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英文对照翻译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英文对照翻译林肯的讲话是极简短、极朴素的。
这往往使那些滔滔不绝的讲演家大瞧不起。
葛底斯堡战役后,决定为死难烈士举行盛大葬礼。
掩葬委员会发给总统一张普通的请帖,他们以为他是不会来的,但林肯答应了。
既然总统来,那一定要讲演的,但他们已经请了著名演说家艾佛瑞特来做这件事,因此,他们又给林肯写了信,说在艾佛瑞特演说完毕之后,他们希望他“随便讲几句适当的话”。
这是一个侮辱,但林肯平静地接受了。
两星期内,他在穿衣、刮脸、吃点心时也想着怎样演说。
演说稿改了两三次,他仍不满意。
到了葬礼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做最后的修改,然后半夜找到他的同僚高声朗诵。
走进会场时,他骑在马上仍把头低到胸前默想着演说辞。
那位艾佛瑞特讲演了两个多小时,将近结束时,林肯不安地掏出旧式眼镜,又一次看他的讲稿。
他的演说开始了,一位记者支上三角架准备拍摄照片,等一切就绪的时候,林肯已走下讲台。
这段时间只有两分钟,而掌声却持续了10分钟。
后人给以极高评价的那份演说辞,在今天译成中文,也不过400字。
Commented by 鱼化石:林肯的这篇演说是演说史上著名的篇章,其思想的深刻,行文的严谨,语言的冼练,确实是不愧彪炳青史的大手笔。
尤其是其中的第二段,建议加以仔细分析,其语义的承转,结构的安排,甚至包括其句式的使用,无一不是极尽推敲之作。
GETTYSBURG ADDRESSAbraham LincolnDelivered on the 19th Day of November, 1863Cemetery Hill, Gettysburg, Pennsylvania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place for those who gave their lives that Nation might live.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 we cannot consecrate, we cannot hallow this ground.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葛底斯堡演说亚伯拉罕·林肯,1963年11月19日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演讲之一。
1863年11月19日下午,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的落成仪式上发表献词。
该公墓是用以掩埋并缅怀4个半月前在葛底斯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林肯是当天的第二位演讲者,经过废寝忘食地精心准备,该演讲语言庄严凝练,内容激昂奋进。
在不足三分钟的演讲里,林肯通过引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人权平等,赋予了美国内战全新的内涵,内战并不仅是为了盟军而战,更是为了“自由的新生(anewbirthoffreedom)”而战,并号召人们不要让鲜血白流,要继续逝者未竞的事业。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成功地征服了人们,历经多年仍被推崇为举世闻名的演说典范。
一、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1.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战役打响了。
战火持续了三天,战况无比惨烈,16万多名士兵在该战役中失去了生命。
这场战役后来成为了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而对于这个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人口仅2400人的葛底斯堡小镇,这场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战争遗留下来的士兵尸体多达7500具,战马的尸体几千具,在7月闷热潮湿的空气里,腐化在迅速的蔓延。
能让逝者尽快入土为安,成为该小镇几千户居民的当务之急。
小镇本打算购买一片土地用以兴建公墓掩埋战死的士兵,然后再向家属索要丧葬费。
然而当地一位富有的律师威尔斯(DavidWills)提出了反对意见,并立即写信给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提议由他本人出资资助该公墓的兴建,该请求获得了批准。
威尔斯本打算在10月23日邀请当时哈佛大学的校长爱德华(EdwardEverett)来发表献词。
爱德华是当时一名享有盛誉的著名演讲者。
爱德华回信告知威尔斯,说他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准备好演讲,并要求延期。
因此,威尔斯便将公墓落成仪式延期至该年的11月19日。
相比较威尔斯对爱德华的盛情邀请,林肯接到的邀请显然就怠慢很多了。
首先,林肯是在公墓落成仪式前17天才收到邀请。
葛底斯堡演说三种译文批评与赏析
proposition that all 的奋斗目标,即人 生来平等的原则 生来平等的主张
men are created
人生来都具有平等
equal
权利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战场上的一块土地 战争的一部分 战场上的一片土 地
who here gave their 为国捐躯的人们 lives that this nation might live
的
做是完全合适的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在这里战斗过的, 仍然健在或已经牺 牲的勇士
那些曾经在这里战 那些曾经在这里战
斗过的勇敢的生者 斗过的勇士们,活
与死者
着的和死去的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
民有、民治、民享 归人民所有、由人 民管理、为人民服 务
8
译文总体评析
姚媛
比较简洁, 准确性不 够
江怡
准确明了, 简洁庄重, 感染力不 够强
李明
准确明了, 庄重,先辈在这块 我们的先辈在这 我们的先辈在这
大陆上建立了一个 块大陆上创建了 个大陆上创立了
崭新的国家
一个新的国家 一个新的国家
6
姚媛
江怡
李明
conceived in Liberty, 她以自由为立国之 她孕育于自由之 她孕育于自由之
and dedicated to the 本,并致力于这样 中,奉行一切人 中,致力于人人
译文对比赏析
Gettysburg Address
contents
“葛底斯堡演说词”译本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说词”译本对比分析作者:顾雅来源:《学园》2013年第07期【摘要】“葛底斯堡演说词”历来是文学爱好者及大众译者钟爱的优秀译本。
对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各译者根据自身的领悟和语言习惯,创作出各种风格的译文。
本文挑选了其中六个译本,结合原文的语言特色及译例,重点对句子优化、细节处理和修辞艺术的难点进行剖析。
【关键词】葛底斯堡演说译本对比翻译难点【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58-01美国内战时期,1863年7月1日至3日,北军在葛底斯堡重创南军,战后在此修建了一座战争牺牲者公墓,文本是公墓落成时的演说词。
原文是名篇,译本较多,本文主要对姚媛、吴福临和廖爱玲、石幼珊、江治、郑昱和洪丽珠六人译本进行探讨,从句子优化、细节处理、修辞艺术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句子的优化原文是林肯在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句法严谨,衔接紧密,长句较多。
开篇首句长达29个单词,采用两个并列结构作修饰成分,其间又插入一个定语从句,句型较为复杂。
