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1一、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5课的学习,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
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2个板块,删除了一个板块:增加的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
增加的第二个板块是:水能流进瓶子里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上一个实验的理解,让学生理解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进瓶子里。
删除的一个板块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吗。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三、设计理念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四、说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科学概念:空气占据了空间。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观察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接下来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中的第二课。
二、说学情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固体、液体这类物质,并且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上来探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难以理解,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在理解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2.探究目标: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实验、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和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使用以下教法学法:创设以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内化概念。
六、说课前准备为了达成目标,实验材料准备如下:①三个完全相同且连通的空瓶、漏斗、量筒、气球;②可插入试管的锥形瓶、打气筒、水槽等。
七、说教学过程接下来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孩子们用塑料袋进行“抓空气”和“放空气”小游戏,初步感知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师生合作,小组探究我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连通器中的水位高度变革来证明:氛围占据空间。
在进行实验之前,我先向学生展示往敞开的连通器中注水。
静止时,连通器中水面相平。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根据以上实验步骤(盖紧3号瓶盖,用气球封住2号瓶口,再往1号瓶中灌水),小组探究实验如下。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占据空间吗》,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是“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六课,通过前五课的学习对于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有了一些基础的认知和比较,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跟其它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
同时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2.过程和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的空间多少(体积)是可以改变的。
难点:设计实验,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改变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更直观、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验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因此本课实验环节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选用的实验材料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一步步,不但可以直观形象的探究总结出科学概念,更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发现科学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本课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在课的开始,教材原设计的是用乌鸦喝水这个童话故事导入。
我觉得这一处设计有两点不足之处:不直观,缺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空气占据空间吗》的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空气占据空间吗》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空气作为一种物质,也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本课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空气已经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是一种物质,但是对于空气如何占据空间以及如何被压缩和扩张等性质还不够了解。
因此,本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作为一种物质,也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可以被压缩和扩张。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空气性质和特点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深入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以及如何被压缩和扩张等性质。
五、教具准备1. 教具:水槽、玻璃杯、塑料瓶、吸管、橡皮泥等。
2. 学具:学生自带一个瘪的气球和一个打气筒。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石头占据空间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也占据空间。
2. 探究新知:通过多个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让学生尝试将吸管插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接着让学生将塑料瓶放入水中,观察塑料瓶是否占据空间,并且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个现象。
最后让学生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观察气球的变化,并且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以及如何被压缩和扩张等性质。
3. 巩固练习: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空气占据空间吗》 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6 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而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重要概念。
教材首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安排了三个实验活动,分别是“压杯入水”“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推理,逐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阶段,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和形象的描述。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还缺乏清晰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2、教学难点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乌鸦喝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问题导向法: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2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以实验和观察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但是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一:让学生用吸管吸取空气,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3.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4.实验三:让学生用实验器材测量空气的质量,进一步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5.总结: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6.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既要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要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观察的细致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部分,它在我们整个物理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这种无色无味的物质也是具有质量的,同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这一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而且对于后续学习流体力学、大气科学等领域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文主要内容围绕“空气占据空间”的探究展开,首先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它所占据的空间。
接着,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其占据空间的特性,并探讨这一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作用与地位《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初中物理“物质”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上启下,既巩固了学生对物质基本属性的理解,又为后续学习压强、浮力等概念打下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探究科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小节: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2.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3. 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本质;4. 应用:探讨空气占据空间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科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空气这一宝贵资源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通过实验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空气占据空间的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的教法亮点:1. 启发法:- 在引入新课内容时,我将以生活中的现象作为切入点,如吹气球、打气筒等,提出问题:“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新版粤教粤科版科学三下《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新版粤教粤科版科学三下《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粤科版科学三下《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以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验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模糊,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可能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也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也占据空间。
2.难点: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也占据空间。
3.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得出结论。
4.总结: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 空气也占据空间实验一:观察空气的流动性 | 实验二:观察空气的压缩性实验三:观察空气的过滤性 | 实验四:观察空气的支撑力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讨论参与等方面进行,以了解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以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新湘教版科学三上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新湘教版科学三上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并且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关于气体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同时也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可能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发现。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解释空气为什么是占据空间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
