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河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满井游记》教案语文

合集下载

《满井游记 》备课教案

《满井游记 》备课教案

《满井游记》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井游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袁中郎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井游记》。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3)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袁中郎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满井游记》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满井游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写一篇关于《满井游记》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

4. 学生写读后感的情况,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满井游记的风景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主题和写作特点。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相关资料:袁中郎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满井游记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工具书:字典、词典等。

九年级上册《满井游记》教案(附资料)

九年级上册《满井游记》教案(附资料)

九年级上册《满井游记》教案(附资料)【创意说明】《满井游记》是一篇游记小品,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

写景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情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解题导入: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二、朗读课文,疏通字词1、读课文(齐读,范读,跟读皆可)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

(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

(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三、再读课文,品味妙点1、本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本文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提示:可先让学生寻找所描写的景物,下表可参考。

如果学生程度好,直接进行。

一城中余寒景象燕地寒,花朝节后(地点、时间)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石二出游地点:满井满井所见景物景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田之美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物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三记游原因,作者感受⑴从时令看,写的是“花朝节后”的事。

⑵从气候状况看,冬寒犹在,“天稍和”,“高柳夹岸,土膏微润”,这说明春天刚降临人间。

⑶从所写景物特征来看,处处着眼写初春之景。

写“冰皮”已解冻,照应了“天稍和”,又用一“始”字,呼应上文的“余寒犹厉”。

写“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贼亮,用一“乍”字,把初春之“波色”叙写得恰如其分。

写“雪融”“洗山”,“洗山”之雪水乃“初晴”雪融之水。

写“柳条”不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仲春之景,而是“将舒未舒”,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初春之景不写而境界全出。

因为是初春,因为“风力尚劲”,所以游人尚稀。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满井游记》的文言文内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袁中郎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课外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对写作和文学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满井游记》的朗读与理解。

(2)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作者袁中郎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鉴赏。

(3)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袁中郎及其作品《满井游记》。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学生通过工具书和课外资料,查找并解释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次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小练笔。

(2)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满井游记》,巩固文言文朗读能力。

3. 收集有关袁中郎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下节课分享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满井的风光和游人的心情。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满井相关的音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满井的自然风光。

(2)简介作者袁中道及其作品《满井游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词和难点。

(2)分组讨论,解决生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 搜集有关满井的资料,了解满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观察学生对课文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去满井进行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满井的风光和历史文化。

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

〔1〕积聚白话词语,增强白话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了解作者丰厚而巧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南方初春现象,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才干目的。

〔1〕注重诵读,在朗诵中掌握文意,逐渐提高先生的自学才干。

〔2〕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特性化的写景抒情作风。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先生掌握笼统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的。

感受南方早春恼人的春色,培育先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先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擅长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停止描写的方法。

2.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厚意蕴。

【教学进程】一、教学活动。

1.〝导入〞满井游记。

同窗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旅游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欣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

明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美观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2.〝讲授〞满井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开创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爽生动,内容那么多写闲情逸致,局部篇章反映官方疾苦,对事先政治理想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三、教学新授。

1.先生自在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文句,全体感知文意:〔1〕先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问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处置疑问效果。

2.先生掌握以下虚词:西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美。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在这时。

波色:水波的颜色。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

《满井游记》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井游记》。

(2)理解《满井游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保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满井游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满井游记》中的修辞手法。

2. 领悟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满井游记》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3. 教学多媒体设备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训练。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朗读、默写、写作等练习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景观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满井游记》的内容和主题。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和表达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素养。

领略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作者:明末清初文学家袁中道。

背景:描述了作者游览北京满井时的所见所感。

主题: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2 教学重点: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翻译。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2.3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理解。

对文中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简短介绍,引发学生对满井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袁中道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鼓励学生查阅词典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探讨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不同观点和理解。

3.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文中的描绘技巧和深层含义。

3.5 练习与反馈: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和讨论。

4.2 翻译练习:对学生的翻译练习进行评价,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翻译准确性。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分析的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满井游记》原文及注释。

5.2 教学图片:与满井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5.3 词典和参考书:供学生查阅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经典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解读课文背景及作者生平。

(3)学会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3)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深入解读课文背景及作者生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满井游记的背景。

(2)简介作者袁中道及其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及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与展示:(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进行情景剧表演等。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及自学要求。

四、课后作业与自学要求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查阅资料,了解满井游记的历史背景及袁中道的生平。

4.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笔创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自学成果:评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成果,如对课文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了解。