作为演说词,译者应当考虑听者的感受,化整为零以短句的形式呈现。
“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a new nation”译本结构一致,“八十七年,我们的祖辈在这个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对这一较长的修饰成分的翻译,译者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姚媛译为“她以自由为立国之本,并致力于这样的奋斗目标,即人人生来都有平等权利”,石幼珊的处理手法大致相同;吴和廖的译本“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江治译本与此类似;还有一种译法为“信仰自由,致力于人生而平等的主张”,郑昱和洪丽珠倾向于此。
对于这三种倾向,译本一,句型工整,适合于书面语。
译本二和三,将定语从句与先行词融为一体,更加简洁明了。
以泰特勒三原则评_葛底斯堡演说_三中译本
以泰特勒三原则评《葛底斯堡演说》三中译本马万平(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摘要:亚伯拉罕·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是一篇经典的演说词,其中译本有很多个,但并不是每个译本对都能做到对原文最大程度的忠实。
本文选取了张培基、许渊冲和石幼珊的译文作为文本,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评价标准,并结合这篇演说词的特点,从对原文忠实这一角度对比分析三个中译本的异同与得失,比较得出与原文内容、风格和表达方式最接近的译文。
同时,本文也将为其它演说词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对比分析;《葛底斯堡演说》;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一、引言《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于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致词,虽然不足三分钟,却是广为传诵的佳作。
这篇演说词内容严肃,思想深刻,结构严谨,措辞精练,朴实优雅,句式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同时整篇文章充满了对称美和平衡美,读来铿锵有力。
翻译这样的作品,对译者的语言修养和翻译风格都是一种挑战。
目前,国内《葛底斯堡演说》的中译文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个译文都是对原文的忠实再现。
本文英文选取罗新、郑朝予编写的《英语诵读精华》中的句子,中文选取了张培基、许渊冲和石幼珊三位翻译家的中译文作为文本(以下简称张译,许译和石译),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评价标准,结合这篇演说词的特点,从对原文忠实这一角度对比分析三个中译本的的异同与得失,比较得出与原文内容、风格和表达方式最为接近的译文,并希望其能为其它演说词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1.1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国际上,十八世纪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Tytler2010)中提出他的翻译原则主要是从内容、风格和表达三个方面来阐述对原作“忠”的要求。
这正符合这篇演说词中译本的几个核心译点。
因此,以他的翻译原则为评价标准不仅能帮助弄清这篇演说词中译文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能挖掘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葛底斯堡演说三种译文批评与赏析
Gettysburg Address
contents
1
翻译批评角度
2
三种译文分析
3
译文总体评析
2
三种功能
语篇按文本类型分为信息类文本、表情类文本和呼吁类文本——K. Reiss 信The Gettysburg Address” 在语言上同时具备了信息、表情和呼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江怡
李明
我们这样做是完全 恰当的,也是完全 应该的
我们这样做,是理 我们这样做是完全 所当然,恰如其分 恰当的,我们这样 的 做是完全合适的
在这里战斗过的, 仍然健在或已经牺 牲的勇士
那些曾经在这里战 那些曾经在这里战 斗过的勇敢的生者 斗过的勇士们,活 与死者 着的和死去的
战场上的一片土 地
为这个国家的生 为了我们国家的 存而献身的烈士 生存而在此献出 了自己生命的人
7
姚媛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吁功能。
• 翻译方法:功能相似,意义相符(陈宏薇)
4
三种功能
1. 信息功能 既要信息对等,也要简洁明了 2. 表情功能 形式与原文一样优美,感情与作 者一样真挚 3. 呼吁功能 唤起听众做出所需反应
姚媛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87年前
江怡
87年前
李明
87年以前
民有、民治、民享
民有、民治、民享 归人民所有、由人 民管理、为人民服 务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汉译文的对比分析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汉译文的对比分析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演说之一,也是林肯总统的著名作品。
该演说的主旨是维护美国的联邦制度,以及联邦政府的领导权。
1863年11月19日,林肯发表了这篇著名演讲,而且在此次演讲中,林肯提出了关于解决南北战争的新想法。
该演讲有其本质的历史性意义,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演讲”。
林肯鼓励他的听众支持美国联邦政府,他强调了维护联邦主义的历史重要性。
最重要的观点是,林肯反对将美国分裂成两个半独立的国家,而是希望最终恢复国家的统一。
他解释道,向南方无条件降半不仅损害了北方,也会使南方国民失去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他维护联邦制,呼吁南北方保持统一。
当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讲时,联邦政府的架构也发生了变化。
他认为,统一思想是构成一个意义深远的国家的基础,他强调了“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
他把灵魂作为维护国家灵魂的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他指出了南北战争的历史性意义,这是一场权利之争,哀悼了因战争而离开的那些人。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一直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它被评价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演讲。
演讲原文和汉译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对比分析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汉译文。
汉译文中,在文字措辞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有一些词语更改、句子结构变换、词性变化等。
其中,林肯在原文中使用了“We”和“Our”两个代词,指的是“我们(美国)”,而汉译文中则改为了“我们中国人”。
