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6 期第2 0 0 7 年12月冰川冻土J OU

合集下载

地震地质2007年第29卷总目次

地震地质2007年第29卷总目次

维普资桂武


马 宗晋 等 ( 5) 1 张 晚霞 等 ( 4) 3 葛 伟鹏 等 ( 1 5)
胡 道功 等 ( 3 6)
红 河 断裂 带 南段 中新 世 以来 大 型右 旋 位错 量 的 定量 研 究 … … … …… 向宏 发 7 4年 天水 7级地 震 考 证 与发 震 构造 分 析 … … …… … …… … … …… 雷 中生 3
王海 涛 宋维 琪
李 士祥 张 子广 刘 耀炜
聂 晓红 等 ( 7 7) 刘 士友 等 ( 8 8)
贾 运 巧 等 (0 ) 15 任 晓霞 等 ( 1 ) 14 杨选 辉 等 ( 2 12)
张天 中 李 永 红等 ( 5 9)
活 塞 一圆 桶式 固体介 质 高 温 高压 实 验容 器 的压 力 标 定 方法 …… … … 党嘉 祥 Mo i 型在 长 白山 天池 火 山 区 的应 用 … … … …… … …… … … …… 胡 亚 轩 g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 越 霞 等 (7 ) 12
单 幅高 空 间分 辨 率卫 星 图像 提 取 建 筑物 三 维信 息 的方法 研 究 … … 张桂 芳
单新建
尹京 苑 等 ( 8 ) 1O
第 2期
研 究 论 文
专 题 综 述
周永 胜 王庆 良 马 瑾
何 昌荣 ( 3 ) 13 崔笃 信 等 ( 4 14) 杨 晓松 等 ( 5 ) 1 2 何 昌荣 ( 6 ) 1 1
地 幔 矿物 电导率 研 究进 展 …… … … …… … … …… …… …… … …… 王多 君

IPCCWGI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

IPCCWGI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

IPCC WGI 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Key Result s f rom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of IPCC W GI AR4沈永平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2007年1月29日~2月1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IPCC W GI )在巴黎召开了第10次全会,通过了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的决策者摘要(SPM ),并于2月2日正式发布.报告阐述了目前对气候变化主要原因、气候变化观测事实、气候的多种过程及归因以及一系列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的科学认识水平,其科学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的人为和自然驱动因子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CO 2、CH 4和N 2O 浓度显著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几千年来的浓度值,其中CO 2浓度从工业化前约280mL ・m -3增加到2005年的379mL ・m -3,CH 4浓度从工业化前约715μL ・m -3增加到2005年的1774μL ・m -3,N 2O 浓度从工业化前约270μL ・m -3增加到2005年的319μL ・m -3.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总体上是增暖的,其辐射强迫+1.6W ・m -2.2 新近气候变化的直接观测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毫不含糊的,目前从观测得到的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的雪和冰融化以及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最新观测事实包括:1)根据全球地表温度器测资料,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最近12a (1995—2006年)中有11a 位列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之中.近50a 平均线性增暖速率(0113℃・(10a )-1)几乎是近100a 来的2倍,1850—1899年到2001—2005年总的温度增加为0176℃;2)对探空和卫星资料的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下层温度的增暖速率与地表温度记录类似;3)至少从1980年以来,陆地和海洋上空以及对流层上层的平均大气水汽含量已有所增加;4)观测表明,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的增加已延伸到至少3000m 深度,海洋已经并且正在吸收80%被增添到气候系统的热量;5)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总体上都已退缩;6)总体来说,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退缩已对1993—2003年间的海平面上升贡献了0141mm ・a -1;7)在1961—2003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为118mm ・a -1,其中在1993—2003年期间速率有所增加,约为311mm ・a -1,整个20世纪的海平面上升估计为17cm.已在大陆、区域和洋盆尺度上观测到气候的多种长期变化,包括北极温度与冰的变化,降水量、海水盐度、风场以及包括干旱、强降水、热浪和热带气旋强度在内的极端天气方面的广泛变化.近100a 来北极平均温度几乎以两倍于全球平均速率的速度升高,1978年以来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以217%・(10a )-1的速率退缩;自1980年代以来北极多年冻土层顶部温度上升幅度已高达3℃.在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以来季节冻土覆盖的最大面积已减少了约7%.已在许多大的地区观测到降水量在1901—2005年间存在长期趋势.从1960年代以来,两半球中纬度西风在加强;自1970年代以来在更大范围地区,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观测到了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的干旱;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所上升,并与增暖和观测到的大气水汽含量增加相一致.近50a 来已观测到了极端温度的大范围变化,冷昼、冷夜和霜冻已变得更为少见,而热昼、热夜和热浪变得更为频繁.热带气旋每年的个数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从1970年以来全球呈现出热带气旋强度增大的趋势.3 古气候视角已有古气候信息支持当今气候变暖的异常特性,同时表明过去发生的变暖曾造成大范围极地冰盖的退缩和海平面上升.古气候信息支持20世纪下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至少在最近1300a 中是最高的.4 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归因大部分观测到的近50a 来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增加所导致.目前,可辨识的人类活动影响扩展到了气候的其它方面,包括海洋变暖,大陆尺度的平均温度、极端温度和风场.对在观测约束条件下的模式结果分析,第一次给出了气候敏感性的可能范围,在气候系统对辐射强迫响应上的认识更为可信.在CO 2浓度倍增下全球平均增暖幅度可能比工业化前高出2~415℃,最佳估计约为3℃,增暖幅度很不可能低于115℃.水汽的变化决定着影响气候敏感性的各种反馈,但云的各种反馈依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5 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在所有SRES 排放情景下,预估的未来20a 增暖为012℃・(10a )-1,即使所有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稳定在2000年水平,每10a 也将进一步增暖011℃.如果排放处于SRES 各情景范围之内,则增暖幅度预计将是其两倍(012℃・(10a )-1),以上均不考虑气候政策干预.以等于或高于当前的速率持续排放温室气体,会导致进一步增暖,并引发21世纪全球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将很可能大于20世纪的观测结果.在6种SRES 情景下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11~614℃,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预估范围为18~59cm.目前对变暖的分布和其它区域尺度特征的预估结果更为可信,包括风场、降水、以及极端事件和冰的某些方面的变化.预计陆地上和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增暖最为显著,而南大洋和北大西洋的变暖最弱;积雪会缩减,大部分多年冻土区的融化深度会广泛增加,北极和南极的海冰会退缩.极热事件、热浪和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很可能将会持续上升;年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的强度可能会更强,伴随着更高峰值的风速和更强的降水;热带以外的风暴路径会向极地方向移动,引起热带外地区风、降水和温度场的变化;高纬地区的降水量很可能增多,而多数亚热带大陆地区的降水量可能有所减少.由于各种气候过程、反馈与时间尺度有关,即使温室气体浓度趋于稳定,人为增暖和海平面上升仍会持续数个世纪.第29卷 第1期2007年2月冰 川 冻 土J OU RNAL OF G L ACIOLO GY AND GEOCR YOLO GYVol.29 No.1Feb.2007D oc u Co mP D F T r i alw ww .p d f wi z a r d .c o m。

自然杂志2007年第29卷总目次

自然杂志2007年第29卷总目次

综 合 考 察 大渡 河峡 谷探 察记
拯 救 最 后 的 白 爨 豚 敖 鲁 古 雅 的 驯 鹿 鄂 温 克
要 有 爱 因 斯 坦 那 样 的 美 丽 心 灵 和 博 大 胸 怀
方 鸿 辉 ( —3 3 5 0)
李 明森
杨逸 畴 ( 1—5 ) 3
科 学 人 物
莱 布 尼 茨 :一 个 千 古 绝 伦 的 大 智 者 享 誉 国 际 的 神 经 生 理 学 家 — — 张 香 桐 蔡 天新 ( 1—5 ) 9 张 维 ( 2—19 1)
周名 江

宁 ( —3 ) 1 0
王成 焘 ( 2—8 ) 7
李 民乾 ( 1—3 ) 4
基 础设 施建设 对 长 白山森 林生 态系统 服 务功 能价值 的影响
汤 洁 刘 亚修 庄 玉 夏 孙 弘 颜 许 猛 ( 2~9 ) 1
于京发 现—— 雨 花石 层 和长江 时代 新 的依据
我 国 沙漠化 现状 及其 防治 的战 略 与途径
超 高 压 变 质 作 用 : 球 科 学 的 新 热 点 地 判 “ ” 的 病 毒 又 复 活 了 死 刑
特 奥 多 尔 ・亨 施 ( 1—1 ) 2 刘 尚合 宋 学君 ( 2—6 ) 3
6— 2 微 重 力 流 体 管 理 在 航 天 工 程 中 的应 用 康 琦 侯 瑞 ( 3 8)
生 命科 学用 原子 力 显微镜 之原 理与 应用
黄俊逸 徐新颜 GedBe me( r h 5—2 8 7 )

371 ・
维普资讯
Ge r lCo e s ne a nt nt
Ch n s o r a J Na u e Vo 2 No ieeJ u n lo t r 1 9 .1— 6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29卷)总目次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29卷)总目次

生 态 环境 研 究 ・
区域 生 态风 险评 价 研 究 进 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颜 磊 ,许 学 工 ( 1 ) 13 我国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 陶晓燕( 1 ) 19

