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八课拿来主义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
8 拿来主义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的写作方式。
2.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划分层次。
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冠冕..堂皇( )( ) 吝啬..( )( ) 玄.虚( ) 蹩.进( ) 残羮.冷炙.( )( ) 脑髓.( ) 孱.头( ) 自诩.( ) 掘.起( ) 磕.头( ) 徘徊..( )( ) 譬.如( ) 2.根据注音填写恰当的汉字候 奉 脚 三 国粉 荟 憔 不及防逻 拿 作 自 如生 合作探究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2.“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怎么理解“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3.作者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4.“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理有什么作用?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孱.头 càn 国粹. cu 残羹冷炙. zh 冠冕.堂皇 miǎnB.脑髓. suǐ 给与. y 暴殄.天物 tiǎn 暴戾恣睢. suC.自诩. x 玄.虚 xián 面面相觑. q 揠.苗助长 yàD.吝啬. sè 蹩.进 pi 高屋建瓴. l ng 分道扬镳. biā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展览一副画礼尚往来象征主义B.给与胭脂膏栩栩如生残羹冷炙C.脑髓弄玄虚欢心鼓舞咀嚼鉴赏D.磨登悭吝鬼冠冕堂皇勃然大怒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1.新时代学生对鲁迅文章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以及鲁迅文章的语文风格和深刻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之法应当化史为实,将繁为简,化难为易。
2.高一学生对议论文的了解也很肤浅,思维常常保留在一般现代性较强的那种重采轻质的流行文风之中。
所以,借此文让其学习议论之章法也颇为重要。
尤其是构思方法。
3.高一学生写作还带有浓厚的“散漫”习气,信马由缰,只讲故事,不研其理,停留在追求时髦个性的层面上,所以,本文作为议论文写作的一个基本标本,应当在课堂上有所突出。
写作不只是个人消遣自娱的,文章合为时而作,是必须有其现实和历史的意义的。
必须借此文引导学生对作文的目的和意义有个新认识。
【教学目的】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以小风大、就近取譬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继承中外文化遗产之正确态度和方法。
三.学会概括层次和中心的分析概括方法,学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一、难点:课文前半部分,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其实就是作者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重点:课文后半部分,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应用:学会议论文构思和基本写法。
二、方法策略: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宜用朗读批注法解决语言问题,用提炼归纳法解决层次和中心理解的问题,用对比联想、思辨讨论法解决文章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问题。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完成前6个自然段教学。
2.理清送去主义危害。
3.理解中心观点及其提出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展开的开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了,外国的科学、文化、技术等人类优秀文明进来的同时,西方社会的一些糟粕也随之而来,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对待这些外来的东西呢?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思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8课《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
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德育目标1。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杂文的美,固然与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来自于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
这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当头棒喝、澄清思想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在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本文,一要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二要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了华北,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8.拿来主义四川德阳五中龚如君编写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3.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在现在的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 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2.了解阅读杂文的基本方法;3. 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杂文以“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一些小品文、随笔、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具备杂文风格与作用的文章,都可以叫做杂文。
杂文具有短小精悍,尖刻犀利、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议论说理形象化等特点。
阅读杂文首先要了解它的针对性。
阅读时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明白是针对什么人或什么事的。
其次要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
其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
其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
第三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非常有特色的,为了了解他的杂文的特色,我们他在《花边文学·奇怪》是如何论“男女之大防”的:世界上有许多事实,不看记载,是天才也想不到的。
非洲有一种土人,男女的避忌严得很,连女婿遇见丈母娘,也得伏在地上,而且还不够,必须将脸埋进土里去。
这真是虽是我们礼仪之邦的“男女七岁不同席”的古人,也万万比不上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古人对于分隔男女的设计,也还不免是低能儿;现在总跳不出古人的圈子,更是低能之至。
不同泳,不同行,不同食,不同做电影,都只是“不同席”的演义。
低能透顶的是还没有想到男女同吸着相通的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里呼出来,又被那个女人从鼻孔里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海水只能隔着皮肤更为严重。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2.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运用课文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精神等,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拿来主义》,了解课文内容,标记关键词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拿来主义》,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运用课文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分析:运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
拿来主义教学内容概述本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的杂文和随笔单元。
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我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
第一课《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
这篇文章具有和强的针对性的批判性。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本文脉络清晰,阅读本文要从理清思路入手,从而抓住文章的观点。
理清思路,可以从分清内容重点入手,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列出文章的提纲。
本文是一篇杂文,阅读本文要抓住杂文形象性说理的特点。
一是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二是应用对比和反衬;三是讽刺性强,不失幽默感。
阅读本文,要联系时代背景。
一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也有人采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情况撰写的。
二是作者在当时的黑暗势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
学情分析虽然搞新课改已经好几年了,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依然较弱,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深入。
另外,我们的学生对鲁迅先生仿佛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觉得先生的文章严肃、古板、说教味太强。
其实不然,这篇文章就很能代表先生的杂文的特点:形象生动风趣且说理性强,在嬉笑怒骂中做到了“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疾常取类型”。
我想我应该自己要深刻反思了。
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多设疑问,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对待中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方法——批判地继承,并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一些实际问题;2、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政府的媚外卖国本质,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深刻认识到民族自强自主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拿来主义》是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
课文围绕这一中心论点阐述了三个问题: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及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最后归到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2.解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杂文和随笔”的第一篇。
