却被杜丽娘的死所阻碍,最终和刘莹成婚。
三、情节分析1.叙述苦闷的珠帘梦贡院中的刘莹梦中遇见杜丽娘,并惊醒。
此时,他十分苦闷,因为他娶了新娘秦香莲,而自己的初恋杜丽娘却死了。
2.重逢失散的恋人在一次驻马店的旅途中,刘莹意外发现杜丽娘化为了蝴蝶。
他追逐着蝴蝶,穿过了现实和梦境,终于重逢失散的恋人。
3.牡丹亭惊梦杜丽娘在天上得知刘莹的心意,化身成人回到人间,和刘莹闹了一场惊梦,并用画纸画下情感。
她前尘今生、飞蛾扑火的命运和刘莹的注定无缘,引得现场人物、观众都十分感动。
四、剧中意义1.爱情不能被束缚杜丽娘和刘莹本是一对恋人,但因家族间的阻隔,分离多年。
爱情不能被家族关系所束缚,只有在现世的相聚中显现出同样的纠缠。
2.古代社会的封建礼教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女人的自由和命运往往受到限制。
杜丽娘原本可以选择自己的爱情,却因家族、婚姻等因素而失去了自己的命运。
3.传统文化的观念《牡丹亭惊梦》是表达了传统文化的观念,如义父义子之情、生死之念、天人感通、化蝶传说等。
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和观念也同样深深影响了《牡丹亭惊梦》这部脍炙人口的经典。
五、结语《牡丹亭惊梦》是中国文艺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描写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爱情的温暖和自由。
读解中华古诗词之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皂罗袍)
读解中华古诗词之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皂罗袍)作者:张老师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这一段皂罗袍的唱词,绝对称得上是名曲名段。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表示杜丽娘来到了花园中,看到的是一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在某些资料上,都把这一句翻译成: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样的翻译就跟没有翻译一样。
似这般,当然是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美丽的景象既不是钱也不是物体,怎么能都给了断井颓垣呢?而且,断井颓垣又如何来收下这美丽的景象呢?所以,这一句唱词,就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实景虚写。
姹紫嫣红和断井颓垣,都是真实的景象,“付与”两字就是虚写,因为在客观上,是不可能把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拿去给了断井颓垣的,断井颓垣也收不下这姹紫嫣红。
之所以要把姹紫嫣红虚写成给了断井颓垣,关键还在于杜丽娘的内心,是杜丽娘的内心,把姹紫嫣红都给了断井颓垣。
于是,在杜丽娘的眼中,最美丽的姹紫嫣红都跟不存在一样,眼睛里看到的只有断井颓垣。
所谓的实景虚写,就是把人的情感,投射到实际的物体上,从而让物体也拥有了人的情感。
那么,杜丽娘又是把什么样的情感,投射到物体上的呢?从常理上讲,人们看到了姹紫嫣红的美景就会高兴,看到了破败的断井颓垣就会忧伤。
在杜丽娘的心里,美丽的姹紫嫣红,似乎都被破败的断井颓垣收走了一样。
可见,杜丽娘的内心本来就是忧伤的,所以看到了姹紫嫣红的美景,也跟看到了破败的断井颓垣一样。
这就是杜丽娘把忧伤的情感投射到了真实的物体上。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良辰美景本来能够给人带来高兴,但由于杜丽娘忧伤的内心,也就高兴不起来了,但又不能直说自己心情不好而不高兴,这样就太不含畜了,也就不是杜丽娘了。
所以杜丽娘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就是天不好,是天不好导致了自己对良辰美景都高兴不起来。
景、情、戏、思 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景、情、戏、思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作者:张琼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该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06年第4期【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所在院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专业名称:音乐学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姓名:刘萍学号:20080007054答辩日期:2011年6月指导教师:刘正维教授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本人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绪论---------------------------------------------------------------------------------------- (3)第一章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审美属性----------------------------------- (12)第一节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 (12)第二节昆曲的审美属性----------------------------------------------------------- (14)第二章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剖析--------------------------------------(1 6)第一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旋律剖析------------------------------------- (17)第二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调式剖析-------------------------------------- (30)第三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腔式剖析-------------------------------------- (36)第四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结构剖析-------------------------------------- (40)第三章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2)第一节昆曲唱腔的历史成就---------------------------------------------------------(42)第二节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 