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理性、个性
你理解的一个理性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你理解的一个理性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理性的人是:(1)尊重事实,注重经验,尊重理性和自然,反对迷信和盲目信仰。
(2)寻求严格论证的精神。
(3).在判断中避免轻率和偏见。
2.理性就是理性认识吗?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答:理性不是理性认识。
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1.联系:理性是理性认识的载体,而理性认识是理性系统的总结和拓展。
2区别:理性集中标识的是人的独立反思能力,指示的是人从封建宗法等级、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历史进程,揭示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存在。
而理性主义则是将人的理性看作是道德准则的基础与源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某种天赋的超验的本质,也不是上帝为人类所规定的生活准则,而是人自身理性的产物;不仅如此,甚至认为人性就是理性,理性就是自由;人就是理性,理性功能的正常发挥就是道德。
理性承担起人自身对于生活目的、意义、存在方式的反思与安排的任务。
3.理性与情感是什么样的关系?答:理性与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是二者的含义不同,理性是人的心智探求真理(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的能力,而情感是人内心的一种主观的感性的感受,这种感受带有随意性。
二者的性质也不同:理性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而情感具有主观选择性。
联系:理性和情感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理性是情感的标尺,是情感的规范,当情感超越了道德的底线,这就需要理性去规范,去纠正。
而情感反过来也促使了理性的人道化,为社会规则注入4.人性就在于是理性吗?为什么?答:人性不全在于理性。
原因:1.理性是理性是人的心智探求真理(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的能力,人性是就是人的性质。
(性格就是人性决定的人格)。
理性主要是强调做事的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种标准,而人性主要是对自身的一种评定,两者的强调中心不同。
2.理性的范围广泛,他不仅包括人,事物,还有整个宇宙。
而人性的范围比较狭窄,单单是指人的性格以及人所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因此人性不全在于理性。
5.理性能够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吗?为什么?答:光有理性不足以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的秩序。
人性主义PPT课件
发展
在中世纪,人性主义思想 受到宗教的压制,但在文 艺复兴时期重新兴起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 应用,成为许多文化和政 治运动的重要思想基础。
人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人的本质
人的权利
人性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 创造力的和追求幸福的,每个人都有 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个体或文化之间的道德观念可能存在冲突,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02 03
忽视社会结构
人性主义可能过于关注个体内在因素,而忽视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 响。个体行为是社会和个体因素的共同结果,单纯强调个体因素可能导 致对社会问题的片面理解。
缺乏实证支持
尽管人性主义在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有一定理论基础,但仍缺乏实证支 持,如缺乏具体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来证明其观点。
教育领域的人性主义
尊重个体差异
人性主义强调尊重每个学 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 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 教学。
培养自主性
人性主义教育鼓励学生自 主探索、思考和发现问题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重视情感教育
人性主义教育关注学生的 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情 感表达和沟通能力,促进 其情感发展。
人性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 为人应该被尊重和珍视,每个人都 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对比其他哲学思想
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等哲学思想 不同,人性主义更注重人的情感、 直觉和体验。
人性主义的历史发展
01
02
03
起源
人性主义起源于古希腊时 期,以普罗泰戈拉等为代 表的思想家开始关注人的 存在和价值。
人性主义
目录
CONTENTS
• 人性主义概述 • 人性主义的核心观点 • 人性主义的实践应用 • 人性主义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人性主义案例分析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人性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人性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人性,它涉及到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管理者如何理解和应对员工的人性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成功。
人性指的是人类的本性和个性,包括了个体的感性、情感、理性、智慧等多维度特征。
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如何在企业中全面和有效地运用这种人性,使之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资源。
首先,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善待员工的人性需求。
员工在工作中不仅需要物质的报酬,还需要尊重、信任、归属感、成长空间等内在需求的满足。
这些人性需求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效率,从而带来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的情感体验,关心员工的生活与工作,倾听员工的意见和想法,以此来建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
其次,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建立强大的人性机制。
强大的人性机制可以让员工从内在动机上产生创造力和行动力,从而与企业紧密合作,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有一个人性机制的例子就是如何鼓励员工创新。
员工在获得自主权和发挥创造力时,往往能够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因此,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个开放、支持员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自由发挥,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发挥员工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天赋,但如何发掘和发挥潜能成为了企业管理者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管理者可以通过培训、招聘和分配任务等方式来发挥员工的潜能。
为新员工提供职业培训和支持,为老员工提供持续机会来学习和进阶,都是有效的人性管理方式。
提供幸福感、让员工有归属感,让员工感知到公司的文化氛围是友好和谐的,只要员工满意、努力工作,便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人性,管理者应该在企业管理中注重员工的人性需求、建立强大的人性机制、发挥员工潜能等方面的工作。