这暗示了翻译者的意图是要把林肯的著作推广到中国人身上,让中国人认识到林肯在构建一个强大的联邦制国家时所承受的压力。
此外,林肯在原文中强调了构建一个持久的统一国家所必备的实现目标,而汉译文中则把这一目标表述为“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一变化表明,翻译者要把林肯原文中讲到的统一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更加重视人民的安居乐业,这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综上所述,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汉译文可以看出,翻译者在汉译文中给出的意见,远比林肯原文中更加着重于维护国家统一,以及使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性。
从文本功能角度看_葛底斯堡演说_的三种译文
*收稿日期:2008-02-26作者简介:李卫荣(1972-),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工学院讲师,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从文本功能角度看《葛底斯堡演说》的三种译文李卫荣1,2(1.安阳工学院外语系,河南安阳455000;2.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南京210094)摘要:从文本功能角度看《葛底斯堡演说》,它应该属于表达型和呼唤型并重的文本。
因此,翻译时应根据不同段落的具体功能交叉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关键词:《葛底斯堡演说》;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08)03-0101-04一、引言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是功能翻译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把翻译中的文本按功能分为三种: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且指出,译者应根据文本的三种功能分别忠实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实性和读者层。
按照纽马克的分类,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的思想,因而作者的“个性成分”构成了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他提出用“语义翻译”的方法来处理这类文本,突出文本的“表达”性要素特征;信息型文本所关注的是“某个主题的事实”,因此,“真实性”是这类文本的“核心”,对这类文本的翻译应该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因而他建议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突出信息传递的准确与真实;对于呼唤性文本,其核心是“读者层”,文中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因此,他建议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译者必须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去获取译文预期的效果。
纽马克进一步指出,很少有文本只有单纯的一种功能,大部分文本都是以一种功能为主,而兼顾其他两种功能。
因此译者必须首先确定文本的主要功能,或在同一文本的不同部分确定每一部分的语言功能,从而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手法,或用“语义翻译”贴近原文,或用“交际翻译”顾及译文读者,注重翻译效果。
_葛底斯堡演说_的三个中译本中长句翻译之比较
2006年5月号下旬刊 ○ 外语研究
译本二: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建立起 一个崭新的国家。这个国家以自由为理想,以致力于实现人 人享有天赋的平等权利为目标。
译本三: 87年前,在这个大陆上我们的父辈创建了一个 新的国家,信仰自由,致力于人生而平等的主张。
该句的主句是“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后面紧跟着两 个垂悬分词“conceived in liberty”和“dedicated to the proposi- 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两个垂悬分词的逻辑 主语均为“a new nation”,其中第二个垂悬分词中包含了一 个同位语从句“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 外语研究 2006年5月号下旬刊
《葛底斯堡演说》的三个中译本中长句翻译之比较
刘霏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本文旨在从句子结构、连贯、特定词的含义、作 者意图等方面对《葛底斯堡演说》的三个中译本中长句翻译 进行比较。对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掌握翻译技巧,提 高翻译能力的好方法。
4.合理使用母语和目标语。研究表明母语的使用并非只 起干扰作用(Krashen,1980)。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水 平来调整语言的使用。在目标语的使用当中,教师常常疏忽 学习者的反映,很少顾及学习者是否理解,这就违背了有效 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作用。创造一个目标语 环境是输入假说所要求的,但在目标语无法被很好的理解, 辅以母语也是必要的。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英文对照翻译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在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国父们在这块土地上创建一个新的国家,乃基于对自由的坚信,并致力于所有男人皆生而平等的信念。
〔注:father在此应避免有血缘的联想。
在当时的人,尤其是在政治上,没有男女平等的观念,men指的是男人,而且没有说出来的还是白种男人而已。
为求忠实,不应将其视为人类的通称。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当下吾等被卷入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是否此国度,或任何肇基于和奉献于斯者,可永垂不朽。
吾等现相逢于此战中一处浩大战场。
而吾等将奉献此战场之部分,作为这群交付彼者生命让那国度勉能生存的人们最后安息之处。
此乃全然妥切且适当而为吾人应行之举。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 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is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但,于更大意义之上,吾等无法致力、无法奉上、无法成就此土之圣。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汉译文的对比分析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汉译文的对比分析摘要: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是历史上著名的演讲名篇,多年来我国许多人都曾尝试翻译此篇演讲词。
