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梁实秋
梁实秋
文艺思想
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 本文艺批评专著 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 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 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 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似,但对如 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他一再强 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 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 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 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 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 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 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 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 (散文 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 (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 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 (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 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 商务 《职工马南传》 (长篇小说)英国哀里 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 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哈姆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倾城之恋
懂古文,懂英文, 擅长书法,学过国画, 油画,会写诗填词、 实属才女。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 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 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 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 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 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 的新星。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至今不能忘记”
“给我印象最深,使 我受益最多”
——强调老师在我心中的重 要地位,勾起读者阅读的欲 望。
2、仔细阅读第二部分第二节,思考: 作者描写了徐先生那几个方面的外在特 点? 可怕的绰号、 高大的身材、 油渍斑斑的衣服、 古怪的相貌、 吸溜鼻涕的习惯、 凶狞的面部表情。
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 沃,常常宜于种麦!袜子手绢不知随时洗涤,常常日积 月累,到处塞藏,等到无可使用时,再从那一堆污垢存 货当中拣选比较干净的去应急。有些男人的手绢,拿出 来硬像是土灰面制的百果糕,黑糊糊黏成一团,而且内 容丰富。男人的一双脚,多半好像是天然的具有泡菜霉 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所谓"濯足万里流"是有道理的, 小小的一盆水确是无济于事,然而多少男人却连这一盆 水都吝而不用,怕伤元气。两脚既然如此之脏,偏偏有 些"逐臭之夫"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复挖掘,然后嗅 其手指,引以为乐!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 一概不理,洗脸完毕,手背可以不湿,有的男人是在结 婚后才开始刷牙。"扪虱而谈"的是男人。还有更甚于此 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 鼠! ——梁实秋《男人》节选
女人的嘴,大概是用在说话方面的时候多。 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就是学外国语也容易琅 琅上口,不像嘴里含着一个大舌头。等到长大之 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 蝉噪,如蛙鸣,真抵上好几部鼓吹!等到年事再 长,万一堕入“长舌”型,则东家长,西家短, 飞短流长,搬弄多少是非,惹出无数口舌;万一 堕入“喷壶嘴”型,则琐碎繁杂,絮聒唠叨,一 件事要说多少回,一句话要说多少遍,如喷壶下 注,万流齐发你是为使 她舒适吗?”那人回答说:“不是,为使她少说 些话!” ——梁实秋《女人》节选
梁文茜关于我眼中的父亲梁实秋的回忆录
梁文茜我眼中的父亲梁实秋的回忆录梁文茜关于我眼中的父亲梁实秋的回忆录1.梁家家事梁实秋故居在北京东城内务部街20号,现在门牌是39号、40号、41号。
我曾祖父是满族,在清朝是四品官儿,八旗,生下来就有皇粮。
四品官儿也不算小,收入比较多,此外还在北京和南方经商,他就买了内务部街这套房子。
这处故居起码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
我曾祖父叫梁之山,他不能生育,后来就抱了一个孩子,我爷爷实际上是一个汉族,好象是从沙河那儿一个农民家里抱来的,刚出生就抱我们家了,我爷爷的亲身父亲、母亲不是满族,是汉人。
我爷爷和我奶奶一共生了13个孩子,除一个夭折外,其他都长大了,6个男的、6个女的,我父亲排行第二,那时候叫梁治华。
我大爷去世早,死于肺病,他儿子也死了。
在清朝的时候都讲究妇女殉节,如果丈夫和儿子都死了,女子就要殉节。
我大妈殉节以后,后来慈禧太后知道了认为这是贞节烈女,所以就赐了一个牌坊“贞烈可封”,大石头牌坊,树立在双榆树。
当时那个地方有个双榆树村,给了13亩地立了一个祠堂,表彰这些在丈夫七天没有出殡时自一杀,跟丈夫一起出殡的贞节烈女。
后来那个地方拆迁了,变成双榆树商场。
我母亲的娘家在安徽会馆附近。
他们是一个大家庭,有小叔子、姑姑、婆婆都在一起住,后来我妈妈为什么也没上大学,因为经济比较困难,她父亲死了,我外婆是一个小脚妇女,连文化都没有,也不能挣钱。
