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聚集性疾病基本标准
传染病个案、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传染病个案、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报告标准
一、法定传染病报告标准
(一)甲类(2种):鼠疫、霍乱。
发现后2小时内报告。
(二)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人感染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发现后24小时内报告。
(三)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手足口病。
发现后24小时内报告。
水痘、恙虫病参照丙类传染病报告。
二、聚集性疫情报告标准
(一)在同一班级或宿舍(≥1例/周)出现疑似甲类传染病疫情,应在2 小时内报告。
(二)在同一班级或宿舍(≥2例/周)出现疑似乙类传染病疫情,应在24 小时内报告。
(三)在同一班级或宿舍(≥3例/周)出现疑似丙类传。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标准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2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水痘甲型肝炎【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急性黄疸型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
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
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
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
(3)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梗阻性黄疸。
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3.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
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标准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2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水痘甲型肝炎【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急性黄疸型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
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
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
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
(3)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梗阻性黄疸。
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3.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
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几种聚集性疾病基本标准
1、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2、手足口病:若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4天;集体单位1周内出现10例及以上病例,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建议幼托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全园(校)停课14天。
一周内同一班级或家庭出现2例及以上的手足口病疫情。
5例以下由社区处置,5例-10例由区CDC处置。
3、流感样病人定义:
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4、流感样病例聚集性发病定义: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30例以下具有流行病学联系的流感样病例。
5、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定义: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急诊留观病例);或发生2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死亡病例;
6、猩红热聚集性疫情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流行病学关联的猩红热病例。
一周内,同一班级、宿舍或办公室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行病学关联的猩红热病例。
猩红热爆发性疫情: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内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1/ 1。
学校和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及重点症状的分级判定标准
流行性
腮腺炎
14-21天
发病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不少于病后14天
同一班级(或宿舍)1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或1周内发生5例及以上
1周内同一学校或幼儿园发生10例及以上
经卫生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停课标准
学校和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及重点症状的分级判定标准
疾病
潜伏期
散发病例隔离*
聚集性病例事件判定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标准
班级停课参考标准
流行性感冒
7天
退热后2天或症状消失后24小时
同一班级(或宿舍)1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或1周内发生5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最高体温38℃及以上+咳嗽/咽痛)
1周内同一学校或幼儿园发生30人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有5人及以上住院病例/发生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1周内同一学校或幼儿园发生10例及以上
经卫生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停课标准
病毒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轮状病毒)
1-10天
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3天)
同一班级(或宿舍)1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或1周内发生5例及以上
1周内同一学校或幼儿园发生20例及以上,或死亡病例1例及以上
1周内同一班级病例累计达30%及以上,或死亡病例1例及以上
手足口病
2-10天
隔离时间不少于10天;或直到退热,手足口溃疡及水泡结痂等症状消失后一周
同一班级(或宿舍)1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或1周内同一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5例及以上
1周内同一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10例及以上
发生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发生5例或以上
水痘
病例分型标准及方法
病例分型标准及方法一、疾病分型A型、B型、C型、D型二、病例分型标准1.2.一般处理紧急处理不需处理需要抢救(A)(B)(C)(D)口诀:“单纯病例AB型,复杂病例CD型;紧急处理是B型,需要抢救是D型三、一般还可依据下列条件进行简单的分型(1)年龄〉70岁,或新生儿大多为CD型病列;(2)入院诊断: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毒、脏器功能衰竭、复合创伤、急性重症传染病均为CD型病例;(3)入院时情况:入院时情况为危急重症的均为CD型病列;(4)出院诊断同入院诊断不符、多系统病变均为CD型病例;(5)入院后确诊日期:确诊时间〉7天者为CD型病例;(6)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改变着为CD型病例;(7)抢救:凡经抢救者为CD型病例;(8)手术操作:急诊手术者为B、D型,三级以上手术均为CD型;(9)会诊情况:院级会诊、远程会诊者为CD型病例;(10)护理等级:一级、特级、重症监护、特殊护理者为CD型病例;(11)有三个以上诊断多位CD型病例;(12)接受输血的为CD型病例;(13)凡具备以上12项指标中任何1项条件,均划分为CD型病例,对于不能分型的病例则根据诊疗过程决定分型。
四、具体病例分型方法(1)首先根据首页分类法分出CD型病例,AB型病例则根据入院时情况即可简单分型;(2)CD型病例可根据病情的危急程度,入院时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住院处置措施,是否抢救或监护而进一步分型;(3)判断病情和诊断的时间界定原则上以入院时的情况为标准,入院以后出现的病情加重情况变化,则应检查是否诊疗处置不当所致,因诊疗处置不当所致,不能更改分型,如实属病情自然变化,可更改分型;(4)不同等级的医院在以上基本分型的基础上,可根据各自诊疗技术水平制定不同级别的急诊和手术等级标准,以利于A、B、C型病例的诊治。
