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不服气的蓝猫——求平均数”教学纪实(16)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平均数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平均数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平均数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班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详细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约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说明简约的生活现象,解决简约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加强与同伴沟通的意识与技能,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孩和女孩进行了一场趣味投篮竞赛〔课件展示竞赛情景〕,想知道他们的得分状况吗?课件出示统计图〔教材中主题图改编〕。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每组每人得分〕〔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同学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辩驳他人的观点。

当同学争论、沟通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意义。

1、师:怎样求出他们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呢?我们先来看看男生吧,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份他们的得分状况统计图,你们可以在统计图上想想方法,也可以动笔在本子上想想方法,请每个小组发挥集体的聪慧吧。

〔1〕小组活动,老师巡察,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①同学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指名在老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学请悄悄地观赏〕;②和你们想得一样吗?看,〔课件演示移的过程〕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③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移的?〔生回忆,师板书出移多补少〕④有没有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算一算。

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6+9+7+6=28〔分〕284=7〔分〕追问:6、9、7、6分别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为什么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7表示什么?生回答出后,师说出:“7”是4个男生的平均得分,也可以说是6、9、7、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课题后面补充板书:数〕2、讨论平均数的意义。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执教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戴艳霞指导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朱育红王长义孙枚案例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是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本节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已经具有初步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所以本单元解决平均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会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突出了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前两天,我们班的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小小奥运会”体育节活动,进行了一次踢毽比赛,我们一起来看。

(录像播放学生比赛的场景,组织学生认真观看。

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求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能力:在已有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发现问题1、你会做的练习有哪些?2、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解决的策略)3、你学会了什么?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谈话并出示投影片。

同学们,你见过或玩过套圈的游戏吗?2、交流条形统计图中信息。

分别交流男生、女生各套中的个数。

3、出示问题并交流。

问: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4、教师引导。

如果我们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

这个数据是什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出的个数。

板书课题:求平均数5、设疑,展开交流。

提问: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准的个数?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可能的方法有两种)①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每个男同学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板书:移多补少②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板书:先求和再求平均数⑵让学生自主探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6、解疑,探索结果。

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吗?为什么?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指导学生完成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练习,使之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总结提问: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五、预习布置练习九1——3题,自己掌握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精品:北师版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案例

精品:北师版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版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求平均数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时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课堂实录:故事导入: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一样多探究新知: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引出移多补少、3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总数不变一样多不一样多3、小结,并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4、刚才有同学用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生: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2.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如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平均数有什么作用?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通过实例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

第三阶段:实例讲解1. 利用PPT展示一些求平均数的实例,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经验。

第四阶段: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技能。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 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题目。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平均数,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如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选择实例时,应确保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以增强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平均数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讲解时,应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例子,如“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求平均数_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求平均数_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求平均数_北师大版反思:“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进展,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综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整节课以“不服气的蓝猫”这一主线贯穿全课的始终。

第一,教师利用“姚明队和蓝猫队哪个队的投篮更准一些”?那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辩论的平台。

其次,在学生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价值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升华、感悟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最后,鼓舞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应用价值。

整节课的设计巧妙、自然地利用具体情境将数学知识融会贯穿,既注意知识间的环环相扣、逐步深化,又注重依照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时指导,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时刻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学习求平均数的过程,渗透了“移多补少、估算、估量”等差不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促进明白得力、探究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步进展。

3.注重差不多知识的落实。

本节课重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明白得与强化,当学生算出平均数之后,重视引导学生明白得“6”和“5”表示的是什么?“5”是指蓝猫队每个队员都投中了5个球吗?在教师连续质疑之下,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体验到这两个数并非指每个队员实际投篮的个数,而只是代表着一个队的平均水平。

在后面教学中又增加了让学生估测蓝猫队前4天平均每天投中多少个篮球。

学生在估测活动中感受到了平均数的取值范畴。

至此,能够说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明白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表达了新的数学理念,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但回忆整个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遗憾之处:1.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

