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企垄断的性质及其法律规制

合集下载

国有企业必备制度及法规依据

国有企业必备制度及法规依据

国有企业必备制度及法规依据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在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产业范围和影响力。

为了确保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法规依据来加以规范和引导。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国有企业必备的制度及法规依据。

一、国有企业法律地位及其法律属性国有企业在法律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属性。

首先,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的经济组织,享有国家所有权,并由国家统一管理。

其次,国有企业属于公法主体,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和监管。

最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要遵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和法律法规。

二、国有企业的基本制度1.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权益划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出售与处置、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

这些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合理流转、有效利用,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所有的经济组织,其治理结构必须合理且有效。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等要素。

此外,国有企业还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3.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是指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市场竞争与价格管理制度等。

通过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国有企业能够提高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国有企业的法规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我国公司制度的基本法律,对国有企业的设立、组织、运营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在国有企业的法律制度中,公司法占据着核心地位。

2. 《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法》是我国针对国有企业制定的专门法律法规。

该法主要规定了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职责、经营管理、监督机制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国有企业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

论国有企业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

论国有企业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摘要:《反垄断法》是高级的市场经济之法,中国《反垄断法》的出台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国有企业的垄断与反垄断这个争议性话题,笔者从《反垄断法》的基本特征、立法目的、适用主体、完善意见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对国有企业垄断有没有被本法所规制以及如何被规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有企业;反垄断;反垄断法垄断是限制竞争的一种,它集中体现了限制竞争的本质属性,并且往往是限制竞争的最大企图,因而垄断在反限制竞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反限制竞争法首要的反对对象,以至于常常用垄断来概括、统称限制竞争行为,用反垄断法来概称反限制竞争法。

《反垄断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并向法制化、成熟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理论上讲,《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应该包括一切市场经济的企业主体,但是其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国有垄断行业以及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行政垄断, 是否适用于,《反垄断法》在立法过程, 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反垄断法》出台后有部分评论认为, 其第七条确立了垄断行业的合法性, 排除了《反垄断法》的适用。

笔者认为以上的评论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针对上述观点,笔者将从《反垄断法》的基本特征、立法目的、适用主体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国有企业垄断有没有被本法所规制以及如何被规制。

一、《反垄断法》的基本特征和立法目的(一)国家干预性《反垄断法》是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而进行的调整, 它反对非法垄断、保护有效竞争,是促进和保证国家适度干预的重要力量。

《反垄断法》在本质上就是现代国家为适应弥补民商法调整的不足而自觉地干预市场,以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和经济活力而产生的。

这里所说的国家干预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共同的基础的,因而它与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国家经济统制完全不同。

(二)社会本位性《反垄断法》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并且以社会为本位。

它保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即广大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利益。

我国的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我国的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我国的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作者:刘启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03期[摘要]在我国构建合理公正的市场竞争体系的过程中,行政垄断成为众矢之的。

行政垄断阻碍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的建构,滋生腐败,导致经济垄断。

尽管《反垄断法》已施行数年,但行政垄断依旧屡见不鲜。

规制行政垄断,一是要以《反垄断法》为基础,建立独立的反垄断机构,完善责任体系和实施机制;二是要完善宪法对行政垄断的规制;三是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行政垄断;法律规制;反垄断法[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6)03—0041—03在发达国家,反垄断法一直是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于2008年开始实施《反垄断法》,目的在于通过立法的方式规制垄断行为,但是行政垄断行为依旧存在。

一、行政垄断概述(一)行政垄断的概念关于行政垄断的界定,魏剑发表于1989年的《试论我国的反垄断立法》一文首次从法学角度分析了行政垄断。

此后,王保树先生将垄断划分为经济性与行政性两类,并将行政性垄断界定为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或妨碍企业之间合法竞争的行为。

尽管不少学者尝试界定行政垄断,但这一概念的界定依旧争议不断。

笔者认为,行政垄断的概念可以界定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破坏市场竞争并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行为。

行政垄断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尽管一些学者认为中央政府的垄断与一般的行政垄断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央政府的垄断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规避风险,但笔者认为,判断行政垄断的标准是政府是否在调控市场时滥用了行政权力。

如果中央政府为了一己利益而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那么中央政府就是行政垄断的主体。

滥用行政权力、破坏市场竞争并获取一定利益的行政垄断,其具体表现是:没有法律依据、超越权限或违反程序的行政垄断;所依据的法律本身是为了保护部门或地区利益的行政垄断;有法律依据但违背法律的行政垄断宗旨。

正确处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行政性垄断问题

正确处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行政性垄断问题

正确处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行政性垄断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解决行政性垄断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行政性垄断(administrative monopoly)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某一产业或市场进行垄断控制,限制市场竞争,增加企业利润,削弱市场经济的效率。

