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当_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研究关键词:生产要素、国际分工、生产率。

正文: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继承与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提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如果说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里程碑,那绝对优势理论就是它的前身,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在介绍比较优势理论之前,不得不先略提及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及的思想,就是著名的《国富论》。

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是:首先,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这使得两者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层面来说出于同源。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成立的基础。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定义,它们研究的问题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看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偏差使其自身存在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与之相反,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背景不同,提出的学者不同,切入角度的不同使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支撑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这样的却别使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在对国际分工的理解和阐述上出现了分歧;再者,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采取的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简明的概括来说,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3、理论的主要内容:
3.1贸易的分析基础 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 →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相 对生产成本和相对价格不同→贸易可能发生 比较优势具体而言,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 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相对价格、机 会成本四种方法来确定。
设甲国在A产品上的产量为Q1,所要求的劳动投入为L1;
CIC1
小麦 240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E2)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20单位小麦 出口150单位布 CIC2
O
120
18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E1)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没有 CIC1
6.2理论局限性
①李嘉图把比较优势思想建立在一系列较为简单的假设前提上。 他简单地把动态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世界,因而得出的参加 贸易各国所获得的利益都是短期利益,没有说明这种利益是否符 合一国的长远利益。 ②比较优势思想并未完全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它认为国 际贸易中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内、国际 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交换比率,这个观点并非错误的,但试图用这 一观点来完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却是不妥的。 ③比较优势思想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些实际情况。按照其思想, 比较利益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国际贸易最有可能出 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实际上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 国家之间展开。 ④它只注意到了国际贸易能够使贸易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却忽视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事实上国际贸易会造 成一些人获利,而另一些人受损。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CIC1
O
小麦
12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 240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50单位布 出口120单位小麦 CIC2

简述绝对优势论的评价缺点

简述绝对优势论的评价缺点

简述绝对优势论的评价缺点1.引言1.1 概述绝对优势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比较其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效率来确定各自的专业化方向,从而实现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

换句话说,绝对优势论主张一个国家在某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应该专门从事该种产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来获得其他产品。

绝对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专业化生产的商品。

例如,假设国家A在生产麦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国家B在生产衣服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论,国家A应该集中精力生产麦子,而国家B应该专注于生产衣服。

这样,两国可以通过贸易交换,相互受益。

绝对优势论的优点在于其简单易懂、逻辑清晰。

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绝对成本优势,为各国提供了一种合理而有效的贸易策略。

该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互利互惠性质,鼓励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来提高产出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繁荣。

然而,绝对优势论也存在着一些评价缺点。

首先,该理论过于简化了现实世界中的贸易关系。

它忽略了国家间生产要素的差异以及各种非经济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现实中,国家间的资源分配、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可能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通过绝对成本优势来决定专业化方向。

其次,绝对优势论没有考虑到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虽然该理论认为贸易可以让各国都从中受益,但实际上,贸易可能导致一些行业或人群的失业和收入下降,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这种分配不均的情况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引发一些贸易争端和政治冲突。

此外,绝对优势论忽视了国家间的战略和安全考虑。

在贸易关系中,各国一直试图通过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和核心产业来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安全。

绝对优势论没有考虑到这种政治和安全问题,因此无法完全解释国家间复杂的贸易行为。

综上所述,虽然绝对优势论为我们理解贸易提供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框架,但它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贸易现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论亚当_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论亚当_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摘要:生于18世纪的英国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建立起市场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古典经济学家,在其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

关键词:亚当_斯密,绝对优势,自由贸易,国际分工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诞生的年代,正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完成前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并开始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变的关键时期。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占据了主要地位。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货币的多寡是衡量一锅财富的标准,国内贸易不会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除了开采金银矿,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财富真正的源泉,应该通过贸易从外国赚取货币,限制本国货币的流失以积累货币财富。

重商主义后期出现的重农主义,主张自由经济,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财富的来源不是流通而是生产。

而在各经济部门中,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

但是无论是重商主义还是重农主义,他们都无法引导新兴阶级完成资产主义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问世,在这部著作中,亚当·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是第一部系统的阐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的著作,由此亚当·斯密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猛烈的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

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

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他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

