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10-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合集下载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它能够影响人体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导致细胞失控的增殖和侵袭周围组织。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一系列分子机制所决定的,本文将从分子遗传学、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免疫学等方面,详细介绍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一、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基因遗传变异、基因表达调控、RNA修饰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学学科。

肿瘤是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而发生的,而这些基因突变又与多种原因有关系,如化学物质暴露、电离辐射暴露、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等等。

分子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了一类具有关键作用的突变基因,即肿瘤抑制基因和癌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主要有p53、Rb、BRCA1和BRCA2,它们的突变与肿瘤发生有直接关系。

癌基因主要有Ras、Bmi、Myc、Src等,它们的过度表达也与肿瘤发生有关联。

此外,分子遗传学还能够揭示肿瘤基因底物的分子机制、细胞周期的调控和细胞凋亡等肿瘤基本病理生理机制。

二、肿瘤干细胞肿瘤組織中的肿瘤干细胞( Tumor stem cells )是自我更新且能够形成多个细胞系的细胞群体,这一种细胞能够对肿瘤形成和复发产生影响。

在人类肿瘤中,可以被认为是能够维持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细胞群体,这一部分肿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当肿瘤细胞侵犯身体其他部位时,肿瘤干细胞能够保证肿瘤的再生产。

目前肿瘤干细胞的定义和分离量寻尚属于较为微小的领域,但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别研发和治疗对于抑制肿瘤的形成和传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肿瘤免疫学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够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

肿瘤免疫学是一门研究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以及调节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的学科。

当肿瘤细胞遭受到诸如抗原识别、免疫识别等免疫效应负面影响时,它就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并且让免疫系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使其出现减少的现象。

当然,肿瘤免疫学还面临许多阻碍和挑战,如抗肿瘤药物的较为昂贵、如何处理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如何处理肿瘤细胞后期的免疫抑制,等等………………总之,肿瘤存在于分子层被许多分子机制所决定,而如何在这些分子机制的有效干预下达到肿瘤的有效控制与治疗,是需要我们以更为专业、科学、严谨的态度,持续深入、持久探究的重要问题。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

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发生
细胞周期的异常调控
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出现异常,导致细胞分裂和增殖不 受控制。
细胞周期与抑癌基因的失活
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 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细胞分裂和增殖不受控制。
细胞分化与肿瘤发生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使得肿瘤细胞更加接近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 能力。
肿瘤细胞的去分化
肿瘤细胞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去分化为原始细胞,具有更 强的增殖能力。
细胞免疫与肿瘤发生
免疫监视的失控
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出现失控,使得肿瘤细胞逃避了免疫系统的攻击。
免疫逃逸与肿瘤的发生
免疫逃逸使得肿瘤细胞逃避了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增殖形成肿瘤。
04
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信号转导与肿瘤发生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信号转导通路是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中的重要 调节方式,当其发生异常时,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肿瘤形 成。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
细胞因子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当其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时,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进而导致肿瘤 的发生发展。
05
恶性肿瘤的病理学
原癌基因与肿瘤发生
原癌基因突变
原癌基因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常调节因子,当其发生突变 后,可导致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
生长因子信号转导
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往往与生长因子信号转导有关,当其发 生突变后,可导致细胞增殖信号的异常传导。
抑癌基因与肿瘤发生
抑癌基因功能丧失
抑癌基因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重要调节因子,当其发生突变或丧失功能时, 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肿瘤形成。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新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新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这些技术在肿瘤的早期发现、鉴定和个性化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指的是肿瘤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的肿瘤源性DNA片段。

由于肿瘤细胞的死亡和分解,这些DNA片段会释放入血液中。

通过检测和分析ctDNA,可以实现对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近期研究发现,ctDNA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提供关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机制的重要信息。

二、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脱落和进入体液的恶性肿瘤细胞,在血液或体液中具有极低的浓度。

目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从血液或体液中检测到极低数量的CTCs,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CTCs的检测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并可作为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耐药性的指标。

三、微小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可以通过抑制特定基因的翻译和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细胞的功能。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的miRNA与正常组织相比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从血液、尿液等体液中检测和分析miRNA的表达水平,为肿瘤的早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组成、功能和调控等方面的学科,通过分析肿瘤细胞基因组的变化,可以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演化过程。

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研究肿瘤的基因组学特征。

通过分析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和染色体重排等,可以实现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精准定位。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引言肿瘤是一种由体内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分化的疾病,它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

传统医学对于肿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理学和临床方面,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介绍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分子机制以及分子生物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1. 揭示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涉及到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血管生成等多个生物过程的紊乱。

