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春望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5《春望》(共34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5《春望》(共34张)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 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 (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 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 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 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 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 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作者生平
诗歌鉴赏
感 时 花 溅 泪 , 恨 别 鸟 惊 心 。对偶;移情于景
赏析:
诗句运用移情于景手法,通过花与鸟这两种 具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 的感伤。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 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 “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 作用。
参考:
塑造了一位面对国都残败景象,心念国家兴 衰,思念亲人,老泪纵横,白发稀短,忧心如焚 的诗人形象。
板书设计
首联:望中所见

颔联:见中所感

颈联:思念亲人
尾联:夸张写愁
情景交融
融家愁国恨 于一炉
情感: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主题归纳
春望
杜甫
通过写沦陷的长安破败的景象, 表达诗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 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参考: 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
烈思念之情。
思考探究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 的名句,请你从情势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 评析。
参考: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续不断, 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 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 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 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
对本首诗的教学,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杜甫的字、号、代表作及诗风、评价等,了解杜甫创作的四个时期,了解杜甫与安史之乱,观看《中国十大王朝·安史之乱》,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铺垫;第二课时则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思情悲己的情感。




工艺美术(高考方向)一年级的是11学生都很喜欢诗歌,因为它短小、韵律感强。但是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这11名学生听力损失均为一级,配备助听设备情况不一,1人安装电子耳蜗,4人双耳配戴助听器,5人单耳配备助听器,1人因为带着助听器耳朵疼而不戴助听器。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其中5人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其余同学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相当于或略低于普通孩子六年级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就更低了。
5.朗读诗意,体会情感。
五、研读赏析
1.思考:你从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词语或诗句中体会到?
方式: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国都沦陷 城空人稀
残破荒凉 杂草丛生
忧国忧民恨别
2.诗中运用哪些艺术手法?
方式: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与学生边交流边板书。
首联:对照衬托
颔联:对偶拟人
颈联:夸张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的破败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满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致,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难点有三:一是用自己的语言讲授诗意,既要理解诗意,又要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对语言发展滞后于同龄人的聋生而言是非常难的;二是诗是诗人特定情境下的所见所感所想所思,所以补充写作背景、社会背景、诗人经历,对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尤其是颔联,以乐景写哀情、寓情与景,教师提供对该联诗的不同理解,降低难度,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春望》的朗读与理解,对课文中重要词语的解析,分析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以及通过《春望》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注。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促进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解读、赏析《春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4.培养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3)意境分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举例:从“草木深”中体会诗人对春天生机与国家破败的对比,感受诗人的悲凉之情。
(4)情感表达:探讨诗人通过《春望》表达的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患意识。
-举例: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句,理解诗人因国事家愁而愁白了头发,表达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与国家兴衰的诗歌,诗人杜甫通过对比春天生机与国破家亡的景象,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诗中的每一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诗人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将春天景象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1.朗读与理解:《春望》全诗的准确朗读,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重要词语解析: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破”、“山河在”等词语的含义。

第26课《春望》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春望》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一)小组交流讨论诗歌意思 (二)男女分组字词理解PK
第一题
“国破山河在”中的“国”是什 么意思呢?“烽火连三月”中的 “烽火”是什么意思?
国:都城,长安
烽火:借指战事
第二题
请自己的话译读:白头搔更 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 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不能 插簪了。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 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解释认为是诗 人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 说法,你怎样看?
诗人杜甫感时伤怀,苦闷沉痛,那原本 娇艳明媚的花儿也好像感怀时事流下眼泪, 那欢呼雀跃的鸟儿好像也因人们的离别而胆 战心惊。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 解释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05
细读文本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指长安城 形容国都沦陷, 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城池残破。
国 破 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
今译:国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 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满目凄凉。
简评:首联写春望所见,既点明了写作背景, 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与昔日 繁华的景象形成了巨大反差。表达了诗人忧国 伤时的强烈感情。
第三题
请用自己的话译读: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泪水溅湿了花朵, 亲人离散鸟啼声更让人心惊。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我读到了诗人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 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 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 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 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 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 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知识点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知识点儿

