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壳贝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及其可持续发展养殖措施
中国蛤蜊的研究进展____
中国蛤蜊[1],俗名“黄蛤”、“飞蛤”,学名Mactra chinensi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蛤蜊科、蛤蜊属,主要分布在我国辽宁、山东的黄、渤海沿岸,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
人工养殖时常年均可采捕,尤以深秋和春季采捕效果为佳。
中国蛤蜊适于生活在潮间带的细砂滩至水深60m的浅海区,是一种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的实用经济滩涂贝类[2]。
但在其养殖过程中,种苗紧缺一直是制约中国蛤蜊养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3]。
为此,加强亲贝的培育质量、提高海区的采苗效率、优化蛤蜊的孵化条件以及进行必要的研究以便中国蛤蜊规模化养殖和苗种资源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4,5]。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蛤蜊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中国蛤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就已经开展了蛤蜊养殖,因此其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孙振兴等[6]研究了包括中国蛤蜊在内三种帘蛤目贝类的核型。
刘相全等[7]发展土池育苗技术,对中国山东海阳市中国蛤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其研究结果中国蛤蜊的研究进展陈添悦1,王潇潇2(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193;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193)doi:10.3969/j.issn.1008-4754.2013.07.013摘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综述了中国蛤蜊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即中国蛤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消化系统与代谢、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重金属离子对中国蛤蜊的影响,中国蛤蜊早期生长发育与人工育苗等。
阐述了以上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拥有的前景,指出并总结了目前研究阶段中尚未解决的各项问题,以期为以后的中国蛤蜊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国蛤蜊;研究进展Research Development of Mactra chinensisChen Tianyue1,Wang Xiaoxiao2(1.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193;2.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100193)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ive aspects of Mactra chinensis in recent years,including Mactra chinensis' reproductive biology,digestive system and metabolism,central nervous system,as well as heavy metal ions on the impact of Mactra chinensis,Mactra chinensis'early growth,artificial breeding and so on.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ture of Mactra chinensis'farming,the author describe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above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has been pointed out and summarized the current research phase of the issues yet to be re-solved.Key words:Mactra chinensis;research development表明山东地区中国蛤蜊是雌雄异体的,但也存在少量雌雄同体的现象。
我国主要淡水经济贝类养殖研究进展(上)
2020.12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这些水域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淡水贝类,它们既可以供人们食用或药用,也可以作为家畜、水禽的饲料及淡水鱼的饵料。
另一方面,淡水贝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而且在水质净化、栖息地构建、生态修复及生物监测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类群。
根据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调查,共记述了我国淡水经济贝类104种,其中淡水双壳类6科17属48种,淡水腹足类7科、26属、56种。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一些新的种类不断被发现和报道。
综合现有的最新资料和数据,我国现存的淡水双壳类有6科21属79种,淡水腹足类37属、181种。
我国养殖淡水贝类历史悠久,如早在1200多年前的宋朝就开始利用河蚌养殖淡水珍珠,在福州地区进行人工养殖河蚬至少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珍珠产量急剧上升,主要利用人工繁育的三角帆蚌培育而来。
本文根据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种类分双壳类和腹足类进行介绍。
一、双壳类双壳类是软体动物门中数量较多的一个纲,它们的身体左右扁平,两侧对称,具有两扇合抱身体的贝壳,由于腹部具有大而侧扁的斧足,也称斧足纲。
我国双壳类在淡水水域中的经济种主要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 )、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 )、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橄榄蛏蚌(Sole-nia oleivora )及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等,除河蚬外其他6种蚌类均有类似的寄生繁育习性。
(一)全国淡水双壳纲经济动物生产情况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8年全国河蚌养殖量58866吨,河蚬18006吨,这两类水产动物产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研发现状和趋势
收稿日期:2014⁃08⁃15㊀修回日期:2014⁃09⁃27基金项目:农业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2312,41306152,31402283)作者简介:刘鹰(1969 )男,研究员,研究方向: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㊂E⁃mail:yinliu@qdio.ac.cndoi:10.3969/j.issn.1007⁃9580.2014.05.001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研发现状和趋势刘㊀鹰1,郑纪盟1,2,邱天龙1(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青岛26607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综述了开展贝类设施养殖的重要性㊂介绍了国内外贝类设施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列举了我国在贝类设施养殖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包括养殖设施㊁设备相对落后,机械化㊁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等;提出了贝类设施养殖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应主要集中于贝类养殖设施装备与技术的建立和完善,养殖工厂设施设备及生产工艺的标准化设计,贝类养殖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与优化等,在基础研究方面应重视工程设计的技术原理㊁贝类生长发育对环境因子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机制㊁贝类 环境 设施系统综合调控机理研究等㊂关键词:贝类;设施养殖;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954.3;S968.3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580(2014)05⁃001⁃051㊀背景1.1㊀贝类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球贝类养殖产量稳定增长,且在水产养殖中的产值逐年增加㊂贝类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业中的第二大养殖种类[1]㊂目前,世界上贝类养殖种类主要包括牡蛎㊁贻贝㊁扇贝㊁鲍㊁菲律宾蛤仔㊁蚶等,主要养殖国家有美国㊁法国㊁英国㊁日本及中国等[2]㊂我国的养殖贝类种类已由传统的牡蛎㊁缢蛏㊁泥蚶㊁蛤仔4种发展到30余种,其中养殖产量较大的有长牡蛎㊁菲律宾蛤仔㊁贻贝㊁海湾扇贝㊁鲍㊁虾夷扇贝㊁泥蚶㊁缢蛏㊁栉孔扇贝等;养殖海区也不断扩大,贝类生产遍布我国沿海地区,养殖方式多样化,主要有滩涂养殖㊁池塘养殖㊁工厂化养殖和浅海养殖等[3]㊂我国自2004年起成为世界最大的贝类生产国,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8%[4]㊂2012年,我国海水贝类养殖总产量已达到1208.44万t,养殖面积达到147.489万hm2,约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1/5[5],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㊂1.2㊀传统养殖方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贝类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养殖方式(包括护养增殖㊁天然采苗人工养殖㊁人工育苗人工养殖等)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不但生产效益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证,还存在破坏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等弊端,已不能适应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品质量下降㊁养殖环境恶化㊁疫病严重等问题[6]㊂传统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养殖模式和布局㊁养殖对象搭配不合理(几乎全是滤食性贝类),养殖区出现了富营养化㊁天然苗种场严重破坏㊁苗种品质下降等诸多问题[7]㊂另外,传统的养殖区由于被围垦或征用及其周围海域污染对其造成的影响,使得适宜贝类养殖的区域面积正在逐年缩减[8]㊂1.3㊀设施养殖的产业优势与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相比,设施养殖具有明显的优势㊂一是设施养殖的机械化㊁自动化程度较高,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二是设施养殖通过工程技术与装备的生产应用,实现了集约化养殖方式,有效节约水资源和土地,是一种环保㊁节水㊁高产的养殖模式;三是从事设施养殖的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科技㊁文化素质,因此设施养殖的生产效率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较高,对于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9]㊂设施养殖的优势特征适应了渔业发展新阶段 