通过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我们能够揭示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了解肿瘤细胞的异常信号传导通路、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等特点,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2. 提供个体化治疗策略肿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不同患者的肿瘤在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手段,对肿瘤进行分子分型,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例如,通过检测肿瘤的突变基因,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二、肿瘤的分子机制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最重要的分子机制之一。

肿瘤细胞中的关键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导致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紊乱。

例如,TP53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中最常见的一个,其突变会导致细胞凋亡受损,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

另外,一些促癌基因如EGFR、KRAS等突变也与肿瘤发生相关。

2. 基因表达异常除了基因突变外,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异常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

通过转录组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肿瘤细胞中某些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或减少。

例如,HER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利用这些异常的基因表达水平,可以寻找对肿瘤起关键作用的调控因子,并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

3. 信号传导通路异常肿瘤细胞中的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正常情况下,细胞的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受到复杂的信号网络控制。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增殖异常的疾病,也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

肿瘤细胞异常的增殖行为涉及到多种生物学机制,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以,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基础肿瘤是由生物体组织中发生的某种细胞增殖异常产生的病变,肿瘤的形成是多种生物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最主要的是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和失调,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拷贝数变化等,这些变异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能力发生变化。

同时,还存在一些肿瘤细胞中特有的生物学机制,例如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等等。

这些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真实本质,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肿瘤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相应的中医药治疗等。

这些治疗手段相互配合,可以有效地减少肿瘤的体积和转移的风险,但是这些治疗手段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化疗和放疗对正常细胞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和副作用,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监测。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耐药性问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肿瘤治疗新策略针对当前肿瘤治疗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深入研究肿瘤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在治疗方面进行创新。

目前,基于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有以下几种:3.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特异性分子或信号通路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会抑制癌细胞增殖,并且尽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目前已经有很多靶向治疗方法,其中较为成功的包括EGFR抑制剂、VEGF抑制剂、HER2抑制剂、BCR-ABL1抑制剂等等。

3.2 免疫治疗在免疫治疗中,我们通常会利用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来治疗肿瘤。

免疫治疗方法包括肿瘤疫苗、T细胞治疗、PD-1/PD-L1抑制剂等等。

肿瘤分子生物学(共46张PPT)

 肿瘤分子生物学(共46张PPT)

③染色体易位和基因重排
Ⅲ体外不能使培养的细胞发生转化。
C-myb:白血病,淋巴瘤,卵巢癌
易位是指某一段基因从染色体正常位置转移到另 若等为基因中一个基因突变与腺瘤形成有关,另一个也突变,则发生结肠癌。
主要通过阻止细胞生长繁殖,抑制瘤细胞进入S期,是细胞周期固有的抑制成分,一旦异常,引发多种肿瘤。 ⑥表达调控细胞凋亡的Bcl-2癌蛋白
中,C-sis的活性蛋白PDGF对C-myc表达起协同作用。
,重排后形成bcr-abl融合基因,使P145变为P210 ⑴与肿瘤细胞锚定黏附能力有关的分子机制
通过GTP到GDP的转换释放磷酸和能量,可将细胞表面的刺激信号(生长因子、激酶或神经递质)传到细胞内效应器上。
,表达酪氨酸激酶,从而异常激活。( ⒊细胞寿命长,有的在体外可长期培养、传代建系
④GTP酶类的癌蛋白
H-rab、K-rab、N-ras、C-gip2、C-gsp的表达产物 为GTP酶、信号传递蛋白。通过GTP到GDP的转换 释放磷酸和能量,可将细胞表面的刺激信号(生 长因子、激酶或神经递质)传到细胞内效应器上 。
GTP转换成GDP需与GAP结合,上述原癌基因点突 变后的产物p21含改变GAP与GTP结合,影响GTP向 GDP转换,使细胞刺激信号传递到效应器的时间大 为延长而致癌。
⑤表达核内转录调控的癌蛋白
C-enbA、C-ets-1、C-ets-2、C-fos、C-jun 、C-mgc等这些基因有一些区域具有与蛋 白质结合的功能结构域,其基因产物可 与DNA结合,也可先与蛋白质结合形成 二聚体后,再与DNA结合,然后调控下 游靶基因转录。如C-myc产物在核内与 DNA结合后,可调控DNA复制,使细胞 持续增生,不能进入终末分化,呈幼稚 类型,即癌。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检验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检验

