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主题概述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游鱼、溪流、树木等,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2.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二)一词多义可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2.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够)3. 环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4.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5.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6. 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7. 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三)重要虚词1.之①心乐之(代词,代指水声)②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2.其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代词,那)②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3.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把)②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③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4.而①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不译)②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不译)(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3.下见小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完美版)PPT课件

《小石潭记》(完美版)PPT课件

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
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游记的写法,按照游览的顺 序,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为线索展 开描述。
段落大意
第一段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 二段描绘了潭中景物,第三段介绍了 小潭的源流,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 石潭周围气氛的感受。
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
语言特色
文章语言优美、精炼、生动,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小石潭的美景之中。
CHAPTER 04
《小石潭记》的实践应用
《小石潭记》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知识教学
通过《小石潭记》的学习,学生 可以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
汇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鉴赏教学
通过对《小石潭记》的深入分析,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 趣。
文化背景教学
结合《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介 绍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增 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CHAPTER
03
《小石潭记》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对《小石潭记》的评价
高度赞誉
许多评论家认为《小石潭记》是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其艺 术成就和文学价值极高。
批判与争议
部分评论家认为柳宗元的写作风 格过于雕琢,过于追求形式美, 有时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小石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要地位
作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之一, 《小石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 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瑰 宝。
02
柳宗元一生坎坷,曾参与永贞革 新,后被贬至永州、柳州等地, 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 苦,风格朴素自然,思想深邃。
《小石潭记》的文学地位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被誉为其山水游记的巅峰之作。

10.《小石潭记》原文、注释和译文

10.《小石潭记》原文、注释和译文

10.小石潭记①柳宗元【原文】从小丘②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③,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④,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⑤。

全石以为底⑥,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⑦,为坻(chí)⑧,为屿(yǔ)⑨,为嵁(kān)⑩,为岩。

青树翠蔓(màn)⑪,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⑫。

潭中鱼可百许头①,皆若空游无所依②。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③,佁(yǐ)然④不动;俶(chù)尔远逝⑤,往来翕(xī)忽⑥,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①。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②,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①,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②。

以其境过清③,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①,龚(gōng)古②,余弟宗玄③。

隶(lì)而从者④,崔氏二小生⑤: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教科书题作《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第1段】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介绍小石潭的方位、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具有很强的动态画面感。

①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

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求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

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摇缀(zhuì) 隶(lì)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标题:《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篇
一、引言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选自他的《永州八记》。

这篇文章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通过对小石潭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热爱。

二、主要内容与分析
1. 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柳宗元在文章中详细描绘了小石潭的位置,它位于深山之中,四周环绕着竹林和石头,水清澈见底,鱼儿游弋其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丽。

2. 作者的情感表达
柳宗元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他欣赏这种静谧而自然的美,但同时也在感叹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这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3. 语言艺术特色
《小石潭记》的语言优美,句式灵活,形象生动。

柳宗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文章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三、结语
总的来说,《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展现了柳宗元卓越的文笔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沉的情感。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柳宗元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感情,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启示。

小石潭记问题及答案:《小石潭记》精选问题探究精选

小石潭记问题及答案:《小石潭记》精选问题探究精选

1、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提示: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提示: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似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提示: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屿、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小石潭景美境幽,为什么在作者看来却是“凄神寒骨〞,“不可久居〞呢?这得从本文的写作背景说起。

柳宗元是个主张革新政治的人,他因此长期过着贬谪的生活。

?小石潭记?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之后写的。

一个期望革新而有所为的人,却长期遭受贬谪,其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作者访游的尽管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并且开始也是“心乐之〞,但是一时之乐毕竟抵挡不了因遭贬失意所带来的抑郁愁闷之情。

于是,在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原本美丽的景致,便自然地“凄清〞“幽邃〞起来了,以致发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

5、本文的比喻修辞有何传神之处?本文中比喻的精巧足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两者取喻实际为人们所熟悉,用词也朴素,然而又何等精当,何等生动自然!那银蛇般游走着的溪水,似乎把静止的“斗折〞的岸势也带动起来,随着“游者〞的眺望,活生生地向远方延伸,“不可知其源〞。

而那蛇行的溪流有的地方水光闪闪,是“明〞,有的地方为石岸所蔽,看不见,是“暗〞,这种精巧的描摹更是在清新的画面上增添了令人神往的色彩。

此外,用“犬牙差互〞摹状岸势的参差不齐,用“如鸣佩环〞摹拟清脆悦耳的水声,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作者的具体感受来取喻。