资源节约㊁环境友好㊁产品优质 的要求,具有很强的产业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无疑是我国实现养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0]㊂目前,设施水产养殖主要包括陆基设施养殖和海上网箱养殖两大领域㊂陆基设施养殖主要包括池塘养殖㊁工厂化养殖(流水式工厂化养殖㊁半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㊁水产苗种繁育基地等[11];海上设施养殖主要包括网箱养殖和筏式养殖,后者主要有延绳式吊养(紫菜㊁海带等藻类和牡蛎㊁贻贝等贝类养殖)和笼式吊养(鲍㊁刺参㊁章鱼等养殖)㊂设施养殖在鱼㊁虾等品种的苗种繁育㊁养成过程中的应用已日益普遍㊂但在贝类养殖生产过程中还相对滞后,目前主要应用在工厂化苗种繁育㊁筏式养殖及人工鱼礁等方面㊂2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国外贝类设施养殖的发展已有相当长的历史㊂美国㊁日本㊁韩国㊁法国㊁英国㊁北欧等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较强㊁科学技术较发达,其设施养殖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工厂化育苗㊁养殖水质的自动化监控㊁机械化调控方面已达到很高水平,而且在增氧㊁生物净化㊁微细颗粒物过滤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应用[12]㊂近年来,国外在贝类设施养殖的研究应用主要围绕工厂化苗种培育㊁新能源应用㊁高效养殖工程等方面㊂澳大利亚采用流水养殖系统实现了鲍的全年高密度㊁集约化㊁高效率的苗种生产[13]㊂新西兰采用跑道式循环水系统养殖彩虹鲍(Haliotisiris),已显示明显的优势,如:极大缩短养成时间㊁减少死亡率㊁减少寄生虫感染㊁缩减养殖池的数量㊁降低劳动力需求和节省能耗等[14]㊂循环水系统在稚贝培育方面也取得了广泛应用,如贻贝稚贝培育[15]㊁牡蛎幼虫的高密度循环水培育[16]等㊂同时,波浪能㊁人工上升流㊁余热㊁地热㊁生物质能㊁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和节能高新技术也不断在贝类养殖生产中得以运用㊂美国在夏威夷等地已利用深层的低温海水养殖鲍㊁牡蛎等[17]㊂美国温哥华岛大学贝类研究中心将太阳能电池板应用于浮动上升流系统(FLUPSY),代替传统的电力,节约能源[18]㊂美国夏威夷考那的自然能源试验厂利用海洋表层水(20m,26ħ)和深层水(600m,6ħ)温差发电,为鲍养殖企业提供热源,保持15ħ适温,使鲍的生长速度提高了近一倍[19]㊂此外,亲贝的促熟技术以及繁育设施设备和自动化控制装备在发达国家也都得到广泛应用㊂牡蛎是国外贝类设施养殖中产量较高,同时也是养殖技术最为成熟的种类之一㊂纵观近几年国外的单体牡蛎养殖设施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养殖设施的发展着重于小单元组合,易搬运㊁易回收㊁不占空间㊁整理更换方便㊁受异常天气(大风㊁浪潮)的影响较小㊂美国OYSTERGRO公司生产的牡蛎养殖浮箱㊁泰勒(TAYLOR)浮箱,加拿大的养殖浮袋,法国的养殖篮都具有以上优点㊂目前,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浅海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组合有鱼-贝-藻㊁贝-藻-参㊁贝-参等㊂与之相对应的,国际上相继研发出新型㊁高效的IMTA养殖设施,如挪威的单点锚定鱼-贝-藻综合养殖设施,澳大利亚养鲍业使用的 水上农场 专利系统等㊂3㊀我国发展状况3.1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在贝类养殖方面取得了诸多进步,特别是 十一五 计划以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和重大突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㊂建立了双壳类贝苗上升流培育系统[20]㊁研究应用了夷扇贝框式养殖技术㊁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㊁基于生态工程的海珍品底播增养殖模式等[21]㊂獐子岛海域的海珍品底播增养殖以及荣成桑沟湾的贝藻综合养殖等IMTA模式的产业化程度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㊂相比之下,加拿大㊁美国㊁智利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IMTA示范区建设目前只是局限于小范围的试验阶段,距离产业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㊂在养殖设施方面,我国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的养殖及配套设施,如可控水层新型筏式抗风浪养殖系统[22]㊁多元生态新型筏式养殖系统[23]㊁虾夷扇贝框式养殖设施[24]等,这些设施为我国向远岸深水水域进一步拓展,开辟新的 战场 提供了工程设施保障㊂目前,在贝类的工厂化苗种繁育方面,人工育苗实际上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工厂化,每年都有大量的贝类苗种从各地的育苗场㊁育苗室生产出来㊂目前,除了天然苗源极为丰富的牡蛎和缢蛏外,人工苗种培育是珍珠贝类㊁扇贝类㊁蛤仔和鲍类等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生产方式[25],不同贝类品种的培育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不断地改进㊂封闭循环水苗种繁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冯志华等[26]建立了一套体积为100m3㊁可用于扇贝苗种生产培育的封闭循环水系统㊂目前海上筏式养殖工程设施也广泛应用,养殖的贝类主要有魁蚶㊁牡蛎㊁扇贝㊁贻贝㊁鲍等㊂我国通过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的结合及生产应用,使得筏式养殖设施在技术和产业规模上取得了巨大进步,筏式养殖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养殖产量占国内海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单产也达到了较高水平[27]㊂自主发明的新型鲍养殖装备 鲍鱼公寓 ,改进了现有传统吊笼式鲍鱼养殖模式㊂吴垠等[28]设计的多层抽屉式循环水稚鲍养殖系统,是一种安全㊁高效㊁节能减排的养殖模式,可以大规模应用于鲍的循环水生产培育,具有良好应用前景㊂3.2㊀存在的主要问题贝类设施养殖整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㊂我国的设施养殖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差距还很大㊂其中最明显的是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养殖设施㊁设备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其机械化㊁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㊂国外先进的工厂化养殖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水质监测和饵料投喂等均实现了自动化㊂贝类养殖设施简陋,缺乏成套的养殖设施㊂虽然工厂化设施养殖技术目前已在鱼㊁虾类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贝类养殖方面,技术积累及其相关研究还不够丰富与深入,成套的标准化设施设备研究较少,市场上尚未有成熟的产品㊂我国海水贝类工厂化苗种繁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经过近40年的发展,依然没能摆脱环境依赖型㊁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模式,对育苗场的内部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滞后于生产,高密度苗种繁育应具备的高溶氧㊁控温㊁水质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多数苗种繁育工艺仍沿袭20世纪50㊁60年代的传统方法㊂虽然贝类养殖设施设备的工厂化水平正在逐步提升,但相较于鱼㊁虾苗种的培育,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㊂缺乏标准化的工厂设施设备及生产工艺㊂我国的贝类苗种生产企业虽然有很多,但还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存在着资源㊁能源浪费严重㊁管理混乱等现象,亟需建立规范化㊁现代化的苗种生产标准[29],增加对先进技术㊁设施的研发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从业人员㊂同时,由于市场㊁人员素质和地区环境的影响,新研发的养殖模式和技术,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受到严重制约㊂生产过程中,许多企业未能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存在乱排污的现象,造成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进而影响贝类养殖可持续发展[30]㊂此外,养殖过程的精准化和工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单位水体的养殖产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㊂我国贝类养殖面积很大,但其中存在的单产低㊁效益差㊁养殖污染等问题给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㊂因此,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迫在眉睫,这需要综合工程技术的支持,通过加强设施养殖工程的研发与应用,将进一步提升贝类养殖业的整体水平,促进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㊂3.3㊀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目前养殖海域环境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适宜贝类养殖的自然海区不断减少,浅海远岸深水区日益成为贝类养殖的重点区域,这对开发深海海区的贝类养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㊂而设施养殖能很好地突破养殖环境这一限制因素,实现高密度㊁大规模以及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贝类养殖产量和产品品质㊂在引进新的设备㊁设施时,要根据养殖的实际需要设计建造养殖设施,既要注意设施的先进性,又要考虑设施的经济适用性;要善于利用鱼㊁虾工厂化养殖获得的成功经验,根据养殖类型差异,进行养殖设施的研发;加强整体和长期规划,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合理规划布局㊂在不断规范养殖设施设备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㊁标准化的养殖场㊂4㊀未来发展思路、方向和任务以促进我国贝类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借鉴国外贝类设施养殖的先进经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开发水平,建立高效㊁稳产㊁安全的养殖设施㊂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着重围绕产业需要的重点任务开展工作,同时兼顾基础性工作,以便更好地开发和推广应用贝类养殖设施;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㊁高技术能力的人才队伍,增强科研实力,促进成果的研发和转移转化㊂4.1㊀重点任务目前,我国贝类设施养殖工程应把贝类养殖(育苗)设施装备㊁技术,工厂化标准设计和贝类养殖(育苗)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作为重点任务来开展㊂(1)贝类养殖(育苗)设施装备的研制㊂贝类养殖设施装备的研制迫在眉睫,主要包括以下设施装备:亲贝暂养㊁促熟装备,高效育苗设施设备,优质饵料生物高效自动化培养㊁收获与投喂装备,贝类高效养殖设施与设备,贝类收获㊁起捕㊁清洗㊁暂养等设施装备等㊂(2)贝类设施养殖(育苗)技术的研发㊂主要包括:育苗生态环境(温度㊁盐度㊁pH㊁DO等)的调控技术,针对海水贝类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态学和生理学特征㊁苗种培育的智能自动化控制和节能技术,贝类苗种培育新工艺技术等㊂(3)贝类工厂化育苗设施的标准化设计㊂运用新技术㊁新工艺和新材料对育苗㊁养殖温室(车间)进行标准化设计,开展育苗池体优化设计研究;建立海水贝类育苗场㊁养殖温室(车间)标准化设计规范㊂(4)贝类养殖(育苗)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㊂亲贝暂养和育苗过程的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温度㊁光照㊁盐度)调控,亲贝暂养和促熟水环境条件优化的调控技术㊂(5)贝类设施养殖(育苗)新装置㊁新方法㊁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㊂研发内容包括:影响苗种主要水质参数的计算机在线检测与报警系统;经济适用的海水育苗工艺自动控制系统;自动调温节能装置;以太阳能㊁风能㊁热泵等为主体的调温系统㊂4.2㊀基础性工作(1)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设计原理㊂贝类养殖(育苗)设施设计的工程规范;贝类设施养殖装备的标准化生产工艺;养殖(育苗)设施设备的工程优化等㊂(2)贝类设施养殖(育苗)环境因子胁迫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㊂研究在设施养殖(育苗)环境下,主要贝类对环境系统胁迫效应的生理反应与适应机理,以及环境胁迫导致的生理障碍的克服途径;贝类对不良气象生态条件和极端生产环境的适应机理与途径;贝类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潜力等㊂(3)贝类 环境 设施系统综合调控机理㊂研究在设施养殖(育苗)环境下,环境系统对贝类生长发育过程㊁产量与品质作用过程的系统模型;贝类关键生物学信息的无损测量与诊断;生物环境系统动态优化控制途径与机理等㊂Ѳ参考文献[1]㊀FoodandAgricultural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TheStateofWorldAquaculture2010[M].Rome:FAOPress.2010:22⁃25.