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原点吧

合集下载

窦桂梅讲座《回归教育的原点》学习体会

窦桂梅讲座《回归教育的原点》学习体会

4月23日,我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归教育的原点》,使我感受到了名家风采。

听了窦老师的报告,我受益匪浅,甚至可以说是震撼,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

窦老师以自身的成长经历,教育老师们要无条件地热爱学习,靠“韧”性学习、靠“闯”劲实践,靠“恒”劲积累。

精彩的课堂和讲座,让整个会场掌声、笑声不断,高潮迭起,发人深省。

也让我们分享了窦校长艰辛而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讲座中,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学习不是口号,不是为了谁而学,她提出要“无条件的热爱学习”,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

在语文教学中,窦老师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

在课程设置中,窦老师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老师认为,让学生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

窦老师的报告精彩纷呈,说学逗唱信手拈来,叙事说理声情并茂,既幽默诙谐又博大精深,让人听得荡气回肠如痴如醉。

叫绝又意犹未尽。

窦老师以她风趣幽默的言谈,加上一张张真实的抓拍画面,为我们再现了她一次次案例。

言谈中流露出她对孩子深深的爱,我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在乎。

越是在乎,越是难忘,恰好也说明了他付出的越多,正是由于窦老师平时的真情付出,才换来今天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

窦老师不仅提升了大家的教育思想,更洗刷了年轻教师的心灵”我想在以后的教育人生中,谨记窦桂梅老师所提出的学习必须做到的“没有兴趣不行”、“没有好习惯不行”、“不积累知识不成”、“不记忆不成”、“心中没有权威不成”,热爱学习,手不释卷,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让知识改变自己和学生的命运。

最该回归原点的是教育

最该回归原点的是教育
放 以来 我 国经 济 建 设 得 到 了突 飞猛 进 的发
学校 , 政 向来都 是卑微 的 , 行 行政只 有依 附于 教学才有存在 的理 由。事实上 , 建国初期和 改 革开放前 期 ,教育 行政始 终秉持 为教学服 务 的宗 旨。据 说建 国初期 的一些大学 的领导 是 老革命 出身 , 但他们 懂得一 条, 那就 是全心 全 意为教 学服务 ,尽 量不干涉 教授与 学者 的学 术活动。 教育行 政化现象 的抬头 与泛滥主 要 出现 在 最近一 二十年 ,几 乎可 以说是与大 学扩招
还 是呈全面 蔓延态 势,教育行 政化 已经成为 孳 生教育乱象 的罪魁祸 首, 因为如此 , 正 人们
主 导校 长 、 书记 的任命 , 负责大 学 的监 管和 又 评价 , 大师生根 本没有 发言权 , 广 这样双管 齐
下, 极大地助长 了大学行政化的歪风 。于是大
对教育去行政化 改革 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 其实 , 行政化只是当下中国教育的一种怪
家分 明感 受到大学校 园里 弥漫着 浓浓 的官场
习气 , 有些地方更是开始全面 官僚化 。问题 的
1 5
嗣 科学博议 篓 x£ 。
严重 性还在于这种行政化正在 向基础教 育蔓延。事 实上有的中学 已经开始受到行政化 的强烈冲击 。一 些地 方的中学也开始 出现行政通 吃现象 ,行政特 权 被一 再放大 , 行政吃香 已是不争的事实 。 然而教育 的原 点本该 是这样 的: 学术 高于一 切, 学校对外 具有相对 的独立 性, 一定 的办学 自主权 , 实 行 的是 自主 招生、 自授 学位 。对 内具有鲜 明的 自治 性, 实行 的是教授 治校、 学术 自治 。教育管理体 系一 般是 由理事 会或董 事会 、教授委员会或校务委 员会 心世 界容 易被名利 、金钱 、官位 等物质 的诱惑所侵 蚀, 显然这是对教育本原 的玷污 。 另一位大学教授 的表演更让 人咋舌 , 日前有媒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社会的命脉。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功利化、应试教育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从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在古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使其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功利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让教育变得功利化,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也会让他们失去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才的初衷上来。

其次,教育应该是全面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

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也会让他们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内容,让教育回归到全面培养学生的初衷上来。

最后,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能。

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失去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式,让教育回归到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初衷上来。

通过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培养个性化的人才。

只有让教育回归到原点,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人才。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让教育回归本原

让教育回归本原

让教育回归本原发布时间:2022-11-09T09:13:45.860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9月总第427期作者:朱毛智[导读]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了人,就没有了教育。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的原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应紧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抓落实、促深化、求长效。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