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摸索的时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是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本节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已经具有初步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所以本单元解决平均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会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突出了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前两天,我们班的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小小奥运会”体育节活动,进行了一次踢毽比赛,我们一起来看。

(录像播放学生比赛的场景,组织学生认真观看。

)师: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做小裁判,帮助我比一比他们哪队能获胜?大家愿意吗?生:愿意。

(学生大声地喊,观看录像后,学生被比赛的热烈场景所感染,显得有些激动,情绪高涨地回答。

)师:谢谢大家的热情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他们的踢毽情况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非常投入。他们通过合作,不仅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但我也注意到,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小组在数据处理上出现了错误。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提醒他们注意细节,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之后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将平均数概念应用到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应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提取关键信息,运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举例:
-难点突破: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讨论平均身高与实际身高分布的差异。
-教学策略:使用计数器、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减少计算错误。
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创设更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
4.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第2节《平均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平均数|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平均数|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平均数|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中的平均数相关知识。

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包括《平均数》、《平均数的应用》等。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重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等。

2. 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情景:小猴开了个水果店,有一天,它卖出了4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分别是100克、120克、150克和180克。

请问,这4个苹果的平均重量是多少克?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求这4个苹果的平均重量。

学生可能会想到将这4个苹果的重量相加,然后除以4。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将学生想到的方法进行讲解,即总重量除以水果的个数。

根据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得到这4个苹果的平均重量是140克。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小明有5个苹果,分别重100克、120克、150克、180克和200克。

求这5个苹果的平均重量。

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讲解答案。

答案是这5个苹果的平均重量是152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题目如下:(1)小华有3个苹果,分别重80克、100克和120克。

求这3个苹果的平均重量。

(2)商店里有7个橘子,每个橘子的重量相同。

如果每个橘子的重量是100克,那么这7个橘子的总重量是多少克?6. 讲解答案:讲解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答案,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求平均数的练习题:(1)小丽有4个橙子,分别重50克、60克、70克和80克。

精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不服气的蓝猫——求平均数”教学纪实(16)

精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不服气的蓝猫——求平均数”教学纪实(16)

“不服气的蓝猫——求平均数”教学纪实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6册第6单元的《比一比》一课。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未知世界已不是单纯的好奇,而是充满着猜想和探索。

因此在本节课中,力争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让观点交锋。

让智慧碰撞,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移多补少”等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策略:1.教学方式:教师采用激趣——创设——组织——引导的方式教学本节课。

2.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

3.评价方式:本节课运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

4.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课件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电脑出示姚明的照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姚明。

)你们对姚明有哪些了解,谁愿意说说?生:姚明身高2.26米。

生:他在美国NBA打篮球。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姚明哥哥,自从加入美国NBA之后,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篮球巨星。

姚明哥哥技术全面。

尤其是罚球百发百中。

(课件出示。

精品:北师版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案例

精品:北师版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版三年级数学——求均匀数教教事例一、教课目的 :1、初步成立均匀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均匀数的观点。

2.掌握简单的求均匀数的方法 ,并能依据详细状况灵巧采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育学生估量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剖析 :求均匀数是新教材统计与概带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批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 ,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修养。

鉴于此本课教课把要点放在运用均匀数的理念剖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 ,放在依据数据做出必需推测上。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剖析:我校是一所乡村小学 ,大部分孩子来自乡村 ,所以我在教课时选材尽量切近孩子们的生活 ,我在讲堂中运用了多媒体协助教课 ,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课一定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建成功的时机,使他们领会到数学就在身旁 ,对数学产生和蔼感。

在这一理念下 ,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研究的空间 ,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建。

教课要点 :灵巧采用求均匀数的方法解决实质问题。

教课难点 :均匀数的意义。

四、讲堂实录 :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 ;一个老猴子在丛林中摘了 12 个桃子 ,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 ,猴一 7 个、猴二 4 个、猴三 1 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相同多。