本文将以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里刊载的演讲词翻译以及许渊冲《翻译通讯》里刊载的演讲词翻译为主,对这两篇译文进行浅略分析,谈谈笔者对这两篇译文的看法。
关键词: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汉译文;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许渊冲《翻译通讯》一、原文分析1863年11月19日,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揭幕式中发表此次演说,哀悼在长达五个半月的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全文总共10个句子,267词,演说时间只有两分钟。
本文同属表达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文章没有任何多余的赘言,开门见山,立即转入正题;结尾语气坚定,给听众留下感情奔放、情意深切、逻辑严密和生动有力的深刻印象。
二、译文比较分析1、词汇选择原文1: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张译:七八十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路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许译:七八十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建立了一个以自由为理想、以人人平等为宗旨的新国家。
文中conceived 和dedicated 两个动词的含义对于表现这个国家的自由平等有重要的作用。
张分别使用“孕育”、“奉行”两个动词来体现;许则简化了这两个词,以“神似”的意译来取代了直译,“一个以自由为理想、以人人平等为宗旨的新国家”。
笔者认为,翻译中所表达的原文含义比翻译中所采用的结构更为重要,许的简化翻译使得译文丢失了部分原文的内容。
原文2:But, in a larger sense,we cannot dedicated―― we cannot consecrate――we cannot hallow――this ground.张译: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我们不能够圣化,我们不能够神化。
(完整word版)林肯葛底斯堡演讲辞之三个译文比录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辞之三个译文比录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谈林肯的这篇著名的演说辞,突然想起了其译文的问题.目前网络流传甚广的是张培基教授的译文,其实有很多人翻译过这篇演说辞。
以前也读到有不少论文专门论述这篇演说辞的译文如何如何。
粗浅如我,不能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觉得应该把几种我找到的译文都呈现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比对。
我这里比录了三个译文版本,一个是大家常见的张培基教授的译文,还有一个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的译文,还有一个是来自《英语世界》杂志。
而三个译文都选自连熟能教授的翻译教材中。
孰优孰劣,自有评说吧。
Address at the Dedication of the 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Nov.19,1863)Abraham Lincoln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1983年11月19日)亚伯拉罕∙林肯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译文1: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张培基)译文2: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建立了一个以自由为思想、以人人碰等为宗旨的新国家。
(许渊冲)译文3: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块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在争取自由中诞生,忠于人人生来平等这一信念。
(《英语世界》)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以“信达雅”评《葛底斯堡演说》两中译本
89以“信达雅”评《葛底斯堡演说》两中译本作者简介:樊淑颖,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法。
美国总统林肯于1863年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
这篇演说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政治文献,结构严谨,措辞精练,同时整篇文章充满了对称,铿锵有力。
翻译此类作品,对译者有很高要求。
许渊冲(1984)就早期三篇有关该演说的译文做了评析,但在某些片段的评析中看重“意”而忽略“形”。
对于其观点:意译并不要求忠实于原文,只要求尊重原文内容和通顺的译文形式,这似乎有失偏颇。
马万平(2010)以泰特勒三原则为理论依据,将张培基、许渊冲和石幼珊三个版本的《葛底斯堡演说》译文片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侧重分析译文是否忠于原文这一特点。
张翠(2017)根据Reiss 对语篇所对应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及呼吁功能,对石幼珊、李明、江怡的《葛底斯堡演说》译本片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石幼珊(1997)和许渊冲(1984)的中译文作为文本(以下简称石译和许译),以严复的“信达雅”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两个中译本的异同,希望能为其他演说词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一、“信达雅”理论简述“信”“达”“雅”早在三国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就已有所体现,但将“信达雅”明确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则始于严复。
(陈福康,2000)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
郁达夫将“信达雅”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或是“我国翻译的标准”。
可见,“信达雅”在我国翻译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瑞玲,2007)在新的历史时期,后人对“信达雅”有不同的解读。
许渊冲(1984)提出在当代社会,严复的“信达雅”可以理解为“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
林璋(2000)认为“信”有两个方面:对原作的信和对译文读者的信,严复似乎更侧重于后者。
沈苏儒(2006)提出,相对于严复当初在《译例言》中所作的诠释,我们现在对“信达雅”的理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更加充实。
gettysburg address译文对比
