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016_2017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畜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某某某某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某某华阴市。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某某某某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某某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某某登封市),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X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望岳岱宗/ 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2)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2)
10.检查学生对诗句大意的理解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四、合作探究
1.《望岳》里面的“岳”点明了望的什么?具体指什么?从诗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对象。泰山。岱宗。
2.那诗人望到了泰山的什么景象呢?
望到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3.这些景象从诗的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并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用到了什么表现手法?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
对诗中重点句子进行赏析
总结本诗的主旨
回答春天给自己的感觉
听师朗读,再自由读,尝试背诵
个人背诵,齐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人复备
三、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学生听读
3.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个别字的字形。
4.点名读,师生评读
5.学生齐读
6.学生再自由读,尝试背诵
7.学生个别背
8.学生齐背
9.学生小组讨论,了解诗句 大意。教师巡视,解答 疑问
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分组讨论,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做个标记。
作业
背诵以及默写《望岳》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人复备
一、自主先学
我们都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歌 ? 你对他了解多少?
1.杜甫简介(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工部等,唐朝现实主义大诗人,号称“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知识链接】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自主学习】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4、根据课下注释,同学们理解文意能自己用语言说出来!【合作探究】《望岳》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解释6、诗歌名句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说出是那一句并加以赏析:《春望》内容、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感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古文学习,对一般古诗文内容含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

况且学习文言文难免会有点枯燥。

另外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同杜甫笔下的社会相离太远,这就给学生感悟诗歌造成一定的障碍。

所以本节课我会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通过现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法去理解、感悟课文。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请大家看杜甫的图片,用一个动词形容杜甫的神态。

——望。

对,就是望。

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这座山就是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人心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人认为,泰山是离天最近的一座山。

这座山,在杜甫的眼里和笔下,又是怎样的呢?2.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

预设示例:——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高大巍峨的。

——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是很神奇秀丽的。

——感觉到泰山是生机勃勃的,云在飘荡,鸟在飞翔。

——感觉到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小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形态,而且赞美了泰山的神韵。

泰山是高大的,泰山是伟大的。

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

写出了一座形神兼备的泰山。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下面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一、课文赏析1.话说《石壕吏》中的诗人杜甫的名篇《石壕吏》里写到四个人物,吏、老妇、老翁、诗人,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

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到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

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

诗人何以如此沉默?我想,这是因为他除了沉默以外很难有别的选择。

一味同情民间疾苦反对抓壮丁吗?这时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数十万人马已兵败邺城,正准备在河阳与叛军作拼死的决战,如果再吃败仗,国家的前途将不堪设想,所以非补兵源不可,哪怕多一个炊事老太也好。

那么就拥护“吏夜捉人”吗?作者也不忍,人民群众已经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这一家的牺牲尤其惨重,怎么好再来抓人?作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实在无话可说。

如果杜甫是一个完全“惟上”的俗吏,那么事情就很简单,他可以向这一家人讲大道理,动员他们要爱国,要以大局为重;如果杜甫是一个一般的所谓人道主义者,他可以不管国家大事,一味高唱同情民间疾苦、为民请命的高调。

然而杜甫既非居于庙堂,也非江湖处士,而是一个小官,他已被赶出朝廷,新的职务是华州司功参军,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君与民这两头他都要顾及,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无计可施,于是他就在这巨大的痛苦中无可奈何地沉默了。

2.《石壕吏》,现实主义的典范《石壕吏》是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达到了高尔基所说的“现实之客观的描写”的地步,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将主观的评价寓于客观的叙述之中。

这首诗中,诗人是在场的,却始终没开腔,只是如实地据事直书,让事实本身说话,通过事实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可怜可恨自在其中。

第二,用自传体。

这是一首叙事诗。

但就它记载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个生活片断这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作者自传中的一页,一篇日记。

用自传体,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利用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修辞方式。

2.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堂实录一、朗读感知,学习《望岳》【设计意图:意在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赏析诗歌语言】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明确:(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3)唐朝盛世。

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合作探究,赏析诗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3.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1.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千古名句大家都早就听过,甚至有的同学经常用它来喻指自己的远大抱负。

那么,你知道它是谁的诗句吗?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写出如此满怀豪情的诗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早期的代表作品一--《望岳》。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离开四川漂泊两湖,在湖南病逝。

作品有《杜工部集》。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l 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

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N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3. 文体常识律诗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颈联一般要求对仗。

