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这类课程的性质已不是语言教学,所以不属 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范畴,但却是培养外国学 习者的汉语言(专业)或中国语言文化专业 人才的知识结构所需要的,也为培养高一层 次的汉语交际能力提供一定深度的文化底蕴, 是与语言教学平行而又相关的文化课,
此类课程与为本国学生开设的一般文化知识课有很大 的不同: 它强调“对外”的特点,要考虑外国学生的需要,要 适当照顾到学生的目的语水平,甚至要有一定的语言 要求。 在课程内容方面,它强调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和常识性, 它所考虑的主要不是如何达到该专业(如中国历史) 的目标,而是如何为实现本专业(如汉语言专业)的 培养目标服务
小结: 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今后专门性文 化知识课程应逐步加强学术性,突出文化价 值观念系统及其体现——文学艺术与哲学思 想等专业知识的内容,以保证汉语言或中国 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好汉语的同时受 到足够的人文科学教育。目前的情况离达到 这一步尚有不小的距离,但从专业建设的长 远目标来看,这一点应当考虑到。
一.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1.语言的文化因素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3.专门性文化知识
专门性文化知识 •定义:这是在专门掌握最基本 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 进一步掌握比较系统的专门性 文化知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 在为高年级开设的文化课中。 •如: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总结: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绪论篇》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对外汉语教学的不足:只突出了主要的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而且对象也不只外国人,还包括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

“对外”二字也无法对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

P4教学与教育P8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P9(任务=研究什么,目的是什么)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内部因素: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

P9学科体系P15 重要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P21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

(共6点)P21—P22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对外汉语教育史一门专门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三个争论:“小儿科”论(学科否定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应用语言学学科”论:首先,第二语言教学所“应用”的理论不仅是语言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单单应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不了语言教学的所有问题。

第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决不仅仅是“应用”,而是“应用和启示”的关系;第三,“应用语言学”这一名称非常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本学科的内容。

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育学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成为一门学科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总结自测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总结自测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一、名词解释1.第一语言2.第二语言3.双语/多语现象4.母语5.外语6.本族语7.非本族语8.目的语9.应用语言学10.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11.学科体系12.语言学13.语言学的教学14.语言学的课程15.社会学16.社会语言学17.学科定位二、填空1.按()可将语言分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3.按()划分,可将语言分为母语和外语。

母语指()、()的语言;外语指()的语言4.按()(通常是按()的界限划分)可将语言分为本族语和非本族语5.目的语指人们()并()的语言6.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来看,()、()、()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7.广义地说,第二语言和外语是()关系8.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而不再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被称为()9.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10.对外汉语教育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和(),并用来指导(),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11.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和()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核心部分是()1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分三个部分:()()()13.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基础理论包括四个方面:()()()()14.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也是一种()三、简答1.“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分2.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3.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别是4.请简介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5.区分“对外汉语语言学”和“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汉语作为母语研究的对比)6.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7.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8.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9.为什么把对外汉语教学直接称为应用语言学是不恰当地?10.如何正确体现“教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和现状一、填空1.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从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算起,至今已近50年。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绪论篇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3、双语或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

4、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

2.母语和外语1、母语和外语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2、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3、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1、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2、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

3、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4.目的语1、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2、西方学者们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作了分工: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则称为外语。

3、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1、学科名称:是学科的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

1.对外汉语教学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2、该名称的局限性: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在国际场合用的较多,已为各国学者和教师所接受。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1、以上三个学科名称的关系:在中国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世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部分,且是其中心部分;但她不能包括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其本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以及中国国内对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本族语:指本民族使用的语言。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指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生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直接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言后行为:指一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目录绪论篇第一章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

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

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答案:(1) A(2) B(3) A(4) B(5) C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

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

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

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C第一语言是广东话的海外华人(3)“对外汉语教学”的提出时间是()。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发展,对外汉语教育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促进国际交流,增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育的定义、研究方法和有效教学策略等方面,为该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对外汉语教育是指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及国际间进行的汉语教育活动。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对外汉语教育强调的是非母语环境中的汉语学习,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其次,对外汉语教育更注重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而非仅仅是语言技能;再次,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与学习者的需求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和适用性;最后,对外汉语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方法与热点问题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

