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求职心理调适
![求职心理调适](https://img.taocdn.com/s3/m/cb8e36eb81c758f5f61f6759.png)
第五讲求职心理调适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2.心理调适的常用方法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1) 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
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就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 自傲(期望值过高。
这种情绪正好与前一种相反,持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自认为高人一等,傲气十足。
在求职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3) 焦虑。
刚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
他们过度担心求职中的困难和结果,整日忧心忡忡,不能释怀。
(4) 急躁。
大学生求职中常常出现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
在工作没有最终确定之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急躁心理。
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5) 怯懦。
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谨小慎微,老是想我跟人谈的时候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啊?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给用人单位的印象,以致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这些同学渴望公平竞争,但在机遇到来的时候却手忙脚乱,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6) 抑郁。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愁眉不展,产生抑郁心理。
(7) 冷漠。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
当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意志麻木等反应。
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就听天由命。
(8) 逃避、抵触。
这种心理与“冷漠”有些类似,但产生的原因却不相同。
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是因为过惯了校园生活,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社会角色的客观要求,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常常产生逃避心理和抵触情绪。
(9) 嫉妒。
求职者心理分析
![求职者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c5cd2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2.png)
求职者心理分析在现代社会,求职者心理分析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求职者们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求职者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心理挑战和应对策略。
首先,对于大多数求职者来说,面对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他们往往会感到焦虑和紧张。
在求职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形式的面试和测试,这些过程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和担忧。
尤其是对于毕业生来说,他们面临着找不到工作、就业岗位不符合期望等问题,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扰。
其次,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还可能面临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
在经历了多次面试失败或者得不到心仪工作的情况下,一些求职者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消极情绪。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够有竞争力,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另外,一些求职者可能会面临选择困难和职业迷茫的问题。
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可能会遇到不确定性和犹豫,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方向,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这种迷茫和困惑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影响他们的求职过程和职业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求职者可以采取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来缓解压力和解决困扰。
首先,他们可以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了解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树立积极的心态。
其次,他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来寻求支持和帮助,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更好地应对求职过程中的挑战。
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的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职场的挑战。
总的来说,求职者心理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在现代社会,求职者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求职者心理状态的关注,促进求职者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提升。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办法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d3affcf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b.png)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投机心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
![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https://img.taocdn.com/s3/m/305dece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2.png)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心理障碍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
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一)自我认知失调1.自负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
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2.自卑心理。
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
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气,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敢竞争。
过度自卑,使这些毕业生产生精神不振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心理。
3.攀比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
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中,即使有的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都放弃了。
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二)情绪困扰1.焦虑心理。
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心理普遍有焦虑感。
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
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
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选人条件太苛刻。
一旦发现职业选择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挫折心理。
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感到苦闷、失望、无奈和悲观。
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
![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https://img.taocdn.com/s3/m/54785532680203d8cf2f245f.png)
第二、大学生自身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突出 的阶段
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统一的主要表现是: 性格乐观开朗;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比 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并有效地支配自 己的行为;同时有积极的价值取向;人格 结构中无明显的冲突与分裂的现象。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从社会关系的侧面反映一个
人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和谐主要表现在: 乐于与人交往,在心理上能够接纳大多数 人,积极主动广交朋友;在与人交往中能 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不依赖别人,也 不驾驭别人,不卑不亢,言行举止与自己 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相符;严于律己、宽以 待人、正直诚实、乐于助人、与人相处和 谐愉快,使人有安全感。
长沙理工大学 就业指导教研室
大学生求职择业,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思 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 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 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成顺利 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 应职业及环境,尽快成材。
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人的 自身发展、人的活动效率及人对各种 环境变化的适应。