土地研究 ・
农用地产能核算 的基础与方法研 究—— 以河南省为例 ………………………………… ………… 王国强 ,张蕾娜 ,宋艳华 (0 9) 基于等级折算的补充耕地后备资源选择研究 ……………… ……………………………………… 王令超 ,王 辉 ,李 兵 (4 9) 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 ………………………………… 骆东奇 ,李 乐 ,郭 英 ,等( 8 9) 农 户 土 地 用途 变 更 空 间 决 策 行 为 分析 — — 以江 苏 省 常 熟 市 、 东 县 和 铜 山 县 为 例 … … … … … … … … … 钟 太 洋 ,黄 贤 金 ( 0 ) 如 14 河 南 省 耕 地利 用 效 益 时 空 分 异及 驱动 因素 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 瑞 华 ,李 明 秋 ( 0 ) 19
第 1期
区 域 开发 与发 展 ・ 基 于 分 省 面板 的地 区创 新 力 与 省 际经 济 增 长 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 … … 朱 选 功 ,郭 为 ( ) 1 制 度 变 迁 影 响 下 的 中 国不 同 等 级 城市 经 济 增 长 … … … … …… … … … … … … … … … … …… …… 陈 健 ,杨 永 春 ,田欣 欣 ( ) 6 中部 地 区煤 炭 城 市 产 业 结 构 效益 动态 比较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刘 耀 彬 ,张 安 军 ( 1 1) 金 融 危 机影 响下 上 海 开 发 区 的 困境 与 出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向清 华 , 曾 刚 ( 7 1) 山区 的 山 地经 济 协 同开 发 研 究— — 以重 庆 市 三 峡 库 区 为 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冯 俭 光 ( 3 2) 基 于农 户调 查 的 山区 劳 动力 转 移 特 征 分 析 —— 以修 武县 西村 乡为 例 … … … … … … … … … … … 郝 成 元 ,王 庆 林 ,朱 宗 泽 ( 9 2) 基 于 相对 资源 承 载 力 信 息 的 主体 功 能 区划 分 研 究— — 以 长江 流 域 为 例 … … … … … … … … … … … … …… … … … … 舒 克 盛 ( 3 3)

汽车主动悬架与ABS系统联合控制研究

汽车主动悬架与ABS系统联合控制研究

第29卷第6期 2006年6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 RNAL OF H EFEI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Vol.29No.6 J un.2006 收稿日期:2006202221作者简介:杨柳青(1971-),男,安徽巢湖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陈无畏(1951-),男,湖南攸县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主动悬架与ABS 系统联合控制研究杨柳青, 陈无畏, 初长宝(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摘 要:文章建立了7自由度的半车模型、液压制动模型及白噪声路面模型,基于实用的PID 控制器,将汽车主动悬架与ABS 系统进行了联合控制。

悬架控制系统既以改善悬架性能为调节目标,又以车轮滑移率在最优时车轮法向反力达最优为调节目标;ABS 系统以车轮滑移率达最优,制动性能提高为调节目标。

仿真实验表明,在联合控制情况下,汽车悬架的性能指标、制动性能较之两系统单独控制的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与提高。

关键词:主动悬架;防抱制动系统;联合控制;PID 控制器中图分类号:U463.33;U463.5;TP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060(2006)0620767205R esearch on the conjoint control of the vehicle ’s active suspension and anti 2lock braking systemYAN G Liu 2qing , C H EN Wu 2wei , C HU Chang 2bao(School of Machinery and Automobile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 :In t he paper ,t he semi 2vehicle model of seven degrees of f reedom ,t he hydraulic braking model and t he white 2noise road surface model are founded ,and based on t he practical PID cont roller ,t he con 2joint co nt rol of t he vehicle ’s active 2suspension and anti 2lock braking system (ABS )is achieved.The adjusting of t he suspension cont rol system aims at imp roving suspension performance as well as get 2ting t he optimal normal counter force of t he wheel as t he sliding rate of t he wheel is at it s best.The adjusting of t he ABS aims at getting t he optimal sliding rate of t he wheel and advancing braking per 2formance.Simulation experiment s show t hat under t he conjoint cont rol ,bot h t he suspension perform 2ance indexes and t he braking performance of t he vehicle have evident improvement s in compariso n wit h t he single control of t he two systems.K ey w ords :active suspension ;anti 2lock braking sysgem ;conjoint cont rol ;PID conlroller0 引 言汽车由多个系统组成,而且各系统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因而整车性能的提高依赖于各系统的协调工作。

《人民黄河 》2007年第1-12期第29卷(总第257—268期)

《人民黄河 》2007年第1-12期第29卷(总第257—268期)

企 图确定 P / MF的概率 是研 究误 区 MP P
许 志辉 等 (9 1 ) 0 .3 …… 王国安( 0 0 ) 1. 1

四川省黄河流域表生元 素分 布特征 … …… 盛海洋等( 4 0 ) o .3 基于 Ac D r E和 Oal 9 的水 库移民数 据库构建 S rc i e
刘 学工 ( 10 ) 0 .3
甘肃省水利发展“ 十五 ” 计划执行情况评价
… … … … … … … … … … … … … … … … …
黄河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研究 …… 可素娟等 ( 10 ) 0 .5 三门峡水库不 同运用方式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张 金 良等 ( 10 ) 0 . 1
南水北调东线 工程 向黄河相机补 水研 究 … 王玉峰等( 2 0 ) 0 .3 南水北调中线 工程 水质监测 站网布设研 究
… … … … … … … … … … … … … … … … …
鲁小新等(20 ) 0 .6
浅 析我国流域管理的法律缺陷 ……………… 董黎光( 8 0 ) 0 . 3 综合类 大型水利 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 穆 范椭等( 8 0 ) 0 .6 基 于 GS的秃尾河流域表生生 态环境现 状评 价 I 杨泽元等( 8 0 ) 0 .8 基层单位 工程 管理运行 机制探讨 …………… 焦洪川( 8 1 ) 0 . 1 基 于 GS的秃尾河流域地 质生 态环境评 价 I
城市生态水利规划 的基本原则 …………… 高辉巧 等( 2 1 ) 0 .3 宁夏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 的生态足迹分析法
… … … … … … … … … … … … … … … …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_刘精明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_刘精明

第29卷第6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9,No.6 2008年12月T 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ION Dec.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刘精明1张丽2(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0、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30年回顾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6-0001-09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源流久远而古老,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关联着教育学、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确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主流的教育哲学观点。

到19世纪末,一些教育思想家逐渐意识到必须将教育目标置于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予以考察。

随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产生,这一观点进入了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互动发展视野。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5动态社会学6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社会学0概念,并系统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标志着教育社会学的正式产生。

此后该学科经历了传统或古典教育社会学(Ed2 ucational Sociology)、新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在古典教育社会学时期,人们着重于讨论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对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新教育社会学则转向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选择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法上重视学理性假设的实证研究与验证,理论范式和学术风格也多秉持社会学研究的理路。

黑龙江电力:第29卷(2007年)总目次

黑龙江电力:第29卷(2007年)总目次

超高压输 电线路工程建设的 中层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 …………… 王伟文 , 张文松 ( 3 8)

技术论坛 ・
电厂辅机振动监测系统研究 … …・ ・ ……………………………………………………………・ 国成 , 原 于达仁 , 郭金光 (6 8)
基于谐波电流快速检测方法 的并联型有源滤波器 …………………………………………………… 马宝娟 , 曹秋 云 ( 1 9)
鑫 (9 1) 军 ( 6 2)
输 电线路 六分裂导线 展放所用滑车形式的研究 ………………………………………………………………… 赵晓耕 (4 2)
Hale Waihona Puke 伟, 王春玉 (0 3)不锈钢焊带晶间腐蚀试验分析 ……………………………………… ……………………… ………… 李
关于电网规划 研究方法的探讨 ………………………………………………………………… 孟
岩, 朱文强 ( 2 7)
红, 王立松 , 贾元 明 ( 6 7) ( 本期责任编辑 徐秋 菊)
经消弧线 圈接地系统过电压简述 ………………………………………………………………………………… 张 向红 (9 7)
第 2 期

科学管理 ・
构筑现代 化的电力营销策略 ……………………………………………………………………………………… 毕利娟 ( 1 8)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绝缘支柱 电气性 能的研究 ……………………………………………… 殷玉恒 , 赫 交 流低压 配电系统 中性 点接 地方 式探讨 ……………………………………………………………… 冯

铁 (4 9)
岩 , 文强 (7 朱 9)
雄 , (0 ) 等 1 1

非赫兹接触下轮轨接触蠕滑力的计算

非赫兹接触下轮轨接触蠕滑力的计算

第29卷第4期铁 道 学 报Vol.29 No.42007年8月J OURNAL OF T H E CHINA RA IL WA Y SOCIET Y August 2007文章编号:100128360(2007)0420096205非赫兹接触下轮轨接触蠕滑力的计算王小松1,2, 葛耀君2, 吴定俊2(1.重庆交通大学桥梁系,重庆 400074;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摘 要:以弹性半空间非赫兹接触理论计算轮轨法向接触问题,得到比较真实的法向压力分布。

在此基础上,根据修正的FastSim 算法计算了轮轨在单点接触、轮缘接触和单接触斑内两点接触情况下的蠕滑力。

与CON 2TACT 的对比表明,修正的FastSim 算法在计算轮缘接触时具有比较精确的结果,在计算单接触斑内两点接触时的精度相对于Shen 2Hedrick 2Elkins 理论和FastSim 算法均有较大的提高。

