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筛查与预防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因筛查与预防研究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疾病之一。
它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虽然环境因素如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被广泛认可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但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基因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基因筛查已经成为了预防和管理这些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心脑血管基因筛查技术心脑血管基因筛查技术是通过检测个体基因组中与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的遗传变异来评估其患相关性依赖性风险。
目前主要有两种常用的基因筛查方法: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全外显子组测序。
1. SNP技术SNP技术是一种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基因位点上的遗传变异的方法。
这些基因位点上的突变通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SNP技术通过PCR扩增和DNA芯片分析等手段,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这些单核苷酸多态性。
2. 全外显子组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是一种可以对个体全部编码基因进行测序的方法。
它相比于SNP技术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基因信息,包括罕见变异和新突变等。
全外显子组测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复杂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二、基因筛查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1. 高风险人群筛查通过进行心脑血管基因筛查,可以帮助识别那些携带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遗传变异的高风险人群。
这些人群在预防措施上需要更加重视,以降低患病风险。
2. 个体化预防策略制定基因筛查结果能够为个体化预防措施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个体基因变异情况,医生可以根据风险程度、遗传背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量身定制更适合个体的预防方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三、心脑血管基因筛查带来的挑战尽管心脑血管基因筛查技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1. 数据解读与隐私保护基因筛查产生的数据量庞大且复杂,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同时,在使用这些信息时也会涉及到隐私保护等问题,必须仔细考虑相关法律和伦理问题。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指南发布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指南发布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心脑血管健康,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近日发布了《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促进全民健康。
一、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现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其中50%以上是由于心脏病和脑卒中引起。
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揭示了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中国头号“杀手”的严重性。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危险因素。
指南明确指出,以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压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组织的损害。
2.高血脂: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这将导致血管壁的硬化和阻塞,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常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风险。
4.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5.不健康饮食: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6.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等疾病,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风险。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指南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1.均衡饮食:合理搭配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盐、油和糖的摄入。
2.戒烟限酒:尽量远离烟草和含酒精的饮品,戒烟戒酒对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3.适量运动:每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保持身体活动。
4.减轻压力: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心态愉快,减轻压力对心脑健康大有裨益。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预防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它的发生与高盐饮食、高脂肪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肥胖及心理压力过大等有关;也具有一定的非行为因素如遗传、年龄、性别等,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加,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预防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病因;预防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特别是50岁以上人口的健康,发病率、残疾率和死亡率很高,50 %以上的中风幸存者即使患有中风,也无法得到充分照顾。
1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高血压可能使动脉增厚或硬化,腔变薄,影响心脏和大脑。
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容易左窗格肥胖,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和心脏衰竭增加。
血压升高时,血管可能破裂,导致脑出血。
或者是破裂的大脑动脉,形成小米大小的微型主动脉肿瘤,血压波动时导致脑出血;或血压高,加快动脉栓塞过程,静脉损伤动脉体细胞,血小板容易在伤口处聚集,也容易形成血块,导致心脏病或脑干。
每天吸烟的人超过20人,冠状动脉血流成河(简称:心脏病)比不吸烟的人多三倍,心脏病和脑疾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六倍,视网膜出血是后者的三倍。
吸烟是死亡的第一个危险因素。
由于吸烟者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导致小平板和内干细胞导致血液减少,从而使血液粘附,导致比不吸烟者更高的发病率。
酒精、血管、心血管疾病和酒友直接相关。
每天摄入50克以上的酒精,心脏病和损伤的危险增加。
足够长的酒精增加血压,酒精会导致血液供应不良、精神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血管疾病更易发生。
糖尿病是心脏病或心血管心脏病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逐渐导致糖尿病疾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害虫防治和下肢硬泡等硬化性心脏病。
心身疾病的营养干预效果
心身疾病的营养干预效果心身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心身疾病的困扰中。