D型病例的评价标准则必须有反映病情危重的相关指标;(5)病例初步分型由主管医师以及上级医师在病人出院时在首页上做出标记。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最新版)
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
第一条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第二条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第三条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经核实确认的暴发疫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
第四条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
第五条发生暴发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见附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第六条医疗机构根据患儿病情,要求患儿居家或住院治疗。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指导居家治疗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参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代谢综合症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包括:(1)腹部肥胖或超重,(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3)高血压及(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
1988年Reaven注意到脂质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常汇集一起,提出了“X-综合征,X-Syndrome”的概念,并把胰岛素抗性作为X综合征的主要特点。
鉴于本综合征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的联系,1997年Zimmet等主张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工作定义,随后6年来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A TPⅢ)、欧洲胰岛素抵抗工作组(EGIR)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等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适用目的,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各有不同,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也提出了中国人的工作定义即CDS标准。
这些定义各有特点及其实际意义,如WHO的定义精确,诊断率高,但是需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确定背景人群,临床应用中有一定难度,ATPⅢ定义简单易行、经济实用。
WHO和EGIR的定义偏重于基础研究,NCEPATPⅢ和AACE的定义偏重于临床应用。
这些定义的差别造成了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的混淆(特别是在比较不同研究资料时),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代谢综合征定义。
基于上述原因,2005年4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综合了来自世界六大洲糖尿病学、心血管病学、血脂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和代谢病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全球统一定义。
常见传染病最长潜伏期(最新版)
1.《广州市集体单位儿童水痘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试行)》(穗卫【2012】20号) 2.《关于印发广东省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暴发 疫情调查处理技术指引(试行)的通知》(粤疾控 [2012]156号)
若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1、血标本; 2、尿液标本; 1.《关于印发广东省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暴发 最后一例病例后,经过一个最长 3、唾液标本; 疫情调查处理技术指引(试行)的通知》(粤疾控 的潜伏期25天,仍无新发病例。 详见《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样本采集操作 [2012]156号) 细则》
8
麻疹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 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 有红晕的灰白小点(Koplik ’s spots斑)。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自发病前2d(潜伏期 末)至出疹后5d内,眼 10~11 结膜分泌物、鼻、口咽 、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 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7天
21天
15天~17天
无合并症者疹后5天
9
序号
病 名
典型临床症状 突然起病,均有腹泻,腹泻 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感,米 泔水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 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 后出现喷射性和边疆性呕 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 样,米泔样。
传染期
潜伏期(天) 常见 最短 最长
病程
患者隔离日期(返园条 件)
1
霍乱
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 症状期传染性最大,多 数病人于恢复期2周内 停止排菌,个别可超过 3个月。
1~3
数小时
7
病程平均3~7日,少 数可长达10日以上 (多为老年患者或有 严重合并症者)
临床症状恢复后,隔日 连续3次粪便培养,结 果阴性者即可解除隔离 。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传播很快的一种儿童传染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
手足口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很容易交叉感染,现在还未研制出预防这种病毒的疫苗,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特别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们要注意预防手足口。
一、聚集性病例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二、传染病突发事件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10例以上或出现1例以上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三、停课的标准①托幼机构和学校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疾控中心报告。
②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聚集性病例时,建议病例所在的班级停课10天。
③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建议全校停课10天。
④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症状体征: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
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
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
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预防步骤:1、卫生消毒。
清洗消毒: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
幼儿园要保持每天放学消毒一次,有条件的应该中午一次、晚上各一次。
孩子玩耍的教学玩具要用专门的消毒液浸泡消毒,通常使用的是84消毒液,一般把教学玩具浸泡一小时左右就可以。
地板和桌椅也要用84消毒液擦一遍。
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幼儿园里面吃饭,孩子们用的餐具也要专门的餐具消毒液进行刷洗,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年版详解