针对行政性垄断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正确处理:加强行政监管。

建立健全行政监管体制,确保政府对市场竞争的规范指导和监督。

政府应当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避免利用行政权力垄断市场资源。

完善法律制度。

通过法律手段,明确限制行政性垄断的范围和条件。

制定相关法规,规定政府对市场资源分配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竞争的空间。

鼓励市场竞争。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政性垄断。

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垄断领域,增加市场竞争的强度。

第五,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反垄断执法机构,加强对垄断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对于涉及垄断行为的国有企业,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

第六,加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国有企业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明确产权,制定清晰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减少政府干预。

加强对垄断行为的舆论监督。

媒体要积极参与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监督,发现并曝光垄断行为,引导公众对垄断行为的关注,促使政府采取行动。

正确处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行政性垄断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完善法律制度,鼓励市场竞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力度,加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加强对垄断行为的舆论监督。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论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1)

论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1)

论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1)引言 (3)一、行政垄断行为概述 (3)(一)行政垄断的基本概念 (3)(二)我国行政垄断的分类 (4)二、我国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其不足 (5)(一)我国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现状 (5)(二)我国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的不足 (6)三、国外法律规制垄断行为的经验 (7)(一)欧盟反行政垄断的法律体制 (7)(二)乌克兰反行政垄断的法律体制 (8)四、完善我国反行政垄断的法律体系的建议 (9)(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反垄断体系 (9)(二)构建反垄断违宪审查制度 (10)(三)明确行政垄断的责任追究制度 (11)结论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2)本文摘要 (14)在我国现阶段中,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竞争的行为屡见不鲜。

特别是在国企和民企之间的竞争中,政府给予了国企大量的政策和经济补贴,特别是政策上的。

一些国企和企事业单位利用手头上的特权排除市场竞争。

行政垄断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英美国家早在20世纪初也出现了行政垄断,而我国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因而行政垄断的问题更为突出。

垄断并不天然的阻碍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看造成垄断的力量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全国的主要资源进行建设,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而之所以那次全范围内的垄断没对经济起反作用的原因就是垄断的力量被市场所掌控,这种垄断是市场性的而非行政性的。

在市场性垄断的经济中,并不排斥垄断,垄断也是充分竞争的产物。

垄断仍然在国家法律的可控范围内进行,仍然遵循着市场的基本原则。

而行政垄断则不然,行政垄断是国家权力机关凭借手中之权力强行干预,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市场的力量难以与之抗衡。

这种国家行政垄断才是真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

它完全背离了经济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经济秩序,这种行政权扩张导致垄断才是需要法律重点加以规范的。

【经济法】第十一章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经济法】第十一章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第十一章 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反 垄 断 法
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竞争协议 经营者集中
横向垄断协议
纵向垄断协议
行政性垄断
指定或限定经营 地区封锁
第一节
反垄断法概述
一、垄断的定义和危害
1、垄断的定义
垄断是指各国反垄断法律中规定的,垄断 主体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或对 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的限制、妨碍公平竞 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 垄断的形式:独占垄断,寡占垄断和滥用 政府行政权力实施的垄断等妨碍市场竞争 机制的一切行为。
第四节
对企业合并的法律控制
一、企业合并(经营者集中)的定义和类型
(《反垄断法》第20条)
资产转移型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 企业,通过取得财产或股份,合并成为一个 企业; 经营控制型合并: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 业发生支配性影响的所有法律方式在内的合 并。
二、对企业合并的法律规制
1、关于企业合并控制的标准 实质减少竞争标准 市场支配力标准 综合标准 合并控制标准的效率化趋势
第六节
反垄断法的实施及相关制度
(1)以协调为主的政策性部门
国务院下设反垄断委员会:制定 政策、发布市场总体竞争状况的 评估报告、发布反垄断指南、协 调重大案件等工作。 (2)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
商务部 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
一、主管机关 行政执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权 调查权 裁决权 处罚权 起诉权 规则制定权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了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 的限制竞争协议符合法律规定可以豁免,下列情 形哪些属于法定情形?( ) A、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 B、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 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 C、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 竞争力; D、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 公共利益; E、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生产 明显过剩. (<反垄断法>第15条)

法律上规制的垄断名词解释

法律上规制的垄断名词解释

法律上规制的垄断名词解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与垄断是经济运行中常见的两种现象。

竞争有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创新和技术发展,但过高的竞争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价格下降。

与之相反,垄断指的是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商,它们可以控制价格和市场。

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法律机构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垄断行为进行规制。

本文将对法律上规制的垄断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

1. 垄断:垄断是指一个企业或者一群企业在特定市场上具有几乎完全的市场支配力,而其他企业难以进入或者难以获得有效竞争。

垄断者可以通过控制价格、减少产品数量、控制供应链等手段来实现其市场支配力。

2. 垄断行为:垄断行为是指垄断者在市场上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旨在维持或扩大其市场支配力。