朱毛智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330012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了人,就没有了教育。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的原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应紧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抓落实、促深化、求长效。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

基础教育承担起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责任,围绕重点选拔,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战略,扩大基础教育规模,建立创设重点高中等差别化办学机制,形成了选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国家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新的发展状态。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的选拔性人才培养模式衍生出来的重点校、热点校,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

而“借读”“择校”“应试教育”等更是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负资产”,成为基础教育的“顽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考虑,使培养选拔人才的目标模式回归到面向全体的育人模式,回归到基础教育的原点及核心,把培养健全的人、合格的公民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回到教育的本原。

一、回归教育本原,要正确认识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过去的教育是工厂,把育人的过程当成了“造”人的过程,认为好的学校、好的老师“造就”了好的学生,能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进行精英教育,或是多方锤炼就一定能够成才。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本质是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是注重生命培育的过程。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

龙源期刊网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作者: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3期现代教育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真才实学,兼通科学与人文、创造性地继承传统能力的“才学通天人,睿智识古今”的人,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实现以综合为导向的转变,也就是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

让教育返璞归真,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小学教育素养化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鉴于此,教育首先应关注生命,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应是一种常态的教育,也是一种朴实的教育。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充满活力的、完整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尊严、需要与愿望,尤其有发挥独特能动性的愿望。

教育不应割裂其身心发展而孤立地培养他们,而应塑造和培养身心健全的人。

我们应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状态,开展正确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以人为本,保留、引导、升华孩子好动、好奇、率真、善良等本性,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使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是我们的办学思想、工作重点,也是全体教职工努力的方向。

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还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全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当你走进校园,你所看到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勤奋努力、守纪律、讲礼貌,每个学生都是快乐的、身心健康的。

这一切,靠的就是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靠的就是全体教师精心教育的结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各种活动:广播操比赛、“六一”运动会、演讲、绘画、书法、手工制作、读写大赛等……教师放弃休息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手把手地教。

教师忙碌着,学生快乐着,校园内到处是欢歌笑语。

我们为何而教育?这就是答案。

如何实践办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中得到启示: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让教育回归原点

让教育回归原点

教学的有效性,学校向全体教师发出第二轮课堂教学
改革的倡议 2008年,引领全校‚轻负高质‛工作的省级课题‚初 级中学‘自主·体验式’教学研究‛顺利立项
2009年,各年级研究编写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自学的导
学稿,封存了统一征订的作业本。
2011年全校各班成立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并开展竞争的
学习共同体
2013年春季在7、8两个年级全面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 每个小组要深入一线了解课改推进情况, 了解存在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案,有计 划地对老师、班主任、学生、行政组长和 学科组长进行培训,督促班级、小组进行 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开好班级例会、组长 例会、小组例会。及时解决各个层面上出 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召开组 长论坛,教师沙龙,集思广益寻求对策.
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 六、传统课堂老师是按一个模板来进行教 学,即把每个学生都当成精英来培养,把 成绩的好坏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最终只 能培养出一批没有多少能力的书呆子(学 生变成做题目的机器,厌学的现象变得越 来越严重)。
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 七、出国求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论坛上把 数学赶出高考的舆论等等,凡此种种,都 证明了中国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课 改已经不是一个可改可不改的选择题,而 是一个决定学校在教育不断创新过程中处 于什么位置的是非题。谁率先投身课改并 赢得了课改,谁就可能赢得核心竞争力, 赢得尊严。
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 四、传统课堂上老师的能力在一轮又一轮 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不断的培养,提高的 是老师的能力,但学生听得很苦,又很被 动,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多少提 高。
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 五、传统课堂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 师拼命灌,拼命布置作业,拼命挤占学生 课余时间来追求好成绩,学生被动应付, 很难有高质量的思考,这种“要我学”的 现象让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苦。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

点题征文(投稿邮箱:)赢在当下,输在未来我之前也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幼儿园花样篮球的表演视频,对于那么高难度的动作,孩子们还能做到节奏步调一致,动作整齐划一,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在感到震撼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疼这些孩子。

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孩子们一定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长时间艰苦的训练。

可能有的教师在看到视频后会认为,既然别的幼儿园同样年龄的孩子能达到这样的高水平,那我们只要努力一下也一定能达到。

然而,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专业地去审视这么做的意义何在。

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中,培养兴趣远比练习技能重要,这是由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在幼儿园时期让孩子接触篮球当然可以,但其目的更多的是在于激发孩子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篮球运动的种子。

