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公共外交理论与体系的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公共外交理论与体系的构建

1965年,美国塔弗兹大学埃德蒙·格利恩(Edmund Gullion)教授最早使用“公共外交”概念后,“公共外交”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国际政治理论和新闻报道中。最近十年,“公共外交”引起了中国政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公共外交研究热”。本文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总结成果,提出不足,以启迪今后中国学界对公共外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文献分析

中国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0-2001年期间涉及“公共外交”的文献较少,主要以周启朋的《国外外交学》、鲁毅等编的《外交学概论》、韩召颖的《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和龚文庠的论文《宣传的

幻术——美国政治传播中媒介手段的运用》等为代表。九一一事件后,受到美国国内公共外交研究浪潮的冲击,不少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公共外交问题。据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统计,从2001年至2012年3月,发表的涉及公共外交的论文(包括硕士和博士论文)共计683篇(参见表2),其中,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7篇(参见表1和表3)。近五年,研究公共外交的学术著作也相继出版,主要有:韩方明的《公共外交概论》、赵可金的《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和《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赵启正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和《跨国对话:公共外交的智慧》、欧亚和王朋进的《媒体应对:公共外交的传播理论与实务》、檀有志的《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赵新利的《中日传播与公共外交》、仵胜奇的《布什政府与中东公共外交》等。2010年3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

[摘要] 近年来,政界和学界对公共外交的研究逐渐升温,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议题非常广泛,研究性质集中于实践操作类,其中,对中国和美国公共外交的政策研究最多。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对象和形式的不同观点以及与国际政治理论的关系都做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对中国公共外交体系构建也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即将公共外交提升至战略高度、淡化政府角色,利用多元行为体开展公共外交、制定符合外国公众文化和习惯的政策。同时,目前的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即研究多主观判断,缺少研究公共外交的分析方法;宏观概说居多,缺少具体步骤研究;对短期公共外交措施缺乏研究等。

[关键词] 公共外交;研究综述;软实力;国际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489(2012)05-0071-08

吴泽林

(江苏省行政学院 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3)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2 No.5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5 期

会创办的《公共外交通讯》(第二期开始更名为《公共外交季刊》)把公共外交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各类期刊发表公共外交文章的数量在增加。2008-2012年3月,各类期刊和国际政治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占总发表数量的80%和68%,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二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占总发表数量的59%和51%,均超过了总数的一半。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在近几年的蓬勃发展

源于中国近年来活跃的公共外交实践和政界的高度重视:第一,2009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精辟论述了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一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外交全局的战略高度;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工作报告中强调积极推动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2011年,外交部创办“外交小灵通”微博和“外交服务站”广播节目。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政界正越来越认识到公共外交的作用,公共外交的地位正在提升。第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2011年西安世园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给中国实践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舞台。近年来,中国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技术等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学者们纷纷提出“体育外交”、“世博外交”、“高铁外交”、“熊猫外交”等新名词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第三,高校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纷纷成立,相关会议不断召开。201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2011年,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中心成立;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座谈会、软实力与中国公共外交研讨会、公共外交国际论坛等无疑为公共外交的研究提供了无穷的活力。

从文章性质来看,有关公共外交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类:(1)理论构建类,在对公共外交的论

述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的阐述,结合公共外交的

表1 2001-2012年3月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关于公共外交论文发表数量

表2 各类期刊公共外交论文发表年度情况

表3 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公共外交论文发表年度情况

具体实践来研究其历史发展、概念界定、产生背景;利用既有理论或范式进行分析;提出新的概念、框架、范式,探讨公共外交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等。(2)实践操作类,在论述公共外交的过程中,侧重于描述或评析一国公共外交的活动,分析其具体的公共外交政策;比较两国或多国公共外交政策、目标、途径的不同,等等。(3)会议综述类,介绍学者对公共外交的基本观点、看法以及成果与不足。笔者按照文章的性质对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发表的97篇文章进行归类,参见表4。

从文章性质来看,实践操作类文章占了多数,其原因可能是:第一,公共外交对中国来说还是新生事物,所以学者们主要以介绍和评析国外公共外交的政策和经验为主。第二,公共外交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对外活动,对策论的研究有助于中国探索自身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第三,由于公共外交的核心是观念和信息的交流,多数学者主要从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公共关系学等

跨学科角度进行探讨,其研究范式还比较粗糙。

从研究国别来看,对美国公共外交的政策研究占很大一部分。但是,目前学界的研究正逐步从介绍发达国家的公共外交政策向思考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体系以及中国如何针对他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方向转化。除了对中国和美国公共外交的研究外,对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欧盟、上合组织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公共外交的发

展、政策、比较研究,学界也有一定的成果(见表5)。

中国学界对公共外交研究的议题非常广泛,至少涉及58个方面,主要集中于:公共外交的界定及产生背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意义和必要性、目前中国公共外交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对策等(见表6)。

二、对公共外交的界定

对公共外交的界定几乎是每篇有关公共外交的论文都需要首先阐述的。按照年份顺序来看,核心期刊的97篇论文对公共外交概念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在不断地研究的过程中,中国学者通过阐述西方国家的定义,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适合中国公共外交的定义。

(一)关于公共外交的主体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外交的主体只能是一国政府,否则容易和“民间外交”产生冲突;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以一国政府为主导的多种行为体都是公共外交主体。2006年之前,学界采用前者的定义为主,2006年之后,学界开始不断扩展公共外交主体,第二种观点应运而生。唐小松、王义桅、齐前进三位学者在2003年发表的关于公共外交的5篇论文中对主体的表述均为一国政府;2005-2006年,学者虽然仍强调主体是一国政府,但逐渐提出“政府扶持”、“政府组织”等词汇。高飞认为,其“行为主体是一国政府,即政府出面组织或者幕后支持,按照政

府意志开展活动”;

[1](P.106)

孙红认为,

“公共外交

表4 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论文性质分类表

表5 文献国别分类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