生:应当三只猴分的相同多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不相同多相同多研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取代桃子请同学们认真察看,四人小组议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能够使每组的个数相同多。

2、沟通反应引出移多补少、 3师:察看挪动后的小圆片,思虑 :挪动后什么变了 ,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相同多不相同多3、小结 ,并揭露课题师:方才我们经过移一移 ,算一算的方法 ,得出了一个相同的数 4,这个数就叫均匀数4、方才有同学用 3=4 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均匀数 ,此刻老师再摆一组为 8 个,这时均匀数又是多少呢 ?会吗 ?生:会。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执教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戴艳霞指导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朱育红王长义孙枚案例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是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本节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已经具有初步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所以本单元解决平均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会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突出了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前两天,我们班的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小小奥运会”体育节活动,进行了一次踢毽比赛,我们一起来看。

(录像播放学生比赛的场景,组织学生认真观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执教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戴艳霞指导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朱育红王长义孙枚案例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是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本节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二、学情分析1方法。

23队踢毽儿情况统计图,说明一个点子表示踢了一个。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生1:男生队五人的成绩分别是:4、7、5、4、5生2:女生队四人的成绩分别是:7、3、5、9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他们哪队能获胜?(片刻地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兴奋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男生队获胜。

生2:女生队获胜。

(显然,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许多孩子不服气地举起手,七嘴八舌地说着,男生队获胜,女生队获胜……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特意制造认知冲突,这样自然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你是怎么知道的哪队能获胜?说出理由来。

生1:我认为男生队获胜,4+7+5+4+5=25个,男生队一共踢了25个,7+3+5+9=24个,女生队一共踢了24个,男生队比女生队多,所以男生队获胜。

生2:我不同意你的想法,男生队有5人,女生队有4人,人数不同。

生3:25比24就是多1个。

生4:踢毽的总数是多1个,可是男生还多1个人呢?(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参赛人数不同,比总数是不公平的,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的方法不太公平,现在,我们有没有比较公平的办法呢?生1:平均。

生2:算算平均每人踢几个?生31)2生15队获胜。

1生2女生队:7+3+5+9=24个24÷4=6个女生队获胜。

师:谁能解释算式的意思?生3:男生队把每个人踢的个数加起来,他们一共踢了25个,再用25除以他们的人数,就是平均每人踢的个数。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师:我们搞一次拍球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成功队。

这个竞赛怎么搞呢?谁来出个主意?一个同学提出每人轮番拍,然后把总数加起来。

吴老师〔面带迷惑〕说: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是每个同学都来拍,时间太焦灼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时,同学们鸦默雀静,吴老师在等待。

突然,一个同学〔高高地〕举起小手,她说:让全队同学推举代表来拍。

吴老师征求大家的看法后,共同商量每队选出3名代表竞赛。

课伊始,趣已生。

从同学喜爱的拍球游戏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爱好,让同学自己想出竞赛的方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同学。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竞赛开始,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与拍球竞赛,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

吴老师要求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结果算出来,吴老师〔热忱洋溢地〕宣布: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

吴老师面对获胜方〔深情地〕表示庆贺。

〔一声庆贺,一个鞠躬,表达了对同学的尊敬。

〕这时老师恳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

吴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

乙队欢呼,甲队那么没有反应。

吴老师耐烦等待问: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有的同学皱着眉思索着〕一个同学〔勇猛地〕举起了手,〔急迫地〕说: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竞赛不公正。

〔吴老师的耐烦等待究竟使同学自悟了〕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断胜败不公正。

莫非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同学。

在同学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同学请出平均数。

同学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涌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又一次促使同学进一步的思索与探究。

小学数学北师大三年级下册体育中的数学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大三年级下册体育中的数学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一、引入师:我们学校的篮球队想选拔一名新队员来参加一分钟投篮比赛,现在有四名同学进入了决赛,他们分别是“小王,小方,小张,小刘”,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一分钟投篮的比赛情况。