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历史与发展
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 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单细胞水平,通过高通量测序、质谱分析 等技术,可以更全面地揭示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和变化规律。
未来,肿瘤分子生物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和创新。
肿瘤标志物动态监测
通过连续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复发风险,为 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病理组织学评估
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评估,了解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深 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预测患者的预后。
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靶向治疗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和相关蛋白表达,针对特定靶点设 计药物,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将不断涌现,如基因测序、蛋白质组 学、代谢组学等,这些技术将有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个体化精准医疗
基于分子生物学特征的个体化精准医疗将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通过分子生物学 检验,可以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肿瘤特征,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02
案例分析
通过分子生物学检验,可以检测肺癌患者是否存在EGFR基因突变、
ALK基因重排等基因异常,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03
案例结论
肺癌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有助于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和生活质量。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案例
案例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之一,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对于治 疗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医学分子生物学 历年考题

医学分子生物学 历年考题

2016级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第二信使:指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物质,如Ca2+、甘油二酯DAG、三磷酸肌醇IP3、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等。

2.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DNA分子中的一些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上游调控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细胞信号反应元件等。

3.单顺反子mRNA:真核生物的一个编码基因转录只生成一个mRNA分子。

4.管家基因:对所有细胞的生存提供基本功能,因而在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的基因。

5.miRNA:指由内源性基因编码产生的,长度为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能与mRNA特异结合,诱导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

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内部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在该特异位点裂解磷酸二酯键的核酸内切酶。

7.TM值:加热变性使DNA50%双链结构被打开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解温度,即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

8.载体:能携带目的外源DNA片段进入受体细胞进行扩增和表达的运载工具。

9.cDNA:互补DNA,以mRNA为模板,经过逆转录生成的与RNA碱基序列互补的DNA 链。

10.内含子:位于外显子之间、可被转录在前体RNA中,但经过剪接被去除,最终不存在于成熟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又称为间插序列。

二、简答题1.原癌基因激活机制①获得增强子与启动子②基因点突变③基因扩增④染色体易位与基因重排⑤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2.真核细胞基因组特点①基因组庞大②结构基因是断裂基因③非编码序列远多于编码序列结构④大量的重复序列⑤基因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mRNA⑥染色体末端具有端粒结构⑦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⑧基因组中存在多种DNA多态性3.重组DNA(又称分子克隆)步骤①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外源DNA,分离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

(分)②选择或改造载体DNA分子,并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进行切割。

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恶性肿瘤是一类非常可怕和致命的疾病,它可以发生在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如乳腺、肺、肝、胃等。

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如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异常、信号通路的紊乱等。

基因突变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通过基因表达调控,从而保持正常的细胞生命周期。

然而,当细胞遭受DNA损伤时,会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

如果这些突变发生在关键的肿瘤抑制基因中,就会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增殖和凋亡控制,从而造成肿瘤的形成。

肿瘤抑制基因是恶性肿瘤中最为重要的基因类别之一。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并防止细胞发生不受控制的增殖和凋亡。

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或被抑制时,就可能导致细胞无法受到正常的分裂和生长控制,从而成为肿瘤细胞。

除了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恶性肿瘤的发生也与许多其他分子机制有关,如肿瘤促进基因的表达、细胞凋亡通路的紊乱等。

肿瘤促进基因的表达可以通过激活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等方式来增强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能力,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另一个与恶性肿瘤相关的重要分子机制是细胞凋亡通路的紊乱。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细胞死亡方式,它可以通过清除异常细胞来维持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然而,在恶性肿瘤中,细胞凋亡通路往往会受到抑制或破坏,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可以无限制地生长和分裂。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试图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对抗这种致命疾病。

例如,一些靶向肿瘤细胞的新型治疗药物已经被开发出来,并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很好的疗效。

总之,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些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恶性肿瘤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小鼠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

小鼠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

小鼠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肿瘤是指由于机体受到一系列致癌因素的刺激,癌细胞在机体内进行异常增殖和分化,形成的一种恶性疾病。

肿瘤的形成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过程的结果,其中融入了许多分子和细胞因素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受到了许多负面调节因素的影响。

研究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从分子机制的角度探讨小鼠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

一、小鼠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突变小鼠肿瘤模型是研究肿瘤的重要实验模型。

许多研究表明,小鼠恶性肿瘤的发生往往与基因突变有关。

在小鼠中,Sv40、ras、myc等致癌基因的突变以及p53、rb等抑癌基因失活常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这些基因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以及DNA修复等各个方面的异常,从而诱导细胞发生不控制的增殖和分化,最终导致肿瘤的形成。