这样,等他们到了小学、中学再接触篮球时,这种热情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到那时,孩子可以接受更加专业和系统的训练。

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时期,能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接触篮球,自由地探索,熟悉它的特性,这样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专门去做高难度的花式技能训练。

我还看到很多人在看了网上的视频后,感慨道“中国未来的篮球有希望了”。

事实上,稍加思考不难发现,花式拍球是一种技巧表演,而真正的篮球运动是一种团队对抗性比赛,会拍球并不代表会打球,二者不能划等号。

那么,从幼儿园时期开始专门学打篮球,孩子长大后球就一定能打得很好吗?首先,幼儿的肌肉、骨骼等发育还不完全,不适合进行这种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勉强为之,只会给幼儿的身心发育带来伤害。

其次,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如果你不热爱你所做的事情,你终将会被那些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情的人击败。

”换言之,即使是从小接受训练,如果孩子本身不热爱篮球运动,最终也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再看那些篮球运动发达的国家,许多篮球巨星并不是因为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训练才取得现在的成就的。

科比在采访中曾说起父亲的“快乐法则”对他的影响:“父亲打球时总在笑,他说打球是件快乐的事,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回归教育原点——《学校课程新样态》学习心得

回归教育原点——《学校课程新样态》学习心得

回归教育原点——《学校课程新样态》学习心得我校成为课程建设项目组成员,自己也有幸认真拜读了陈如平和杨海燕老师主编的《学校课程新样态》一书,成为近段时间爱不释手的案头新宠。

在课程改革十几个年头的今天,对于整日忙碌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繁忙的各种事务、报表中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幸福,它让我们停下脚步重新思考,让教育回归原点。

厚厚的两本书翻看了很久,掩卷而思不禁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学校”: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全部学习生活的总和,也如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课程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凡是学校提供的有助于学时学习、生活、交往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内容,都是课程。

《学校课程新样态》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建设不正是这样一个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最佳支点吗?参加研究的学校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机遇,才如此投入,才如此不遗余力。

书中无论是开篇引言还是各校精彩纷呈的课程,以及画龙点睛的专家点评,无不让人真实感受到“人性、温度、故事和美感”,感慨“教育本该如此”。

1.光芒闪耀的人性陈如平教授在文中通篇都强调以人为本,课程体系建构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上做文章,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牢牢把握住课程建设最基本的方向,而“课程”是教育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人。

确立了这一核心,明确了根本方向。

各个学校无一例外都把学生这个大写的“人”放在了课程建设的首位。

比如石家庄市第五十五中学培养学生的“永字八品”;想象国际小学培养“中国心、世界眼”的“想象”少年;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永宁小学“培育向善求真、创新奋进、雅趣尚美的致远少年”……陈如平教授及团队还特别“人性化”,指导各校在课程建设目标要确定,不仅高屋建瓴,站在思想理论的高度,更手把手指导学校,理论归因,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实施、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细节。

1.舒适暖意的温度品读《学校课程新样态》如沐春风,一股新鲜绿色的气息让人陶醉,一棵棵幼苗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生根、发芽,以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的态势生长。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新逐步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重要性日渐突出。

在构建社会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要素,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受到了高度重视。

然而,对于诸如什么是教育创新?它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实现有价值的教育创新等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创新是关涉人的全面发展并与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和伦理规范,这使得它与其他形态的创新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讨论教育创新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学术立场。

在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厘清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教育的理解,确保教育创新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与教育创新通常认为,作为学术概念的创新是熊彼特提出的。

基于动态和发展的立场,他对创新的内涵、形式和主题等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认为创新意味着对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条件和要素的重组,尤其是其中包含有制度的沿革和进步,这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技术发明。

在此基础上,创新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中。

受之影响,围绕教育创新及其内涵的认识也有较多的讨论。

有人从本体论角度讨论它,认为“创新是一种原创活动,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具有新意的精神和物质”,强调创新的原创性。

有人认为“教育创新是指教育上某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制度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结果的过程”,把教育创新界定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或发生的变化。

有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讨论教育创新,认为“教育创新是教育的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变革过程。

”在这种认识中,教育创新是对教育结构和功能的整体重构,是对以往的颠覆。

有人从学校教育的层面讨论教育创新,认为“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新活动。

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事业的伟大与责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创新,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回归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才是教育事业的根本。