所以后来我妈妈很早就上香山慈幼院那儿工作了,日后学习画画。
她跟我姑姑是同学,这样介绍就和我父亲认识了。
以后他们在四宜轩约好,我爸爸上美国留学,我妈妈等他三年。
我爸爸本来应该念四年回来,可是三年就回来了,因为说好了三年,不回来怕我妈妈跟别人结婚。
那时候妇女只要家庭一给说好了,包办了,你愿意也得愿意,不愿意也得愿意。
所以他三年以后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就跟我妈结婚。
我妈妈做饭,他在小屋里写莎士比亚,我妈妈就给他做点小吃送去。
他喜欢吃虾,有点糖味的烤虾,我妈妈给他做好一小盘,给他送屋去,他也不出来,在屋里拿手捏着就吃了。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简介资料 梁实秋 (1903 年 1 月 6 日-1987 年 11 月 3 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 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 (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下面我们来看看梁实秋简介资料,欢迎阅读。
代表作有 《雅舍小品》 (从 1949 年起 20 多年共出 4 辑)、 《雅舍谈吃》 、 《看 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 》、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30 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 40 载,到 1970 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 37 册,诗 3 册。
晚年用 7 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主编有 《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 - 生平年表】 1915 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 说 《药商的妻》1920 年 9 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 6 期。
第一篇散文诗 《荷水池畔》发表于 1921 年 5 月 28 日《晨报》第 7 版。
1923 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 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4 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 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 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 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 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 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 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 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 年到台湾, 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后兼系主任, 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 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 年退休。
梁实秋的生平和散文特点
1、作者的生平梁实秋(1903—1987)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原名治华。
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所大学学习,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曾和胡适、徐志摩等人共创新月书店,是当时文坛“新月派”后期的大将之一。
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争议的。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
期间,他在副刊上写了这么一篇编者按:“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
我的意见稍为不同。
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未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
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我老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主,谁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
”这篇小小的编者按引发了文坛的大地震。
有人在报纸上说,抗战时期的一切都与抗战有关,写文章也一定和抗战有关联,你梁实秋说某些文章可以“与抗战无关”,是何居心?“与抗战无关论”的罪名让梁实秋背负了几十年。
但是据统计,梁实秋在抗战期间所写的文章里,提到“抗战”二字的次数很多。
他在抗战开始时力主抗战,被日本人定为抗日分子,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孤身一人从汉口逃到重庆,和夫人长期别离六年之久。
他对日本人的痛恨可想而知。
1940年,梁实秋本来想随一个访问团到延安去访问。
毛泽东发电报说,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
梁实秋只好终止随团访问。
[梁实秋散文中年]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散文中年]梁实秋散文梁实秋散文篇1:梁实秋的散文《谈友谊》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
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
诸多美德。
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
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