[2]㊀张福绥.贝类养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2.[3]㊀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149⁃202.[4]㊀孙琛.世界贝类生产㊁贸易及中国贝类出口分析[EB/OL].(2007⁃05⁃28).http://www.xjxnw.gov.cn/sc/jgxq/fxyc/scyz/05/591086.shtml.[5]㊀农业部渔业局.2013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11.[6]㊀袁桂良,刘鹰.工厂化养殖 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动力与潜力[J].内陆水产,2001(4):42⁃44.[7]㊀印丽云,杨振才,喻子牛,等.海水贝类养殖中的问题及对策[J].水产科学.2012(5):302⁃305.[8]㊀夏培艳,沈新强.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洋科学进展,2011,29(4):546⁃553.[9]㊀王新鸣.加快我国设施渔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5(3):38⁃39.[10]㊀徐皓,倪琦,刘晃.我国水产养殖设施模式发展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7,34(6):1⁃6.[11]㊀刘常标.福建省设施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福建水产,2011,33(5):52⁃58.[11]㊀王新鸣.加快我国设施渔业发展的探讨.中国渔业经济,2005(3):38⁃39[12]㊀韩晓飞,韩立民.山东设施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1):6⁃8.[13]㊀HEASMANM,SAVVAN.Manualforintensivehatcheryproductionofabalone[M].Australian:NSWDepartmentofPrimaryIndustries,2007:80⁃85.[14]㊀HEATHP,TAITM.RecirculationsystemsforabaloneproductioninNewZealand[C]//TheProceedingsoftheSix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ecirculationAquaculture.2006:223⁃232.[15]㊀AINHOABG,PAULINEK.Optimizationofbluemussel(Mytilusedulis)seedcultureusingrecirculationaquaculturesystems[J].AquacultureResearch,2013:1⁃10.[16]㊀RICO⁃VILLAB,WOERTHERP,MINGANTC,etal.Aflow⁃throughrearingsystemforecophysiologicalstudiesofPacificoyster(Crassostreagigas)larvae[J].Aquaculture,2008,282(1):54⁃60.[17]㊀李竹青.新能源技术在水产增养殖业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渔业信息,1990,5(9):3⁃6.[18]㊀SOLARFLUPSYprojectupdate:DesignandConstructionReport[EB/OL].(2012⁃02⁃12).Http://viudeepbay.com/2012/02/12/design⁃and⁃construction⁃report⁃solar⁃flupsy⁃project/.[19]㊀薛正锐.现代高效设施渔业工程技术综述[J].科学养鱼,2002(3):19⁃20.[20]㊀林志华,柴雪良,肖国强,等.利用上升流系统培育双壳类贝苗的研究[C]//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2005:1.[21]㊀方建光,唐启升.实施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构建海洋生态安全屏障[C]//农业部科技教育司㊁江苏省农林厅㊁苏州市人民政府.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2008:1.[22]㊀谢绍河.一种抗风浪珍珠贝养殖装置[P].中国:201120433442.7,2012⁃08⁃15[23]㊀赵永军.刺参的生物清除作用及贝参混养模式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02.[24]㊀张起信,张启胜,李维年,等.虾夷扇贝筏式养殖高产技术研究[J].海洋科学,2000(8):14⁃16.[25]㊀谢玉坎.贝类人工育苗产业化的科学发展[J].生物学通报,2011,46(11):1⁃3.[26]㊀冯志华,俞志明,刘鹰,等.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系统生物滤池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3):350⁃354.[27]㊀张立斌.几种典型海域生境增养殖设施研制与应用[D].青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28]㊀吴垠,孙建明,柴雨,等.多层抽屉式循环水幼鲍养殖系统及养殖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3):185⁃190.[29]㊀张延青.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高效净化技术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30]㊀刘鹰.海水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5):50⁃53.ApplicationsandprospectsofshellfishfacilityfarmingprojectLIUYing1,ZHENGJimeng1,2,QIUTianlong1(1InstituteofOcean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ational&LocalJointEngineeringLaboratoryofEcologicalMariculture,Qingdao266071,China;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dtheimportanceofshellfishfacilitiesfarmingproject,pointingoutitscurrentsituationandtendencies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ndlistingourgapandproblemscomparingtoothercountries advancedaquaculturefacilitiesinshellfish.Mostimportantly,italsoputsforwardtheprospectsoftheindustry,andthedirectionsandkeytasksinshellfishaquaculture.Chinahasgainedalotprogressinshellfishfacilityaquaculture,whilethereisstillalongwaybetweenChinaandthedevelopedcountries,e.g.thelaggingfacilities,thelowlevelmechanizationandautomation,andtheoutmodedwaterprocessingequipment,etc.Therefore,themaintasksinthefutureshouldbeconcentratedonestablishingandoptimizingthefacilitiesandtechniquesofshellfishaquaculture,standardizingthedesignoffacilitiesandmanagement,andalsotheregulationandimprovementofecologicalshellfishaquacultureenvironment.Intheaspectofbasicstudy,more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mechanismandtheoryfortheengineeringdesign,theinteractionoforganismandenvironmentstress,andalsotheregulatingmechanismofshellfish⁃environment⁃facilitysystem.Keywords:shellfish;facilityaquaculture;application;prospects。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贝类是一类双壳动物,它们拥有坚硬的外壳和柔软的内腔。
贝类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人类就开始研究贝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贝类学研究也加速了步伐。
本文将探讨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贝类的分类学研究贝类的分类学研究是贝类生物学的基础,它对于深入了解各种贝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非常重要。
目前,贝类的分类学研究分为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分类学两种研究方法。
传统分类学主要基于外在形态进行分类,它可以准确地鉴别贝类的属种和科属。
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它很难鉴别在形态上相似但在遗传上相异的物种。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基于DNA序列、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信息进行分类研究。
它可以直接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对其进行分类和演化分析。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可以弥补传统分类学的不足,它可以更加精确地鉴别相似物种,但是它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昂。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帮助调节水体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因此,了解贝类的生态习性对于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包括种群生态学、功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三个方面。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的种群动态,如种群大小、分布范围和生殖率等。