正由于作者运用这些精当贴切的比喻,极尽描绘形容之能事,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自然清新,美不胜收。

6、文中对“鱼〞的描绘有什么作用?作者表现潭水的清澈之时,更妙的还是写鱼这一段描写。

初中语文必背篇目:《小石潭记》柳宗元

初中语文必背篇目:《小石潭记》柳宗元

小石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被列为初中语文必背篇目。

它通过描写身世的沧桑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小石潭记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人生启迪有着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对小石潭记的详细解读。

一、小石潭记的背景和作者柳宗元小石潭记是北宋文学家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文学上的一部杰作。

柳宗元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文选阳翰林”,享有盛名。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风格清新俊逸,充满着豪放、奔放的个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小石潭记便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

二、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小石潭记以作者亲身经历为素材,借景抒情,叙述了自己在小石潭的所见所感。

文章开篇便用“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获其世名,盖闻大雨之秋必大风”。

通过对自然界大自然环境的描写,引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以及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感怀。

接下来通过对石潭周围的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自然恬静、朴素的行文风格,使得整篇文章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

继而,柳宗元通过自然景观和石潭的变迁,借以表达出自己的宿命感与情怀,并以此反衬出人生无常的沧桑变化,以及对生命的感慨。

文章言犹未尽处,作者又通过对石潭附近民居建筑的描述,表现出了对古老乡土的怀念之情。

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之中,小石潭记以其朴实而饱含深情的笔触,传递了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

三、小石潭记的艺术特点小石潭记是一篇以散文形式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

它具有以下几点显著的艺术特点:小石潭记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在对自然美的描写中体现了柳宗元对自然美的感受与思考。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色,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描写中寓意丰富,深刻而含蓄。

小石潭记深刻而真挚地反映出了柳宗元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命运的磋商,对历史的省察,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第11篇 小石潭记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第11篇 小石潭记
【答】①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 后长期的心情暗中契合,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 下。②“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 内心的落寞。
【写法赏析】
1.[教参问题探究改编]本文写景采用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的方法,请简要分析。
2.本文第2段写景极具特色,结合内容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 3.文章是怎样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 析。 4.分析第3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溪流、岸势的特点。 5.文中有不少地方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请举例简要分析。
2. 本 文 第 2 段 写 景 极 具 特 色 , 结 合 内 容 分 析 作 者 运 用 了 哪 些 方 法。
【答】方法一:侧面描写。本段写游鱼历历可见,从侧面突出了小 石潭水的清澈、纯净。
方法二:动静结合。写游鱼,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方法三:拟人。“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鱼 儿的欢快,也表现了作者的喜悦。
1.[教材思考探究]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 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 ①由“隔篁竹”听到悦耳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清 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树,都让作者内心愉悦。②写潭中的 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作者在游鱼的“似与游者相乐”中感受到 快乐。③把周围的凄清环境与作者被贬谪后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契 合,含蓄表现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答】 比喻。用北斗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 溪的形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的特点。用狗 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流岸势参 差不齐的特点。
5.文中有不少地方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请举例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如鸣珮环,心乐之”,作者以清越的珮环之音 来写水声,表达了听闻水声而身心愉悦之情。②观鱼时写鱼自在活 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与鱼同乐、融于自然的欢快心 情。③久坐潭上,看到四周“竹树环合”的景象,感觉“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含蓄地表达作者被贬后忧伤悲凉的心情。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唐】柳宗元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唐】柳宗元
一种角色。
【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 (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 (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 (介词,因为)
为:①全石以为底 (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 (动词,“成为”)
清:①水尤清冽 (形容词,清凉) ②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 (助动词,能够)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和 幽深冷寂的气氛 ,抒发了作者贬官 失意后的孤凄悲凉的心情。
小结:
内容: 描写小石潭
写作方法: 侧面烘托、动静结合、定点 特写、形象比喻等。
小潭特点: 幽静
作者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你觉得文章哪处景物描写最精彩?请说 出理由?
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赏析:生动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和游鱼
的形神姿态,动静结合,令人赏心悦目。
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 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赏析:写潭西南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 征,运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了出 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第二段】
可百许头:可:大约。许:表约数,相当于
“来”
空游: 空:在空中 日光下澈: 下:向下
影布: 映在。 佁然: 呆呆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离去。 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似与游者相乐: 乐:欢乐,逗乐
【第三段】: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地请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朗 同
③潭其西岸南势//而犬望牙/,差斗互折,/蛇不行可/,知明其灭源/可。见。读课文