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是朋友关系,不过形式性质稍有不同罢了。
严格地讲,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
反过来亦然。
我们的古圣先贤对于交友一端是甚为注重的。
《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
在西方亦是如此。
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
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
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
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
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
如Damon与Pythias,David与Jonathan,怕也只是传说中的美谈吧。
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
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顾而又不照顾得太多者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
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现款。
”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
倒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
”这句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
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
梁实秋代表散文摘抄精选五篇
梁实秋代表散文摘抄精选五篇梁实秋代表散文摘抄精选五篇导语: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这里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五篇梁实秋代表散文摘抄,希望你们喜欢。
一、《雅舍》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梁实秋佳句
梁实秋佳句01、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梁实秋《梁实秋精选集》02、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03、我看世间一切有情,是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法则,是有遗传嬗递的迹象,人恐怕也不是例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如是而已。
又看佛书记载轮回的故事,大抵荒诞不经,可供谈助,兼资劝世,是否真有其事殆不可考。
如果轮回之说尚难证实,则所谓了生死之说也只是可望不可即的一个理想了。
——梁实秋《闲暇处才是生活》04、海棠的风姿艳质,于群芳之中颇为突出。
——梁实秋《心守一事去生活》05、信佛的人往往要出家。
出家所为何来?据说是为了一大事因缘,那就是要“了生死”。
在家修行,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要“了生死”。
生死是一件事,有生即有死,有死方有生,“了”即是“了断”之意。
生死流转,循环不已,是为轮回,人在轮回之中,纵不堕入恶趣,生老病死四苦煎熬亦无乐趣可言。
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轮回,证无生法忍。
出家不过是一个手段,习静也不过是一个手段。
——梁实秋《闲暇处才是生活》06、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
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
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梁实秋《雅舍小品·送别》07、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
」这话不错。
看看古代诗人画像,一个个的都是宽衣博带,飘飘欲仙,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辋川图」里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萧然,我们只觉得摩诘当年,千古风流,而他在苦吟时堕入醋瓮里的那付尴尬相,并没有人给他写画流传。
梁实秋
编写书目
《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 远东英汉大词典》 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 行,1977
返回目录
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 成为古人; 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 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 感。
•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 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 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 方法是读书。 • 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 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 可语无伦次。 • 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世界 的主人翁,因为我亲眼见孩子 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制作人: 制作人:李彦吉
梁实秋简介 文艺思想 生平概况 主要成就 婚姻家庭情况 妙语摘录
文学主张
《雅舍小品》与《鸟》
