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

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

新课标浙教版初一《科学》复习第一章科学入门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 m”表示。

1 米=106微米=109纳米b5E2RGbCAP测量步骤: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物体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000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

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向平。

p1EanqFDPw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DXDiTa9E3d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RTCrpUDGiT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是:1调平。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调解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是横梁平衡。

5PCzVD7HxA2称量。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jLBHrnAILg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用天平称量时,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使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请拿轻放。

2013-2014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2013-2014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2013-2014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并寻找的学科。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

2.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是:多、多、多。

3.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着世界,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使人类利用和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协调人和的关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实验和观察1.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规程。

2.实验室常用仪器: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

电流表:○A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V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3.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态度:认真的观察,目的明确;方法:操作和观察要全面、细致、深刻,并用文字适当地描述;注意:操作要,记录要。

4.由于人体感官具有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进行比较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和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绪:走近科学一:探索奇妙的自然界1、科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自然界由各种物质组成。

不一样的东西可能含有相同的物质成分,物质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自然中存在无穷的奥秘。

2、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观察可以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实验可以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它们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苹果会掉下来是因为地球引力,蝙蝠靠超声定位来辨别方向,南极气温极低,最低温度接近—90℃,气候变化无常。

恐龙生活在6500万年前。

二:什么是科学探究4、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需要用证据去检验假设,还需要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5、亚当斯提出了海王星运动轨道参数的预言,勒威耶完成了对海王星的预测,伽勒找到了海王星。

三:建立健康信息档案6、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米,温度单位是摄氏度,质量单位是千克。

7、长度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1)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应紧靠被测物体,并放正尺的位置。

(2)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观察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应估计到最小刻度(又叫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由于我们的眼睛对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不可能估计得十分准确,另外由于一些测量工具本身的原因,使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不能消灭,但可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9、实验报告要力求及时、准确和尊重事实。

实验报告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日期,器材和装置,过程与步骤,现象与数据以及讨论与结论。

10、温度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的沸点定为100℃。

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特性制作的。

11、温度计使用时应注意:(1)被测温度不能大于温度计的量程。

(2)温度计的测量泡应与被测物体保持良好接触。

(3)要待温度稳定后再读数。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重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重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物质与我们生活
- 介绍物质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 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测量方法
- 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空气
- 研究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探讨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 探索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
第三章:水
- 探索水的性质和循环
- 讨论水的净化和节约
- 引导学生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第四章:燃烧与灭火
- 讲解燃烧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 引导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 探讨灭火器材和灭火方法
第五章: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 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和浮力的概念- 研究物体在不同介质中的浮沉现象- 讨论密度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章:光
- 研究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 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 探讨光的颜色和光的重要性
第七章:电
- 讲解电的产生和传导规律
- 引导学生了解电流和电阻的概念- 探索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八章:声音
- 探究声音的传播和产生
- 研究声音的特点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 讨论声音在通讯中的应用
这些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希望能帮助到你!。

专题十一:物质的三态变化—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讲义

专题十一:物质的三态变化—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讲义

七年级上册科学专题复习专题十一:物质的三态变化熔化与凝固1、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2、熔化与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晶体和非晶体融化和凝固的特点(1)晶体与非晶体(2)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融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3)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熔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的达到熔点;二是能够继续吸热。

晶体的凝固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降到凝固点;二是能够继续放热。

汽化与液化1、汽化(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3、沸腾4、蒸发与沸腾的比较5、液化(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3)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室,使池中的水温升高。

升华与凝华1、升华与凝华(1)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特点:升华过程吸收热量,有制冷作用。

常见的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会变干;衣箱中放旧的樟脑丸会变小;人们能嗅到一些固体物质的味道。

(2)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特点:凝华过程放出热量。

常见的凝华现象:霜的形成、冬天“窗花”的行成、雪的形成、用久的灯泡壁变黑。

2、云、雨、雪、雾、露、霜、冰雹的形成成因物态变化名称云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的高空后,水蒸气一部分液化成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大量的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就形成了云液化和凝华雨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时,就要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熔化雪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凝华成六角形的冰晶,冰晶聚结在一起形成雪花或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凝华雾在没有风时,暖气流在地面附近,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这就是雾液化露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植物或其他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液化霜寒冷的季节,夜间地面附近的水蒸汽遇到地面上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物体,直接凝结为冰晶而附着在物体表面,这就是霜凝华冰雹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次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行成冰雹熔化、凝固3、六种物态变化例题:1、下列各组物质是晶体的一组是( )A. 铁、食盐、松香B. 萘、食盐、水晶C. 铝、石蜡、玻璃D. 冰、沥青、松香解答:A.松香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那么它不是晶体,故A错误;B.萘、食盐、水晶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有熔点,它们都是晶体,故B正确;C.石蜡和玻璃熔化时没有熔点,那么它们不是晶体,故C错误;D.沥青和松香熔化时没有熔点,那么它们不是晶体,故D错误。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由微观粒子组成,包括分子、原
子和离子。