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价格操纵、垄断竞标、排斥竞争对手等。

垄断行为通常有违反反垄断法的嫌疑,需要法律机构进行规制。

3. 反垄断法:反垄断法是为了维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利益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它的目的是防止垄断者滥用其市场支配力,限制竞争,影响市场效率和消费者福利。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法的体系和具体规定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都是保护市场竞争。

4. 垄断的正当性:有些垄断形成可能是由于技术上的优势或者自然垄断。

技术上的优势垄断是指某个企业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或资源,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更高的效率。

自然垄断则是指在某些行业中,规模经济效应如此之大,以至于只有一个企业能够实现最低成本生产。

5. 垄断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垄断可能导致市场效率下降,价格上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

由于缺乏竞争,垄断者没有动力提高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刺激进行创新和技术改进。

此外,垄断者还可能通过操纵价格来获利,限制消费者的选择权。

6. 反垄断的实施:针对垄断行为,反垄断法设定了相应的执法机构和制度。

这些执法机构负责监督市场,调查垄断行为,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处罚或者监管措施。

国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有哪些

国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有哪些

国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摘要一、国有企业的概念及分类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和控制的企业,其所有者为国家或其授权机关。

根据产权形式和性质,国有企业可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

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由国家直接掌握所有权的企业,即全社会所共有的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由劳动者代表集体所有的企业,每个劳动者持有一定份额的股份。

二、国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简介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管理。

这些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国有企业管理方面的核心法律法规摘要:1. 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法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等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的地位和职责。

2. 国资监管法国资监管法是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依据。

该法规定了国有资产的保护、管理和监督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并规定了国有企业的各项经营行为应符合的法律法规。

3. 市场准入和反垄断法市场准入和反垄断法旨在促进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

这些法律法规适用于所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应当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垄断市场或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4.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核心法律法规。

国有企业作为雇主,应当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工资、工时、休假等。

5.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规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遵守的环境保护要求。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应当积极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推动绿色发展。

三、国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的意义国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国有资源的安全和促进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有企业法律法规能够明确国有企业的地位和职责,为国有企业的经营提供法治保障。

其次,国资监管法的实施有助于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作,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益和保值增值能力。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在市场经济中,垄断和反垄断政策是两个关键的概念。

垄断指的是某个企业或组织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上具有完全的市场支配力。

反垄断政策则是针对垄断行为采取的一系列政府措施,旨在保护市场竞争,并维护消费者权益。

本文将对垄断与反垄断政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市场和经济的影响。

一、垄断的形成和原因1. 垄断的定义和特征垄断指的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在某个市场上独占或垄断地位,具有完全的市场支配力。

常见的垄断形式包括垄断定价、垄断产量和垄断进入。

2. 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技术壁垒、法律限制、资本垄断等。

技术壁垒是指某个企业具有一项或多项专利技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进入该市场。

法律限制是指政府对某个行业或市场的管制导致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进入。

资本垄断则是指某个企业拥有大量资本,并通过投资和收购来获取市场份额。

二、垄断的影响和问题1. 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减少垄断企业通常以提高产品价格和限制供应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这导致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时市场供应也受到限制,降低了市场效率。

社会福利因此减少,消费者的福利受到损害。

2. 技术创新的减少垄断企业通常缺乏竞争压力,对技术创新的动力较低。

他们更倾向于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而不是投资于研发和创新。

3. 市场不公平和扭曲垄断企业通过其市场支配力可以操纵市场价格和市场准入条件,这导致竞争被扭曲,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从而导致市场失去公平性。

三、反垄断政策的意义和实施1. 维护市场竞争反垄断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市场竞争。

政府通过禁止垄断企业的不当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的竞争环境,保护其他企业的机会,促进市场效率和公平。

2. 保护消费者权益反垄断政策通过防止垄断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和限制供应,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这有助于减少市场福利的损失并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3. 促进创新和发展反垄断政策可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效率。

这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国有垄断企业的危害及治理

中国国有垄断企业的危害及治理

中国国有垄断企业的危害及治理垄断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垄断。

中国的国有垄断企业,已经在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消费者权益、国际竞争与交流等诸多方面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一定危害。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

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

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2006年6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

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重点。

标签:国有企业;垄断;危害;反垄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我党和我国政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个文件中指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必须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我国的垄断企业,基本上是以国有垄断企业为主。

国有垄断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和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目前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中国国有垄断企业的形成和现状(一)国有垄断企业的形成按照传统理论,社会主义是没有垄断的,但实际上我国存在着垄断。

当前我国存在的垄断现象主要是行政垄断。

另外,许多基础设施产业如电信、电力、民航、铁路,在引入竞争后,依然以自然垄断为理由,以政府原有法律、政策为护身符,继续限制竞争和侵害消费者利益,它们也属于行政垄断。

中国国有企业垄断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按照传统的公有制理论,我国的公有制只能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求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具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竞争力上的优势。