小石潭记听课记录

小石潭记听课记录

《小石潭记》听课记录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永州游玩时发现了一个小石潭,并在潭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以下是听课记录:
1.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 文章背景:《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在永州任职期间创作的。

永州位于今湖南省南部,当时是一个偏远的地方。

柳宗元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这段时间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3. 文章内容: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描绘了作者在永州游玩时发现了一个小石潭的情景。

作者在潭边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他还在潭边遇到了一位渔夫,与他交谈,了解到了渔夫的生活和思想。

最后,作者离开了小石潭,但这段美好的时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文章特点:
-语言优美:柳宗元的散文以优美的文字著称,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情感真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非常真挚,令人感动。

-寓意深刻: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美景和渔夫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

5. 课后思考:
-如何理解柳宗元在文章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石潭记》中的渔夫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通过渔夫的形象传达了什么?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什么?。

小石潭记导入语设计

小石潭记导入语设计

小石潭记导入语设计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小石潭记的背景介绍
二、小石潭记的导入语设计原则
三、小石潭记的导入语示例
正文
一、小石潭记的背景介绍
《小石潭记》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游记,描绘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游历小石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借景抒怀的情怀。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被誉为中国古代游记的佳作。

二、小石潭记的导入语设计原则
设计《小石潭记》的导入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简洁明了:导入语应简洁易懂,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引发兴趣:导入语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其产生阅读的兴趣。

3.紧扣主题:导入语应与文章的主题紧密相关,能够引导读者对文章主题产生初步的认识。

三、小石潭记的导入语示例
“贬官的日子里,他游历了小石潭,用心灵的笔触描绘出那里的美景,让我们随着他的脚步,一起领略大自然的奇妙。

第1页共1页。

文言文学习宝典:《小石潭记》(知识梳理)(解析版)

文言文学习宝典:《小石潭记》(知识梳理)(解析版)

专题03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等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学习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感悟能力,体会作者内心隐藏的丰富情感。

【文本解读】一、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小石潭”是作者所游览的一个地方,“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题目表明这是一篇游记。

2.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

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又工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代表作有《渔翁》《捕蛇者说》等。

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失意使他心情抑郁,于是他常在闲暇之余游山玩水,借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4.知识链接记“记”是记载、描写事物的文字。

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三种。

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二、基础知识(一)词类活用(二)一词多义。

(三)古今异义(四)重点虚词(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吾)心乐之。

(省略主语)②(向)潭西南而望。

(省略介词)(2)倒装句①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三、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对小石潭加以描绘,着意渲染了小石潭静穆、幽美的环境,抒发了自己谪居时的悲凉凄怆之情。

柳宗元简介小石潭记

柳宗元简介小石潭记

柳宗元简介小石潭记诗人柳宗元把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写了出来,情景交融,表达作者被贬后心情复杂。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小石潭记背后的恐怖故事 小石潭记的恐怖真相

小石潭记背后的恐怖故事 小石潭记的恐怖真相

小石潭记背后的恐怖故事小石潭记的恐怖真相人生三重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总结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其中列举的三句词,从表面看,写的都是婉约情事,但王国维借词引申,却有了另一番哲思韵味。

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三篇名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都是脍炙人口之作,都是作者在被贬失意的人生旅途中写就,相似的境遇下,三人呈现出的状态,恰好符合了王国维所说的三重人生境界。

本文我们就来一一聊过。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之《小石潭记》:柳宗元的迷茫“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词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一夜西风,树叶零落,萧索之景,衬托出人的孤独心境。

接着出人意料地,作者又展现出一种阔远之境:登高远眺,前路苍茫,一个孤单怅惘的背影,跃然于读者脑中。

此一境界,是人生迷茫,不知前路几何。

刚踏入社会时,我们都梦想做一番大事业,但却找不到的方向,或者在人生的某个低谷阶段,看不到未来的出路。

就像被贬永州的柳宗元。

柳宗元,我们之所以记住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因为他的《捕蛇者说》、《黔之驴》、《永州八记》。