主题:《葛底斯堡演说》译文对比一、介绍《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总统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葛底斯堡之战后所作的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说之一。
这篇演说的英文原文早已被广为传颂,不仅被反复引用,而且成为美国演说的范本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篇演说的中文译文也有了多种不同版本,因此需要对这些译文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葛底斯堡演说》原文*以下为《葛底斯堡演说》的原文:“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 -- we can not consecrate -- we can not hallow --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in vain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三、《葛底斯堡演说》中文译文对比1. 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本“87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个大陆上奠定了一个新国家,诞生了一个自由的国家,维护了一个民主的理想,是所有人生来平等的国家。
庄重与措辞_葛底斯堡演说_的译文点评(1)
庄重与措辞: 葛底斯堡演说 的译文点评黄青秀G utt尝试着将Sperber和W il son的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中,而此举成了翻译研究史上的转折点。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成功的译文要在关联的部分与原文相似,也就是使读者不必花费不必要的认知努力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1]葛底斯堡演说 是林肯在葛底斯堡革命烈士公墓落成典礼时的开幕词。
该演说庄重肃穆,感人肺腑。
为了达到庄重的演讲效果,林肯总统字斟句酌,饱含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识别这些文字特点,并力图在译文中成功地再现这些语言的庄重感。
因此,对演说词译文中措辞(dicti on)的庄重感(so l emness)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用关联翻译理论对 葛底斯堡演说 中的措辞进行点评,以期对演说词中的庄重感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1、 葛底斯堡演说 中的庄重感刘宓庆教授曾在 文体与翻译 一书中指出: 翻译必须密切适应文体特点,译文中遣词造句务须符合文体的需要 。
[2]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的认知语境包括译者的百科知识、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
原文语言仅能提供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而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是一种无形语境,依靠译者到百科知识海洋里去求本溯源。
[3]众所周知,1863年7月3日联邦军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胜利是美国内战的关键转折点。
但是联邦军为这个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863年11月19日,林肯总统到葛底斯堡战场访问,并参加了阵亡烈士墓的落成仪式。
他就是在这个仪式上作此演讲。
该演说仅有短短几分钟,短到照相机还没来得及准备好,就已经结束了,却字字珠玑,庄重严肃,饱含情愫。
这正是由于林肯在措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正式用语(for m a l expressi ons),增强了演说的庄重感,例如:ded i cate,far above our pow er,nobly ad vanced,consecra te,hall ow等等。
通过关联理论可以推导出作者的意图,即用这些正式用语来润色,增添演说的庄重色彩。
《葛底斯堡演说》汉语翻译
《葛底斯堡演说》汉语翻译第一篇:《葛底斯堡演说》汉语翻译葛底斯堡演说亚拉伯罕·林肯87年前,我们的祖辈基于自由的构想和致力于实现人人平等的主张,在这个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国家。
如今,我们投身于一场伟大的内战,检验我们这个国家,或者其他任何拥有这种构想和主张的国家,是否能够永久存在。
我们在这个伟大的战场上相逢。
我们将这块战场上的一小部分土地奉献给那些为了民族生存而献出他们生命的人们,以作为他们最后的安息之地。
我们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无法奉献,无法献身,无法将这块土地奉为圣地。
那些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奋勇作战的英雄们,无论在世与否,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奉献远远超过我们所能增加或减少的微不足道的能力。
世人不会太在意,也不会永远记着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话。
但是,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勇作战的英雄们将被世人永远铭记。
我们这些尚存于世的人们更应该在这片土地上,为那些英雄们尚未完成的事业而倾尽一生。
那些英雄们曾在此浴血奋战。
我们在这里更应该献身于那些英雄们遗留下来的伟大事业;由于他们的光荣牺牲,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地舍生于他们最后拼尽全力所献身的事业——我们在此表明最大的决心,那些牺牲的英雄们绝不会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
在上帝的保佑之下,这个国家将获得自由的新生。
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将在这个地球上永存。
第二篇:葛底斯堡演说《葛底斯堡演说》(英文:Gettysburg Address)是亚伯拉罕?林肯最着名的演说,也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说。
在1863年11月19日,正值美国内战中葛底斯堡战役结束后四个半月,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揭幕式中发表是之演说,哀悼在长达5个半月的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
林肯的演讲于当天第二顺位发表,修辞细腻周密,其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
以不足三百字的字数,两到三分钟的时间,林肯诉诸独立宣言所支持的凡人生而平等之原则,并重新定义这场内战,不止是为联邦存续而奋斗,而是“自由之新生”,将真平等带给全体公民。
《葛底斯堡演说》的三个中译本中长句翻译之比较
《葛底斯堡演说》的三个中译本中长句翻译之比较
刘霏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6(000)015
【摘要】本文旨在从句子结构、连贯、特定词的含义、作者意图等方面对<葛底斯堡演说>的三个中译本中长句翻译进行比较.对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的好方法.
