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军对比

合集下载

中日两国“海军陆战队”战力哪家强?

中日两国“海军陆战队”战力哪家强?

中日两国“海军陆战队”战力哪家强?几天前,日本自卫队筹备已久的“水陆机动团”终于宣告建成。

这支被外界喻为日本版“海军陆战队”的精锐力量究竟有着怎样的战力?与其他国家的海军陆战队相比有着怎样的区别?同今日中国的海军陆战队相比,究竟谁的战力更胜一筹?首先,水陆机动团究竟是不是海军陆战队?这是当前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实,海军陆战队在每个国家中的定位、地位、作用以及它与其他军兵种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同的。

以当今拥有着世界上最强大两栖作战力量的美国为例,其陆战队不仅是一支高度独立的作战力量,更是一个与海陆空三军并存的独立军种。

美国海军陆战队不仅是一支水陆兼顾的两栖作战力量,更是一支包含了陆、海、空三大作战力量的军中之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是一支包含了陆、海、空三大作战力量的军中之军在其他国家,情况则大不相同。

法国对于海军陆战队的理解和运用就与美国完全不同,其陆战队不仅不是独立的军兵种,甚至不属于海军。

法国海军陆战队是陆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更多的国家,则将海军陆战队作为海军的下属力量。

通过上述情况不难看出,执行两栖作战任务的部队称呼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必纠结于名称本身,而是应该分析其真正的作战目的和作战用途。

因为相对于传统陆军,海军陆战队是一个具有进攻意味的词汇。

对于战后受到种种限制的日本自卫队而言,规避一些敏感词语固然尤为重要。

就如同日本将自己数万吨的直升机母舰称作护卫舰一样,只不过是日本自己掩耳盗铃的文字游戏罢了。

那么,这支用于执行两栖作战任务的水陆机动团战力究竟如何呢?如果单从这支部队本身去分析日本的两栖作战能力,其实际意义并不大,甚至有“瞎子摸象”的意味。

现在战争是体系之间的对抗,研究一支部队的战力如何,必须要将这支部队背后的全部支援力量都考虑在内,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准确的结论。

日本引进的AAV-7两栖突击车充其量就是一款大号的装甲人员输送车如果只从日本为水陆机动团配备的装备上来看,其实并无太多的亮点可谈。

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中日两国实力对比伤害台右系列之中国绝对强过日本!有台湾和国内哈日愤愤说中日相差了30年,甚至有70年之说?让我倍感震惊~~我不否认中日之间到目前为止在一些尖端领域上是还有些差距的,但从总体实力上看中国强过日本。

相信每个人都有对世界各国国力进行分析与总结过,我的报告将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客观!!!尽量减少理论化的东西,以便让大家不会看的枯燥乏味!孙武说:“了解敌人是战胜敌人的前提嘛!”~~我将把两国的比较分为6大版块:1)综合对比。

2)经济。

3)科技4)政治5)军事6)软实力~ 也就是要比较一下两国的综合实力,下文中所列出的数字是经过引用各种报告是准确的。

中日两国的综合实力对比:中国:国土:1045万平方公里(陆地945万,内陆水域18.4万,内海69万)。

人口:13.3亿人(2010年)自然资源:2010年俄国估值5.8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

矿产自给率58.3%,粮食自给率95.6%。

GDP:5.879万亿美元。

(2010年)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海外资产:2458亿美元。

居世界第15位。

外贸额:2.97万亿美元。

(2010年)居世界第二位。

顺差:1831亿美元。

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2010年65家。

人均国民收入:4382美元(PPP:7639美元)日本:国土:37.78万平方公里。

(领海不祥,但远大于中国)人口:1.275亿人。

自然资源:极贫瘠。

煤95.2,铜99.8%,石油99.7%,木材55.1%,天然气96.4%,铁矿石100%,铝土100%,稀土100%需进口。

粮食自给率55.3%。

其中,小麦自给率7.1%,肉类56.7%,豆类2.4%,水产56.3%,稻米100%。

外汇储备:1.12万亿美元(2010年)海外资产:2.5万亿美元。

外贸额:1.131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四位。

顺差:338亿美元。

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67家(2007年)人均收入:4.2万美元。

两国军力:中国;现役军队:230万人,预备役60个师旅80万人。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夜战重炮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旅团)。