而营养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逐渐成为改善心身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围绕心身疾病的营养干预效果展开讨论。
一、心身疾病与营养的关系心身疾病是一种由心理和身体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
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充足、均衡的营养摄入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心脑血管疾病和抑郁症状的发生与饮食相关,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调节血液中的脂质代谢和神经递质的平衡,减少心身疾病的风险。
二、心身疾病的常见类型及相关营养干预措施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
在营养干预方面,降脂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的摄入,如鱼类、坚果等,可以有效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营养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营养干预可以通过增加维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和叶酸的摄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平衡,缓解抑郁症状。
此外,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有助于增强身心的抵抗力,促进心理健康。
3.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营养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可以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
三、心身疾病营养干预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身疾病的营养干预时,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 个体化: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有所差异,因此,营养干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确保营养的合理摄入。
2. 均衡膳食:合理搭配各类食物,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保持膳食均衡,促进心身健康。
3. 限制垃圾食品:垃圾食品中的高盐、高糖和高脂肪成分对心身健康不利,应尽量避免食用。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
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又称之为循环系统的疾病。
主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等。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现已取代感染、肿瘤、饥饿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对健康危害极为严重【1】。
掌握心血管疾病发病现状和特点,采取相应控制对策尤为重要。
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它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活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国民体质的水平。
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与特点1.1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
据国家卫生部门调查统计:2004年,中国十八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百分之十八点八,有260余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天大约有7000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但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的人仅占总患者总数的30.2%,而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的人仅占6.1%【2】,中国内地目前高血压患者呈快速增长势头,已达到一亿六千万人。
估计到2015年,几乎有2000万人将死于心血管病,主要死于心脏病和中风。
预计它们将继续成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数据,2006年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病(193/10万,其中脑血管病113/10万、心血管病80/10万),预计到2008年,该比例将占总死亡人数的36%。
2006年我国心血管病病死率为183.7人/10万,2008年为241.0人/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27%【3】,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的首位,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同时我国每年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已经达到1300亿元,与1993年统计数据比较增加了约7倍。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在内的一系列与心脏和大脑有关的疾病。
它们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导致长期的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去世,其中高血压和冠心病是主要原因。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显得尤为重要。
二、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养成入手。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合理搭配食物种类,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谷类等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并限制高盐、高油、高胆固醇等不健康食物的摄入。
其次是适当增加体力活动,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
同时,戒烟限酒也是非常重要的,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控制危险因素除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外,控制危险因素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并积极进行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手段来控制血压水平,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血脂异常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等。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以及运动锻炼对于控制血脂水平至关重要。
四、注重心理健康人们常常忽略了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会诱发心血管系统的紧张,增加患病风险。
因此,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多参与社交活动,培养爱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根据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五、定期体检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定期体检是及早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可以实时监测身体状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同时还能够借助体检来了解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风险因素如家族史、肥胖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六、言传身教除了个人自身预防外,我们还应该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知识传递给周围的亲友和社区。
