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20说明对象与特征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0 议论文论点、论据与论证1

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0 议论文论点、论据与论证1

考点跟踪突破20 议论文论点、论据与论证(一)(2016·长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在短短一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

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担当是一种责任。

玄奘西去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牢记取经的职责,行程五万余里,终于将佛教圣经带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甲】由此可见,责任是我们拥有担当精神的首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有志之士身处困境时,都是依靠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

①________。

鸦片祸国之际,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挺身而出,披肝沥胆,虎门销烟;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毅然拒绝他人劝他逃跑的建议,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直面保守派的屠刀,以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变法思想。

由此可见,②________。

担当是一种境界。

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心怀天下苍生,向我们诠释着担当的境界。

虽然遭遇贬谪,范仲淹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乙】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由此可见,境界能使我们的担当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当我们从“小我”的世界走出,拥有放眼天下的胸怀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会被注入时间的防腐剂,流芳千古。

担当是生命水平高下的水银柱,是引领我们书写美好人生的旗帜。

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要有所担当!1.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D)A.君子的担当。

B.若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有所担当。

C.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地区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说明文阅读(对象与特征)

地区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说明文阅读(对象与特征)

考点跟踪突破7 说明文阅读(对象与特征)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导学号:76392031)秦岭植物①秦岭是中国南北生物的荟萃之地。

攀登一次秦岭主峰太白山,在中国大地上分布几千公里的植物种类就可以尽收眼底,一座秦岭山脉,气候就涵盖了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多样的气候带孕育了多样的物种。

②秦岭植物区系的形成历史与秦岭的形成历史密切相关。

大约在距今7 000万年的老第三纪早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本区发生地壳运动,地面上升,形成山地,南北两侧则形成盆地,形成最早的秦岭地貌格局。

在距今约2 500万年的老第三纪到背后第三纪之间,发生了地质上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

受这一时期地壳再次活动的影响,形成现今秦岭的雏形。

之后,相继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第三纪与第四纪之间)、第三幕(更新世早期与中期之间,距今70万年),秦岭山地大幅度隆起,秦岭基本形成。

③因此,秦岭山脉形成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7 000万年~4 000万年的老第三纪,现今的秦岭雏形则出现于距今240万年的第四纪初,而目前秦岭高大雄伟的山体是距今70万年的更新世地壳运动的产物。

④由于秦岭北侧沿着现代的渭河河谷方向发生了大规模的和多次的断裂下陷,南侧强烈抬升,导致整个秦岭山地北仰南俯,北侧陡峭险峻,南侧比较平缓。

⑤秦岭山脉是东亚地区地质最古老的地区之一,地质上的古老性奠定了秦岭植物区系起源上的古老性,而且从化石证据和大量的古植物学资料分析,秦岭植物区系的起源时间不会晚于晚白垩纪。

秦岭植物区系是中国第三纪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亚植物区系起源与形成、演化与分化的关键地区,在温带植物区系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⑥秦岭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和孑遗成分丰富,对于探讨中国及东亚植物区系的起源、形成、演化、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系的地理成分十分复杂,与其他地区联系广泛,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及其强烈的过渡性,同时也是许多植物迁移、散布的通道。

重难点10 说明对象及特征-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重难点10 说明对象及特征-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重难点10:说明对象及特征(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组材和选材、段落层次的意义和联系,从而综合归纳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满分技巧】聚焦相关段落,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限时检测】30分钟一、阅读《细菌和病毒》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细菌和病毒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

②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③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屋”也没有。

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

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

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他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④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他们形成新的遗留结构或者细胞壁。

而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⑤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70%~80%。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致病。

浙江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训练掌握表现手法

浙江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训练掌握表现手法

考点跟踪突破20 掌握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对应学用229页)(一)(2021·德州)阅读下面文章,答复以下问题。

伞铺街李汉荣①人在天日晴爽时候,常常是记不起伞。

所以先人才留下了叮咛: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这句朴素老话,被一辈辈人们重复着。