作为单元之首,它开启了高中阶段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有其重要的教学地位。
根据课标,阅读这类文章,应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
二.三维目标及其解析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与观点。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3)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深刻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合作探究,问题诱导,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
(3)联系实际,能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些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发扬“拿来主义”精神。
2.解析(1)在感知文意过程中,把握文章思路与观点。
(2)通过对文中一些词句的质疑——讨论——明确,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体味鲁迅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深刻的语言风格。
(3)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文章形象生动的比喻把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4)结合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拿来主义”的意义,激励学生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一)教学重点及其分析领会文章深刻内涵,并学习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鲁迅杂文多用隐晦曲折的笔法,时代和语言的隔膜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教师应介绍写作时代背景的同时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外部语境,带领学生揣摩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辩证的看待文化遗产的观点。
(二)教学难点及其分析本文教学难点是体会鲁迅杂文的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
8、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及其杂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理清作品论证的思路;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3.情感目标领悟“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二、课时安排总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背景知识,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主旨。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论证方法。
第三课时,理解重点词语和重要语句。
总结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
“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教学过程与安排第一课时一、文题背景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拿来主义》一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署名霍冲。
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鲁迅写作该杂文集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
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故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之右半,“介”为“界”之下半)。
住在“半租界的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称为《且介亭杂文》。
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其后又了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和散文诗。
“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
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了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理、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3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文章中的深刻内涵,并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及对策】1、本文是鲁迅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写作背景比较复杂,学生初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文章提及梅兰芳、徐悲鸿等,以及对美国电影等的认识评价,是作者当时的看法,应做具体分析。
2、学生对杂文接触不多,鲁迅由于斗争需要而采用的冷嘲热讽的形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语言含义丰富,犀利幽默。
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深刻理解他的伟大人格。
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并不陌生,结合本文主旨和语言风格,可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等形象比喻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主要内容:介绍背景,分析比喻论证的妙处。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导入新课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2课时)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教学难点: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
)一、导语设计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
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
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
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
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
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
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
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
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八课拿来主义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拿来主义[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鲁迅(1881—1936),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学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知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政策。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知常识]1.杂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2.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能够用多种论证方法,特别是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针对某事发表看法。
2.让学生能够由此体味并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情感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1、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2、设喻的含义三、教学难点:1、重要词语的含义2、重要句子的含义3、语言特点四、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适时点拨引导。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工具:电脑、投影机、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欢迎宴会上,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的回答很精彩。
是的,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学习。
那么我们怎么去学习呢?让我们从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来主义》里面找到答案吧。
今天我们学习《拿来主义》二、背景介绍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朗读课文1.放录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冠冕(miǎn)堂皇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ǚ)残羹(gēng)冷炙(zhì)孱头(càn)脑髓(suǐ)蹩进(bié)玄虚(xuán)2.学生读,注重语气和语速,能准确表达出文章的意义。
拿来主义(人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拿来主义(人教版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方法:讨论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时封建复古主义和主张“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甚嚣尘上。
其中,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认为不向文化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联系。
面对如此背景,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二、文体介绍杂文,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拿来主义”是一种观点态度,那么对什么应采取“拿来主义”?明确: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
2、为了说明“拿来主义”这一抽象而深刻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人们熟悉的什么事物作比喻来阐明?明确:大宅子。
四、具体研习。
1、对这个大宅子,作者批判了哪几种具有错误态度的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讨论明确:孱头——不敢接触昏蛋——全盘否定废物——全盘接受2、正确的态度应是什么?怎样做?讨论明确:占有——前提挑选(运用、放出、自己)创新——目的。