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和健康咨询服务来提升公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水平,引导大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供必要的相关指导和支持。
心脑血管综述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设计合适的运动方案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心理康复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减轻焦虑 和抑郁情绪。
生活方式指导
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指导, 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04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会影响及公共卫生 问题
心脑血管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及负担
疾病负担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导致了大量的死 亡和残疾。它们不仅给医疗系统增加了负担,还给社会造成 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02
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胸痛
呼吸困难
包括胸闷、压迫感、紧缩感、烧灼感等,有 时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 ,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表现为气短、呼吸费力、胸闷等,活动时加 重,休息时缓解。
水肿
心悸
由于血液流通不畅,淤积在下肢,导致腿部 肿胀。
05
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技术
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及最新成果
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
通过大规模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相关的新的遗传变异和基因 机制。
血管生物学
血管生物学是当前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 胞和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脏加快跳动,产 生心悸的感觉。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流程及检查项目
初步诊断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和体征, 进行初步判断。
心电图检查
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心脏的电生 理活动是否正常。
影像学检查
心脑血管病与心理因素
感( 迷走 ) 神经兴奋 , 从而使心脑血管扩张 , 血
压 下 降 . 率 缓慢 。 发 房 室 、 房 传 导 阻滞 心 诱 窦 等各 种缓 慢 型心 律失 常 , 头痛 、 晕 、 晕 、 或 头 眩 耳呜 、 黑朦 等 。 轻者 可 以引起 心脏 或脑 神 经官 能症 : 者可 以引起 心脏 跳 动骤 停 . 至猝 死 重 甚 等心 血管 意外 或 晕厥 、一 时 性 意识 丧 失 和猝 倒 等脑 血管 意外
心 律 失 常 、 至 心 室 颤 动 等 ; 之 。 情 绪 的 甚 总 因
碍 等 轻者 可 以引 起心 动 过速 等 快速 型 心 律
失 常 、 血 压 、 脏 或脑 神 经 官 能 症 等 ; 者 高 心 重
可 以引 起冠 状 动脉 痉挛 .导致 急 性心 肌 缺 血
剧 烈波 动 而导 致猝 然倒 下 、 瞬间致 残 、 死 的 致
病之 间的相 互关 系加 以讨 论
翔 E爱言l 『誉番 后 国Ⅱ f 『 _ l
情 绪是心 理 因素的具 体表现 。 、 、 、 喜 怒 忧 思 、 、 、 是人人 所具有 的正 常情 绪 , 过 悲 恐 惊 但 度 的喜 、 、 、 、 、 、 怒 忧 思 悲 恐 惊就 成为 一种 不利 于身体 健康 、诱 发 或加重 心脑血 管 等疾病 的 不 良情 绪 。情 绪本 身主要 通过 植物 神经 的兴
综 上 所 述 .心理 因素无 论 在 躯体 疾病 的 发 生 和发 展 中都 占有 极 其重 要 地位 心理 和
躯 体疾 病 之 间可 以互相 影 响 , 为 因果 。 互 我们 提 倡 对 于包 括心 脑血 管 疾病 在 内 的所 有疾 病
都 应 该注 意 心理 因素 的作用 .采取 包 括针 对 心 理 因素 在 内 的整体 治疗 原 则 .进 行综 合 性
心脑血管的现状及措施
技能培训
对患者进行技能培训,如日常生 活能力、社交能力等,帮助患者
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生活。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
家庭护理
患者在家庭中需要得到精心的护理,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 定期检查等方面,以确保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自我管理
患者需要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包括监测病情、记录生命体征、合理 用药等方面,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发现了多个 与疾病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
基于基因组学的研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提供了更多可能 性,有助于实现个体化医疗。
基因组学研究还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线索,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治疗 方案。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
精准医疗是一种根据患者的基因、生活习惯等因 素,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的方法。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生活 条件和医疗资源的限制,心脑血 管疾病的防治存在一定的困难。
主要病因与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 性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 主要病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 ,如缺乏运动、吸烟、高盐高 脂饮食等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 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 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家族 存在遗传性高血压、高血脂等 疾病。
心脑血管的现状及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 •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措施 •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措施 • 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护理 •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
01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
全球疾病负担
全球范围内,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均居高不下。
心脑血管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心身中介机制
3.学习理论
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学习理论
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 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 体素质上的差异,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使得这 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 症状和疾病。紧张性头痛、过度换气综合征、高血 压等许多心身疾病症状的形成,都可以用行为学习 理论做出解释。
三、社会
社会对脑血管的预防知识宣传不够,人们普 遍缺乏预防保健意识,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长 期紧张的工作容易导致脑血管痉挛缺血,或生活 在吸烟环境中易导致脑血流量下降。让社会人群 都来帮助脑血管疾病病人,使病人在大家关心的 环境中,感受精神安慰、接受生活帮助,让病人 既要正视现实,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消除 自卑心理、回归社会 ,有能力去弥补因残疾带 来的不便,可以利用社会力量,政府支持建立一 整套的脑血管病的保健、预防 急救 康复医疗体 系,形成一个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支持网络。