合计38万人。

日本的征兵制规定凡17-40岁男子必须服役。

还有预备役兵73.8万,后备役兵87.9万、第一补充兵157.9万,第二补充兵90.5万。

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

日本海军动员与陆军类似,但服役年限不同。

全国可动员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师团都有若干补充大队,配备步兵轻武器,不列入战斗序列,作用是随时补充师团的缺额。

所以每个师团实际参战人数要大于编制人数。

如淞沪会战的第9师团,1个多月死伤12360人,但仍能不经修整进攻南京,就在于补充体制发挥了作用。

但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兵源短缺,已经难以随缺随补。

师团是日军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能承担战略方向(进攻作战)任务,编成内各兵种齐全,包括步兵为主体,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兼备。

明治以来,师团一直沿用2旅4联队制(步兵)。

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炮工辎联队各1个,合计8个联队,另有通信队、卫生队、第1、2、3、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

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

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

每个大队下辖4个中队。

全师团有48个步兵中队。

根据中国军委会军令部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000人,战时18000人;七七事变时,师团平时15000人,战时20000人。

日军的文件记载是,师团平时11858人,战时21800人,有的甚至达到25200人。

1936年日军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规定,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外,大部分新建师团取消旅团级别,直辖联队。

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11旅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

1938年4-6月,日军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师团,包括第15、17、21、22、23、27师团。

但编制不统一。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

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

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让我们回首当时的情况,仅从武器角度,负责任的来看看当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谁的实力更强。

一、吨位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

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优于中国。

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位的是整个中国海军(包括4支舰队),而不仅仅是北洋水师。

而在甲午海战与北洋水师交手的则是日本联合舰队,即全日本海军的所有军力。

再者,这句话指出的是从吨位和舰艇数量上看,中国强过日本,而不是性能上。

吨位大、数量多就意味着实力强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全欧洲(除了俄罗斯)所有国家空军的战斗机数量之和还不到中国空军战斗机数量的一半,中国空军有5、6000架第二代战斗机,你会就此认为中国空军强过全欧洲吗?至于日本联合舰队在当时性能有多好,究竟强过北洋水师多少,请接着看。

中日海军对比

中日海军对比

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想一想1.根据资料,举出两项中国海军较优于日本海军的地方。

2.若让你改良及增强中国海军的实力,你会先从哪方面入手呢?为什么?3.中国海军既然不比日本海军为差,为何最终战败?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用一连串的问题进行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开始是让学生用一张纸,在纸上写下自己对这甲午中日战争的感受,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引出背景,就是关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有没有可能打赢日本”。

后来的环节也是用这样一些问题来进行衔接,给了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

但是我们记住历史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避免灾难的重演,分析战争的原因有多种方法,如内外因;根本、主要、直接原因;主客观原因;国际、国内背景等。

原因有多种角度,各有利弊,使用时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选用。

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这两个原因既是每次战争都必然有的,也是各种考试中考试频率最高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找到这次战争的根本原因也就找到了历次侵华的根本原因,被日本右翼歪曲篡改的教科书中的谎言也不攻自破。

我们都学过了中国近现代史,请你代表中国学生告诉日本中学生甲午战争爆发历史真相。

(师生互动:学生回顾旧知识,列事实,追问真相,归纳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教师点拨根本原因:日本的大陆政策;借口、直接原因:借朝鲜东学党起义蓄意挑起战争。

其他为重要原因之一)教师概括: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并处支配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带有必然性的客观因素,一般从历史事件的本质,深层次因素分析。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就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国策,这是近代以来所有中日矛盾的根源;直接原因是不经过中间事物、中间环节引起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常常是偶然因素,是战争的借口,不决定战争的性质,只起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日本把镇压东学党起义看作期待已久的机会,竭力怂恿清朝出兵为挑起战争制造借口。

历史小文章。

有三位同学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从日军、国民党、共产党三方面写的三篇小短文很有特色,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环节,通过我提供的材料,猜一猜分别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中美日海上军力对比中国装备令人担忧

中美日海上军力对比中国装备令人担忧

中美日海上军力对比中国装备令人担忧中国海军目前是一个“貌似”强大的海军,为何如此之说?日本方面提供的最新图解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目前总计拥有舰船780艘。