7、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 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毕业前的大学生,由于心 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挫折体验多, 加之一部分大学生性格上 本来就不十分健全, 因此容易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 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背痛、肌肉酸痛、口干、 心慌、尿频、饮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 若不及时排除,则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 健康。
求职择业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求职择业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67c5bc230066f5335a81212c.png)
求职择业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一、评估自己失当,盲目乐观和悲观不少毕业生自恃学有所长,择业时盲目乐观,往往以个人的主观择业标准去裁剪社会需求,因而经常碰壁,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坐失良机。
所以学生应该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客观看待就业形势。
与此相反,另一部分同学以为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人,于是裹足不前,在投递材料接受面试时过分表现出信心不足,最后的结果亦如自己当初所料。
与过高估计自己的学生必须看到自己的不足一样,低估自己者也应看到自己的长处,抱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去选择。
二、不适应社会发展,盲目追求稳定随着人事制定改革的深入与竞争的加剧,不适应工作岗位和满足不了竞争需要的单位和个人都会被淘汰。
三、不结合自身实际,盲目攀比或从众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却有很多人抱有一种攀比和盲从的心理。
尤其是有的同学学习成绩稍好就可能发生“不能比别人的工作差”、“我不能不如人”等想法,结果导致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择业时的各种综合因素,结果延误了时机,影响了就业。
盲从则表现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大部分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
结果导致忽视了自身的特长,放弃了自身的特点,失去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机会。
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很没主见,人云亦云,别人觉得这个单位很好,他亦认为不错,别人说那个单位很差,他亦认为不行,患得患失,手忙脚乱,心里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四、不正当竞争,找关系挖门路有的同学认为求职的竞争不是自身能力的竞争,而是关系的竞争,看谁的关系硬,看谁的关系作用大。
不将自身的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而是找关系、托门子。
有的同学遇到挫折就认为是不正当竞争原因所致,不从自身找原因,只是一味地找理由逃避现实。
实际上,人们愿望中“绝对公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抱怨于现实无益,只是一种消极对待的办法。
我们应该相信一时的不公平不代表一世的不公平,只要我们为机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不怕没有机会。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https://img.taocdn.com/s3/m/0352a637376baf1ffc4fadab.png)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 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 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 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 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 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 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 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 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 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 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 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End…… Thank you !
陆影 2015年4月21日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二)大学生就业心 理的自我调适
1、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 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 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 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 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 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业之道。第 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 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 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第二, 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 的应试教育使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 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 悔恨 愤 怒 等 多 种 复 杂 的 情 绪 体 验 之 中 。 大学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 此择业的期望值也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 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 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 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中关 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 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必然是事与愿违,最终不 能顺利就业。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囿于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 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 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 大学生择业行为发生偏差。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872980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e.png)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 2—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 就业心理问题概述 • 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 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
— 2—
— 3—
一、就业心理问题概述
就业心理:
就业心理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 般心理特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成为社 会关注的焦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
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求职门路广,给 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结果同样是不能顺利 就业。
— 11 —
二、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七)冷漠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因在求职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 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的心理。他们自认为看破了红尘,听天由命,任凭发落。 这就是就业中的冷漠心理,这种心理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
— 5—
二、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焦虑与恐惧心理常常表现为:
为问题忧小小的得失而耿耿于怀; 为尚未到来的心忡忡; 既不想迷失自己的方向,又不敢勇往直前; 对未知的求职职业感到莫名的恐慌; 一方面渴望自己尽快走上社会,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不愿意走
出校门,对走上社会感到恐惧; 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
— 6—
二、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二)急功近利的心理
就业时过分看重地位和薪资,这种心理就是急功近利的心理。择业时名利心理过重,盲目追求高 待遇,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这可能会使大学 毕业生满足于一些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发展看这并非明智的选择。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策略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2c5b4f6700abb68a982fbd7.png)
1 盲 目自信心理 . 3 很 多 大学 生 往 往 自我 评 价 过 高 , 自己定 的 目标 过 高 , 给 自以为是 , 角色期望值 较高 , 对 就业 取 向常常 脱离现 实 , 不 愿意从基层踏踏 实实地打好基础 。很多毕业 生总想 一步到 位能找 到令 人满意的工作 ,总觉得 自己应 该从事较 高层次 的 岗位 , 事实上 是 “ 但 大事做 不来 , 事不 肯做 ”结 果 往往 小 ,
是 坐失 良机 , 不 成 , 不 就 。 高 低
14 自卑心 理 .
2 大 学 生就 业心 理调 适策 略
就 业 、 向 社 会 是 大 学 生 学 习 和 生 活 的 归 宿 , 求 职 应 走 而
聘是一种人生拼搏 , 是对 人的一种心理考验 。大学毕业生要 调整好 自己的心 理状 态 , 克服心理 障碍 , 做好 充分 的准备 , 去 迎 接 挑 战 , 取 胜 利 , 了 增 强 大 学 生 的 就 业 心 理适 应 能 争 为
学 习 和 生 活 , 响 正 常择 业 。 影
12 抑 郁 消 沉 心 理 .