《望岳》阅读赏析(一)朗读诗歌,理解内容1. 自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正音。

岱宗夫如何()决眦入归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10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造化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3)会当凌绝顶(4)浑欲不胜簪(5)荡胸生曾云3. 多种形式地朗读。

(1) 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诗歌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3 )同位互读,相互点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

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的语言,了解作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

背诵《望岳》并加以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抽学生叙述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望岳》是杜甫早年漫游时期的作品,当时他青春年少,壮志凌云,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誓言。

《春望》《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属于杜甫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春望》写于囚于长安时期,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充溢而出,《石壕吏》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

3、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古代诗词是学生常学的内容,一般都要求背诵掌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古诗所考的内容,但对答题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常有失分现象。

二、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大意。

2、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通过品析重点句子,能背默诗歌。

三、评价任务⏹学生能读准字音、节奏,说出诗意。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够展开想象,补充出隐去的内容。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

杜甫诗三首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师寄语: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第二课时巩固提高课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4)浑欲不胜簪簪(zān )(5)老翁逾墙走逾(yú)(6)三男邺城戍邺(yè)戍(shù)(7)如闻泣幽咽咽(yè)(8)老妪力虽衰妪(yù)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5)吏呼一何怒一何:多么(6)老翁逾墙走逾:越过走:跑(7)急应河阳役应:应征(8)独与老翁别别:告别、离别二、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本课三首诗,其中《望月》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透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6、《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7、《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杜甫诗三首精彩开篇词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两副对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撰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撰写的。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

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被后世称为“诗史”。

今天,请随我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读《望岳》和《春望》一、情境导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读他的诗作,我们往往就会觉得有一个衣衫褴褛、沉郁寡欢、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真情诉说。

但是,今天学习的这首创作于青年时代的诗作,我们就会看到另一面的杜甫,一个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满腔抱负、满腔豪气的杜甫。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荡胸生曾.云(cãng) 决眦.入归鸟(zì)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2.听老师朗读诗歌。

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

(1)通假字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3)词类活用①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②浑欲不胜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4.作品链接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至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岳”即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

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三、合作探究(一)《望岳》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岳》的意思。

【交流点拨】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2.读懂诗情。

(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交流点拨】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2)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3.名句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饱含哲理,请你简要品析其精妙之处。

【交流点拨】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两句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从中可见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春望》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交流点拨】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读懂诗情。

(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交流点拨】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望岳⎩⎪⎨⎪⎧⎭⎪⎬⎪⎫首联——远望:青未了(高大、连绵)颔联——近望:割昏晓(雄伟、秀丽)颈联——细望:决眦(胸怀激荡、眼界空阔)尾联——极望:凌绝顶(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春望⎩⎪⎨⎪⎧⎭⎪⎬⎪⎫望中所见——山河在、草木深望中所感——花溅泪、鸟惊心望中所思——烽火、家书望中所想——白头、不胜簪感时忧国五、拓展延伸古诗词中许多名句包含哲理,请你再写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并简要说明其包含的哲理。

【交流】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望远)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抓住关键,才能有所突破)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未来充满无限希望)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实践出真知)第二课时 赏读《石壕吏》一、情境导入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生字词。

石壕吏..(h áo)(l ì) 逾.墙走(y ú) 泣幽咽.(yâ) 邺.城戍.(y â)(sh ù) 河阳役.(y ì) 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②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③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2)词类活用①二男新.战死(形容词用作名词,新近。

)②听妇前.致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4.背景链接《石壕吏》写于战乱流离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杜甫携带家眷和逃难的百姓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

三、合作探究(一)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石壕吏》的内容。

【交流点拨】黄昏时分,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门去看。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刚战死。

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

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

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

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

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

(二)读懂诗情1.全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语简要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

【交流点拨】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交流点拨】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廷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廷捉丁平叛的矛盾。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诗人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诗人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4.小结:《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史》:描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板书设计石壕吏⎩⎪⎪⎨⎪⎪⎧⎭⎪⎪⎬⎪⎪⎫差吏捉人⎩⎪⎨⎪⎧时间:暮地点:石壕村事件:捉人老妇哭诉⎩⎪⎨⎪⎧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自请服役⎩⎪⎨⎪⎧战事紧急:急应老妪服役:备晨炊战争导致灾难深重 五、拓展延伸杜甫名句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②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梦李白二首》③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垂老别》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⑤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⑦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⑧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⑨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