而日本海军只有152艘中国从数量上来说比日本海军5倍还要多。

但是总体舰船吨位上中国只有107万吨。

而日本海军却拥有接近50万吨。

从这个比率来看,中国海军实际平均舰载吨位不超过0。

13。

而日本海军则高达0。

3。

也就是说日本海军平均3艘军舰就有1艘是1000吨级以上。

而中国要10艘军舰才有1艘。

从舰载吨位来看,实际今天的日本海军实力是中国的几乎3倍。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驻扎亚洲已经是N多年历史了。

从日本防卫省最新统计数据来看,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目前在亚洲拥有战舰41艘。

总计吨位为61万吨。

平均舰载吨位比率高达1。

4。

而仅仅这一个舰队就约相当于整个中国海军780艘军舰最大吨位的57%。

而美国海军强大的舰队并不止仅仅这个第七舰队。

目前,美海军有281艘舰船,计划2024年降至180艘。

但美国的军费占世界的近一半,美军除11艘航母编队外,还有10艘两栖攻击舰编队,大多超越其他国家所拥有的航母编队。

作战主力有27艘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56艘阿里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与之类似的舰艇,日本拥有6艘,中国仅有2艘。

)、53艘核攻击潜艇及近千架F/A-18舰载机,作战实力与中俄的全部空军力量持平。

由此,美海军是唯一能打败全世界其他国家海军组成联军的海军。

日本海军方面,目前主要战舰152艘,其中4艘为宙斯盾战舰、大隅级两栖攻击舰3艘、54艘护卫舰(驱逐舰)及16艘潜艇。

规模方面排名世界第五,但在反潜、海上扫雷以及海上补给能力上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在航空力量上,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200多架各型飞机,其中包括99架P-3C反潜巡逻机、7架US-1A大型海上救难飞机、97架反潜直升机以及10架大型海上扫雷直升机。

中国海军与美日海军也具有很大不同。

中国海军早期战略定位是一个“纯近海”海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二战前夕,斯大林曾经说: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落伍,首先在中国和日本的较量中残酷地展现出来。

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因为中日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是非常惊人的。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60亿美元,中国当年的经济产值也就13.6亿美元,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只有4万吨。

日本当年煤的产量是5070万吨,中国是2800万吨。

中国那么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点。

日本的石油储备169万吨,中国的石油只有1.31万吨。

铜呢,日本是8.7万吨,中国只有700吨。

飞机,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当年就能造这么多,中国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径的火炮,日本当年生产了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

日本当年造了330辆坦克,中国一辆也造不了。

汽车,日本当年造了9500辆,中国也是一辆造不了。

军舰,日本当年生产的军舰是52400吨,中国一吨也造不了,也就是说当世界进入这个机械化军事时代的时候,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机械化时代的主战兵器,坦克、飞机、军舰、大炮都不能造,那么无论是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本都已经遥遥领先中国一个时代。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12723504_1.html/ ]具体到双方军事实力的直接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差别就更大。

卢沟桥事变以前,中国海军,中华民国的海军两万五千人,装备舰船是66艘,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等等,总吨位只有57608吨。

而日本海军截止到1937年,它拥有舰船285艘,总排水量达到115万吨,比中华民国的海军整整多了110万吨,日军的海军编成是12.7万人,当时的编成,有4搜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是6.9万吨,将近7万吨。

水上飞机母舰2艘,3.1万吨,战列舰9艘,27万多吨。

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艘,潜艇59艘,练习舰1艘,一个练习舰就有1万吨排水量。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VS 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VS 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共600多艘舰艇,总吨位130多万吨
船坞登陆舰2艘
无船坞登陆舰
4艘巡洋舰(8000吨以上)
无巡洋舰(8000吨以上)
驱逐舰40艘
驱逐舰19艘
护卫舰18艘
护卫舰33艘
潜艇23艘(无核潜艇)
潜艇60艘(有6艘核潜艇)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作战飞机250架
海军直升机150架
海军直升机25架
北洋海军舰速平均是每小时15海里
主要战舰有17门巨炮重炮
主要战舰有26门巨炮重炮
日本的优势在新式速射炮,速射炮的炮弹发六发,中国才发一发,作战能力不一样。
中国的优势在重炮,可发射的时候不能配套,所以效果比较差。
2002年
海军总人数约4.38万人
海军总人数约30万人
共200多艘舰艇,总吨位近100万吨
1894年
33艘军舰,吨位六万四千多吨。主要作战舰数:12艘四千吨级的4艘,三千吨级4艘,两千吨级4艘
北洋海军19艘,吨位三万八千吨。主要作战舰数:中国是7艘,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
甲午海战时
总吨位、总舰船数、主要作战舰数都远超中国
北洋水师早不是远东第一,且北洋水师没有速射炮
舰速平均是17海里,吉野是22.5海里
甲午海战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VS今天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日本
中国
19世纪70年代
日开始有三千吨的铁甲舰,两千多吨的自卫舰