《满井游记》语文课教案

《满井游记》语文课教案

《满井游记》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井游记》。

(2)理解《满井游记》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了解作者袁中道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满井游记》的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满井游记》文意的把握。

3. 分析《满井游记》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散文的阅读理解。

2. 文中难点词语的翻译。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满井游记》的文本和注释。

2. 学生提前预习《满井游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袁中道及其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满井游记》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满井游记》,体会文章韵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满井游记》的文意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满井游记》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的珍惜。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满井游记》。

(2)完成相关练习题。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让学生比较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2. 现代文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现代文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如林清玄的《山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引导学生理解不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然描写。

满井游记(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满井游记(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满井游记(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满井游记(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满井游记这个春天,我和我的同学们来到了我校附近的一个古老旅游景点——满井。

满井位于济南市历下区作坊街道南侧,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景点。

一进入满井景区,迎面就是一块大理石石碑,上面写着“满井古镇”。

这块石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已经到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

走进满井,我们很快就看到了满井的灵魂——满井古井。

据说,这口古井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齐国地下水渠的源头,是满井古镇的命脉所在。

我们围着古井转了一圈,仔细地观察着它的每一个细节。

虽然井水已经干涸,但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口古井的样子。

这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满井古井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也纷纷记下了一些笔记。

大概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满井古井的上方——满井古楼。

这座楼已经经过了多年的风吹雨淋,变得有些残破。

但是,走进去却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古代。

我们一边聆听导游的讲解,一边扫视着这座古楼的每一个角落。

走出古楼,我们继续前行,在一片青翠的树林前停下来。

这是满井古松,据说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我们在古松下拍照留念,也拍下了满井古镇的许多美景。

然后,我们来到了满井古街。

在古街上,有很多很特别的店铺,我们一边买纪念品一边欣赏着满井古街的文化。

其中,一家红糖制品店特别吸引我们的眼球。

店家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店的一些传统制作工艺,我们也尝试着亲手制作了红糖糕点。

整个旅游活动大约持续了3个小时,但是我们心中却留下了满满的收获。

从满井古镇中,我们领会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亲身体验了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美食。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旅游的态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旅游不仅是走跳看玩,更是一种体验和文化交流。

通过这次旅游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济南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

满井古镇的许多文物古迹,不仅见证了济南悠久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想,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济南的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文化传统,也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这次济南满井古镇的旅游活动,我们不仅领略了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旅游的本质——体验和文化交流。

满井游记(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满井游记(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 术,呈现丰富 的教学资源和 信息,提高教 学效果和效率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用 PPT、视频等多媒体 手段,增强学生的视 觉和听觉体验
互动教学:通过小组 讨论、角色扮演等方 式,引导学生积极参 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案例分析:结合课文 内容,选取典型案例 进行分析,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课文
拓展延伸环节 可以结合多媒 体手段,如图 片、视频等, 增强学生的感
官体验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风格 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袁宏道 作品:《满井游记》 文学流派:公安派 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作品背景
作品名称:《满井游记》 作者:袁宏道 作品体裁:游记散文 创作背景:作者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曾任满井游使,途中有记,后整理成篇
添加标题
了解满井游记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等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 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文 章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圈点、 批注等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作者情感。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 行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水平。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 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

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满井游记》课件(27张ppt)

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满井游记》课件(27张ppt)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 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 机。作者借景抒情,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文体链接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 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 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 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 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 小品”。
预习检测——文言知识
(4)古今异义 局促一室之内(古义:拘束,限制;今义:拘 谨,不自然) 柔梢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名词, 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 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 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语言赏析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 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 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
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 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 而有新意; 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 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 媚”,生动而又传神; 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 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及比 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 动的写景技巧。
.作者链接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 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文 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 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 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 判。有《袁中郎全集》。

满井游记的教案设计方案

满井游记的教案设计方案

满井游记的教案设计方案1. 故事导入在课堂上进行短暂的导入,引出本次教学的主题——《满井游记》。

2. 读前猜测让学生在读前尽可能多地想象和猜测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并让他们简要分享自己的想法。

3. 第一遍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满井游记》的第一章,以便他们能够熟悉故事的背景和人物。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关键字,如“满井”、“张小二”、“孙少安”、“韩府”。

4. 细节理解在第二遍阅读中,让学生仔细阅读并标记所有重要的细节,如人物的感受、他们的行为、背景信息等。

让学生与同桌分享他们的发现,并在小组中总结出这些细节的重要性。

5. 情节分析在第三遍阅读中,学生需要分析和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孙少安寻找消除满井中妖鸟怪物的方法、张小二的出现、孙少安的遭遇。