(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2)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 染(通过咳嗽、讲话、打喷嚏传播,封闭的空调房更易 传播。结核菌在室内或阴暗处干燥的痰中可存活6-8个 月、粘附在尘土上的结核菌可保持传染性8 ~ 10天, 被感染的图书,可存活3个月,但直接日光照射2~7小 时可杀死。故公共场所(例如课室、电脑室、宿舍、实 验室等)的空调、场地要定期清洗和拖地。含氯或含溴 的消毒剂早晚直接拖地1次(含氯类的消加净或84消毒 液;含溴的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但新洁尔灭无效 (季铵盐类)。
(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3)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当怀疑得了肺结核, 要及时就诊(很多人以为感冒,不想拍胸片,感冒 一般不超过2周)。 (4)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 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5)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 避免传染他人(90%以上可治愈,抗结核治疗2个 月,传染性可降低95%,所以在治疗2个月内要戴 口罩)。
各相关单位在强化4条日常常规预防控制措施的 基础上,采取以病例管理和密切接触者筛查为主的 防控措施,具体措施也是4条:及时确诊并报告;患 者密切接触者筛查;治疗管理;休复学管理。
卫生计3生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共同做好结核病散发 疫情的处置工作,协调解决疫情应对和处置工作中 出现的问题。
三、学校结核病散发疫情的防控措施
(四)做好监测与报告工作。
1.晨检工作。 中小学校应当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 员落实晨检工作,了解学生是否有咳嗽、咳痰、咯血 或血痰、发热、盗汗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大中专学校 则由舍长承担此项工作。发现可疑症状,应当及时报 告学校卫生(保健)室(保护患者也是保护自己)。 此时,保健室一定要做胸片检查,不再以为是感冒。
聚集性发病的概念
聚集性发病是临床上症候群监测重要的一个术语,传染病监测过程中通过一些症候群、聚集性发病来判断可能的传播风险。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新冠肺炎防控和治疗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中,聚集性发病的定义强调在两周之内小范围,比如办公室、家庭、班级等范围内出现2例或者2例以上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就叫聚集性病例。
扩展资料:
新冠病毒感染中,聚集性发病的定义强调在两周之内小范围,比如办公室、家庭、班级等这样的范围内出现2例或者2例以上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就叫聚集性病例。
对这样的病人要进行关注,如果有其他临床表现就可以进行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
症候群监测是传染病非常重要的一个预测预警系统,我们监测聚集性腹泻,可以发现消化道传染病可能的风险。
上吐下泻的病人聚集性发病了,可能是食物中毒等,要进行监测。
所以聚集性病例对传染病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园聚集性症状报告要求
幼儿园聚集性症状报告要求
一、报告内容及标准
目前主要聚集性传染病疫情有:手足口病、流感样病例、水痘、诺如病毒等多种传染病,符合下列情况需立即报告:
【手足口病】7天内,同一班级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或同一校(园)区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
【流感样病例】7天内,同一班级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同一校(园)区发生20例及以上病例。
流感样病例定义:发热≥38.5℃(腋温≥38.0℃),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水痘】7天内,同一班级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
【呕吐病例】2天内,同一班级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
二、隔离及返校
学校和托幼机构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严把复课关卡、做好传染源的管理是防止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
根据是否诊断和诊断途径不同,隔离返校分以下3种情况:
1、明确诊断为传染病的由诊断的医疗机构出具《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复课证明》。
2、经医疗卫生单位调查核实的流感、腺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由校园属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具《学校和托幼机构
传染病复课证明》。
3、流感样病例、像诺如病毒感染的呕吐病例,由患病学生、儿童所在的学校、幼儿园分别参照流行性感冒和诺如病毒感染的隔离期予以隔离。
经学校、幼儿园判断符合隔离标准后,无需开具《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复课证明》,直接复课。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
我国已有的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一、预警级别划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将事故响应等级分为特别重大事故(Ⅰ级)、重大事故(Ⅱ级)、较大事故(Ⅲ级)和一般事故(Ⅳ级)四级。
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分级预警,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预警级别分级方法及预警颜色如下:Ⅳ级,可能死亡1~2人的一般事故,预警颜色为蓝色;Ⅲ级,可能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预警颜色为黄色;Ⅱ级,可能死亡10~29人的重大事故,预警颜色为橙色;Ⅰ级,可能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预警颜色为红色。
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消除。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分级标准Ⅰ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Ⅱ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我市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Ⅲ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我市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三、鼠疫预警级别分级(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重大鼠疫疫情(Ⅱ级)为Ⅰ级预警,较大鼠疫疫情(Ⅲ级)为II级预警,一般鼠疫疫情(Ⅳ级)为Ⅲ级预警,动物间鼠疫疫情达到下列强度时为IV级预警:局部地区出现动物鼠疫暴发流行,且波及到县级以上城市;或动物鼠疫发生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区,对人群构成严重威胁。
)鼠疫分级根据鼠疫发生地点、病型、例数、流行范围和趋势及对社会危害程度,将人间鼠疫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1)肺鼠疫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2)相关联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3)发生鼠疫菌强毒株丢失事件。
学校常见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判定参考标准
学校常见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判定参考标准
一、手足口病:7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5例及以上;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二、诺如病毒感染:7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10例及以上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包括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
三、细菌性痢疾:3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10例及以上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细菌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四、急性出血性结膜炎:7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3例及以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
五、流感:7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出现1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体温达到或超过38℃,伴有咽痛或咳嗽之一者)。