19世纪80年代
三千吨级三艘,两千吨级三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24艘
北洋海军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五艘,总吨位三万多吨。军舰数量18艘。从舰的质量水平来看,中国是超过日本的。特别两艘七千吨级定远舰、镇远舰的吨位位居当时亚洲第一

近代现在军事二战中日军队对比

近代现在军事二战中日军队对比

近代现在军事二战中日军队对比我们通常所指的日本军队,因该是日本陆军,而不是日本海军。

甚至应该是日本陆军的地面部队,而不包括日本“陆航”(二战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

我们现在一提起抗日,必说我们的装备不如日军。

可实际情况是中国正面战场上的国/军在轻武器方面大大强于日军,在早期,仿制德制毛瑟98k的中正式步枪,对人员的杀伤远强于日本明治三十八年装备部队的“三八”式步枪,而闻名世界的捷克造ZB—26轻机枪更是远胜日本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俗称的歪把子)。

而中日战场上被轻武器杀伤的占大多数,从这个角度讲决定战争胜负的武器是轻武器。

可以说中国军队在这方面强于日本陆军。

当然,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装备上远弱于日军。

引起我们不是武器上不如敌人,而是我们在后勤供应上不如日军。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军事体系,其后勤已经做到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

而我们每一种单兵武器都强于日本,但凑在一起就不如人家了。

什么捷克造、德国造、意大利造、苏联造、中国仿制的、英国造、法国造、美国造……像个万国博览会。

武器口径更是五花八门。

别的不说,就连钢盔都不统一。

在滇军一些著名的抗日照片上,他们戴的是英式头盔,而中央军经过德国顾问训练过的戴的是德式头盔,而另外一些照片中(具体部队不太清楚,我估计是西南军阀或是东北军)戴的则是法式钢盔,战争后期中央军戴的又是美式钢盔。

这样的后勤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吗?另外,日军的运输基本上是靠汽车加抢劫来的牛车、马车完成。

有航运的地方还有船只来运输补给。

而国军、八路军则基本靠民夫的肩扛手推来完成的。

士兵受伤后不能及时的送到现代化的野战医院治疗,补给经常跟不上。

日军是大米加罐头,我们是找到什么吃什么,八路军是一袋小米。

这样的后勤差距注定了我们抗战的困难和长期性。

美国人战胜日本人靠的就是强大的后勤,三吨多的炮弹加其他弹药的大量消耗打死一个日本兵的比例,使整个二战各交战国最高的。

美军的登岛战凡是前期炮火准备不足的,损失必然大。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

论甲午战前的中日实力对比与对峙摘要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外交角力和对周边地区的争夺开始加剧。

以海外扩张为国策的日本开始冲击着极力维持华夷体系的中国所确立的东亚格局。

而这种传统平衡在70年代以后的20年多年中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并最终引发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华夷体系的最终崩溃和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领头羊。

然而,中国方面的失败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战略保守和一味妥协。

本文将试图从两国战前二十余年的实力对比和各自的内外环境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华夷秩序军备建设东亚秩序1869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标榜融入近代文明国家行列,对内清理积弊,进行现代化改革,对外争取同列强修订不平等条约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向外扩张。

而作为日本外部空间的最前沿——东亚,更是日本战略经营的重点。

整个70年代,日本都在中日之间的各个战略要地谋求利益,并开始了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

早在明治维新之后不久的1874年,日本便借口台湾土著杀害漂流民,以保护属地为由发动了针对中国台湾的牡丹社事件。

次年,日本更是有模有样的学起了西方国家,以武力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用实际行动来执行所谓的“征韩论”与“海外雄飞论”。

1879年,日本又强行吞并琉球。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方面的应对措施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却又不甘心听任日本如此得逞。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