采取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让员工感到舒适、自由和快乐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长期成功的保证。
人性论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人性论对学校教育的意义人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特征,包括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
而人性论则是对于人性的认识和探讨,它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教育中,人性论更是需要被特别关注。
本篇文章将围绕着人性论对学校教育的意义,深入探讨其重要性。
一、人性论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人性论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对学生个人特点的关注与培养。
人性论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育者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长处,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开启学生学习和人生的无限可能。
二、人性论能够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人性论能够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在学校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这就需要学生认识自己的本质和作用。
人性论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只有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为未来的人生设计和发展。
三、人性论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情感管理人性论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情感管理。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
情感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学生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人性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情感有许多不同的方面,而情感管理则是在这些不同方面做出积极的应对。
四、人性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性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学校教育中,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有良好人生观的人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处理问题,成为一个更加有价值的人。
人性论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了解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进而制定符合自己理想的人生计划。
总之,人性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学会情感管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教育者应该认真贯彻这一理论,让学生在学校里绽放出自己最美丽的光彩。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张海钟[摘要]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即人的基本性质或者属性。
虽然现当代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都研究人性,但都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所以说,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真正关于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
心理学已经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性研究依托。
心理学就是人性学。
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幸福为目的,符合人性、尊重人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都是在现当代心理学影响下,以人为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性化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人性化教育是对这些教育理念的最高概括。
[关键词]人性;人性化;心理学;人格;性格;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为了重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诚信社会,全面实现全民小康目标,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概念的研究。
然而,当代的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学则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谈论人性,使得人性成为一个缺乏统一定义的概念。
同时,随着素质教育、主体教育、非智力心理能力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呼之欲出,以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作为关键词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专著、网络等媒体不断冲击着人的视觉,但是,人性化教育是不是就要不顾教育的现有物质条件和社会历史性,无原则地“以学生为本”,无限制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促使我们对人性、人性心理学、人性化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根据、策略等问题做多学科的思考和研究。
一、人性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心理学理论总结可以认为,自从有了学术(包括科学研究)以来人性问题就成为与人相关的一切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对人性作出回答,或者换句话说,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是人性的科学家。
(一)古代东西方学者对人性的哲学、伦理学、教育学解释及其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善恶方面。
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对方辩友一味强调的要刻意追求个性,出于校友的我要提醒对方辩友,当你一味去刻意追求个性而忽略客观规律与条件时,无尽的深渊则在深情的回望着阁下啊。刻意,它预示你所追求的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而你又有达成这一目标的强烈欲望,所以你将抛开冷静抛开科学抛开客观,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等到山穷水尽时.我该拿什么拯救你啊对方辨友!
气质是人的自然属性,性格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生成的,一个人的个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所以说人要有什么样的个性在先天条件的限制下,主要是看自己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个性当然有自己刻意追求的成分,只是在某种范围内。个性是在你体内自然就存在的,人生来就与他人不一样。不过随着在学校和社会的磨练中渐渐的会被消磨很多。平常人脑子里不由得镶入了:安安稳稳的,别人称赞的就是好的。而学艺术的脑子里就是:疯狂,处事随感觉,想干吗干吗,衣着似乞丐,一律长发,,,,
相当矛盾的说法.在真正个性展现之时,若无旁人的眼光,此个性却自在,但正是旁人的关注使其个性本质发扬光大.附加以意识,个性便不在不刻意了.
个性,为人为己,难免追求.
环境趋之,或并无刻意.