基于修正的FastSim 算法编制了便于风2列车2桥梁耦合分析应用的蠕滑力插值数表MFT TL M 。

关键词:非赫兹接触;轮轨接触;蠕滑力中图分类号:U211.5 文献标志码:AC alculation of Creep Forces of Wheel 2rail Contact under Non 2H ertzian ConditionsWAN G Xiao 2song 1,2, GE Yao 2jun 2, WU Ding 2jun 2(1.Depart ment of Bridge Engineer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 he real normal p ressure dist ribution of wheel 2rail contact ,which is obtained by t he elastic half 2space non 2Hertzian co ntact t heory ,t he Fast Sim algorit hm is modified and t hen applied to calculate t he creep forces under t he circumstances of single contact ,flange contact and double contact in t he single contact parison wit h CON TACT indicates t hat t he modified Fast Sim algorit hm gives relatively accurate re 2sult s when flange co ntact occurs ,and compariso n wit h t he Fast Sim algorit hm and Shen 2Hedrick 2Elkins t heory shows t hat t he modified Fast Sim algorit hm gives better solution when double contact occurs in t he single con 2tact zone.The modified Fast Sim Traction Table used for wind 2vehicle 2bridge coupling analysis is also compiled.K ey w ords :non 2Hertzian contact ;rail 2wheel contact ;creep force 轮轨接触蠕滑力的计算是风2列车2桥梁耦合振动分析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水道港口》第29卷(2008年1—6期)总目次

《水道港口》第29卷(2008年1—6期)总目次
学 科 进 展及 发 展 战 略 我 困水 运 工程 科 学 研 究 的现 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赵 冲 久 ( .2 ) 4 29
中 国港 口建设 科 技 创新 … … …… … … … … …… … … … … …… … 海岸 河 口及 港 口工 程 瓯江 口水 文 泥沙 特 征 分 析 … … … … …… … … … … …… … … … … …
跨拇大桥桥墩埘周同海区水动力环境影响数值模拟 ……………・
宁德 核 电 厂 近海 区沉 积特 征分 析 … … … … … …… … … … … …… ・ 南 汇东 滩 及 浦 尔 国际 机 场外 沿 围海 造地 T 程 潮 流 数 学模 型 研 究 ・ 钦 州港 总 体 布 局规 划 方 案 泥沙 淤 研 究 … …… … … … … …… … … 青 岛造 船 基 地 防波 堤 程 防浪 效 果 研 究 … …… … … … …… … … … 【 环抱 式 与 挖 人 式港 池 的纳 潮淤 积计 算 … … … …… … … … … …… … 潮段 平 均 流 速 汁算 方 法 研 究 … … … …… … … … … …… … … … …・ 南 嘴潮 滩 沉 积 物粒 度 特 征研 究 … …… … … … … … …… … … … ・ 葫 芦 岛海 域 潮 流 泥沙 数 值 模拟 … … … … …… … … … … …… … … … 天 津 港 闺际 邮 轮 码头 工 程 泥 沙数 模 试 验研 究 … … … … … …… … ・




杨 靓 青 , 初 , 杰 , ( . 8 任 等 31 ) 5 宁 双林 , 向群 , 子 坚 , ( . 6 宋 郭 等 31 ) 6

《汽车工程》2007年(第29卷)1~12期总目次

《汽车工程》2007年(第29卷)1~12期总目次

32 3 /4
32 6 /4
二 维 截 面法 在精 确 预 测 汽 车 梁 类 件 回弹 上 的 应 用
2 o 01 o 7 9
2 0 0 0 0 7 2
大客 车车身 骨架结 构强度分析及其改进没计
1 8 /7
Mai Fr ua g om l 轮胎模 型参 数辨识 的一种混 合优化 方法 c
2 00 0 7 5l 20 0 2 07 5
322 / 1
基 于 开 关 磁 阻 电机 驱 动 系 统 的 电动 汽 车振 动 研 究 带 风 扇 驱 动 装 置 的发 动 机 曲轴 扭 转 振 动 的研 究
摹 于 C T 的 混 联 式 电 动 汽 车 动 力 切 换 平 稳 性 研 究 V
327 / 5
功率混合型燃料 电池汽 车动 力系统 的恒压 式能量 分配箅
法 211 / 0
全球汽 申报物质 清单 与材料 数据申报系统研究
新概念汽车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427 / 6
322 / 6
四驱混联 电动汽车 的燃油经济性优 化
电 动 轮 驱 动 的 电动 汽 车 动 力 学 仿 真
3 20 / 5
体制创新 与技术创 新提高我 国汽下 产业 自主创新 能力
2 9 /3
轮 胎 压 力 监 测 系 统 中小 环 天 线 的 设 计 2 9 /7 汽 车 油 管 式 动态 称 重 的仿 真 与 分 析
324 /5
2 o 0 1 o 7 2 2 o 0 2 o 7 2
双 转 子混 合 动 力 系统 研 究
3 2 8 / 3
二甲醚城 市公交客车的能量消耗仿真
1 7 /1 17 /5
我国轻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劣化系数分析

《染整技术》杂志第29卷2007年目录索引

《染整技术》杂志第29卷2007年目录索引
生 物 酶 在 染 整 加 工 巾 的应 用及 其 发 展 … … … … … f ] 1 1一 3 突 破 “ 颈 ”染 整行 业 再 发 展 … … … … … … … … f ] 1 瓶 2 一0 维 纶 基 牛奶 蛋 白纤 维 的漂 白与 染 色 研 究 … … … … [ ] 6 2 一0 染 整加 工对 甲壳 素纤 维 抗 菌性 能 的影 响 … … … … f ] 1 2一 0 涤 纶 织 物 氧 化 铝 溶 胶 抗 静 电整 理 研 究 … … … … … [ ] 0 3一 1
低 温 等 离 子 体 技 术 在 纺 织 品 染 色 中 的 应用 ( ) f 2 m 0 上 … 1] 1
电磁 防护 纺 织 品 的研 究 开 发 … … … … … … … … … [ ] 0 3一 4 超 临界 二 氧 化 碳 技 术 产 业 化 若 十 问 题 的 探 讨 … … [ ] 0 3一 8 浅 谈 E P 印染 企 业 中的 应 用 … … … … … … … … f ] 1 R在 3一 1 纳 米 复 合 相 变 材 料 的 制 备 方 法 … … … … … … … … f ] 0 4一 1 甜 菜 碱 型 表 面 活 性 剂 复 配 皂 洗 剂性 能 研 究 … … … [ ] 0 4一 6 甲壳 素/ 混 纺 织 物 同色 性 的 改 进 方 法 … … … … [ ] 0 棉 4一 9 蛋 白石 特 种 印 花 : 探讨 … … … … … … … … …… [ ] 1 【艺 4一 2 超 临 界 二 氧 化 碳 染 色 技 术 的研 究 进 展( 上) … … … [ ] 0 5m 1 抗 菌 涤 锦 超 细纤 维织 物 开 纤 工 艺研 究 … … … … … f ] 0 5一 4
纺 织 品 的 拔 染 印 花技 术 … … … … … … …… …… … [ ] 1 9一 0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年第29卷1-6期主题词索引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年第29卷1-6期主题词索引



参考值
19 0 2 8 2 1 9 2 5 0 2 35 34 1 2
喹诺酮 类一 治疗应 用
5 9
32 7
产妇卫生保健服务一 利用
产 后保 健 产前 诊 断 39 2 3 3 9 8 0
利多卡 因一 治疗应用 25 3 6 3 6 34 7
连锁 ( 传学 ) 39 遗 0
卵巢功能早衰 卵巢一 生理学 2 7 病因学 12 治疗 l 4 0 5 l 移植 5 27 4 13 2 13 治疗 2 弱精子症一 因学 病
24 7
精子注射, 细胞 质 内
哺乳动物
1 8 l 病 因学 8 6 16 15 2 1 33 诊 断 9 3 5 1 5 2 8 诊断 9 8 治疗 5 8 5
29 3
不育 , 雄 ) 男( 性
聚 合 酶 链 反应
l8 12 2 8 治疗 7 8 0
绝育 , 方法 性一
绝 育逆 转
精子
6 2 9 2 5 病理学 9 3 8
19 19 18 3 4 5
1 细胞学 8
避孕药 ,口服 ,激素一 药和剂量 投
3 3 0 4 4
3 药理学 4
精子发生一 生理学
精子获能 12 8 精子计数
1 遗传学 8
28 0
避孕药 ,1 ̄ 分类 11一 51
避 孕 药 。 用一 理 学 男 药 病理学 l6 1
44 4 8 3 3
48 1
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
胞间信号肽类和蛋 白质类一 生理学 避孕 2 9 3 4 3 4 8 方法 5 4 4 4 4 33 利用 4
30 4
12 0 3 5 3 8 33 1 3 4 3 6 副 4

江苏蚕业第29卷2007年总目次

江苏蚕业第29卷2007年总目次
生 产 优 质 高 产 蚕 种 的 措 施 … … … … … … … … … … ( —3 ) 1 0
原原种繁育 中预防微粒子病工作 体会 …………… ( 4 ) 2— 1
丘 陵 地 区推 广 桑 品 种 的 探讨 … … … … … … … … … ( 4 ) 2— 3
杂交桑嫁接栽培技术建设速成丰产 桑园 ………… ( 4 ) 2— 5 家蚕农药 中毒途径及防范策略 …………………… ( 3—1 ) 8 靖江市桑病虫防治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 和对策 …… ( 2 ) 3— 0 如东县续春桑园病虫害发生和特点与 防治对策 ……………
桑 天 牛 蛹 的 查 找 和 防 治 技 术 … … … … … …… …… ( 3 ) 2— 4 桑 飞 象 … … ( 3 ) 2— 5
人工饲料育家蚕体重变异系数调查 与分析
……… ( 9 1— )
家 蚕 血 液 羧 酸 酯 酶 活 力 影 响 因 素 研 究 初报 … … … ( 2—1 ) 1 野 桑 蚕 对 敌 敌 畏 的 抗 性 压 力 筛选 调 查 … … … … … ( 2—1 ) 5 太 湖 流 域 野 桑 蚕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及 测报 方法 … … … ( 2—1 ) 7 现 行 稻 田主 推 农 药 对 家 蚕 毒 性 试 验 的研 究 … … … ( —1 ) 3 3 环境激素阿特拉津对家蚕血细胞的影响 ………… ( 4—1 )
桑 园农药在使用中存在 的问题与思考 …………… ( 3 ) 3— 1 桑树黄 白化叶病的发生 与防治对策 ……………… ( 3 ) 3— 3
振兴淮安市蚕业的构想 与意 见 …………………… ( —3 ) 3 9 提高桑园问作效益的组织与技术措施 …………… ( 4 ) 3— 3