当 代 大 学 生 就 业 问题 日益 严 峻 ,这 给 毕 业 生 带 来 了很 大的思想和心理压 力 , 少毕 业生在求职 时只想成功 , 不 没有
大学生求职过程 中往往 因为屡 屡遭受挫折 ,不为用 人 单位认可接受 , 导致 的情绪低 落 、 愁眉不展 的抑 郁心理 。抑 郁心理状态往往在性格 内向、 质类 型为粘液 质和抑郁 质的 气 毕业生人群 中最易出现。处于抑郁 状态的毕业生 , 一般较长
大学生择业心理
![大学生择业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6ff1d17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e.png)
大学生择业心理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在面临择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遭遇到各种挑战和压力,这些挑战和压力对其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探究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就业期望值过高: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将薪资、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因素看得过重,而忽视了自身实际能力和市场需求。
自我认知不足: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对自我能力的准确评估,导致在选择职业时过于盲目,或者过于狭窄。
竞争压力过大: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在竞争中感到过大压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未来感到迷茫。
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应结合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以实现顺利就业。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大学生应通过各种途径,如职业测评、自我反思等,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优势。
增强心理素质:大学生应学会应对就业压力,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应提供全面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就业策略。
实施心理辅导: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增加实践机会:高校应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职场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就业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现状,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以及高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环节。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了解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对于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内在机制。
求职择业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求职择业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6f4e26910ef12d2bf9e7c3.png)
求职择业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求职择业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同时,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我们应及早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
一、求职心理问题1、幻想。
大学生的就业幻想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
由于害怕面对残酷的竞争结果或屡受挫折,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
他们幻想不通过参与竞争,便能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整日异想天开、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不思进取,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2、焦虑。
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
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
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
3、自卑。
缺乏自尊心、自信心。
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
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
4、怯懦。
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
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5、自傲。
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
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b69553943323968011c92ad.png)
自信心 减弱 , 自尊 心受 损 ,从而 对 自己全盘 否 定 ,久 而久 之 还可 能导 致 自卑 型问题 的人格 发
生。
在求 职择业 的过程 中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表 现为过度 焦虑 ,跟据某 大学对该 校学生采取随机
抽 样调查 和无 记名方式作答 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 观问卷 调查 ,结果显示 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时
度上 只是感觉不 同 ,根本没有贵贱之分。很多高
职 院校毕业生找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观望心理 。他 们 一 味疯 狂 面试 ,几 乎成 了面试 “ 业 户 ” 专 。明 明
是某 个 职位 要求 与个 人 专业 、特 长及 发展都 吻
合 ,但他就是不愿签约 。心想下面还有更好 的职 位 ,签 了到 时肯定要后悔 。就像那 个采摘最大麦 穗的故事 , 很可能到头来瞎忙活落得个两手空空。 二 、产 生这 些心 理 问题 的原 因 高职 院校 的学生 经历 比较 简单 ,不 能对就业 形势有清楚地认识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情绪波 动性大 ,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情感 较为脆 弱 ,受 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 自卑心理 ,遇到困难容易产 生焦虑心理 。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父母 为子 女操办一切 ,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 分欠缺 ,缺乏艰苦创业 的心理准备 ,承受不起挫 折 和失败 ,容易 依赖他 人 。 三、解决求职择业中心理问题的对策 ( )学校加强教育 ,完善体系 一 学 校 实 施 就 业 全 程 指 导 ,从 学 生 进 校 时就 系 统 的进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利用课余 时间开设 就业指导课程 、进行就业指导讲座 ,让学生尽早 地 了解 社会 需求 。加强 全面认 识 就业 形势 的教 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当前的就业 形势 ,树立正 确择业观 的 ,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 ,自 主择业 、克服依赖的心理 ,先就业后择业 。学校 尽力 企业间 的联合办学的渠道 ,就 能够更好 的为 学生提供 岗位 的实际锻炼 ,利用各 种社会资 源为 学 生 创 造 更 多 的 就 业 途 径 ,提 供 更 多 的 就 业 机 会 。 学校在教学 活动 中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 结 合 ,这 将有 助 于学 生 明晰 和巩 固职业 角 色意 识 ,这也 是我 们高 职 院校 的优势 所在 。 (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大学生职业选择焦虑的心理因素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职业选择焦虑的心理因素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1c8c4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f.png)
大学生职业选择焦虑的心理因素及解决方法在现代社会,大学生职业选择焦虑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迷茫和矛盾之中,因此对所选择的职业产生深度疑虑。
本文将探讨导致大学生职业选择焦虑的心理因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心理因素1.社会期望大学生面临来自家庭、社会和同伴的巨大期望。
家庭希望他们能够选择一份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社会期望他们能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而同伴则会关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这种集体期望会使大学生感到沉重压力,产生职业选择上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2.自我认同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对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建立非常重要。
职业选择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自我认同感。
当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技能和目标抱有模糊的认知时,就会导致职业选择焦虑。
3.信息过载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种渠道的大量职业选择信息,很难准确地了解每个职业的具体要求和前景。
信息过载使他们难以分辨哪些信息是值得信任的,导致不确定性和焦虑。
二、解决方法1.自我调适大学生应花时间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技能,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经验,逐渐找到自己的职业偏好。
