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政策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有关减排问题的立场及其形成原因
年首 次 明确 提 出要开展 气候 外交 ,并在历 次 国际 气 最 优 的条 件 向发展 中国家转让 技术等 。” 此后的近 候 谈 判 中就 减 排 问 题 阐 明 立 场 。 伴 随 着 气 候 问 题 的 十年里 ,中国政府 在 气候大 会 中将此 类立 场进 行 了 在 日益 严 峻 化 ,各 国纷 纷 加 紧对 减 排 策 略 的研 究 。截 至 重 申 ,并且 坚 持 自身 “ 达 到 中等 发达 国家 之 前 不 可
学 术
CAREER HO RI
职 业 时 空
2 1年 l 月 00 2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有关减排问题的立场及其形成原因
孙 中 雯
( 中国 传媒大 学 ,北京 1 0 2 0 0 4)
摘要 :白 《 联合 国气候 变 化框 架公 约 通 过 以来 , 对付气 候变 化 问题 的具体 限控措 施 的必要 前提 ;发 国际 气候 谈 判 便 围绕 减 排 议 题 进 行 着 。 我 国于 j989 达 国 家 应 向 发 展 中 国 家 提 供 必 要 的 资 金 并 以 公 平 和
了全球 的 瞩 目,减排政 策 又一 次成为各 个 国家最 为 关注 的焦点 。 中国代表 团在 该大 会 召开 前 夕及其 期 间第一 次宣布 自主量化 减排 的气候策 略 ,即 2 2 0 0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比 2 0 O 5年下降 4 % 0 至 5 %。 中国是一个严重依赖煤资源 的发展 中国家 , 0 在 这样 的大 背景下 提 出如此 的气候 策略 有其 重要 的 国内、国际意义。 与上世 纪 9 0年代 中国政府第一 次 提 出气候 外 交的时 期相 比,减排策 略在 坚持基 本 立 场不变 的基 础上经 历 了颇 多发展 。 我 国在减排 问题 上 的立场 是 国内与 国际多 方面 深层 次因素 综合作 用 的结果 。为透 彻 了解我 国环境 策 略的制定依据、行动 目标 ,并积极有效地适应 、支 持 我 国在 国 际气候谈 判 中的立 场 ,本文 将对 不 同时 期 的基本 立场 进行分 析研 究 ,并对 影响 我国 减排立 场 的各种 因素加 以分析 。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立场和原则 [中印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相同立场]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立场和原则 [中印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相同立场]》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一直是影响谈判进程的主要矛盾。
发展中国家以“77国集团加中国”模式参与谈判,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观点和立场尤其引人注目。
确保本国的经济发展空间,积极争取外来资金和技术援助,促进本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中印两国的共同目标诉求,因此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印在很多问题都有着基本一致的立场。
一、均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的基石,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国际气候谈判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
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威胁,不但它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而且还是涉及到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有责任、有义务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尽量减缓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责任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发展程度不同、能力不同等原因,不同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应该是有区别的。
包括中印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认为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向大气层中无拘束、大量的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因此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应率先采取减排措施,并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则采取与自身责任和能力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均强调可持续发展中印均认为各方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中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都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并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国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印度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中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其计划的原则之一,并提出了太阳能计划、提高能效计划、可持续生活环境计划、水资源计划、喜马拉雅生态保护计划、绿色印度计划、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气候变化战略研究计划等八大行动计划,这是整个《行动计划》的核心,可以看到印度也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契机来推动其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国针对气候问题的立场
新华网北京7月9日电题:中国在气候谈判问题上立场坚定针对八国集团领导人在一项声明中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采取“量化行动”减排温室气体的做法,中国全球气候谈判代表认为此举“不可接受”。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中国全球气候谈判代表吕学都指出,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的减排任务”。
9日,代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的国务委员戴秉国在意大利拉奎拉表示,中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但他同时敦促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能力建设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支持。
此前一天,八国集团提出“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50%”的全球减排目标,并敦促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接受此项长期目标。
“2050年的减排目标是欧盟单方面做出的一个政治决定,科学界对此项目标的研究基础仍存在争议。
”吕学都说。
2009年被认为是气候谈判关键一年。
今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将在丹麦首都缔结《哥本哈根议定书》,制定新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格局,以替代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专家介绍,新协议应包括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012至2020年)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目标;二是加强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全面、有效和可持续的实施,就发达国家履行公约所规定的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技术、提供资金支持等作出具体安排。
在气候谈判过程中,发达国家一直忽略在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历史、人均等因素,不断要求发展中国家以量化的形式承担减排任务。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谈判道路上屡屡受到来自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施加的压力。
美国等发达国家日前提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中国商务部对此表示坚决发对,认为这是“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吕学都认为,美国提出“碳关税”有转嫁美国因推行减排而产生的国内成本、弥补国内高耗能企业竞争力下降之嫌。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各国纷纷加强对气候治理的重视和行动。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谈判进程。
中国是《巴黎协定》的签署国和批准国,致力于推动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维护各国共同利益。
中国提出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整体布局。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
中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第三,中国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中国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标准,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力度,推动绿色出行和低碳建筑的发展。
第四,中国积极推进林业和生态保护工作。
中国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增加碳汇。
中国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推动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第五,中国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和北南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援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还倡导建立全球气候治理的伙伴关系,推动各方共同参与和合作,形成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总结起来,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