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期间的能量平衡特征

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期间的能量平衡特征

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期间的能量平衡特征第29卷第6期2007年12月冰川冻土JOURNALOFGLACIOLOGY ANDGEOCRYOLOGYV o1.29No.6Dec.2007文章编号:1000-0240(2007)06—0882—070引言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期间的能量平衡特征陈亮,段克勤,王宁练,贺建桥,宋高举,谢(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冰川表面的能量平衡可以描述冰雪消融与气候响应之间的物理机制,利用2006年6月9日至9月28日在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区中部自动气象站(AWS)的观测资料,对七一冰川表面的能量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在冰川消融期,净辐射,湍流热通量和冰川消融耗热是能量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能量收入方面主要是净辐射和感热通量,分别约占总能量收入的82.4和17.6;而支出方面主要是冰雪消融耗热和潜热释放,分别约占总能量支出的87.2和12.8.2006年7月31日至8月6日进行了为期近7d的冰面径流场观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对冰JlI表面的消融进行了模拟,模拟的消融速率和实测的冰面消融数据吻合的较好.关键词:七一冰川;能量平衡;感热通量;潜热通量中图分类号:P422.4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西部干旱区,冰川融水直接关系到下游河川径流的变化,并对干旱区的生态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河西走廊北大河径流的15由冰川融水产生l_】],部分支流甚至高达35以上_2],因而研究冰川消融状况及其变化对认识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地区冰川处于加速退缩状态l_3j,从1956年至1990年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平均减少1O.3l_3].虽然加剧的冰川消融短期能增加河川径流,但随着冰川末端的后退和面积的缩小,冰川融水的减少将引发下游河川径流的急剧减少.为了充分认识祁连山地区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早在2o世纪中期就组织考察队对祁连山地区的冰川变化考察,特别是对七一冰川的特性及变化情况I4].最近的研究表明_5],1975年以来七一冰川的物质平衡由正平衡转变到近几年的巨大负平衡,同时伴随零平衡线的上升.为了预测祁连山地区的冰川变化及冰川水资源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典型冰川系统内物质,能量交换与气候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数学模式对冰川消融进行模拟.选择七一冰川作为研究对象,2006年夏季对该冰川进行了详细的观测研究,以期从能量平衡角度理解七一冰川消融过程,对其进行模拟并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典型冰川的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1研究区概况与观测资料1.1研究区概况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边缘山系,其北部为河西走廊地区(内陆荒漠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七一冰川(39.5.N,97.5.E)位于祁连山走廊南山北坡,属于亚大陆型冰川,冰川融水流人北大河支流柳沟泉河I5].根据1975年地面立体摄影测量的冰川图量算,冰川面积约2.87km,冰川总长约3.8km,下限海拔4308m,冰川末端海拔5158.8m,为冰斗一山谷冰收稿日期:2007—03—27;修订日期:2007—07—02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CXTD-Z2005—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5CB42200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525001);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2006FY1102007)资助作者简介:陈亮(1982),男,江西萍乡人,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冰川与寒区气候气象研究工作.E—mail:****************.cn.蒋君6期陈亮等: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期间的能量平衡特征883川类型(图1),除冰舌前端有零散表碛分布外,冰面洁净引.图1七一冰川观测位置示意图Fig.1SketchmapshowingthesurveyingpointsontheQiyiGlacier1.2观测资料2006年夏季考察期间,在七一冰川消融区架设自动气象站(AWS2)一套,观测点位置为39.1444.5N,97.4513.2E,海拔4473m.观测项目包括两层(3.4m,1.4m)风向风速(05103一L11/L36型风向风速探头,Campbell公司),两层(3.4m,1.4m)温度,湿度(V aisala4I382VC),四分量辐射表(.Kipp~ZonenCNR1),气压(CS100)等.在海拔3700m处的大本营还进行天气现象和逐日降水量的同步观测记录.并利用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冰川末端以下海拔4295m处自动气象站(AWS1)的观测资料,资料年限为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观测项目有风速风向,温湿度, 气压,净辐射,向上短波辐射和向下短波辐射.两套自动气象站的具体架设位置见图1.2006年7月30日至8月6日在高山自动气象站(AWS2)附近建立了冰面径流观测试验场,共布设了8根消融花杆,面积为2m×2m.每天观测时段为北京时08:00~20:00,观测间隔为1h,读数精确到毫米.2冰川作用区气候特征图2为七一冰川AWS1观测点处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的月平均气温,平均总辐射和降水量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在7月和8 月最高,为5℃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5~9 月),年降水很少.而5~9月又是一年当中冰川上气温>0℃和总辐射比较高的几个月,七一冰川的消融也主要发生在5~9月,一般要<150d,与海洋性冰川相比,消融期比较短.冰川的积累和消融都是处在短暂的夏季时期,因此冰川的物质平衡对于夏季的气候条件的反应非常敏感.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图22002年6月一2005年6月(AWS1)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总辐射,月降水量的时间序列Fig.2Monthlymeanairtemperature,solar radiationandprecipitationatAWS1fromJune2002toJune2005rj露∞图3为测点(AWS2)处2006年6月9日至9月28日距冰面1.4m处的总辐射,大气压,相对湿度,气温和风速的小时平均序列.在2006年夏季考察期间(AWS2)距冰面1.4m高度处平均气温1.1℃,最高气温达12.6℃,最低气温为一10.0oC.而月平均气温基本都在零摄氏度以上,最暖月7月的月平均气温达2.9℃;其次是8月,月平均值为2.4℃;6月和9月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0℃和稍低于0℃.距冰面1.4m处气温比距冰面3.4m处的要稍小,这是由于冰面对近地面层的冷却作用,使得近地面形成稳定的逆温层结.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相对湿度较大时对应的总辐射的值较小,风速也比较小,而当相对湿度较小时,情况则相反.相对湿度月平均值7月最高约73.8;8月其次,约67.9.2006年夏季考察期间,自动气象站(AWS2)1.4m处的平均风速为2.35m?s一,日平均最大风速为4.70m?s一.考察期间对大本营的日降水量进行了观测.由于雨量筒程序的问题,气象站上的自记雨量筒从8月17日才开始m0m加∞鲫舳加加0一.碡骤锄露g蛳繁世884冰川冻土摹100寇80饕460o2OO84赠0旷_4-8日期/(月一日)图32006年6月9Et~9月28Et七一冰川的(a)总辐射,(b)大气压强,(c)相对湿度, (d)气温,(e)风速的小时平均序列Fig.3Hourlymeansolarradiation(a),airpressure(b),relativehumidity(c),airtemperature(d ),windspeed(e)atJIGfromJune9toSeptember28.2006.观测记录.AWS2处观测到的日降水量与同时段在大本营观测到的资料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2—1.256XPl+0.265(1)R一0.853式中:P.和P分别为大本营处和AWS2处日降水量.利用式(1)对AwS2处缺测的降水量反演,得到考察期间大本营和AwS2处总降水量分别为151rnm和194mm.大本营(海拔3725m)与AWS2处(海拔4573m)相差约8501TI,而以往的研究得1ll童删*进日期/(月一日)图4大本营和自动气象站处日降水量Fig.4DailyprecipitationatthebasecampandAWS出七一冰川的年降水梯度为7mm?(100m)~C6J. 图4为大本营和气象站处的日降雨量的时间序列, 可以看出考察期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19日~7 月19日和8月6日~8月31日两个时段,且前段的降水量明显大于后段的降水量.3冰川表面能量平衡的估算在消融期间,冰雪面的能量平衡方程可以表示为:QR+QH+QE+Qc+QP—F(2)式中:Q为净辐射;Q和Q分别是冰雪面一大气间的感热和潜热交换;Q.为冰面以下传导热,Q是降雨供热.F为冰JIf表面剩余的能量通量.如果冰川表面温度维持在0℃,则式(2)右边为正值,F此时为冰面消融耗热(QM).考虑到冰川区一般为固态降水,且降水强度不大,因此由降雨供给冰雪面的热能项Q可以忽略不计.式(1)左边各项下垫面获得热量时为正,失去热量时为负,单位为W?m~.显然,对能量平衡进行完整的估算,式(2)中能量平衡的各组成部分应该为已知.然而,受野外瑚姗伽.枷渤一N日.事)/氍甚扩嘏骥帮厘.086420^I_s自)/最6期陈亮等: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期间的能量平衡特征885 条件限制,并不是所有的能量通量都能直接通过观测而得到,应用一些简单的模型来估计一些分量是有必要的.3.1辐射平衡基于所观测的气象数据,对冰Jr『表面的热量平衡进行了估算与分析.辐射平衡是短波辐射平衡与长波辐射平衡的差额,它是表征下垫面对辐射能量净收支状况的指标[4].辐射平衡Q可以表示为:'QR—S一S+Li一L(3)式中:S为总辐射;S为反射短波辐射{L为向下长波辐射;L为向上长波辐射.2006年夏季野外考察期间,冰Jr『表面辐射平衡的4个分量都是通过仪器直接测定的.图5为考察期间净辐射以及各辐射分量的平均日变化过程,可以看出,短波辐射(向上和向下)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过程,而长波辐射(向上和向下)的日变化过程不是很明显.向下短波辐射的最大值约出现在北京时间12:O0左右.这是考察期间全部天气过程的平均,若把晴天单独处理时,向下短波辐射最大值约出现在北京时间13:20左右.而辐射平衡值受入射的太阳总辐射,下垫面反射率和地面有效辐射的综合影响,也同样有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阜删魁删勰北京时图52006年6月10日~9月20日向下短波辐射(S), 向上短波辐射(s),向下长波辐射(L,),向上长波辐射(L.)和净辐射(Q)的日变化过程Fig.5Dailychangesofsolarradiation,outgoing shortwaveradiation,incominglongwaveradiation, outgoinglongwaveradiationandnetradiation fromJune10toSeptember20,20063.2感热和潜热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是受地表和大气之间温度和湿度的垂直梯度驱动,是冰川表面能量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容易随天气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较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要弱很多.然而,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测量很困难,目前还没有直接可利用的观测方法.由于在消融期间冰雪面温度基本上处在0℃,冰雪面的湿度接近饱和,相对湿度接近100%.这样就可以采用块体交换系数的方法估算感热通量( Q)和潜热的能量通量(Q).这里采用的是近似块体交换系数的方法]:QH—paC.CH.[T一T.](4)QE—paCECH14[q1.4一q.](5)式中:为风速;p为当地空气密度;C为空气比热(一1010J?kg?℃);T.为距冰面1.4m高度处的气温;T为冰Jr『表面温度;为蒸发潜热(一2.5×10J?kg);q.为距冰面1.4m高度处的比湿;qs.t为地面饱和比湿;C和C分别为热量和水汽的传输系数,据文献[9]取C一0.002, CE一0.0021.从理论上说,消融期间冰面的温度应该一直是0℃,但据气象站观测资料可知,晚上温度下降后, 冰面温度低于0℃.由于向上的长波辐射是地表发射的长波辐射与反射的长波辐射之和,因此向上的长波辐射可以表示为:L一£aT+(1一£)Li(6)式中:e为冰雪面的发射率;为斯蒂芬一波尔兹曼常数(5.67×10W?m?K).根据观测资料估计,可以把冰雪面认为是黑体(e.一1),则冰雪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T一(7)由于比湿不是自动气象站的直接观测值,根据比湿的定义即水汽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比湿可以通过式(9)来计算得到,而地面的饱和比湿则要先计算地表温度;利用式(8)计算出地表的饱和水汽压,再利用式(9)来计算得到.个es一611.213exp(17?5043)(8)q一一Pe(9)一————_:优十优d—U.5/式中:e.为地表的饱和水汽压;优和优分别为水汽和干空气质量的比值;P为大气压;e为水汽压; £一0.622.图6是观测期间的日平均净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在整个考察期间,感热通量都为正值,为大气向冰面输送热量,而潜热通886冰川冻土量基本都为负值,冰面向大气输送水汽.天气过程对冰雪面的能量平衡各分量有很大的影响,在晴天净辐射和感热通量会明显增加;在阴雨天气,净辐射占能量输入的主导作用,而感热和潜热通量很小.风速在雪面一大气间的感热和潜热交换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显着的感热和潜热交换常出现在气温高和风速较大的天气过程中.7月16日左右,由于气温高风速较大,净辐射和感热通量变得显着,潜热通量变为正值,且较大.7月16日自动气象站1.4m处日平均风逮和日平均气温分别达到了4.4m?S和7.8℃,这种大风高温的天气也使得感热通量达到考察期间的最大值,由于天气晴好,反射率较小,净辐射也变得非常之大.