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预设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文化信息

合集下载

记者招待会口译论文:从释意理论和话轮转换角度看记者招待会口译

记者招待会口译论文:从释意理论和话轮转换角度看记者招待会口译

记者招待会口译论文:从释意理论和话轮转换角度看记者招待会口译【中文摘要】记者招待会由于其外交及政治等特点,可以理解为一种明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由于说话人与听者的身份、政治立场、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口译员的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因此,对记者招待会口译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以释意派理论及话轮转换理论为基础对记者招待会进行研究。

释意派理论,Seleskovitch又将其称之为“交际与释意理论”,强调口译是一种语篇交际行为,认为译员的中心任务是解剖意义、传达源语信息,而意义是译员的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与源语语篇相互作用的结果。

话轮转换,强调记者招待会口译是-个话语过程,适当的话轮转换机制可以促使口译过程的顺利完成。

通过描述及阐释此类口译事件的参与者(口译员、会议发言者及听众)及主要人际关系(会议发言者与口译员),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释意派理论指导下,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具体过程和基本准则是什么?相应的口译技巧有哪些?(2)记者招待会中,非语言机制在话轮转换中是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笔者发现:释意派理论启示口译员在口译中如何正确完整地再现源语意义;话轮转换中的非语言机制能促使话轮的顺利转换进而使整个交际活动得以完成。

首先,释意派理论中关于意义的阐释及三角模型有助于构建具体的口译过程图,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基本原则,即:源语明示信息中关键意义的翻译;源语隐含意义(文化信息、情感信息等)的正确翻译。

此外,通过对2010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的语料和视频进行分析,本文总结出了记者招待会汉英交替口译的4种口译技巧,即:源语明示信息中关键意义的直译;文本信息的理解;源语文化隐含意义的意译以及非语言行为的口译。

其次,统计分析表明:在记者招待会中,非语言机制在口译参与者之间的话轮转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受到译员的重视。

从释意派理论及话轮转换角度对中外记者招待会进行研究探讨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会议口译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对译员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新闻报道日益频繁,中外记者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研究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策略,旨在提高中外记者间的交流和理解。

对于招待会的口译工作,首要之务是准备工作。

口译者应提前了解招待会的内容和议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背景信息。

口译者应适当调整自己的语速和语调,确保中外记者能够听懂并理解自己的翻译效果。

针对中外记者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口译者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于中文母语的中外记者,口译者可以进行直接的口译,将发言人的讲话内容直接翻译成中文。

在翻译过程中,口译者应力求准确和通顺,并注意避免专名短语和行话的直译,确保中文听众能够理解。

对于英语母语的外国记者,口译者可以进行同声传译,实时将发言人的讲话翻译成英文。

在翻译过程中,口译者应注意语速和语调的合理调整,确保外国记者能够听懂并理解。

在口译工作中,口译者还应注意对发言人的信任和尊重。

无论是中外记者还是发言人,都应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口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尽量准确地表达发言人的意思,不要添加自己的观点或与发言人意见相左的内容。

口译者应始终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不给中外记者传递任何不当的信息。

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还应注意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由于招待会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口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

在重要的正式场合,口译者应采取较为庄重和正式的口译方式。

而在休闲的非正式场合,口译者可以更加随意和轻松地进行翻译。

当遇到技术故障或其他突发情况时,口译者应能够迅速应对,保证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口译者应注重准备工作,适应中外记者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尊重发言人并保持中立。

口译者还应具备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翻译策略。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提高中外记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全球新闻报道的进一步发展。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在释意论的指导下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应用。

首先探讨了口译策略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释意论对口译策略的影响。

接着通过对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实践的案例分析,找出口译策略的优化路径。

最后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给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对这些研究内容的总结,我们得出了口译策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应用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提高口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口译策略、释意论、中外记者招待会、实践分析、优化路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为了提高口译质量,需要深入研究口译策略,在释意论的影响下整合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实践,探讨口译策略的优化路径。