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工作。
中国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推动林业和生态保护工作,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国际倡议
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国际倡议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承担着独特的责任和义务,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国际倡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了《巴黎协定》的制定和推动。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并推动了该协定的达成。
《巴黎协定》旨在限制全球气温上升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中国的积极参与为协定的达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和低碳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低碳技术和节能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积极行动,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启示和示范。
再者,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主动开展南南合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暖挑战。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机构,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中国倡议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倡议,得到了广泛赞誉和支持。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之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还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绿色发展,到2050年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国家。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综上所述,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国际倡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积极参与了《巴黎协定》的制定和推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推进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政策
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对策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当今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为减排做出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在国际谈判中却又拒绝承担强制性的减排目标和义务,并牢牢抓住“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人均排放、历史帐等观点稳住自己的立场。
但国际社会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上述立场表示不满,并频频向中国施压。
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技术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这使得中国的减缓成本相对较大。
如若承担过多减排义务而又得不到发达国家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势必会减缓本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但同时,中国也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遭受了许多气候灾害的打击。
尽管中国拒绝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义务,但国内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政策与行动。
在国际上,中国也是一直坚持发达国家提高减排目标,落实减排承诺。
出于国家利益、当前形势、舆论压力及本国形象与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中国目前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基本立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
《公约》和《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
“巴厘路线图”要求为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应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减排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并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安排。
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方认为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理应承担率先大幅减排的历史责任。
我国对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及主要立场
我国对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及主要立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且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与我所相关联的一些问题的看法1、全球减排技术转移中心:发达国家在千年减排目标中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为了履行其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提供资金取得减排技术,然后无偿提供给发展中国国家,从而实现减排。
全球减排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市场独立的第三方,一方面帮助减排技术与所需方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对发达国家所提供的减排技术通过市场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并确保其价值性。
2、CDM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携手应对。
中国的排放总量大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多,但是中国的人均排放是很低的,累计排放也是很低的。
但中国愿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也正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行动
清华网络学堂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行动China's Position and Action to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Tsinghua UniversityHe JiankunOctober 29, 20151.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中国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进程Climate change is the biggest threat facing humanity; China actively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中国分别与美国、欧盟、巴西、印度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促进巴黎气候大会成功凝聚共识。
Respectivel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 Brazil, and India issueda joint decla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in order to promote a successful COP21climate conference in Paris.☐公布2020年后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确立积极的、有雄心的CO2减排目标和峰值目标。
內促发展,外树形象。
Release post-2020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 andestablish positive, ambitious CO2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and peaking goals.Promote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set up a positive international image.2.近百年来全球正在经历气候变暖的过程,其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全球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The world warms up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of which the negative effects is increasingly apparent. Global ecological security faces a serious challenge——近百年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8℃,海平面上升17cm。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贡献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贡献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从政策制定、减排承诺到具体行动,都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担当和决心。
以下是对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贡献的详细分析:1.政策制定:中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目标。