返回目录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 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 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祖籍中国浙 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曾赴美留学,后任教于南京东 南大学和暨南大学。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 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 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 ,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 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一、写作背景
抗战期间(1940)梁实秋与其清华大 学同窗吴景超一起住在重庆北碚时写 的。所谓“雅舍”,实际是指他当时 居住的简陋屋舍。其名源起于吴景超 的夫人龚业雅的名字。 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作为学者 的梁实秋为避战乱而到重庆,条件清 苦,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 偏称“雅舍”,梁实秋通过对自己生 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自我调侃,表现了 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以 及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
梁实秋
梁实秋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中文名: 梁实秋国籍: 中国民族: 汉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3日 代表作品: 《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名家简介梁实秋,1949年生于湖南湘潭,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又拜著名花鸟画大家苏葆桢门下,勤学苦练,专攻葡萄,得到苏先生的倾心教诲,又融入自己对国画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为中国美协湖南分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彩墨葡萄研究会副会长,圆明画苑签约画家。
梁实秋擅长写意花鸟画,尤精于画彩墨葡萄,是当代中国画坛彩墨葡萄的实力派代表人物。
其笔下葡萄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硕果累累的葡萄在水墨丹青之中透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0年其作品《硕果丰收》获湖南省美术创作优秀奖;1993年荣获“世界书画名人”称号;1997年出访新加坡举行个人画展;2001年参加全国“明星杯”中国画大展,作品受到高度评价;2003年作品《秋实图》获《新思维艺术书画展》二等奖。
其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名人》等。
葡萄寄语葡萄是丰收、吉祥的象征。
葡萄的紫色象征富贵、吉祥,绿色象征生命和春天;葡萄的硕果累累寓意丰收,国泰民安;其果实众多,寓意多子多福,古人常用葡萄来期盼生活的富裕和人丁的兴旺;其珠圆玉润可寓意财源滚滚和团圆美满等等。
彩墨葡萄技法彩墨葡萄,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增加了葡萄国画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彩墨葡萄在设色方面,极为难于把握,浓艳易俗,平淡失真,梁实秋注重取古法而创新,在保存中国画笔墨气韵等优势的同时,将西方绘画中的科学技法和色彩原理等引入中国画创作中。
他的葡萄作品以色为骨,以形传神,吸收古人用色优点,同时采用西画用色长处,加以融会贯通。
梁实秋的语录47条
梁实秋的语录47条2020年梁实秋的语录集合47条禅家形容人之开悟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以下是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梁实秋的语录47条,欢迎参考。
1、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
2、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3、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
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
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
……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
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雅舍小品·中年》4、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要去接你。
——梁实秋《送行》5、从前官场习惯,有所谓端茶送客之说,主人觉得客人应该告退的时候,便举起盖碗请茶,那时节一位训练有素的豪仆在旁一眼瞥见,便大叫一声「送客!」另有人把门帘高高打起,客人除了告辞之外,别无他法。
——梁实秋《雅舍小品》6、老不必叹息,更不必讳。
花有开有谢,树有枯有荣。
桓温看到他"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渲染流泪。
"桓公是一个豪迈的人,似乎不该如此。
人吃到老,活到老,经过多少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还能双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间,应该算是幸事。
荣启期说,"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所以他行年九十,认为是人生一乐。
青岛梁实秋故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的起点
第二年,我们搬到鱼山路7号居住,是 新造的楼房,四上四下,还有地下室,前院 亦尚宽敞,房东王德溥先生,本地人,具有 山东人特有的忠厚朴实的性格,房东房客 之间相处甚得。我们要求他在院里栽几棵
青岛的美味佳肴,令讲究生活品位的梁实 秋难忘不舍。他在《忆青岛》中写道:“青岛好 吃的东西很多。牛肉最好,销行国内外。德国人 佛劳塞尔在中山路开一餐馆,所制牛排,我认 为是国内第一。厚厚大大的一块牛排,煎得外 焦里嫩,切开之后里面微有血丝。牛排上面覆 以一枚嫩嫩的荷包蛋,外加几根炸番薯。这样 的一份牛排,要两元钱,佐以生啤酒一大杯, 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