功能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如双壳贝可以过滤和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贝类的存在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还可以维护海滩与岛屿等海洋生态系统。
贝类的病理学研究贝类的病理学研究是保护和管理贝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类疾病的发生和扩散可以对贝类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崩溃。
贝类病理学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贝类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另一个是研究贝类对病原体的免疫和抗病机制。
目前,多种原因导致的贝类大规模死亡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比如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造因贝藻毒素暴发事件,这一问题需要广泛而深入的贝类病理学研究来解决。
海洋双壳贝类的免疫特性及调节
海洋双壳贝类的免疫特性及调节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洋双壳贝类的免疫特性及其调节机制。
双壳贝类,作为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理特性,其免疫系统在应对外界环境压力、病原体入侵以及维护自身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其免疫特性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双壳贝类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的关键机制,还能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首先将对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概述,包括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个方面。
随后,将重点关注双壳贝类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探讨免疫相关基因、信号通路以及调控网络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综述近年来在双壳贝类免疫特性及调节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够为海洋生物学、水产科学以及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系统的基本特性海洋双壳贝类,作为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免疫系统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使它们能够在充满挑战和多变的海洋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海洋双壳贝类的免疫系统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可塑性。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双壳贝类必须能够快速适应并抵抗各种外界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的侵袭。
因此,它们的免疫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威胁进行快速调整,增强或减弱特定的免疫反应,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不受伤害。
海洋双壳贝类的免疫系统具有独特的防御机制。
与高等动物相比,双壳贝类的免疫系统相对简单,但它们通过一些特殊的防御机制来弥补这一不足。
例如,它们能够利用体内的抗菌肽、溶菌酶等免疫分子来直接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同时,它们还能够通过分泌粘液、形成包囊等方式,将病原体隔离在外,防止其进一步侵入体内。
海洋双壳贝类的免疫系统还具有强大的修复和再生能力。
在受到外界损伤或感染时,双壳贝类能够迅速启动修复机制,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再生。
双壳贝类方法学
双壳贝类方法学
双壳贝类方法学是一种研究双壳贝类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科学方法。
该方法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贝类生物学研究:研究双壳贝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繁殖、生长、代谢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
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双壳贝类的生态适应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生态学研究:研究双壳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食物链位置、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双壳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重要性。
3. 养殖技术研究:研究双壳贝类的养殖技术,包括养殖环境、种苗培育、养殖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双壳贝类的养殖效益和产量,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研究双壳贝类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包括种质资源保护、繁殖技术研究和生态修复等方面。
这些研究有助于保护双壳贝类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利用,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提供保障。
总之,双壳贝类方法学是研究双壳贝类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物学、生态学、养殖技术和资源保护等。
该方法学的应
用和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双壳贝类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为双壳贝类的养殖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双壳贝类性腺发育的研究进展
双壳贝类性腺发育的研究进展田斌,李瑜,王毳大连水产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3E-mail:duoduo4762563@摘 要:本文参考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科技文献,介绍了影响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着重介绍了性腺发育分期的方法,指出了性腺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的有利证据,并且评价了根据性腺确定贝类繁殖期的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方法。
为双壳贝类性腺发育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贝类性腺发育 繁殖期1.概述: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贝类的鳃通常呈瓣状。
故名“瓣鳃纲”。
身体左右侧扁,由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全世界约有15000种[1],其中大部分为养殖种类。
因其具有生产性能高、适应力强、可养种类多、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而在我国的养殖发展迅速。
而贝类养殖业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依赖于优质、充足的苗种的供应。
要保持苗种生产的稳步发展,特别是通过人工育苗的方法,采用选种、引种及育种等方法培育优良的新品种,必须对双壳贝类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本文对双壳贝类的繁殖期、性腺发育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对国内外主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季节、产卵温度等进行了总结。
旨在为双壳贝类的人工养殖、繁殖及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性科学依据。
2.影响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性腺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贝类的苗种生产与生长。
决定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除内源性因素外,还包括温度、饵料、亲贝密度以及水环境等多种综合的外源因素的影响。
2.1温度温度是影响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殖周期的重要因素,已有许多作者报道了温度控制双壳类的生殖活动[2],在适温范围内,贝类新陈代谢旺盛,对呼吸与排泄、运动、摄食、消化、生长、性腺发育与繁殖均产生积极的作用[3]。
性腺发育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发育加快。
实验证明,贝类的性腺发育通常与有效积温密切相关,必要的有效积温是促使其性腺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有效积温所对应的卵巢发育程度不同。
贝类养殖研究报告
贝类养殖研究报告引言:贝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方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贝类养殖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贝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贝类养殖的背景与意义贝类养殖是指人工繁育和养殖贝类的一种农业养殖方式。
贝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类养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贝类产品的需求,还能够改善贝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贝类养殖的现状与问题贝类养殖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贝类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了贝类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贝类养殖过程中常常受到病害的困扰,导致经济损失。
此外,贝类养殖还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
三、贝类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了提高贝类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加强贝类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首先,可以采用先进的养殖模式,如浮筏养殖、网箱养殖等,以提高养殖的效率和贝类的产量。
其次,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究贝类的繁殖规律和病害防治方法,以提高贝类的生长率和养殖质量。
此外,还可以开展贝类养殖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四、贝类养殖管理的改进与创新为了提高贝类养殖的管理水平,需要改进和创新贝类养殖管理方法。