2.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等。

2.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如融化、沸腾,化学变化如燃烧、腐烂。

三、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
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环境包括生物因素
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四、简单机械与能量
1. 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2. 能量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五、地球与宇宙
1.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固体表面、大气层和磁场。

2. 宇宙
宇宙是包括所有物质和能量的空间,由无数星系、恒星、行星等组成。

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浙教版第一章科学入门期末复习提纲及重难点例题

新浙教版第一章科学入门期末复习提纲及重难点例题

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和二、走进科学实验室1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规程。

2、实验室常用仪器: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B C2)下列仪器中,用来加热的是,取用少量固体药品的是,滴加少量液体的是,用作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的是,常用来搅拌的是。

(1)烧杯(2)滴管(3)酒精灯(4)玻璃棒(5)药匙(6)试管3、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滴管滴加液体的方法:①将胶头滴管竖直悬于试管口的正上方。

②(能或不能)将试管倾斜滴加。

③(能或不能)伸入试管内。

④(能或不能)接触容器内壁。

滴管用完后应立即。

4、被烧伤或烫伤用被化学试剂灼伤用冲洗1分钟以上。

5.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熄灭酒精灯时, 必须用盖灭, 不能用嘴吹灭。

(2)对试管里液体物质加热时:先预热,再固定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口不对着自己和他人。

(3)写出2种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4)写出1种需垫在石棉网上加热的仪器:三、科学观察1、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填“能”或“不能” 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

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_ __和_ __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____。

用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__ __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

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实验__________和___。

1观察和实验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3、将生鸡蛋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鸡蛋;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食盐并不断搅拌使食盐溶解,鸡蛋将。

四、科学测量测量是指将一个_______________和一个公认的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单位符号是。

完成下列换算:(1)2米= 厘米(2)880毫米=米=微米2、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A.1.8米=1.8×1000=1800毫米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复习)一、生物与生物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熊猫和玩具熊猫的根本区别是熊猫具有生命特征;2、生物的基本特征:⑴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⑵生物需要摄入营养物质和能量,进行呼吸和排泄;⑶生物都能繁殖后代,具有遗传变异现象;⑷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⑸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

4、学习生物学,主要学习前人已总结的科学知识,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需要补充)二、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学习观察与实验1、在观察时,首先根据观察目的,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有什么特征,以此做出分析,判断。

有时候,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如放大镜或显微镜。

2、实验与观察的异同:实验是严格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而观察只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3、实验的流程图: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⑴转动粗准焦螺旋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转动细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⑵接近人眼一端的镜头是目镜,接近物体一端的镜头是物镜。

显微镜的物镜分高倍物镜和低倍物镜。

短而粗的是低倍物镜,长而细的是高倍物镜。

⑶物象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⑷遮光器的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

光线弱的时候用大光圈。

⑸显微镜的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2.学习使用显微镜: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切片标本、观察、收镜。

⑴取镜和安放: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边的地方。

⑵对光:(三转)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亮圈(视野)。

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总结
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世界的学科。

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研究
了以下主题:
- 生物学:细胞结构、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的特征
- 物理学:声音、光学和电学的基本原理
- 化学:物质的性质、分子构成和化学反应
生物学复要点
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2.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了解不
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3. 动植物有各自的特征,如动物具有呼吸、运动和感知的能力,而植物具有光合作用和无法移动。

物理学复要点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频率和振幅。

2. 光是由光源发出并传播的。

了解光线的反射、折射和吸收。

3. 电是一种能量形式,通过电流的流动来传输信号和电能。

了解电的基本原理和电路的构成。

化学复要点
1. 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熔点和沸点等。

了解物质的特性和分类。

2. 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

3.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包括化学方程式和化学符号等。

注意事项
- 复时要重点关注每个主题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细节。

- 可以使用教材、笔记和课堂作业作为复材料。

- 尝试做一些练题和题册上的题目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祝你顺利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考试!。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全册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科学是一种探究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观察、实验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其中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许多发明都是从观察开始的,比如XXX发现了万有引力,XXX发明了蒸气机。