他说,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

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斯密由家庭推及国家,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他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国际贸易学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学复习资料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2*1 一种生产要素时机本钱不变;劳动价值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一国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来源于该国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本钱比另一国同类产品的生产本钱更低,即处于绝对优势,那么该国就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本钱比另一国要高,即处于绝对劣势,那么该国就不应该生产这种产品,而是从另一国进口这种产品。

相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根本思想:即使一国与外国相比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存在劣势,但仍可以通过比拟优势原那么,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结论:不管一国是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本钱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还是绝对劣势,都可以通过劳动本钱的相比照拟,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那么进展国际分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2*2 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机本钱增加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没有运输本钱;商品自由贸易;完全竞争;要素在国际上不可自由流动;各种商品在要素需求量上是不同的;各国在要素禀赋上是不同的H-O模型结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原因。

一国要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各国通过贸易可以提高福利水平。

理论解释: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2.各国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3.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应比例不同决定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短期:价格上升行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价格下降行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中期:价格上升行业〔出口〕的不流动要素继续获益价格下降行业〔进口〕的不流动要素进一步受损流动要素收益不确定长期: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降低雷布钦斯基定理: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的世界中,如果两种商品的价格都不变〔即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不变〕,一种生产要素的增长实际上会削减其中一种商品的产出。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CIC2 200 PPF1
150
E2
100 E1 CIC1
O
120
240
对美国而言: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200/240)/1=0.83 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240/200)/1=1.2
小麦

300 PPF2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CIC2 200 PPF1
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交换比率,这个观点并非错误的,但试图用这 一观点来完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却是不妥的。
③比较优势思想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些实际情况。按照其思想, 比较利益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国际贸易最有可能出 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实际上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 国家之间展开。
④它只注意到了国际贸易能够使贸易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却忽视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事实上国际贸易会造 成一些人获利,而另一些人受损。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PPF1
E2 150
E1
CIC2
100
CIC1
O
120 180
240
对中国而言: 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300/180)/1=1.67 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180/300)/1=0.6
小麦

300 PPF2
中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PPF1
E2 150
E1
CIC2
100
O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CIC1
120 180
24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E1)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绝对优势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

该理论主要描述了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可以通过利用各自的绝对优势来提高经济效益。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效率比其他国家要高。

亚当·斯密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力差异是导致绝对优势的主要原因。

例如,某国家的劳动力在生产农产品方面效率更高,而另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在生产工业产品方面更高效。

这意味着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得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

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贸易分工来提高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益。

通过专门化生产和贸易,每个国家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优势领域,生产更多的产品,并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这样可以提高国家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和福利。

绝对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每个国家根据其绝对优势选择专门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交换获取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

这种专业化和交换的方式,使每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增加国家整体福利。

尽管绝对优势理论在描述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收益方面非常有价值,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该理论基于劳动生产力的差异,没有考虑到其他生产要素的差异,如技术、资本和自然资源。

此外,绝对优势理论也没有考虑到贸易壁垒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绝对优势理论的应用是贸易政策制定和国际贸易谈判中的重要参考。

基于绝对优势理论,国家可以通过专门化生产和贸易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同时,国家也可以利用该理论来指导贸易政策和协定的制定,以实现合理的贸易分工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大经典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国富论》)中首次提出。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生产者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绝对优势时,在国际贸易中可以实现互利互惠的贸易。

在绝对优势理论中,亚当·斯密指出,当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生产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时,该国就具有生产该商品的绝对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从其他国家进口其无法生产的商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利互惠。

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国际贸易应该基于各自拥有的绝对优势进行特化生产,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和国际贸易的扩大。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充分利用各国的绝对优势,可以实现商品的生产效率最大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绝对优势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在实际国际贸易中,生产者可能会存在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导致绝对优势理论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完全适用。

同时,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持续提升,比较优势理论等新型理论也逐渐兴起,挑战着传统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经典观点,对国际贸易的理解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受到了一些批评,但绝对优势理论仍然被广泛认可并应用于国际贸易实践中。

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实现国际贸易的互惠互利仍然是各国共同的努力方向,绝对优势理论也将持续发挥其作用。

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实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绝对优势理论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资料-绝对优势理论

资料-绝对优势理论

2.1 绝对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思想正是建立在他的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上的。

他由个人分工推及社会分工进而到国际分工,论述了分工及引起分工的原因,促进分工的条件和前提。

一、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在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壮大起来,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虽然资本主义发展在国内贸易中所面临的障碍逐步消除,但是在对外贸易中,重商主义的政策严重舒服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国外市场的需求。

