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07b)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质量、重力、摩擦力等。
2.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功和能的计算等。
3. 分析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回顾。
2. 力学基本公式的复习和应用。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2. 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混淆和误解。
2. 力学基本公式的混淆和错误应用。
3. 力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缺乏。
五、教学方法1.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回顾和理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和解答:通过练习和解答,让学生掌握力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热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温度、热量、比热容等。
2. 掌握热学中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如热量传递的计算、热能的转换等。
3. 分析热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回顾。
2. 热学基本公式的复习和应用。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和理解。
2. 热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 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混淆和误解。
2. 热学基本公式的混淆和错误应用。
3. 热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缺乏。
五、教学方法1.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回顾和理解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练习和解答:通过练习和解答,让学生掌握热学基本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3.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章:电学一、教学目标1. 回顾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能量转换、电磁现象。
教学重点: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温度计、音叉、凸透镜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复习基础知识:(1)回顾第一章至第六章的主要知识点。
(2)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结合例题进行解析。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2)展示能量转换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1)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布置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2)强调易错点,提醒学生注意。
7.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结构图: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2. 例题解析:板书典型例题及解题过程。
3. 重点、难点提示: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向右,另一个力向左,小车最终会向哪个方向运动?b. 一个人提着一桶水,当他的速度加快时,他对桶的提力会变大吗?a. 电风扇工作时,电能是如何转换成风能的?b. 热水器为什么能将冷水加热?2. 答案:(1)a. 小车最终会向右运动。
b. 不会,提力与速度无关。
(2)a. 电风扇工作时,电能转换成风能。
b. 热水器通过电能加热,将冷水加热。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15篇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大全15篇教案中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经过了反复实践和优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复习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
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1、质量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1kg=103g,1g=103mg,1t=103kg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
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
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2、质量的测量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磅(秤)、杆秤(生活中用)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07
用酒精温度计)
7. 熔化吸热的应用: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
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使用方法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
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 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 80.50C 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
-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 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
(二)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质由一
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1).熔化: 1.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2. 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分析、能量守恒的应用。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现象、能量转换与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电路图、磁铁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实验报告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1)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牛顿运动定律:回顾牛顿三定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解释背后的物理原理。
(3)能量:讲解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各种能量转换现象。
(4)电学基础:分析简单电路,引导学生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5)磁现象:介绍磁铁的性质,解释磁现象背后的原理。
3. 实践情景引入:(1)利用滑轮组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合成过程。
(2)设计电路图,让学生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4. 例题讲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给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问题。
(2)牛顿运动定律例题:分析物体运动过程,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现象。
(3)能量例题:计算能量转换过程,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4)电学例题:分析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2)牛顿运动定律练习:设计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能量练习:计算能量转换过程,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4)电学练习:分析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3. 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考物理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分析。
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简单机械、透镜及其应用、电流与电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光线仪、电路元件等)。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起重机吊重物、眼镜的透镜、电路短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重点难点内容,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与例题相似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性化辅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板书设计1. 力学部分: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简单机械2. 光学部分:光的反射与折射透镜及其应用3. 热学部分:热传递与热量4. 电学部分:电流与电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光的反射与折射练习题电路分析练习题2. 答案:见附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辅导。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物理科普读物,提高兴趣。
