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国现行税制的发展与展望
税制改革的实施重心与前景展望
税制改革的实施重心与前景展望鞠宇峰凃中秋(云南师范大学,650500)摘要关键词一、税制改革的必要性为了适应经济体制和税收征管能力,同时注重效率和兼顾公平的平衡中,我国在1986年和1994年进行了两次改革和完善,改革的核心是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这一改革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现了通过提高税负来限制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对巩固经济发展和促进财政收入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税制改革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
以2011年为例,按国家税务总局口径的统计,在全部税收收入中,来自流转税的收入占比为70%以上,而来自所得税和其他税种的收入合计占比不足30%;来自各类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占比为92.06%,而来自居民缴纳的税收收入占比只有7.94%。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当前我国税收收入的70%以上是间接税,而间接税作为价格的构成因素之一,通常可以直接嵌入商品售价之中,属于可通过价格渠道转嫁的税。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增长态势,目前这种划分行业来分别适用不同税制的做法,愈加显示出其内在的不足,往往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
具体来看,我国税收收入的大部分是由企业缴纳的,企业缴纳的税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构成因素之一,通过价格渠道转嫁到商品售价之中。
这是我国现实税收运行格局的主要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税收收入结构的失衡。
这样的失衡,在现在的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弊端。
例如:1.这种高比例的间接税利用商品价格渠道向全社会转嫁,使得税收与物价之间处于高度关联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对推高物价有一定的影响。
2.大规模的税收收入集中来源于各类企业,使得中国企业的税收负担普遍偏重。
由于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有差异,使得微小企业承受着更重税收负担,对小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3.当物价上涨趋势明显、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极容易推动税收与物价交替攀升,增加了政府控制物价水平的难度。
2023年税收立法展望与发展
2023年税收立法展望与发展税收关乎财富分配,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关于税收的基本制度属于立法保留的内容。
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税收实践不充分,因此立法机关以授权立法的形式授权国务院制定关于税收的各类暂行条例。
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强化税收立法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快推进将现行税收暂行条例上升为法律。
”(一)增值税法草案有望尽快审议,税收立法工作更上层楼1、增值税立法的背景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税收收入占比高、征税范围广,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面大。
2012年以前,我国以营业税为主要税种,但囿于营业税不可抵扣的特点,征管存在难题,且易造成严重的重复征税,给企业增加负担。
因此,自2012年开始,我国开始试点“营改增”改革,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不断扩大增值税的应税税目,并于2016年全面完成了营改增试点,初步建立了现代增值税制度。
2017年,国务院通过修订《增值税暂行条例》,对“营改增”改革的成果从立法层面予以确立。
《暂行条例》的性质属于授权立法,其授权来源是1984年9月18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建议作出的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和改革工商税制的过程中,拟定有关税收条例,以草案形式发布试行,再根据试行和经验加以修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在1984年授权立法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并未限定授权的期限,因此相关的暂行条例一直延续至今。
但授权立法毕竟不是法律,且2015年《立法法》修订以后,授权立法具有临时性、短期性、试点性的特点,税收立法活动成为要务。
2、《立法法》修订对增值税立法的影响2015年《立法法》的修订,首先是明确了税收立法保留的范围,即旧《立法法》只规定在涉税领域只规定了“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应当制定法律,其中的“税收基本制度”语焉不详。
浅谈迈入新阶段的中国税制改革:回顾、借鉴及展望
浅谈迈入新阶段的中国税制改革:回顾、借鉴及展望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改革开放过去了三十多年,我国税制改革亦经过了三个阶段。
经过承前启后的改革,我国税制结构逐步进入了有待完善的深水区。
下一步的税制改革不仅应在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上做文章,更应在政府和居民的关系上直接做文章。
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比重的提高至关重要,将成为我国现行税制转变为现代型税制的“点睛之笔”。
税制能否顺利转型将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这指明了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改革开放后税制改革的三个“十年”和第四个“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83—1993 年):政府收入形式的重大变革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起源于1978 年以来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在1978 年12 月13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沿着这一方向,经过1978 年至1982 年间税制改革的预热期,我国正式于1983 年和1984 年实行两步“利改税”。
1983 年第一步“利改税”以《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为标志。
中国税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对工业:工商所得税 工商统一税(将原有的商品流通税、货物税、
营业税、印花税合并) 统一农业税 调整工商所得税: 个体经济税负重于集体经济
实施内容: 1973年: 受极左思潮影响,税收功能被淡化,工商税制
被批为“游离于资本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 税制进一步简化:
税制合并:进一步简化工商税制(五税合一) 工商统一税及附加、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
2、财政占GDP比重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经验来看,财政收入符合 瓦格纳定律,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逐步增长 的趋势。
改革初期主要是“放权让利”,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 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这个比例却仍然一直呈下降趋 势。1980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 25.7%,1993年已经下降到12.56%。
存在明显的信息劣势地方利用信息占有的优 势往往使中央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而疲于日 常“算小账”中。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包死基数后果严重
