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共2课时,含反思)

合集下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2.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2.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1.欣赏歌曲《长江之歌》2.各拉丹东简介二.预习检查1.作者及作品简介:马丽华,当代女作家,一级作家、编审。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2.写作背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3.字音词义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欣赏自然之美思考: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变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晕!琼瑶仙境!(二)细读课文感受探索之艰1.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自然环境险恶,驻地条件艰苦,气候严寒,行走困难,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摔跤2.思考:本文大量写游览过程中所遇的困难,有何作用?A侧面表现格拉丹东环境的恶劣以及景观的独特;B表现游览者的坚强与乐观,使游览带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C作为暗线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跳读课文品味探索之乐请找出在探索长江源头的过程中,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感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①各拉丹东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一遭。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受作者笔下的景物特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的脉络,探讨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难点:体会本文把景物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起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裸露..(luǒlù) 黧.黑(lí) 冻疮.(chuāng)霹雳..(pīlì) 砾.石(lì) 虔.诚(qián)蠕.动(rú) 眩.晕(xuàn) 蜷.卧(quán)腈纶..(jīnglún) 皱褶.(zhě) 挪.动(nuó)草坝.子(bà) 气喘吁.吁(xū)接踵.而至(zhǒng) 熠.熠烁烁(yì)(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粗短而结实。

安营扎寨:指军队驻扎下来。

现在有时比喻建立临时的建设基地。

风云变幻:比喻事物的变化或局势多变、复杂。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探险的快乐与刺激,体会合作与信任的重要。

2.教学内容通过观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纪录片,了解长江的发源地、环境特点和生物资源,发掘和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1) 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及其环境特点2) 了解长江源头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3) 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4.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3)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险精神5.教学方法1) 观看视频,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和探究实验2) 情景模拟游戏3) 课外探险活动4) 看图讲故事6.教学过程【课堂热身】通过讲故事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中国有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名字叫张大千。

有一年,他来到海拔4000米的长江源头,呆了整整一个月。

他在那里画了很多山水画,还写了很多诗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你们知道长江源头在哪里吗?你们是否也想亲身感受一下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呢?”【视频观看】1) 观看视频《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故事片段2) 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问题:长江源头位于哪里?环境特点有哪些?生物资源有哪些?3) 探究实验:在班内模拟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水、气、土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

【情景模拟游戏】1) 学生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是生物资源,一组是猎人,背靠长江源头环境的特性,进行情景模拟游戏,猎人需要获得足够多的生物资源才能存活下来,生物资源也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需要自我保护,逃离猎人的追杀。

2) 在游戏过程中,分析和总结组间的合作、竞争和信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与自然环境。

2.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理解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旅游意识,提升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 集体化的教学话题,学习氛围浓厚。

2.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化。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资源,生动有趣。

4. 通过课堂和户外实践,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学难点1. 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和生动。

3. 教学资源的准备与利用。

4. 学生的安全问题及长途车辆的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看图:展示高原景象,引出青藏高原及长江源头的概念。

2. 观影:播放短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由此引出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PPT:展示长江源头地图和特点,引导学生知晓该区域的重要性。

二、主体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PPT课件的展示,分组讨论长江源头的地理特点与文化资源。

2. 研究准备出游计划:学生围绕长江源头地区,合理分工合作,制订出游计划,并灵活调整,不断完善。

3. 热身训练:在长江源头的户外展开“边走边看”的实地考察活动,发现一切未知的、奇特的。

4. 实践教学:学生们渡过玉树州,展开自驾车冒险,深度探索青藏高原——长江源头,对景点、民俗、风景等进行详细了解。

三、课堂练兵1. 小组展示:各小组按照已制定的旅行计划,分别进行口头和图片演示。

2. 醍醐灌顶:老师进行全面、针对性点评,让学生听取其他小组的评价,进行互相学习、交流与提高。

3. 结合实践复习: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等方式,总结青藏高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增强地理素养与文化素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作者介绍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五、释义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含反思)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含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反思《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十八课,通过描述长江源头的景观和当地藏族人的风俗文化生活,展现了山川异域的魅力和人文瑰宝,引导学生了解国家自然文化遗产,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

一、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长江源头的风景特色、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及当代保护等方面展开,”的教学目标是“懂得爱护祖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增进对祖国山川异域、各民族风俗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过程及反思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此课题的兴趣点通常较低,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尝试理解和分析学生的诉求和需求,尽可能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简单的语言和时事热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览时间和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从课前小组讨论开始,让学生介绍“我家乡有哪些自然和人文资源”,迭加一些关键词、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与主题有更深的联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感度。