●遗传的因素
有些人天生胆固醇值就很高,有些人的遗传基 因很容易造成动脉硬化。 另外,男性女性除了性别差异之外,动脉硬化 的进行情况也不同。女性到更年期之前,因为性 荷尔蒙的关系,导致动脉硬化的情况并不明显, 因此心脏组织也会受到保护。可是过了更年期之 后,女性罹患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则跟男性一样。
社会因素
(2)心脑血管中的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是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作用于靶 器官,介导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 肾上腺素的分泌 ,与心血管疾病的 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3)心脑血管病的神经免疫中介机制
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一 途径影响到免疫系统功能的增强或减弱, 从而使巨噬细胞活化,释放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 理学过程中具重要作用。 ------《心身疾病的临床心理康复》 张瑞岭
心脑血管疾病及药物应用现状的论文
心脑血管疾病及药物应用现状的论文心脑血管疾病及药物应用现状的论文【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在中老年发病率很高,对人体健康危害性极大。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成为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
心脑血管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此类病一般病程长,治疗费用高。
本文旨在对心脑血管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做概述,特别是中药在此类疾病上的应用。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现状 1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病心肌梗塞,脑梗死,和脑出血等病种。
高血压是心血管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特别是老年人多患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异常增高,患者常无症状。
动脉血压增高增加了闹卒中,动脉瘤看,心力衰竭,心力梗死和肾脏损害的危险性。
高血压常伴很多并发症,且危害极大,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应该同时降血压,调节血脂。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梗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
根据其临床症状,冠心病可分5种:1,心绞痛型;2,心肌梗塞型;3,无症状心肌缺血型;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5,猝死刑。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及慢性高血压等。
别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脂发病率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2]。
胆固醇含量增高,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血脂症。
调查显示,高血脂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由此引发的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祸首。
脑部血管障碍引发的脑血管疾病也严重危害着中老年的健康,脑梗死,脑出血,血管性老年痴呆等等一系列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的现状
3 A型 性 格
具 有 这 种 性 格 的 人易 患 脑 血管 病 , 其 是 脑 出 血 。 有 资 尤 料 表 明L 1 具 有 A 型 性 格 的 人 比 其 他 性 格 的 人 脑 出 血 发 病 1, o 率 高 4倍 。 这 种 性 格 的人 , 有 强 烈 的 求 成 , 达 欲 望 , 具 速 目标 过 高 , 衷 于竞 争 , 时 有 紧 迫 感 , 于 好 胜 . 话 与 行 动 节 热 有 过 说 奏快 , 由于 交 感神 经 兴 奋 性 增 强 , 茶 酚 胺 分 泌 增 多 , 使 血 儿 致 压升高 , 为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 成
l 遗 传
高 血压 与 动 脉 硬 化 作 为 脑 血 管 病 危 险 因 素 是 文 献 资 料
公 认 的 。有 人 指 出 脑 血 管 病 的 2 3均 是 由 高 血 压 动 脉 硬 化 /
引 起 l ] 高 血 压 是 脑 血 管 病 的 危 险 因 素 之 一 , 血 压 性 脑 1。 1 高
4 高 血 压 与 动 脉 硬 化
血管 病 颐 名 思 义 就 是 脑 内的 血 管 发生 了病 变 , 时 是 血 管 阻 有
塞 . 时 是 血 管 破 裂 出 血 。从 现 象 上 看 , 脑 血 管 病 的 人 多 有 得
有半 身不 遂 , 时 候 是 病 后 不 会 说 话 。脑 内 出 血 时 还 可 能 伴 有 发恶 心 、 吐 . 一 点 的 病 人 可 能 只有 一 过 性 半 身 麻 木 、 呕 轻 无 力 , 些 日 一 过 性 脑 缺 血 发 过 作 】 。笔 者根 据 国 内外 有 关 资料 , 述 如 下 。 综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一、概述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状况、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的科学开展,我国卫生健康部门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本报告基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系统地梳理了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预防策略、治疗方法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信息。
报告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脑卒中防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脑卒中定义及其在中国的重要性脑卒中,亦称为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前者更为常见,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部缺氧和营养不足,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引起脑压升高和脑组织损伤。
在中国,脑卒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据统计,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患者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急剧上升。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经成为中国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旨在全面分析中国脑卒中防治的现状和挑战,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中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通过本报告的推广和实施,我们期待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推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与干预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两大类。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则包括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其中,高 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02
干预措施将更加多元化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人群,未来的干预措施将更加多元化,包括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03
医疗资源将更加均衡
政府和社会各界将加大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投入,推动医疗资源的均
衡分布,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对策建议及实施路径
01
加强风险评估技术的 研究与应用
02