其中,实证研究以实证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对外汉语教育的规律和问题。

文献研究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阅读和分析,来了解对外汉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比较研究是将对外汉语教育与其他语言教育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对外汉语教育的优劣势。

热点问题包括教材研发、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学习者特点等方面。

三、对外汉语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对外汉语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是指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学内容要贴近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实用性和适用性;其次,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包括游戏教学、实践教学、合作教学等,让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再次,教学评价要全面客观,注重考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最后,教师要具备对外汉语教育的专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教学。

结语: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促进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

第一语言: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和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或本族语)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

语言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语言能力: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

语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

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语言交际能力: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

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

)语言水平测试: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

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客观的评分标准。

有效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测试可分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

语言成绩测试: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

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

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语言潜能测试: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

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名词解释引论高频考点

名词解释引论高频考点

名词解释引论高频考点名词解释-引论01 效度答: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东西。

比如说,本想要测量听力理解能力,但采用的确是笔头回答问题的方法,这就达不到测量的目的,效度就很低了。

【出处】《对外汉语教育引论》382页。

02 课程设计答:简单来说就是制定课程。

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出处】《对外汉语教育引论》299页。

03 难度等级模式答: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是教学中进行对比分析的主要目的。

很多语言教育学家制订了语言难度等级,以减少预测的主观性,便于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运用。

【解析】《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187页。

04 情感过滤假说答: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

第二语言课堂学习总是输入大于吸收。

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或者说成为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

【解析】《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第175页。

05 翻转课堂答:翻转课堂译自“ 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名词解释1、运用分析: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既包括偏误部分也包括正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2、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3、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4、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5、习得: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6、语言学能:第二语言习得需要一些特殊的素质,这种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7、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8、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9、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制定课程,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二、简答1、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①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专门的学科是指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

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及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对外汉语期末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期末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期末引论名词解释
1. 汉语:指中华民族以汉语为母语的一种语言,是中国最重要的民
族语言,也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2. 中文:是指汉语的书面表达,是一种文字体系,用来记录和传播中
国的文化思想、知识、历史和技术,它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3. 拼音:指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用英文字母表示中文音节的一种音
标系统,用于把复杂的汉字变成单一的音节,方便汉语的发音书写。

4. 语音:指汉语的声音现象,又称语言的发声。

它主要由音节、声母、韵母的声调和配乐组成,通过声部、发音、变调等形成对汉语语音的
准确表达。

5. 语法:指语言里的构词规则和句子结构的规则。

它是汉语的一个基
本结构层面,贯穿词汇、句法和句式等语言层面,是汉语书写和表达
的基础和标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洵版 考试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洵版 考试复习资料
9、习得: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某种能力。习得是无意识的,无需专门的老师,专门的教学。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10、迁移:旧习惯忽对学习新习惯产生干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会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叫迁移。正迁移,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当第一语言的某些语言点跟第二语言相同时就可能出现。负迁移,也叫干扰,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
D、敬语与谦辞
贵姓、贵国请教、光临敝人、拙荆、寒舍
自我介绍时一般不愿炫耀自己的业绩,甚至故意压低自己以示谦虚和有修养。谦虚在中国文化中是言谈得体的表现。
6、中介语假说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与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它不但把第二语言的获得看作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步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作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且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4、文化适应四个阶段
(1)观光期(蜜月期,2~3个月):一切感到新奇,心情兴奋。穿中国服装,用筷子吃中国菜。
(2)挫折期(4~5个月)新鲜感过去,开始觉得处处不适应。语言上有隔阂,生活上不习惯,功课压力大,产生深度的焦虑。感到孤独、气恼、悲伤、思乡,浑身不适,甚至生病;喜欢结交本族朋友,发牢骚,大谈“外国人”的短处。
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与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且看作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且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其他人那里自然获得的语言。
C、转换生成语法时期,把语言看做是人的一种能力。依靠这种能力,人们能掌握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语言生成体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人们能找我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语言生成体系,创造性的运用语言。这一观点成为重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强调认知语法规则的认知法的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的语言之一。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而对外汉语教育随之而来的也成为了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从对外汉语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外汉语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对外汉语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在汉语非母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方法、评价和教材等方面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学有着许多共性的特点,例如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性质、教学对象的异质性和异端性、教与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等。