【总页数】2页(P152-153)
【作者】刘霏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葛底斯堡演说》及其三个中译文的经验功能探讨——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2.风格的移植--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词》三个中译本比较研究
3.从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译文看英文长句的翻译
4.谈语篇翻译中主位结构的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葛底斯堡演说三篇译文比较为例
5.从葛底斯堡到中国:林肯《葛底斯堡演说》在中国的译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译本赏析——以翻译的原则为视角【范本模板】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译本赏析—-以翻译的原则为视角摘要:林肯总统于1863年发表了《葛底斯堡演说》,这篇演说全文仅10句话、总计266词,篇幅短小但言简意赅、意义深刻、感染力强,是英美文学的典范.关于这篇演说的中译本,目前流传的版本比较多,笔者从诸译本中选取了张培基、许渊冲、徐道邻、洪丽珠所翻译的版本,具体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当中存在的优势与缺憾所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双语翻译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亚伯拉罕·林肯葛底斯堡政治演说中译本赏析张培基许渊冲徐道邻洪丽珠正文:一、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的历史背景1.关于演说者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国政治家、思想家,美国第16任总统。
担任总统期间,林肯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 ,1861-1865),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1862),维护了美联邦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
2.关于葛底斯堡战役葛底斯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1863。
7.1—7.3)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在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及其附近地区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是南北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被认为是美国内战的转折点.此役之初,南方部队统帅罗伯特·李将军意图北上,希望以此次战役来激发北方的和平意愿,或者至少阻止北方统一南方的企图。
李将军率领7。
5万南方将士北上,在葛底斯堡附近遭遇由乔治·戈登·米德将军率领的9.7万北方士兵,双方就此展开一场恶战.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三天,最终北方部队赢得了这场决定性战役。
战役结束后,交战双方在战场上遗留下大量战士遗骸和战马尸骨。
国会后决定将此战场建为国家公墓,以纪念在南北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将士们。
1863年11月19日,林肯总统亲自从华盛顿前来为此墓地举行揭幕礼,并发表献词。
乱世佳人译文比较
2、 Scarlett, seeing him for the first time in more than two years, was frightened by the violence of her feelings.
• 他的眼睛里含着忧烦憔悴的神情,他的面皮紧紧 绷在两个配置停匀的颊骨上---她所朝思暮想的希 礼而今依旧是个美男子,然而与前大不相同了。
• 他的眼神里含着疲劳和困惑,秀气的脸颊上紧抱 着一张晒得黑黑的皮----总之还是她心坎儿里的那 个俊俏的阿希礼,然已经打不同于往日了。
• 他的眼睛流露出疲倦和困惑的神色,晒黑的脸皮 也紧紧地绷在两个颧骨上,给人以严肃的感觉, 他还是她所爱的那个漂亮的艾希礼,不过已显得 很不一样了。
句子结构:长句,对比
• 译文1:从前他是风度翩翩的,现在他变成红铜色 了,瘦了。两撇金黄的长髭须挂在口角,竟是一 个道地的兵大爷。
• 译文2:以前他是白皙皮肤、细挑身材,如今却变 得形容清癯,色如古铜,再配上嘴边那大撇金黄 色的骑兵式小胡子,就是租是个地道的军人形象 了。
• 译文3:他以前皮肤白皙,身材细长,现在变成褐 色和干瘦的了,加上那两片金黄的骑兵式样的髭 须,便成了一个十足的大兵。
• 肩膀还是端得方方正正,眼睛里依然闪射出两道 冷静明亮的光芒,不过看去却有了个新的异样的 特点。
• 他那又宽又厚肩膀和冷静明亮的目光,如今也显 得有些异样了。
11.Where he had once been lounging and indolent, he was now as alert as a prowling cat, with the tense alertness of one whose nerves are perpetually drawn as tight as the strings of a viol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葛底斯堡演讲是林肯于19世纪发表的一次演讲,该演讲总长度约3分钟。
然而该演讲结构严谨,富有浓郁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即便历经两个世纪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和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讲之一。