地方和企业的利益被过度强化,地方政府和 企业行为短期化,各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靠 上价高利大的项目、增加产值来实现财政 收入的增长
走的是外延式、粗放式经济发展之路。尤 其是“一地一包”、“一企一包”成为严 重地方保护主义和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体 制障碍,诸候经济特征明显。
1994-2003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经济分权型“分税制”财政体制
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下可以共同发展
依纳税人的国别身份、经济成分和具体的课 税对象而实行不同的税制,造成纳税人之间、 产品之间税收待遇的不公平、不统一
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学号:090710174班级:09级工商二班姓名:乌日汗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正文1994年税制改革已经过去三年多,尽快提出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并加以深入研究、论证,以早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已经成为财税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认为,我国下一步的税制改革应当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入手,通过调整税负,优化结构,完善税种,加强征管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把我国的税制建设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真正健全一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税收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一、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一、调整税负合理确定税负总水平是优化税制的基础,是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影响一个国家税负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1.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税负水平也会相应上升。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其税负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
2.政府职能范围与程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职能应当不断优化。
现代国家的政府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统治,而且十分注重保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
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以税收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由税收的特点和职能作用决定的。
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税收、收费和专门基金、国债三种形式。
(二)衡量一个国家税负总水平高低的主要方法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1.横向比较是指将本国的税负总水平与其他国家的税负总水平相比较。
目前发达国家中央政府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不低于30%,发展中国家一般不低于15%,而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多一点,其中中央政府的税收只占5%,显然偏低了。
2.纵向比较是指与将本国不同年度的税负总水平相比较。
80年代中期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负总水平曾经达到20%以上,随后逐年下降(平均每年降低约一个百分点),1994年税制改革后这种状况仍未扭转,1996年已经降至10.2%。
中国税制改革与发展
所谓“无代表则无税”,实质就是税收立法的“议会保留”
中国税制改革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税收本质的重新认识
(二)什么是“税”?它的概念应该怎么定义?
其次,税收也体现了纳税人的义务
政府要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财源和配置这些 资源的权力,这些资源只能由纳税人来提供。
承认国家征税的“纳税人事先同意”原则,才有可能建立一 种能够制约政府征税这个权力之手的制度,宪政民主对政府 的限制首先就体现在对政府征税和用税的限制上。
把税收看作是国家单方面为了自身需要而对纳税人的无偿征 收,就会强化人们对税收的厌恶心理,于是偷逃税变成为这 样的社会里不可抑止的现象。
中国税制改革问题与发展趋势
在民主、法治的社会里,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纳税人实际上是 在给自己纳税。公民没有偷逃税的理由,更没有这个权利。
税收这种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是现代社会人民和政府关系 的基础,而这种关系的建立正是从公民依法纳税这一点开始的。
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是天经地义、无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二就是 纳税。
日本:“偷逃税是国民共同的敌人”、“用你的税金建立美好的家 园”
3、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方案和工商税制改革。
中国税制改革问题与发展趋势
二、中国税制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税制改革问题与发展趋势
二、中国税制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力度最强的 工商税制改革。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 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 。 (1)全面改革流转税。以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 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税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 收原工商统一税,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2)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 有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 得税。同时,国有企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
建国后我国税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建国后我国税制改革回顾与展望作者:阳金枝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将建国以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划分为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改革开放后至分税制前(1978-1993)、分税制后(1994-至今)三个阶段,主要考察了三个阶段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点。
通过历数新中国历史上多次税制变迁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税制变迁存在的问题,探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税制改革历史回顾展望一、引言税收是一国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税收制度是财政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一直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研究我国建国后以来税收制度的改革变迁对于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回顾我国建国后税制改革1.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简化税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初期,各地税制并未统一。