对外汉语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交流。

除此之外,对外汉语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意识。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汉语。

2. 立足于实践将语言教学与实际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增强其语言运用能力。

3. 强化文化导入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介绍和交流。

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风俗、历史和思想的理解和认知。

4. 适应性与灵活性因材施教是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学习目的和兴趣爱好等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学习汉语。

三、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学方法1. 模拟式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交际语境和文化实践环境,让学生体验汉语语言和文化,提高其语言运用技能和文化适应能力。

2. 借助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其他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和互动交流平台。

3. 任务型教学法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任务并分配责任,带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技能。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摘要1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

2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核心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3 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两个概念(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96-05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真题答案给错了,给的好像是本族语和非本族语)4 第一语言: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一般来说,是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5 母语和外语:按照国家的界限来区分,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外国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的关系)6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照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可以与“母语”通用。

(母语、本族语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非本族语: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外语、非本族语、第二语言一般是“次要言”)7 目的语: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8 对外汉语教学,1982年提出,使用至今。

9 美国称对外汉语教学为:中文教学日本:中国语文教学东南亚国家:华文(华语)教学10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世界汉语教学》11 学术上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英文缩写TCSL12 应用语言学 Applied Linguistics ,19世纪波兰语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提出13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称语言教学学科14 “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推荐下载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推荐下载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摘要1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

2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核心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3 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两个概念(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96-05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真题答案给错了,给的好像是本族语和非本族语)4 第一语言: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一般来说,是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5 母语和外语:按照国家的界限来区分,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外国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的关系)6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照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可以与“母语”通用。

(母语、本族语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非本族语: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外语、非本族语、第二语言一般是“次要言”)7 目的语: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8 对外汉语教学,1982年提出,使用至今。

9 美国称对外汉语教学为:中文教学日本:中国语文教学东南亚国家:华文(华语)教学10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世界汉语教学》11 学术上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英文缩写TCSL12 应用语言学 Applied Linguistics ,19世纪波兰语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提出13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称语言教学学科14 “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本族语:指本民族使用的语言。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指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生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直接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言后行为:指一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德育:指思想品德的教育。

智育: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智力: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教学: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与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模式:1.传授式:即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

2.活动式:即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3.发现式:即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4.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原则: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学习者所提供的一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教学的科目。

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称为“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活动课程论: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

教学方法: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

启发式: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学习。

注入式: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语言习得关键期: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策划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第二语言记忆:是指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保持和再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过程。

形象记忆: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的记忆。

逻辑记忆:对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运动记忆:指对已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常常是一种对技能的记忆。

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或瞬间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

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

识记: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别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

遗忘:第二语言的遗忘即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遗忘曲线: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最快,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率达56%,以后就逐渐放慢,31天后遗忘率达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荡症,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学习(心理学):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信号学习: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是建立在巴浦洛夫经典型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对信号刺激所做出的特定反应的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是建立在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学习。

连锁学习:是建立在两个以上或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序列基础上的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是指言语的连锁,即一系列连续性的言语的刺激反应。

多种辨别学习:是对多种刺激的异同进行辨别的学习。

概念学习:在辨别学习的基础上,对外部形式不同但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做出反应,实际上是用概念对同类事物的特征进行抽象。

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

学习:是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直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语言形式。

自觉掌握:指在使用语言时,意识所控制的是话语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它表达的内容。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图式:是心理活动的组织结构,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同时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又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对比分析假说: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输入假说: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

习得与学习假说:认为成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

一种是习得,即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另一种方法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监控假说:认为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而且两个系统似乎存在于大脑的不同部位。

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人类头脑中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

普遍语法假说:不仅是语法理论,也是语言习得的理论,用来解释第一语言是如何习得的,语言习得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

运用分析: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

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语言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认知学习策略:是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

交际策略: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

歧义容忍度: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的程度。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