通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分析和建议,可以进一步提升口译效果,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对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推动口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的明确把握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口译策略,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1.2 研究意义口译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口译策略,可以帮助口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传播,并提高口译质量和效率。

研究口译策略还可以为口译人员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对口译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揭示口译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对口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研究对于提升口译水平,推动口译行业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可以进一步拓展口译领域的研究范围,为口译教学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 正文2.1 口译策略的概念与特点口译策略是口译过程中翻译人员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语境和交际目的等因素选择和应用的一系列翻译手段和方法,旨在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论政府记者招待会中诗词英译的对立性及口译策略

论政府记者招待会中诗词英译的对立性及口译策略
第4 卷 第6 7 期
21 年 1 0 1 2月
广西 师范 大学 学报 : 学 社会 科学 版 哲
J u n l f u n x r l ie s y P i s p ya d S c l c n e dt n o r a o a g i G No ma v ri : hl o h n o i i c s i o Un t o aS e E i
“ 者 的 认 知 知 识 帮 助 他 重 新 找 到 并 表 达 文 章 所 指 译
但 又 未 被 完 全 表 明 的 思 想 和 感 情 ” [总 的 来 说 , 。2 ] 口 译 的 过 程 并 不 是 简 单 的 语 言 符 号 的 转 换 , 时 要 传 同 达 发 言 者 的 思 想 、 情 和 意 图 。 样 才 能 达 到 最 佳 的 感 这 交 际 效果 。
口译 作 为 翻 译 中 一 个 独 立 的 分 支 , 笔 译 、 学 与 文

翻 译 有 很 多 差 别 , 遵 循 适 用 于 口译 自 身 的 翻 译 原 须 则 。 时 , 与 笔 译 、 学 翻 译 又 有 许 多 共 性 , 对 立 同 它 文 是 统 一 的 关 系 。 口译 过 程 中 , 可 避 免 地 会 遇 到 一 些 在 不 书 面 化 、 学 性 强 的 源 语 。 如 温 家 宝 总 理 在 答 中 外 文 比
V 1 7 o6 o. N . 4
De e e ,0 c mb r 2 1 1
论政府记者 招待会 中诗词 英译 的对立性 及 口译策 略
纪 可 , 烁 丹 岑
( 西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广 西 南 宁 5 0 0 ) 广 30 4
[ 摘 要 ] 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 发言者有时会;用一些古诗词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翻译这些特殊 I

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缺省现象的认知分析

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缺省现象的认知分析


0 0
r -
记者招待会 口译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缺省现象的认知分析
周 红

Z 0
吾 至

0 m

( 阳航 空航 天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宁 沈 阳 1 0 3 ) 沈 辽 1 16
摘 要 : 者 招 待 会 是 一 种 跨 文 化 交 际活 动 , 其 1译 过 程 中 , 者 会 面 临 由 于 文 化 缺 失 所 造 成 的 记 在 2 " 译
文化模 式 。 助于跨越不 同文化间 的障碍 。 有 在不 同文化 间 取得文 化对等 , 促使跨文化交 际顺利进行 。

记 者招 待会文化缺 失现象并不是 完全孤立 的 ,是和 本 国 的政治 、 经济 、 社会 、 历史 、 宗教 、 人文 、 地理 息 息相
关 的。
( ) 一 成语 、 谚语 、 俗语和诗 句

0 口
中图分 类号 . 1 . H3 5 9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5 4 (0 2 0 -0 6 0 17 — 6 6 2 1 )2 0 3 - 2

蚕 蚕
蚕 善
记者招 待会 是一种 面对 面的跨文化交 际活动 。人类
不 同文化间存在很 多共性 ,这是不 同文化得 以沟通 的基 础, 从而形成 语言之 间的对 等转换 。 然而 , 由于地理 、 历史 等方面的原 因 .不 同文化 间也存 在着种种差异 即文化空 缺 。文化缺省 是不同文化交 际之间 出现 的重要 的文化现
知一 些内容 ,通 常会被交际双方 作为共享 的背景知识 而 加 以省略 ,这 叫情 境空缺 。与语 篇 内信息有关 的缺省 部