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通过讲解、互动和体验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课堂、表现课堂,提高学习的情感度和认知度,将知识落实到生活的实践中。

例如,在介绍文化遗产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中心,以真实的实物和现场展览为视听和感性的沉浸式学习,并使用视觉支持(图表、图片、互联网等)让学生增进对长江源头和藏民文化形象、独特之处的美感和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文化遗产的来源、现状和维护机制,并且能够进行文化活动、维权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对文物保管措施进行讨论,解决摆设古董的风险和避免文物遭到破坏等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掌握核心要素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核心要素,深入理解和解构文化遗产,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和发展中能够解决相关问题,并且能够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做出有益的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长江源头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此方面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源头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所描述的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2.难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的解释,以及诗歌的鉴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3.诗歌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2.地图:准备中国地图,标注长江源头的位置;3.资料:收集有关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民俗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解读。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成都市金牛中学校李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踪。

2、抓住作者两天内身体状况的变化,领会作者面对自然和伤痛的心理变化。

3、梳理自然风景的瑰丽与作者身体伤痛的悖反,体会文章的苦难美和悲壮美。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画“旅游路线图“”,明确作者游踪和移步换景的手法。

2、根据“导游推荐地”,从景色、感受、创新项目三个方面具体赏析各拉丹冬的各处风景。

3、找出文章中作者身体状况的变化,领会作者面对自然和伤痛的心理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江源头处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自然的神异不凡。

2、梳理自然风景的瑰丽与作者身体伤痛的悖反,体会文章的苦难美和悲壮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绘画“旅游路线图”,明确作者游踪和移步换景的手法。

2、根据“导游推荐地”,从景色、感受、创新项目三个方面具体赏析各拉丹冬的各处风景。

难点:1、找出文章中作者身体状况的变化,领会作者面对自然和伤痛的心理变化:理会自然风景的瑰丽与作者身体伤痛的悖反,体会文章的苦难美和悲壮美。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8min)导入:我们上节课感受到了“母亲河”的宽厚顽强,在恢宏磅礴的黄河水冲过壶口的那一刹那,我们也想到了中华民族冲破压迫的精神。

就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宽厚博大的精神——播放并鼓励学生跟唱《我的中国心》(教师可带头歌唱)通过歌曲,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对祖国的眷恋。

也正如歌曲中唱到的,身在中国,除了知道黄河,我们还会知道另一条河流支柱。

那就是——长江。

和磅礴的黄河不同,长江似乎给人的感觉更加温和,在中下游的平原中甚至孕育出“鱼米之乡”。

那长江的源头,是否也如下游的江水一样温柔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二、课文初探(30min)主问题:游踪1、浏览全文,找出作者一行人浏览过的地点。

(10min)教师提示点:注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仔细寻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长江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长江是什么样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长江吗?你觉得长江对中国人民有什么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长江的话题,例如:长江的流域、长江的经济价值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举例:作者对长江源头自然环境的赞美背后所蕴含的环保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难点三:从课文到实际的思维转换。学生需要将课文中的环保理念与实际生活中的环保行动相结合,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跳跃。
-举例:如何将课文中提到的长江源头保护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护环境相联系,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举例:课文中“这里的冰川是那样的雄伟壮观,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一句,学生需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冰川的壮美。
-重点二:词汇和句型掌握。学举例:“源头”、“各拉丹冬”、“雄伟壮观”等词汇,以及“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样的句型。
-重点三: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应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小组讨论、实物展示、情境模拟等,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日常饮用的水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奥秘。
-举例:课文的描述顺序、空间转换、修辞手法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词汇的准确理解与应用。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在文中的确切含义和用法。
-举例:“各拉丹冬”一词的地理背景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难点二: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和深层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举例:通过课文学习,掌握长江源头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地理特点,了解其在我国水资源和生态保护中的地位。
(3)描绘手法: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作者运用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分析课文中“雪山如银,草原如碧”等句子,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手法表现自然之美。
2.教学难点
(1)词汇理解:部分生僻词汇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如“各拉丹冬”、“冰川”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4)描绘手法运用: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后,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描绘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风景名胜的作文,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生态保护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长江源头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水资源来源,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阅读和理解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长江源头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在一旁倾听并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观点稍显片面,今后教学中,我需要引导他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1.加强对描绘手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1(2课时)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教材解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当代女作家马丽华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中的一部分。