首先,可以建立健全的贝类养殖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养殖操作和管理流程。
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贝类养殖数据管理系统,以提高养殖的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
此外,还可以加强养殖工人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其养殖技能和管理水平。
五、贝类养殖的市场前景与发展建议贝类养殖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贝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将不断扩大。
因此,建议加大贝类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提高贝类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还应加强贝类养殖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贝类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结论:贝类养殖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养殖项目,对于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贝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海洋和淡水区域的重要水生动物。
它们拥有多种生物学特征,如外套膜、双壳等,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价值很大的贝壳、珍珠等财富资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贝类生物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断推动着贝类产业的发展。
一、贝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贝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贝类生态学的研究涵盖了贝类的分布、数量、群体结构、生长发育、生长速率与环境间的关系等众多方面。
分布和数量是贝类生态学中的基本研究内容,对于了解贝类生物种群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诸如贝类的生长速率、雌雄比例、个体大小、寿命等生物学特征则是评估贝壳资源状况的基础。
生态平衡研究是贝类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贝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蚯蚓突然消失,这可能会引起轻微的后果;但如果蚯蚓和蜜蜂同时消失,那么整个人类将在四年内灭亡。
”贝类毫不逊色,其生态平衡的研究对于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淡水贝类生态修复研究、海洋贝类珍珠养殖研究等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贝类的营养物质及药用价值贝类作为一类肉食动物,其肉质富含多种优质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高微量元素等营养素,是一种健康、美味的食材。
其中,海蜇、紫菜、海藻螺等常见海产品的蛋白质、钙含量特别高,可以助力人体健康。
此外,不少贝类还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成分,如大肠桂贝、文蛤、贻贝等具有药用价值的贝类。
贝类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多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因此在药品和化妆品工业中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三、贝类的工业应用贝类作为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海洋食品,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贝类产品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而贝类的加工业也在不断发展。
贝类的工业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贝类的饲料添加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贝类也可以成为优质的蛋白和氨基酸来源,为畜禽、水产品提供更全面的营养。
一种降低双壳贝类体内细菌数量、重金属含量的养殖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降低双壳贝类体内细菌数量、重金属含量的养殖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黄翔鹄,丁丹勇,李长玲
申请号:CN201810240198.9
申请日:20180322
公开号:CN108668965A
公开日:
2018101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双壳贝类体内细菌数量、重金属含量的养殖方法,属于双壳贝类净化的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将含氯消毒剂与海水进行混合消毒10~14h,得到消毒海水,所述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氯含量为40~60wt%,所述含氯消毒剂的质量与海水的体积比为(600~1350)g:(20~45)m;将得到的消毒海水与硫代硫酸钠混合,将得到的混合溶液连续曝气10~14h后,得到除氯海水,所述硫代硫酸钠与含氯消毒剂的质量比为1:(1~3);将双壳贝类饲养于所述除氯海水中10~35d,饲养期间投喂微藻生物饵料。
本发明提供的降低双壳贝类体内细菌、重金属含量的养殖方法,能够降低牡蛎体内细菌数量、重金属含量,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数量均达到食用卫生标准,所得到的牡蛎产品肉质肥美,无腥味,无黏液,呈乳白色。
申请人:广东海洋大学
地址:524000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海大路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刘奇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双壳类动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双壳类动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双壳类动物是一类拥有两个外壳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蜗牛、蚌类、贻贝等。
这些动物的遗传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感兴趣的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双壳类动物基因组学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一、双壳类动物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测序是研究生物学领域内的关键技术,它是将生物体中全部DNA序列进行测定的过程。
2007年,研究人员首次完成了蚬蜊基因组测序,这也是第一个完成的双壳类动物基因组测序项目。
蚬蜊基因组的完整测序为随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石。
在随后的几年中,研究人员陆续完成了贻贝、牡蛎、三文鱼蚬、大蚬、南方蛏等双壳类动物的基因组测序工作,为深入研究这类动物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这些基因组测序项目促进了双壳类动物功能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二、双壳类动物基因组数据挖掘基因组测序完成后,其中大量的基因组数据需要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来挖掘。
人们可以通过对双壳类动物基因组的分析,深入了解它们的遗传特征、亲缘关系、生态系统演化的原因等等。
在双壳类动物的基因组数据挖掘中,包括基因预测、基因注释、基因表达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等工作。
这些分析工作的实施需要先进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和丰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库支持。
三、双壳类动物基因功能研究通过对双壳类动物基因组的分析,人们已经了解到很多双壳类动物的基因家族和基因功能模式。
例如,研究表明贻贝、牡蛎、蚬蜊等双壳类动物共享着约17000组同源基因,其中一些基因在这些物种中发挥着相同的生物功能。
双壳类动物基因功能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征,也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这些动物的进化趋势。
四、双壳类动物基因组学在研究有害藻类中的应用有害藻类是生态系统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们能产生毒素、污染淡水和海洋环境、导致大规模的鱼类和蜗牛死亡等不良影响。
研究人员利用双壳类动物基因组学,在研究有害藻类的成因和生态学变化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双壳类动物基因组学,科学家成功鉴定出控制有害藻类毒素生产的基因组结构,从而为对抗有害藻类提供了可能。
海水养殖中的贝类养殖技术与管理
海水养殖中的贝类养殖技术与管理贝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海洋养殖业,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条件来培育和管理贝类,以满足市场需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水养殖中贝类养殖的技术与管理方法。
一、选址与设施贝类养殖的选址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选择水质清澈、富含养分的海域。
其次,要考虑到污染源与贝类养殖区的距离,尽量远离化工厂、工业排污口等可能造成污染的地方。
此外,贝类养殖区的水深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方便贝类生长和管理。
为了确保贝类的健康成长,贝类养殖中的设施也至关重要。
养殖网箱是常见的设施之一,可用于将贝类隔离并保护免受天敌的袭击。
此外,合理设置漂浮系泊装置、养殖环境监测设备等,能够提高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品种选育与种苗培育在贝类养殖中,选择适宜的品种对于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不同品种的贝类在生长速度、免疫力、抗病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选择合适的贝类品种进行养殖至关重要。
种苗培育是贝类养殖的关键环节。
通常,种苗是通过人工孵化获得的贝类幼体。
在培育种苗时,需要控制水温、养分含量、光照等环境因素,以促进贝类幼体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定期检测水质,并进行清洗、添加饵料等操作,能够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和质量。
三、饲料与喂养管理贝类的饲料与喂养管理对于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贝类主要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因此,提供适宜的饵料能够促进贝类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
养殖户可通过添加人工饵料或者定期投放自然饵料来满足贝类的饮食需求。
喂养管理需要根据贝类的品种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通常,养殖户应控制饵料的投放量和频率,避免浪费和污染水体。
另外,定期观察贝类的生长状况,根据需要进行补充饲料或适当调整饲料配方。
四、病害防治与监测贝类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是保证养殖效益的重要一环。