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其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放松训练
03
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深呼吸法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降
低血压和心率。
替代医学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疗法
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疗法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 的辅助作用。
补充和替代医学
如瑜伽、冥想、按摩等,可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和情绪 状态。
01
02
03
04
控制高血压
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 (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调节血脂
使用降脂药物,改善饮食结构 ,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
入。
控制血糖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治疗, 加强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
戒烟限酒
积极宣传吸烟和过量饮酒的危 害,提供戒烟和限酒的方法和
心理因素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消极和积极作用
I L
中国; ‘ 新技术 企业
心 理 因 素 在 治 疗 疾 病 过 程 中 的 消 极 和 积 极 作 用
◆ 文 /佟 光 避
【 要】 摘
【 键词 】 关
从 一 些 实际病 例 出发 , 结合 收 集 到 的资料 与数 据 , 简述 心 理 因素 在 疾病 治 疗过 程 中的 消极 和 积极
一
国 外 科 学 家 曾 做 过 一 项 实 验 .涉 及 1 O名 对 猫 的 皮 屑 过 敏 的 患
者 。对 其过敏 的这些患者 只要接 触猫的皮 屑 , 身上 就会红肿 痛痒。研究 由 细 菌 或 病 毒 的感 染 、 养 不 良 、 伤 、 种 物 理 或 化 学 因 素 均 可 者 在 每 位 参 与 试 验 者 的 一 只 胳 膊 上 洒 上 几 片 类 似 猫 的 皮 屑 的 塑 料 碎 营 外 各 导 致 疾 病 。 是 人 们 普 遍 具 有 的 常 识 . 是 心 理 因 素 会 导 致 疾 病 , 易 片 , 这 可 却 但是研 究人员事先 告诉他们 说 . 是猫 的皮 屑。同对 . 这 又在 他们 的另
理 因 素 疾 病 治 疗 作 用 心 脑血管 病 : 人 处于 紧张状 态 。 内产生 大量 肾 上腺 素 . 使血 病 体 促
性 பைடு நூலகம்作 用 。
人 的生 命 现 象 包 含 着 心 理 和 躯 体 的 两 个 方 面 , 者 是 一 个 不 可 分 泌 增 加 , 周 围 血 管 收 缩 , 两 使 叉会 加 剧 高 血 压 症 状 。 割 的 整 体 。 的 心 身 概 念 应 该 是 统 一 的 和 动 态 的 . 境 和 心 理 很 容 易 影 人 环 响 个 体 的 健 康 或 导 致 个 体 患 某 种 疾 病 。 传 统 的 观 念 认 为 神 经 内 分 泌 系 中游 离 脂 肪 酸 和 甘 油 三 酷 增 加 , 持 续 的 高 脂 血 症 正 是 造 成 心 、 血 管 而 脑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与现状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在内的一类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1700万,其中中国占比较高。
鉴于心脑血管疾病日益严重的现实情况,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管理。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合理饮食是关键。
应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以及低盐低油少油腻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其次,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和心脱节的风险。
最后,戒烟限酒也是关键措施之一。
2.定期体检和及早发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及监测相关指标。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并在早期发现任何潜在的问题。
通过定期测量血压、胆固醇水平等指标,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措施。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1.药物治疗对于已经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之一。
根据医生的建议,在药物治疗中应遵守规定剂量和时间,并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2.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恢复身体机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与医生合作制定康复计划,并严格执行,积极配合进行锻炼。
3.控制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因此,控制这些潜在因素对于预防和管理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是必要的。
4.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和情绪不稳定是导致心脑血管问题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寻求社会支持、参加兴趣爱好等方式来积极化解压力,对于管理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5.慎用药物和遵循医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并及时告知医生任何异常反应。
浅谈心脑同治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心脑同治理论及其应用心脑同治理论是一种将心身医学与神经心理学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强调心与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心脑同治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特别是在神经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心脑同治理论及其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
心脑同治理论认为,心和脑是相互、相互作用的两个器官系统。
心理因素可以对神经系统和器官产生影响,而神经系统和器官的病变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心脑同治的方法应该考虑到心身两个方面,通过调理心身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神经科,心脑同治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治疗。
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以引起神经系统和器官的病变,如失眠、头痛、胸闷等症状。
通过心脑同治的方法,既可以从心理方面疏导患者的情绪,也可以从神经方面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心血管科,心脑同治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充分认识,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密切相关。
通过心脑同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在内分泌科,心脑同治理论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内分泌科主要涉及激素分泌失调等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如应激反应和情绪波动可以影响激素的分泌。
通过心脑同治的方法,可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激素分泌失调症状。
尽管心脑同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实际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心脑同治需要专业的心身医学和神经心理学医生进行治疗,而这类医生的培养和成长需要时间和资源。