4)结论------------------------------------------------------------------------------------------------(4 6)参考文献--------------------------------------------------------------------------------------------(4 7)后记------------------------------------------------------------------------------------------------(5 1)中文摘要:昆曲是中国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优秀剧种,昆曲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声腔艺术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一种 概 念 的结 构 来 建 构 另一 种概 念称 为 结 构 隐 喻 ,可
近 年来 ,用认 知语 言 学 的概 念 隐喻 理论 研 究 经 典 文 以使 两 种概 念 相 互 叠 加 ,用 描述 一 种 概 念 的词 语 描述 另 种 概 念 ,如 社 会 等 级 固化 。若 隐 喻是 指 同一 概 念 系 统 本 逐渐 成 为 一 种 隐 喻研 究 的新 道 路 ,如 梅 德 明、高 文 成 ( 2 0 0 6 ) 对( ( 老 子》中的概念 隐喻进 行 了系统 研究 。 关于 牡 内部 的则 为方 位 隐喻 , 可 以参 照上 下 、内外 、前后 、 深浅、
目标 域 ) 的映 射 ,通 过 映 射在 源 域 和 目标 域 之 牡 丹 亭 是 明 代 戏 剧 大 师 汤 显 祖 的 代 表 作 ,也 认 知 域 ( 是 一 部 具 有 浪 漫 主 义 精 神 的 杰 作 。 作 为 牡 丹 亭 》 中 间形 成一 系列 本 体 的或 认 知 上 的对 应 关 系 。两 域 间 的映 的 第 十 出戏 , 《 牡丹亭 ・ 惊 梦 是 其 最 为 经 典 的段 落 射 以及 被 激 活 的相 关 认 知 图 式是 理 解 隐 喻 的关 键 。适 用 之 一 。文 本 由十 二 支 曲组 成 ,可 分 为 “ 游 园”和 “ 惊梦” 于 源域 的 内在 逻辑 和 描述 概念 也适 用于 目标域 。 两 部 分 。 主 要 描 写 了 女 主 人 公 杜 丽 娘 青 春 的 萌 动 和 自
【 关键词 】 《 牡丹亭 ; 概念隐喻;认知分析;概念系统;文化模因
中图分类号 :J 8 0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2 2 . 0
引 言
易 于 理解 的认 知 域 ( 源 域 )到一 个 不 熟悉 、较 难理 解 的
隐喻 作 为一 种 修 辞 手段 是 人 类语 言表 达 的基 本方 式 诗 句 ,触 动 了 杜丽 娘 的情 思 。在 父 亲 下 乡劝 农 之 际 ,她 之 一 ,具 有 一定 的 普遍 性 。 1 9 8 0年 ,认 知语 言 学 的奠 基 便 由 丫鬟 春香 带 路去 后花 园消 遣 , 这 便 是游 园 的 由来 。 惊
戏剧众论
2 5
( ( 戏剧 之家 2 0 1 7年第 2 2 期
总第 2 6 2 期
以 《 牡丹亭 - 惊梦》为语料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
刘 颖
(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 学院 上海市 2 0 0 0 9 3 )
【 摘 要】 以莱科夫和 约翰逊概念 隐喻理论 为基础 , 系统探讨 了 《 牡丹亭 ・ 惊梦》中的 “ 封建礼教是庭院” “ 爱 情是 春光” “ 女 性是 花朵 ”三 个重要概念 隐喻。作者 同时深入分 析 了这 三个主要概 念隐喻 的起源 、相 似性、对汉 语概 念系统 的建构 以及对 中华文化 的模 因塑造作用。对 中国经典戏剧 牡丹 亭 . . 惊梦》 中的概念隐喻 的认知研究 证 明了其认知 功能的跨 语共 性 ,所揭示的思想 内容今 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概 念 隐 喻具 有 系 统 性 、概 括 性 和生 成 性 等 特 点 ,影
我 意 识 的觉 醒 ,是她 反抗 束缚 和追 求 自由 之路 的开 始 。 响着 我 们 的行为 方 式 。 根据 莱 科 夫 和 约翰 逊 的 观点 ,概
目前 对 牡 丹 亭 》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文 学 理 论 和 修 辞 念 隐喻可 以分 为三 大 类 结 构 隐喻 、 方位 隐喻和本 体 隐喻 。 方法等方面 。
内在 逻 辑 及 映射 分 析 不深 入 ,特别 是 对 汉语 概 念 系 统 的 知 功 能具有 普遍 性 。
三、 《 牡丹亭 ・ 惊梦 》中的概 念隐喻 分类及 其认
以概 念 隐 喻 理论 为 基 础 ,对 牡 丹亭 ・ 惊 梦 中的概 念 知分析 隐喻进 行较 为 系统 的认 知分 析 。 女 主 人 公 杜丽 娘 幽 居 深 闺 ,难 耐 寂 寞 。迂 腐之 极 教 二 、概念 隐喻理 论 书 先 生 讲 到 诗 经 ,其 中 “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逑 ” 的
人 莱 科 夫和 约 翰逊 以 ( ( 我 们赖 以生 存 的 隐 喻 这 本 书提 梦 这 出戏 分 为 “ 游 园” 和 “ 惊 梦 ”两 部 分 ,内容 上 标 出的理 论 开 创 了现 代 隐喻研 究 的全 新 途径 ,标 志 隐 喻研 志着 杜 丽 娘 自我意 识 的 觉醒 和 反 抗 ,是 她 追 求 叛逆 之 路 究进 入 到认 知语 言学 的研 究范 畴 。 莱 科夫 和约 翰逊 认为 , 的 开始 。全 篇 文采 飞 扬 ,由十 二 支 曲子 组 成 ,使 用 了 大 隐喻 无处 不 在 ,它 不 仅 出 现在 语 言 中 也 出现 在 思想 与 行 量 的修辞 格 ,除隐 喻外 ,还有借 代 、 双 关 、反 问等 手法 ,
丹亭 ) ) 的 隐喻研 究 已有一 些成 果 , 如 林 天松 、 王嵘 ( 2 0 0 8 ) 、 中心 一边 缘 等空 间方 位组 织起 来 的 隐喻 ,如 人被 边缘 化 。 林佳 ( 2 0 1 1 )、邓 麦 茵 ( 2 0 1 5 )等 ,分 别 从 隐 喻 的运 作 本 体 隐喻 则 是将 抽 象 和模 糊 的思 想 、情 感 、心 理 活 动 、
机制 、认 知 图式 以及概 念 隐喻 的 类型 进 行 研 究 。综 合 来 事 件 、状 态 等 无 形 的概 念 看 作 具体 有 形 的 实体 ,如赤 子 看 ,现 有 的对 ( 《 牡丹 亭》 中概 念 隐喻 的提炼 还过 于抽 象 , 缺乏 准确性 和 系统性 , 其 次对 源域 与 目标域 间 的相似 性 、 建 构 以及对 中华 文 化基 因 的塑 造 作用 尚未 涉 及 。本 文 拟 之 德 。 隐 喻不 仅 在 我 们 的生 活 中随处 可 见 ,也 是 我们 形 成 概 念 ,进 行 推 理不 可 或 缺 的基 础 ,因 而概 念 隐喻 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