至于青岛名闻天下的特色海鲜,梁实秋 更是赞不绝口。“青岛海鲜也很齐备。像蚶、 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西施舌 不但味鲜,名字起得也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 本,除去不大雅观的部分,专取其洁白细嫩的 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 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汆煮为上,不宜油煎 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 餐馆以上。我曾在大窑沟菜市场以六元市价得 鲥鱼一尾,长二尺半有奇,小口细鳞,似才出水 不久,归而斩成几段,阖家饱食数餐,其味之 腴美,从未曾有。”
那 么,他们 两人 究 竟 是 怎 样来 到 青岛 的 呢?1930年的春夏之交,对于梁实秋而言非比 寻常。他作为新月派的干将,卷入了与鲁迅的 争斗之中。鲁迅的一篇火药味十足的《“丧家 的”“资本 家 的乏走 狗”》,一举 将 梁 实秋 推 入到舆论的漩涡。梁实秋在上海陷入“相当狼 狈”的处境之中。恰巧,此时的国立青岛大学正 在酝酿创建,已被当时教育部内定为校长的杨 振声求贤若渴,跑到海派文化的大本营上海来 寻觅人才。杨振声先是遇见闻一多,又通过闻 一多结识了梁实秋、沈从文等人,诚邀这些名
梁实秋的散文《山》
梁实秋的散文《山》梁实秋的散文《山》引导语:梁实秋一生写作与出版很多的著名散文,《山》是其中的一篇,下面是小编收集这篇散文的原文以及相关的练习题,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最近有幸,连读两本出色的新诗。
一是夏菁的“山”,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峦”。
两位都是爱山的诗人。
诗人哪有不爱山的?可是这两位诗人对于山有不寻常的体会、了解,与感情。
使我这久居城市樊笼的人,读了为之神往。
夏菁是森林学家,游遍天下,到处造林。
他为了职业关系,也非经常上山不可。
我曾陪他游过阿里山,在传说闹鬼的宾馆里住了一晚,杀鸡煮酒,看树面山(当然没有遇见鬼,不过夜月皎洁,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剥啄声,造成近似“咆哮山庄”的气氛,实乃一只巨大的扑灯蛾在扑通着想要进屋取暖)。
夏菁是极好的游伴,他不对我讲解森林学,我们只是看树看山,有说有笑,不及其他。
他在后记里说:“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山,而爬山最能表达一种追求的恒心及热诚。
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诗是寂寞的,我是寂寞:有一些空虚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
山,你的名字是寂寞,我在寂寞时念你。
普通人在寂寞时想找伴侣,寻热闹。
夏菁寂寞时想山。
山最和他谈得来。
其中有一点泛神论的味道,把山当做是有生命的东西。
山不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头,要不然怎能“相对两不厌”呢?在山里他执行他的业务,显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进入“与自然同化”的境界。
山,凝重而多姿,可是它心里藏着一团火。
夏菁和山太亲密了,他也沾染上青山一般的妩媚。
他的诗,虽然不像喜马拉雅山,不像落矶山那样的岑崟参差,但是每一首都自有丘壑,而且蕴藉多情。
格律谨严,文字洗炼,据我看像是有英国诗人郝斯曼的风味,也有人说像佛劳斯特。
有一首《每到二月十四日》,我读了好多遍,韵味无穷。
每到二月十四我就想到情人市,想到相如的私奔,范仑铁诺的献花人。
每到二月十四想到献一首歌词。
那首短短的歌词十多年还没写完:还没想好意思,更没有谱上曲子。
我总觉得惭愧不安,每到二月十四。
每到二月十四,我心里澎湃不停,要等我情如止水,也许会把它完成。
关于作家梁实秋资料介绍
关于作家梁实秋资料介绍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中国著名的散文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梁实秋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梁实秋资料简介梁实秋,原名梁治华,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梁实秋的一生可以说是算得上是美满的,在当时人们非常反感的包办婚姻下他的婚姻也还是经营的非常美满的,这样的生活不得不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在不久之后夫人因为一些原因去世了这使得梁实秋非常的伤心,专门为妻子写了一篇文章,从篇文章里能够非常深切的感受到梁秋实对妻子的爱。
梁实秋简介其实非常简单,他从小就非常爱学习,特别是对写文章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学习非常认真,在努力了很久之后他终于考进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那就是清华大学,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深入学习写作方法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写作能力有了非常惊人的提升。
在一九二零年的时候他第一次在学校的周刊上发布了自己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了他非常大的鼓励,从此在写作的道路山坚持了下来,他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就去美国的一个大学留学了,在那里他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知识。
一九二五年的时候他回国开始和朋友一起办杂志,并且开始在大学里任教,负责教导学生们的写作。
一九三二年的时候到天津担任副主编,在一九九四年的时候就到了台湾,在这里的一所大学任教,刚开始时做老师最后一路升职做到了院长的职位,非常不容易。
一九七五年的时候和他的最后一位妻子结婚十二年后他因为生病在台湾去世了。
梁实秋的情书梁实秋的一生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婚后两人的婚姻一直都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后来他的妻子程季淑因病去世了。
之后他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后来他为亡妻写了一本书,台湾的一家出版公司看了书稿之后决定出版,并邀请梁实秋到台湾来小住,也就是这次的台湾之旅,让梁实秋老人结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那时候梁实秋已经71岁了。
我的国文老师梁实秋
我的国文老师梁实秋我的国文老师梁实秋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作者: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