此后,中国政府逐步加强了对气候治理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绿色能源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2.减排承诺:中国政府在多次国际会议上承诺了减排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落实这些目标。
例如,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鼓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中国的碳排放量,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3.具体行动:中国政府在多个领域采取了具体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例如,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森林的保护和管理,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质量,从而增加了碳汇能力。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推广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
这些行动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4.国际合作: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合作,多次表达了对《巴黎协定》的支持和承诺。
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多边机制,如“全球气候行动峰会”、G20峰会等。
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不仅提高了自己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做出了贡献。
5.技术创新: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在太阳能、风能、储能等领域都有重大突破。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不仅有助于减少中国的碳排放量,也为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6.公众参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气候治理的进程,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的知识和应对方法。
这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气候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候治理格局。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和立场有何不同?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和立场有何不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国际社会普遍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那么,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本篇文章将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
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全国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制定了减排目标和相应的减排措施,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税费和补贴政策等。
另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也参与了国际上的许多谈判和合作,并对减缓气候变化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是世界第一,说明尚需更加努力。
其他国家如欧洲国家、美国等在减排方面出台了更多更严格的政策。
例如,欧盟于2020年进一步将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目标从20%上升至40%,美国政府2015年发布《清洁电力计划》标志着一项大胆的计划的启动。
这些政策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减排行动的实施。
二、低碳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都在积极推动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2018年,中国新增的可再生能源容量比其新增的化石能源容量多出三倍以上。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扩展业务,如制造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设备。
中国还积极推进核能发展项目。
尽管会对环境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但核能被视为低碳能源之一。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加强了对安全的保护。
其他国家如欧美发达国家同样将发展低碳能源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并采取了大量政策措施支持绿色能源的发展,例如:欧洲重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美国则致力于减少对煤炭的依赖,积极拓展天然气、核能等替代能源。
在这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措施。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谢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副司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低碳论坛,并借此机会向关心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位来宾和各国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实施的政策和行动,以及今后我们将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
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决心。
会议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维护了“巴厘岛路线图”的双轨谈判进程,在长期目标、资金、技术转让、行动、透明度等重大问题上达到了原则共识,为进一步的谈判明确了政治的推动力。
中国代表团为此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哥本哈根协议》尚未明确发达国家中期减排指标的量值及其可比性的问题,也未明确每个发达国家的出资额和资金治理机制,发达国家承诺的近期远期资金量与发展中国家的稀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转让的具体机制也未能建立,这些问题还需要各方在下一阶段的谈判中继续协商解决。
今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中国希望墨西哥会议能够取得积极进展,并将继续在谈判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为此我们将坚持以下几点基本的立场:第一,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消除贫困和实现发展权利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的任务,也是不可剥夺的基本的人权。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社会应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这是公约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的不同,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的累积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首要责任,率先减少排放。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谢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副司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低碳论坛,并借此机会向关心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位来宾和各国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实施的政策和行动,以及今后我们将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
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决心。
会议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维护了“巴厘岛路线图”的双轨谈判进程,在长期目标、资金、技术转让、行动、透明度等重大问题上达到了原则共识,为进一步的谈判明确了政治的推动力。
中国代表团为此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哥本哈根协议》尚未明确发达国家中期减排指标的量值及其可比性的问题,也未明确每个发达国家的出资额和资金治理机制,发达国家承诺的近期远期资金量与发展中国家的稀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转让的具体机制也未能建立,这些问题还需要各方在下一阶段的谈判中继续协商解决。
今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中国希望墨西哥会议能够取得积极进展,并将继续在谈判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为此我们将坚持以下几点基本的立场:第一,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消除贫困和实现发展权利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的任务,也是不可剥夺的基本的人权。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社会应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这是公约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的不同,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的累积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首要责任,率先减少排放。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形势与政策-中国在气候变化博弈过程中的原则立场