这篇散文描写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表现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作者笔下的各拉丹冬,虽然气候变幻无常,但是它辽阔、壮美,如同琼瑶仙境,是大自然千万年来创造的最美的作品。

作者按照自己的行踪,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把自己眼中的雪峰之境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作者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色,先远看,后近看,再细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冰塔林的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在写景中饱含丰富细腻的感情,赞美雪域高原之美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历史最深处,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体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感慨人类之渺小,深化了主题。

作者为了突出雪域高原之美,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正面描写采用细致刻画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为了突出景色的特点,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则通过描写人们克服病痛、高原反应等困难坚持工作和游览的内容,反衬高原景色之美,同时也表现了人们不怕困难、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各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3(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难点: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有效地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1 / 12等进行教学。

2(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赋予学生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去解说,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文本中的某些语句或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部编版八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有删改。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读准字音裸露(luǒ lù)黧黑(lí)冻疮(chuānɡ)霹雳(pī lì)?砾石(lì)虔诚(qián)蠕动(rú)眩晕(xuàn)?蜷卧(quán)腈纶(jīnɡ lún)皱褶(zhě)挪动(nuó)草坝子(bà)气喘吁吁(xū)接踵而至(zhǒnɡ)熠熠烁烁(yì)辨清字形理解词语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完整版)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完整版)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1.把握作者的游览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

2.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3.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长江之歌》里面唱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呢?歌词中的“雪山”指的是哪座山呢?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马丽华,一起去探寻长江源头,去领略各拉丹冬奇美的景色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黧黑(lí) 棱角(léng) 虔诚(qián)蠕动(rú) 豁然(huò) 懈怠(dài)演绎(yì) 明媚(mèi) 酝酿(yùn niàng)砾石(lì) 眩晕(xuàn) 蜷卧(quán)腈纶(jīng) 皱褶(zhě) 熠熠(yì)烁烁(shuò) 接踵而至(zhǒng)(2)理解词义。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黧黑:形容黑。

懈怠:松散怠慢。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

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漫,随便。

2.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

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写青藏高原美丽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散文。

该篇散文既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壮美景色,又揭示了当地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结合教案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详细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了解长江源头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民族的多元共存和交流。

二、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和重要性,同时介绍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

让学生谈论自己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创设情景:学生作为旅游导游,向国内外游客介绍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

2.阅读让学生预览全文,通过分段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讲解词语:高原、草甸、绿草如茵、河谷、悬崖峭壁、白雪皑皑、藏羚羊、草原、帐篷、唐卡、缠绕、茶马古道等词语。

3.理解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1)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如何?(2)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和物品有哪些?(3)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诗情画意的色彩?4.整合通过简单组织,让学生按照常见的散文结构理解文章的构思:开头的自然风景描写,中间的藏族文化展示,结尾的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寄托。

缺词和填空测试。

5.拓展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藏族民俗文化进一步了解和深入了解。

例如:(1)了解藏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提问、情境化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长江源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初中语文_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目标: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感受各拉丹东的壮美。

3、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感受各拉丹东的壮美。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教学方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这么一个地方,东经91度北纬33.5度是她的家园。

高高的山尖是她的藏族芳名。

光彩夺目的冰塔林是他创造的工艺品。

你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让我们跟随马丽华,一起走进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

学生(齐):各拉丹东活动目标共有三个:1 场景照片----展行踪2特写照片----赏情感3照片入册----悟深意从事编辑工作的马丽华作家受到当地政府的委托要制作一部反映藏北高原风光的文化宣传片。

我们化身马丽华的随行摄影师,一起前往各拉丹东,为作家收集一些纪实性照片吧。

二、活动一:场景照片----展行踪来到各拉丹东,我们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们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你会拍摄哪些场景体现造物主的创造力呢?提示:地点+所见1、学生朗读。

2、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

小结:山脚下、草坝上、砾石推上、冰河中,每到一个地方所写所看到的景,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的与文本接触,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成教学目标一。

三、活动二:特写照片----赏情感作为优秀的摄影师,你不仅要拍摄场景照片,更要将自己对创造力的理解化作一组特写照片。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到哪些细节最能体现造物主的创造力?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例:原文: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改文: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

特点:温暖。

【教学提示】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听觉:写风。

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

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

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

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这一节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符合语文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不足之处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自己对雪域高原的认知太肤浅,在备课前应找到《藏北游历》这部书,了解雪域高原,了解作者。

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游记,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