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中译员显身意识研究论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

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中译员显身意识研究论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

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中译员显身意识研究论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一引言就口译来说,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译员从来就没有被视作是说话主体而能显“声”“形”。

对译员的最高赞赏就是在口译过程中让人“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仿佛是当事人双方在直接交谈”,其被遮蔽、被隐身的程度可想而知。

在国外,对译者的关注和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西方译界出现了面向译者和译入语文化的研究取向,译者和译入语读者的作用和位置才渐渐得到重视。

而在中国,译者显身意识的研究起源于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即先把译者当成一个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传声筒,区别于机器。

本文将口译特别是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中译员的显身意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西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明确树立译者的显身意识,解构传统翻译观强加于译员的隐身性,赋予其交际协调的权力,从而在口译实战中让译员感到释然和欣慰,主动协助当事人推进交际高效顺利地进行。

二译者显身意识的中西方定义以诺德(Christiane Nord)为代表的德国功能学派(functionalist approach or skopos theory)视翻译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并认为这种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译文接受者和译入语文化,而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这一点同样适合于记者招待会的现场口译。

记者招待会的目的就是让世人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对国际事务的立场,因此口译员特别需要考虑译文的沟通效果。

从这点出发,译者更需顾及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对原语进行理解并用另一语言来重新阐释。

但是,话语的意义又往往是高度语境化的,动态而多元的,译员往往需要动用自己的知识图式进行理解,并根据“此情此景”加以必要的解释,因此,译员更多的是对话的构建者和沟通者,在对语言和意义进行加工操作时,其显身性显而易见。

那么,译员的显身性究竟是指什么呢?安吉莱莉认为,显身性(visibility)是指译员为了帮助双方跨越交际鸿沟而超越了传统及行规所赋予的语言符号转换者的角色,即不只是对讲话人话语意义的解码和编码,而是积极参与到交际过程中以中介的身份来协调交际进程的特性。

cultural awareness in interpreting口译中的文化意识

cultural awareness in interpreting口译中的文化意识

松鼠桂鱼
deep-fried mandarin fish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红烧牛肉
braised beef in soy souce
3.以口感方法为主的翻译

糖醋里脊
sweet and sour pork
脆皮乳鸽
crispy roast pigeon


2. 谨慎中国特色的问候和套话
例2 “您应该比我年长,您请上坐。” 译文1:“You must be older than me. You take the upper seat.” 译文2:“As our guest of honor, would you take the upper seat?”

例1

中国东道主:“杰克先生”(Jack Wilson);“玛丽小姐”(Mary Jones) 译员:Mr.Jack/ Ms. Mary or Mr. Wilson/ Ms. Jones?


√(Mr. Wilson/ Ms. Jones?)
2. 谨慎中国特色的问候和套话
例2 “一路辛苦了!” 译文1:“You must be very tired after the journey.” 译文2:“Did you have a good journey/flight?”
菜肴翻译
(1)以主料为主的翻译方法 青椒牛肉 beef with green peppers 鸡茸玉米汤 chicken and sweetcorn soup 葱油鸡 chicken in scallion oil

2.以烹制方法为主的翻译

蒸桂鱼

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缺省现象的认知分析_周红

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缺省现象的认知分析_周红

OFLIAONINGECONOMICVOCATIONALTECHNOLOGICALINSTITUTEOFLIAONINGECONOMICMANAGEMENTCADREINSTITUTEJOURNAL 作者简介:周红(1977-),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

记者招待会是一种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人类不同文化间存在很多共性,这是不同文化得以沟通的基础,从而形成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文化间也存在着种种差异即文化空缺。

文化缺省是不同文化交际之间出现的重要的文化现象。

记者招待会是当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其口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缺省的存在造成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真空”,难以建立理解所必需的连贯结构,在口译过程中给大量口译工作者带来困扰。