针对重商主义不合时宜的贸易限制措施,斯密以绝对优势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贸易学说,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阐述了这一贸易思想。

斯密首先对于重商主义的财富观点给予了猛烈的抨击。

“如果认真去证明财富非有货币或金银构成,乃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对于所购各物,货币只是用以购买的价值),那未免过于滑稽。

无疑,货币是国民资本的一部分;但我们讲过,它通常只是一小部分,并常常是最少利益的一部分。

”1在斯密看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点是极端狭隘的,虽然货币是财富构成的一部分,但是货币的主要效用是其执行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职能,在这些方面金银天然地拥有超越其它商品的优势。

正是因为重商主义狭隘的财富观念,导致了其错误的政策主张,“重商主义者常常假设一切财富由金银构成,常常假设一国大商业的目标在于增加此等金属。

一国如果没有金银矿山,则只能由贸易差额(即输出价值超过输入)而输入金银,这导致一国实施限制输入与奖励输出的政策。

” 2明显地,重商主义把财富视作货币对于人民的福利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因为执着于对货币的追求并一定能促进财富生产的增加和消费者福利的提高。

“如果一个有资力购买金银的国家,竟有时偶然缺乏金银,要想办法补提,比较要补提其他商品的缺乏,都要方便。

如果制造的原料不足,工业必将停顿。

如果食品不足,人民必至饿死。

”3斯密认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劳动年产物才是财富的主要内容,社会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劳动年产物形式的社会财富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提高其福利,但是重商主义的限制措施显然有悖于此目的,它是为了生产者的利益以牺牲消费者的福利为代价的。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概念,意义和案例什么是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个人、公司、地区或国家相对于他的竞争者,能够以相同数量的资源和时间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能够在单位时间里用更少的投入生产相同的产出的能力绝对优势可以通过更低的绝对单位成本或者更高效的方式生产产品或服务来实现。

要点●绝对优势是相对于其竞争对,生产者能够以相同的成本或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时。

●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概念,绝对优势可以成为具有不同绝对优势的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贸易获得巨大收益的基础。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具有不同绝对优势的生产者总能比独立地生产和消费获得更多的收益。

●绝对优势可以与比较优势形成对比,比较优势是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如何理解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的概念是由18世纪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旨在说明各国如何通过专门生产和出口比其他国家更有效地生产的商品来从贸易中获益。

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决定专门生产和销售特定商品或服务,并利用产生的资金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服务。

史密斯认为,专注于他们各自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交易这些产品可以使所有国家变得更好,只要他们每个人都至少有一种产品比其他国家拥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解释了为什么个人、企业和国家相互贸易是有意义的。

由于每个实体在生产某些商品和服务方面都具有优势,因此两个实体都可以从交换中受益。

这种从贸易中获得的互惠互利构成了亚当·斯密论点的基础,即专业化、劳动分工和随后的贸易导致繁荣的整体增长,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亚当·斯密认为这就是其著作名为“国富论”的根源。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绝对优势可以与比较优势形成对比,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生产者。

机会成本是个人、投资者或企业在选择一种替代方案时放弃的潜在利益。

绝对优势只有在每个生产者在生产某种商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能从专业化和贸易中获得明确的收益。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第一次把经济科学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他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整体贯穿着他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人们为了追求私利,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利益,而且往往比存心为社会谋利益的效果好得多。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

分工包括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其中,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或由于自然条件差异产生,或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生产力)而发生。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国际商品交换的背后,隐藏着各国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

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1.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2.分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能专注其事)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例子制针1:4800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

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因此,亚当认为应当把自己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人尽其才),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故裁缝不必亲自做鞋,鞋匠不必亲自做衣。

分工前同样、同量产品,显然英国生产毛呢效率高,葡国酒的生产效率高;人尽其才地进行分工后,两国的总投入不变(190人),但英国总产出(此时全部都是毛呢)(2.7>2)和葡国总产出(此时全部都是酒)(2.375>2 )增加了,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三是当地要有独特的资源。宁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干,都是当地的独特资源。
四是当地已有产业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说义乌,原是农区,基本上没有工业,但现在义乌有很多工业,如织袜业、文具业等,因为义乌有市场,从销售可以延伸到生产,生产的产品用于劳动力密集、技术相对比较传统型的产品,符合比较优势,又同市场经验相结合。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哪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地,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三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和交易活动。

