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最新4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最新4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最新4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内容:P一qi:例1 “做一做” 、练习五:2、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三、巩固提高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830+420=()+()()+200=()+3727+29=29+()A+()=20 +()2、完成P19“练习五”第2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6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6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6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6—57页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能告诉大家用字母怎样来表示?各是什么意思?生1:a+b=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交换律。

)生2:(a+b)+c=a+(b+c)(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进行一个抢答小比赛:师:看得出大家对这两个运算律已经掌握的不错了。

接下来咱们来一个抢答比赛。

比比谁最快说出气球上三个数的和。

算好了直接站起来报得数。

(64、19、36)(38、18、32)(75、27、63)出示第一组气球:64、19、36学生口答后提问:你怎么算的这么快的?你怎么想到先将64和36相加呢?明确: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比较简便(板书“简便”)。

出示第二组气球:75、27、73师:怎么算的?这样算真简便。

下一组。

出示第三组气球:38、18、32师:这题没有两个数相加得100的,咱们怎么办的?3、小结谈话:看来,要想算的快,是有窍门的。

只要找到了方法,把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计算就更简便。

我们今天就要一起研究,如何简便计算。

(补全课题:简便计算)二、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例题图。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3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3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3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一)出示情境图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1.出示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共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一⑦2)+2869+(一⑦2+28)壹伍5+(145+207)(壹伍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米)40+56=56+40(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一⑦2)+28=69+(一⑦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3.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3.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发现,交换小明和小红的角色,苹果总数不变。

2. 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举例验证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 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3. 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 强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场景可以用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新知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总结提升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思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环节,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并观察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者:唐荣教学设计: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28+17)+23 28+(17+23)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11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场景图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一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老师呀?那可不行。

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2、提出问题。

谈话:再过一两周,我们学校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了,最近,同学们锻炼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去体育活动场看看吧!体育活动场上有28个男生在跳绳,一qi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提问: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比踢毽子的多几人?(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5)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三个问题。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形成方法。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演讲致辞、心得体会、职业规划、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career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分享自己的观点时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说明他们在课堂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但也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掌握程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实际运用方面,我觉得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增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一章节。遇到过交换加数或改变计算顺序后结果不变的情况?”(例如:5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和3个苹果加上5个苹果一样多)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小学教育: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讲解教案

小学教育: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讲解教案

小学教育: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讲解教案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讲解教案第一部分:引言数学是小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教育家们常说,“教育是银行,而教育家是银行家。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提供更贴近小学生的教学材料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通过对小学教育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讲解,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讲解2.1 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指在两个或多个加数的任意交换顺序下,所得的和不变的一种性质。

在数学中,我们用字母和数字来表示加数,例如2+3=5,这里的2和3就是加数,5则是它们的和。

在加法交换律中,我们可以将2和3的位置互换,即3+2=5,但是这不会改变其结果,5仍然是2加3的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交换顺序来进行加法运算,例如2+3+4+5和4+3+2+5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14。

2.2 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在三个或多个加数的任意结合顺序下,所得的和不变的一种性质。

对于加法结合律,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加数的交换求解。

例如,2+3+4可以表达为(2+3)+4或2+(3+4),不论哪种表达方式,其结果都是9。

这种性质在进行多位数的加法运算时尤为重要。

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通用性质,可以应用于多个其他类型的数学运算。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讲解3.1 讲解示例为了更好的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讲解示例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简单计算来展示其使用范围,例如:“如果小明一周要做3次作业,每次都需要做2个数学练习,那么一周中,他需要完成多少个练习?”在这个示例中,如果我们按照加法结合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写成(2+2+2)×3,利用柿子后,我们最终可以得到6×3=18。

这种结合律可以在更高级的问题中有所应用,例如三项式乘以另一个三项式。

3.2 练习题在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小学数学教案学习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小学数学教案学习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小学数学教案学习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小学数学教案:学习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教案目标:1. 理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2. 能够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相关的加法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内容:一、引入(5分钟)1. 讲解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交换律:加法中,数的顺序改变,得到的和不变。

例如:2 + 3 =3 + 2。

结合律:加法中,三个数的顺序改变,得到的和不变。

例如:(2+ 3) + 4 = 2 + (3 + 4)。

2. 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作用:例子1: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可以先把苹果放在一起,再分给小红,或者先把自己的苹果分给小红,再放在一起。

最后每个人手里的苹果总数是一样的。

例子2:小明、小华和小红一起去商店买了2个饮料,3个面包和4个苹果,他们可以先把饮料和面包放在一起买,再买苹果;也可以先把面包和苹果放在一起买,再买饮料。

最后他们购买的物品总数是一样的。

二、讲解与实践(2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交换律练习:给学生出示示例题目,让他们两两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