个性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此,我要重申我方观点,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真切恬淡是其跳荡的音符,任何矫饰都会消减它的视听美。不刻意,是美的昭示,是真的流露。不刻意,有写意的洒脱,有平宁的情韵。
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刻意追求什么,那么就很可能忽略自己本身的性格特点,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最主要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长处所在,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解析人性的理性与感性
解析人性的理性与感性人性一直是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
人性涉及到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其中理性和感性是人性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理性和感性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理性与感性进行解析。
一、理性与感性的定义人性的理性和感性是两个广泛应用于人类认知和行为能力的概念。
理性通常被定义为基于逻辑和分析的思维方式,强调理性思考的客观、冷静和合理性。
感性则强调个体的情感、直觉和主观体验,是一种基于情感和直觉的非形式化思维方式。
二、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理性和感性并不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理性和感性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相辅相成理性和感性在人类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
理性提供了逻辑推理、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感性则赋予了人类创造力、直觉和灵感。
两者的结合使人类能够更全面地认知和感知世界。
2. 冲突与协调有时,理性和感性之间存在冲突。
理性强调客观性和合理性,而感性强调主观性和情感投入。
在决策和行为选择时,人们可能会面临理性和感性之间的抉择。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理性和感性通常是相互协调和调和的。
理性可以帮助人们评估各种选择的利弊,而感性可以提供直觉和情感上的指导。
三、理性和感性在行为中的作用理性和感性在人类的行为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理性的作用理性思维在决策和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作用。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从中推导出适当的结论。
理性思维还鼓励人们进行逻辑推理和合理论证,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2. 感性的作用感性在人类的行为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感性使人们对信息产生直观的认知和体验,它可以激发人类的兴趣、动机和情感反应。
感性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推动人们追求美、追求幸福。
四、理性和感性对个体差异的影响理性和感性的强调程度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
人性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人性的名词解释有哪些人性,是一个长久以来被人们争论和思考的概念,它关注的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情感、行为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人性的定义和相关的名词解释,旨在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这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
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我存在的意识和理解。
它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与其他生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自我意识使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并通过思考和反思来认识世界。
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道德观念和责任感的基础。
二、情感情感是人类内心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他人和外部世界相连的桥梁。
情感包括各种复杂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爱恨情欲等。
人性中的情感使人能够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人性中的一种认知和行为准则,指引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选择和行动。
它是人们根据内心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来评判和决定行为的标准。
道德观念反映了人性的善恶之辨,促使人们追求正义、公平和真实。
四、理性与冲动人性中存在着理性和冲动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
理性是人类思维和判断的能力,它使人们可以通过推理和逻辑思考来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理性也是人类科学、艺术和文化等领域发展的基础。
然而,人类内心中也存在着冲动的力量,指代那些源于本能和欲望的行动和决策。
理性和冲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人类的行为和个性。
五、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是人性中两种相对立的价值取向。
利己主义强调个人的自利和利益最大化,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人们的自私和冷漠。
而利他主义则强调个人应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追求共同的利益和社会的公正。
这两种主义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不同的行为和社会结构,也是人性中复杂的一面。
六、压力和恐惧人性中的压力和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情感体验。
人们常常面临各种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这使人们在竞争与合作、成功与失败之间不断挣扎。
同时,恐惧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它使人们对潜在的危险和威胁产生警觉和保护反应。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的本性、理性和德性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几千年来什么都在变,唯独人性没有改变!人性从层次上可以分为本性、理性和德性。
1、人的本性:以小博大,不劳而获。
人的本性特点表现为趋利避害,期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一般而言,实现人性需要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占有他人劳动,另一种是提高自身技能。
人性的本能趋向于不劳而获,或者趋向于以不对等劳动付出多占他人劳动果实来实现目标。
而要改变人性这种不劳而获的倾向,引导人们通过增强自身技能,来达到降低劳动付出和获得更多成果,则必须借助理性和德性的干预。
2、人的理性:趋利避害,趋吉避凶。
人的理性就是通过权衡利弊得失,选择合理和正当的行为方式来实现意愿与需求,这便是理性的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
这种理性的行为往往不伤害别人的利益。
3、人的德性:利己利人,共赢共生。