寻找“语义缺失”现象产生的认知根源,对于探讨有效的对策,减少这种障碍,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口译中,文化缺省现象处理得体,译文就畅快;反之,则译文模糊,表达不清。

王克非教授强调翻译的艺术性、技巧性,就是突出其创造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1〕因此,处理文化缺省现象更需大量的实践和认真的积累。

译员首先要打好基本功,认真分析和理解语义缺失的认知根源,了解不同文化特有的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有助于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障碍,在不同文化间取得文化对等,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文化空缺和语义缺失众所周知,交际过程存在大量“空缺”现象。

交际双方只有在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下,才能达到交流的预期目的。

有了这个前提,在交流时就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来说心知肚明的东西,从而提高交际效果。

这种存在于双方记忆中,在交际过程中由于共享被双方省略的内容叫做缺省或空缺。

同一文化之间的交际双方由于双方共知一些内容,通常会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这叫情境空缺。

与语篇内信息有关的缺省部分,叫做语境空缺,与文化背景有关的,就是文化空缺,即是指甲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乙民族文化中不存在。

释意理论视角下分析记者招待会中国特色词汇的口译策略

释意理论视角下分析记者招待会中国特色词汇的口译策略

释意理论视角下分析记者招待会中国特色词汇的口译策略
每年“两会”中,国务院总理会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就他们所关心的各个层面问题做出回答。

总理在回答问题中的表达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但是鉴于口译现场时间紧张、压力巨大,口译译员必须选择行之有效的口译策略。

本文以释意理论为理论框架,以李克强总理在2013和2014年的答记者问为语料,采用定性分析法和解释性研究方法对这两个口译文本进行研究,并根据释意理论总结出了记者招待会中中国特色表达的口译技巧,包括:寻找对应表达、省译、意译、信息增补、逻辑层次的处理、文化意识和幽默语气的处理。

两会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各个部委也会召开自己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越来越多,也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中国特色表达,都需要配备交替传译的译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研究新闻发布会中中国特色表达的口译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外记者对中国感兴趣,他们来到中国参与报道,采访中国的政要、企业家和普通百姓,希望了解更多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为了顺利进行采访和报道工作,这些外国记者通常需要依赖口译人员来帮助他们解释对访谈对象的提问以及相关的回答。

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口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释意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下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

我们需要明确释意论的概念。

释意论是口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的是口译员在翻译时要“说出来”并传达出源语言的含义和词语所携带的语境信息。

释意论要求口译员要将源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以口译的方式准确传达给目标语言听众,以达到理解的效果。

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口译员需要充分理解访谈对象的发言,准确地把握其含义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以保证外国记者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采访对象的意思。

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语言隔阂。

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和中国访谈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着语言隔阂,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不同,这就需要口译员充分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合理运用释意论的方法进行口译。

口译员需要在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基础上,依托释意论原则,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出来,还要让外国记者感受到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独特魅力。

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口译策略研究需要关注的是文化互通。

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中国访谈对象通常会谈及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背景,这些内容对外国记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

口译员需要充分理解中国文化,并在口译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使外国记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

口译员还需针对外国记者的文化背景,合理地进行释意,使得他们不仅能够理解中文发言,还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国发言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应变能力。

记者招待会上,可能会出现访谈对象意外发言或者外国记者提出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口译员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释意。

目的论下“两会”记者招待会汉语修辞格的口译

目的论下“两会”记者招待会汉语修辞格的口译

目的论下“两会”记者招待会汉语修辞格的口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跟上世界的脚步。

中国期望认识世界,同样也希望被世界了解,而每年三月召开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便成为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纽带。

在记者招待会中,中方领导人尤其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问的话语当中常会运用到各种汉语修辞格。

作为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辞格在音韵、节奏、形式及意境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由于一种语言中使用的修辞格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修辞格,并且由于同声传译的特点,从事现场口译的译员必须在短时间内不仅要准确、完整地理解源语修辞格内涵意义,又要恰当地用目的语言来表达出来,这便使得译员的现场翻译工作困难重重。