例如:4 + 5 = 5 + 4。

2. 指导学生进行结合律练习:给学生出示示例题目,让他们观察并讨论结合律的运用。

例如:(2 + 3) + 4 = 2 + (3 + 4)。

3. 鼓励学生提出类似的加法算式,以巩固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三、拓展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题目,检验对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掌握程度。

2. 逐一解答练习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随机选择学生解答练习册中的问题,引导他们解答并分享自己的思路。

2. 引导学生讨论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应用,强调其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学生回答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巩固对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3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3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288 =288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三)自学检测1、填空387+425=()+ 387 525+()=137+ 525300+600=()+()()+65=()+352、连线56+68 150+(25+75)150+25+75 50+BB+50 68+56A+B+100 A+(B+100 )三、合作探究(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二)师生互探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5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卡片教学过程: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

教师板书:黄河流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汇报,学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3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二)出示学习目标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展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拟、概括推理的才能。

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拟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展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39+47 83+15 420+18047+39 15+83 180+4202.口答.(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

做黄花多少朵?(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二、学习新课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根底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1.教学加法的意义.(1)例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学生独立解答:137+357=494(千米)加数加数和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通过观察和操作,他们能够发现并理解这两个律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他们自己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2.合作交流法:在学生发现规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律的运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实例。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加法计算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多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与加法交换律进行对比,加深对两个律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加法计算,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加法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掌握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案: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本质,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找零、换算货币等,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2. 探究新知(1)加法交换律a. 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如:2 3 = 3 2。

b.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c. 总结加法交换律的定义: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a. 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结合律,如:(2 3) 4 = 2 (3 4)。

b.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c. 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定义: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2)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4. 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P32页的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至少两个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例子。

五、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优秀7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一)探索加法交换律: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1、感知规律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

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教师必备: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教师必备: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教师必备: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数学作为小学阶段最基本的学科之一,是孩子学习生活中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在小学阶段,加法是孩子最早接触的运算之一,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加法运算中最基本的规律之一。

因此,教师必须要准确地解释这两个规律,并使其成为孩子们数学运算中的自然而然的习惯。

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作用;3、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学会在数学计算中应用这两个规律。

二、教学环节1、预热环节让孩子发表自己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看法和理解,以检查孩子们对这两个基本规律的认识。

2、知识点讲解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解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含义,并阐述这两个规律在实际生活和数学计算中的应用。

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指的是加法运算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例如,3+2=2+3=5。

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指的是加法运算中,若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加数相加,可以先把其中两个加数相加,结果再与其他加数相加,得到的结果不会受到前后顺序的影响。

例如,(1+3)+2=1+(3+2)=6。

3、练习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本练习或者其他适当的练习题目让孩子们理解这两个规律的实际应用。

4、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归纳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这两个规律的实际应用,并让其成为习惯。

四、教学方法1、教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含义。

2、教师应该关注孩子们在练习环节中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进行指导。

3、教师带领孩子们总结归纳,并应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实验演示;3、小组讨论;4、盘算计算。

六、教学流程1、预热环节(10分钟)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看法和理解,以检查孩子们对这两个基本规律的认识。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掌握教案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掌握教案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掌握教案。

一、知识点1:加法交换律1.1 知识点简介加法交换律又叫做交换律,在数学上指两个数进行相加,在相等的情况下,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最后得到的结果也相等。

例如,3+4=4+3=7,6+5=5+6=11。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过程(1)呈现例题老师在黑板上呈现以下例题:3+7=7+3,5+8=8+5,2+9=9+2,然后向学生询问以上式子是否相等,学生可以自己想一想答案,然后向老师报答案。

(2)板书概念老师将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写在黑板上:“加法交换律在两个数相加时,可以把它们的顺序颠倒过来,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3)完成练习老师将下列算式板书在黑板上:5 + 39 + 84 + 67 + 9从表格中找出每组算式的交换式并写出来。

(4)巩固本知识点的联系通过课堂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加法交换律的知识。

二、知识点2:加法结合律2.1 知识点简介加法结合律是指在进行加法运算时,改变加数的顺序不影响运算结果。

例如,(2+3)+4=2+(3+4)=9。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2.3 教学过程(1)呈现例题老师在黑板上呈现以下例题:(5+3)+7=5+(3+7),(9+2)+4=9+(2+4),(7+8)+3=7+(8+3)。

(2)板书概念老师将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写在黑板上:“加法结合律在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相加时,可以改变加数的位置,而不改变运算的结果。

”(3)完成练习老师将下列算式板书在黑板上:2 + (4 + 3)(6 + 3)+ 53 + (9 + 6)8 + (1 + 4)进行计算操作并求出结果。

(4)巩固本知识点的联系通过课堂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加法结合律的知识。

比如猜数字、数学狂人等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

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

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

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

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7.教师小结,引出:加法结合律(板书)。

如果用a、b、c 分别表示这三个加数,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成?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它们都是运用在加法中的规律。

师总结。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3)凑整百小练习。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