6. 人物分析学生将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孙少安和张小二。

他们将阅读文本,寻找线索以确定这些人物的特点和行为。

学生应该注意学习者们一开始关于人物的猜测,并尝试确定哪些信息都被证实或反驳。

7. 反驳成见在课堂中,让学生分别列出和分享他们在学习故事时所做出的最初的判断和你不认同的细节,并让他们互相交流,以理解其他人对不同情节和细节的认识。

8. 故事的情感元素在本阶段中,学生将关注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元素。

他们将阅读文本,将情感元素的重点标记出来,并解释这些元素对故事的进展的影响。

学生还将考虑如何使用这些情节元素来描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应该特别注意它们。

9. 主题探究在研究故事的主题时,学生将注意到“勇气”的主题。

他们将总结和分析自己和其他学生总结的关于主题的描述。

他们需要解释故事中的一些行为和事件如何表达了这个主题,并可以用这些解释和分析来建立自己对“勇气”这个主题的理解。

10. 共同创作故事结局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一起构思一个故事的结局,并详细解释每一个人物的行为和行动是如何达到这个结局的。

最后,学生分享自己想到的结局,并说明这个结局是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最好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3、感受作者描绘的初春的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过程与方法1、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讨论点拨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年央视有个比较火的节目叫《朗读者》,大家知道吗?那节目主持人董卿有一段台词,她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那么几百年前文学家袁宏道遇见了满井,会有什么样的佳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内容,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9课《满井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三袁”,又称“公安派”。

因鄙弃官场,淡泊名利,曾长时间隐居田园和外出游历。

作品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作品风格率真自然。

他的山水游记很著名。

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公安派”。

“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

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

小品文因而在明代后期兴盛起来。

万历27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和拜谒酬答打交道,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闲就游览北京近郊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是这时候写的。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

刚才大家读的过程中还有字读错了,我们来看看课文,本课字形难的有不少,大家要搞清楚字形和字音,我们来看看大屏幕。

谁来读一读?读错了也没关系,我们本来就没学过,谁天生就会呢?我们不问能力,只问勇气,大家要给自己机会哦,我看有同学示意我了,你来。

2 、正音,注意字形复杂的字的读音。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读准下列字音廿( ) 偕( ) 燕( )砾( ) 鹄( ) 靧( )髻( ) 鬟( ) 鬣( )茗( ) 罍( ) 蹇( )浃( ) 曝( ) 呷( )恶( )3、找不懂的生字词。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泉:泉水,名词用作动词。

汲水。

茗:茶,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酒杯,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蹇:跛足,引用为驴。

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4、不理解的句子,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阅读,翻译,了解文意,可以和前后左右同学相互交流。

教师引导。

学生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帮着解决。

可能遇到的问题:“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译: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麦田浅鬣寸许”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高约一寸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师:谁来帮帮他呢?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师:有没有其他同学帮帮他?5、教师朗读我们刚才疏通了文意,下面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课文,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事情。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老师已经读完了,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学生作答。

师:嗯,你的主要是提取了人物和事件这两个要素。

谁再来补充?你来。

师:很好,你提取的信息又补充了时间。

己亥年二月。

除了这个,开头还有游览时间的词。

就是“花朝节”2、花朝节是什么时候?有什么习俗?为什么现在不过这个节了呢?在我国古代,花朝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的生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比如结伴赏花,踏青,游园,唱歌,跳舞……《红楼梦》里有一个人的生日就是这一天,林黛玉。

可见作者是多么偏爱他的林妹妹,居然点她为百花的主人。

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过花朝节了?不是花少了,是少了一份闲情逸致,人们太忙了。

忙着名和利,忘了自然之趣。

忙就是心亡了。

没有了心,自然也感受不到美。

通过大家的,我们从记叙文六要素的角度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

读通文意,我们发现作者在文中没有写自己的游览过程,而是写了满井的早春景色,3、背描写早春景色的诗歌。

4、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早春”的气息,欣赏早春的美景。

【提示:你可以运用圆点勾画,做批注的方法,从作者的选词用句、使用修辞、想象画面等不同角度感受早春气息,欣赏早春美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满井,去感受满井初春的景色。

老师今天既没有准备音乐,也没有准备图片,请大家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去读、去看、去品。