二.设置冲突,自主比较,建立平均数的意义1、呈现投篮情况师描述:首先小王上场,他一分钟投了5个,接着他又投了两次。

随后是小方,小张和小刘的投篮情况依次呈现。

2、自主思考师:如果你是教练,你认为谁的投篮水平高?先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在题单上写一写,画一画,想好了以后把你认为投篮水平最高的同学打上五星。

生独立思考,师巡视。

(选出比总数,比最大数,比平均数几种情况)3、投影展示,汇报。

师:老师巡视了一圈,发现大家的选择还不一致,现在我选择了几名同学的比较结果,看看你与他的意见是否一致。

(1)比总数师:你能看懂这位同学的想法吗?学生发表意见师总结:比总数。

当次数不同时,比总数是不合理的。

(2)比最大数师:这位同学又是在比什么?你认为合理吗?师总结:一次的得分不能代表他的整体水平。

过渡:看来这两种方法都不能代表出他们各自的整体水平,那应该怎么来比呢?4、建立平均数的比较方式呈现小王和小方的的比较,你能解释一下吗?设问:这里的5代表什么?---一分钟的投篮个数师:他用一个数来代表他一分钟的投篮的个数,你认为这样合理吗?为什么?过渡:看来用一个数来代表他一分钟的投篮水平比较公平,那小张和小刘你能找到一个数来代表他们一分钟的投篮水平吗?5.汇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师:你是怎么来比较他们的水平高低的?几个设问:4能代表他第一次或第二,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怎么没有一次的投篮个数是4呢?4究竟代表的是他哪一次的投篮水平?总结:这个4代表的是小张的一分钟投篮的整体水平。

像这样能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6.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解释小刘的投篮水平。

请学生多次解释。

其中渗透平均数的方法。

总结:看来大家用平均数的方法可以比较科学地比较出投篮水平最高的是小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服气的蓝猫——求平均数”教学纪实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6册第6单元的《比一比》一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未知世界已不是单纯的好奇,而是充满着猜想和探索。

因此在本节课中,力争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让观点交锋。

让智慧碰撞,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移多补少”等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教师采用激趣——创设——组织——引导的方式教学本节课。

2.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

3.评价方式:本节课运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

4.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课件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电脑出示姚明的照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姚明。

)你们对姚明有哪些了解,谁愿意说说?
生:姚明身高2.26米。

生:他在美国NBA打篮球。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姚明哥哥,自从加入美国NBA之后,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篮球巨星。

姚明哥哥技术全面。

尤其是罚球百发百中。

(课件出示。

)
师:小朋友们,这又是谁?(蓝猫。

)它带着好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虽然它们个子矮,但特别不服气,一定要与姚明队比比谁的投篮技术好。

同学们,你们愿意当裁判吗?(愿意。

)那好你们来评判一下两个队哪个队投篮更准!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一)创设情境
师:继续来看大屏幕,这是两个队在相同的时间内投篮的情况,姚明队只有4人,投中篮球的数量分别是:1号队员投中6个,2号队员投中4个,3号队员投中6个,4号队员投中8个。

蓝猫队则派5个。

前来应战。

谁能介绍蓝猫队每名队员投篮的情况?
生:蓝猫队1号队员投中5个,2号队员投中6个,3号队员投中5个,4号队员投中4个,5号队员投中5个。

师:你们静静地思考一下,哪个队投篮更准呢?请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蓝猫队投中的总数多,投中25个,姚明队投中了24个,所以蓝猫队投篮准。

师:有多少同学和他的想法一样?
师:谁还有其他想法?
生:投中最多的队员在姚明队,他投中了8个,姚明队投篮更准。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应该看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几个球。

师:谁和他想的一样,请举手。

师:通过你们的总结,要比较哪个队投篮准,有这样3种情况:第1种,比较投篮的总数。

第2种,一个人投中的多,就代表整个队伍投得准。

第3种,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

师:有的同学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哪个队投篮准,比较总数就行,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
生:不合理,人数不同,人数多的占便宜。