石油、电力、运输等基础领域都属于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必须实行国家所有。

国企垄断的性质及其法律规制

国企垄断的性质及其法律规制

国企垄断的性质及其法律规制—2009221101120060 严安摘要:首先回顾了我国国有企业3O年的改革历程,分析了国有企业的现状,国有企业大量缩水,国有经济比重不断降低,虽然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垄断地位依然很强。

但在国企改革的进展中,国企的垄断地位正“悄悄的”锐减,这对于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经济来说,就意味着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正在发生着“危险”的变化。

【1】关键词:国企的性质、国企垄断、反垄断、国企改革一、国企的性质与国企垄断的必要性1、国企的性质所谓国企的性质,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

所谓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质就是企业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

而所谓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就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所具有的性质。

因而,所谓国企的性质,实质就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所具有的性质。

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主要具体体现形式。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以国家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体现的。

国家所有制具体实现形式,是通过全社会范围的经济联合使劳动者取得生产资料共有者的地位。

因而,这时我国国企作为由国家投资组建的从事产品(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实质是以劳动为谋生手段的劳动者与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实际结合的经济联合体。

在全民所有制条件下,我国全体人民中的劳动者一面是具有平等地位的生产资料的共有者;另一面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不同生产职能的专门化承担者。

全民所有制企业就是这种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媒介劳动者与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实际结合的经济关系环节。

广大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就是通过这个经济组织结合起来而具体实现的。

所以,我国国企本质上是全民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

它是通过劳动者与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结合,具体实现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的。

全民所有制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必然要求。

我国国企作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从理论上讲,是以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基础的。

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必然要求。

论我国政策性垄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论我国政策性垄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论我国政策性垄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我国政策性垄断是指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市场稳定,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设立行政机构等手段,对特定行业或企业进行垄断经营和市场管控。

这种垄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社会效益、市场竞争和法律合规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政策性垄断的合理性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市场稳定。

在某些行业中,如果没有政府垄断经营的限制,可能会导致市场过度竞争,出现恶性价格竞争和低质量产品泛滥的现象,给消费者带来严重损失。

政府通过垄断经营可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稳定,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邮政、电信等行业的政策性垄断,可以保障全国各地群众的基本通信需求,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满足社会和经济运行的需求。

政策性垄断可以有效调动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要基础产业中,政府通过设立垄断企业,可以有效调动资源,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产业发展。

政府垄断企业在市场上不受竞争的冲击,可以避免因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市场不稳定,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中国石油、中国铁塔等国有垄断企业在石油、电信等行业的垂直领域内,不仅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服务,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

政策性垄断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一些行业如能源、水利、军工等对于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完全放开市场竞争,可能会导致国家资源过度流失、技术被窃取、产业控制丧失等问题,进而危及国家安全。

政府通过设立垄断企业,可以确保国家对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和自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政策性垄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政策性垄断有可能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

由于垄断企业在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地位,其他竞争者很难进入该市场,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市场行为不规范,进一步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政策性垄断容易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

垄断企业由于拥有特权地位,往往容易形成利益集团,滋生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

(完整word版)垄断协议的规制原则

(完整word版)垄断协议的规制原则

垄断协议的规制:规制原则:一、本身违法原则:一般是指对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的判断仅仅以行为是否发生为标准,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行为一经发生就构成违法,而不再分析行为是否存在合理理由以及是否存在促进竞争的效果。

最初起源于横向垄断协议,但是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限制竞争行为,如纵向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等。

通常对于固定价格协议、分割市场、产量限制等横向垄断协议适用。

二、合理原则:垄断协议存在两面性,因而需要考虑垄断协议的目的和效果来决定其是否合法,一些垄断协议虽然具有限制竞争的效果,但是如果不超出合理的限度就不会实质上削弱或者消除市场上的竞争,就不需要通过法律进行禁止。

适用范围不限于横向垄断协议,还包括纵向垄断协议以及经营者集中等.三、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关系:〈一>本身违法原则的优缺点:优点:①为相关主题提供稳定预期,满足法律确定性的要求,给市场主体以明确指导,从而减少交易成本;②简便易行,节约司法资源.缺点:打击面过大,损害效率。

〈二>合理原则的优缺点:优点:便于主管机关灵活执法,避免机械执法对正常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缺点:①耗费司法资源;②增加了行为的不确定性;③自由裁量权加大,产生滥用权力的可能。

规制实践:一、垄断协议规制的立法体例:概括式与列举式。

概括式的立法体例对执法机关要求较高,在反垄断执法经验尚浅的国家,适宜采用列举式。

二、规制的基本方法:<一〉两大原则并用:对于危害性明显、主要是对竞争具有非常明显损害的垄断协议可以适用本身违法原则,主要包括固定价格、分割市场、联合抵制等垄断协议,其他行为则适用合理原则。

〈二〉一般禁止与特殊豁免相结合:规定垄断协议原则上违法的同时,对某些具有合理性的特殊垄断协议予以豁免。

应谨慎。

一般采用列举的方法明确界定范围,并在豁免条件和程序上,规定较多限制。

豁免——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经营者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第二,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论国有企业的公产地位及其法律规制