二、实验和观察借助仪器和工具,我们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并进行数据的测量。

例如,在烧杯里放入生鸡蛋和清水,鸡蛋会下沉;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生鸡蛋会上浮并最终漂浮;再往烧杯里添加清水,鸡蛋会慢慢下沉。

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食盐的溶解。

实验仪器包括试管、烧杯、表面皿、药匙、玻璃棒、停表、电流表、电压表、显微镜和酒精灯等。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国际制单位是米,符号是m。

其他单位包括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

使用刻度尺时,要观察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量程。

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使用刻度尺时,要确保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并垂直于被测物体。

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了,可以找一条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

眼睛的视线也要与尺面垂直。

正确读取长度的方法是先读取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并注明单位。

记录的数值应为准确值加上估计值再加上单位。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包括积累取平均值法、滚轮法、化曲为直法和组合法等。

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立方毫米,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和毫升。

1立方米等于10立方分米、10立方厘米和10立方毫米,1升等于1立方分米、1000毫升和1000立方厘米。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需要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并确保读数正确,视线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可以利用量筒和量杯间接测量,但需要注意量杯的刻度不均匀。

七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是科学研究的特点?A. 客观性B. 主观性C. 重复性D. 可验证性答案:B2. 下列哪个不属于生物类的物质?A. 纸张B. 香蕉C. 空气D. 水答案:C3. 火焰的颜色主要由什么决定?A. 火焰的温度B. 火焰中的氧气C. 火焰中的杂质D. 火焰的形状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地球的动力之一?A. 极地风暴B. 地震C. 火山喷发D. 反射答案:D5.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以下哪几种?A. 体细胞分裂B. 受精C. 发芽D. 细胞分裂答案:A、B、D二、判断题1. 重力是指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

答案:对2.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答案:对3. 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对4. 眼镜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视觉。

答案:对5.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答案:对三、简答题1. 什么是生态平衡?答案: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相对稳定和均衡状态。

2. 什么是化学反应?答案: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转化和结合的过程。

3. 为什么我们需要节约能源?答案:节约能源能有效减缓能源消耗速度,保护环境,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同时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四、解答题1. 请简要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答案: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岩石层,构成了地球的大部分结构;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铁和镍的层,内核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2. 请简要介绍一下光的传播方式。

答案: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直线传播是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路径传播;反射是光线遇到平滑表面时发生反弹的现象;折射是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七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生物的组织:细胞和组织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a.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作用和特点b.各种细胞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2.组织的构成和功能a.器官和组织的关系和作用b.不同类型的组织的特点和功能二、生物的营养与消化1.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消化道的组成及其作用b.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和吸收2.食物的分类和营养成分a.主要营养物质的种类和作用b.均衡饮食和营养不良的防治三、生物的呼吸与循环1.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呼吸器官及其作用b.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2.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分类b.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四、生物的运动与感觉1.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骨骼和关节的作用和分类b.骨骼对身体的支撑和保护2.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a.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b.感觉器官和感觉的传导途径五、生物的生殖与发育1.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男女生殖器官的作用和特点b.生殖方式的区别和特点2.成长与发育a.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b.青春期的特点和生理变化六、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概念a.基因的概念和特点b.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2.进化的基本观点和证据a.进化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b.地质记录和化石的证据七、生物的环境与保护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a.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b.生态平衡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b.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以上提纲列举了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复习。

注意理解并记忆重点概念和知识点,掌握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充分做好习题练习和实验课的巩固。

祝你考试顺利!。

七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知识点包括:
1、科学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旨在探寻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2、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3、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

4、地球与宇宙科学是研究地球和宇宙的起源、演化、结构和变化等问题的科学领域。

5、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6、物质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7、运动和力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包括机械运动、力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等。

8、能量是指物体或系统由于运动、转化或做功等原因而具有的某种量度,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等。

9、光现象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包括光源、光线、光速等。

10、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引起人们的听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一、前言本复习提纲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系统地复习科学课程,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提纲将按照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章节顺序进行整理,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适用于广大师生进行总复习。

二、章节概述第一章:科学入门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及其应用、科学探究的意义等。

重点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第二章: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本章主要介绍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组织的基本类型。

要求学生了解生命的微观世界,理解生物体的构成和功能。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本章主要介绍了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体的能量转换过程,理解新陈代谢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生命系统的生殖与发育本章主要介绍了生命的生殖、遗传与进化,以及生物的发育过程。