阜芭嘲鲤嘲怒日期/(月一日)图62006年6月10日~9月27日考察期间净辐射, 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日平均值时间序列Fig.6V ariationsofdailymeannetradiation, sensibleandlatentheatfluxesfromJune10tOSeptember27,20063.3冰雪面消融特征冰雪面消融是非常复杂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受冰雪表面热量收支的影响.2006年7月30日至8月6日在气象站AWS2附近进行的径流场观测,共布设了8根消融花杆,面积为2m×2m,主要在白天进行观测,每隔1h观测一次,从08:O0持续到20:O0.径流场观测期间的净辐射,感热与潜热通量的时间序列见图7,可以看出净辐射日变化十分明显,白天为正值较大,夜里为负值较小.感热通量也是白天较大,夜晚较小,但变化的幅度比较小.潜热通量的日变化过程与感热通量相似,但方向相反.由于感热通量基本都为正,即大气向冰面输送热量,潜热通量基本为负,冰面失去热量,感热和潜热相互抵消后,在能量平衡中所占的比重就800600釜400囊200嚣o.200昌60霎40嘲20霎0{楚.20曩一40餐日期/(月一日)日期/(月一日)图72006年7月3O日~8月6日冰面径流场观测期间的净辐射,感热与潜热通量的时间序列Fig.7Changesinnetradiation,sensibleandlatentheatfluxesfromJuly30tOAugust6,2006较小,冰川的消融主要还是受净辐射的控制.径流场观测结果见图8,可以看出冰川的消融具有显着的日变化特征,日出后,消融剧增,到午后达到消融最大值,之后,消融叉渐渐的减小,直到日落后消融基本停止.受天气状况的影响,尤其是在午后,冰川上空云较多,消融在午后的变化较为复杂多变.径流场观测期间天气状况为晴好,上午冰川上空基本无云,只有在午后冰川上空才有云形成.夜里的消融没有进行观测,但通过将一天开始测量的数据与前一天结束观测时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在径流场观测期间,夜里几乎没有消融,消融主要还是在白天进行.昌昌赚攫磐=:祷日期/(月一日)图8径流场冰川消融过程线Fig.8Changesofglaciermeltingdepth intheflowfieldoftheglacier6期陈亮等: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期间的能量平衡特征887 0.807g0.6一0.4囊0.3篓净辐射,(w?m-)图9净辐射与径流场冰层消融散点相关图Fig.9Correlationofthenetradiationand themeltingdepth将径流场观测期间的消融数据与同期的净辐射资料作散点相关图(图9),发现二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83,消融受净辐射的影响比较大.利用此净辐射与消融速率的关系可以对其它时间段的消融速率进行估算,在估算的过程中,认为当AWS2处气温低于0℃时,冰面停止消融,此时与净辐射的变化无关,则估算出来的考察期间的物质损耗量为1656mm.w.e.考虑到降水量的影响,6~9月的降水量为240mm左右,而花杆的实测值为1403mm.w.e,则花杆观测的与降水量之和为1643mm,为考察期间冰JiI的实测的物质损耗,与估算的冰面物质损耗值相比,相差13 mm.W.e.3.4估算结果由上述计算方法估算出2006年七一冰JiI夏季考察期间能量平衡的组成情况见表1,七一冰JiI表面的能量平衡收入项中净辐射和感热通量所占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82.4和17.6,热量平衡支出项中潜热通量和净热通量所占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12.89/6和87.2.其中净热通量中以冰JiI消融耗热为主.径流场观测期间,对能量平衡各分量包括冰层中的传导热进行初步的估计,净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4.6,25.3和一16.5120W?m一,冰层中传导热和冰JiI消融耗热分别为8.1W?m和I20W?m.由于考察期间温度较高,降水比较多,湿度较大,冰JiI主要是以消融为主,升华导致的冰Jif物质亏损较小,可以不予考虑.这与气候寒冷干燥时期的大陆性冰JiI 是有区别的,此时冰Jil的消融主要是以升华为主,用于冰川I消融的能量受升华导致的潜热释放支配.4结论以祁连山七一冰JiI消融区中部2006年6月9日至9月28日自动气象站AWS2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并结合中日联合考察队2002—2005年在冰JiI末端下的自动气象AWS1观测资料,初步讨论了冰JiI区的气候特征,并对冰JiI表面的能量平衡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冰JiI消融期间,净辐射是冰雪消融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能量来源,约占冰雪面能量输入的82.4;感热交换占能量输入的17.6;能量消耗方面主要是冰雪消融耗热,约占全部能量消耗的87.2;潜热释放在整个消融期间以蒸发和升华为主,约占全部能量消耗的12.8.总的来说,夏季七一冰川I区的气温较高,消融强烈,6~9月的月平均气温基本都在0℃以上.冰JiI消融速率与净辐射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3,利用净辐射与消融速率的关系对整个考察期间的冰JiI消融进行了估算,得出考察期间的冰川I物质损耗量为1656mmw.e.,与实测的冰JiI物质损耗基本相当.冰JiI的变化受制于其与大气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但由于观测资料的局限和过程的复杂性,且并不是所有的能量通量都能直接通过观测得到,本文只是通过模型对没有直接观测到的能量通量进行粗略的估算,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应增加必要的能量表12006年6~9月七一冰川消融区冰面的热量平衡组成Table1HeatbalancecompositiononthemiddleablationareaofQiyiGlacierfromJunetOSept ember,2006月平均/(W?m)收入百分比/支出百分比/项目月份——————潜热净热通量辐射平衡感热潜热净热通量6789平均32778&绍他一41692¨M888冰冻土29卷平衡观测资料,进一步从冰川与气候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冰川,冻土,积雪和径流的变化状况.致谢:王强老师,蒲健辰老师对野外观测提出的宝贵建议;武小波和李全莲等在野外提供帮助;2006年祁连山七一冰川科考全体队员对野外工作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参考文献(References):[1][2][3]XieZichu.WuGuanghe,WangLilun.RecentlyvariationsofglacierinQilianMountains[A].MemoirsofLanzhouInstitute ofGlaciologyandGeocry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 No.5(GlacierV ariationsandUtilizationsinQilian Mountains.)[c].Beijing:SciencePress,1985.82—90.[谢自楚,伍光和,王立伦.祁连山冰J1I的近期变化[A].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第5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82—90.]WangZongtai,LiuChaohai,PuJianchen,eta1.GlacierIn—ventory(I)一QilianMts.[M].Lanzhou:LanzhouInstitute ofGlaciologyandGeocry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1981.[王宗太,刘潮海,蒲健辰,等.中国冰川目录,I祁连山区[M].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81.] ISiuShiyin,ShenY ongping,SunWenxin,eta1.Glaciervaria' tionsincethemaximumofthelittleiceageinthewesternQil- JanMountains,northwestChina[J].JournalofGlaciology andGeocryology,2002,24(3):227—233.[刘时银,沈永平,孙文新,等.祁连山西段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J]. 冰川冻土,2002,24(3):227—233.][4]LanzhouInstituteofGlaciologyandGeocry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MemoirsofLanzhouInstituteofGlaciolo—gY andGeocry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o.5 (GlacierV ariationsandUtilizationsinQilianMountains) [M].Beijing:SciencePress,1985:I—I85.[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祁连山冰川I变化及利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第5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I—I85.][5]PuJianchen,Y aoTandong,DuanKeqin,eta1.Massbalance oftheQiyiGlacierintheQilianMountains:Anewobservation [J].JournalofGlaciologyandGeocryology,2005,27(2):199—204.[蒲健辰,姚檀栋,段克勤,等.祁连山七一冰川物质平衡的最新观测结果[J].冰川冻土,2005,27(2):199—204.][6]SakaiA,MatsudaY,FujitaK,eta1.Hydrologicalobserva—tionsatJuly1stGlacierinnorthwestChinafrom2002to2004[J].BulletinofGlaciologicalResearch,2006,23:33—39.[7]HockR.Glaciermelt:areviewofprocessesandtheirmodel—ing[J].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2005,29(3):362—391.[8]SzukiK,KamedaT,KohnoM,eta1.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sonSofiyskiyGlacier,RussianAltaiMountains[J].Po—larMeteorologyandGlaciology,2002,16:140—148.[91KondoJ,Y amazawaH.Bulktransfercoefficientoverasnowsurface[J].BoundaryLayerMeteorology,1986,34:123—135.[101BintanjaR,V anDenBroekeMR.Thesurfaceenergybalance ofAntarcticsnowandblueice[J].JournalofAppliedMeteor—ology,1995,34(4):902—926. CharacteristicsoftheSurfaceEnergyBalanceoftheQiyi GlacierinQilianMountainsinMeltingSeasonCHENLiang一,DUANKe—qin,W ANGNin—lian,JIANGXi一,HEJian—qiao一,SONGGao—ju~,XIEJun,(1.StateKeyLaboratoryofCryosphericSciences,CAREERI,CAS,LanzhouGansu730000 ,China2.GraduateUniversity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Thesurfaceenergybalanceofaglacier describesthephysicalconnectionbetweenice/snow ablationandclimaticforcing.Toexpandthe knowledgeontheresponseoftheQiyiGlaciertoclimatevariation,theinfluenceofclimatechangeandglaciermeltingwereanalyzed,andtheenergy balanceattheglaciersurfacewasestimatedtoo,by usingthemeteorologydataobservedbytheAuto WeatherStationofQiyiGlacier,QilianMountainsfromJune9toSeptember28.Thecalculationof heatbalancecomponentsshowthatnetradiation, turbulentheatfluxesandheatusedforglacier/ snowmeltingarethemajorelementsoftheenergybalance.Duringtheperiod,theheatincomecom—prisesnetradiationandsensibleheatexchangewiththeratioof82.4and17.6,respectively; theheatoutcomecompriseslatentheatfluxandheatusedforglacier/snowmeltingwiththeratioof12.8and87.2,respectively.Accordingto energybalancetheory,theglaciersurfacemeltingismodeled,andthemodeledglaciermeltingvalue isinagreementwiththeobservedglaciermelting valuealmostexactly,withacorrelationcoefficientequalto0.83.Keywords:QiyiGlacier;energybalance;sensibleheatflux;latentheatflux。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脑血管并发症的特征及预后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脑血管并发症的特征及预后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第29卷第6期2020年12月・501・.论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脑血管并发症的特征及预后朱淑华1陶磊"李詰I许书添I高洁'王笑亮"高二志'李世军I摘要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合并脑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提高对ADPKD患者筛查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方法:本研究纳入2001年1月至2020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中心(ICU)收治的ADPKD合并脑出血(I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以及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的患者,分析ADPKD合并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远期预后。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48.5(41.25,54.0)岁,其中12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发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随访期间累计死亡8例患者,与长期存活的21例患者相比,死亡组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较低(P=0.029),血清肌酹、尿素氮明显升高(P<0.001)o结论:脑血管疾病是ADPKD常见的合并症,可导致重度残疾或死亡。

