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学习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方法】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然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的。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有所不同
请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本节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汉武帝时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预习案】
知识梳理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1秦末,破坏严重。2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3统治者为了
(2)措施:
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①汉朝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国力。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等
大家都知道: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基于上述情况,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而儒生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为武帝所接受。
知识梳理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
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思想主张:
(1)“”和“”
战国时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其中,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
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然而,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春秋时的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因此,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即天地之常理。可现在思想驳杂无法维持一统,所以他提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
(2)为了加强君权,他宣扬“”的政治思想,提出来“”、“”学说。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皇帝是天子,即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所有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此外,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当然,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而且,他还提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3)提出“”,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推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4、影响:(扭转局势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后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知识梳理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3)教育方面:兴办,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为“五经”;前124年,又在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五经”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2)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太学设立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各郡县设立。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