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便征税行动的开展,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税制统一势在必行。
1950年1月,新中国政务院(1949年10月21日至1954年9月27日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便发布了三项规定,明确了新中国的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和税务机构组织等一系列税收建设的重大原则,结束了之前混乱的局面。
根据政务院发布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全国统一开征14个税种,初步形成了以货物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为辅,在多环节课征的复合税制。
1950年6月政务院发布决定,暂不开征遗产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将地产税和房产税合并为城市房地产税。
由此,将14种税减为11种,并同时简并了税目。
1953年,国家对税制进行了修订,使之更符合新的形势。
经过修正后,在基本维持原税负的基础上,税收缩减为12种。
1958年,在基本保持原税负、适当简化税制的指导思想引导下,又一次改革简并了税制。
对我国税制发展战略的展望
王兰丽 展望发展战略的对我国税制 1994年,中国税制在改革和完善原有税制基础上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它并不是税制改革的完结,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一步改革的起点。
一、制定税制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税制设计的核心问题是税收原则的确定问题,即税制要达到什么目的。
而税收原则的确定又依赖不同经济背景下政府与市场的不同关系而定的。
从我国税制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已经经历了两种模式:一是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其它各种税为补充的模式,这正是1984年前我国实行的模式;一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其它各税为补充的模式,1984年利改税和工商税制全面改革后形成了这种框架,1994年的税制改革也只是在这种框架内对具体税种的实施等做了重大调整,但并末改变以流转税为重的模式。
从这两种模式反映的内容和实质来看,它们体现了税制设计上“满足财政收入需要”的原则。
因为流转税的特点是不管是否有净利润,有流转行为就课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及时入库。
这种原则与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及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下政府对经济的较大控制权是相应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将让市场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政府主要是调节“市场失灵”。
这也要求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以不妨碍市场机制顺畅发挥为基础,不因政府政策的加入而使市场运行出现额外负担。
这种要求反映在税制设计的原则上,就是不再仅从“满足财政收入”角度进行,而是要采用“公平”、“效率”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下,税收的公平、效率原则是经济效率、市场运行规律在税收层次上的要求和体现。
公平,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它包括横向公平,即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负担相同的税收份额;纵向公平,即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应负担不同的税收份额。
效率,则指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不应因税收的加入而发生扭曲、受到不良干扰;另一方面,它也要求税收征管本身具有高效率。
中国现代税制结构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2019年9月第44卷 第5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ep.2019Vol.44 No.5经济学研究中国现代税制结构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杨宜勇1,党思琪2(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9;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9)摘 要: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税制的发展,中国经历了数次意义重大的税制改革,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目前直接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例仍偏低。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税制结构也将经历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未来15年,税制改革的重点将在直接税领域开展,尤其是逐步改进完善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并稳步开征遗产赠与税。
不断提高直接税比重,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关键词:税制结构;税制改革;直接税;间接税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9)05-0074-08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9.05.01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性决策,与之相配套的税制问题也提上了议程。
当时,世界上发达国家税收来源以直接税为主,发达国家的直接税比重一般在50%~60%[1],其中美国和加拿大甚至超过70%;而发展中国家税收来源则以间接税为主[2]。
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经历了数次意义重大的税制改革,总体呈现出税制结构不断简化、税制法制化增强和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的趋势。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税制的现代化进程将大幅加快,税制结构也将经历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从税制的发展历史来看,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经历了传统直接税(例如人头税、财产税等)到间接税(如关税、消费税等)再到现代以所得税为主的直接税的变化[3]。
税制[试论入世后我国税制的走向]
税制[试论入世后我国税制的走向]一、入世对中国税制的影响(一)对我国现行税收法规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会更加复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
但目前我国税收法律体系仍存在缺陷。
首先,缺少税收基本法。
税法按其基本内容及其发挥效率的不同分为税收基本法、实体法和程序法。
目前我国税法只有实体法和程序法,而没有基本法,这使得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在形式上不完整。
其次,现行税法立法层次低、呈现行政化倾向,导致税收政策多变、透明度差。
最后,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内容不规范,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
因此,必须尽快着手完善我国的税收立法和执法。
(二)对有关税种的影响我国入世后首先最受影响的就是关税。