例如,Sv40是一种厌氧养殖病毒,它能够引起大量肿瘤的形成。

Sv40侵入人和小鼠的细胞后,会在细胞染色体中结合多个部位,从而对基因的表达和调节产生广泛的影响。

Sv40也会激活细胞中的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并使细胞进入不受控制的增殖状态,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类似地,许多其他的致癌基因也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等多种机制来诱导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二、小鼠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免疫监视失效从基因层面解释小鼠肿瘤的发生并不能完全解释肿瘤的形成过程。

事实上,免疫监视失效和免疫逃逸都是小鼠恶性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疫监视是指机体对其自身细胞或外来异物进行识别和排斥的过程。

当免疫系统受到激活时,会自动启动免疫应答,对侵入自身体内的异物进行清除。

可是,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肿瘤细胞往往能够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从而在机体内长成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

这种免疫逃逸是由其他复杂的分子机制引起的。

例如,肿瘤细胞可能进一步分化,表达降低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多肽分子,这些分子往往不足以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分子生物学-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分子生物学-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VS
肿瘤细胞通常具有异常的细胞周期调 控机制,使得细胞分裂和增殖失控, 导致肿瘤的形成。常见的异常包括细 胞周期蛋白的异常表达、激酶的异常 活化等。
细胞凋亡与肿瘤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某些内外因素作用下主 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细胞死亡 方式。
肿瘤细胞通常具有逃避凋亡的能力,从而在 不利环境下存活并继续生长。常见的逃避凋
03 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的激活是指某些基因在正常 情况下不表达或低表达,但在某些因 素作用下被异常激活,从而具有致癌 作用。常见的原癌基因包括ras、src、 myc等。
激活方式包括点突变、扩增、染色体 易位和重排等,这些变化可导致原癌 基因表达增加或蛋白质产物活性增强, 从而促进细胞生长、转化和肿瘤形成。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准医学平台建设
建立精准医学平台,整合多学科资源,实现恶性 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的一体化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肿瘤 细胞进行基因修饰或导入 抑癌基因,达到治疗目的。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学的未来发展
1 2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每个患者的基因组、表型等特征,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精准预防与预测
通过基因检测、表型分析等手段,预测个体患恶 性肿瘤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应用
辅助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
肿瘤基因治疗策略
基因治疗
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 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 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
策略
包括抑癌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 疗、自杀基因治疗和多药耐药基 因治疗等。

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差异

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差异

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差异肿瘤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而恶性肿瘤是最为严重的一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恶性肿瘤。

因此,了解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分子生物学差异,对研究和治疗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因突变不同类型肿瘤的基因突变是肿瘤生长和进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常情况下,恶性肿瘤的基因突变更为复杂、频繁和多样化,而良性肿瘤的基因突变则相对单一。

例如,在结直肠腺瘤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一个单一的APC基因突变,而在结直肠癌中,突变则广泛存在于多个基因中。

二、细胞增殖和凋亡癌症的发展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失衡相关。

在良性肿瘤中,细胞增殖和凋亡机制通常都能够保持平衡,因此肿瘤的生长缓慢,易于治疗。

相反,在恶性肿瘤中,细胞增殖和凋亡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细胞死亡抑制和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从而促进了肿瘤的发展和转移。

三、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对于肿瘤的生长和进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良性肿瘤中,肿瘤细胞通常被一层细胞膜包围,与周围的正常细胞相对独立。

相反,在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与周围的正常细胞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合作”模式,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四、激素因子许多肿瘤的生长和进展与激素因子有关。

例如,乳腺癌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经常存在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导致肿瘤的增殖。

另一方面,某些激素因子在肿瘤治疗中也可以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五、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于识别和消除肿瘤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在良性肿瘤中,免疫系统往往能够有效地清除肿瘤细胞。

相反,在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很难清除。

总之,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分子生物学差异是多方面的,这些差异影响了肿瘤的生长、转移和治疗。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差异,可以为未来肿瘤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肿瘤细胞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肿瘤细胞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肿瘤细胞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肿瘤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要难题。

癌症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已知它与细胞基因突变、核酸损伤、癌基因激活、肿瘤抑制基因失活、遗传、环境等因素都有关系。

肿瘤细胞在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与正常细胞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就肿瘤细胞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探究。

一、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致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可能引起癌症相关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失调。

例如,肝癌常常与TP53基因的错义突变相关。

二、代谢变化肿瘤细胞的代谢与正常细胞相比存在显著差别。

肿瘤细胞往往选择厌氧代谢通路以便更快地提供ATP和合成生长所需物质而减少氧气的需求。

此外,肿瘤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酶催化能力增强,致使分解葡萄糖来产生ATP的速度快了很多,这被称为"Warburg效应"。

