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姮娥⑸:被白发、欺人奈何⑹?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稷桑罕话追i⑵廴四魏微剩?BR>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耍?痫送清, 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⑸??穡杭存隙穡??抵械脑轮邢膳?!痘茨献印疋磊分怠罚骸棒嗲氩凰乐?丁谖魍跄福??鹎砸员荚隆薄8哂兆⑺担??罄础暗孟桑?既朐轮形?戮?薄?BR>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3太] 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 穑罕话追⑵廴四魏危俊弊髡咴谥星镏?梗?栽率慊常?茏匀坏叵氲接朐掠泄氐纳窕按?担撼粤瞬凰乐?「扇朐鹿?逆隙穡?约霸轮懈呶灏僬傻墓鹗鳌4嗜嗽擞谜饬皆蛴泄卦铝恋纳窕按?担?枰员泶镒约旱恼?卫硐牒鸵醢档恼?蜗质档拿?堋P疗?惨簧?曰指粗性??喝危??锌岬南质凳顾?睦硐氩荒苁迪帧O氲焦滴蕹伞?追(14)讯啵?髡咴跄懿欢宰硼嗟脑鹿猓?欧3.龃菪牧迅蔚囊晃剩骸氨话追⑵廴四魏危俊闭庖痪溆辛卣故玖擞(12)刍巢挪挥龅哪谛拿?堋?BR>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世纪金榜】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世纪金榜】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姮娥⑸:被白发、欺人奈何⑹?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原文翻译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鉴赏复习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鉴赏复习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把酒问姮娥。 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 被白发,欺人奈何? 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表达 了作者因时光流逝,功业 乘风好去, 未成的苦闷,怀才不遇, 长空万里, 壮志未酬的悲愤。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运用想象,飞入月宫,砍去枝叶 砍。 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 人道是, 多。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投 清光更多。 降势力,北伐收复中原,把光明 带给人间的豪情壮志。
一.默写。
二.注释。
三.赏析析。 3.作业: ①课堂: 《专 题》P137的赏 析题。 ②课后: 《专 刊》P225的79 题。

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赏析

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赏析

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赏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前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飔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OrG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翻译】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辛弃疾宋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宋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宋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赏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赏析】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

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

“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

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及赏析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赏析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宋] 辛弃疾一y ì轮l ún 秋qi ū影y ǐn ɡ转zhu ǎn 金j īn 波b ō。

飞f ēi 镜j ìn ɡ又y òu 重zh òn ɡ磨m ó。

把b ǎ酒ji ǔ问w èn 姮娥é。

被b èi 白b ái 发f à、欺q ī人r én 奈n ài 何h é。

乘ch én ɡ风f ēn ɡ好h ǎo 去q ù,长ch án ɡ空k ōn ɡ万w àn 里l ǐ,直zh í下xi à看k àn 山sh ān 河h é。

斫zhu ó去q ù桂ɡu ì婆p ó娑su ō。

人r én 道d ào 是sh ì、清q īn ɡ光ɡu ān ɡ更ɡèn ɡ多du ō。

作品赏析: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

辛弃疾《水龙吟》课文及鉴赏

辛弃疾《水龙吟》课文及鉴赏

辛弃疾《水龙吟》课文及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辛弃疾【朝代】宋译文对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作品鉴赏: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作者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作者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作者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一首即景生情、抒发壮志豪情的佳作。

全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景,巧妙地融合了神话传说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一、作品原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2、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之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三、创作背景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1)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一首中秋抒怀的小词,表达辛弃疾的豪情壮志。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意思-赏析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意思-赏析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意思|赏析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作者:佚名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译文及注释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赏析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

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