一、内容整理首联: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颔联: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悲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颈联: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尾联: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短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首联►►►考点译文: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1.炼字-首联:“破”“深”的赏析①“破”残破,破败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茂盛、茂密写出乱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③这两个字痛切地传达了是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实际写出了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诗人的忧国之情2.情感:忧国伤时(念家悲己X)3.作用:①点明写作背景,融情于景,寓情于景②奠定全诗凄凉、沉郁感情基调(高昂?豪放飘逸?X)颔联►►►考点1.译文: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悲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2.修辞(炼字):(以诗人为感恨主体)“溅”“惊”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借花鸟之悲来表现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写法:(以花鸟为感恨主体)以乐景衬哀情。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诗人看到了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

4.结构:(1)承上启下,以“感时”一语上承首联,感伤时局的动荡,以“恨别”一语下启颈联,怅恨离别之苦。

(2)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颔联►►►考点1.注释: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借代-战事抵:值,相当三月:三是复数,虚指,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2.译文: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3.赏析(1)用对偶、夸张(抵万金)、借代(烽火)的手法,(2)写出了写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3)表现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尾联►►►考点1.注释:搔:用指甲挠浑:简直胜:禁得住,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2译文: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短越稀疏,简直快要插不住簪子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之《春望》课件(3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之《春望》课件(35张ppt)

2.“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2. “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 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 讯的心情。
3.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2分

【答案】3. 草、木、花、鸟。
4.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理解。(2分
3.品味尾联的妙处?
“白头”表现了诗人日益衰老,一个“搔” 字写出了诗人因愁闷而频频挠头的情状,“更 短”体现了愁的程度。诗人通过写头发的变化, 表现了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 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望春城 所见:国破 草木深 触景生情 忧国
春 败相 所感:花溅泪 鸟惊心 寄情于物 伤时
要赏析。
【答案】7. 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 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 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 感情。
。2. 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奋斗!奋斗!奋斗!3.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4.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5. 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6. 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7. 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8. 不要被任何人打乱自己的脚步,因为没有谁会像你一样清楚和在乎自己 的梦想。9.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只在于你怎样使用10. 水只有碰到石头才能碰出浪花。11. 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12.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难,那韩智华就是我们 的榜样,永不认输,因为我知道挫折过后是一片晴朗的天空,瞧,成功就在挫折背后向我们招手,成功就是在努力的路上,“成功就在努力的路上”!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向美好的明天走去。13. 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 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14. 不要匆忙的走过一天又一天,以至于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不是一场速度赛跑,她不是以数量而是以质量来计算,知道你停止努力的那 一刻,什么也没有真正结束。15. 也许终点只有绝望和失败,但这绝不是停止前行的理由。1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17. 我颠覆了整个世界。只为了摆正你的倒影18. 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19. 伤痕是士兵一生的荣耀。20.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21. 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可以”,只有这样才不 会被“不可能”束缚,才能不断超越自我。22. 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一切被安排好反而无味——坚信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奋斗,就会迈向美好的未来。23. 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24. 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 何事情。25. 无论什么思想,都不是靠它本身去征服人心,而是靠它的力量;不论靠思想的内容,而是靠那些在历史上某些时期放射出来的生命的光辉。——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6. 上帝助自助者。27. 你的爸妈正在为你奋斗,这 就是你要努力的理由。28. 有很多人都说:平平淡淡就福,没有努力去拼博,又如何将你的人生保持平淡?又何来幸福?29. 当事情已经发生,不要抱怨,不要沮丧,笑一笑吧,一切都会过去的。30. 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31. 我们每个人都应微笑面对人生,没有了怨言,也就不会有哀愁。一个人有了希望,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你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32. 勇敢的人。——托尔斯泰《袭击》33. 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风,明天太 阳就出来了。34. 是的,成功不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只要你努力过,拼搏过,也许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也走过了精彩的过程,至少,你不会为此而后悔。35. 每一天的努力,以后只有美好的未来。每一天的坚持,换来的是明天的辉 煌。36. 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恽代英37. 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38.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39. 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40.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41.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42. 在我们能掌控和拼搏的时间里,去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43. 我们不是等待未来,我们是创造未来,加油,努力奋斗。 44. 人生如画,一笔一足迹,一步一脚印,有的绚丽辉煌,有的却平淡无奇。45.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萧伯纳46.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2《春望》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2《春望》