三、细胞周期失调细胞周期失调有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的生长优势。

正常细胞要在特定的时间内自我复制,而肿瘤细胞则能够永无止境地分裂繁殖。

这是因为肿瘤细胞谷切分期和骨架期比正常细胞更短,从而使得肿瘤细胞周期的长短得以调整,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四、凋亡和自噬肿瘤细胞的凋亡和自噬失灵有助于其在体内的生长和扩散。

肿瘤细胞通过减轻和隐蔽自身对凋亡信号的响应以避免死亡,这与增强坏死因子调节信号途径(NF-κB)的活性有关。

此外,肿瘤细胞改善自身生存条件而不是因饥饿而死亡的能力也比正常细胞更强。

在缺乏营养或氧气的情况下,肿瘤细胞能够通过自身的代谢和细胞器功能来提供自身所需物质并使得自己更耐受缺乏营养的环境。

五、表达变异肿瘤细胞的特征之一是染色体水平或基因水平(蛋白质的翻译)上的表达变异。

这些变异可以改变肿瘤细胞的形态、功能、代谢和生长。

肿瘤细胞的表达变异通常体现在基因的激活、同源或异源重组和不稳定性状态。

小结肿瘤是由一系列基因突变和表达变异驱动的细胞异常增殖疾病。

肿瘤细胞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细胞强制增殖的能力非常强,导致它们无法像正常细胞那样受到外部信号和内部循环的调节而自我复制和快速分裂。

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与治疗选择

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与治疗选择

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与治疗选择恶性肿瘤是指细胞异常增生、分化障碍和失控扩散的一类恶性疾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物被用于对恶性肿瘤进行分型,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选择。

本文将以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和治疗选择为主题,探讨与之相关的重要内容。

一、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1. 基于染色体异常恶性肿瘤的发展与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

常见的基于染色体异常的分子分型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鉴定肿瘤细胞中的染色体异常,如基因缺失、扩增和重排,从而帮助确定肿瘤的类型和临床预后。

2. 基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常见突变基因,如TP53、EGFR和KRAS,可以对恶性肿瘤进行分型,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例如,EGFR基因突变在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选择靶向治疗药物。

3. 基于表观遗传学改变表观遗传学改变指的是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非编码DNA序列的改变。

这些改变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检测DNA甲基化水平和组蛋白修饰模式来对恶性肿瘤进行分型。

例如,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可以基于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模式进行划分,从而指导相应的治疗策略。

二、恶性肿瘤的治疗选择1. 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通过切除肿瘤组织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治疗选择的关键在于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确定位,以及对肿瘤的分期和分子分型的准确评估。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效果。

放射治疗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作为单独治疗手段,也可以与手术、化疗等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基于恶性肿瘤的分子特征,选择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常见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常见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常见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的发病机制被发现,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大多与分子生物学有关,可以通过深入的研究来寻找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1. 癌症癌症是一种由于细胞基因的突变而导致的恶性疾病。

癌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到基因突变、基因打开/关闭和细胞凋亡等分子生物学机制。

癌症细胞中的一些关键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和分化控制,使其不受体内环境的调控而形成肿瘤。

此外,许多癌症细胞都存在基因打开或关闭的异常,导致基因的表达失控。

例如,某些肿瘤细胞表达了许多不正常的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某些情况下会促进肿瘤生长。

另外,细胞凋亡也是癌症研究中的关键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会受到DNA损伤等因素的刺激而启动细胞凋亡机制,但是,癌细胞却可以绕过这个机制并迅速增殖。

2.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著名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到许多分子生物学机制,如GLUT4蛋白、胰岛素受体等。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系统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胰岛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并导致体内到细胞内葡萄糖的摄入减少,造成血糖升高。

此外,GLUT4蛋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调节蛋白。

GLUT4蛋白的功能是在胰岛素依赖型的细胞中介导葡萄糖的运输,当胰岛素结合胰岛素受体时,胰岛素受体和GLUT4蛋白共同促进葡萄糖的进入细胞内部,并在细胞内缩小葡萄糖的量,从而控制血糖水平。

3.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是高发疾病,其发病机制可以通过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等分子机制来解释。

在心血管疾病中,涉及到许多关键基因、蛋白质和细胞信号通路的变化,导致心血管系统失调。

例如,心肌细胞中的肌球蛋白、线粒体的功能和结构变化,会影响心肌电-生理的活动和心肌能量代谢,导致心肌收缩力和心脏功能下降。

此外,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增生过多和损伤都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出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如氧自由基、氮氧自由基等,从而引发血管收缩和破裂等一系列病理反应。