因此,ADPKD患者需要注意监测血压和筛査颅内血管疾病。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颅内动脉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with cereb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ZHU Shuhua1*JAO Lei2*,L/Zhe】,XU Shutian】,GAO Jie3,WANG Xiaoliang4,GAO Erzhi1t LI Shijun11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of Kidney Diseases,Jinling Hospital,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Nanjing 210016,China2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Jinling Hospital,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Nanjing210016, China3D epartment of Neurology,Jinling Hospital,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Nanjing210016,China4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Jinling Hospital,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Nanjing210016,China*ZHU Shuhua and TAO Lei are considered to be first authorsCorresponding author:LI Shijun( E-mail:lisj8855@)ABSTRACT Objective: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intend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with cereb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ose patients.Methodology: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29ADPKD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or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UIA)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ICU)of Jinling Hospital from January2001to January2020.We analyze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ADPKD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followed up the long-term prognosis.Results:Among the29patients,17males and12females,with an average age of 4&5(41.25,54.0)years old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including12cases of ICH,12cases of SAH,and5cases of UIA.The8patients who died during follow-up had a lower GCS score on admission(P=0.029)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serum creatinine and blood urea nitrogen(P<0.001)compared with the other21patients with long-term survival.Conclusi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common in ADPKD which may lead to severe disability or death.Therefore,ADPKD patients need to monitor blood pressure and screen for intracranial vascular diseases.DOI:10.3969/j.issn,1006-298X.2020.06.001[基金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项目(YXZXA2016003);东部战区总医院院管课题(2016027)[作者单位卩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南京,210016)/医学影像科/神经内科J神经外科;•朱淑华和陶磊为共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李世军(E-mail:****************)©2020年版权归《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编辑部所有・502・J Nephrol Dialy Transplant Vol.29No.6Dec.2020Key words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20240(2007)0621012207IDL 在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收稿日期:2007208206;修订日期:200721021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l 2SW 204);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220014206A )资助 作者简介:盖迎春(1974-),男,河北行唐人,工程师,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现从事3S 技术开发、应用和虚拟地理环境研究.E 2mail :gtw @盖迎春1, 冯敏2, 尚庆生3, 郭建文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GIS 二次开发中通常使用的GIS 组件方法,大多受到开发商限制或组件提供的扩展接口不能满足系统功能需求的限制.在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为满足应用需求,采用了“IDL +C #+ArcS 2DE ”的开发模式,将IDL 集成到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中,并利用IDL 实现了GIS 的功能.最后阐述了利用IDL 进行时态钻孔数据分析、处理及可视化过程和冻土模型输出结果的可视化过程.关键词:IDL ;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时态钻孔数据;可视化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0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是关于数字表达空间和时间的技术科学,主要用于数字式数据的输入、存储、操作和输出.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图形图像技术、数据库技术、遥感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与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深入交叉,使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社会各个行业,如城市规划[1]、自然灾害评价[2-3]、交通安全[4]和高速公路选线[5]等领域.随着GIS 理论的发展和完善,GIS 正走向集成化、时空一体化和智能化[6]方向发展.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决策支持,目标是进一步增强了数据处理、分析和统计能力以及三维可视化功能,为集成于系统之中的典型冻土模型的输出提供了三维可视化平台[7-8]. 许多科学计算输出都希望能够实现三维可视化甚至具有时间序列的三维动态可视化,因此可视化在科学计算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能够提供一个直观的计算结果,对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研建和开发的大多数专业模型[9-15]结果都以静态文本和图表的形式输出,这种输出方式不能直观地表现出事件最终发展的结果. 考虑到商业GIS 开发组件在提供的功能上和灵活开发上都受到了诸多限制,以及在分布式二次开发中又受到Licence 限制,功能开发上和后期部署上不能满足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的需要.考虑到以上原因,在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采用了“C #语言+IDL 语言+ArcSD E +SQL Server ”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既可以满足传统GIS 的放大、缩小、平移、缓冲区分析等常规地图操作、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还能够发挥IDL 的特点,增强GIS 的空间分析、三维可视化等功能.1 基于IDL 的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构建1.1 体系结构构建 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参考了传统“三层”软件体系结构(用户界面层、应用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和O GC (Open GIS Consortium )制定的地理信息系统标准规范,并且将IDL 有机地集成到该结构中,利用IDL 实现GIS 的功能. O GC 是一个由GIS 厂家、标准组织以及学术第29卷 第6期2007年12月冰 川 冻 土J OU RNAL OF G L ACIOLO GY AND GEOCR YOLO GYVol.29 No.6Dec.2007界等诸多机构,为实现地理信息的互操作而成立的政府和私人组织的联合体[16].在GIS 软件工程的分布式开发中,O GC 制定了许多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规范.为了提高系统开发的灵活性和各系统平台之间互操作性,O GC 和ISO/TC 211分别制定了四层逻辑体系结构[17],该结构可以映射到物理的二层和三层体系结构上.图1 结合IDL 的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四层体系结构Fig.1 Four -layer structure of the Qinghai 2TibetRailway DIS combining with IDL O GC 为软件开发商提供软件开发体系结构的标准规范,该规范中提出的四层逻辑结构能够很好地与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的四层物理结构对应,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使系统各个部分更好地组织起来,使数据流向更加清晰,还可以使系统整体结构也十分明朗,便于系统开发和后期维护.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四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并利用IDL 和C #实现了该系统. 整个体系结构依然将系统划分为4层,分别为用户界面层、数据分析处理层、数据管理层和数据存储层.用户界面层实现了系统输入、输出、GIS 的功能、三维可视化、二维可视化以及模型的输入和输出,该层主要是由IDL 来实现. 数据分析与处理层负责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包括空间分析和统计、坐标和里程转换、长期监测、钻孔数据管理与分析,同时该层还实现与CAD 集成、模型集成,该层主要有IDL和C #共同实现. 由于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涉及到数据管理,同时还具有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分析、统计及查询等功能,因此,将数据管理层独立出来.在数据管理层中,利用ArcSD E 提供的A PI 函数,将数据访问封装在数据访问类中,通过该类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 数据存储层中,利用SQL Server 存放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1.2 基于IDL 的GIS 功能设计 IDL 在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GIS 一般功能、三维可视化、地图显示、空间建模、图层管理以及利用数学计算工具进行插值分析.其中,GIS 的一般功能又包括放大、缩小、平移、全图、鹰眼、比例尺、图层管理、查询、距离量测、缓冲区分析等,其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1)图层生成及管理.图层可以通过IDL 图形对象系统、Shapefile 文件和DXF 文件生成.创建成功的图层利用地图类中的添加图层方法将图层添加到地图视窗中,同时图层管理器中将增加一个图层标识,地图类定义了图层操作的各种属性和方法.当需要删除一个图层时,从图层管理器中选择要删除的图层,系统将调用地图类中的删除图层方法执行删除操作,IDL从地图视窗中将选中的图图2 IDL 在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功能集成结构图Fig.2Function structure integration of IDL of theQinghai 2Tibet Railway DIS31016期盖迎春等:IDL 在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层删除,最后执行重绘. (2)放大、缩小功能.放大、缩小是GIS最常用的功能之一,是将地图按一定比例进行缩放.通常分为两类操作,一类是点击操作;另一类是通过划出显示范围进行缩放.