要求学生了解生命的延续和演化,理解生殖和发育的生物学原理。

第五章:地壳及其变化本章主要介绍了地壳的结构、运动和变化。

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六章:地球上的生物群落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及其分布。

要求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群落的特征和分布,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天气与气候本章主要介绍了天气的概念、形成原因和预测方法,以及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要求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复习要点1、重点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熟悉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组织的基本类型。

3、深入理解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意义,掌握生物体的能量转换过程。

4、了解生命的生殖、遗传与进化,以及生物的发育过程,熟悉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5、熟悉地壳的结构、运动和变化,掌握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原理和防范措施。

6、了解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及其分布,熟悉不同生物群落的特征和分布,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期末备考 专题八:地球表面的板块及地形和地形图 复习讲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期末备考 专题八:地球表面的板块及地形和地形图 复习讲义

七年级上册科学专题复习专题八:地球表面的板块及地形和地形图地球表面的板块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海底扩张说: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3、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3-7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的类型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1)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3)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3、地形的变化(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

对地形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或盆地。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①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

如流水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②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力作用影响大,如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

③在高寒地区,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例题:1、下列表述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等高线重叠处A. 全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B. 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C. 各大板块漂浮在地核上D. 由于板块的张裂红海在不断的扩张解答:A.全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故A错误;B.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板块的张裂和碰撞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故B错误;C.各大板块都漂浮在地幔上,故C错误;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观察生物 1. 生物和非生物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是否有生命生命是有生命的物体, 它具有 对刺激有反 应,摄取营养, 繁殖后代,能生长 ,适应和影响环境,遗传和变异等特征. 2. 判断动,植物的主要依据: 一是生物体能否环境 , 二是是否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3.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脊椎骨 .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间的根本区别有: 种子 外有无果皮包被, 胚珠外有无子房包被. 4. 动物界中, 分布最广, 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 动物; 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昆虫,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 5. 植物界里, 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 植物, 最低等的植物是 藻类 植物. 被子植物 和裸子植 物可用种子繁殖后代. 6.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表格无法显示,见邮箱) 7. 昆虫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头 , 胸 ,腹 三部分,头部有触角 ,眼和口器, 胸部一般长有二对 翅, 三对足, 身体, 触角,和足都分节. 8. 具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是被子 植物,也称是绿色开花植物; 有根,茎,叶,种子, 无 花,无果实的植物是裸子植物; 只有根,茎,叶的植物是蕨类植物; 只有茎,叶的植物是_苔藓植 物; 生物体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直接构成的植物是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等器官) . 9. 等级分类的七个等级是: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其中种是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 10. 放大镜的主要构造是透镜, 使用时应正对被观察物体. 放大镜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1.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使用时操作步骤: A. 取放: 一手握镜臂, 一手托镜座,放在体前略偏左. B. 上镜: 从镜盒取出物镜装在转换台上, 取出目镜装在镜筒上. C. 对光: 转动物镜转换器, 使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集光器,选取一个大小适宜的光圈, 左 眼观察目镜, 用手转动反光镜, 当观察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对光完成. D. 观察: 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 观察物对准通光孔的中央, 用压片夹压住装片. 眼看物镜, 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物镜和装片接近. 眼看目镜, 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 镜筒上升, 观 察到模糊的物像时停止. 双手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为止. E. 移像: 反向移动装片. (2)放大倍数: 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 12. 生物体的结构: 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生物整体 13.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 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 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 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14.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内有无细胞核. 15. 细胞的主要结构有细胞膜 , 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具保护 作用的是细胞膜; 具有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 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 16.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间的不同结构有细胞壁 ,液泡和叶绿体等, 其中细胞壁是动,植物细 胞间的主要区别. 17. 组织: (1) 定义: 形态 相似, 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2) 动物体内的四大组织是: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其中分布最广的组织 是结缔组织. (1) 植物体内的组织有: 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和分生组织 等. (2) 生物体生长的原因: 是细胞不断分裂. 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在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 是出现染色体, 而产生不同组织的原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18. 细菌和真菌: 统称微生物 .
本文由212yjf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初一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科学入门 1.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 的学问.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 我们身边. 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多观察 , 多思考, 多实验,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推动社会的进 步,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 实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做实验时, 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 规章制度,要 注意安全. 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4. 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鸡蛋便会下沉 . 在烧杯里放入较多的食盐,搅拌后食盐 开始溶解, 生鸡蛋会上浮最后漂浮 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 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先要规定 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 然后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6.