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的简介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
20世纪30年代初,梁实秋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小编带来的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的简介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
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
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
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个人生活梁实秋夫妇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绩溪,1927年2月11日与梁实秋结婚。
育有三女一子,长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长子梁文骐;四女梁文蔷。
1974年4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
她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
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山月不知心底事评价
山月不知心底事评价一、引言《山月不知心底事》是一篇由梁实秋创作的散文,该文以山月为喻,探讨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难以捉摸的一面。
本文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内心追求真实和自由的向往。
二、文中主旨《山月不知心底事》以“山月”为象征,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真实和复杂。
通过对山月的描绘,作者将人的内心比喻为深邃的夜空,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个的秘密、欲望和忧伤。
而山月则是一片宁静的存在,不知道人们心中的种种情感与矛盾。
通过描述夜晚的宁静和山月的美丽,文章告诉我们人们追求内心真实和自由是多么重要。
三、对文章的评价1. 硕果累累的修辞手法文章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使整篇文章如诗如画。
作者通过将山月比喻为人的内心,巧妙地描绘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的复杂性。
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2. 思想深刻,意境流转《山月不知心底事》以山月和夜空为背景,以诗意的散文语言展现了作者的思考。
全文始终贯穿着一种意境,即虽然夜空中的星星等待着山月的光芒,但山月却不能了解星星们的内心。
这一意境营造出一种寂寞和思考的感觉,引人深思。
3. 深情款款的文字作者借用山月和星星的形象,表现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
文字间透露出作者对于自由和真实的追求,并表达了对于内心深处情感无法被真正理解的无奈之情。
这种深情款款的文字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让人产生共鸣。
4. 探讨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将人们的内心比喻为夜空中的星星,作者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秘密、欲望和矛盾,而这些情感往往无法被他人理解。
文章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了人的内心深处的复杂状态,引发人们对于自身心理状态的思考。
四、结论《山月不知心底事》是一篇表达作者对内心自由的追求以及表达人类内心复杂性的优秀散文。
通过比喻夜空中山月和星星的关系,作者巧妙地表达了对于内心真实和自由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内心的思考。
这篇文章不仅在修辞手法上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给人带来了一种思考和共鸣的感觉。
作文:梁实秋经典散文作品-忆老舍_1950字
梁实秋经典散文作品:忆老舍_1950字我最初读老舍的《赵子曰》、《老张的哲学》、《二马》,未识其人,只觉得他以纯粹的北平土话写小说颇为别致。
北平土话,像其他主要地区的土语一样,内容很丰富,有的是俏皮话儿,歇后语,精到出色的明喻暗譬,还有许多有声无字的词字。
如果运用得当,北平土话可说是非常的生动有趣;如果使用起来不加检点,当然也可能变成为油腔滑调的“耍贫嘴”。
以土话入小说本是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技巧,可使对话格外显得活泼,可使人物个性格外显得真实凸出。
若是一部小说从头到尾,不分对话叙述或描写,一律使用土话,则自《海上花》一类的小说以后并不多见。
我之所以注意老舍的小说者尽在于此。
胡适先生对于老舍的作品评价不高,他以为老舍的幽默是勉强造作的。
但一般人觉得老舍的作品是可以接受的,甚至颇表欢迎。
抗战后,老舍有一段期间住在北碚,我们时相过从。
他又黑又瘦,甚为憔悴,平常总是佝偻着腰,迈着四方步,说话的声音低沉,徐缓,但是有风趣。
他和王老向住在一起,生活当然是很清苦的。
在名义上他是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事实上这个组织的分子很复杂,有不少野心分子企图从中操纵把持。
老舍对待谁都是一样的和蔼亲切,存心厚道,所以他的人缘好。
有一次北碚各机关团体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款劳军晚会,一连两晚,盛况空前,把北碚儿童福利试验区的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
国立礼乐馆的张充和女士多才多艺,由我出面邀请,会同编译馆的姜作栋先生(名伶钱金福的弟子),合演一出《刺虎》,唱做之佳至今令人不能忘。
在这一出戏之前,垫一段对口相声。
这是老舍自告奋勇的,蒙他选中了我做搭档,头一晚他“逗哏”我“捧哏”,第二晚我逗他捧,事实上挂头牌的当然应该是他。
他对相声特有研究,在北平长大的谁没有听过焦德海草上飞?但是能把相声全本大套的背诵下来则并非易事。
如果我不答应上台,他即不肯露演,我为了劳军只好勉强同意。
老舍嘱咐我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采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梁实秋