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类逐步累积了关于如何才能有利于整体生存和发展需求的理性认识,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
这些关于行为取向的准则称之为德性。
本性在实现自身需求时不顾及他人反应和利益;理性考虑他人反应;德性遵循共赢共生原则。
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抑制本性,选择理性,鼓励德性。
有人担心人们会因为抑制本性,选择理性,鼓励德性失去自我,造成人格分裂,失去竞争力而变傻。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人的基因决定本性的争强好胜性、唯我独尊性。
这些东西不提倡都会无师自通潜意识的出现,唯有公德和利他的思想需要理性和德行干预,需要不断地培养和维护!。
人性与理性的平衡
人性与理性的平衡人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中两个重要而复杂的成分。
人性代表着个体情感和本能的一面,而理性则是指个体理智和思维的一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在人性和理性之间寻找平衡,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人性和理性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
一、人性的重要性人性是人类天生具有的特质,它包含了对爱、关怀、同情和善良的本能。
人性使我们能够建立亲密的关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
人性的发展有助于个人的健康和幸福,并且对于社会和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当地表达人性,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纯粹依赖人性也有一定的弊端。
人性所带来的情感和冲动,如果没有经过理性的约束和引导,可能会导致盲目行动和错误决策。
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当人们过分依赖自己的情感时,往往会做出冲动的或不理智的选择,从而后悔不已。
因此,理性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理性的重要性理性代表着人的智慧和思考能力,它使我们能够冷静分析问题、制定目标和规划行动。
理性的发挥有助于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并避免由于情感和冲动所导致的错误。
在追求个人与社会目标的过程中,理性充当了牵引我们前行的马车,使我们不至于迷失于情感的迷雾中。
然而,过于依赖理性也存在一些问题。
理性所带来的思考和分析,可能导致个体情感的淡化和隔离。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人们追求功利和效率,容易忽视情感需求和人际关系。
这种过度重视理性带来的冷漠和隔离感,可能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伤害。
因此,在追求理性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对情感的关注和呵护。
三、寻找平衡的关键人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我们在不同的情境和角色中进行调整。
以下是几点有助于寻找平衡的关键:1. 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及对环境的反应,学会管理和表达情感,有助于平衡人性与理性。
2. 价值观的指引: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可以帮助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保持平衡。
什么是人性?
什么是人性?
指人的本性。
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
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
通常所说的人性,以后一种涵义居多。
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
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
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
我对此的心态则是:那么多大学问家对人性都未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以我等之能当然更是望尘莫及;可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答案,再来一个尝试又有何妨我探讨人性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解释、激发、引导、组织人类行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类存在。
由此,我便不管别人对人性是怎样理解的,只是按照下面的含义来界定人性:人性就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固定不变的人类天性。
显然,这种人性具有对人类的普遍适用性,并在深层制约着人类行为。
此种人性,与其叫做人性,倒不如称作“人类的天然法则”更为确切。
关于理性和感性的句子
关于理性和感性的句子1、女人如果不性感,就要感性;如果没有感性,就要理性;如果没有理性,就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了,她只有不幸。
2、恋爱的感觉是美丽的,犹如一场探险,有时不合常态的爱情反而更加激动人心。
但是,恋爱进程中的理性也同样重要,只懂得感性放纵而不知理性约束的人,一定会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
3、恋爱时感性点,过日子理性点,穿衣服性感点。
4、一段爱情,是不需要别人理解的。
真情的说痴情的真矫情,感性的说理性的没人性,坚强的说勉强的不自强。
你不知道它的道理,可人人都有自己的爱情。
其实想说,它能够发生,已经很了不起了。
张嘉佳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塞纳河,它把我们的一颗心分作两边,左岸柔软,右岸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住着我们的欲望,祈盼,挣扎和所有的爱恨嗔怒,右岸住着这个世界的规则在我们心里打下的烙印左岸是梦境,右岸是生活。
6、从对个体的调查研究走向模型的创建,从感性的思维分析走向理性的科学论断,从专家的只言片语到系列专著文献的问世,事实证明,人才学不再是作坊豆腐,而是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7、如果我是一个只会悲伤的人,我一定唱不好悲伤的歌。
我应该是一个理性和感性都很平衡的人。
8、用感性感受生活,用理性思考人生!9、人其实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理性的时候近乎残酷,感性的时候近乎白痴。
10、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11、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塞纳河,她把我们的一颗心分作两边,左岸柔软,右岸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
左岸住着我们的欲望,期盼,挣扎和所有的爱恨嗔怒,右岸住着这个世界的规则在我们心里打下的烙印左岸是梦境,右岸是生活。
12、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
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13、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
我们离理相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
现代性、理性与人性—读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
现代性、理性与人性—读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本推送为笔者读完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以及《流动的生活》等著作撰写的三篇总结。
大屠杀、切尔诺贝利、道德生成……对道德进行社会学视角分析的思想家最为有名的当属社会学学科鼻祖涂尔干与后现代思想家鲍曼。
涂尔干面对工业革命后走向资本主义的现代欧洲社会种种弊病,以“道德社会学家”自居,希冀为现代社会重建道德规范;鲍曼作为一个犹太人,经历了纳粹、苏联(波兰)对犹太人的迫害、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次极权主义”——纳粹德国和前苏联、经历了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破碎、经历了冷战后消费社会的来临,其研究主题不断变化,但是,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始终贯穿其中,尤以其关于“现代性与大屠杀”、后现代性社会的探讨最为著名。