本文通过对《葛底斯堡演讲》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该演讲的理解。
标签:葛底斯堡演讲,翻译对比分析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演讲之一。
1863年11月19日下午,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的落成仪式上发表献词。
该公墓是用以掩埋并缅怀4个半月前在葛底斯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林肯是当天的第二位演讲者,经过废寝忘食地精心准备,该演讲语言庄严凝练,内容激昂奋进。
在不足三分钟的演讲里,林肯通过引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人权平等,赋予了美国内战全新的内涵,内战并不仅是为了盟军而战,更是为了“自由的新生(anewbirthoffreedom)”而战,并号召人们不要让鲜血白流,要继续逝者未竞的事业。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成功地征服了人们,历经多年仍被推崇为举世闻名的演说典范。
一、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1.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战役打响了。
战火持续了三天,战况无比惨烈,16万多名士兵在该战役中失去了生命。
这场战役后来成为了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而对于这个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人口仅2400人的葛底斯堡小镇,这场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战争遗留下来的士兵尸体多达7500具,战马的尸体几千具,在7月闷热潮湿的空气里,腐化在迅速的蔓延。
能让逝者尽快入土为安,成为该小镇几千户居民的当务之急。
小镇本打算购买一片土地用以兴建公墓掩埋战死的士兵,然后再向家属索要丧葬费。
然而当地一位富有的律师威尔斯(DavidWills)提出了反对意见,并立即写信给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提议由他本人出资资助该公墓的兴建,该请求获得了批准。
威尔斯本打算在10月23日邀请当时哈佛大学的校长爱德华(EdwardEverett)来发表献词。
爱德华是当时一名享有盛誉的著名演讲者。
爱德华回信告知威尔斯,说他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准备好演讲,并要求延期。
因此,威尔斯便将公墓落成仪式延期至该年的11月19日。
相比较威尔斯对爱德华的盛情邀请,林肯接到的邀请显然就怠慢很多了。
首先,林肯是在公墓落成仪式前17天才收到邀请。
根据十九世纪的标准,仅提前17天才邀请总统参加某一项活动是极其仓促的。
而威尔斯的邀请信也充满了怠慢,其信中清晰写明,他们将会力邀另一位演讲者,而林肯只需要随便讲几句得体的话就可以了。
对于这样一个怠慢甚至带有侮辱性的邀请,林肯平静地接受了,这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一定关系的。
甚至有人说,在威尔斯发出邀请之前,林肯就一直在等这封邀请函了。
2.政治背景截止至1863年8月,在美国南北战争中阵亡的人数粗略估计已达25万多人了。
其结果是反战和反林肯的情绪在北方地区不断滋长。
和平民主人士如铜斑蛇急切希望在1864年的选举中击败林肯,从而通过向南方妥协来结束内战。
林肯1863年的草案遭受了很多反对和仇视,这种仇视的情绪在葛底斯堡战役后的十天达到了高潮。
1863年9月有人提醒林肯当时的政治气候已经在直指林肯,内战的努力很可能会付诸流水了。
他认为如果现在马上举行大选,其结果将极其不乐观。
草案当时在北方已经臭名昭著,而其他的民主党领袖则通过鼓动人心的偏见和激情获取了人心。
次年将会举行总统大选。
林肯非常担心会被铜斑蛇所取代。
即便进入了1864年的夏天,林肯仍然非常担心这个问题。
1863年的秋天,林肯主要考虑的事情是如何维护盟军的精神,让战争的努力不会付诸流水。
而葛底斯堡公墓的献词便给林肯提供了一个平台,尽管是一个充满限制的平台,但却给了林肯机会去向公众进一步宣传说明南北战争的意义和重要性,号召国民能继续坚持。
这也是当时林肯在葛底斯堡做演讲的时候的主要的目的。
3.林肯的演讲风格林肯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废除美国的奴隶制度,为了让“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千古长存(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shallnotperishfromtheearth)”。
为了这一正义的事业,他立场坚定,不屈不饶,并为此献上自己的一生。
他的演讲格调高雅,真切感人。
林肯大多数的演讲辞都短小精干,通俗易懂。
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莫过于TheGettysburgAddress了。
二、三个翻译文本的比较1.演讲体裁的作品特点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文体,演讲兼具口语和书面语两种文体的语言特点,同时又与之有明显差别。
它具有口语浅显易懂的特点,但却不像口语一样松散随意,句式短小;它保留了书面语庄重文雅的特点,却不失口语生动感人的韵律,使人听来铿锵悦耳,感情丰沛,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1.1.句法结构从句子结构来看,演讲文体以长句子居多。
句子长度增加,句子的结构也就不可避免地变复杂。
在语序的安排上,演讲也与其它文体不同。
在我们常见的句子中,大部分是按照主、谒、宾的顺序排列,但在演讲中则常见圆周句的使用,即将句子有分量的成分放在句子末尾,形成一种高潮。
这种句式可以增加悬念并使听众能更加注意句子的主要部分,起到强调的作用。
在句法结构上,演讲文体具有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名词词组的大量使用,以及名词词组的复杂化。