日本方面曾质问中国官员台湾生番杀害琉球漂流民中国方面应作何处置,中国方面先是措辞失当,说台湾生番是化外之民,不归中方管辖,让日本有了“保民逞凶”的出兵口实。

而当日军征调海陆军入侵台湾并攻克当地抵抗的土著营地后。

清政府方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立即派出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台防,接着李鸿章又调遣唐定奎率6500名淮军支援,并派遣了以扬武号巡洋舰为首的船政舰队跨海入台,震慑日本舰队。

然而,在当时中日陆海军实力对比清国方面占优、日兵在台湾死伤很多(绝大多数是瘟疫病死)、日方军费不继等诸多有利条件下。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二、思想及制度对比
思想上
• ①自从鸦片战争后,中日几乎同时觉醒,都在向西方学习, 但这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 个则止于外形。 • ②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指出,如果中国和日本的竞 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原因是 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 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 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 回去就算了
以上纯属是我的片面之谈
二、思想及制度对比
③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已经历了明治维新,重视教育,积极 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 • 而中国,虽说也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却从不能敞开心 怀,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譬如说,魏源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撰写的介绍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 —〈〈海国图志〉〉,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刊印 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 本。19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到上海考察,发现该 竟然绝版!如此学习的态度,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如何会 有起色呢?中国又如何能日本所相比呢?
二、思想及制度对比
• ②慈禧大搞“万寿庆典”挪用了海军的军费 • ③在作战时指挥不当。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退守 威海卫港拒不出战,这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④中国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 足
• 思想上的落后、制度上的腐败,使得甲午 战争的失败。
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失败? 骚年,我们要反思啊!!!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非海军之败, 是制度的失败,是思想意识上的 失败。
一、国力对比
• 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 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 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 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 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 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 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 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北洋海军在黄海之役还未致一仗而全军覆没,可算是奇迹。

马幼垣教授是《水浒》研究的知名学者,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执教中国文学二十多年。

他的业余爱好是中国近代海军史,最近在大陆出版了《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一书。

此书以细密的考证和详实的史料,对我们习见的中日甲午海战的一些看法痛加驳斥。

马幼垣先生指出,北洋水师中的两位管带(舰长)刘步蟾和林泰曾其实是真放洋、假留学,主帅丁汝昌更是骑兵转行且并未悉心求进,而日方司令伊东祐亨在战役中的指挥几乎无懈可击。

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海军在黄海之役还未致一仗而全军覆没可算是奇迹”。

那么,在他眼中甲午海战的中日军力对比,究竟是什么情况呢?甲午海战在世界海军作战史上具有什么意义?马幼垣: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海军经历空前大革新——机动力取代风力、舰壳由木质演为铁制、后装炮淘汰前装炮、来复线炮代替滑膛炮,各款速射炮、机关枪和炮、鱼雷以及鱼雷舰艇竞相争取承认和销路。

种种前所未有的观念和工具涌现。

若非从实际使用去求理解,单凭发明者、厂方、掮客之言必会导致虚浮失实的评价。

究竟此等价格高昂的新玩意,功能是否确如所料?不待实战的考验是无法知道的。

中日海军较劲黄海之前,谈得上够影响力,值得后人研究分析的世界性海战只有1866年7月20日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利萨(Lissa)海战。

双方所用的硬件设备还是旧多新少,说明不了刚登场的诸多新玩意的价值。

虽则如此,各款新器械还是急速发展下去。

差不多三十年过去了,详究实效的要求就越来越殷切。

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战争是首次有机会细查这几十年的发展。

因此那场拼杀刚过,欧美筹海人士便争相发表评论。

除了新器械的功能得到考察外,还有东亚新局面需要理解。

晚至甲午前夕,中日两国虽尚未被欧美视为平起平坐的海军大国,但两国海军在战前十多年间的发展,早已不时引起国际瞩目,而且战前西方的一般看法多以为中国海军较日本海军强(“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的特受注意是一大原因),岂料中国海军竟逢战必败,终至威海熸师,全军覆没。