“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

〞“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

〞“爹,我会带上。

〞②就这样,叮嘱带伞爹娘走远了,记着带伞儿女也走远了,一代代人都打着伞走远了。

③只有上苍把下不完雨,藏在江里海里,存在云里雾里,准备在每一个人路上,随时泼下来。

④所以,当我每一次走过伞铺街,我眼睛似乎突然有了重瞳,有了多重视力,我从临街门里看到了更多门,从院子里看到了更深院子,从人群里看见了更多人群,从已没有伞门面上看见了很多伞,很多年代伞,很多样式伞。

我看见木伞、荷叶伞、棕皮伞、布伞、油布伞、尼龙伞;我看见了唐朝制伞人,宋朝卖伞人,清朝修伞人,民国打伞人。

我还看见不知哪个朝代粗心后生,可能是唐朝吧,那是个气魄宏大、情思奔放年代。

这后生有点大大咧咧,出门忘了带伞,走到半路下雨了,他衣衫都湿了,路途遥远,雨还在下,没有停下来意思。

于是,他在雨地里跑着,差点撞着了一个挑着一筐韭菜叫卖老汉,他慌忙抱歉,他终于找到了伞铺街。

他走进了卖伞铺子,当他谢过店家,打着伞上路,那雨点儿打在伞上,就有点平平仄仄韵味了,一首唐诗,而且是一首意境温润、对仗工稳律诗,就在伞下问世了。

我还看见,那是民国,新式“洋伞〞刚刚流行,伞铺街也突然洋气起来了。

那一对年轻人紧挨着走在一个伞下,男举着伞,女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在雨点儿掩护下,他们说着生活烦恼与打算,倾诉着细微情感。

时大时小雨落在伞上,时而砰砰飒飒,时而滴滴答答,有时,哗啦啦,一下子就把伞上积雨洒下来,好似把青春苦闷都洒下来了——这变化着雨声,恰到好处地掩护了他们一路交谈与小小秘密,他们就在那雨声里渐渐走远,走远。

⑤就这样,走在伞铺街上,我总是遇见世世代代在雨里打着伞走过去人,我总是听见伞下低语、细碎脚步与小小秘密,那遥远过去年代雨,斜斜地飘过来,一次次把我心悄悄打湿。

2018年中考语文(浙江专版)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20掌握表现手法

2018年中考语文(浙江专版)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20掌握表现手法

考点跟踪突破20掌握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一)(2017·潍坊)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隐逃的倭瓜蒋建伟①人会隐藏,瓜,也一样。

②可能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圆圆的扁,弯弯的长,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也可能有自知之明,从夏天开始,它就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

然而当冬天快要来的时候,掀开这一丛那一丛的瓜秧,“呀!”,瓜秧上、黄叶子背面的许多小刺儿一下扎住了手,接着是阻挡不住的惊喜,“倭瓜!满地跑的大倭瓜!”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

倭瓜金灿灿的,橘黄黄的,身上掺杂的那一丁点绿,过不了几天也会变黄的。

摘倭瓜的当儿,猫下腰,找到老根子往上一拽,“啪啪啪啪”,瓜蔓下的嫩根子一阵乱响,叶子也乱响,黄的绿的,“窸窸窣窣”的尘土惹了一身。

直直腰,阳光正毒,大汗“稀里哗啦”地乱淌,湿漉漉的衣服粘在皮肤上,有点痒痒,可一看见瓜秧上悬挂的一个个灯笼,这点脏算什么?只是纳闷:它们到底是如何隐藏了一夏半秋的?③倭瓜的叶子是瓜果类植物中最大的。

夏天,瓜秧有节,蛇似的向前爬,一条两条许多条。

贴住地皮的节伸出五六个嫩根子,像手脚一样牢牢抓住一小团一小团的泥土、腐草。

瓜秧一枝发四个杈,吐叶,开花。

一片片叶子迎着太阳,扯直嗓子,唱着歌儿,拼命爬过其他的枝枝蔓蔓。

一只一只的绿色大手,捧出了一个浩浩荡荡、郁郁葱葱的天下。

叶子有成人的两个手掌大,朝阳的一面长满了密密的小刺儿,一不小心就扎你一下,正因为这样,你不敢随随便便去摘花儿,哪一朵花下边不是一大片叶子?④可是,哪怕扎手也要采花儿,一种谎花——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儿。