中国在气候变化博弈过程中的原则立场中国的原则立场是以历史总排放为表尺制定各国减排标准,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在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继续保持自己的发展权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政策制定谈判中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对外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的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资源减排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发展低碳经济,制订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低碳产品的竞争力。
(二)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有关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制订中低碳经济现在已是一个构建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是否参与游戏规则制定的国家的战略性问题,势必带来新一轮的全球行业标准的制订,包括行业能耗标准、行业碳排放标准等,这必然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和投资走向,发达国家现在提出的“碳关税”就是一个信号。
如果我国不参与到这个规划制订之中,就可能受新的环境壁垒的制约,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三)联合发展中国家,协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气候变化关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和人民福祉,在气候变换全球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的同时,强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坚持公约和议定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基本原则以及双轨制,确保规则公平性的基础上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四)抓住机遇,推动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在未来货币格局演变中,与碳交易标的捆绑程度,很可能成为国别货币或者区域货币脱颖而出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的重要条件。
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目前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落后。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与行动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持续而严重的问题,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来应对气候变暖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与行动,并探讨其效果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碳排放减少政策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碳排放的减少。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控排放行为。
中国还出台了排放标准和限额,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此外,中国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森林保护与恢复森林是地球上的重要碳汇,对缓解气候变暖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中国采取了多项政策与行动。
例如,中国推出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严格控制天然林的采伐,并大力推动造林工作。
中国还实施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划,保护生态脆弱地区,恢复湿地和草地。
这些政策和行动有助于增加森林覆盖率,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推动低碳交通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低碳交通。
首先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增加城市轨道交通和电动公交车的投资,减少汽车的使用。
其次是推广绿色交通技术,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改善燃油汽车的燃烧效率。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交通管理的监管,推行交通拥堵收费,减少车辆拥堵排放。
四、国际合作与对话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政府制定了自身的减排目标,并定期向联合国提交减排情况报告。
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各项工作,与各国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此外,中国还举办了多次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促进各国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来应对气候变暖,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有关减排问题的立场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有关减排问题的立场及其形成原因作者:孙中雯来源:《职业时空》2010年第12期摘要: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以来,国际气候谈判便围绕减排议题进行着。
我国于1989年首次明确提出要开展气候外交,并在历次国际气候谈判中就减排问题阐明立场。
伴随着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化,各国纷纷加紧对减排策略的研究。
截至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代表团所做出的策略宣示,我国在减排这一问题上的策略已经历了一些发展变化。
通过对不同时期我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策略及原因的分析不难得出,中国正在以更加积极、负责任的大国角色与国际社会一道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
关键词:气候谈判;中国;减排策略;影响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环境议题与地球健康问题日渐凸显,成为继美苏冷战之后的又一重大国际问题。
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大会吸引了全球的瞩目,减排政策又一次成为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焦点。
中国代表团在该大会召开前夕及其期间第一次宣布自主量化减排的气候策略,即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
中国是一个严重依赖煤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如此的气候策略有其重要的国内、国际意义。
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气候外交的时期相比,减排策略在坚持基本立场不变的基础上经历了颇多发展。
我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立场是国内与国际多方面深层次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为透彻了解我国环境策略的制定依据、行动目标,并积极有效地适应、支持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本文将对不同时期的基本立场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影响我国减排立场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
一、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减排立场与具体策略首先就我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立场做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梳理。
为便于全面、清晰地加以理解,在此将中国首次提出开展气候外交并成立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后,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就减排问题的立场加以列举。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代表团在气候大会中提出的立场表述包括:各国在对付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是采取对付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限控措施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并以公平和最优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等。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论文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论文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论文一、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巨大压力。
为厘清气候正义理论分歧,有效开展气候领域的国际合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立场提供正当性与合法性支持,有必要阐释气候正义视域下的中国立场。
(一)建立公平合理的减排标准,实现分配正义前文已述,在国际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减排路径,2015年《巴黎协定》确立了各国“自下而上”自主提出减缓目标的规则,因为这种机制有利于吸引各国平等、广泛的参与,但由于该机制依赖于各国自主的减排目标,难以保证实现公约设定的2℃温升目标。
本文认为,为实现气候正义,应当考虑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自上而下”的减排分配方案。
然而目前缺乏一个既让发达国家满意,也让发展中国家满意的全球减排分担方案,确定公平合理的减排分配方案势在必行。
因此,应当综合考虑人口问题、历史责任、国际贸易、发展指数、气候能力、能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确立公平合理的减排标准。
(二)强化国际气候变化公约的履约机制公平合理减排机制的建立,需要强有力的遵约机制做支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诸多气候变化协定均存在着缺乏强制执行力的弊端,公约缺乏应有的遵约机制。
以《议定书》约定的附件一国家第一承诺期的减排义务执行效果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并未信守其承诺,没有完成预期的减排目标。
从《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履约机制来看,违约者的违约责任十分有限,仅体现在第二承诺期的削减排放量的分配上,惩罚力度不足。