因此,本论文以2007至2012年6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的口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对6年的口译文本的分析与研究,结合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特点和汉语修辞格特点及难点,得出几种修辞格口译方法,如排比、比喻和夸张的常用口译方法;以及难译的修辞格引用中的对偶的处理技巧,如以偶译偶、意在先形、得意舍形。

本文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体现翻译的策略和处理方法以及其实用性,证明了目的论用于指导“两会”记者招待会汉语修辞格口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希望该论文对口译译员和正在学口译的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在国际交流中,口译作为跨语言交流的桥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释意
午餐招待会对中外记者口译策略进行研究。

首先是掌握正确的技巧。

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用词、语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作为口译员要时刻注意掌握这些差异,并根据对场合的判断选择使用何种用词和语调。

此外,在现场工作中,还要时刻关注发言人的口吃问题、嗓音大小和话语习惯,以便更加准
确地传达信息。

尤其在释意午餐招待会这种面向国际媒体的活动中,技巧的掌握显得更加
重要。

作为口译员,只有真正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准确
正确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从而实现国际交流的目的。

其次是注意传达人的风格和特点。

世界各地的人文环境不同,发言者的口音、风格、
特点、习惯等也应该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口译员必须认真观察并深入了解这些特点,以便
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

例如,中国领导人通常会使用大量成语和典故,而外国领导人则
更加注重简明易懂。

在担任国际活动口译员时,还需要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以尽可能保护发言人的尊严。

最后是正确应对场合。

国际媒体招待会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参加,传递的信息和
观点各有不同,因此在编排口译词汇时,耐心细致地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句式和语法问题。

仔细研究媒体和涉及领域,制定不同的面向不同受众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国
际人际交流。

总之,作为口译员在释意午餐招待会等国际场合,要注意掌握技巧、注意传达人的风
格和特点,以及正确应对场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国际交流的目的。

《2024年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记者招待会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准确、迅速地传递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译作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桥梁,其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递的效果。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力支持。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理解原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以及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从而在目标语中寻找最恰当的译文。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特点与挑战记者招待会口译具有信息量大、语言复杂、时效性强等特点。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快速理解并传达发言人的意图,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此外,记者招待会往往涉及到敏感话题,译员需要在保证信息传递的同时,注意措辞的恰当性和敏感性。

四、关联理论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应用(一)理解原语与语境的关联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译员需要理解原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

这包括了解会议的主题、背景、发言人的身份和意图等。

只有充分理解原语与语境的关联,译员才能准确地传达发言人的意图。

(二)寻找最恰当的译文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在理解原语与语境的关联的基础上,寻找最恰当的译文。

这需要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在寻找最恰当的译文时,译员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三)注意措辞的恰当性和敏感性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措辞的恰当性和敏感性至关重要。

译员需要在保证信息传递的同时,注意措辞的恰当性和敏感性。

这需要译员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和敏锐的政治意识。

在处理敏感话题时,译员需要谨慎处理措辞,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五、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策略(一)预读与准备在记者招待会前,译员需要提前了解会议的主题、背景、发言人的身份和意图等。

顺应论视角下记者招待会中的模糊语口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记者招待会中的模糊语口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记者招待会中的模糊语口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紧密,近年来,口译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外交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译形式,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因为外交口译的准确性关乎国家利益、形象等。

记者招待会口译,作为外交口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研究的。

记者招待会,作为外国了解中国政策方针的窗口,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敏感性话题,为了缓和气氛,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发言人就会采用一些模糊语表达。

因此,模糊语在记者招待会中是普遍存在的。

译员,作为总理和记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在面对记者招待会中的模糊语言时,首先,需要理解模糊语的含义及其相应的语用效果,其次再用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译语将其译出。

口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译员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认为,说话者在表达意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做出语言选择。

说话者之所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另外,记者招待会中模糊语也是发言人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结果,目的是实现模糊语对于语境的顺应。

因此,模糊语和顺应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顺应论下,模糊语的口译研究可以得到充分地理解。