梁实秋">山梁实秋蔷薇-静语
最近有幸,连读两本出色的新诗。
一是夏菁的“山”,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峦”。
两位都是爱山的诗人。
诗人哪有不爱山的?可是这两位诗人对于山有不寻常的体会、了解,与感情。
使我这久居城市樊笼的人,读了为之神往。
夏菁是森林学家,游遍天下,到处造林。
他为了职业关系,也非经常上山不可。
我曾陪他游过阿里山,在传说闹鬼的宾馆里住了一晚,杀鸡煮酒,看树面山(当然没有遇见鬼,不过夜月皎洁,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剥啄声,造成近似“咆哮山庄”的气氛,实乃一只巨大的扑灯蛾在扑通着想要进屋取暖)。
夏菁是极好的游伴,他不对我讲解森林学,我们只是看树看山,有说有笑,不及其他。
他在后记里说:“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山,而爬山最能表达一种追求的恒心及热诚。
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诗是寂寞的,我是寂寞:有一些空虚/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山,你的名字是寂寞/我在寂寞时念你。
”
普通人在寂寞时想找伴侣,寻热闹。
夏菁寂寞时想山。
山最和他谈得来。
其中有一点泛神论的味道,把山当作是有生命的东西。
山不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头,要不然怎能“相对两不厌”呢?在山里他执行他的业务,显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进入“与自然同化”的境界。
山,凝重而多姿,可是它心里藏着一团火。
夏菁和山太亲密了,他也沾染上青山一般的妩媚。
他的诗,虽然不像喜马拉雅山,不像落矶山那样的岑崟参差,但是每一首都自有丘壑,而且蕴藉多情。
格律谨严,文字洗炼,据我看像是有英国诗人郝斯曼的风味,也有人说像佛劳斯特。
有一首《每到二月十四日》,我读了好多遍,韵味无穷。
每到二月十四/我就想到情人市/想到相如的私奔/范仑铁诺的献花人
每到二月十四/想到献一首歌词/那首短短的歌词/十多年还没写完/还没想好意思/更没有谱上曲子
我总觉得惭愧不安/每到二月十四/每到二月十四/我心里澎湃不停/要等我情如止水/也许会把它完成该诗原注:“情人市(Loveland)在科罗拉多北部,每逢二月十四日装饰得非常动人。
”我在科罗拉多州住过一年,没听说北部有情人市,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九六〇年时人口尚不及万),不过没关系,光是这个地方就够引起人的遐思。
楚戈是豪放的浪漫诗人。
《散步的山峦》有诗有书有画,集三绝于一卷。
楚戈的位于双溪村绝顶的“延宕斋”,我不曾造访过,想来必是一个十分幽雅穷居独游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山外还有/山山山山/山外之山不是只露一个山峰/而是朝夕变换/呈现各种不同的姿容/谁知望之俨然的/山也是如此多情
谢灵运《山居赋》序:“古巢居穴处者曰岩栖,栋宇居山者曰山居……山居良有异乎市尘,抱疾就闲,顺从性情。
”楚戈并不闲,故宫博物院钻研二十年,写出又厚又重的一大本《中国古物》,我参观他的画展时承他送我一本,我拿不动,他抱书送我到家,我很感动。
如今他搜集旧作,自称是“古物出土”,有诗有画,时常是运行书之笔,写篆书之体,其姿肆不下于郑板桥。
山峦可以散步吗?出语惊人。
有人以为“有点不通”,楚戈的解释是:“我以为山会行走……我并不把山看成一堆死岩。
”禅家形容人之开悟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是超凡入圣、超圣入凡的意思。
看楚戈所写“山的变奏”,就知道他懂得禅。
他不仅对山有所悟,他半生坎坷,尝尽人生滋味,所谓“烦恼即菩提”,对人生的真谛他也看破了。
我读他的诗,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
夏菁和楚戈的诗,风味迥异,而有一点相同:他们都使用能令人看得懂的文字。
他们偶然也用典,但是没有故弄玄虚的所谓象征。
我想新诗若要有开展,应该循着这一条路走。
11.请分别概括读到的两位诗人对“山”的独特理解和人生感悟。
(6分)
12.文章为什么以“山”为题?请从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4分)
13.文章结尾画线句中新诗的“这一条路”具体指什么?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6分)
14.梁实秋的散文既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又吸收传统散文的精华。
他的散文风格追求“简单、节制、自然”,请选择其中一个风格,结合本文内容加以探究。
(8分)---------------------------------------------------------------------------------------------------------
11.夏菁认为山是有生命的,是寂寞的,但同时又是热情的、妩媚的(凝重而多姿),蕴藉多情;(2分)爬山这一行为表达的是追求的恒心及热诚,他追求“与自然同化”的境界。
(1分)楚戈则从山中悟出生活的真谛:山与人一样有生命,但又是超脱尘世的,(2分)他认为做人应顺从自然与性情。
(1分)
12.内容上:点明文章内容和写作对象,是从两位诗人写“山”的诗中得出新诗发展方向的观点的,从而明确了本文的写作意图。
(2分)结构上:总领全文,“山”是行文的线索,全文均是围绕“山”来阐发的。
(2分)
13.朴实无华应是新诗坚持的核心:新诗应该使用“能令人看得懂的文字”,不故弄玄虚,将物与情融合,言之有物。
(3分)文章表面上是在叙述两个朋友的新诗,对两本新诗中的“山”进行评价,但实际上文章最终的落脚点却不是“山”,而是新诗,强调的重心是借朋友两首新诗透出的新气象来指出新诗继续发展下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路数。
(3分)14.【示例一】从简单的角度:主旨明确。
结尾旗帜鲜明地点出新诗的发展方向这一文章主旨。
题材集中。
题材紧紧围绕两位诗人有关写“山”的诗作为例。
行文雅洁,用词洗练。
【示例二】从节制的角度:内容上,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将感情有“节制”“适当”地表现出来。
形式上,对幽默、洒脱风格的追求,如在阿里山闹鬼的宾馆“杀鸡煮酒”的经历,趣味盎然。
情感上,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欣赏的态度看待生活,淡泊名利,从追求外在事业的成功,转向追求内心生活的丰富。
行文上,以温柔敦厚的笔锋,平和稳健,不露锋芒。
【示例三】从自然的角度:梁实秋的散文有一种亲切、自然的“谈话体”风格。
围绕主旨,即兴发展,夹叙夹议,娓娓述谈。
文风活泼,自然流动如行云流水,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在毫不经意间把自己的观点确切的表达出来。
(不要求与答案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