这种状况导致部分发达国家始终将其归于“软法”,使之不能为缔约方国家的具体履约行为和国际气候谈判提供明确指导,更难以发挥其约束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中应当对其加以改进。
(三)发达国家应当制定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现矫正正义如前文所述,气候正义的实现路径包括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
多哈气候谈判中国之立场
对于多哈气候谈判中中国的立场,我有以下观点:
第一:中方必须要明白以份额为焦点的气候谈判对中国最为不利,很难占据道德上的高地,因此我们要转换思路,跳出谈判规则,倡导另一种游戏规则来维护发展权利,比如转化为各国碳价形成机制的国际契约谈判。
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利,这一点毋庸置疑应当坚守。
第二:我们要讲历史,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约占80%)是发达国家长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这个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人均排放量居前的也主要是发达国家。
这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施害者,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主要受害者。
因此如果施害者以各种理由逃避责任,甚至企图把责任转嫁给受害者,于法不容,于理不合。
第三:现在发展中国家面临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同时因为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承接了大量转移排放,造成的碳排放适当增长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要求。
如果执意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责任是其不现实的,也是不公平的。
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采取实实在在的行,比如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这些充分显示了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做艰苦努力的诚意和决心。
第四:由于在温室效应这一问题上负有历史责任,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实现后者更好的实现减排的目标,而不是一味的推脱逃避。
第五:应该明确《京都协议书》第一期结束后自动取消冗余排放配额,而不是转入第二期,以维护减排的最终目的,同时倡导建立合理的碳价形成机制来确保碳排放总量的绝对控制,各主要大国用适合各国国情的方式建立各自全面的碳市场。
韩鹏飞 106130038。
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的中国立场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脚步渐近,这一大会也被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
为弥补横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巨大“鸿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将120多位国家领导人邀请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希望通过领导人发挥政治推动力,使得各国能够顺利在巴黎就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安排达成一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9月2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峰会全会上发表题为《凝聚共识落实行动 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讲话,既展现了中国低碳发展的决心,介绍了中国低碳发展的规划,也明确了中国对于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立场。
“CBDR”引各方博弈对于2015年巴黎会议,张高丽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坚持公约框架,遵循公约原则。
2015年协议的谈判进程和最终结果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CBDR)、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加强公约规定和承诺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从这一排序不难看出,“坚持公约框架,坚持CBDR”是中国在新的气候变化协议谈判中的核心诉求,而这一原则也正是全球各国激烈博弈的焦点。
1992年6月,首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世界上第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会议期间提交各国签署。
公约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共同”意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同舟共济,谁也逃不开气候变化的恶果;“区别”则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划分”。
考虑到目前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在过去400年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无约束排放造成,且其具备更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因此安排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
国际社会随后开始以公约框架和CBDR为基础,构建起现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
《京都议定书》是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成果。
1997年底,《京都议定书》在日本通过。
气候谈判中国家集团立场分析
面,题中积极作为,当前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承担与自己相同的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阵营则一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认为很多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不应该要求还在发展中的地区承担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伞形国家集团在国家气候政策中很少提及或者根本没有直接减排。
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全球气候治理立场随着执政党的轮换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变化。
克林顿政府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积极地推动着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小布什政府推行强硬的单边主义政策,在有关气候变化立场上明显倒退。
小布什政府更倾向于依靠科学技术、国内投资在国际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实现减排,而对于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各缔约国减排量进行气候治理的方式感到不满,拒绝核准《京都议定书》。
奥巴马执政期间的气候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在此期间美国积极地履行减排承诺,重塑了美国在环境领域的国际领导地位。
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宣布退出 《巴黎协定》,美国气候政策发生颠覆性变化。
2021年2月19日,拜登政府宣布重返《巴黎协定》,美国此次重新加入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提升美国的气候领导力,增强话语权。
3. 77国集团+中国77国集团(Group of 77,G77),是一群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组织,旨在促进各成员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并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增强联合谈判能力以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其成员国主要包括:阿富汗、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孟加拉国等。
中国不是77国集团的成员,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与77国集团一贯持有相同的主张,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气候谈判中一般以“77国集团+中国”的模式表达共同立场。
其认为发达国家对全球变暖问题负有历史责任,应该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要求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援助等。
与此不同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基础四国”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更加重视气候减排行动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因而更加关注碳排放空间与配额问题。
4. 其他国家集团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也是气候谈判中的一个重要集团,不同于其他国家集团是在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形成,小岛屿国家联盟是为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而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与对策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当今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为减排做出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在国际谈判中却又拒绝承担强制性的减排目标和义务,并牢牢抓住“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人均排放、历史帐等观点稳住自己的立场。
但国际社会主要是发达国家对中国上述立场表示不满,并频频向中国施压。
气候变化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技术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这使得中国的减缓成本相对较大。