涂尔干对于个体道德的建构,始终建立在其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分析基础之上。
他认为,道德来源于社会,社会规范约束着个人、只有存在于社会规范约束下的个人才真正拥有自由。
涂尔干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前工业社会依靠强制性道德规范进行约束的“机械团结”转变为工业社会中依靠大规模分工产生的“有机团结”。
基于此观点,他认为,其所处社会所产生的种种社会失范现象是因为其时代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迁之中,而若想消除或者说缓解这些尖锐的社会矛盾,则需要重建社会道德规范,重建社会道德规范的主体是社会,其对象则是身处社会之中的每一个个体。
因此,“社会本身就是道德的理想中心,社会作为道德的共同体对于个人的人格进行约束,使得个体服从于集体意志,这本身也是一个体社会化过程。
”涂尔干认为,在“有机团结”的工业社会中,道德个体的生成已不再是家庭等小群体的责任,社会道德规范的建构应以职业法团为中介,职业法团可以创建道德环境,使个体处在道德生活之中;可以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明确规定“雇主与雇工,以及雇主之间的各项责任……所有的规范并不以某些人的利益为前提,而是以整个法人团体的利益为前提……;职业法团作为中间组织,调节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成为二者的联结纽带。
人性,理性,超越性,人性论
理性主义特点
1.认为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 这个天赋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证明的, 就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这么简单。它 是不容否定,不容修改的。 2.注重演绎思维,自上而下逻辑推理思维。 既然“天赋概念”正确性不容质疑,那么根 据“天赋观念”所推出来的定理、推论也必 然是正确的。否则,它如果跟“天赋概念” 发生了矛盾,那就一定是错误的。
理性人性论-亚里士多德
明确提出理性人性论:人的本性就在于理性, 人能够用理性支配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 望,使行为合乎道德,这就是幸福和快乐。对 于人,符合于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 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加证明人是 人。 解释:人的功能不仅是生命 (植物),不是 感觉生命 (动物)。 特殊性: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
理性
超越性
人性(重点)
理性
广义: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 断、推理等认识形式 狭义:作为认识过程高级阶段的理性认 识,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 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广义的理性包 含狭义的理性,它与非理性相对。
理性主义
定义:哲学上的理性主义有一个相对标 准的定义,它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倾向: 认为知识的源泉来自于某种不言自明的 “公理”,然后就可以从这个公理作为 起点,依靠逻辑推理、通过演绎论证, 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比较有代表 性的、偏重理性主义的著名思想家有柏 拉图、笛卡尔、斯宾诺塞、莱布尼茨等 等。
人性人生人格(实用16篇)
人性人生人格(实用1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人性人生人格(实用16篇)人生是一场竞赛,我们每一步都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成功。
现代哲学视角下的人性与人类理性的分析与评价
现代哲学视角下的人性与人类理性的分析与评价现代哲学视角下的人性与人类理性的分析与评价人性和人类理性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现代哲学中,人性和人类理性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现代哲学的视角出发,对人性和人类理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人性的分析与评价人性是指人类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和行为倾向。
在现代哲学中,对于人性的定义和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首先,存在着一种“本善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身是善良的、正义的,只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才会偏离正道。
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是具有理性和道德意识的,是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动力源泉。
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肯定了人性的积极面,但也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还存在着一种“本恶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身是自私、贪婪、残忍的,只有通过教育和社会规范才能得到改变。
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认为人类自从堕落以来就带有罪恶的本质。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消极面,但也忽略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正义、公正和爱心的行为。
最后,还存在着一种“中庸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既不是完全善良也不是完全恶劣,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这种观点主要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有善恶之分的,但同时也具有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
这种观点既肯定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应该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总之,对于人性的评价应该是全面客观的,既不能过分强调其积极面也不能过分强调其消极面。
只有在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社会问题等。
二、人类理性的分析与评价人类理性是指人类所具有的智慧、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现代哲学中,对于人类理性的分析和评价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首先,存在着一种“理性至上”的观点,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和动力源泉。
这种观点主要源于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哲学家们的思想,他们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可以摆脱迷信和愚昧,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由和进步。
如何剖析人性的内涵和差异性
如何剖析人性的内涵和差异性人性是指人类普遍的本质、特点和行为,它既是个体的内在特征,也是外在环境的反应和证明。
对于人性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关注点之一。
但是,人性又有非常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本文将尝试剖析人性的内涵和差异性,并探讨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差异。