常见的贝类病害包括贝壳病、病毒感染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养殖户需加强病害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和贝类健康状况的检查是保持贝类养殖健康的关键。
基于CiteSpace_的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研究可视化分析
发文数量 / 篇
Yu Z N
Wang M Q
Zhou Z
Zhang Y
244
90
82
66
60
58
58
54
51
7 873
2 904
2 646
2 129
1 936
1 871
1 871
1 742
1 645
2 2 2 发文作者合作分析
节点的大小与每位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有关ꎬ 而
节点之间的距离和连接的粗细则表明作者在共同发表
DOI: 10 19754 / j nyyjs 20231015024
双壳软体动物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ꎬ 是重要
来异物的识别、 激活 / 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改变的
蛎 ( Crassostrea gigas) 、 栉 孔 扇 贝 ( Chlamys farreri) 、
性改变、 激活免疫细胞和效应物反应系统来杀死和清
育种ꎮ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水产科学 农业与技术 2023ꎬ Vol 43ꎬ No 19 10 5
网络合作ꎬ 并辐射到周围其他作者ꎬ 而 Song L S 等作
者群体主要致力于海洋动物分子遗传学、 分子免疫学
及水产贝类病害防治等研究ꎬ 其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大
连海洋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ꎬ 说明了大连
图 1 2000—2022 年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研究的发文量趋势
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海洋
1 04 2023ꎬ Vol 43ꎬ No 19
农业与技术 ※水产科学
基于 CiteSpace 的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研究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档】贝类生态研究进展-word范文模板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贝类生态研究进展篇一:贝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贝类附着变态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工作规划秦骥底栖无脊椎动物专业学号:224201X0150111引言浮游幼体的附着(settlement)和变态(metamorphosis)是海洋底栖动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其种群分布及数量变动,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问题。
双壳贝类幼虫变态机理研究对于阐明双壳贝类的数量变动、资源保护以及增养殖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也涉及重大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变化,是重要的发育生物学问题,相比其他模式生物,海洋生物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
另一方面,防止海洋污损动物幼体的附着是海洋设施防污技术的关键,阐明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机制,将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因此研究幼体的附着和变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贝类附着的分子调控机理,深入到分子水平对附着变态现象进行阐述,研究其诱导因子,调控路径。
为人工大规范整齐诱导贝类幼体附着变态、发展贝类增养殖、研究基础发育生物学问题、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正文1 科学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海水养殖大国,是世界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201X年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的66.47%。
由于中国近海捕捞资源逐年衰退,以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中国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务面临“无鱼可捕”的资源性难题,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人们对海洋产品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大幅提高,供需矛盾突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成为中国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目前,海水养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海水养殖产量持续增长。
海水养殖产量1978年为45万吨,1992年为243万吨,1999年为974万吨,201X年产量达到1384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48.79%,其中,沿海地区贝类养殖总产量达到1067.54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7.09%,贝类养殖具有食物链短、定居性强、育苗和养殖基础好、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双壳贝类能量学及其研究进展
第22卷第3期海洋水产研究Vol.22*No.3.*2001 2001年9月MARINE FIS~ERIES RESEARC~Sep====================================================================综述双壳贝类能量学及其研究进展王俊唐启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对贝类能量收支方程C=P+R+U+F中各组分的意义和测定方法及其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O关键词双壳贝类能量学Advancements in studies on energy budget of bivalve molluscsWANG Jun TANG Gi-sheng(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Gingdao266071)ABSTRACT Parameters in energy budget eguation of bivalve molluscs Were introduced*and the study methods and status guo Were explained comprehensively in this paper.KEYWORDS Bivalve mollus k s Energetics目前*贝类能量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生理能量学的水平*即以贝类的个体为对象*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贝类的摄食~代谢~生长等能量收支各组分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子对这种定量关系的影响(Macdonald B.A.1988;Jespersen~.1982;Sprung M.1984;Whyte J.N.C.1987)O贝类能量学的研究对探讨贝类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对水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分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合理评估水域的生态容纳量及合理进行养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O1能量收支方程贝类能量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核心问题是研究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影响O贝类能量学收支模型(Bayne B.L.1983;Carfoot T.M.1987;Griffiths C.L. 1987)可表示为:C=P+R+U+F*式中*C为贝类摄取食物中的总能量;F为贝类摄取的食物中没有被利用而随粪便排出的能量(即排粪能)*R为贝类呼吸代谢消耗的能量*U为排泄消耗的能量*P为贝类用于生长消耗的能量*包括个体生长能(Pg)和生殖能(Pr)O2能量收支方程各组分的测定方法及研究概况目前贝类能量收支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些双壳贝类*如贻贝(Jespersen~.1982;Sprung M.1984)*牡蛎(Crisp D.J.1985)*扇贝(Whyte J.N.C.1987;Macdonald B.A.1988;Vah10.1981)等O这些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97901001)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700)资助收稿日期:2000-07-02;接受日期:2000-07-26究主要是通过室内实验9对贝类的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能量收支各组分进行测定9确定贝类的能量收支模式G2.1摄食能摄食能是指贝类实际摄取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G在能量收支研究中9摄食能的测定通常有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两种方法G直接法测量是直接测定实验前后食物的差量9再测定食物的含能值9即可得到最大摄食能G间接方法则是通过分别测定生长\代谢\排泄及排粪能9然后通过能量收支方程求得G实验表明9贝类的体重\温度\食物的浓度等是影响摄食率的主要因子G摄食率与体重的关系可表达为:Y=aW b(Carfoot T.~.1987;Griffiths C.L.1987;Jespersen~.1982)9在双壳贝类中9a值因种类\条件的不同差异较大9而b值较稳定9一般在0.4~0.8之间(Griffiths C.L.1987)9平均值为0.62 0.13(BayneB.L.1983)G温度是影响生物生理活动的主要环境因子(Clark B.C.1990;Griffiths C.L.1987;Jespersen ~.1982;Newell R.C.1980;Peck L.S.1987)9研究表明9在适温范围内9摄食率随温度的升高增大9超出适温范围9摄食率则下降(Griffiths C.L.1987;Jespersen~.1982;Newell R.C.1980;Peck L.S. 1987)G饵料浓度是影响贝类摄食的又一个关键因子(王芳1998;Bayne B.L.1998;Gregory S.1998)9随浓度的增加9贝类的摄食率增大9当达到一定浓度后9贝类的摄食率亦达到一个最大值G2.2呼吸能呼吸代谢是贝类重要生理活动9主要作用是维护贝类正常的新陈代谢以及其他生命活动9其结果是消耗029产生C02并释放出热量G因此9呼吸能可通过热量计直接测定(量热法)9但由于仪器及手段尚不能满足要求9故通过测定贝类耗氧率然后换算为能量是目前被广泛采纳的方法(Bayne B.L.1987;Navarro J.M.1992)GGriffiths(1987)将贝类代谢分为3个水平:标准代谢指在禁食\安静状态下所保持的代谢水平;活动代谢指贝类以一定的强度移动时所消耗的能量;日常代谢指贝类在日常活动如摄食状态下的代谢G目前贝类的代谢研究主要是测定标准代谢和日常代谢G影响贝类代谢强度的因子主要是体重和温度G体重与代谢率的关系可表示为:M=aW b9其中b值介于0.4 ~0.5之间G Bayne B.L.1983年给出23种双壳贝的b为0.44~1.099平均0.75G温度对代谢的影响可通过10值表示:10=(M2M1)10 (T2 T1)9双壳贝类的10值一般为1.0~2.59平均值约2.0(常亚青1992;Clark C.1980;Griffiths C.L.1987;Wilbur A.E.1989)G2.3排泄能与其他水生动物一样9贝类的排泄产物主要有氨\尿素\氨基酸等9其中氨占的比例最大9占总排泄量的70%或更多9其余部分因种类的不同所占比例不等(Carfoot T.