3、实行“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是什么?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4、文章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什么这样写?讨论明确:(1)作铺垫(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8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鉴赏本文幽默犀利、反讽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2领会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2鉴赏鲁迅先生犀利、幽默、反讽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朗读法、课堂讨论法、引导研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二新授第一阶段:理解文章主旨。
问题统领,展开师生、生生探讨论交流,理解课文。
以下问题都是从学生中收集而来。
1什么是拿来主义拿什么?从哪里拿?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1问题: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探讨、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2问题:拿来主义者应有的做法是什么探讨、明确:“他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先占有这个“大宅子”,再进行挑选,批判性地吸收。
合理使用“鱼翅和鸦片”,少量存放“烟枪和烟灯”作展品,坚决毁灭“姨太太”。
3拿来主义者不应有的做法是什么探讨、明确: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孱头;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昏蛋;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者。
4拿来主义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探讨、明确:“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点明实行拿来主义的积极意义所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点明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阶段: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方法,鉴赏本文犀利、幽默、反讽的语言1问题:研讨第二部分立论中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分组讨论探讨、明确: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拿来主义[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鲁迅(1881—1936),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学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知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政策。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知常识]1.杂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2.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
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1879年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
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
3.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艺名兰芳。
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并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所塑造的舞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将人物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融于美的形象之中,给观众以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1)自诩.(xǔ) (2)脑髓.(suǐ) (3)譬.如(pì) (4)冠冕.(miǎn) (5)蹩.进(biã) (6)国粹.(cuì) (7)糟粕.(pò) (8)徘.徊(pái) 2.多音字 (1)因词而异①给⎩⎪⎨⎪⎧抛给. gěi 给.与 jǐ ②孱⎩⎪⎨⎪⎧孱.头 càn 孱.弱 chán③炮⎩⎪⎨⎪⎧枪炮.pào 炮.制 páo 炮.羊肉 bāo(2)一言辨异④王良善于审时度.(duó)势,终于度.(dù)过了困难时期。
⑤他虽然取得了冠.(guàn)军,但在获奖感言里并没有冠.(guān)冕堂皇的语言。
二、写准字形 1.⎩⎪⎨⎪⎧biàn 辨 别biàn 辩 论biàn 辫 子花bàn 瓣2.⎩⎪⎨⎪⎧开juã 掘 juã 崛 起juã 倔 强3.⎩⎪⎨⎪⎧残羹冷zhì 炙 针jiǔ 灸 4.⎩⎪⎨⎪⎧自xǔ 诩 xǔ 栩 xǔ 栩 如生yì 翊 戴5.⎩⎪⎨⎪⎧ kē 磕 头kē 瞌 睡kâ 嗑 瓜子k â 溘 然长逝 6.⎩⎪⎨⎪⎧纯cuì 粹 憔cuì 悴cuì 淬 火破suì 碎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鼓动·鼓吹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该寺建于1839年,至今已有177年的历史。
几经修复、扩建、装饰,形成了目前的由祈祷大厅和内、外院组成的三部分,既冠冕堂皇....,又具典型的民族风格。
( ) 答案:× 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
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应改为“富丽堂皇”。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2)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向来被人们所看重,并且一直践行,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 )答案:√ 礼尚往来:尚,注重。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应对方。
(3)从餐桌上的“残羹冷炙....”身上琢磨商机,是农学出身并兼具投资人身份的于家伊,过去数十年一直在做的事。
( )答案:√“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
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答:提示: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2.结合本段内容,分析“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答:提示:“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就是闭关主义,实质就是清朝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主义。
认为自己是“巨豪”,只给予,不索取,这就是送去主义,实质就是一种卖国行径。
3.本段最后一句“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提示: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二、阅读课文第3~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4.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答:提示:本段用“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类比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5.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分别指的是什么?答:提示:“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
6.概括第3、4两段和第6段的意思。
答:提示:第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三、阅读课文第8~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7.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第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
请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应取什么态度?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是纯粹的糟粕(4)坚决抛弃(5)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含短语)”一般指: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运用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修辞的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高考中对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一般不可能是纯粹的平面诠释(字典意义),而是动态的解释(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特定语境中的词义,是由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赋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着眼于具体的文句,联系上下文并紧扣文章的有关内容,得出切合该词的特定环境意义的理解。
•请完成【课下能力提升】第6题8.第8段中“孱头”“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接受(投降主义)四、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9.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答:提示:“新文艺”指无产阶级文艺;“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
10.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答:提示: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④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具备哪些条件?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⑤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文章第一段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作者语含讽刺,带有贬义。
你如何看待刘海粟、徐悲鸿在海外办画展和梅兰芳访苏演出的行为?观点1:观点2:观点3:答案:(观点1)我觉得要探讨这个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
当时文化革命战线上的主要任务,是要打击这种复古伎俩、复古势力。
鲁迅在当时条件下狠批“国粹”,是把它作为顽固派妄图复古、反对革新的一块重要招牌来打击的,它打击了“国粹”,也就是打击了反动复古势力。
(观点2)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
鲁迅主张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是为了提出“拿来主义”。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种论述技巧。
(观点3)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徐悲鸿举办的中国画展,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可见先生的看法也是带有个人偏见的。
比喻论证[课内·回扣]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