一、人性的内涵一个人的人性具有复杂和多面性的特征,它包含许多重要的方面,例如:1、理性与感性人性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是理性和感性。
理性是指人类思维的能力,即通过知觉和推理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感性是指人们的情感、意志和动机,即人类情感和行为的基本形式。
理性和感性的比例对于个体非常重要,它会影响到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反应。
因此,一个人的人性特征,很多时候可以从他们理性和感性的比例中得到很好的解释。
2、集体与个体人性也包含了集体和个体方面的差异。
个体是指一个人的独特性格和思维方式,而集体是指一个人所属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他们所在的群体、国家或民族的各种共同特点和生活方式。
集体和个体的关系很复杂,集体和个体的区别对人性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一个高度个人主义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会对自我意识、独立性和竞争性的心理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
3、本能与意识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也充满了本能和意识的因素。
本能是指自然界赋予我们的、固若金汤的生存本能。
意识是指人类可以通过意志力和自我思考意识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本能与意识的关系,对于个体的行为和个性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个体是否能够顺应社会规范,原则和道德尺度的不同,体现了对本能和意识之间平衡和掌控的不同态度。
二、人性的差异性在人性研究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人性的差异性,例如:文化、年龄、性别、教育和社会背景等。
1、文化和环境个体所处的文化和环境对人性有着复杂的影响。
文化和环境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价值观、人际关系模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差异。
在亚洲文化中,沟通和传达信息是日常交往的重要议题,而在欧美文化中,则更注重赞美、自我推销和自我表达。
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
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摘要】人性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人性的认知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从古代到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探讨了人性观念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转变。
古代中国文学中,人性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近现代中国文学中,人性观念开始多元化,并对人性进行了反思。
当代中国文学中,人性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对中国文学中人性观念的分析与探讨,展示了人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学在人性探索上的持续探索和独特之处。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深化,中国文学中人性观念将会继续发展壮大,为文学创作注入更多新的活力与创意。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文学、人性观念、流变、古代、近现代、当代、反思、表达形式、持续探索、未来发展、独特之处。
1. 引言1.1 中国文学中人性观念的演变中国文学中人性观念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性观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性被认为是善良和美好的。
这种人性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人类天性的理解,强调人的天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完善自身。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展现出了人性的美好一面。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近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性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人性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特征。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具体,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近现代文学作品也开始探讨人性的黑暗面,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人性在近现代中国文学中不再是简单的善良与美好,而是具有多重性和深层次的内涵。
中国文学中人性观念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近现代的现实主义,人性在中国文学中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面貌,呈现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的多元性。
1.2 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对人类内心世界、情感与道德观念的探讨、揭示和表达。
什么是人性
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性?广义上讲,人性是人类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定独有的思想、感情、理性等表现行为,人性的固有标志是有别于兽性的,对于这个观点,我是这么理解,人源自动物,因此其初始阶段的表现和兽性是一致的,如都需要吃饭、睡觉、**、繁殖、等等,但是因为受到后天环境、社会道德、法律、教育、际遇等等的影响,人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动物的特定独有的思想、感情、理性等表现行为,当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性就是更高级的兽性,因为人的大脑更发达更高级,人也更擅长思索和创造,也更懂得如何更好的生存。
那么什么是道德?广义的说,道德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的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与法律法令不同,在于不由国家制定,不用强制的手段保证执行,没有强制性。
简单的说, 人性就是做我“想”做!你心里喜好什么,你就去做什么。
道德就是做我“该”做!你能作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根据你的内心喜好做事。
举些简单的例子:小时候,公共汽车上坐车,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坐下,看到旁边有个老人,你让不让坐?让,这就是道德,但你想不想坐?想,非常的想,这就是人性。
长大以后,和父亲吵架,若父亲还打你,要打,父亲还真不是你对手,但又如何?他打在你身上,你只能打在墙上,说真的在那个时候,你真的不想还手吗?想,换做任何人都是非常想,那就是人性;但没有还手,那就是道德,因为大家都知道,还手,就是个逆子的行为,无论父亲是对是错,他打你是天经地义的,而你还手是十恶不赦的。
道德和人性是根本对立的,是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体。
一方面,人是都是作为个人存在的,人性具有“个人”性,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的时候都是带着“个人”的思想和感受。
另一方面,道德为了调节人与人际之间关系,而制定的条条框框,它强调的是整体的利益,而这必然需要抑制人性的自由发挥。
看电视也罢,看小说也罢,现实也罢,虚幻也罢,我们从来不曾停止过对道德和人性的挣扎。
有关人性观的资料