论国有企业的公产地位及其法律规制
案。 本案 的基 本 案情 是 : 2 0 0 4年 7月 2日, 被告 扬
不是行政主体做 出的所有行为都属于人 民法 院 行 政诉 讼 的受 案范 围 。 ” 基本 认 同 了扬 州 市 政府
的答 辩 主张 : “ 扬州 市 政府 做 出的批 复行 为 , 是基
于资产所有权人对 自身财产的处分权 , 是权利人
分( 转 让 股份 ) 自己财 产 的行 为 , 不是行政行为 ,
故不受行政诉讼法调整。行政法学界的一些学者 对 此 判 断也 持 肯 定 态 度 , 认为“ 政府 如果 以 产权 主体 的名义 , 为了利润或投资者的其他利益关闭 企业 , 自然是 民事行为。” Ⅲ
民共和 国行政诉讼法》 和《 若干 问题的解释 》 的相
而必备的财产物质保障通常被称之为行政公产
或公 物 , 它构 成 了公共 行政 的物 力要 件 。 公 产 是 以大 陆 法 系 的 公 私 法 划 分 为其 理论
前 提 的 。公 产 和私 产 的 区别 是在 l 9 世 纪初 , 首 先
由 民法 学者 在 理论 上提 出来 的 。法 国第戎 法学 院 院长 v・ 普 鲁 东 受 民法学 者 理论 的 启 发 . 1 8 3 3年
华 以该 批 复 程 序 违 法 , 侵犯 其知情权 、 公 平 竞 争 权 、优 先 购 买权 向扬 州 市 中 院提 起 行 政诉 讼 , 请 求 依法 撤 销 《 关 于 江 苏 通裕 纺 织 集 团有 限公 司 国 有股 权 转让 的批 复 》 。扬 州市 中 院认 为 , 该 案被 诉 扬 州市 政 府 的 《 关 于 江苏 通 裕 纺 织集 团有 限 公 司 国有 股 权 转 让 的批 复 》 不 属 于 可诉 的具 体 行 政 行 为。 裁 定 驳 回原 告 殷 子 宏 、 徐 志鸣 、 崔 小 华 的 起 诉 。原 告不 服 , 上诉 至 江苏 省高 院 。 江 苏 省 高 院 的终 审裁 定 认 为 , “ 根据《 中华 人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垄断的法律责任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垄断的法律责任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垄断的法律责任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垄断的法律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垄断行为成为引发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各国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以法学专业的视角,探讨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案例分析和评述。

一、垄断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垄断行为是指某个市场上存在着一个或多个企业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销售、价格等方面具有完全或部分的控制权,能够单方面操纵市场的行为。

其特征主要包括:市场份额的垄断、进入壁垒的存在、价格或利润的操纵,以及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等。

二、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垄断行为通常会导致市场的扭曲,损害其他竞争企业及消费者的利益。

为了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消费者权益,各国法律制度普遍规定了对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垄断立法各国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律,明确规定了垄断行为的禁止和违法标准,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比如,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反垄断局(Antitrust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负责执法和监督,针对垄断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

2. 集中监管和强制拆分对于存在垄断行为的市场主体,监管机构有权对其进行集中监管,以防止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如果垄断行为过于严重,可能会被强制拆分为多个竞争性企业,以恢复市场公平竞争。

3. 民事赔偿责任除了行政处罚,垄断行为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的责任。

其他竞争企业或消费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因垄断行为造成的损失,要求垄断企业进行赔偿。

三、垄断行为的案例分析和评述垄断行为的案例在各国都有发生,以下以中国和美国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述。

1. 中国的案例:高通反垄断案高通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无线通信技术和芯片生产商之一,因滥用其在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必要专利(SEP)上的控制地位,以垄断行为损害了其他竞争企业的利益,被中国反垄断监管机构处以巨额罚款。

国企是否垄断?

国企是否垄断?

COVER STORY封面故事国企是否垄断?在反垄断法意义上,国企垄断限于垄断行为。

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后,涉及国企垄断的案件胜诉难度仍然会很大。

肖江平我国的《反垄断法》实施已近4年,“垄断”和“反垄断”早已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

但在日常生活中的理解与法律上的理解差别很大,有时甚至大相径庭。

在国企垄断这个论题上,就比较明显。

垄断源自市场地位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垄断的本义是指独占的市场,广义是指独占、寡占和垄断竞争的市场。

独占,即一个相关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最常见的是自来水市场、输电市场。

寡占,指相关市场中只有几个企业,常见的是电信市场、成品油市场等。

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数量虽然越来越少,但其平均规模越来越大,在相关市场的市场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其垄断行为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大。

比如,在成品油零售市场,虽然零售商很多,但从产业链上看,仅仅是由“两桶油”——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家大型国企控制着。