六、猩红热:7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10 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七、麻疹:10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八、风疹:7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5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九、流行性腮腺炎:7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5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十、水痘:7天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5例及以上水痘
病例。
十一、登革热:14天内,同一个校区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
传染病聚集发病、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
传染病聚集发病、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1.相关定义异常情况:主要包括常见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群体性中毒(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本地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发病、死亡等。
传染病暴发:暴发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较短时间内),某地区或单位有较多(或大量)相同疾病患者出现。
如果发生的疾病为传染病时即为传染病暴发。
传染病流行:在某地若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末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传染病学》杨绍基,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5年8月第一版)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人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职业中毒: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生产性毒物包括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体、副产品、成品、夹杂物和废弃物等。
生产性毒物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而以呼吸道及皮肤最为重要。
职业中毒,根据接触毒物时间长短,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
急性中毒系指一次吸收大量毒物迅速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中毒。
亚急性中毒系在较短期间内吸收较大量毒物引起的中毒,基本上届了急性中毒范畴。
慢性中毒系长期期吸收较小量毒物引起的中毒。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10)罕见传染病:罕见疾病又称“孤儿病”,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
若该疾病或病变为传染病时则称为罕见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的概念:新发传染病是指在人群中新出现的或者过去存在了人群中,但是其发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地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l】。
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疾病或综合征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所认知,但并未被人们认识为传染病,近20年来因发现了这些疾病的病原体才被确认为是传染病,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病、突发性玫瑰疹等病。
传染病考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考试题答案一、填空题(20分,每题1分)1、水痘病例应隔离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15天。
2、流脑病例临床分型为普通型、轻型、爆发型。
3、麻疹的潜伏期平均为10-11 天。
4、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为14至25天。
5、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也可经胎盘传播,使胎儿受感染导致CRS。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和管理的传染病共三类 39 种,分为甲类 2 种、乙类 26 种、丙类 11 种。
7、《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8、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9、艾滋病的传染源是患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10、医务人员人员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对伤口立即进行处理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再由单位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1、流感样病例是指腋下体温 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12、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病毒为: HAV 、 HEV 。
13、手足口病的皮疹具有四不特征,分别是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1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例以发热,白细胞或者血小板减少, 多功能脏器损害为主要特点15、寄生虫感染的来源有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16、碘缺乏病预防的重点人群有育龄妇女、孕妇和哺乳妇女、婴幼儿、学龄儿童 .17、布氏杆菌病主要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以寒战、高热、多汗和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18、霍乱疫情处理的五字原则:早、小、严、实、密。
19、在人间鼠疫或疑似人间鼠疫疫情诊断后,按规定 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20、感染性腹泻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表现、粪便常规检查 .二、选择(15分,每题1分)1、麻疹疑似病例的定义是:出现 A 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麻疹疑似病例A 发热、皮疹B 发热、头痛C 皮疹、乏力D 发热、乏力2、风疹的控制措施中,病人隔离期是以出疹第1天起至出疹第 D 天,有合并症者延长至第 D 天A 10,20B 5,15C 10,15D 5,103、水痘应急接种应在发现疫情后 C 天内完成,接种率≥95%A 5B 10C 3D 74、抗狂犬病血清按照每公斤体重 A 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 例及以上。
2、手足口病:若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4天;集体单位1周内出现10例及以上病例,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建议幼托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全园(校)停课14天。
一周内同一班级或家庭出现2例及以上的手足口病疫情。
5例以下由社区处置,5例-10例由区CDC处置。
3、流感样病人定义:
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4、流感样病例聚集性发病定义: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30例以下具有流行病学联系的流感样病例。
5、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定义: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急诊留观病例);或发生2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死亡病例;
6、猩红热聚集性疫情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
流行病学关联的猩红热病例。
一周内,同一班级、宿舍或办公室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行病学关联的猩红热病例。
猩红热爆发性疫情: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内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