组织物理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互动环节4.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如力、能量、电流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力学和电学相关的问题。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与摩擦力、重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力学基础知识,能量与能源的转换,电学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滑轮、电池、灯泡等)。
2. 学具: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如运动员推铅球、电路的点亮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键点。
六、板书设计1. 章节及重点内容。
2. 例题及解答步骤。
3. 实验原理和结果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测量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简述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
描述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2. 答案:力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如使用弹簧秤直接测量重力,使用滑轮和绳索间接测量力的大小。
加速度a = F/m = 20N / 5kg = 4m/s²。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原理:物体在高度变化过程中,势能转换为动能;在弹性形变过程中,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
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复习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物理科普书籍,参加科学活动,提高物理素养。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学复习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理解和运用力学的基本定律;3. 提高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的基本概念:力、质量、速度、加速度等;2. 力学的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功和能量等;3. 力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力学定律的应用;3. 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力学定律的灵活运用;2. 复杂力学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技巧。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例题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力学定律的应用;3. 练习法:学生自主练习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复习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讲解力学定律的应用,分析典型例题;3. 学生自主练习相关题目;4. 讲解和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5. 总结力学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七、课后作业:1. 复习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完成相关练习题目;3. 总结力学定律的应用和解题技巧。
第二章:热学复习一、教学目标:1. 掌握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理解和运用热学的基本定律;3. 提高分析和解决热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学的基本概念:温度、热量、内能等;2. 热学的基本定律:热传导定律、热力学定律等;3. 热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1. 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热学定律的应用;3. 热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 热学定律的灵活运用;2. 复杂热学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技巧。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例题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热学定律的应用;3. 练习法:学生自主练习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步骤:1. 复习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讲解热学定律的应用,分析典型例题;3. 学生自主练习相关题目;4. 讲解和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5. 总结热学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篇1科学之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六、板书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篇2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一、复习目标1. 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熟悉中考物理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二、复习内容1. 第一章:力学1.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1.3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4 浮力、压强的计算和应用2. 第二章:热学2.1 温度、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2.2 热传递的原理和应用2.3 蒸发、沸腾的原理和应用2.4 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应用3. 第三章:光学3.1 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的原理3.2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3.3 光的色散、光谱的概念3.4 眼睛、照相机、望远镜等光学设备的工作原理4. 第四章:电学4.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和计算4.2 欧姆定律、功率的计算和应用4.3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4.4 电磁现象、电磁设备的原理和应用5. 第五章:声学5.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5.2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和区分5.3 声波的计算和应用5.4 噪声控制和声音利用的原理三、复习方法1. 讲解法:对重点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题目,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4. 练习法:布置适量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习题练习:评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3. 阶段测试:了解学生的复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
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习题库:中考物理习题及解析。
4.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六、复习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复习计划。
2. 强化基础知识,重点突破难点、考点。
3. 定期进行模拟测试,检验复习效果。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材章节与内容】1. 第一章:力学基础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简单机械、功与能2. 第二章:光学基础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凸透镜、凹透镜、光学仪器3. 第三章:电学基础静电现象、电流、电阻电路分析、电功与电功率电磁感应、电热器4. 第四章:热学基础温度、热量、热力学定律热传递、物态变化、热量计算【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公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光学中光学仪器的应用、电学中电路分析、热学中热量计算。
2. 教学重点:力学中重力与摩擦力、光学中光的传播与反射、电学中电流与电阻、热学中热力学定律。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凸透镜、电路元件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练习册、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知识拓展:介绍物理学科前沿动态,激发学生兴趣。
5.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突出重点、难点。
2. 例题解析:详细展示解题过程,强调关键步骤。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学:计算重力、摩擦力;分析简单机械的优缺点。
(2)光学:解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设计光学仪器。
(3)电学:分析电路图;计算电流、电阻、电功率。
(4)热学:计算热量、物态变化;解释热力学定律。
2. 答案:作业答案将针对每个题目给出详细解答,包括解题思路、关键步骤和最终答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篇1)一、教学思想: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