再如电信市场,虽然产业链较长、市场主体很大,但基础电信服务仅由移动、联通、中国电信等几家电信国企提供。

但是,如果从反垄断法上看国企垄断,应当仅仅是指国企实施的垄断行为,包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联合限制竞争、经营者集中,以及涉及国企的行政性垄断。

这些概念都有相应的内涵和外延,这些行为在反垄断法上也有相应的构成要件。

对这些行为的认定,还需要有反垄断法执法机构和有管辖权的法院的认定。

那么,如何理解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国企垄断呢?判断垄断有标准在各国反垄断法的宗旨和规制立场上2009年11月13日,重庆等待加气的出租车排起长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6 |中国报道 2012年6月 总第100期CHINA REPORT | 27看,本不应有国企和民企之分,更不应当有国企垄断和民企垄断的差别。

但是,在许许多多的市场垄断行为中,国企作为垄断行为主体的概率要比民企更高,更引人关注。

那么,日常用语中的国企垄断有哪些可以依据《反垄断法》进行规制?首先是国有企业滥用市场支配行为排除限制竞争、牟取超额利益的行为。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垄断是指某一行业或市场中,由于少数企业或者一个企业完全垄断市场份额,从而可以操控市场价格和供给量,限制竞争的现象。

而反垄断政策则是指为了保护市场竞争、促进市场公平和消费者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政府行动。

本文将就垄断与反垄断政策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一、垄断的形成与影响1. 垄断的定义与类型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和人为垄断。

自然垄断是由于某一行业的固定成本非常高,导致市场上只能存在一个企业运营该行业,例如电力供应。

人为垄断则是通过某些手段和策略,使得少数企业或一个企业能够操控市场份额,实施垄断行为。

2. 垄断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垄断的存在会导致市场资源分配不均、价格失去竞争力、创新动力减弱等问题。

消费者往往会因为垄断企业控制市场而面临价格上涨、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 进一步损害消费者权益。

二、反垄断政策的目标与手段反垄断政策的目标旨在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以及保护消费者利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反垄断政策手段:1. 执行反托拉斯法反托拉斯法是许多国家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打击垄断行为。

该法律规定了禁止垄断行为的具体行为,例如操纵价格、结盟排除竞争等。

反托拉斯法的实施非常重要,可以有效约束垄断企业的行为。

2. 鼓励市场竞争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市场竞争,例如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促进企业创新等。

这些举措可以增加市场竞争程度,有效打破垄断行业的格局。

3.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中的垄断行为的监管力度,通过执法检查、处罚和监察等手段,确保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并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4. 促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垄断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保护消费者权益。

政府可以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控,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处罚。

三、垄断与反垄断政策的效果与争议1. 效果反垄断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市场竞争、消费者利益和公平环境。

它可以激发企业的竞争动力,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并促进企业创新。

国企法律知识点

国企法律知识点

国企法律知识点在现代社会中,国有企业(国企)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国企能够有效运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国企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国企的法律知识点。

一、国企的定义和分类国企是指由国家投资或控股的企业,既是国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

根据所有权和控制方式的不同,国企可以分为三类:1. 全资国有企业:由国家独资或者国家持有绝对控制权的企业;2. 部分国有企业:由国家持有股份大于50%但不是绝对控制权的企业;3. 国有控股企业:由国家控股股份但是少于50%的企业。

二、国企的法律地位和义务国企在法律上享有与私营企业相同的地位,但也有一些特殊的义务需要遵守:1. 维护国家利益:国企应当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在经营活动中不得损害国家利益。

2. 履行社会责任:国企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3. 遵守法律法规:国企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三、国企的监管机构和监管措施为了确保国企按照法律法规运营,政府设立了相应的监管机构和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1. 国资委:国务院国资委是对中央层面的国有企业进行监管的机构,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改革等工作。

2. 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负责监管本地区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

3. 监察机关:负责对国企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4. 内部监督机制:国企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通过审计、内部审查等方式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

四、国企的合同法律关系国企在与其他单位和个人签订合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1. 合同自由原则:国企和其他主体签订合同时应当依据自愿原则进行协商,保证合同的自由与平等。

2. 诚实信用原则:国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当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或者损害其他合同方的利益。

3. 合同的签订和修改:国企签订合同应当符合法定程序,未经合同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企垄断的性质及其法律规制我们生活在全球唯一收费多过收税的国度,因而你一生缴的费可能多过缴的税。