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同时,我也会采用讲授法和提问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闻一闻、摸一摸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新课导入:介绍空气是一种物质,它也占据空间。
3.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4.讲解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因。
5.巩固与拓展: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6.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观察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是一种物质,它也占据空间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概念和特性还不够了解,对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学会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虽然无形,但确实占据空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魔术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3.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4.总结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特性和作用,强调空气虽然无形,但确实占据空间。
5.拓展与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现象:—————————————–(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分析:空气—————————————–(学生讨论空气的特性和作用)结论:空气—————————————–(学生总结空气的特性和作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观察实验、参与讨论。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吗》第1课时说课稿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吗》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而引出空气的质量、密度等概念。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对空气的特性和现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来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此外,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还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现象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知道空气也具有质量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2.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也具有质量和体积,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观察、讨论、思考等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验现象和科学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3.学习空气的质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理解质量的概念。
4.学习空气的密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密度,理解密度的概念。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特性和现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3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并通过实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究。
但是,对于空气这一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理解空气也占据空间。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原因:空气是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直观感受;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不明显,学生不易察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分子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空气的存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和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吹气球、吹灭蜡烛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3.理论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分子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原因。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与空气有关的实例,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体系:《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学情分析: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所以本课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者、观察者和探究者,教师定位于引领者、合作者。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参与,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7)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存在和性质,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
教材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他们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概括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
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引导法: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
3.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3.交流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择的教材是《物理实验教程》。
该教材以实验为重点,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是关于空气的性质及其占据空间的实验。
本课题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性质及其在空间中的特点。
本课以活动为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2) 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物理现象;(3) 掌握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过程与方法。
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验证事物属性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和高度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理解空气的特性和占据空间的物理现象;(2) 掌握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过程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出问题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空气是一种物质吗?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你们有什么想法和观点?”学生回答后,老师根据回答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性质和占据空间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实验操作:(1) 实验一:利用气球实验验证空气的质量和体积。
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二:利用密闭容器实验验证空气的占据空间。
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3.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总结空气的性质及其占据空间的物理现象。
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经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1个饮料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2根吸管、1块橡皮泥、抹布。
老师演示准备:塑料杯、餐巾纸、水槽、烧杯、石头、红色的水、去底饮料瓶、乒乓球。
四、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建立“空间”概念,揭示课题.
出示一空杯子,倒入水,杯子的空间被什么占据了,再放入石头会怎样?把水倒掉,杯子里还有什么?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演示,将纸塞入玻璃杯后竖直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会不会被水浸湿?
3、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
4.如果杯子倾斜会怎样?演示,纸为什么湿了?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
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我们要借助它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
(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格)
2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下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
3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上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
4、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5、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
)
6、解释:为什么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能被压缩呢?学生尝试解释。
7、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自由状态下的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很大,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所以能被压缩;而水微粒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不能被压缩了。
8、(课件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会占据空间,空气能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化。
9.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例子?出示课件.
(三)根据例子解决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播放课件)教师演示.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
3.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你们有没有信心利用这个性质挑战难题呢?
4、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你们能利用这些东西和看不见的空气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不要以为简单老师还有要求:
(1)不能倾斜杯子。
(2)不能压瓶子。
(3)不能用嘴吸。
5、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6、请成功的一个小组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
)这么做为什么水会流出来?是谁把水挤出来的?(里面的空气多了,多余的空气占据空间,把水挤出来了)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如果不用橡皮泥,水还会被挤出来吗?做一做.
7、第×小组你们做成功了吗?不成功也是很正常的,科学家们也都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走向了成功,才有了新的发现。
(四)趣味实验结束新课.
老师将乒乓球用去底饮料瓶扣入水底,会怎样?为什么乒乓球沉入水底?怎样让它浮起来?这用到了今天学习的什么知识?让我们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难题,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六、全课小结:
本课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认识“空间”入手,用魔术吸引学生,通过老师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实验,知道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进而通过范例学会了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老师带着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徜徉,学生的智慧火花时时迸发,无不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让我信心百倍,我将不断努力,使自己的羽翼更加丰满,能在未来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七、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1、空气占据空间。
2、空气可以被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