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合作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有一些基本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解释贸易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各国的生产成本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其自身的相对优势领域的商品和服务。

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各国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互利共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某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拥有绝对优势,即在该领域比其他国家更具竞争力,那么该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这种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或服务。

通过绝对优势理论,各国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专业化发展。

三、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在1815年提出的。

该理论将贸易的决定因素从生产成本转变为相对成本差异。

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各国之间的相对成本差异是进行贸易的基础。

通过比较成本理论,各国能够根据相对成本的差异来确定贸易的方向和规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贸易的互利共赢。

四、收益递减理论收益递减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5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增加,产出的增长率会逐渐减少。

换句话说,当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时,所得到的增量将会越来越小。

通过收益递减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时,产出量会有差异,并帮助决策者优化资源配置。

五、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相比传统的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更加注重企业间的竞争和产品差异化。

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资源禀赋和生产成本,还包括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新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会选择进口中间产品或零部件,并且预测和分析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未来趋势。

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也称为斯密贸易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

它提出了一种国家可以通过开放市场贸易,利用其所拥有的特殊资源和技术,实现经济发展的理论。

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将其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获取利润;一个国家可以利用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以低于其他国家的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以及一个国家可以利用其地理优势,将其产品运往世界各地,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出口收入和出口量;第三,它有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发展。

此外,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还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然而,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

如果一个国家过度依赖该理论,可能会陷入经济危机;其次,该理论忽略了新兴市场的发展情况。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及时把握新兴市场的机遇,也会陷入经济危机。

总的来说,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是一个有效的经济理论,它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发展。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过度依赖该理论而忽略竞争关系和新兴市场的发展情况,也会使该国陷入经济危机。

因此,一个国家在利用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时应当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方案]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方案]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不朽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增长的原因》提出了基于生产成本绝对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认为,各国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条件等自然资源差异,或特殊产品的生产技术和技能以及资本积累上的差异,产生了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绝对成本的差异,使得某些国家在生产特定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各国利用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向其他国家交换自己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各个国家的两种用于贸易的产品绝对数量都会增加,双方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因此,各国都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进行专门化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数量,缩减其不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实现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各国的生产资源都能被最有效地利用,而且所有产品的产出都会有很大增长,各国的效用状况都会得到改善。

绝对优势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早期,适合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国际贸易初期阶段,对早期的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交易的双方都存在着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品种,否则,国际贸易和分工就无法实现。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方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方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情况,这是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相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并补充和完善了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形成了基于生产成本相对差异的新贸易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产品绝对劣势生产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合理性,他的理论被称为相对优势理论。

相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上的,基本的理论假设包括:①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它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源泉;②边际报酬不变,即各产业每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投入量是固定的,不随产量的增减而改变;③生产要素只能在本国范围内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④交易成本为零,即国际贸易不存在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摘要:生于18世纪的英国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建立起市场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古典经济学家,在其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关键词:亚当·斯密绝对优势自由贸易国际分工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诞生的年代,正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完成前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并开始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变的关键时期。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占据了主要地位。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在这部著作中,亚当·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是第一部系统的阐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的著作,由此亚当·斯密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猛烈的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他还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影响
(1)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是“双赢”的而不是“零和博弈”
重商主义一致认为,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奕”。

绝对优势理论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打击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
以“贸易互利性原理”揭露了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的错误。

宣扬了自由贸易,反对限制性贸易。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

(3)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资源禀赋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发生,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政策主张
反对重商主义,提倡自由贸易
英国自18 世纪中后叶开始产业革命,“世界工厂”地位已经确定,并以得到巩固,不怕外国商品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便成为英国经济发展和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一大障碍,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以货币衡量财富的观念是错误的,贸易应该是双赢的。

所以,亚当·斯密大力提倡自由贸易。

他认为,自由贸易可以形成有利的国际分工,通过有效地安排资本和劳动,使各国都生产与其位置、气候和其他自然或人为地便利条件相适应地商品,在绝对优势的指引下,使各个国家的商品自由交换,因而使所有人的享受得到增进。

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

但是“政府不干涉”对亚当斯密而言,不过是个普通的原则,而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2] 韩玉军《国际贸易学》2010年6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