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分子生物学****:**------孟凡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癌症的致死主因。

由于对其机制缺乏深入了妥,阻碍了采以有效防治癌侵入和转移的措施。

最近在肿瘤分子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并正在控索新的防治策略。

关键字:肿瘤细胞的侵入、粘附、降解、移动一、侵入是所有肿瘤恶性化的标志。

肿瘤自原位生长转变成转移性疾病,取决于肿瘤细胞侵犯局部组织及穿透组织屏障的能力。

当瘤细胞脱离起源的组织,开如侵入和在局部扩散,并向局部淋巴结和远处器官中转移时,肿瘤变成恶性。

癌细胞的转移首先要穿透上皮的基底膜,在后侵犯间质,帮上皮基底膜的缺失好是癌症的的标志。

肿胞在进一步侵入脉管、侵犯神经或肌肉时,也要穿过基底膜屏障。

一旦进入循环,肿瘤细胞必须经得起宿主的免疫攻击,然后方可停留在的血管床或外逸,选择继发部位定居。

并在继发组织中增生而形成转移仁。

转移灶的癌细胞又可进入新一轮多步骤的浸润过程,形成转移灶的转移,即多处转移,在转移的细胞集落生长到超过1mm3时需要实体瘤的血管化,肿瘤诱发的血管生成不仅允许原发肿瘤扩展,而且使之容易接近血管内部。

由于新形成血管的基底膜有缺陷,肿瘤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血道扩散。

可见转多是一个涉及肿瘤细胞-宿主细胞-细胞外基质(ECM)之闪相互作用的我步骤分子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

二、Liotta等间提出癌细胞浸润转移的三步学说1、粘附肿瘤细胞粘附(adhesion)于其他肿瘤细甩、宿主细胞或ECM成分的能力影响其侵入和转移。

粘附在浸润过程中起双重作用:肿瘤细甩必须先从其原发灶的粘附部位脱了才能开妈浸润,故粘附可在抑制浸润主面起作用;另一方面,肿瘤细胞又需藉粘附才能移动,肿瘤细胞从连续的粘附基质和解除粘附中获得移动的牵引力,如果粘附得太牢,它们就不能脱离而移动,因此,癌症侵入和转移的过程首先是粘附的交替过程。

现已鉴定多种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AMs)家族,其每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在合成的过程中,从其前体形成核苷酸,此后按一定顺序聚合成核酸。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认为DNA是模板,以DNA为模板形成信使RNAmRNA 及各种转运RNAtRNA 共同在核蛋白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同时生成的某些酶又负责合成DNA和核苷酸,这一较为复杂的过程就是抗肿瘤药物作用的靶点。

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1.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如烷化剂、部分抗生素、铂类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位点是DNA,主要影响DNA的解旋和复制,同时可使DNA单链或双链断裂,使其细胞分裂无法进行,以控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2.影响核酸DNA、RNA 生物合成的药物如抗代谢类药物:甲氨喋呤、氟脲嘧啶、阿糖胞苷等。

主要影响肿瘤细胞的酶系,使DNA或RNA的前体物合成受阻,最后达到DNA或RNA形成障碍,影响核酸生物合成,致肿瘤细胞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促使细胞凋亡。