~.1987;Griffitts C.L.1987)G关于贝类排氨的研究较多(Bayne B.L.1983)9一般采用次溴酸氧化法测定水中N~4N 的变化获得贝类的排氨率9然后根据1mg N~4N=20.05J(Elliott J.M.1976)换算为能量G由于贝类的排泄能在能量收支中占的比例很少9一般不超过10%9故在贝类能量学研究中经常被忽略(Carfoot T.~.1987;Criffiths C.L.1987)G 影响贝类排氨率的因子主要有贝类的体重及环境温度(Bayne B.L.和Newell R.C.1983)G王芳(1998)提出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排氨与体重\温度的关系为:N=aW b1e b2t G2.4排粪能排粪能是指贝类摄取的食物中未被利用而排出体外的粪便所含的能量G排粪能的测定方法中9直接收集贝类排出的粪便9烘干至恒重后9测其含能值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G贝类的同化率直接影响排粪能9饵料密度和质量又是影响贝类同化率的主要因素(~awkins A.J.S. 1986;Bayne B.L.1987;Jespersen~.1987;Peter J.1995)G因此9影响贝类排粪能的因素主要是饵料的05海洋水产研究第22卷浓度和质量O2.5生长和其他动物一样~贝类的生长主要表现为重量和长度的增加O 测定贝类生长常用到以下概念:毛生长率(K 1D 和净生长率(K 2D ~其中~K 1指生长量占摄食量的百分比(生态学中称为生态效率D ;K 2指生长量与吸收量的比(生态学中称为组织增长率D O 许多研究表明~双壳贝类K 1多介于2%~54%之间~K 2多介于3%~86%之间(Carfoot T .~.1987;Jespersen ~.1982;Navarro J .M .1982;Macdonald B .A .1988;Riisgard ~.U .1981D O贝类的生长能对于幼体只存在个体的增大~而对于成体~生长能还包括用于生殖的能量即生殖能O 贝类生殖能的测定一是通过实验室诱导排放直接计数精卵数量或从性腺重量及卵子数量换算;二是从贝类产卵前后的性腺重量间接推算O 相比较而言~后者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O3贝类能量学研究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学发展进入定量研究阶段~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及容纳量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如人们关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过程与物理~化学过程的耦合~关注海洋生物生产量与海洋容纳量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O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联系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能量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转化为各营养层次生物生产力~形成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产量~并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和产出及其动态产生影响O 因此~能量学研究是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和容纳量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而为研究海洋生物资源的交替机制和补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O贝类大多数生活于近海及内陆水域的浅水区~在近海生态系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该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O 贝类通过滤食作用摄取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同时通过排泄和排粪作用将代谢产物和废物排入海中~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和营养分布~而且对生物沉积具有重要的作用O 因此~研究贝类能量学对了解近海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具有很大的帮助O 贝类种群能量学研究不仅可以为贝类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可以为合理的进行贝类人工养殖布局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O参考文献王芳~张硕~董双林.1998.藻类浓度对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滤除率的影响.海洋科学~4:1~3王芳~董双林~张硕~等.1998.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呼吸和排泄的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8(2D :233~244常亚青~王子臣.1992.魁蚶耗氧率的初步研究.水产科学~12:1~6Bayne B .L .et al ..1987.Feeding and digestion by the mussel Mytilus edulis L .(Bivalvia :Mollusca D in mixtures of silt and algal cells at low con-centration .J .Exp .Mar .Bio .Ecol .~111:1~22Bayne B .L .et al ..1998.The physiology of suspension feeding by bivalve mollus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ymouth TROP~EE workshop ~J .Exp .Mar .Biol .Ecol .~219:1~19Bayne B .L .et al ..1983.Physiological energetics of marine mollusc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407~515Carfoot T .~..1987.Animal energetic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89~172Clark B .C .et al ..1990.Ecological energetic of mussels Choromytz s merzdzona zs under simulated intertidal rock pool condition ~J .Exp .Mar .Biol .Ecol .~137:63~77Crisp D .J .et al ..1985.Feeding by oyster larvae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energy budget and a comparison with mussel larvae ~J .Mar .Biol .As-soc .U .K .~65:759~783Elliott J .M ..1976.Energy losses in the waste products of brown trouts (Sa mo tr tta L .D ~J .Anim .Ecol .~45:561~580Gregory S .B .et al ..1998.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infaunal (Mya arenaria D and epifaunal (Placopecten magellanicus D bivalves to varia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 and guality of suspended particles I .Feeding activity and selection ~J .Exp .Mar .Biol .Ecol .~219:105~125Griffiths C .L .et al ..1987.Animal energetic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2~88~awkins A .J .S .et al ..1986.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balance between physiology mechanisms of feeding and digestion in ytz s ed zs ~Mar .Biol .~82:233~24015第3期王俊等:双壳贝类能量学及其研究进展25海洋水产研究第22卷Jespersen~.et al..1982.Bioenergetcs in veliger larvae of M ytzlus eculzs L.0phelia21(1):101~113Macdonald B.A.et al..1998.Physiological energetics of Japanese scallop Patznopecten yessoenszs larvae J.Exp.Mar.Biol.Ecol.20:155~170 Navarro J.M.et al..1982.Ingestion rate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and energy balance in M ytzlus chzlenszs in relation to body size and different algal concentration Mar.Biol.67:255~266Navarro J.M..1992.Nature sediment as a food source for the cockle celastocelma ecule:effects of variabl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on feeding di-gestion and the scope for groWth J.Exp.Mar.Biol.Ecol.156:69~87NeWell R.C.et al..1980.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f metabolic energy balance in marine invertebrates Adv.Mar.Biol.17:329~396 Peck L.S.et al..1987.A laboratory energy budget for the ormer Halzotzs tuZelculata L.J.Exp.Mar.Biol.Ecol.106:103~242Peter J.1995.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guantity and guality and absorption efficiency in sea scallop Placopecten magellanzcus J.Exp.Mar.Bi-ol.Ecol.189:123~142Riisgard~.U.et al..1981.Energy budget groWth and filtration rates in M ytzlus eculzs at different algal concentrations Mar.Biol.61:227~234 Sprung M..1984d.Physiological energetics of mussel larvae(M ytzlus eculzs)IV.Efficiency Mar.Ecol.Prog.Ser.18:179~186Vahl0.1998a.Energy transformation by the island scallop Chlamys islandica from70degree N.I.The age~specific energy budget and net groWth efficiency J.Exp.Mar.Biol.Ecol.53(2~3):281~296Whyter J.N.C.et al..1987.Assessment of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energy reserves in larvae of the scallop Patznopecten yessoenszs J.Exp.Mar.Biol.Ecol.113:113~124Wilbur A.E.et al..1989.Physiological energetics of the ribbed mussel Geukensza cemzssa(DillWyn)in response to increased temperature J.Exp.Mar.Biol.Ecol.131:161~170双壳贝类能量学及其研究进展作者:王俊, 唐启升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刊名:海洋水产研究英文刊名: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年,卷(期):2001,22(3)被引用次数:16次1.