谎花装成不说谎的样子,怒放金黄的花蕾,释放满世界的暗香,吸引蜜蜂纷纷前来采蜜,也吸引你来采花。

采来的花掺和粉芡鸡蛋油炸,或热水焯一下,小葱蒜泥凉拌,下酒就饭;横竖那叫一个好吃。

大自然的这类纯绿色食材,你还上哪儿找啊?⑤不说谎的花儿,其实就是瓜纽纽儿。

2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2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说明文所要介绍或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那先来看看说明文的分类有哪些?首先按说明对象分,可以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实体事物。

通过对实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等特点,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有了一定的了解。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说明目的是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阐释清楚,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

如《死海不死》一文先介绍死海的特征,然后说明死海的成因,最后对死海的变化作了简介,解开了读者心中对“死海不死”这一现象的疑惑。

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作者都会对说明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区别在于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事理。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是交错进行的。

一、常见的考试题型1、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是什么?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此题型综合考查了说明对象及下定义的说明方法)4、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二、解题思路1、明确说明对象题。

答题时,要认真审题,辨别文章属于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一般来讲,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文章说明的对象或者涵盖了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则要找准其开头或结尾的总括性语句。

事物说明文答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而事理说明文则需答出说明内容(对象+内容或特征),答案通常以“介绍/说明了××的××”这一形式呈现。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题。

说明对象的特征包括:①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有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功用(用途)等多方面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笔记整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2、答题思路
(1)了解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2)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
①看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文章的说明对象。

②抓首段,文章有时在首段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

③找结尾段,文章有时会在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

④抓关键句,有时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

⑤归纳总结,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行,可认真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

(3)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①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②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③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组合,并简要地表述。

④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也可以从事物的“定义”人手。

3、答题模板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①……②……。

(河南专用)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河南专用)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专题12 说明对象及特征(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分突破

专题12 说明对象及特征(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分突破
② 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 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 分。
【答题模板】
内容上:①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需要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②概 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③点明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④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表达效果上: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化用名言、俗语、流 行语、新词新语等,或引用新鲜话题、热门话题等,使得标题生动、新颖 、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用(化用)古诗词,增添文学色彩,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运用问句(反问句或疑问句等)、感叹句等句式,设 置悬念或增强表达效果,引发读者思考。
3.阅读说明性文字以及非连续性文本,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 、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命题趋势
纵观各地的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 1.从选材上看,基本以科技说明文为主,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 发现。 2.从设题点看,由知识检测向能力考查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学 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科思维。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到青 睐与重视。
⑤除此之外,科学家又有了新的灵感来源——火山。 ⑥科学家将每年的全球气温变化数据制成折线图,研究发现在许多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 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 ⑦火山喷发不但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 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1991年,菲律宾 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向大气中喷洒了将近2000万吨二氧化硫,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由于大量气溶 胶的注入使得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下降了约0.5℃。更为突出的例子是1815年印度尼西亚 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后,1816年被称为“没有夏天的一年”。 ⑧但火山爆发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816年,美国东海岸、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都遭到 了洪水的侵袭。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火山爆发很突然,大量气溶胶突然进入大气,造成气候突变。 如果人为地加入气溶胶,我们可以慢慢来,可以让飞机全年分散地向地球平流层持续加入少量硫, 不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这样便不会对某个地区造成剧烈的影响。并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 我们使用了。 ⑨科学家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如此多,看来全球变暖一点儿也不可怕,我们可以轻松解决。真的是 这样吗?这些给地球降温的方法真的能够投入使用?答案是否定的。

20分析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解题36计

20分析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解题36计

20 分析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考点解读“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的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则指说明对象的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说明内容”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常见考查形式:①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②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的?③找出文中体现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④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课文解剖例1:茅以升《中国石拱桥》(部编版八上)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内容: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对象+特征)。