此外,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等活动,增强自我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从而减轻职业选择焦虑。
2.理性思考大学生应树立理性思维,不要过分追求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而是注重自身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
与此同时,他们可以积极寻找职业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包括研究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及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要求等,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职业选择。
3.寻求支持网络大学生可以与身边的亲友、同学和专业人士交流,寻求他人的建议和支持。
这些人可以在职业选择上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减轻职业焦虑。
4.适应不确定性大学生需要认识到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能需要多次调整和尝试。
了解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正常的,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这种不确定性,并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
求职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求职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438f8277f1922791788e827.png)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所以在择业之前要做好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应克服几方面的心理障碍。
1、急功近利的心理有些同学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宁可不要户口,不服从分配。
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2、自卑畏怯的心理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觉得自己确实不行。
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3、盲目自信的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
4、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
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
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觉得反正国家要兜底,反正有优生优分的政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
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
上述的要克服的几个心理障碍都是要在自己毕业就要调整好的,只有在毕业之前调整好,才有机会成功求职。
指导课讲稿(6)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试综述
![指导课讲稿(6)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1b90c1fb90d6c85ec3ac6d2.png)
一、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人的心理活动:不平衡 — 平衡 — 新的不平衡 — 新的平衡 螺旋式发展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是个人对环境不断 适应的历程。 如果个人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环境,使个人与环 境相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顺利进入下一个新的人生 阶段。 相反,如果个人不能调适自己以符合环境的要求或不能 克服环境的某些限制,就会无法通过难关。
2019/4/14
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越好” 2. “我不能比别人差”——攀比心理 3. “过去我事事顺利,择业也依然会顺利” 4. “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从众心理 5. “要去就去沿海或大城市” 6. “选择单位就看实惠不实惠” 7. “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 8. “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 异常的生理反应。
2019/4/14 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 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有其主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有: 一、从社会环境看,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机构缩减、部队裁员,因此为大学生提供 的工作岗位有限。 二、从家庭期望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 较大。作为父母,多数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 次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 及心理调适
2019/4/14 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心理矛盾与大学生就业 常见的就业心理误区和障碍分析 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笑对择业
2019/4/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大学生”型; “院士”型; “勤奋”型; “懒汉”型; “博学”型; “消费”型; “中心人物”型; “极端消极”型。
兴趣方面。大学生在择业中应适当考虑自己的 兴趣和爱好,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充实、 丰富,更富有乐趣。 能力方面。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 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活动密 切相关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能力,也才 能表现一个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的基 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要正确
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离不开社会。(以人为镜)
(3)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工具和手
段,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行为用数字或图线加以确定的 方法。
2. 自我调适的方法
(1)自我转化法。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使
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求得心理平衡。
性格方面。 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类型; 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类型; 前苏联的一个科研机构曾把大学生的性格 划为16种类型:
“未来理想专家”型; “职业家”型; “纯理性主义”型; “平庸”型; “社会活动家”型; “运动员”型; “假现代派”型; “机灵鬼”型;
二、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1. 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
进行自我调适,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 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 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找到自我 调适的立足点。 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自我静思。自我静思也叫自我反省,就是面对各
种矛盾和冲突,首先能冷静地、理智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找到自我的确切位臵。
(1)适用原则。即个性和所从事的职业 属同一类型。如R型的人适宜从事R型职 艺术型(A) 业;S型的人适宜从事S型的职业。 研究型(I) (2)相近原则。 如现实型(R)与研究型(I)相近; 社会型(S) 现实型(R)与常规型(C)相近。 现实型(R) 选择与个性相近类型的职业,比较 容易适应。 企业型(E) (3)中性原则。 常规型(C) 如现实型(R)与艺术型(A); 现实型(R)与企业型(E)。 (4)相斥原则。 霍兰的人的个性类型表示图 如现实型(R)与社会型(S); 常规型(C)与艺术型(A),对角 相斥。人们如果选择与个性类型相斥的 职业,则很难适应。
2. 自卑 4. 孤傲 6. 问题行为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 杂情绪的反应。 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 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 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 极努力。 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 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2)自我适度宣泄法。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
或参加运动,宣泄情绪。(哭吧)
(3)自我慰藉法。(阿Q精神胜利法) (4)松弛练习法。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 (5)理性情绪法。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
三、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