一教材分析《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二教学目标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三教法和学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3)分析讲解诗歌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4)探究感悟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5)课堂总结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为什么“白头搔更短”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5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5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了阳春三月;家书难得, 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
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不
能插簪了。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首联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颔联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颈联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尾联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战火。
⑤书:书信
⑥浑欲:“浑”几乎,简直。
“欲”将要的意思。
读懂诗意
长安沦陷,国都破碎, 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
春望
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
【唐】杜甫
茂密。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伤国事,不禁见花涕 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离愁别恨。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一直延续到
颈联写诗人所思: 战火连续进行了一个春天,仍没有结束。又想起
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 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 封家信多好啊。
“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 “抵万金”极言战争时期家书的难 得与珍贵。用对偶、夸张的修辞, 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 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读 出 诗 韵
\ \ \ \
搔(sāo)
\ \ \ \
簪(zān)
读懂诗意
①国:国都,指长安(今
春望 【唐】杜甫
陕西西安)。 ②城:长安城。草木深: 指人烟稀少。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③溅泪:流泪。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④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 歌多沉郁顿挫。约1400余首诗被保 留了下来,诗艺精湛。

春望是几年级的课文

春望是几年级的课文

《春望》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全诗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注释:①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②破:陷落。

③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④城:长安城。

⑤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⑥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⑦溅泪:流泪。

⑧恨别:怅恨离别。

⑨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⑩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⑪抵:值,相当。

⑫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⑬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⑭浑:简直。

⑮欲:想,要,就要。

⑯不胜:受不住,不能。

⑰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情 烘托愁苦之情。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一代诗圣”杜甫
读书和壮游时期(33岁以前) 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 18岁:到处游山玩水,快意人生。 23岁:参加科举考试落选。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 加科考。 30岁前后:父亲去世。开元盛世结束,大唐王朝即将迎来 巨大危机。 32岁:杜甫见到了自己的偶像——43岁的李白。
对 雪①
[唐]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②,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③。
【注释】 ①本诗约作于至德元载(756)冬,稍早于《春望》。 ②〔绿〕以酒的绿色来指代酒。 ③〔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春望》
《对雪》
感情深挚
都很能体现杜诗 “写实”的风格, 《春望》“事 实”,《月夜》 “情实”,都带 着时代的烙印
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 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 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 之中,甚至让花、鸟都 沾染了悲伤的情绪
全诗均用虚写,即 借助想象,抒写妻 子对自己的思念, 实际也写出自己对 妻子的思念
相同点
不同点
城郭破败
乱草残木
春花飞鸟
白发稀疏
深入探究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释】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房,旧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在古诗词中,“以哀景写哀,以乐景写 乐”是常见的手法。而“以乐景写哀,以哀 景写乐”虽不如前者常见,却可将哀乐之情 烘托渲染得加倍强烈,正如王夫之在《姜斋 诗话》中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春望》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春望》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春望》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称为“诗圣”。

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知识积累《春望》1.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2.浑欲不胜簪.(zān):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考题例析1.(2015•江西南昌中考)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1)(2)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咸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点明了都城景物的特点。

B.颔联写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动惊心。

C.颈联写尽了离乱之苦,表达了诗人期盼亲人音讯的强烈感情。

D.诗人“白头搔更短”只源于亲人离散之伤痛。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实写了景物,虚写情感,融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诗中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

C.“望”字统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春望》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春望》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春望》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春望》教案教学目标①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半课时。

课前准备②熟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春望》教案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春望》授课记录

部编版《春望》授课记录

部编版《春望》授课记录一、课程概述部编版《春望》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古诗,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春望》,掌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

2. 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内容3.1 诗文解析《春望》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中的主要意象有:春风、花朵、绿草、飞鸟、夕阳等。

3.2 诗歌鉴赏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通过"春风"和"绿"字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3.3 创意写作通过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例如,可以让学生以"春风"为主题,进行写作,可以描述春天的景象,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创意写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诗文。

五、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春望》。

2. 对诗文进行解析,使学生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进行诗歌鉴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进行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写作等情况,评价学生对《春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并通过创意写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

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就是《春望》的授课记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春望 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春望 课件

背景资料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 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安禄山破潼关,诗人被迫 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 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 长安。但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 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 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 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写作背景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作 者安顿好妻儿后,独自投奔皇帝, 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押往长安。 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 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 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 在。他感时忧国,写下了本诗。
三1读. 诗诗歌题,为知“人春论望世”悟,情感作者望见了什么?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草木萋萋,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时局、时事