心脑同治理论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尚未得到充分的科学验证,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心脑同治理论的应用也需要考虑患者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这对其实际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心脑同治理论在神经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心身疾病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
心身疾病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心身疾病是指身体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而认知功能下降则是指个体的思维、记忆、注意力等认知能力出现退化或降低的现象。
研究发现,心身疾病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心身疾病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生理角度上的关系心身疾病与认知功能下降在生理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关联。
心脑血管系统是人体运行的核心之一,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会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的损害,从而影响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长期的高血压可引发脑血管疾病,造成脑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此外,部分心身疾病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慢性炎症会对大脑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进而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
二、心理角度上的关系心身疾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心身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进一步影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
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会干扰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学习和思维等认知过程,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另外,心身疾病本身的症状和病程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若心身疾病反复发作,患者可能因恐惧和无助感而产生悲观情绪,进而影响其认知功能。
三、社会角度上的关系心身疾病对社会参与和功能的影响也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患者常常出现疲劳、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会降低个体的活动能力,限制其社会参与。
而社会参与是保持认知功能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缺乏充分的社交和体力活动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此外,心身疾病也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的限制和影响,如饮食、睡眠等方面,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能引发认知功能下降。
针对心身疾病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紧密关系,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心身健康的管理和预防,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干预,如积极应对压力、寻求心理支持等,有助于减轻心身疾病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第一。
2004年,全球心血管处方药销售额超过了750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
据卫生部公布的医学统计资料报告,我国心血管疾病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发病率仅为5.1%,到90年代初就增至13.6%,到2002年时18岁以上人群已达18.8%,而50-70岁的中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状态人群”竟高达70%以上。
一项关于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调查分析资料显示,近年国人死亡人员中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占到40%,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死亡人员中,就有1个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死因,成为危害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主要有:非精神科患者人群中情感障碍的发生和分布:国外研究显示,在慢性疾病患者中,抑郁发病率为9.4%,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抑郁患病率分别为9%~12%和22%~33%,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15%~23%,心肌梗死16%~20%,心力衰竭14%~36%,不稳定型心绞痛15%~20%(Carney,1995 Hance,1996 Gonzalez,1996 Sullivan,1999 Connerney 2001)。
90年代在上海综合医院中,情感障碍发病率为:门诊病人10%~20%,住院病人20%~50%,其中心血管40%~50%。
据报道,2005年1~2月在北京十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在3260例病人中,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在心血管科最常见的冠心病和高血压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和47.2%。
其次,情感障碍对心血管科疾病的影响在抑郁和焦虑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增加2倍,卒中、心绞痛和心梗的危险增加6倍,死亡率增加2倍以上。
心脑血管家族史
心脑血管家族史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大健康问题。
当这一疾病在家族中呈现聚集性时,我们便称其为具有心脑血管家族史。
本文旨在详细探讨心脑血管家族史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策略进行预防。
一、心脑血管家族史的概念及重要性心脑血管家族史,指的是在家族谱系中有多名成员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的情况。
这种家族聚集性可能由遗传因素、共同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了解自身的心脑血管家族史对于个体评估自身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家族史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具有心脑血管家族史的个体患病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这可能与家族成员间共享的遗传变异有关,这些遗传变异可能影响血脂代谢、血压调节、凝血功能等多个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
三、共同生活环境及行为习惯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共同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也在心脑血管家族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族成员往往共享相似的饮食习惯、运动方式和生活节奏,这些因素均可能对心脑血管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已知危险因素。
四、心脑血管家族史的预防策略1. 了解家族史,评估个人风险:首先,个体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心脑血管家族史,包括患病亲属的数量、患病类型及严重程度等。
这有助于评估自身的患病风险,为制定个性化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2. 改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针对已知的危险因素,个体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低盐、低脂、富含蔬果和全谷物),增加体育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以及保持心理平衡等。