例2:叶圣陶《苏州园林》(部编版八上)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技巧解密一、如何找准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

①不少文章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或者点明了说明对象。

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

有时文章标题不能揭示本文的说明对象,这时就需要我们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首括句或中心句,综合文章内容,确定说明对象。

(2)事理说明文。

①事理说明文中,说明对象不能仅看标题,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如阿西莫夫《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就是“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

②看首段。

在第1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说明对象。

③看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说明对象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

④抓关键句。

有的说明文往往会利用一些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二、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①解读标题。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暗含了事物(事理)的特征。

②抓住段落中心句。

有的段落中心句揭示了事物(事理)某一方面的特征,答题时要将这些特征进行总结、概括。

考点0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考点01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

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突破与专项训练(全国通用)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知识清单】一、了解说明文的常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按说明对象划分,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按语言风格划分,说明文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平实说明文只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它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借助一些修辞手法使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形象性加强,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二、理解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的特点是“说”,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

说明文的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结构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即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说明文非常注重条理,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方位以及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语言简明,说明严密,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三、命题趋势1、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点、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

近几年,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的比例不断加大。

2、试题更为关注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

3、题型上仍以简答题为主,但选择题的比例在逐渐加大,有的省市甚至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四川省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0 顺序与结构

四川省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20 顺序与结构

考点跟踪突破20 顺序与结构一、(2015·绥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我们生活中的那只“羊”①12年生肖一轮回,今年又值羊年。

进入中国文化中的那只“羊”,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家畜,更像是一个文化灵物。

他被人们附着了诸多观念,如吉祥、美好、公正等,具有了多样化的象征意义。

②首先,羊是吉祥的象征。

被史学界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国宝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件商代青铜方尊。

尊是商代大型盛酒器,用作祭祀礼器。

在商代人的观念中,“羊”通“祥”,寓意吉祥。

把方尊铸成羊形,除了有把吉祥献给祖先、神灵之外,恐怕还有对羊等家畜兴旺的一种精神祈求。

③此后,羊为祥瑞的观念一直深浸于中国文化之中。

每逢岁首,中国人多言“三阳开泰”,以示吉祥。

由于“羊”与“阳”通,民间或书作“三羊开泰”,或绘作吉祥图案。

传统的图案则绘3只羊在阳光下吃草来表示,有好运即将到来之意。

又如,广州市“羊城”之说的由来,也与羊兆吉祥有关。

相传周朝时此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向上天祈求,感动了上苍。

5个仙人骑着口衔谷穗的5只羊降临此地,将谷穗赠与人们,并祝愿这里永无饥荒。

仙人离去后,5只仙羊则变成石头留在了人间。

④其次,羊是美的化身。

按《说文解字》解释:“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或说“羊大为美”,或说“羊人为美”,或说羊的美质在于“交换”,用羊作为等价物,可以换回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

⑤也有研究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以羊为美,源于古人对羊生产过程的崇拜。

羊生小羊,胞胎出母体后,母羊咬破胞衣,小羊羔从里面挣脱而出,这种胞胎的产育滑溜顺利,母羊没有太大的痛苦。

人类的生产过程则不同:婴儿先在母体中挣破胞衣,四肢伸张,形体变大,母亲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

所以,人们就希望人类生产如羊般的顺利。

⑥第三,羊代表着公正。

獬豸(xiè zhì)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其原型是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

2016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2、中招考点:综合历届河南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来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2、信息筛选与整合3、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4、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5、把握说明顺序6、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7、赏析说明文语言8、语段的作用9、拓展探究。

3、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已有所了解,对说明文阅读的题型及答题的方法,及其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掌握不好。

二、复习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总结答题方法,并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针对复习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回顾练习,能准确概括出说明对象及特征,总结答题方法,并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正课复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基础知识回顾:1、什么是说明文?怎样分类?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以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及阐明事理。

分类:说明对象不同: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按说明语言不同: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复习指导复习内容: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复习方法:默读,边读边思考,交流展示,老师点拨,找规律,归纳方法要点。

