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练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8·四川学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 )
A.法治
B.专制统治
C.德治
D.无为而治
2.某位先秦学者提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人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这四种品德,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这位学者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墨子
D.庄子
3.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这个派别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5.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
这些格言体现的思想是( )
A.儒家的民本
B.道家的无为
C.法家的法治
D.墨家的尚贤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该观点属于学说(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7.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想,讥笑复古派为守株待兔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的新兴阶级当权者的需要,后被秦王嬴政所采纳。
“他”是( )
A.墨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庄子
8.《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
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0.(2018·四川学考)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夫之
11.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12.下面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可能出现在( )
A.《史记·孔子世家》
B.《史记·秦始皇本纪》
C.《汉书·董仲舒列传》
D.《旧唐书·韩愈列传》
13.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14.历史学家钱宾四指出,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
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举荐孝廉
B.征召贤良
C.独尊儒术
D.设立太学
15.《吕氏春秋·不二》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16.(2016·福建会考)从“宋代”“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者”等历史信息中,你能够联想到的人物是( )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17.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
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18.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李贽也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朱李二人都( )
A.主张“人欲”等同于“天理”
B.把“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
C.关注了现实中的社会生活
D.把“天理”和“人欲”区别对待
19.朱熹认为穷理离不开格物,他要格的物主要是天理、人伦、圣言等。
朱熹的着眼点是( )
A.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B.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D.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20.朱熹在福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他的历史地位是( )
A.开创了宋明理学
B.开创清代考证学之先河
C.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
D.建立心学理论
21.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朱熹的这一做法( )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22.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由此看出黄宗羲( )
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23.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这反映了他( )
A.主张男尊女卑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
C.迷信孔子的思想
D.主张“工商皆本”
24.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了起来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25.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此恰当的评价是二者都是进步思想。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历史评价都是主观评说
B.二者思想主张作用相同
C.二者都是地主阶级士人
D.评价置于具体历史时期
26.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掀起了中国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其中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著名思想家是( )
A.王阳明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7.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 ) A.反对君主专制 B.以天下为己任
C.提倡公平法治
D.反对宋明理学
28.“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29.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30.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
A.抨击程朱理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继承儒家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2017·福建会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二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
若只求诸
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材料三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1)材料一的思想主张是谁提出的?其思想核心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治学的方法。
(2分)
(3)材料三中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后人传习和引用时概括成什么警句?(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举一例说明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的借鉴价值。
(2分)
3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①“仁”与“礼”;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1)材料一中,①和②的主张分别是谁提出的?(4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分,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传统儒学持什么态度?(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联系社会实际,你是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思想文化的?(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1)据材料一,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4分)
(2)黄宗羲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
从材料二来看,他分别继承与发展了哪些内容?(4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分)
34.“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据此,根据以下史料,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 评分说明:主题明确(2分);分析合理、有论有史、层次分明、逻辑顺畅(5分);评判准确全面(3分)。
史料
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一、选择题
1.C A、B属于法家主张,C项是儒家主张,D项是道家主张。
2.B 由材料“某位先秦学者提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人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这四种品德,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可知为孟子的性善论,故B项正确。
3.C 材料强调构建“协调世界”“生态文明”。
儒家主要论述人际关系,故A项错误;墨家没有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论述,故B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不妄为,有利于构建“协调世界”“生态文明”,故C项正确;法家没有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论述,故D项错误。
4.B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
5.B 材料主张明哲保身,不争不妄为,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