师:还有的同学认为,一名队员投得多,就认为该队投得准,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生:一个人的表现,不能代表整个队伍的情况。

师:这两种方案都不行,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哪个队投篮投得准,谁知道怎样比较才合理呢?
生: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

师:同意吗?
生:同意。

(二)探究平均数的方法及意义
1.探究平均每个队员投中个数的两种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研究怎样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

师:课前老师给同学准备了学具,同学们可以借助学具小组合作,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法进行研究。

师:谁愿意汇报,汇报时先说出你们采用的方法,然后再讲怎样求的。

生:我用的是摆学具方法,把多的部分放到少的那里,这样就求出了姚明队平均每个队员投中6个,蓝猫队平均每个队员投中5个。

师:小组分工明确、操作熟练,通过把多的移给了少的,很快地求出了平均每名队员投中了多少个篮球,谁来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板书:移多补少。

)
师:还有的同学用的是计算的方法,请这两名同学讲讲他们是怎样求的。

师:看来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有两种方法:(1)是用操作的方法;
(2)是用计算的方法。

当然解决问题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2.揭示平均数。

师:哪个队投篮更准呢?(姚明队。

)
师:姚明队的“6”个,蓝猫队的“5”个,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这两个数还有新的名字吗?(板书:平均数。

)
师:原来姚明队、蓝猫队每名队员投中的不一样多,由于把多的补给了少的,这样每个队员投的一样多吗?(一样多。

)这个“6”和“5”是每个人真正投中的数量吗?(不是,这是两个队投中的平均值。

)
3.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两个队谁投篮投得准的问题。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平均数,老师这准备了一些数据:
(1)小刚、小红、小华、小军4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0岁。

(2)哈尔滨师范附小三年一班男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8厘米。

(3)王明期中考试数学、语文、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8分。

看到这条信息你们能知道什么?(最后屏幕打出实际成绩100分、98分、96分。

)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一定代表实际数量,平均数应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平均数,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
师:你的资料在哪里找到的?
师: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学习数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方法。

三、解释应用,内化升华
师:蓝猫队没有姚明队投篮准,但特别不服气,它们用刻苦训练来提高技术,你们看——(课件出示。

)
1.观察蓝猫队前4天投中篮球情况统计图,请你们计算出平均投中多少个?你们先猜测一下,平均数应该在哪两个数之间?大概是多少?谁来说?(出示课件。

) 生: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应该是200。

师:你们猜测得对不对呢?我们把第一张答题卡拿出来,自己验证一下。

师:谁愿意拿着你的答题卡到前面来汇报?
师:谁愿意来评价一下这名同学的汇报?
师:你能发现同学的优点,这也是你的优点。

2.蓝猫队员骑自行车训练体能,观察统计表,求平均数。

师:蓝猫队不但天天练习投篮,而且天天加强体能训练。

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
师:同学们把第二张答题卡拿出来。

独立完成。

师:谁愿意来汇报?
3.蓝猫队队长看到队员们刻苦训练,它为队员们每天买矿泉水,但是账单被小蓝猫不小心弄污了,你能帮它们算出第4天买了多少瓶水吗?(课件出示。

) 师:根据前3天饮用矿泉水的数量,你估计第4天饮用了多少瓶水?
师: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把第三张答题卡拿出来,小组先讨论,然后解答验证。

师:根据这4天饮用矿泉水的数量,你能知道什么?
师:小蓝猫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进行了刻苦的训练,在这里我们共同祝愿它们取得优异成绩,好吗?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来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那你们
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吗?先把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在统计表中,然后再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只列式不计算。

(学生汇报。

)
师:回家后把结果计算出来,计算有困难的可以利用计算器来帮忙。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通过小组之间自主研究、合作探索,学会了用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