你买的是全世界最贵的房子和汽车,加的是全世界最贵的汽油。

全世界约12万公里的收费公路,有3/4在中国。

因而,你出门常被堵在连串的收费站前,堵得高速路变成了低速路。

你知道投资12亿的首都机场高速路,早已收费过百亿吗?你知道三峡基金加在每度电里0.7-1.3分钱,已收过了1300亿元还在收吗?你知道航空人身意外险的利润是700%吗?你知道机场建设费每年收了过百亿吗?你知道全国电话月租费一年收了近千亿吗?你知道从国内打电话到国外的话费,是从国外打过来的10倍以上吗?你知道没有商业电视台的国内,一年收视费超过300亿吗?你知道9年制义务教育的国内,家长为孩子上学花的钱要超过12年制义务教育的发达国家吗?你知道在“维持生计部门或生存部门”垄断下,不仅教育、医疗提供的是质次价高的服务,就连你用的电、喝的水、烧的气,加的油,打的电话,上的网,吃的盐,喝的酒、抽的烟都是在变相纳税吗?你知道垄断博彩业的中彩率全球最低吗?你知道垄断保险业的赔率也是全球最低吗?你知道自己养活了占人口比例最高的财政供养人口吗?民众对于垄断国企的不满,早已怨声载道。

从早年的装电话贵,到近年的双向收费,打电话贵,看电视贵;从液化气贵,到加油贵;从拦路收费,到涨价链条;无一没有收获满脸、满身的唾沫星子。

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行业的职工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垄断引发的抗议,小到的士罢运、货车冲卡,大到聚众鼓噪,流血冲突,时时处处都有发生。

垄断寡头们理直气壮地排斥自由竞争,理直气壮地打击和摈除民营竞争者。

他们之所以能所向披靡,是因为有红头文件做尚方宝剑。

不信你去查查,“主导产权、控制命脉、垄断资源、占领上游、支配关键、掌握要素”这些个词语,全都来自官方文件。

国企“放小”放出来的,也即退让出来的,不过是市场食物链的下端,不过是些不便于垄断的竞争性产业、下游产业、深加工产业等等。

国企“抓大”抓出来的,却全是食利自肥的领域。

强化了垄断的“国进民退”领域,全都是民生基本生计的刚性消费。

一句话,民生必需品被垄断国企扼住了咽喉,扼住了咽喉才有“国富民穷”一说。

专权垄断工具,决定了国企“左右逢源”的胜境:左手独享市场垄断利润,右手独享倾斜政策的超市场待遇。

“石化双雄”一边涨价一边还要补贴,就是例子。

由于“内部人控制”的格局,国企成为不透明经营的领域,盛行暗箱操作。

员工不了解企业财务的真相,更不知晓高层的高收入。

国企、央企管理层自我厘定天价薪酬的食利自肥体制,不但造就出“先富一族”,更造就出“为富不仁一族”,造就出掌勺人私分大锅饭的潜规则,被喊停的管理层收购、内部持股就是例子。

据统计,国内155家央企管理层的年薪,从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不等,而最低层员工的月薪仅1、2千元。

类似中国银行[3.14 -0.63% 股吧]的王雪冰、刘金宝案,光大银行[3.43 0.00% 股吧]的朱小华案,红塔集团的储时健案,中石化的陈同海案,中航油的“期油交易”巨亏和南方航空[7.31 -1.35% 股吧]“委托理财”巨亏一类案子,都是对这类企业徒有其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反讽。

垄断国企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市场化企业,而是仿真企业,隶属政府“主导产权、控制命脉、垄断资源、占领上游、支配关键、掌握要素”的体制体系。

什么意思?意思是国企本质上不是靠市场谋生的企业,而是威权政治架构母体系中,专门分工掌控金融经济命脉的子体系工具。

尽管国企伪装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样子,但也掩盖不住其权力资本工具的性质。

说白了,垄断企业不过是经济领域内的专权垄断工具,与泛亲缘化甚至帮会化的“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结构一样,国企通行着“内部人控制”的任人唯亲和裙带风。

不是什么真正的企业,也就不靠降低成本生存。

因而,垄断成本的不断企高带起的连环涨价,也就不断地转嫁给民生。

垄断的昂贵成本,也只能转嫁给大众。

再说白一点,这些个超市场的垄断寡头巨无霸,是市场领域内不折不扣的经济特权王国,是国中之国。

经济垄断的本质是超市场、非市场和反市场的,垄断的本质是暴力强制与强迫交易。

因而,垄断被列宁定性为“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

但眼下中国没人敢这么抨击垄断国企。

为什么?不仅因为会触犯国企耀眼的政治光环,更因为不合国企优于民企的价值判断:垄断国企的扩张方兴未艾,暴利滚滚,烈火烹油般窜升为全球巨无霸前列,谁敢说人家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但从发生学上寻根觅源,垄断国企还真是那个已没落、以消亡、已推出历史舞台的“计划经济”的遗留物。

说穿了,是30年失败了的管制经济的遗产,是本该与其母体一同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残留物。

本该退出历史舞台的垄断国企杀了个回马枪,硬是横亘在市场化变革半路上,硬是在中国异化出一个权贵加裙带的垄断市场,保留了市场汪洋大海中的特权孤岛,特权王国,国中之国。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流失,低成本高增长的好景不再,源于国内市场竞争制度的难产;成本递增、增长递减,是强化了垄断,排斥了竞争的结果。