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教学上打算在全面抓好的同时,拔出一部分尖子起领头作用,对有学习积极性而基础一般和较差的人给予大力的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躺倒不学的人首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在采用较低难度的作业和要求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理论学习: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备好每堂课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中考为指挥棒,以自主、创新、合作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批改作业精批细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
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生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激光源、各种透镜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第一章:力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 回顾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重力、摩擦力等。
2. 掌握力学的基本定律,如牛顿三定律、功和能量守恒定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回顾:力、质量、重力、摩擦力等。
2. 力学基本定律讲解:牛顿三定律、功和能量守恒定律。
3. 实验操作练习:测定物体的重力、测量摩擦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难点:力学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2. 实验法:进行力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复习力学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力学基本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验:安排力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结果。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章:机械能与能量守恒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
2. 掌握能量守恒定律,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和分类:动能、势能、机械能。
2. 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机械能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
3. 实验操作练习:测定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难点: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和定律。
2. 实验法:进行机械能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机械能和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复习机械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机械能的转换和守恒、能量守恒定律。
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
2024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3. 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考物理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学部分的内容,特别是电磁感应现象和电路分析。
教学重点:力学、电学、光学、热学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电池、灯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物理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踢足球、划船、加热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例题讲解(20分钟)选取教材典型例题,如牛顿运动定律、电路分析、光的反射等,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提问,解决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6. 答疑解惑(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简要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以树状图形式展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 例题:展示解题步骤和答案。
3. 课堂练习:展示题目和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实验题:光的反射与折射。
(3)选择题:涉及本节课的知识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科普书籍等,深入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互动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4. 作业设计的内容和答案的准确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第一讲实验专题备课人累积课时授课人授课班级第1 课时至第3 课时共3 课时1---3
复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掌握声、光、热、力、电中的实验类型及考查方式;
2、熟练掌握16 个大型探究性实验;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对考点的总结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熟悉中考实验题的考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重点难点实验考题类型的特点及考法
复习内容声、光、热、力、电中的各类型演示及探究性实验
课时
第一课时
增删内容
复习过程
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题有三个,第一个是基本的实验技能考察,通常是易题;第二个是课本上的重点大型实验,属中等题;第三个是未见过的探究性实验,考察覆盖到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强调实验方法,分析论证,归纳结论,评估等,属于较难题。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07b)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7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解释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5)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解释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难点:(1)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三、知识梳理压力压力和压强压强F固体压强压强的公式:P=改变压强的方法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定义产生原因定义浮力大小——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方向适用范围F 浮>G物上浮漂浮物体浮沉条件 F浮<G物下沉F浮=G物悬浮浮力密度计应用潜水艇轮船气球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四、堂上练习1、2006南京一头质量为6X103kg的大象,每只脚掌的面积为600cm2,它的重力为N,它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为Pa。
若大象抬起一条腿,如图10所示,它对地面的压强(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g取10N/kg)2、2006年潍坊市完全相同的8块橡皮,每块橡皮的长、宽、高为4:2:1。
小明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把它们摆放成了如图所示的四种形式,其中对桌面压强相等的是A.甲与乙B.甲瑟丁C.乙与丙D.丙与丁3、海淀区2006图1中,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的事列是()4、广州市海珠区黄华路小巷里的纪念碑“血泪洒黄华”(图8),铭记着日本侵略中国的一段历史,承载着日本欠下中国人的一份血债。
中考物理复习课教案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声现象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传播条件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五、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
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5篇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1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2、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中招物理总复习教学设计
中招物理总复习精选教课方案一运动的世界1、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地点假如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地点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2、长度的丈量选:选择一个清楚的刻度开始丈量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看:丈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记:记下数值和单位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cm.3、长度单位换算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m=109nm例:10-5m 107nm4、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此中:(1)计算时将s和t的单位化成m/s或许km/h(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付应于同一个物体(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形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叫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