3.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具有心脑血管家族史的个体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监测,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8期心身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陈淑雯1杨金丽2阎仁福2313000湖州师范学院1313003湖州市中心医院2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多发病,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使该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随着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更加关注心身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也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护理。
本文对影响该病发生发展的心身因素进行了解,着手预防或干预,可促进心身健康,降低疾病患病率。
心身因素性格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其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A 型性格被公认为冠心病性格,研究者发现其争强好胜、急躁易怒的行为特征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临床多项调查结果显示A 型行为类型在卒中组分布人数较正常对照组多[1-3]。
但A 型性格并非是疾病的直接作用因素,该行为特征使个体易感性增加,对生活事件的敏感性增强、防御水平降低。
有试验表明在发病前患者多数受生活事件的影响,而拥有该性格的人群常在事件发生时情绪反应较强,易激动且难以平静,产生血浆儿茶酚胺应激后增高等生理反应,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在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当血压升高时,血管负担加重致其破裂出血,从而使疾病发生和加重[4-5]。
生活事件: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即生活事件,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
大量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是中老年人患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生率和紧张值要高于正常人,该人群主要应激性生活事件集中在家庭和经济问题,这可能与其婚姻状态及社会角色转变有关[6-7]。
在对青年卒中人群的相同调查中结果也是如此,但该年龄段所面临的主要生活问题则是工作学习压力[8]。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自身是不会引起疾病的,而事件引起的心理应激和不良应对方式则是心身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9-10]。
负性情绪:据调查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检出率及得分高于健康人群,长期负性情绪与生理基础密切相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11-12]。
临床研究深入发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疾病预后也有影响,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脑出血患者相较于未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其治疗依从性会降低,致护理治疗效果处于较低水平[13]。
陈冰等研究也表明焦虑、抑郁情绪可能增强炎性反应,从而促进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14]。
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个体解决生活问题,减轻其不良影响的方法策略。
多项调查研究发现首发脑卒中患者及卒中恢复期患者生活应对方式更倾向于采取回避态度[15,16]。
习惯采用消极应对的个体,在性格缺陷的基础上其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宣泄和消除,可加重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影响,致使负性情绪持续存在[17]。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其社会关系或社会组织获得的帮助和支持。
温萌等在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得分均偏低[18]。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一定影响[19,20]。
恰当的社会支持能使部分患者改变一些不良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增加患者的心理承受力和疏导渠道。
结论脑血管疾病虽是一种躯体性疾病,但多由心身因素诱发,因此其治疗原则应重视心身结合。
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使之采用正确的应对方式,以减轻其心理压力、缓解躯体痛苦,将更有助于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1]李杰,方齐,王红菊,等.A 型行为、生活事件与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33-34.[2]Egido J A ,Castillo O ,Roig B ,et al.Is psy-cho-physical stres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A case-control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2,83(11):1104-1110.[3]许春奇,钟平,王辉,等.心理社会因素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进一步分析[J].安徽医药,2010,14(5):570-571.[4]陈晓光,孙银香,程兰英,等.心脑血管病患者行为类型与血浆儿茶酚胺关系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6-27.[5]吴世政.脑出血患者A 型性格与PRA、ATⅡ、VMA 变化的研究[J].临床荟萃,1999,14(14):630-631.[6]朱霞东,邹文华.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个性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08.004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使人们面临各种压力问题,致压力性疾病,即心身疾病的发生,其中脑血管疾病是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除三高、肥胖、心脏病等传统危险因素外,焦虑、抑郁、生活应激等心身因素也被临床研究证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就心身因素与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心身因素;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下转第15页)12综述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遗忘症和共济失调。
参考文献[1]Sechi G,Serra A.Wernicke's encephalopa-thy:new clinical settings and recent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Lan-cet Neurol,2007,(5):442-455.[2]汤洪川.实用神经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22.[3]Harpe CG,Giles M,Finlay-Jones R.Clinicalsigns in the Wernicke-Korsakoff complex:a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131cases diag-nosed at necropsy[J].J Neurol NeurosurgPsychiatry,1986,(49):341-345.[4]Zhong CJ,Jin LR,Fei GQ.MR imaging ofnonalcoholic wernicke Encephalopathy:afollow-up study[J].AJNR,2005,26:2301-2305.[5]王红星,张乐,杨晓苏,等.韦尼克脑病16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7(28):616-619.[6]赵艳玲,潘晓黎,赵静,等.韦尼克脑病脑区选择性损害与转酮醇酶活性下降相关的试验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9,4(16):176-179.[7]朱春丽,黄显雄.