3.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如抗生素类药物:放线菌素-D、阿克拉霉素等。

选择性作用于DNA模板,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影响RNA合成。

4.影响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如植物类药:紫杉类、长春碱类、鬼臼碱类。

主要影响有丝分裂,阻止其增殖期的进程。

5.其他类药物如生物反应调节剂,可增强宿主抗肿瘤反应,增强宿主对细胞毒性物质的耐受能力,改变细胞膜结构,增强免疫原性,预防其细胞转化。

靶向治疗药物是以肿瘤细胞的特性改变为作用靶点,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反应。

奥沙利铂Oxaliplatin由瑞士Debiopharm公司研究开发,法国Sanofi公司生产销售,1999年10月在法国率先上市,随后在欧洲、南美等地上市。

我国于1999年批准进口奥沙利铂注射剂。

此品对大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多种动物和人类肿瘤细胞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紫杉醇Paclitaxel系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开发的一个全新植物抗癌药,1993年10月首次在美国上市,国内首次上市的时间为1995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b+/Rb家族性 Rb瘤
+ + 散发性 Rb /Rb 难,少见 二次打击
Rb /Rb
-
-
三、其它肿瘤恶性表型的相关基因 (1)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1、表达能促进转移的各种因子的基因
多种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粘附因子(层粘素、整合素) 蛋白酶类(降解基质成分) 移动因子(诱导肿瘤细胞移动所需的伪足形成) 2、某些癌基因,如ras,fos,src能诱发细胞致癌与转移表型的能力。 3、诱发肿瘤转移的特定基因,如mst1(与细胞运动有关) 4、肿瘤细胞的多种耐药基因。
正 性 调 控 的 机 理
Rb
②细胞周期的负性调控
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的抑制剂--- CDKIs
由图可见 p15,p16,p21等与cyclin竞争结合CDK,抑制CDK的正性调节作用,
它们延缓或抑制细胞增生,一般将他们称为抑癌基因
P53虽不直接参与竞争CDK,但它直接在转录水平上激活p21的表达, p53是研究最多的一个抑癌基因
其他疾病死亡率降低
肿瘤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1. 老龄化。
2. 环境污染。
3. 生活节奏、饮食结构的变化。
4. 诊断水平提高。
二、恶性肿瘤病因的研究
随着基础研究的全面展开,一直在不断的深化 (1)细胞病:(长期以来的认识)
细 胞 生 长 失 控
高度增殖 低度分化 不死化
浸润、转移 破坏正常组织
功能障碍
2 S-G2-M各期,对时相次序的检测
Ⅱ 细胞周期调控 ①细胞周期的正性调控
一组蛋白激酶
CDKs(cyclin-dependent-kinase)它们在细胞周期被 cyclin时相性激活。 人类细胞CDK主要有CDK1, CDK2, CDK4, CDK5, CDK6, CDK7
一组周期素 cyclins:人类细胞主要有:cyclinA、B1、E、D1、 D2、D3,它们的表达水平随细胞周期有特异性起伏。
有称p53是G1/S检查站的分子警察(正常
p53,称野生型p53)
P53是G1期能否进入 S期的分子警察 DNA损伤 p53 p21 (P21
WAF1/CIP1
修复 无法修复
诱导
复制 凋亡

P21-cyclin-CDK复合物(Cyclin-CDK活性抑制)
Rb-E2F 阻滞G1期
Rb-P+ E2F
Cyclin –CDK复合物才具酶活性
常将cyclin称做调节亚基, CDK为催化亚基
所有cyclin分子上, 均含有一个相对 保守区,称 “cyclin box”,其 与CDK有特异结合 并激活之。如 cyclinD/CDK4 , cyclinE/CDK2….
Cyclin 的表达依赖多种生长因子的调节 若生长因子失活或去除,cyclin D立即停止表达, 周期不能越过restriction point 细胞停止在G0期 若生长因子异常或过表达,则细胞过度增生, 即 可导致细胞癌变 编码生长因子的基因,有很多被称为原癌基因
恶性肿瘤 发生的分子机制
目录
一、概况 二、恶性肿瘤病因的研究
(1)细胞病 (2)细胞周期病
Ⅰ细胞周期的概念 Ⅱ细胞周期的调控
(3)基因病
Ⅰ病毒癌基因和细胞原癌基因 Ⅱ抑癌基因
三、其他肿瘤恶性表型相关基因 四、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为普查、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一、概 况
恶性肿瘤(cancer)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当今人类死亡的
⑴ 建 立 肿 瘤 的 分 子 结 构 模 型
正常胃粘膜 浅表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过表达 肠上皮化生 组织转化 点突变 Ras Met Ras P53 异型增生 erbB2 Qkt2 扩增 erB2 EGFR Mdm2 缺失 APC P53