中日甲午海战清军

中日甲午海战清军

失败的原因之一:弹药不够、弹药质 量不过关
从甲午海战中发现一个致命问题, 弹药不足、弹药质量不过关。这样 的海战只有挨打的份。济远击中吉 野机舱的炮弹就没炸。一个多月后 的大东沟海战,问题依然照旧。所 以才有致远管带邓世昌因炮弹用尽, 指挥致远要撞沉吉野。要知道,清 舰的速射炮较少,主炮的射速又低, 单位时间的耗弹量远远低于日舰。 因为我们的军舰出海的时候就不准 许多带弹药、还有日本通过各种手 段侵入清朝的兵工厂、让其生产劣 质的弹药,供应清朝的北洋水师使 用。
失败的原因之五:消极避战
李鸿章鉴于舰船损失较 大,担心拼光老本,就 下令北洋舰队龟缩在威 海 “保船制敌”,不准 出击,把制海权拱手相 让。在日本海军的掩护 下,日本陆军连续攻占 大连、旅顺,占领了北 洋舰队的辽东基地和船 坞。最后清朝海军全盘 被日军击沉或俘虏。
战前经济.军事实力对比 战前经济 军事实力对比
中日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 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 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 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 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 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 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 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 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 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当时清朝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日本入侵朝鲜、打败清朝援军。并且公开表示要打垮清朝 海军。而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 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 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 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 的指令是: 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 李鸿章认为: 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 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 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就这样昏庸。日本在1894年9月12日终于完成了打垮清朝 北洋水师、独霸亚洲海域的目的。 从双方投入战争的海军力量来看,北洋舰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进广甲、广乙、广丙三艘 排水量各1000吨的轻型巡洋舰,共有大小战舰船24艘,即铁甲舰2艘:定远、镇远;巡洋 舰11艘:即经远、济远、来远、靖远、致远、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乙、广丙;炮 舰6艘: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练习舰3艘:威远、康济、敏捷;运输舰2 艘:利运、海镜。舰队总排水量为4万3千吨。 本队,包括松岛(旗舰)、严岛、桥立、千代田、扶桑、比睿;第一游击队,包括吉野 (旗舰)、秋津洲、高千穗、浪速;第二游击队,包括金刚(旗舰)、葛城、大和、武藏、 高雄、天龙;第三游击队,包括筑紫(旗舰)、爱岩、赤城、岛海、大岛;本队附属舰, 包括八重山、磐城、天城、近江丸;另外还有鱼雷艇母舰山城丸。一共26艘,其中装甲巡 航舰1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16艘,炮舰6艘,鱼雷艇母舰1艘。总吨数约为5.5万吨。北洋 舰队即使加上不能出海作战的运输舰和练习舰,无论是军舰数,还是排水量,都低于日本 联合舰队。 北洋水师在海战中遭到重大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被击沉,日本联合舰队 也遭重创,西京丸、赤城受伤严重,在返航途中沉没。从损失看,日本在海战中占了上风, 但是,日本没能达到自己的战役目标-消灭北洋水师。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之国力军力对比表中日两国1937年之国力比较表类别 \ 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国土总面积1142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7 万平方公里(外蒙古还未独立) 31 : 1人口总数 4.6 亿 0.9 亿 5 : 1工业总量 13.6 亿美元 (占GDP 10%) 60 亿美元 (占GDP 80%) 1 : 4钢铁总产量 4 万吨 380 万吨 1 : 145煤年产量 2800 万吨 (其中外资企业占55%) 5070 万吨 1 : 2石油年产量 1.31 万吨 169 万吨 1 : 129铜年产量 0.07 万吨 8.7 万吨 1: 121飞机年产量基本无生产能力 1580 架 /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744 门 /坦克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330 辆 /汽车年产量无生产能力 9500 辆 (设备能力为年产30000辆) /年造船业能力不详 47.32 万吨 /年造舰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 5.3 万吨乱曰: 中国自清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后,国势大衰。

民国建立之后又是军阀混战,发展缓慢。

至抗战军兴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国。

而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中大胜中国,得到了清廷巨额赔款以后,国势大增。

至1937年,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国。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国力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

诺大的中国在当时与撮尔倭国的差距之大,今天想来,也令人汗颜。

类别\国别中国日本比率军事工业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尚不能生产。

飞机和舰艇虽已生产出少量产品,但主要部件仍需进口。

无批量生产能力,按战时标准,实际上等于不能生产。

仅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

工业门类齐全,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飞机,舰艇均可生产研发,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等的年生产能力,完全满足进行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差距太大陆军步兵182个师又是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极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清朝海军由“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4支力量组成。