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 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等 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 8. 量筒的使用方法: 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量程 和最小刻度. 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 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 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 在水中,两次读数的 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10.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_. 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 _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 为 100, 在 0 到 100 之间分为 100 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一摄氏度. 12.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 度.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 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 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 液体中, 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 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读数时,眼睛应平 视, 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 和估读值. 13.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用符号 kg 表示, 较大的单 位有 吨, 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 14.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 决定. 改变物体的形状, 温 度,状态,位置和空间 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 15.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 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常见的是托盘天平_. 16.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 天平放水平. (2) 调平衡, 用平衡螺母 调节. (3) 左盘放物体, 右盘放砝码, 先放大 砝码, 再加小砝码, 最后移游码_. (4) 读数, 将盘内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5) 称量完毕, 用镊子 将砝码逐个放回 砝码盒内. 17. 在自然界,任何有 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如日晷就是根据 的原理发明的, 摆钟就是根据摆的 原理来工作的.(免做) 18. 科学探究的步骤是(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事实证据 (5)检 验假设 (6)交流和评价.
3.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一切液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界放热. 4. 液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它们都会吸收热.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 影 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蒸发的应用是可以作致冷剂用于降低温度. 沸 腾是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的,并且沸点保持不变. 沸腾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沸点; 继 续吸收热量.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5. 气体液化是液体汽化的逆过程,也叫凝结. 会放出热.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 和压缩体积. 实际中我们看到的"白气" 等现象都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6. 升华和凝华是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状态转变. 升华会吸热. 7.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分子又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 现象, 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8. 一定条件下,物质在液体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质其溶解能力强弱不同, 物质 溶解性的强弱由物质的本身性质决定的, 还会随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9. 物质的酸碱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之一, 不同的物质酸碱性的_强弱也不同.用紫色石蕊试 液以测定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用 PH 试纸可以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PH 值的范围是 0— 14, PH 值越低, 物质的酸性越强; PH 值越高, 物质的碱性强. 测定的方法是: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的溶液,滴在 pH 试纸上,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 比色卡对照, 从最接近的颜色来确定被测溶液的 pH 值. 10.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两种变化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别的物质生 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 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性 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
细菌: 属_单细胞生物, 有球菌 , 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形态. 真菌:酵母菌的结构. 食用菌由地下的 和地上 组成. 食用菌食用部分是地上菌丝形成的 . (免做) 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 1.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 6378 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21km 左右,仅差 0.33%. 2.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经纬网将地球分为若干个部分,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 理位置.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 两半球,西经 20°和东经 160°将地球对分成东西两半球. 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地图三要素是 图例, 方向和比例尺. 3.太阳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气体球体, 他的直径约为地球的 109 倍多, 表面温度约为 6000℃,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 5.星座是为便于认识恒星,把全天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称星座.较著名的区域有大熊 座,小熊座,仙后座 ,一年四季可见的星座有小熊座. 6.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 ,有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轨道绕太阳公转而构 成.日地的平均距离约 1.5 亿千米. 7.银河系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 2000 多亿多个,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8. 月相(1)月球和地球一样不能 发光,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 则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各 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 月相形成的原理: A.是月球不能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而发光. B. 是由于日,地,月有规律地相对运动造成三者相对位置有规律的变化,使地球上看到月球的 形态也有规律地变化. (3) 当月相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是垂直;当看到新月,满月时,太阳, 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在在一条直线上. (4) 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满月(望)和月食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十六,而初七,初八出现 上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出现下弦月. (5)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 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 29.53 天,称为朔望月. 11. 日食和月食 (1) 地球上某地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种现象称为日食. (2) 日全食: 月球挡住了太阳表面全部 时,就发生了日全食. 日偏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表面 一侧时,就发生了日偏食. 日环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表面中间部分 就发生了日环食. (3) 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太阳被月球遮掩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东缘结束. 原因是: 月球自西向东的公转运动. (4) 月球发生月食时并非全黑,而呈暗弱的古铜色,这是由于地球的反射光造成的.当海洋对月 球时,月球呈 , 当陆地对月球时,月球呈 .(免做) (5) 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月球又位于日,地的一侧,当月球被地球 的影子逐渐遮掩,就发生了月食现象.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1.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像硫 代硫酸钠,明矾,金属,石膏,水晶等.另一类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像松香,玻璃, 蜂蜡,橡胶,塑料等. 2.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之一,不同晶体熔点不同,冰熔点是 0℃.硫代硫酸钠的的熔点是 48℃.金属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是最高的.非晶体没有熔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