以下是我对回到教学原点的心得体会。

一、回归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1.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回归教学原点,提高教学质量1. 教师要注重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2.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关注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三、回归教学原点,提升自身素质1.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2. 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 教师要善于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回到教学原点,关注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素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创新,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教育需要返璞归真

教育需要返璞归真
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生活 在同一个校园之中是育英特有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一特有资 源,全校教师达成四点共识:学校是学生的学校,是学生寻找 伙伴的地方,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学生到学校不仅要向 老师学习,还会更加主动地向同学、向伙伴学习;育英学校是 小、初、高一体化学校,有“ 大带小”“ 小促大”的先天优势;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其生活成长缺少同伴交流 与同伴教育。正是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育英学校形成了这样 的风景“: 小学生办大讲堂,中学生做观众捧场”“ 六年级学生 是三年级学生的友爱学长”。
44
治校
教育需要返璞归真
文 | 杨志成
返璞归真的本意,是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教育原本是基于人的生命,发展人 的天性,培养人的生产能力,促进人和谐幸福生活的社会活动。教育返璞归真就是使教育回到本原状态, 去掉教育的浮躁性和功利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本真。
育英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育英学校的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是回归 生命本源、传递生命气息的教育,是返璞归真的教育。
学弟学妹尊重和善于向学哥学姐学习的精神是一种正能 量,这种正能量的传递、关爱的传递、成长的接力会是 育英学校最大的财富——今后无论散落何处、扎根何地, 这都会是育英学子的特质。在这样的理念和教育实践中, 育英学校有家一般的温暖,让每一名孩子都在这里受到 亲情般激励,享受成功的奋斗与喜悦。
让教育返璞归真,就是要让校园成为孩子生命发展的乐 园、一生的精神家园。午饭后的育英校园,宛如儿童的乐园, 小学生在人造假山上攀爬,初中生带着小学生在石板下翻看 蜈蚣,还有的学生在校园水沟中放下刚刚完成的纸船,而初 中的几个女同学站在旁边,欣赏着弟弟妹妹们的戏耍,好不 惬意;操场上学生们有的在打球,有的在观看比赛,而操场边 一个角落里,一个小学生正拿着开放书架上的图书聚精会神 地阅读,仿佛周围一切都是寂静氛围;走进图书馆,一大批孩 子正在阅读自己精心选择的图书,这与操场的热闹氛围形成 鲜明对比。这不正是我们理想的校园情景吗?这不就是返璞 归真的学校生活吗?

校本课程——回归教育原点的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回归教育原点的课程资源

行爱家乡、 爱学校 、 爱国教育 的最直接的资源。 校本课程把社 会要求 的道德规范与学 生的生活世界密切结合 , 让学 生在真
实 的学 习生 活 中获 得教 育 , 发 展 能力 , 彰显 特 长 , 这对 于造 就
有素养 的合格公 民,培养 为本 地区社会 主义建设服务 的人 才, 具有重要意义 。 校本课程使教育回到 了原点 , 从 而使教育
有灵性和活力。 它使那些有特 长和能力的学生有 了施展 才华 的空间 , 使学校教育成为 “ 引力场 ” “ 活动 场” “ 情感 场” “ 思维
场” , 并最终走向人的“ 生命发展场” 。
二、 校 本课 程 开 发 的 具体 策略
1 . 成立“ 校 本 课 程 开系 , 彰显教育
的人 文关 怀 , 把幸福 的种子播撒 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 能丰
富 学 生 校 园 文化 生 活 ,让 校 园成 为 充 盈 温馨 关 怀 的家 园 、 弥 漫文化芳香 的乐园 、 流 淌 自然灵 性 的 生 态 园 ; 能 让 校 园 成 为
要打造适合本校实 际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 , 让教 育走
校园无小事 , 事事皆育人 ; 校园无闲物 , 物物 皆育人 。 校 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空间 ,我们要善于思考 , 善 于 整合 。要对 资源 进 行勾 连——让课 程 与 生 活链 接 ; 重 组—— 让课程变得科学 ; 创生——让课程变得鲜活。 ( 1 )升旗课程 。升旗 仪式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 的重 要阵 地, 然而 , 学生 对每周一 次的升旗 仪式并不 感兴趣 , 只是应 付 罢了。针 对如何创新常规德育形式 、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
热点聚焦 J R E D I A N J u J l A O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

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教育环境的改变,幼儿教育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构建一个更为健康、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我们需要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目标。

首先,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独立性。

过度强调学术成绩、竞争和标准化评价,使得很多幼儿教育变得功利化,忽视了孩子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应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要给予幼儿适当的自由,让他们能够探索和实践,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其次,幼儿教育应该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当下的社会,仅仅掌握一些学科知识已经远远不足够了。