正因如此,我们会恍惚以为,他就是个唐代的文人。

其实这些文章,不过是他失意人生中的副产品。

作为出身河东柳氏的世家官宦子弟,柳宗元从小就是个成绩优秀、理想高远的“三好学生”。

写诗写文,不过是他茶余饭后的甜点,他的理想是匡扶社稷,回到那个让人怀恋的大唐盛世。

我们都知道,唐朝以“安史之乱”为界,被拦腰分成了两截。

前半段,大唐是一个辉煌的世界性帝国,开放、繁盛、万国来朝;后半段,大唐内被宦官架空,外被藩镇倾轧,苦苦挣扎在泥潭之中。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柳宗元因为参加以王叔文为首政治革新集团,失败后遭到权贵排挤,被贬。

先被贬为邵州刺史,相当于一个市的一把手。

还没有到任,在赴任的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即被贬为更偏远的一个乡里的普通办事员。

换句话说,皇帝对这件事情的责问还没到底,王叔文当年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就被处死了。

作为变法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内心可想而知是怕的。

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讲到,祖先的坟墓被人破坏了,家乡的房屋、田地产业被人破坏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背景,就是柳宗元的母亲,也跟着他到了永州,而且在半年后就死在了永州。

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非常大,所以他也非常自责。

他认为,不是天降灾难,而是因为母亲很不幸有他这么一个“恶子”。

加上母亲死了之后,还不能安葬在故土,所以他对自己非常自责。

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

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原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文章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致,精美异常。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被任务是古文中写景散文的名篇。

今天就随查字典语文小编来学习下小石潭记写作背景,希望对大家理解和把握全文中心思想有帮助。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
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小石潭记柳宗元简介

小石潭记柳宗元简介

小石潭记柳宗元简介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
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该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恬静幽美
的小石潭,通过对潭水、鱼虾、莲花等自然物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思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号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

他曾任过多个官职,如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并参与过
“新乐府运动”,提倡“新乐府”,倡导以新意旧词为主要特征的诗
歌创作风格。

同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着卓
越成就。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散文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具有重要
地位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细致入微地描写
和抒发情感,在艺术效果上达到了极高水平。

同时,文章还融合了作
者的思想观点,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类价值的思考。

这种融合
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的写作风格,开创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新局面。

总之,小石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篇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作品,它不仅在艺术效果上达到了极高水平,而且融合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人类生命价值的思考。

同时,柳宗元作为一位杰
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而卓越的印记。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不可知其源
能够
不可久居
向西 在空中
可以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西南而望 向西南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爬行那样 像狗的牙齿那样 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以……为乐(感到快乐)
1
其岸势犬牙差互 动词作名词 意动用法 如鸣珮环 心乐之 凄神寒骨
从小山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 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好像佩带的珮 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情为之 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辟出道路,向 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 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 面,形成各种各样的岩石和小岛。青 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 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 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 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 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 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可以呆得太 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 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 的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 叫恕己, 一个叫奉壹。
问题导学
石潭里的鱼约有一百来条, 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 么依靠 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 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 (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远远望去)不能知道溪水的 源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 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 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 石 潭 记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情节,赏析本文的技法特 色。 3.体味文章的情感变化和体会作 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06《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文思维导图

06《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文思维导图

(统编本)八下《小石潭记》柳宗元写作背景内容结构文章主旨艺术特色顺序发现小石潭1.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境。

小石潭景色优美,充满生机,却位于偏僻之地,不为人知。

无人观赏的小石潭与作者的人生际遇有相似之处,小石潭景物的清幽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照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

代表作有寓言《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诗歌《江雪》《渔翁》,游记散文“永州八记”等。

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隔、闻、伐、取、见潭水游鱼清澈(侧面)活泼(动静)景物溪身岸势曲折蜿蜒参差不齐幽深冷寂移步换景特写镜头形象比喻寓情于景写法抒情环境清幽孤寂凄苦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

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满怀愤懑。

他便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快乐凄苦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及周围的树木等,渲染了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为屿,为,为岩。

青树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环一作:)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竹:竹林。

[3]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清,清澈。

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为屿,为,为岩:成为、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水中高地。

屿,小岛。

,高低不平的岩石。

岩,岩石。

[8]翠:碧绿的茎。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

然,呆呆的样子。

[14]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尔,忽然。

[15]往来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

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幽: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悄,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深。

悄,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

以,因为。

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隶而从:跟着同去的。

隶:随从。

而:表并列。

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全石底以出;以,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