通过将IDL的容器对象IDL grModel的scale属性设置一定的比例,然后把点击处的坐标移动到视窗中心,进行重绘,就可以实现点击缩放功能.对于矩形缩放操作比较复杂,首先要获得当前视窗中地图的范围,利用绘制的矩形与范围进行求比例,得出缩放比例,将该比例送到IDL grModel的scale属性中,然后将绘制矩形的中心位置移动到视窗中心,进行重绘. (3)鹰眼功能.鹰眼被封装在鹰眼类中,其中,定义了三个全局变量分别表示鹰眼地图层、鹰眼当前范围和鹰眼视口范围.为了提高数据加载速度,鹰眼中的地图是以栅格图片数据形式加载.鹰眼操作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从鹰眼到地图视口,另一个是从地图视口到鹰眼.执行鹰眼到地图视口操作时,当从鹰眼中移动范围矩形时,在地图视口中将建立与视口同样大小的缓冲区,同时修改地图视口中的全局变量地图当前范围,从而依据当前范围获得图像数据,加载数据,刷新地图视口.执行地图视口到鹰眼操作时,根据地图视口范围的变化来修改鹰眼中的全局变量鹰眼当前范围的值,从而修改地图当前范围矩形的范围,指示地图视口中显示区域的范围.2 时态钻孔数据应用研究2.1 数据的组织和存储 钻孔是点状要素,钻孔数据包含的信息有:时间、地温、地层属性、冻土上线、地下水位等,数据采样间隔0.5m.其中,地温是反映冻土状态的重要数据之一,青藏铁路沿线温度场的变化对路基下冻土的活动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因此,在青藏铁路沿线开展了长期监测,设有40多个断面,用于检测铁路横断面温度变化,每个断面分别在路堑、路肩或路中进行钻孔,在不同深度进行温度观测.所以,钻孔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可视化是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便于钻孔数据的查询、管理以及减小其冗余,使科研人员能够更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及处理结果[18-19],按照钻孔数据的结构特点将数据分为3大类:一般信息、地层信息和取样信息.一般信息包括工程描述信息表、钻孔信息、断面信息、钻孔特征信息表和断面钻孔信息表.地层信息包括地层描述信息表、地层图例信息表和冻土类型信息表.采样信息包括样本概要表、采样信息表、采样点描述信息表、采样温度信息表、采样压力信息表和采样湿度信息表.2.2 数据处理与可视化 IDL中自带的每个对象都具有多个属性,而每个属性可以在任意时刻修改,同时,创建过程时,过程中可以包含多个状态变量,并且这些状态变量也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嵌套过程中被修改,从而达到处理动态过程的目的.时态钻孔就是利用IDL的该特性来达到动态分析和可视化的目的.钻孔中的采样数据(本研究中主要用的是温度数据)都将存放在不同的状态变量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修改变量的值,来模拟实体动态演变过程. 在IDL环境下创建时态钻孔数据分析过程,命名为TDrillAnalysis.通过C#编写的数据访问接口,将钻孔数据按照不同时间片读入C#环境中,利用C#与IDL数据共享机制将数据送入IDL环境[20-23],进行数据预处理,使数据符合IDL处理标准,并将该数据付给一个状态变量———DrillDa2 ta,该变量的生命期为整个过程.其次,系统允许用户自定义插值边界,插值边界通常为路基外形边界,定义成功的插值边界存储在状态变量Scope 中.最后,将钻孔数据分析中使用的图例信息、空间模型、时间信息等分别存储在Legend、Model、Time等状态变量中. 考虑到插值算法的复杂程度和IDL中提供的插值算法使用局限性.插值函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C#编写的插值函数,包括反向距离加权插值、线性插值和三角形插值,都被封装在AlgSpa2 tial Interpolation类中;另一部分是IDL提供的插图3钻孔数据插值结果IDL可视化Fig.3IDL visualization of the interpolated drill data4101 冰 川 冻 土 29卷 图4 冻土模型集成及输出结果与IDL可视化流程图Fig.4The integration and output of f rozen soil model,together with the IDL visualization flow chart值方法,包括Kriging插值、多项式回归插值、最小曲率插值等.由于Kriging插值算法考虑了空间的变异性,因此选用该方法对钻孔二维数组进行插值运算,运算结果存入缓冲区中,具体算法如下. Result=Krig2d(weight,yCoor,xCoor, BOUNDS=[x1,y1,x2,y2])式中:weight为温度值;yCoor为纵坐标;xCoor 为横坐标;BOUNDS为插值边界;Result为插值结果. 提取系统配色表,生成图例,并且将不同温度数据按照图例赋予不同颜色,送入IDLDrawWei2 dget中输出,便可得到该时间片下的插值结果图,如图3所示. 当一个时间片下的插值结束时,重新设置状态变量Time,使其增加1,表示进行下一时刻数据处理.同时,从数据库中读取下一时间片下的相同钻孔ID中采样温度数据.通过修改状态变量DrillDa2 ta,将新的温度数据赋予该变量.然后,重新运行TDrillAnalysis过程,对该时间片下的温度数据进行插值运算,插值运算成功之后,系统将销毁上一时间片下的插值结果,而将新时间片下的插值结果送入IDLDrawWidget中进行可视化.通过不同时间片下温度数据插值结果的可视化,可以清楚看出温度在路基断面上的空间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从而了解路基下伏冻土的变化过程.3 冻土模型输出的IDL可视化研究 为了模拟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沿线冻土的变化规律以及预防措施,青藏铁路沿线开展了许多工程实验,分别对不同地段的地质、气候、环境以及冻土等地理要素进行动态监测,获得了大量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在进行实地工程实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分别对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性质、地质灾害、气候变化、生态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24-26],并且建立了各种专业模型,如冻土模型、地质灾害模型、生态模型等[27].大部分模型的输出结果文本形式,直接采用这些数据描述铁路沿线温度场变化规律,很不形象直观. 外部冻土模型输出结果通过C#编写的数据访问接口读入系统中的数据和以“紧耦合”模式集成的冻土模型的结果数据都经过IDLDrawWidget控件建立起来的IDL与C#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传入IDL环境中.数据处理后,利用IDL提供的对象图形系统进行空间建模,形成二维或三维可视化图.具体执行方案如图4所示.4 结论 通过对GIS体系结构的分析,将IDL集成到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中,并利用IDL实现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利用IDL的矩51016期盖迎春等:IDL在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阵运算、对象图像系统以及内嵌的插值方法对时态钻孔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及可视化,并对集成的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因此,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利用IDL可以实现GIS内核,该结构除了具有了GIS的图形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同时还实现了科学计算可视化. (2)为青藏铁路建设中提供的观测数据、试验数据、专题数据以及基础空间数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分析和可视化平台.同时,为集成到系统中的典型冻土模型的输出结果提供了可视化平台. (3)通过对时态钻孔数据结构的分析,利用IDL和C#建立的环境对时态钻孔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实现动态可视化,从而实现对青藏铁路沿线温度场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研究. 虽然系统能够处理时态钻孔数据,由于系统中未能将GIS数据模型进行改进,添加时间维,因此,系统在处理具有时间维的数据时显得比较薄弱.然而,在冻土的数值模拟以及仿真试验中,多以具有时间序列的数据处理为主.因此,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将T GIS的理念用于该系统中,增强时态数据处理能力,更形象、更准确地模拟青藏铁路沿线冻土的变化过程.参考文献(R eferences):[1] Luo Minghai.A framework of GIS distributed application re2search on digital city[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Surveying,2006,(1):66-69.[罗名海.数字城市GIS分布式应用体系研究[J].工程勘察,2006,(1):66-69.] [2] Chen Keping,Blong R,J acobson C.Towards an integratedapproach to nat ural hazards risk assessment using GIS:wit h reference to bushfire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 31(4):546-560.[3] Perotto-Baldiviezo HL,Thurow TL,Smit h CT,et al.GIS-based spati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for landslide hazard as2 sessment in Steeplands,Sout hern Honduras[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4,103:165-176.[4] Noland R B,Quddus M A.Congestion and safety:a spatial a2nalysis of Lond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5,39:737-754.[5] Abdel-Aty M,Y ile Huang.Exploratory spatial analysis ofexpressway ramps and it s effect on route choice[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04,130(1):104-112.[6] Sha Zongyao,Hu Zifeng.GIS intelligent agent-a new framefor spatial intelligent analysis[J].Journal of Wuhai Universi2 ty(Natural Science),2005,3:1-5.[沙宗尧,胡自锋.一种新的GIS智能分析框架———GIS智能体[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1-5.][7] Ge Y ingchun,Guo Jianwen,Feng Min,et al.LightweightQinghai-Tibet Railway digital roadbed and numerical simula2 tion platform based on3S[J].Journal of G laciology and Geo2 cryology,2006,28(2):235-239.[盖迎春,郭建文,冯敏,等.轻量版青藏铁路数字路基仿真平台设计与开发[J].冰川冻土,2006,28(2):235-239.][8] Guo Jianwen,Feng Min,Shang Qingsheng,et al.Design andimplement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digital roadbed and nu2 merical simulation platform[J].Journal of G laciology Geocry2 ology,2007,29(5):770-776.[郭建文,冯敏,尚庆生,等.重量版青藏铁路数字路基仿真平台设计与开发[J].冰川冻土,2007,29(5):770-776.][9] Nan Zhuotong,Li Shuxun,Liu Y ongzhi.Mean annual ground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 he Tibetan Plateau:permafrost distribution mapping and furt her application.[J].Journal of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2,24(2):142-148.[南卓铜,李述训,刘永智.基于年平均地温的青藏高原冻土分布制图及应用[J].冰川冻土,2002,24(2):142-148.] [10]Li Ning,Chen Bo,Chen Feixiong.Heat-moisture-deforma2tion coupled model for composite foundation in cold zone.[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3,36(10):66-71.[李宁,陈波,陈飞熊.寒区复合地基的温度场、水分场与变形场三场耦合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10):66-71.] [11]Li Guoyu,Quan Xiaojuan,Li Ning.Establish coefficient of heatconductivity predictive model wit h ANN for Qinghai2Tibet Plateau high2ice contained permafrost.[C]//Proceedings of 9t h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2 ing,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1327-1330.[李国玉,全晓娟,李宁.