由于名词修饰成分的增多使得名词的限定更加准确,句子的容量更大,提供的信息更多,也可以使语言更庄重,内容更严肃。
从句式上看,演讲文体中使用的都是规范的完整句。
占绝大多数的是陈述句,也有少量倒装句。
为了唤起民众,激励斗志,演讲者有时候还会使用反诘句。
除此以外,祈使句也占有很大比例。
1.2.词汇演讲文体中大词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且内部结构复杂的词也多。
如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全文269个字,6个字母以上的就有57个,占全文总词汇量的21.2%。
演讲文体中不常见的词和抽象词的数量也比其他文体多,在葛底斯堡演讲中,包含的生僻字有:conceive,dedicate,proposition,portion,consecrate,hallow,detract,devotion,resolve,p arish等,同时还有liberty,equal,dedicate,consecration,hallow,devotion,freedom,task,measure等抽象名词。
这些大词的使用可使语言变得更为庄重,更正式,使听众对演讲者在政治上产生信任感。
另外,英语演讲中人称多为第一人称(I和We)和第二人称(You)。
第一人称“I”便于演讲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人称“We”则便于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距离。
第二人称“You”在演讲中也非常常见,用以表明演讲的关注点始终是“你们”。
2.葛底斯堡演说的作品特点葛底斯堡演讲篇幅短小,大词使用频率高,语句简练,句法严谨,衔接紧密;句子以长句子居多,该演讲全文269字,仅10个句子,平均每个句子的词量为26.9字,远远超出英语日常用语的句子含词量。
同时由于其演讲的场合和目的所决定,该演讲的用词典雅庄重,语篇流畅,铿锵有力,激愤人心。
了解该演讲的语篇特点,并能运用于具体的翻译当中,对翻译的优劣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3.译本分析以下我将挑选三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这三个中文译本分别是由徐道隣(以下简称徐),江怡(以上简称江),李明(以下简称李)译成。
徐译本全文497字,江译本全文500字,李译本全文569字。
仅从简练的角度来看似乎徐译本更接近原文短小精炼的效果。
从文本的总体翻译风格来看,徐译本较为口语化,而江译本和李译本则更为庄重典雅。
以下我们将挑选三个长句子来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
原文: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①②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and③④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徐:在87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主张自由,并且信仰一种理论,就是所有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
江:87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块大陆上创建了一个新的国家。
她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李:87年以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她孕育于自由之中,致力于人人生来平等的主张。
这是全文的第一句话,开篇出人意料地既没有提及公墓也没有提及战役,而是从国家的诞生,立国时怀有的信仰讲起。
其中“anewnation”一个奉行着“allmenarecreatedequal”的国家,马上让人联想到《美国独立宣言》中提到的崇高理想。
而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而进行的这场战斗马上就被赋予了更高尚的意义了。
这么一句简单凝练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意境高远。
在选词上“Fourscoreandsevenyearsago”、“ourfathers”“broughtforth”等词语的选用,使得语境更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那么这三个译本是如何处理这三处词语的翻译呢?“Fourscoreandsevenyearsago”徐译本为“在87年以前”,稍显啰嗦,与原文简练有所背离;江译本为“87年前”,倒是比徐译本简练,去掉了“在”及“以”。
然而却导致了意思的偏差。
“以前”是指时间上的界限,这里表示动作或某事在此之前就已经结束了,而“前”则指过去的或较早的时间。
根据文中的含义,“以前”是更为确切的翻译。
因此,李译本中的“87年以前”便显得较为合宜了。
“ourfather”“broughtforth”两个词用词文雅古朴,因此译文也应当符合这种特点。
徐译本译的“祖先”稍显逊色了。
江译本和李译本中的“先辈”既符合古朴的特点,也略带诗意的色彩,念起来琅琅上口。
对于“broughtforth”一词的翻译,三个译本或译为“创立”或译为“创建”,窃以为稍微欠缺了一些意味,不如“缔造”来的典雅庄重。
对于“anewnation,conceivedinLiberty,anddedicatedtothepropositionthatallmenarecreatedeq ual”这部分的处理,徐译本的“主张自由”过于口语化,不如江译本和李译本中的“她孕育于自由之中”。
从含义上来说,美国当时是在争取自由、争取独立的斗争中诞生的,说“孕育”正是讲其建国过程,是较为妥当的。
原文: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①that field,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②徐:我们在那个战争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