韦尼克脑病的诊断和误诊原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1(9):65-66.[8]Donnino MW,Vega J,Miller J,et al.Mythsand misconceptions of 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hat every emergency physicianshould know[J].Ann Emerg Med,2007,50(6):715-721.[9]Galvin R,Brathen G,Ivashynka A,et al.EFNSguidelines for diagnosis,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Wernicke encephalopathy[J].Eur JNeurol,2010,17(12):1408-1418.[10]Thomson AD,Cook CC,Touquet R,et al.The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report on alco-hol:guidelines for managing Wernicke's en-cephalopathy in the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J].Alcohol Alcohol,2002,37(6):513-521.特征、生活事件和负性情绪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190-1192.[7]钞雪林,袁也丰,郭明,等.社会心理因素对中年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4289-4290+4298.[8]朱玉霞,董惠珍,张荣艳,等.负性事件对青年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干预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7,(5):444-448. [9]冯玉芳,段妮,刘彩兴,等.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5,(2):176-178.[10]姜庆伟,许平.日常生活事件中脑卒中发生的常见触发因素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39-40.[11]张立芳,李仓霞,李博,等.急性脑出血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调查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8):1220-1222.[12]Nilsson F M,Kessing L V.Increased risk ofdeveloping stroke for patients with major af-fective disorder-a registry study.[J].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Clinical Neuro-science,2004,254(6):387-391.[13]师渺.焦虑抑郁情绪对内科脑出血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7):242.[14]陈冰,肖峰,陈爱年,等.焦虑抑郁状态对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6,56(36):76-78.[15]原志芳,柴倩文,金奕,等.首发脑卒中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210-215.[16]邓颖珠,潘敏,袁英.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活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8):33-35.[17]Kannel W B.Fifty years of FraminghamStudy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hyper-tension[J].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2000,14(2):83-90.[18]温萌,刘相佟,黄水平.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3,24(1):32-34.[19]母玉元,关淑芬,周洁信,等.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2014,34(14):4047-4048.[20]Martíngonzález R,Ortiz d S A,Per-ismartíA,et al.Life events,quality of lifeand social support prior to acute cerebralvascular disease,as predictive factors of the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al state followingstroke[J].Rev Neurol,2000,30(8):707-711.参考文献[1]Bozzini S,Gambelli P,Boiocchi C,et al.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depression:possiblero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and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polymor-phisms[J].Int J Mol Med,2009,24(6):813-818.[2]Golimbet VE,Volel'B A,Dolzhikov AV,et al.The role of the5-HTTLPR polymorphism of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Zh Nevrol Psikhiatr ImS S Korsakova,2012,112(8):63-69.[3]Gaudreault N,Kumar N,Posada JM,et al.ApoE suppresses atherosclerosis by reduc-ing lipid accumulation in circulating mono-cytes and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molecules on monocytes and vascular endo-thelium[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2,32(2):264-272.[4]Grammer TB,Hoffmann MM,Scharnagl H,etal.Smoking,apolipoprotein E genotypes,andmortality(the Ludwigshafen Risk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Eur Heart J,2013,34(17):1298-1305.[5]Pikhart H,Hubacek JA,Kubinova R,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and levels of C-reactiveprotein:a population-based study[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09,44(3):217-222.[6]Frasure-Smith N,Lesperance F,Irwin MR,etal.Depression,C-reactive protein andtwo-year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men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BiolPsychiatry,2007,62(4):302-308.[7]Stewart JC,Rand KL,Muldoon MF,et al.A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directionalityof the depression-inflammation relationship[J].Brain Behav Immun,2009,23(7):936-944.[8]Von Kanel R,Schmid JP,Abbas CC,et al.Stress hormones in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aused by myocardialinfarction and role of comorbid depression[J].J Affect Disord,2010,121(1-2):73-79.[9]Tanaka Y,Ishitobi Y,Maruyama Y,et al.Sali-vary alpha-amylase and cortisol responsive-ness followi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tress in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atients[J].Prog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12,36(2):220-224.(上接第12页) (上接第13页)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