争辩双方:宗教人和自然人理性人与社会人游戏人和文化人制造人和存在人“人性观”梳理提纲:1.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或称“类特征”是什么?2.人的精神与身体之间是怎样的关系?3.人与周围环境或者称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4.人的信念、知识从何而来,换言之,人如何获得知识?5. 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一)宗教人1.人的本质:神创造了人,人是神的摹本。
2.肉体只不过是灵魂的一个暂时的居所甚或“监狱”,灵魂永恒3.《旧约圣经》:“神说,‘我们要照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4.上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圣经》是永恒的真理,人们获得知识不是依靠哲学的“理性”而是依靠合乎基督教精神的人的灵魂,因此,信仰是认知的基础。
人类认知的全部任务就是去认识上帝,无论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或科目,终极目的就是为了领悟万事万物背后的神的精神。
5.对教育的影响A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从心灵上认识、热爱、赞美、信仰和服从上帝;B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使人“生来不完善”的神性得到“充分的”发展;C教育的内容主要以《圣经》以及对《圣经》权威解释为主;D教育手段:诵读经典、《圣经》;辩论、讨论;体罚盛行(二)自然人1.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中的神秘成份被剔除,人的本性被解释为“人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向”。
达芬奇在其笔记中,曾对人的这种自然本性进行了描述,即把人的血液循环与树的结构之间进行了类比。
得出了“心脏是生长出静脉之树的根”的结论。
他的理由是:正如树根为树提供水分,心脏为人体提供血液;正如水分在树中循环,血液也在体内循环,从心脏流出,又归复心脏。
达芬奇根据自然界的连续性的设想,天才地猜测到后来为实验科学所证实的结论。
2.身心合一。
对人的认识衍生出生理学和心理学,3.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体,“自然人”以自然为师4.在认知方面,注重观察和经验的方法,如培根提出的实验法和归纳法,重视数学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欣赏,让学生体会并领悟到文本中所蕴含的那种美好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接受熏陶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价值标准,而逐步达到人格的完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建立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风范,在培养目标上,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集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个性”——“完美之人”。
关键词: 人格、塑造完美人格、渗透人文思想、建立人文风范正文: 人们无不把自身的缺憾转化为对子女的希望,希望他们胜过自己变成完人,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人类总是把历史的现实的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而无私无怨的传授给下一代,希望他们能开拓空前的文明与进步,完成祖辈父辈未竟的事业。
教育是富于浪漫的,是富于浓厚的理想色彩的,也正因为如此,教育才是甜蜜的事业,才是一种充满理想的事业。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何以生生不息、繁衍不已并且不断创新。
教育的对象是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理想化的人--人格的完美和知识、能力、素质的完美--这正是人及人类所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
语文教学的理想,或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含性格、意志、健康的心理、气质,涵养、个性与价值观等,我称之为语文的人文教育),而不仅限于或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称之为语文的知识与技能教育)。
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这几句应该是对语文“人文性”的阐述,是对语文教学人文性目标的揭示。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欣赏,让学生体会并领悟到文本中所蕴含的那种美好的文化精神和理念,接受熏陶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价值标准,而逐步达到人格的完美。
一,挖掘文本内涵,在教学中渗透文化传统及人文思想的教育。
有同志认为“一个人掌握语文以后,其主要的作用不单是用来和别人进行交流,而是更多的用于自身的内在交流和丰富。
”确实,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良好的语文素养可以极大的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语文的内部交流活动促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崇高,感情变得丰富,思想变得深刻,人格变得健全。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语文”这个中介来实现。
人文思想的传承发扬,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而学生又将在教学内容中获得具体而丰富的真善美的精神陶冶。
1,以“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从《背影》《挖荠菜》《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中感受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引导学生从《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课文中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与人间的真情,引导学生从《小麻雀》等课文中感悟到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的爱怜之情,通过对《春夜喜雨》《江南春绝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诗词的赏析,让学生体会山川田园景致的美妙。
让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炽热感情,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如落花飘零在水上,芳醇学生的心房,如春风萌动江南,绽放在学生的心间,如春雷震响天地,回荡在学生的心头。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体验作品中形象,体验生活,体验万物,还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体验自己的情怀与思想,通过审美体验,体验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空间;通过审美体验,促使学生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调节好与对象(自然、别人、生活、社会等等)的关系,能够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对世界充满爱心。
2,以“理性”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文中写了一家四口人散步时互相关爱的情景,很是感人。
四个人都有美好的心灵,都各自承担着家庭的一份责任。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各自的形象特点,分析他们担负的家庭责任,说说自己喜爱文中的哪个角色。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认同或角色超越:将来你是否愿意做这样的父亲,或是做这样的母亲,或是做这样的奶奶,将来你希望自己怎样教育小孩,教育出怎样的一个小孩--让学生设计未来之我的形象,感受个人在家庭、在集体、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真善美的看法和追求目标。