6.C 题干中的内容摘录出自《墨子·兼爱》,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
故C
项正确。
7.B 韩非子主张发展的历史观,其加强中央集权和君权的主张迎合了大一统的历史趋势,被秦始皇采纳,故B项正确。
8.C 取法古代没有过错,遵循礼乐才能没有邪念,这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节俭的观念属于墨家,故B项错误;奖赏分明,人民自然勤勤恳恳工作,刑罚严明,人民自然遵循法制,属于法家思想,故C项正确;“道”的观念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9.D 结合所学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主张仁、礼的儒家,因此正确的顺序是道、法、墨、儒。
10.B 汉代初期,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汉武帝时因为多年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逐步强大。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为汉武帝所采用,故选B项。
11.C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故选C项。
12.C 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占据了独尊地位,其影响遍及各个领域,如国家政治、学校教育和学术思想,故C项正确。
13.A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儒家在支派数量和作品篇数中占据主导,故选A项。
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C、D与西汉时间不符。
14.C 举荐孝廉是以人的品行为标准,与材料中的“乡绅”与读书人掌握政权不符,故A项错误;征召贤良是地方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入朝为官,与材料中读书人地位高不符,故B项错误;独尊儒术使得官员都需学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推动了儒学之士地位的提升,故C项正确;设立太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是为独尊儒术政策而设立的,不是导致读书人操纵政权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5.B 材料主张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16.C 结合所学知识,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并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成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
17.B 材料中强调的是“德”,与“皇权的需要”没有直接的关系,故A项错误;在朱熹看来,
“德”才是其判断与人交往的标准,即倡导重德修身,故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虽然是朱熹的主张,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道德修养并不等于纲常名教,故D项错误。
18.C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见人欲与天理是有区别的,故A项错误;“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可见人欲与天理有联系之处,故B项错误;“饮食者,天理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可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故C项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无法体现天理与人欲的区别,故D项错误。
19.D 据题干中“他要格的物主要是天理、人伦、圣言等”以及结合所学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故D项正确。
20.C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理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21.C 题干中未提及《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扼杀,故A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且应该是整体、系统的理学成熟,不只是朱熹的具体做法而已,故B项错误;题干中“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推知朱熹使理学世俗化,故C项正确;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应该是乡村的具体操作实施,朱熹的做法只是为乡村自治铺垫而已,故D项错误。
2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思想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藩篱,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A项错误;黄宗羲的观点只针对皇帝本人的行为,而不是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反映出主张限制君权,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民权对君权的监督,并没有强调权力的高低,故D项错误。
23.B 由材料中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可推断出李贽主要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24.B 黄宗羲从明朝灭亡的教训出发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而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所以《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故B项正确。
25.D 历史评价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并非全是主观评说,故A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是在封建社会转型期,为了建立新的社会统治,维护中央统治,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是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作用并不相同,故B项错误;不能因为二人的阶级属性相同而说明其思想都是进步的,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适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顺应了明清时期封建统治日益衰落的史实,因此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内进行评价,故D项正确。
26.C 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独治”,主张吸收更多地主阶级分子参政的“众治”。
27.B 材料中“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反映的是经世致用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正确。
28.D 注意关键信息“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大意是说:拥有天地之广的胸怀与修行是不容易的,而社会又是每一天都在变化的,这体现了王夫之朴素的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D项正确。
李贽侧重于批判封建礼教和孔子权威,顾炎武侧重于经世致用之说,黄宗羲侧重于批判君主专制,A、B、C三项错误。
29.A 明朝中后期,在批判宋明理学的过程中,从封建社会中产生了一股提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思潮,故选A项。
30.B 结合所学,明清之际李贽猛烈抨击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由材料“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可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反对君主专制而非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31.(1)孔子。
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4分)
(2)格物致知(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或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2分)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分)
(4)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或儒家提倡“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
或儒家提倡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崇尚道德修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
(2分)
32.(1)①孔子(2分)②孟子。
(2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
(3)批判。
(1分。
或答抨击;反正统意识等亦可给分)
(4)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
(3分,评分说明:第一档:单方面看待传统思想文化的给1分。
第二档:全面看待传统思想文化的给2分。
第三档:既全面看待传统思想文化,又联系实际,并举例说明的给3分)
33.(1)核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4分)
(2)继承:民贵君轻思想。
发展: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4分)
(3)地位: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分)
34.(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
(2分)
分析: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5分)
评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3分)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
(2分)
分析: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5分)
评判: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