文中自有景无限,文中自有情无限。

同学们可以跳读,用心感受,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早春的美景。

【大家知道批注式阅读吧?就是指我们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找好以后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商量一下。

可以从老师给的提示来入手,也可以从其他角度。

预设答案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这一句什么意思呢?能说一说吗?嗯,你是真懂了。

那你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嗯是修辞!我们这片文章除了用了比喻的修辞,还有其他的吧?比如?对!“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用了拟人的修辞,以物比人,赋予动物人格化,写出了作者的喜悦情绪,一切景语皆情语。

B:“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一寸多长能比划一下吗?三厘米。

嗯,你很有长度概念哈!麦苗只长出三厘米,是不是《钱塘湖春行》里“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感觉?那首诗里也是写早春景色,与这个描写一样的细腻。

你这是从哪个角度感受的?修辞,用了比喻。

C: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

描写的角度,让人陶醉。

能不能读一下?D:“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直接表现的是吧?对城居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作者是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与自然对话,感受自由的可贵。

你能不能读一读?读的很不错了,可是没有停顿,咱们一起努力,读出陶醉的感觉来。

注意停顿。

嗯!停顿只是说你在那里顿一下,别人不知道。

处理时可以延长声音,但是气流不能断开。

咱们再试一下。

嗯,你很棒,处理得非常到位,将来说不定能当个金牌主持。

E: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老师把这句换成“于时冰皮已解,波色巨明。

”大家看只是换了两个字,感觉怎么样?哪个句子更能表现初春的美景?对,是原来的句子。

这种方法可以叫什么?看大屏幕提示,可以叫换词法。

学习文言文就是要这样咬文嚼字,这是赏析字词的角度。

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我们下次要上其他写景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赏析?对!可以赏字词,品修辞,想画面。

你们真的不愧是大一初的孩子,你们非常会学习,会思考,会调动自己的积累,还会融会贯通。

老师还想考考你们,你们知道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吗?5、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

哦!你觉得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从哪看出来的?生:“若脱笼之鹄”,“夫不能已游堕事,潇然于山石之间者,惟此官也。

我读出了他的乐观豁达。

”嗯!你觉得表现了作者的乐观豁达?你真的很会读书,我们知道就是这个袁宏道,他25岁时当了进士,入场为官,做了吴县县令,2年后吴县得到大治,吴民大悦。

当时的宰相申时行说:“200年无此官。

”但是就这样他还是辞官去寻山访友,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曾经说“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写《满井游记》时他31岁,是他二次入朝为官,不久后他又辞官而去。

结合老师说的内容和我们的文章,大家觉得作者袁宏道是个什么的人?6、袁宏道是个什么样的人?生:袁宏道不愿做官,崇尚自由,他认为自己就是一只高雅的鹄,而不是追名逐利的鸟。

7、满井游玩,作者恍然大悟,他感悟到了什么?师:也正是因为他甘愿做一只脱笼之鹄,而不屑做忙于世俗的鸟,他才恍然大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也正是因为他潇然物外,超凡脱俗,他才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再读这句,我给大家起个头。

师:啊!(读出沉思的语气)生齐读: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师:我们还得感谢袁宏道,因为他给忙忙碌碌的我们一种深刻的人生启示,我们前面说了我们现代人太忙了,心亡了。

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袁宏道一样:回归(板书)这种回归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这是对轻松自然的崇尚,这是对自由和谐的向往,这是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我们很多同学可能说我们现在身不由己。

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我们不能过理想的生活,也要过有理想的生活。

《诗经》里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五、再读课文。

我们说以声传情,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要尽量读出停顿来。

我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读第三段。

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

六、试背课文,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背一背。

美文要装在心里,那咱们能不能挑一两个你喜欢的句子来背一背呢?生背。

师:真不简单,短短时间就能背出这么长的句子。

嗯,你的记忆力也很棒。

那我们背诵呐可以放在课后。

七、小结本文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表达了“若脱笼之鹄”的独特感受,接着分别描写了“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生机、喜气的画卷。

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我们久居城市,一旦接触自然山林,面对满地绿意,心中一定不胜欢喜。

作者眼中的美景我们能赏;作者心中的情怀我们能懂;作者笔下的写法我们也能学。

老师期待大家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的情怀的文章出现。

课后大家可以去看看电影《大明县令袁宏道》,也可以去读一读袁宏道的作品,比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等,去进一步了解作者。

今天大家的表现非常棒,感谢今天的遇见,让我领略了你们的风采,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