垄断国企不可避免地阻遏了竞争、推高了成本,抬升了价格,挤占了消费,扭曲了增长。

竞争不充分,分配不公平的根源是半市场。

半市场的标志,是通行着垄断与非垄断两种资源配置,市场与超市场两套规则,自由交易与强迫交易两类价格,供养财政与财政供养两种生存方式.这种有主有次、有强有弱的二元差异,有悖非歧视性国民待遇原则与公平竞争规则,所造成有亲有疏、有肥有瘦、有贫有富的市场偏袒,不亚于城乡有别、官民有别的社会不公。

盛行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两套游戏规则,两类交易价格,两种生存方式的中国,能不盛行贫富两极分化?深究下来,国企垄断具有下列优势。

一、体制混乱至今垄断国企资产规模已达160多亿元人民币,发展是极快的。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尤其是1992年和1993年的高潮期间,公司似乎一夜之间突然设立了许许多多的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

这些分支机构、子公司、控股参股公司等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

然而,公司似乎又缺乏对这些不同机构、公司管理方式的系统思考,没有理顺总公司、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控投公司、参股公司相互间的关系,同时也许是由于缺乏了解和信任的高素质人才,于是,在这些机构、公司设立起来以后,就出现了各不同机构、公司的领导相互兼任不同职务的混乱局面。

如总公司的总经理兼子公司的董事长,总公司的副总经理兼子公司的总经理,总公司的总助兼代表处主任,代表处主任兼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孙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总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代表处主任等又兼任各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等职务。

总而言之,从总公司到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几乎都分别担任着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职务。

这种一人同时身兼不同性质、不同机构、不同层次的数种职务的混乱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它为扯皮、推诿、不负责任提供了一种最佳的借口。

由于一个人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应付完其所挂全部职务应负责的全部工作,于是只有委托其他人全权代理,但对代理人又疏于管理、监督,所以许多数百万、数千万甚至超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公司虽设立了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但却没有划分清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更由于领导相互兼职,使这些机构、公司间的责、权、利关系更加混乱,最后往往导致孙公司的责任由子公司承担,子公司、分支机构的责任由总公司承担,甚至控股公司的责任也由总公司承担的不良后果。

由于体制上的混乱,必然会导致决策混乱、领导不力、管理不善等恶果。

二、决策不科学由于上述体制上的混乱状况,使公司各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的决策没有章法可依。

上述体制,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管理方式,它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由于总公司的各位领导,往往身兼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数职,自然,各种不同机构、公司的决策权也往往集于一身。

然而大量的经营活动往往又必须靠普通职员去操作,但普通职员甚至下属公司、分支机构的领导都无权参与决策,也不用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这样,就形成了决策的人不了解详细情况,了解详细情况并具体操作实施的人员又无权参与决策的怪状。

这种状况是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也为一些思想不纯、动机不良的职员提供了谋取个人私利的可乘之机。

这种状况下,决策者们虽然很忙,也很辛苦,却往往无法得到满意的回报。

于是,也就有了"权力下放-收回-再下放-再收回"以及下级公司"早请示,晚汇报",上级领导应付不完的批示等等怪状。

三、领导不力我们常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关键的人才则是企业负责人。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也即这个道理。

中国现代企业领导,不但要有非凡的才能,更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正义感、是非观,不能损人利已,损公肥私,以权谋私。

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领导的重任,才能赢得职员的尊敬,也才敢直面职员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目前,公司一些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负责人,一方面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其责权利不明确,因此决策不果断,管理松驰,事业心不强,拍担责任,抱着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工作。

另一方面,也许是个人能力问题,或者是自身存在的其他问题,因而缺乏主见,往往对职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抱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怕管事,怕得罪人。

于是公司的电话有人乱打,交际应酬费有人乱花,车辆有人乱开。

而对于工作,有人不负责任,有人马马虎虎,甚至有人从中谋取个人私利;于是该解聘的人员不解聘,该降职的也不降职,该处分的不处分,同时该表彰奖励的也无人表彰奖励,该升职的也得不到升职。

一些领导还时时公然流露出自己也是替共产党打工的消极心态。

甚至有些职员在公司领工资而自己又开公司,干自己的私活,有些职员利用公司的电话收听股票行情、信息炒股也无人干涉。

这种状况极大地挫伤了那些有责任心的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一些真正的人才流失了出去,而一些无能平庸之辈却悠然自得在公司混工资又无任何压力。

四、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公司分支机构、子公司的负责人,多是由总公司直接任命的,而分支机构、子公司的大多数职员,都是从各地招聘的。

自然,公司的大多数职员要对分支机构、子公司领导负责,分支机构、子公司负责人则对总公司领导负责。

这种单线式的联系很容易使中间环节欺下瞒上而不被发觉。

首先,一般职员无权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活动,一些重大决策主要由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负责人决定或由他们报告总公司后决定,那么这些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等,一般职员无权发表意见也无法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