即人世后,我国关税将进一步下调,部分产品的进口最终将实现零关税。
这不仅会减少关税及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收入,而且也降低了关税对国内企业的保护程度。
显然,人世对中国关税必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促使我国进一步完善关税制度。
其次,影响我国的内外两套税制。
WTO规则要求,进口国在制订税收法规时应遵循国民待遇的原则,不能对外资企业有所歧视。
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对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税、车船税等实行的是内资、外资两套税制。
我国为鼓励外商投资,设有不同形式的超国民待遇,如税务假期(二免三减半)、税率优惠(24%、15%)、再投资退税、出口税减免、股息免征预提所得税等等。
显然,内资与外资实行不同的税制,税负不公平。
此外,人世对我国其他税种也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加以完善修订,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
主要包括:如何规范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逐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如何进行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以减少税款的流失;如何扩大所得税比重,提高所得税的主体地位;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开征一些新的税种等。
(三)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影响加入WTO意味着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这对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现行的税收征管工作与WTO规则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征管制度还有待完善。
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展望
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展望引言中国税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税制改革不仅对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当前中国税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税制改革的成效1.增加财政收入:税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减少税收优惠、扩大纳税基础和提高税率等措施,税收的征收力度得到了加强,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优化经济结构:税制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各个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减税降费、优化税收体系等措施,税制改革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
3.提升市场活力:税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市场活力。
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简化纳税程序等措施,减少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
4.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税制改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优化税收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措施,税制改革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税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尽管税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税收征管能力不足:税收征管能力的提升仍然是当前税制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
税收征管机构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强对纳税人的监管和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效能。
2.个人所得税改革亟待加强:个人所得税改革是当前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目前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仍然存在不合理和不公平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加强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和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3.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收入相对不足,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压力。
税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支持,通过改革财政分配制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税收优惠政策的滥用和扭曲:税收优惠政策的滥用和扭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中国税制第四版教学课件第14章 中国现行税制的发展与展望
14.3.3 1994年税制改革成功奠定了我国现行 税收制度的框架
14.4 2003开始启动的新一轮 税制改革
14.4.1 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动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呼吁改革 2.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呼唤税制改革 3.税收征管能力加强,需要对原有“宽打窄 算”的税制设计进行调整
4.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激烈的税收国际竞争呼 唤税制改革
14.1.2 1958年,简化税制,试行工商统 一税
1.1958年改革工商税制和统一全国农业 税制
2.1958—1973年前税制的其他变动
14.1.3 1973年工商税制的进一步简化
14.2 20世纪80年代的税制改革
14.2.1 1980-1982年初步建立涉外税收 制度
14.2.2 1983和1984年,两步利改税的实 施
14.4.2 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和主要内 容
14.4.3 2003年以来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出口退税的调整 2.增值税“转型” 3.个人所得税的修订 4.全面取消农业税 5.消费税的调整 6.企业所得税的“两法合并”
7.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整 8.土地增值税的调整 9.资源税的调整 10.关税的调整 11.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调整 12.耕地占用税的调整 13.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的改革 14.房产税的改革和试点 15.城市维护建设税“内外一致”
14.8 未来税制改革展望
1.增值税的改革 2.消费税的改革 3.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4.继续推进费改税——开征社会保障税 5.全面改革资源税 6.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14.3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税制改革
14.3.1 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 遵循原则
1.指导思想:
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 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及展望-2019年文档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及展望个人所得税自1799年诞生于英国以来, 在200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一个税种, 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断完善, 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 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确立了主体税种的地位, 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我国, 个人所得税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步很晚, 较早涉及到所得税的法律文件是1909 年清政府草拟的《所得税章程》。
近代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基本上陷于停滞。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个人所得税才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50年1月,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税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国税政实施要则》, 其中涉及对个人所得征税的主要是薪给报酬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但由于种种原因, 一直没有开征。
1978年,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税制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我国相继开征了对外籍个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国内居民征收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
1980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方始建立。
起征点确定为800 元。
1986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规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1993 年10月, 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的修正案, 规定不分内、外, 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居民, 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把个税法第四条第二款“储蓄存款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项目删去,而开征了《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2008 年10月9日起, 为配合国家宏观政策调控需要,该税暂免征收)。
我国税法体系改革的趋势展望
2015年30期总第805期一、我国税制改革进程回顾我国税制的法律渊源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其制定的政策依据来源于共同纲领第十四条“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
这一阶段的税制内容包括:一是统一全国税政,明确照章纳税;二是建设新税制,提出税收立法;三是加强税务工作,指出税务机关的职责。
第二阶段税制改革在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78年-1993年),典型代表是涉外税制的建立、两步“利改税”方案的实施以及1984年工商税制改革。
经过此次改革,我国工商税制共设37个税种,按照经济性质和作用,大致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和行为税、资源税、特定目的税、涉外税、农业税等七大类,这个大致的分类沿用至今。
为实现“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1994年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力度最强的工商税制改革,主要是全面改革流转税,以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同时设置消费税、营业税;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此次改革之后,税种设置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3个,初步实现了税制的简化、规范和高效统一,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税收制度的基本格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自2001年起又推行了以“费改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增值税的转型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主要是将一些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项目转化为税收,典型的如取消车辆购置附加费,开征车辆购置税和取消农业税;另外,合并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三是调整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零星税种的纳税人范围、税率等。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税制改革,逐渐演变形成的现行税法体系,它是在《宪法》和《立法法》的指引下,由税收规章向税收法律的形式缓慢过渡,包括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法律表现形式,涉及18个实体税种、1个教育费附加和1个税收程序法,调整国家和纳税人在征纳税方面利益分配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我国税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税制的现状2.1 税收管理制度不健全比如说个税起征点的背后,更多地折射的是我国的税收管理问题。
现在有一种倾向,但凡某个领域出现什么问题,似乎征税就是唯一的解决良方。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奇怪的税种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出现。
为了解决房价高涨问题,我国出台了大户型保有税;为了抑制过热的股市,我国提高了印花税……结果如何呢?不用说谁都知道,税收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增加了财政收入。
2.2 民众保障较少目前我国的流转税的税收收入每年以20%——30%的幅度增长,但是广大民众的保障却比较少,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方面,有一部分人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甚至可以说根本就病不起,人民的健康没有保证。
虽然08年到09年制定了一些改善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仍然犹如杯水车薪。
2.3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负税较重税收制度是国家的法律,理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扣缴,在这种税收制度下,工薪阶层成了税负最重的群体,他们所缴纳的税收收入竟然占到整个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0%左右;而高收入者反倒享受着多源扣除优势,偷税漏税现象严重。
这就导致了一种格局: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本不是个人所得税要调控的对象,可现在他们反而成为征税主体。
2.4 法制监督不力,税制不健全2.4.1 思想素质上有错位的地方——偏差一是国家征税全部是政府征税,公民纳税只是义务。
二是税收的三性(三个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4.2 税收征收没有运行法制的职能。