抵得上,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读诗歌,借注释知内容 诗歌大意
•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 草木茂盛。
• 仿佛花儿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 战火连绵,三个月仍未停,这时候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 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抓越短,稀疏的白发简直插不上簪。
主旨归纳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 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 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春望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曾任工部校检员外郎,人称杜工部。他是唐 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 盛转衰的年代,后人尊称杜甫为“诗圣”, 称他的诗为“诗史”。他和李白并称为“李 杜”,诗歌风格为沉郁顿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翻译与常见重要考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翻译与常见重要考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翻译与常见重要考题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作者杜甫,唐代诗人。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树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这一联虽是写景,却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句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句诗人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6、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7、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8、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答: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9、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答: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部编版语文八上 《春望》

部编版语文八上 《春望》

结合上学期所学诗歌《望岳》,说说本诗标 题为什么叫“春望”,可否改为“望春”?
结合上学期所学诗歌《望岳》,说说本诗 标题为什么叫“春望”,可否改为“望 春”?
“望”字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 一是对于亲人团聚的期望盼。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 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
理解性默写(一)
1.《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诗
句: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
是:


3.《春望》中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
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舒缓 、深沉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词:国,国都;城,长安城。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翻译: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 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 草丛生。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题1:请赏析“破”和“深”的表达效果。 问题2: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 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 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去 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 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 三月。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 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所以是沉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 乱伤痛。
整体感知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溅( jiàn) —— 抵( dǐ ) —— 搔(sāo) —— 浑(hún) —— 胜(shèng)—— 簪( zān) ——
溅落 值得 用指甲挠 简直 能够承受、禁得起 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春春望望
杜杜甫甫 国破山国河破在山,河在城,春城草春木草深木深。。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
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 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 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 “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 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 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亲人 的美好情操。
杜甫诗的特色
•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感情 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语不 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杜甫留下的诗作中,为后人 推崇、传诵的有许多是感时伤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作 者仁爱之心和真挚之情的名篇。仁爱与真情永远是产生优秀 诗歌的源泉,也是历史用以造就圣贤和明哲的两大元素。而 本篇就是杜甫在感受战火下的百姓惨痛而自己无法可施,音 讯难传,有感而作,所以能传千古。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 誉为“诗史”。
《春望》
杜甫
学习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
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
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4.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 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 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 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 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 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 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之景。因此,这一句是用 “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 象。
近看: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
在感伤
远望: 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 片
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 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然神伤
“望”中所寓之情 不同
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 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
唐的浪漫精神
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
➢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写作背景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 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拓展延伸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望”的对象不同 “望”的视角不同 “望”中所感不同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远望: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
无尽无了
近看: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 云,决眦目送归鸟
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 豪情满怀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 遍地荒草
使……惊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叹时局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 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 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什么是对偶?
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 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 修辞方式。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 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着整齐醒目,听着 铿锵悦耳,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 人们喜闻乐见。
《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 对家人的牵挂,所以是沉重的。
从写作题材来说: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 与昂扬;
《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 戚愁苦。
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 气概;
通过刚才的阅读和翻译,
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着跟同学描述出来。
精读文本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指京城, 当时在长安
指长安城,当时 被叛军占领。
本句诗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 春 ”字表明了 季节时令,一个“ 破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 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悲凉的气氛。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 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 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 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 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 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 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 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 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 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sāo,用手指抓
能够承受、 禁得起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稀少
简直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
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 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 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 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春望》《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 “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感时花感溅时泪花,溅泪恨,别恨鸟别惊鸟心惊心。。 烽火连烽三火月连,三月家,书家抵书万抵金万金。。 白头搔白更头短搔,更短浑,欲浑不欲胜不簪胜簪。。
释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国都已经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 眼是茂密的杂草树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 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战火接连几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头上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怎么理解?
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 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 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 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 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
版)。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叛军攻下唐都 长安。八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 便把一家老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外的羌 村,然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 安。因他官卑职微,所以未被囚禁。《春望》写于 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对偶: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押韵:
• 深-心,金-簪 •主旨:
•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长安凄惨残破的景象,抒 发了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表达了 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园的美好情操。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时边防报警的 烟火。这里借指
战事。
值,相当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