我们需要培养具备创新、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综合素养的人才。

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逻辑思维,通过社交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游戏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幼儿教育应该注重情感与社会性的培养。

孩子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让他们学会与别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同时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和家庭应该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

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配合,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总之,回归幼儿教育的原点,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独立性,关注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与社会性,同时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告别“整词儿”,回归幼儿教育原点

告别“整词儿”,回归幼儿教育原点

20225卷首王浩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中国经济研究中的‘整词儿’现象值得注意。

什么框架、重构、供给侧、需求侧等,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堆新词儿,但问题还在那摆着”。

事实上,不仅经济领域,其他领域也存在“整词儿”现象。

审视幼儿教育领域不难发现,“整词儿”现象也是存在的,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比如,一些幼儿园课程的文本运用谐音字词、华美辞藻、生僻概念等来表达教育品牌、园本课程名称、课程理念等;一些幼儿园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或相关活动报道也不乏华丽的词语;一些教师撰写的论文或课题结题报告就连小标题也讲求对仗工整、字数相同。

笔者曾因工作关系参观不同地方的幼儿园,也对一些教师和园长进行过非正式访谈。

在有的地方,“一园一品”现象或情形的出现并非是幼儿园的主动追求,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有些幼儿园出于扩大宣传、追求创新或建构特色课程的需要而标新立异,似乎不这样便不足以显示自己研究的“深度”;有些幼儿园认为自己在园本课程建设方面做得扎实、成效显著,如果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不用些“高大上”的词语或理论进行提炼和呈现,那么在送审评比时就会名落孙山。

与此相关、不能忽视的原因是,个别专家迎合幼儿园的要求,在指导其课程建设、品牌建构以及论文撰写时“整词儿”;一些评委常常从标题、框架、理论等是否新颖的角度对幼儿园的成果进行评审,无形中为“整词儿”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推波助澜。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部分幼儿园和教师适当地做些提炼是需要的,他们希望从理论的角度表达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呈现对于幼儿教育实践的探索与创新成果,这无可厚非。

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有玩文字游戏嫌疑的“整词儿”现象,它可以说是教育上的形式主义,也是教育功利化在幼儿园中的一种体现,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幼儿园的课程或结题报告的结构框架、文字表达可谓“高大上”,意在告诉别人其所开展的活动规格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硕。

然而回到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来看,他们在幼儿成长、教师发展、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方面与文本阐述相距甚远,有的甚至呈现“两张皮”现象;有的幼儿园为找到“高大上”的词语或理论进行包装而绞尽脑汁,忽略甚至忘记了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在繁忙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在这其中,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回归教育本真”的口号,旨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回归教育本真的内涵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

2. 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5.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回归教育本真的实践体会1. 教师角色的转变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2. 课程设置的创新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育评价的改革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

教育的本质是回归原点

教育的本质是回归原点

教育的本质是回归原点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5期文/本刊实习记者刘鑫在中学做语文老师时他认为“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完善”,通过大力开展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程红兵语文名师基地”走出了大批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在上海做浦东教育局副局长时他坚持“ 教育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人的情感、价值和人性的完善”,反对那种唯功利化唯权威的教育行为,倡导文化育人;如今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做校长的他说“ 孩子健康就是教育质量,孩子阳光就是教育质量,孩子发展就是教育质量”,作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第三条道路”的探索者和先行者的“ 明德模式”,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对程红兵来说,不管身份如何变化,始终未曾改变的是他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本质是回归原点,回归课堂,回归学生。

“ 自由教育”意识的觉醒记者:程校长您好。

您在2012年时曾写过一篇文章《南辕北辙:教育家渐行渐远》。

在文中,您认为教育虽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兴起了一股自教育理念至课堂改革的浪潮,却也不可遏制地沾染了功利化的气息,教育的精神家园无处可寻,教育家渐行渐远。

如今,在您看来,情况是否好转?程红兵:当然。

2013年我还曾写下一篇《中国的教育会好吗?》,质疑中国教育问题堆积如山,困难重重,但在文章末尾我就表露过教育是有希望的,虽不可能一下子有颠覆性的彻底变化,但终究是向上的,希望在民间,在每一位关心、支持教育的工作者身上。

从2012年到现在,不仅整个时代、整体教育环境,乃至我个人的身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由“ 批判”到“建设”的“ 位移”。