P16
Nm23 Rb
Met
转移 akt2
(2)抑癌基因的普查价值
研究方法: 用病毒癌基因制备cDNA探针与正常细胞杂交, 出现阳性结果,表明正常细胞有病毒癌基因的同源序列
研究结果: 病毒感染宿主后,俘获了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一 段序列,即细胞原癌基因。它们是正常细胞的正常成分
② C-onc
它们是细胞基因组的正常成分,编码的蛋白(如 Src, ras及raf等) 参与调节正常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在细胞增殖的信息传导途径中起重 要作用。 这些基因在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如C-myc是脊椎动物(含人)的基 因,在果蝇和海胆中也存在,果蝇到哺乳动物已经历了6亿多年,由此 推测他们在正常细胞的生命活动(生存、生长、发育分化)具重要作 用。故有“看家基因”之称
细胞增殖,当其失活或缺失,增殖抑制失控 癌
目前已知有20多种抑癌基因,由于是隐性基因,并有性细
胞传递的可能,抑癌基因的研究更被重视。
抑癌基因为隐性负调控基因。 。 Rb基因及P53基因为研究得最多的两种抑癌基因
①P53基因
与人类肿瘤相关性研究得最多的一个基因,
约50%以上的肿瘤P53均突变。
(2)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
1、提高肿瘤细胞在宿主细胞内的免疫原性。
腺病毒E1 a基因/c-fos 基因:促MHC-1表达(高免疫 原性)
2、抑制某些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蛋白产物。
TIMP(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抑制胶原酶基因
3、抑制参与细胞转移连锁反应的蛋白质或抑制转移 相关基因的转录及翻译。
四、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为普查、预 防和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最主要疾病之一。
世界年发病约870万,死亡约690万。 我国年发病约152万,死亡约105万。
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和步入老龄化国家,心血管疾病死因第一位,
肿瘤为第二位,就死亡率而言,肿瘤居各病首位。
我国的肿瘤死亡率较欧美国家相对低,但部分城市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从70年代到90年代,肿瘤死亡率由86.35/10万到108.26/10万。其原因是
细胞周期的驱动和监控机制
A、细胞周期驱动增殖调控点——restriction point 酵母细胞——start,启动因素为营养素,细胞体积
人类细胞——restriction point,多为生长因子
B、细胞周期监控——检查点 细胞周期的完成不仅是一分为二,还需保持质量上的忠实复制
检测点: 1 G1/S, S期DNA复制前对DNA损伤的检测
DNA合成前期(G1期) 间期 DNA合成期(S期) DNA合成后期(G2期)
细 胞 周 期
细胞周期 中的细胞
前期
中期 丝裂期(M期) 后期 末期
G周期的速率
⑤细胞周期的动力学
不是各种细胞均不断按周期分裂增生,依各种细 胞合成DNA和分裂的能力分成三类 连续分裂细胞 休眠G0细胞 终末分化细胞
②Rb基因
首先发现它与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
stoma,Rb)的发生相关,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克隆和完成 全序测定的抑癌基因(13q14),928个氨基酸,105kD, 又称p-105Rb。
Rb位于细胞核内,是一种核磷蛋白,通过自身磷酸化
和去磷酸化调节基因转录
Rb瘤有遗传易感性。
营养耗竭
器官衰竭 恶液质
死亡
细胞行为异常的原因?
先天遗传:不全排除,有遗传性的个体易感性 后天获得: 外界环境诸因素(理化、生物等) 体细胞基因突变 细胞增殖周期紊乱 失控增殖、低分化
(2)细胞周期病 Ⅰ细胞周期的概念 ①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分:G1、 S、G2、M四个期。
周期
②细胞周期分期
④原癌基因的激活机理 1、病毒启动子的插入。
2、基因突变。
3、基因扩增。 4、基因重排。 5、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6、甲基化改变。 c-onc只有在异常表达时才有致癌作用。原癌基因变 为癌基因,癌基因为显性正调控基因
Ⅱ抑癌基因
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物,p21, p16,p27等它们抑制
当这些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异,并能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这样 的基因就称为癌基因。
③c-onc的分类
现已知癌基因已达百种以上,染色体定位 的已有50多种,按其功能分六大类。 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受体 信号传导分子 转录因子
细胞凋亡基因
细胞周期蛋白
c-onc正常表达很低,是正常 细胞固有成分,维持细胞正常 生命活动所必备,有“看家基 因”之称
传统流行病 + 分子流行病
人群或个体做肿瘤 易感程度的分析
(3)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反义治疗:人工合成针对癌基因的特异寡核苷酸, 转导入肿瘤细胞,如 myc、myb、fos等转入白血 病细胞进行治疗,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抑癌基因治疗:有报道将RB、p53和APC等基因 分别导入肿瘤细胞,代替已失活的抑癌基因,以恢 复和增强抑癌功能
(3)基因病
癌是一类多步骤、多基因突变的疾病,这些基因主要是编码 调控细胞周期的各种蛋白因子的基因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调控细胞增殖的关系
Ⅰ 病毒癌基因(V-onc)和细胞原癌基因(C-onc)
①V-onc 癌基因一词的由来
应追述到逆转录病毒致癌的研究:1911年,Rous发现鸡肉瘤 病毒(Rous sarcoma virus, RSV)可使鸡发生白血病,首先 将病毒与肿瘤联系起来。 (一度有病毒致癌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