还可以把“利”与“义”、“个人”与“集体”、“对人”与“对己”、“劳动”与“奉献”、“现实”与“理想”、“成功”与“失败”等等有审美冲突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情感震憾、理性思考中达到审美超越,形成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掘作品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在培养目标上,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集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美之人”。
3,以“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富有个性的人格才充满魅力。
鲁迅之所以难忘藤野先生,是因为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与行为横行的年代里,藤野先生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追求科学、献身科学、毫无民族偏见、热情关心一个来自弱国的“低能儿”。
朱德同志的母亲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她不仅具有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德,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社会处在大动荡的年代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坚韧的做法--深明大义,支持朱德同志参加革命,并不给儿子和儿子的革命事业带去丝毫负担!歌白尼之所以为人所景仰,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坚持真理,宁死不渝。
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世所推崇,就是因为我们被他的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叹服……让学生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等文学形式及文本中所体现的理念的暗示,伴随着情感震憾、审美体验,从课文中学习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模仿课文中歌颂与赞美的人物,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
特级教师蒋澄清说:“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
”可见“创新”总是与“个性”相联系。
因此,塑造个性也必然与锻造创新相辅承。
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其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结合教学内容,如《怀疑与学问》等课文,采用渗透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能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深入思考而不随声附和的个性。
4,以“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组织课外阅读,开展语文活动。
让学生分期阅读古典名著,有计划的阅读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作品,选读现当代的美文等,书写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开展书评活动,举办专题讲座,促使学生在入事入情入理中完善自我人格。
同时,在写作训练中,注意挖掘并赞美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鞭挞假丑恶的东西,以导向学生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常常反思生活中的俗语、成语,辩证思考它们所表现的“道理”;常常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物进行辩论,通过这些方法,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新解“班门弄斧”。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其原意--妄自尊大,在行家前辈面前卖弄学问、显示本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求学需要谦虚谨慎;其次引导学生反其意思考,在求学与做学问时,我们是不是也需要“班门弄斧”的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是什么精神?经过思考讨论和作文,有一名同学写道:“班门”乃进取之门,“弄斧”乃进取之道;求学做学问,要敢于向专家前辈怀疑和挑战,这样才能有创造,才能有新学问产生,新发明问世,才能滚动人类文明的车轮向前推进;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班门弄斧”史。
观点很有新颖独到之处,令人叹服。
再如中考作文训练题“1+1≠2”和某地中考作文试题“‘1’的随想”,都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激发主动创新的精神,导向与培养个性化的人格。
二,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教师要建立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风范。
教师的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
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语文教师的人格影响,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打造的不少语文教师,已适应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自身的知识结构、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偏颇与欠缺。
通观当今语文教师的人格,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例如有的教师由于商人习气的侵入,师生关系的物化,白天讲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晚上做起“摧眉折腰事金钱”的勾当,骨格也丢了,岂有人格可言?因此教师的教风、修养以及教育理念却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无不产生着正面的或反面的巨大影响。
诚然,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丰富,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与师德修养,并善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审美素质和能力实现人格的完美与心灵的和谐。
课堂上,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建立起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风范,养成严谨的教风,创造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以独特的人格与教育魅力影响学生,使之不仅获得语文学习与继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逐步实现人格的完美化。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愿我们语文教师以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来促成语文学科人文本质目标的实现。
人文也好,文化也好,我以为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内在标志之一,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的某种或多种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
而这种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却能深层的影响人,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影响人的性格气质,影响人的个性创造,一句话,影响人价值观,并进而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