我国二十几种将近三十税种中,只有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是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税收制度,其他税种都是通过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强制规定而实施的税制。
从法理上、道德上讲,“纳税人”应该不等同“交税人”。
因为纳税人的权利有:一是要求政府有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要求纳税人有赞同纳税的权利;三是要求政府节减税收使用的能力。
而我国的税制没有考虑纳税人的权利,即使在《宪法》第56条中,也只有纳税人的义务,没有纳税人的权利,公民只不过是交税人而不是纳税人。
中国税制改革展望
税制优化应体现出结构性减税、特定税负有减有增、结构性增税三个基本概念“十二五”规划期间的税制改革需要和通盘的配套改革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税制改革需要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密切结合;税制改革要与优化分配格局、调整分配关系配套;税制改革要和走创新型国家道路上“科技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的取向相呼应。
这四大取向,落实在税制优化本身的表现上,可以总结出结构性减税、特定税负有减有增、结构性增税三个基本概念。
中国从目前的战略机遇期和“十二五”规划期,要推演到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再往后还要追求邓小平勾画的“三步走”伟大民族复兴目标,2050年前后要见眉目。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的连接过程中,财税的改革和经济、社会、政治的改革显然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具体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实生活里面,就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热点、敏感问题,都和税收有关。
面对“十二五”规划,如何把握在这个战略机遇期里税制的建设和改革?税改要和通盘配套改革互动税制运行应满足国家政权体系“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需要。
在财政收入方面,市场经济的通行经验就是税应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并且在“税收法定主义”原则下优化税制和公共收入,各种政府收入必须得到综合完整的全面反映并提高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
显然,税收这样一个筹集公共收入的手段与经济社会运行调控机制、政策工具的定位,牵动各方面的利益和感情,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体现出税收问题的敏感性。
中国社会里现在很多矛盾在凸显,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怎样通过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化解深层制约和矛盾。
中国的财税改革在1994年里程碑式的转变之后,需要肯定,新框架经受了比较长时期的历史检验。
与此同时,面对“十二五”,我们必须解决共享税越搞越多、同时省以下分税制不能够得到实质性贯彻这个现实问题。
经过大量的调研,我们发现,中国现在省以下四个层级的体制并不是分税制。
虽然在省级行政区层面,除了江苏、浙江、福建曾明确地表示省以下不搞分税制之外,其他地方都表示比照中央与省的原则,在省以下四个层级间搞分税制,但具体看起来,大同小异,都没有形成规范的分税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6 未来税制改革展望
1.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 税收 2.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 3.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 制度 4.继续推进费改税—开征社会保障税 5.继续推进费改税—开征环保税 6.全面改革资源税 7.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1.1958年改革工商税制和统一全国农业 税制 2.1958—1973年前税制的其他变动 14.1.3 1973年工商税制的进一步简化
14.2 20世纪80年代的税制改革
14.2.1 1980-1982年初步建立涉外税收 制度
14.2.2 1983和1984年,两步利改税的实 施
14.3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税制 改革
14.4.2 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和主要内 容 14.4.3 2003年以来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出口退税的调整 2.增值税“转型” 3.个人所得税的修订 4.全面取消农业税 5.消费税的调整 6.企业所得税的“两法合并”
7.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整 8.土地增值税的调整 9.资源税的调整 10.关税的调整 11.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调整 12.耕地占用税的调整 13.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的改革 14.房产税的改革和试点 15.城市维护建设税“内外一致”
第十四章 中国现行税制的发展 与展望
本章学习要点
★2003 2009 的两次税改 ★对于中国未来税制改革的展望
14.1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 的税制改革
14.1.1 1949-1953年新中国税制的初步 建立
1.1950年统一全国税收,建立社会主义 新税制 2.1953年的税制修正
14.1.2. 1958年简化税制,试行工商统一 税
14.3.1 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 则 1.指导思想: 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 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 2.遵循原则: 要有利于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调节 收入作用;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 ;简化、规范税制
14.3.2 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间接税改革 (1)将改革前的增值税、营业税改革为新的 增值税、营业税,停止征收产品税和工商 统一税,新设消费税。 (2)增值税改革贯彻了“中性原则” (3)统一了内减税 政策
14.5.1 “结构性减税”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1.概念: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 ,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2.背景: (1)减税呼声不断 (2)税收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3)优化税制结构的需要 (4)调节收入差距的需要
14.5.2 结构性减税内容 1.拉动投资增长的税收调节政策 2.提升消费能力的税收调节政策 3.出口退税和关税的税收调节政策 4.支持资本市场稳定的税收调节政策 5.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税收调节政策 6.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调节政策
2.直接税改革 (1)统一外国企业所得税 (2)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 (3)统一个人所得税 3.其他税改革 14.3.3 1994年税制改革成功奠定了我国现行 税收制度的框架
14.4 2003开始启动的新一轮 税制改革
14.4.1 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动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呼吁改革 2.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呼唤税制改革 3.税收征管能力加强,需要对原有“宽打窄 算”的税制设计进行调整 4.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激烈的税收国际竞争呼 唤税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