如若承担过多减排义务而又得不到发达国家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势必会减缓本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但同时,中国也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遭受了许多气候灾害的打击。
尽管中国拒绝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义务,但国内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政策与行动。
在国际上,中国也是一直坚持发达国家提高减排目标,落实减排承诺。
出于国家利益、当前形势、舆论压力及本国形象与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中国目前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基本立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
《公约》和《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
“巴厘路线图”要求为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应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减排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并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安排。
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中方认为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理应承担率先大幅减排的历史责任。
发达国家过度排放,挤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排放空间,而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需要合理的排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现实能力看,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着先进的低碳技术,而发展中国家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力和技术手段,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艰巨任务。
因此,中方坚持发达国家应通过率先大幅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腾出必要的排放空间,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根据各国国情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
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和平行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问题。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同等重视。
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的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保证。
在坚持上述基本立场的前提下,为了维护各方利益以达到最优的统合综效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所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维护发展权益。
发展中国家整体是气候谈判过程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和受威胁最严重的集团,虽然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就某些具体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但是双方的合作空间远远大于矛盾分歧。
首先,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和负责任国家,中国必须承担起协调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立场,加强团结合作,以保持用“一个声音、一种立场”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
在京都谈判阶段,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与和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促使谈判以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与技术支持等条款,从而有力地维护了本身正当的发展权益。
其次,在后京都谈判阶段有关发达国家率先减排、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持问题上,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利益是一致的,更需要团结一致与发达国家进行博弈。
第二,同美欧发达国家既合作又斗争,兼顾立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美欧发达作为国际体系的主导者,其必然在气候制度建立进程中谋取制度优势与话语霸权,警惕防范中国的威胁与挑战。
但是,气候谈判与气候制度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和参与。
这就决定了中国同美欧发达国家在气候谈判进程中利益与责任、合作与竞争并存。
承担量化减排责任是中国同美欧发达国家谈判博弈的焦点。
中国官方原先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的立场遭到了美欧发达国家的抨击与反对,其原因无外乎是从大气环境保护、减排经济效益、国际竞争力和霸权政治。
考虑到国内实情及西方国家的指责,中国的立场和表态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国际场合不再明确提出不承担减排义务,转而督促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减排、宣传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此外,中国还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清洁发展机制、科技服务、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及能源服务方面的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国际气候合作机制持开放的态度。
上述行为和举措既有效的坚持了中国的谈判立场,又采取灵活手段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为争取发达国家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但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关键是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而发达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如果真正得以运用,中国的减缓成本将大大减少,而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更加有效。
因此,中国应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就技术与资金问题探索共赢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中国应就西方的无理指责和要求展开有理、有节的斗争,维护本国利益。
第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
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就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因美苏争霸、发展中国家自身实力因素而无法实现。
至今,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进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虽然发达国家仍占有经济、科技和政治优势,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相对增强,自身的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推动建立相对公平、合理、平等的国际气候制度。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影响力和权力在谋求建立气候制度有重要意义。
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气候制度,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是中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语:
气候谈判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科学,而且牵扯进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因素,建立国际气候制度更是国际合作与斗争的典型。
作为谈判的参与者、推动者,中国谈判立场受制于对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认识,而后两者的轻重权衡将决定中国的谈判立场和政策行为。
一方面,中国强调维护本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权益:追求经济发展,改善本国人民生活质量,要求发达国家进行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争夺国际话语权,维护国际形象;另一方面,中国也注重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积极协调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与矛盾,参与科学评估报告的撰写,推进气候谈判进程,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
在取得以上成绩时,中国对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把握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整个气候谈判进程中,中国大都以国家利益至上,兼顾国际责任与全人类利益;国家利益优先于国际责任,损害了国际责任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失衡导致国际社会批评中国是自私的逐利者、不负责的国家,最终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与维护。
鉴于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追求正当的国家利益、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标准,中国应更好地协调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综合考虑二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比例分配,为气候谈判与气候制度的建立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