共拥有战员1.5万人以上,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30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战员2万人左右。

编制为“本队;第一、二、三游击队;鱼雷艇队;港务”等战斗序列。

日海军的鱼雷艇中有10艘是日本国自造的。

比较中日两国海军的装备实力:从数量上看中方占明显优势。

从质量上看,日方主力战舰的舰龄稍短于中方、航速稍快于中方、中小口径炮火速射能力强且数量多于中方;中方主力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多于日方、装甲防护性能优于日方。

双方的主要战舰作战性能差别不是严重的“代差”。

总的看清朝海军的装备实力不是劣势。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8,日本为世界第16名。

1875至1894年清朝从英国,德国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

其中包括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又,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1艘,快速巡洋舰4艘;炮舰13艘;鱼雷艇28艘。

截止战前的1894年,清朝海军已达78艘军舰、30艘鱼雷艇、600多门舰炮、近70具鱼雷发射器、总计8.4万吨排水量。

仍然超过日海军的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387门舰炮、近100具鱼雷发射器、7.2万吨排水量的总体装备实力。

20:20:47近代史系董运华2014/7/22 20:20:47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陆军力量对比如下:甲午战前,清朝陆军一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

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

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

甲午战前,日本陆军22万人。

装备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

日军的枪炮性能远不如清军的西式单、连发枪和后膛钢炮。

当时美国认定清朝陆军排名世界前三。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先进的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课堂PPT)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课堂PPT)
□日军:在甲午战前十余年就已在华有计划地布设谍报网。甲午战 争期间更是雇用、收买了大批密探搜集清廷与北洋海军的情报,从 而自始至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如在战争爆发之前,日谍石川五 一就通过收买天津军械局书办刘树芬,不仅获得了北洋“各军各营 枪炮、刀矛、火药、弹子数目清册”的机密情报,使日军对北洋军 备情况了如指掌,并且在大东沟海战前顺利窃取清军增兵朝鲜的详 细计划,致使高升号被日舰拦截并击沉,700余名淮军精锐葬身黄 海。
.
7
士兵对比
□清军:水兵服役时间基本在五六年以上,技术较为熟练。保持着 前任英国总教习带来的严明军纪。 □日军:因舰队快速扩张而招募大量新兵,训练水平较低,且一直 处于日本因好战而宣传的“中国威胁论”的气氛之下,对清军感到 恐惧。
.
8
将领对比
□清军:大部分将领(如刘步蟾、邓世昌等)都能够沉着指挥,冷 静分析战场局势,使日军始终有所忌惮;但也有少部分将领(如方 伯谦、吴敬荣)临阵脱逃,使北洋舰队的阵型出现严重的漏洞,大 大影响了爱国官兵的战斗热情。
.
11
结论
综上所述,清军在军舰性能、武器装备上的劣势并不是导致海 战失败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由于战前准备的不充分和后勤保障能 力的低下以及对待情报意识的淡薄。尽管有战术上的优良表现但不 能弥补在战略上的被动,尽管官兵爱国热情高涨但依然被部分将领 的贪生怕死所抵消。
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诫我们:战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落 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
12
勿忘国耻
.
13
海军的实力对比。
.
2
中日海军竞赛历程
□1875年,清政府开始筹措建立北洋 水师;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1888 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海之战中日战况简表
想一想
1.根据资料,举出两项中国海军较优于日本海军的地方。

2.若让你改良及增强中国海军的实力,你会先从哪方面入手呢?为什么?
3.中国海军既然不比日本海军为差,为何最终战败?
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用一连串的问题进行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开始是让学生用一张纸,在纸上写下自己对这甲午中日战争的感受,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引出背景,就是关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有没有可能打赢日本”。

后来的环节也是用这样一些问题来进行衔接,给了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

但是我们记住历史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避免灾难的重演,
分析战争的原因有多种方法,如内外因;根本、主要、直接原因;主客观原因;国际、国内背景等。

原因有多种角度,各有利弊,使用时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选用。

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这两个原因既是每次战争都必然有的,也是各种考试中考试频率最高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找到这次战争的根本原因也就找到了历次侵华的根本原因,被日本右翼歪曲篡改的教科书中的谎言也不攻自破。