目前,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的指导下,一些探索现代教育治理体制的践行者,开始真正行走在基础教育的快车道上,一批自由教师和一些自由校长在国内纷纷涌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们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自觉地摆脱了各种思想的束缚、体制的束缚、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束缚,以教育改革为己任,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实现了独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利。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后感_《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后感_《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后感_《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我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见伏羲班学习国学经典、力行《弟子规》,学传统武术、书法、音乐、美工这些特长,我就认为伏羲教育就是“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特长教育”。

读完这本书后才明白“伏羲教育不是国学教育,不是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特长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回归教育于本来,如同回归农业于有机,回归婴儿于母乳一样。

那么教育的本来是什么?就是把人培养成人,进而培养成有素质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很惭愧,之前我把学生的成绩几乎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把学生成绩提上去,就好有成就感,何为“有素质”的人呢?书里也有讲“有素质的人,首先是有道德、有智慧、有抱负,然后才是有学识。

教育是很特殊的事业。

教育如果没有理想信念、道德、扎实的学识与仁爱之心,是决对办不好教育的。

有人说,做教师很清闲,好多假期。

我只能说外行看不进内行,我认为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他唯有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尽量的去满足孩子们日渐膀胀的求知欲。

教师不仅要乐学乐教,还要用心去爱每位学生。

老师的责任非常重大,因为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你用心的去对待孩子们,他们一定会感受到的。

比如我们班上的李康文同学,长得比较高,写字老爱低头弯腰。

我刚进这个班时,会经常提醒他腰要挺直,他比较勉强的直起来,感觉是在应付我,说多了还不爱听。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要和他谈一谈。

我说“李康文,你知道我为什么老是要你挺直腰吗?我有个孩子和你差不多大,写字老是爱低头弯腰,现在都要戴眼镜了,我把大家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希望又多一个孩子戴眼镜,这样我会觉得我对你不够负责。

还有你的妈妈也会希望你能保护好你的眼睛,是吗?你说长得高的人腰都不好,是不对的,腰不好,是因为他们经常弯腰,久而久之腰自然就不好,所以为了保护你的腰,你一定要习惯挺直。

”这样的谈话效果果然真的很好。

当然,一种不好的习惯想马上改掉是没那么容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回归原点吧
听《生命视野中的教育观》有悟
龙湖镇强民小学翁良杉2013年4月19日-29日,福建省晋江市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北上京城,在中国最高师范学府——北京师范大学零距离接触百年名校鸿儒硕学,聆听了多场高水平的专家报告。

本人有幸成为研修班的一员,第一次走进北师大,怀着特别虔诚和期盼的情怀感受了京派教授的教育思想与学者风采。

最值得一提是26日上午钱志亮教授的讲座《生命视野中的教育观》。

钱教授说,教育就是引领学生修行的活动——培养人,在尊重生命的存在与差异前提下,努力发现各自生命的价值与潜能,让其充分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尊严,将其带到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去;引领其做个有人性的人、有信仰的人,做个人格健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

他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8条建议:不否认梦想;不一成不变;不只凭经验;不转移压力;不强行灌输;不动辄告状;不随意惩罚;不只盯缺点。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教育要回到原点,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终极目标是“人”,过程也应该是“人”。

百岁老人周有光曾说:“每个人原来都具备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教育就是把学生们自己天然的思考能力和天然的智慧引导出来,激发出来。

从外面灌输进去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开发出来的思考能力和智慧能力才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教育发挥自己的本能十分重要,培养自修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最要紧的。

过去我国教育学苏联那一套,一面倒,只鼓励信仰,不鼓励思考,把学生培养成不善于动脑筋的工具,这是很大的缺陷。

”的确,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培养人。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等教育思想。

可是,现在一些学校因急功近利等因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看重学校的名利,显然已偏离了航标和轨道。

看看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高近视率、不足的睡眠时间、单调的课余生活,令人担忧,还有品行素养、心理素质、动手
操作能力……皆不尽人意,问题种种。

重回原点思考教育,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责任所在,首先应为育人者,而后为教书者。

培养学生,智商、情商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体能、心能、群能不可偏废,寻找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当前,制约我们发展的往往并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恰恰正是我们固有的东西。

作为校长,首先要有勇气剔除原有的陈旧的糟粕,着眼于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人”,着眼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幸福人生。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倘若教育一味只“关心脚下的事情”,眼睛只盯着利益,那是不会有出息的,更不会让人民真正的满意。

因此,只有当教育远离功利,才能真正走向人的内心深处去,才可能回归它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