能准确找出说明对象,总结出说明对答题思路:1.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事物说明);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事理说明)。

因为说征,总结答题方法,并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20 说明对象与特征(一)(2016·包头)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筷子春秋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

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

”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

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

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

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

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⑦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①“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

②对“筷子”这一餐具诞生的推测。

③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

④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解析】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筷子”,前三段介绍了“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第④⑤段介绍了对“筷子”起源的推测,熟食烫手,就用树枝;第⑥段介绍了筷子使用灵活,具有健身作用;第⑦段介绍了筷子的意义,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2.第④段画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①作比较。

②通过“箸”和“匕”(或“匙”)作比较,来说明“箸”的使用更方便夹菜。

3.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箸”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

4.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①使用方便灵活。

②可以使就餐方式更文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的能力。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筷子,筷子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灵活,具有健身效果,使进餐更加文明。

(二)(2016·江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李慧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

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

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

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

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由土与火淬①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

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

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

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

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②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

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颇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

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

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

”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

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

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有删减)【注释】①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

②遑(huánɡ)论:不必谈及。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六朝时期陶瓷上刻印或模印的文字”、“唐代瓷器的陶瓷书法”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2)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题款(书法)”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从“画”、“题诗”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3)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

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文中将瓷板书画创作与纸上书画创作进行比较,说明了因材质、料性不同,创作者的技法也不同,突出了瓷板书画创作比纸上书画创作更有难度,更显功力。

3.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对陶瓷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所了解;能根据瓷坯特点运用技巧;有一定学养。

(三)(2016·宜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菊馔之流变贾祖璋①我国以菊入馔(zhuàn,饭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4世纪,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②屈原之后,魏国人钟会有赋,称菊花是神仙之食。

晋人傅玄,亦有赋称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主要是食花。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③我国的菊馔,最早是生嚼,所谓“无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

”后来,菊馔的烹制方法才逐渐丰富起来。

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记有三种食菊的方法,即油煎、煮食和作羹。

“春来叶苗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紫茎黄色菊英,以甘草汤少许焯过,候粟饭稍熟同煮,久食可明目延龄”。

④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亦记有菊花的油煎法和凉拌法。

油煎法为:“甘菊花春夏旺苗,嫩头采来……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焯,其香美佳甚。

”凉拌法为:“凡苗采来洗净,滚汤焯起,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更多风味。

”《遵生八笺》中还介绍了菊花饼的制法:“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⑤我国食菊最有名气的地方,是广东中山市。

该地历代有60年一度的“菊花会”,相传此俗源于南宋。

“菊花会”的内容是赏菊和餐菊。

据聂凤乔先生记中山市的“菊花会”盛况云:家家都要采清晨带露的清新菊花瓣,随采随用,以求其鲜。

其餐菊名食,是菊花肉与菊花鱼。

⑥“菊花肉”的制法是:先将菊瓣加糖煮成糊状晒干成末,再用猪肉条入菊花末腌制三四天,再把腌后的肉入菊花糖浆内煮熟,最后每块肉外面再滚上新鲜带露的菊花瓣。

“菊花鱼”的制法是:鱼肉制成丸,将菊瓣滚拌在鱼丸上,入滚汤汆。

⑦金色的秋天,既可欣赏多姿的菊花,又可品尝美味的菜馔,真可谓其乐无穷。

(节选自《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1.阅读②③自然段,简要说说菊馔的药用价值有哪些?通神,清心,明目,延龄(长寿)。

2.菊花饼的制法为:“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请问最后一道工序的“印饼”是什么意思?用固定的模具压制菊花饼的过程。

3.请在下边卡片的横线处设计一个恰当的问题。

问:我国有关以菊入馔的最早记载出自哪里?答:出自屈原的《离骚》。

问:林洪的《山家清供》主要介绍了哪三种食菊的方法?答:油煎、煮食和作羹。

问:文中介绍的菊馔名食有哪些?答:菊花饼,菊花肉,菊花鱼。

问:本文的段落层次是什么结构?答:“分——总”结构。

4.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向往赏菊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