我们都学过了中国近现代史,请你代表中国学生告诉日本中学生甲午战争爆发历史真相。

(师生互动:学生回顾旧知识,列事实,追问真相,归纳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教师点拨根本原因:日本的大陆政策;借口、直接原因:借朝鲜东学党起义蓄意挑起战争。

其他为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概括: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并处支配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带有必然性的客观因素,一般从历史事件的本质,深层次因素分析。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就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国策,这是近代以来所有中日矛盾的根源;直接原因是不经过中间事物、中间环节引起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常常是偶然因素,是战争的借口,不决定战争的性质,只起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日本把镇压东学党起义看作期待已久的机会,竭力怂恿清朝出兵为挑起战争制造借口。

历史小文章。

有三位同学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从日军、国民党、共产党三方面写的三篇小短文很有特色,
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环节,通过我提供的材料,猜一猜分别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问题)
课基础知识点复习了一遍,进而向学生指出这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罗列在一起,充分说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
海或者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大概都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和许多看到这道题目的人一样,我想到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这道题目和答案本身是让人吃惊的,甚至是可怕的;二是想到了中日历史考题的巨大差异。

另外,法国有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

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的比较详细,其中有一组这样的数据:
化了灾难而淡化了它的侵略性?是什么让我们过早地忘记了伤痛,而仅仅是几个幸存者微弱的呐喊?作为一个中国人,需要我们更多更多地去思考……以上两则材料作为课后习题,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反思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非常需要而恰恰又是我们忽略的,我想他的价值应该超越了把历史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本身吧!
结束灾难的日子,值得全人类永远铭记。

然而——纪念,决不仅仅是再一次温习60年前胜利的欢欣,而是为了记住教训,让当今的时代更加和平与和谐。

60年过去了,亲身经历过当年战争与伤痛的人正越来越少。

今天,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显得更为必要。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

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
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2、战争起因。

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
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

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

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
役。

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

再现战争场面,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
埠、设厂。

这是本课的重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对于割占台湾这一条款,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讨论日本对台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对台湾、对祖国统一产生的影响、这样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战争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因此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由
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1)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
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
维能力。

(2)通过列出《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比较框架图,由学生完成。

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点,形成知识的迁移。

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历史
阶段性特征,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

(3)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建议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分析,例如从中外关系来看,这场战争的失败对列强对华政策产生的
影响;从社会各阶层来看,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
思路。

6、教训与启示。

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
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

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李鸿章的态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

当时作为一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却挪用海军银两去筹备她的六十岁的“万寿庆典”。

有大臣奏请免去修在颐和园过道两旁的彩棚以节省开支,她非常生气,恶狠狠地说:“谁让我在这一天不高兴,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

”慈禧希望对日本和平了事,她的主和态度进一步加强了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的决心。

所以说,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腐朽制度。

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的落后是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
《冰心晚年的遗憾》更是先声夺人:当代文学大家冰心晚年的一个愿望是想写一部记实性作品《甲午战争》。

当学生还在疑惑时,申屠老师提出了问题:文学大家冰心晚年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请问她为什么遗憾?学生回答:因为她没能撰写《甲午战争》这本书。

申屠老师又问:那么这本书她为什么不能写成?学生答:因为每当想写这本书时她总是感觉非常生气,非常恨,不能下笔。

对,也就是说,因为冰心她大哭,因为她气、因为她恨,申屠老师总结说,那么,老人她为什么哭、气、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甲午中日战争。

从而引导学生带着疑惑和想解惑的心情走进了《甲午中日战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把这段历史回放到了“甲午战争历史博物馆”
中,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一走进“甲午战争历史博物馆”,学生看到的便是一幅参观“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的平面示意图,六大版块五大展厅近在眼前,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致很快被调动起来,引起了共振让学生按照展厅五、四、三、二、一的倒序参观,把“甲午战争”这段特定的历史,放在历史时空的隧道中,让它倒流、重演,更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展厅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展厅四:《马关条约》的签定。

展厅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展厅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和原因。

展厅一:顺序总结及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留言厅”,学生有什么感想都可在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他准备了一首深沉的配乐诗《甲午风云》,在师生感情充沛的朗诵声中为本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课结束了,学生的思维却没停止,申屠老师的精心教学设计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延伸到了历史课堂之外,从而引起学生对这段历史无穷的回味和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