顺应论的四个角度也为模糊语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以2017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中的模糊语口译为研究对象,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分析记者招待会中模糊语的应用及其口译策略,旨在帮助译员顺利地完成口译任务。

通过定性研究和案例研究,可以发现,相比其他理论,顺应理论对模糊语口译研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其次,模糊到模糊和模糊到精确的口译策略可以应用于记者招待会中的模糊语口译,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处理模糊信息,从而顺利完成口译任务。

本文主要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以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定义了文中的重要概念,并对前期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第三章对顺应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为下文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第四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将从顺应论的角度对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中的模糊语口译进行深入研究,并总结出相应的口译策略。

顺应论视角下的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随着人们对国家政治民主生活的积极参与,每年的两会都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作为两会期间的最大亮点,总理记者招待会无疑是一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直观编年史。

近年来,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精彩语录成为老百姓讨论的热门话题,翻译张璐也因为对温总理回答中的文化内涵、细腻情感以及字里行间浓厚中国特色的准确把握和地道翻译受到广泛好评,其口译也成为很多学者和网友研究学习的范本。

基于目前对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研究数量有限,且大多从释意论,功能翻译,文化翻译等角度对其进行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本论文将以顺应论为研究工具,以最近两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张璐翻译版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口译过程中如何选择和顺应,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表达其中的文化内涵、情感赋予和中国特色内容。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意义、采用的方法和语料以及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回顾口译在国内外的研究和从顺应论分析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介绍顺应论的起源,相关概念以及顺应论对翻译的阐释。

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首先介绍记者招待会及其对译员的要求,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内容特点语言特点,然后结合具体案例,着重从记者招待会口译的选择过程和顺应过程,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具体分析,尤其是充分考虑传播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会世界、物理世界做出选择和顺应。

第五章是结论,认为顺应论对记者招待会口译有一定解释力和指导性,同时寻找论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顺应论为记者招待会口译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和解释力。

张璐翻译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充分理解总理语言的基础上,考虑中外记者的认知和接受习惯,从语言层面上的语言连贯、线性顺序和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等做出了相应调整和顺应。

由于时间和认知的局限,分析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作者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更全面深入的分析不同记者招待会中对情感和文化方面的翻译,以期进一步阐释顺应论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浅析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语境因素

浅析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语境因素

浅析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语境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政治影响力的扩大,自90年代初,每年“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闭幕后召开的总理记者会越来越受到中外媒体及国民的关注。

而总理记者会上交传译员便是沟通国外记者和发言人的桥梁,同时也为口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一方面,由于现代传媒的广泛应用,像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这种高端的会议交传视频、文本简单易得,实属分析不同语境变量对口译影响的难得材料。

另一方面,中外学者对语境与口译的探讨不断增多,拿语境理论来分析口译现象也是一个新的视角,但目前对语境理论中外学界对其研究还不是特别的系统和深入,对影响口译的语境变量、语境功能也无统一定论,因此本文从语境理论的视角探讨官方记者招待会会口译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本文将以语境理论为依据,从言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个视角出发,结合03年到11年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口译上的实例,分析语境特征在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体现,进而阐释语境对译员定位的意义,总结不同语境下的口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和教学提供借鉴。

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

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

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

由外交部主办的2013年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政府政策和直接与总理交流的平台。

本文从跨学科的角度,基于语用学理论,运用交际语境顺应分析李克强总理2013年答中外记者问口译中的顺应。

作为是顺应论的一个分支,交际语境顺应主要囊括三大方面,即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顺应。

通过分析三大世界在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口译中的应用,本文充分验证了交际语境顺应对总理答记者问口译的解释力。

探究2013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口译,作者发现:(一)原语与目标语使用者的认知与情感因素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至关重要;(二)在社交世界的口译过程中,顺应当时的社交语境有助于译者译出准确合理的译文;同时,文化、习俗、信仰和价值观都引导着口译;(三)口译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充分考虑时间与空间等物理因素有助于减少目标语使用者的语言障碍。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李克强总理2013年答记者问的背景、本文的目的与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文章组成。