若汽艇以100m/s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解:5秒内人走的行程为:S船=V船t=100m/s 5s=500m5秒内声音走的行程为:S声=V声t=340m/s5s=1700m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S船+S声)/2=1100m5、均匀速度严格按公式v=来计算,切勿利用V=V1V2来计算。
2例:汽车在长100m的公路上行驶,前50m的速度为20m/s,后50m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公路上的均匀速度为_______m/s。
解:前半段时间为:t=s=50m v 20m/s后半段时间为:t=s=50m=5s v10m/s因此全程的均匀速度为:s100m v==t[应用练习]1.小明同学坐内行驶的公共汽车内:(选填“运动”、“静止”)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7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解释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5)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解释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难点:(1)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三、知识梳理压力压力和压强压强F固体压强压强的公式:P=改变压强的方法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定义产生原因定义浮力大小——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方向适用范围F 浮>G 物 上浮 漂浮物体浮沉条件F 浮<G 物下沉 F 浮=G 物 悬浮 浮力 密度计 应用 潜水艇 轮船 气球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四、堂上练习1、2006南京 一头质量为6X103kg 的大象,每只脚掌的面积为600cm 2,它的重力为 N ,它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Pa 。
若大象抬起一条腿,如图10所示,它对地面的压强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g 取10N /kg)2、2006年潍坊市 完全相同的8块橡皮,每块橡皮的长、宽、高为4:2:1。
小明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把它们摆放成了如图所示的四种形式,其中对桌面压强相等的是A.甲与乙B.甲瑟丁C.乙与丙D.丙与丁3、海淀区2006图1中,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的事列是 ( )4、广州市海珠区 黄华路小巷里的纪念碑“血泪洒黄华”(图8),铭记着日本侵略中国的一段历史,承载着日本欠下中国人的一份血债。
碑身高约1.5m ,宽约0.6m 、厚约0.1m .已知碑石密度为2.6×103kg /m 3,求:(本题g 取10N /kg ) (1)纪念碑的碑重? (2)它对地面的压强?5、石家庄市2006年如图24所示,质量为48kg 的小华同学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图8图24平直公路上匀速运动500m,所用时间为100s。
假设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其体重的112。
求:(1)自行车行驶的速度;(2)若自行车质量为12kg,车胎与地面总的接触面积为40cm2,则该同学骑车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取g=10N/kg)五、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1、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规律: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其中:P表示压强,单位帕,ρ表示液体的密度,g取9.8牛/千克。
在粗略计算中可取10牛/千克。
H表示深度,强调是自由液面到所研究点的竖直高度。
3、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4、大气压强:验证大气压存在的验:马德堡半球实验5、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的值: 105Pa6、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二、复习内容1、液体的压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⑴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道了建立理想模型法,这个方法今后还会用到,请认真体会。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P78 图13、2-5)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⑶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5)F=G F<G F>G(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压力:①作图法②对直柱形容器F=G2、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3、大气压强(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
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的实验测定:(4)托里拆利实验。
①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②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③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④说明:⑴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⑵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⑶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⑷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H 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H+h)cmHg (H-h)cmHg (H-h)cmHg(5)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2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4、大气压的特点:(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课本164图11-9)能发现什么规律?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5、测量大气压的工具:(1)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2)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3)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
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7、沸点与压强:(1)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8、体积与压强:(1)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三、复习过程例1:海淀区2006图24中平底茶壶的质量是0.4kg,成而面积是4×10-3m2.内盛0.6kg的开水,水面高度在图中已标出,放置在面积为l m2的水平桌面中央。
试求:(1)由于水的重力而使水对茶壶底部产生的压力(2)茶壶对桌面的压强。
(g=10N/kg)小结:(1)公式P=ρgh用于计算液体由于重力而产生的压强。
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及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量、液体的体积,容器的形状等无关。
(2)公式P=ρgh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内部的压强,不适用于计算固体的压强。
(3)公式P=ρgh中的h表示深度,不能理解为高度。
H是指从液面到所求压强处之间的竖直距离。
例2:镇江市二○○六年小明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__________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2N.(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_____cm,计算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为_____cm2.(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____Pa.(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2006年临沂市高强同学的爸爸是—名潜水员;暑假期间他随爸爸参加一次水下考察活动,爸爸告诉他本次考察潜水的最大深度为150m,还告诉他穿耐压低的潜水服比穿耐压高的潜水服活动方便,让他帮爸爸选择潜水服。
高强同学发现有两种备用潜水服,第一种最大耐压为2×106Pa,第二种最大耐压为6×106Pa。
高强同学通过计算很快帮爸爸选定了其中的一种。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他选的是哪—种?例4 206北京市有两只大烧杯,其中一杯盛有纯净水,另一杯盛有盐水。
老师告诉小敏盐水的密度大于纯净水的密度,希望她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如图19所示,小敏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探头)先后浸没到甲、乙两杯液体中,分别记下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h甲和h乙。
她发现h甲小于h乙,于是认为乙杯子中盛的是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