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青藏高原高含冰量冻土的导热系数预测模型[C]//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27-1330.][12]Jiang Fan,Liu Shi,Wang Haigang,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on t he cooling effect of gravels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are2 as.[J].Journal of t he China Railway Society,2004,26(4): 109-115.[姜凡,刘石,王海刚,等.冻土抛石路基的保冷效果数值计算研究[J].铁道学报,2004,26(4):109-115.] [13]Sun Zhizhong,Ma Wei,Li Dongqing.Cooling effect of crushedrock revet 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J].Journal of G laciolo2 gy and Geocryology,2007,29(2):292-298.[孙志忠,马巍,李东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碎石护坡降温作用及效果分析[J].冰川冻土,2007,29(2):292-298.][14]Cao Hongzhang,Liu Shi.One Dimension simulation of t he rig2id ice model of saturated freezing granular soil[J].Journal of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7,29(1):32-38.[曹宏章,刘石.饱和颗粒正冻土一维刚性冰模型的数值模拟[J].冰川冻土,2007,29(1):32-28.][15]Wang Shuangjie,Huang Xiaoming,Hou Shuguang.Numerical6101 冰 川 冻 土 29卷 analysis of pavement deformation and stress in permafrost re2 gions[J].Journal of G 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6,28(2):217-222.[汪双杰,黄晓明,侯曙光.多年冻土区路基路面变形及应力的数值分析[J].冰川冻土,2006,28(2):217 -222.][16]Li Xintong,He Jianbang.GIS interoperability and O GC speci2fications[J].Geomatics World,2003,1(5):23-28.[李新通,何建邦.GIS互操作与O GC规范[J].地理信息世界, 2003,1(5):23-28.][17]Perecivall G.Open GIS Consortium[R].2002.[18]Ge Y ingchun,Guo Jianwen,Feng Min.Automatic making ge2ological section-figure based on object-oriented met hod[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5,5:132-134.[盖迎春,郭建文,冯敏.基于面向对象方法实现地质剖面图的自动生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5:132-134.][19]Feng Min,Guo Jianwen,Ge Y ingchun,et al.Architecturedesign and key technique research on graphic management sys2 tem of geological borehole information[J].Journal of G laciolo2 gy and Geocryology,2005,27(2):304-310.[冯敏,郭建文,盖迎春,等.地质钻孔信息形化管理系统框架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J].冰川冻土,2005,27(2):304-310.][20]Ge Y ingchun,Feng Min,Guo Jianwen,et al.Study on commu2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IDL environment[J].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2005,20(3): 350-354.[盖迎春,冯敏,郭建文,等.IDL与Net环境通信机制研究[J].,2005,20(3):350-354.] [21]Feng Min,Shang Qingsheng,Guo Jianwen.Encapsulation Re2search on access interface of spatial database engine ArcSDE in .Net environment[J].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2 plication,2004,19(5):368-373.[冯敏,尚庆生,郭建文,等.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访问接口的Net环境封装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19(5):368-373.][22]Shang Qingsheng,Feng Min.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rcSDEgeometry data access class[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2 puters,2005,22(7):201-203.[尚庆生,冯敏.ArcSDE矢量数据访问类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22(7):201-203.][23]Guo Jianwen,Feng Min,Shang Qingsheng,et al.Applicationresearch of IDL in t he distributed GIS[J].Application Re2 search of Computers,2007,4.[郭建文,冯敏,尚庆生,等.IDL在分布式GIS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4.][24]Cheng Guodong.The impact of local factor on permafrost dis2tribution and it s inspiring for design Qinghai-Xizang railway.[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3,33(6):602-607.[程国栋.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分布的影响及其对青藏铁路设计的启示[J].中国科学(D),2003,33(6):602-607.][25]Dong Zhiping,Lei Fang,Dong Lei,et al.Environment of t heQingzang Railway and it s eart hquake disaster[J].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2004,1(3):231-237.[董治平,雷芳,董雷,等.青藏铁路环境与地震灾害[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1(3):231-237.][26]Ma Wei,Cheng Guodong,Wu Qingbai.Study and applicationof idea of dynamic design in Qinghai-Tibet Railway construc2 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4,26(4):537-540.[马巍,程国栋,吴青柏.青藏铁路建设中动态设计思路及其应用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04,26(4):537-540.][27]Li Xin,Cheng Guodong.The response of permafrost frozensoil for global change in high altitude[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1999,29(2):185-192.[李新,程国栋.高海拔多年冻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模型[J].中国科学(D辑),1999, 29(2):185-192.]71016期盖迎春等:IDL在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Applying IDL to the GIS of Qinghai2Tibet R ail w ayGE Y ing2chun1, FEN G Min2, SHAN G Qing2sheng3, GUO Jian2wen1 (1.Col d and A ri d Regions Envi ronment 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 nstit ute,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L anz hou Gansu730000,China;2.I nstit ute of Geograp hical Sciences and N at ural Resources Research, Bei j i ng100101,China;3.L anz hou Universit y of Finance&Economics,L anz hou Gansu730000,China)Abstract:Component technique is generally used in second develop ment in GIS.However,GIS com2 ponent s used in traditional GIS is rest ricted by pro2 vider or can not meet t he requirement of system f unction.In order to meet t he application require2 ment of t he Qinghai2Tibet Geograp hic Information System(Q ZGIS),“IDL+C#+ArcSDE”pattern was adopted to develop t he system.Interactive Da2 ta Language(IDL),which is an important pro2 gramming language in visualization of scientific comp uting,was applied to t he system st ruct ure ofQZGIS,in which f unction of GIS is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 he st udy of traditional software “t hree layer”st ruct ure and GIS software standard developed by O GC(Open GIS Consortium),a new GIS system struct ure was developed,which has some new feat ures such as data analyzing,image p rocessing and project conversion toolkit.The ap2 plication of IDL to temporal drill data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is depicted,and t he modeling result is displayed.K ey w ords:IDL;Qinghai2Tibet Railway;geograp hic information system;temporal drill data;visualizationΞ Ξ Ξ Ξ Ξ Ξ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2007年10月20~22日,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办、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会议的宗旨是全面、系统的评估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环境、水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影响,促进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各研究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施雅风院士、秦大河院士、丁永建副所长和马魏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赵新全所长、云南省气象局肖子牛局长、甘肃省气象局张书余局长、张强副局长、新疆水文水资源局王志杰局长和新疆干旱气象研究所魏文寿所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科学院、气象、水利部门和高等院校等20多家单位,共计9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冰冻圈环境变化、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水文水资源与湖泊变化、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大气环流与亚洲季风等5方面议题展开学术交流,共有50余人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增进了各部门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促进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研究的学科交叉融合,将对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产生深远和重要的影响.(谢爱红 供稿)8101 冰 川 冻 土 29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