第二章对李克强总理2013年答记者问做了一个总体梳理,分析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记者问口译的研究。

第三章是全文的理论框架。

先介绍了顺应论,之后介绍交际语境顺应,引出顺应论与口译的关系。

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详细讨论了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在李克强总理2013
年答记者问口译中的应用。

第五章是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不足,并对总理答记者问口译
提出了一些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预设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文化信息
作者:曹晋芳
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4期
[摘要]记者招待会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政策的重要平台,译员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招待会中的信息包含很多文化信息,文化信息是造成口译的难点之一。

本文从文化预设视角出发,结合实例,提出文化预设在口译中的指导作用,使译者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解决口译中的困难,以准确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预设记者招待会文化信息口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065-01
作为对外沟通交流方式之一的官方记者招待会不仅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大事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译者是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的桥梁。

口译中的翻译困难大多由于中西方文化预设不同而造成的,如何将汉英口译中文化信息准确而有效地传递给西方记者,文化预设理论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

一、文化预设理论
(一)预设和文化预设
“预设”,也叫“前提”或“先设”,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来的。

文化预设指在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

它是沉积于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源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

(二)文化预设的特征
关于文化预设,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共知性。

共知性是指谈话双方所共同知道的信息。

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当中的人由于拥有相同的文化预设,因此交际双方可以顺畅地沟通。

(2)合适性。

文化预设的合适性是指文化预设结合一定的文化语境。

例如中国人在日常谈话时会涉及到年龄、职业甚至是收入,在中国人眼里这些都是一些普通的话题,而西方人则认为这些是对他们隐私的侵犯。

二、记者招待会口译
记者招待会口译是指由政府机构组织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口译活动。

记者招待会口译属于外交口译,采用交替传译的形式。

外交口译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策、立场及经济利益,因此记者招待会口译具有准确性高、正式、精练及灵活性低等语言特点。

三、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信息难点及策略
(一)文化信息的口译难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信息是语言符号及文化之间的纽带。

我国文化积淀深厚,由此产生一些特殊词汇,较典型如谚语、四字格、古代诗词、典故以及新词等。

我国人由于拥有相同的文化预设,所以可以理解其中的文化信息,而外国人会以自己的文化预设去理解这些词汇,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是误解。

因此,这些含有文化信息的特殊词汇成为译者的翻译难点。

(二)口译策略
本章将对外交部长王毅就外交政策答中外记者问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解读译者怎样正确处理中英不同的文化内涵,成功传递文化信息。

例1:王毅: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

译员:I wish to emphasize that 2014 is not 1914, still less 1894. Instead of using pre-WWI Germany as an object lesson, why not use post-WWII Germany as a role model?
分析:“做文章”有两层意思,其本意为“写文章”,直译为“to write an essay”;其隐含意义是指“就某一件事发表议论”或“打……的主意”。

在此发言人用的是其隐含义,译者就略去了其具体概念,将发言人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来。

在语言中,人们首先创造出与具体事物相应的词,进而发现可以借助它们来表达抽象的意义,如“首脑”可以代指国家领导人。

而在翻译中通常会把具体事物省略,这就是概念缺省。

例2:王毅:人敬一尺,我还一丈。

译员: When others respect us, we respect them even more.
分析:“尺”和“长”都是中国的长度单位,“尺”约为33厘米,“丈”为十尺。

外国人并没有这样的文化预设,所以译员如果直译的话,外国人并不能理解,在此译员用了意译的口译策略将发言人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来。

四、结语
本文从文化预设视角出发,分析了外交部长王毅的记者招待会中含有文化信息的具体实例,并总结出一些口译策略如概念缺省、解释性口译及意译等。

汉英口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传递尤为重要,译者应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积累文化知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口译策略。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图书出版公司,2005:246.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耿小超,张思洁.论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4]蔡平.语用预设理论对翻译方法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7(05).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