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和 更多的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这 是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进行社会调适的最有力的 措施。 其次,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大学业择业心理状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促使 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心理冲突是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人的一生就是在矛盾心理中度过的。 心理矛盾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 过分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矛盾对人的心理健康与活动效果会 带来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心理矛盾既有需求矛盾, 也有目标矛盾,主要表现为:
1.
有远大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追求美好未来。大学生 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 为远大。 但是,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在择业中未慎 重考虑所选择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以致出 现理想自我膨胀和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例如,考公务员待遇稳定,但收入不高; 经商收入丰厚,但不稳定; 留在原籍人际关系较熟,但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 去外地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但又人地两生。
为什么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以上心理矛盾呢?
(1)求职择业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难于抉择。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专业与爱好的矛盾 专业与地域的矛盾 地域与家庭的矛盾 讲究实惠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等
三、从学校角度看,有不少学校在师生中形成一种 偏见,认为学生到不了高层次单位,有失学校的 声誉,有失学校的身份。 四、从同龄人关系及相互影响看,比起未上大学的 青年来说,大学生更具有虚荣心,他们认为只有 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才能证明上过大学的比没上大 学的强。与大学同学相比,他们认为谁找到好工 作,谁就强,谁找不到好工作,谁就无能。
2. 正视自身
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如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 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 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充分、客观的认识,在择 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例如,气质方面。心理学家一般将气质分四种类型,即胆 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适 宜从事的职业范围亦不同。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便可 以对气质表现加以控制和调节。
二、敢于竞争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 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使 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 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 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 取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 敢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有其主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有: 一、从社会环境看,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机构缩减、部队裁员,因此为大学生提供 的工作岗位有限。 二、从家庭期望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 较大。作为父母,多数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 次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
3. 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 的能力 在面对择业现实时,有时不能把握自我, 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遇到顺利的事,忘乎所以、狂喜狂欢; 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 能冷静地理智地对待现实。
4. 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大学生顾虑 重重,缺乏勇气,害怕:
大学生的能力除了一般能力(即智力)之外, 还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交 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就业制 度改革的今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 仅仅是思想素质和学业水平,而且还有各种能 力。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将人的个性分为六种,并将个 性与职业相联系。这六种类型为:
现实型或实际型(R型);研究型(I型); 艺术型(A型); 社会型(S型); 企业型(E型); 常规型(C型)。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 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种心理是与就 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
• 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不良行 为。毕 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观需要不能满足或感受 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 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 异常的生理反应。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 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 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 取,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 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 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
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有些大学 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怯懦,有一种“丑媳 妇怕见公婆”的心理。 孤傲: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 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 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 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 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些客观因素交互作用构成了大学生的心 理压力源, 使学生感到压力重重,无所适从。
主观原因主要是:
学生还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善于重建 心理平衡,不善于运用自我功能克服“危机”。 面临就业环节中的种种压力时,就容易出现心理 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第三节 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 作用: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 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 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 择业的目的。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帮助大学生 学会自我调适。
第四节 大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
一、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 正视现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正视社会、正视 自身。
1. 正视社会
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 会,适应现实;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现实, 逃避社会。 现实是客观的,既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 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 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 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 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 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 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 心理障碍表现十分复杂,程度亦有轻重之分。 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 的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1.焦虑 3. 怯懦 5. 冷漠 7. 躯体化症状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 及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