王芳;张硕;董双林藻类浓度对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滤除率的影响 19982.王芳;董双林;张硕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呼吸和排泄的研究 1998(02)3.常亚青;王子臣魁蚶耗氧率的初步研究 1992(12)4.Bayne B L Feeding and digestion by the mussel Mytilus edulis L. (Bivalvia:Mollusca) in mixtures of silt and algal cells at low concentration 1987(111)5.Bayne B L The physiology of suspension feeding by bivalve mollus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ymouth "TROPHEE” workshop 19986.Bayne B L Physiological energetics of marine molluscs 19837.Carfoot T H Animal energetics, Academic Press 19878.Clark B C Ecological energetic of mussels Choromytilus meridionalis under simulated intertidal rock pool condition 19909.risp D J Feeding by oyster larvae:the functional response,energy budget and a comparison with mussel larvae 198510.Elliott J M Energy losses in the waste products of brown trouts(Salmo trutta L.) 1976(45)11.Gregory S B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infaunal(Mya arenaria)and epifaunal(Placopecten magellanicus)bivalves to varia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 and quality of suspended particles I 199812.Griffiths C L Animal energetics,Academic Press 198713.Hawkins A J S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balance between physiology mechanisms of feeding and digestion in Mytilus edulis 198614.Jespersen H Bioenergetcs in veliger larvae of Mytilus edulis L 1982(01)15.MacDonald B A Physiological energetics of Japanese scallop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larvae 199816.Navarro J M Ingestion rate,assimilation efficiency and energy balance in Mytilus chilensis in relation to body size and different algal concentration 198217.Navarro J M Nature sediment as a food source for the cockle Cerastoderma edule:effects of variabl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on feeding,digestion and the scope for growth 199218.Newell R C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f metabolic energy balance in marine invertebrates 198019.Peck L S A laboratory energy budget for the ormer Haliotis tuberculata L 198720.Peter J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absorption efficiency in sea scallop Placopecten magellanicus 199521.Riisgard H U Energy budget,growth and filtration rates in Mytilus edulis at different algal concentrations 198122.Sprung M Physiological energetics of mussel larvae(Mytilus edulis)IV 1984(18)23.Vahl O Energy transformation by the island scallop Chlamys islandica from 70 degree N. I.The age~specific energy budget and net growth efficiency 1998(53)24.Whyter J N C Assessment of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energy reserves in larvae of the scallop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198725.Wilbur A E Physiological energetics of the ribbed mussel Geukensia demissa(Dillwyn)in response to increased temperature 1989(131)1.刘勇.施坤涛.张少华.原永党.LIU Yong.SHI Kuntao.ZHANG Shaohua.YUAN Yongdang双壳贝类呼吸代谢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南方水产2007,3(4)1.孙业勇中国血蛤(Hiatula chinensis)生理能量学和消化酶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2.杜美荣,方建光,毛玉泽,张继红,葛长字,蒋增杰,高亚平栉孔扇贝面盘幼虫和稚贝的滤水率昼夜节律[期刊论文]-渔业科学进展 2012(05)3.于宗赫,陈康,杨红生,刘保忠,邢坤,许强,张立斌海州湾前三岛海域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生长特征与养殖容量的评估[期刊论文]-海洋与湖沼 2010(04)4.高建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生理能量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5.黄洋,黄海立,李东,孙成波,刘志刚尖紫蛤体质量和海水温度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期刊论文]-热带生物学报 2013(01)6.柴雪良,张炯明,方军,陆荣茂,谢起浪,林志华,宁修仁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碳收支的研究[期刊论文]-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6(01)7.苏振霞污损生物对海水养殖贝类生长、繁殖和幼体附着影响[学位论文]博士 20078.颜冬池蝶蚌鱼蚌联养技术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9.沈烈书马氏珠母贝选育第三代的杂种优势、遗传变异和生理能量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10.章承军缢蛏补偿生长与能量收支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11.张许峰四种淡水贝摄食率和耗氧率的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12.徐海军淡水贝类作为水域环境的生态修复工具种的可行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13.于宗赫海州湾前三岛海域栉孔扇贝生态增养殖原理与关键技术[学位论文]博士 2009引用本文格式:王俊.唐启升双壳贝类能量学及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海洋水产研究 2001(3)。
双壳贝类育苗手册1
1.1.2 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本手册不是一部有关该学科的科学论文,它只是为读者提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 读者可从中了解双壳贝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在育苗生产中如何进行处理和管理的细 节。大量的事例包含了不同气候带条件下最常见的养殖种类,如太平洋牡蛎,美洲牡 蛎,欧洲平牡蛎,菲律宾蛤子,以及若干种扇贝。热带地区的双壳贝类养殖也包含其 中。这里所介绍的方法对于那些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价值稍次的种类也同样是适用的。 作者认为,双壳类育苗生产与其说是一门科学,莫如说是一门技艺,因为许多育苗场 在操作和管理中依靠的是熟练的技能和掌握的分寸。就此而言,经验丰富的育苗场管 理人员认为,许多有关生产细节的资料都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磅炸弹”。作者也 还考虑到育苗新手的需要,不仅介绍育苗中不同步骤是如何操作的,同时也介绍有关 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本手册中所论及的内容,无论对严格要求的实验性育苗室,还是 对商业性育苗场都一概适用。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双壳贝类育苗
实用手册
联合国 粮农组织 渔业技术
贝类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
贝类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为人类的美食之一,贝类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餐桌上。
与此同时,贝类养殖也是重要的渔业产业之一。
贝类养殖技术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增加贝类的产量和品质,也可以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贝类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贝类的生长与繁殖特征在贝类的生长与繁殖方面,不同种类的贝类有着不同的特征。
Methane seep mussel,也就是油泥贻贝,是深海自然生境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贝类。
研究表明,它们的繁殖受底物和水温的影响较大,通常在15℃-18℃的水温、它们以油泥为食,不但繁殖时间长而且重量也偏小。
而绿唇贻贝的生长和繁殖多受水温和浮游生物丰富度的影响,同时还和它们所处的生境有关,比如水深、含氧量等等。
二、贝类养殖技术的提高贝类的生长和繁殖情况是贝类养殖技术提高的基础。
对于贝类的养殖技术,许多研究机构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贝类的产量和品质。
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贝类养殖的方法是将贝类置于海湾的浮筏上,创造出薄膜浮筏贝养殖铺面式种植方式。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简化环境管控和贝类收集的过程,同时减少海底污染。
不过这种方法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浅海区的海浪和风暴易导致贝类死亡。
另外,获取更多的底物是促进贝类繁殖和生长的必备之道。
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开始研究在海底添加诱饵、人工矿山废料等对贝类生长的影响,效果十分显著。
此外,在贝类添加饲料的同时也可以考虑贝类的病状和状况。
三、面临的挑战尽管贝类养殖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贝类养殖在商业化进程中可以制造出大量高质量的贝类,然而其却也存在着一些环境和法律问题。
设施的污染和废物的增加很可能给海洋和近岸生态系统造成重大伤害。
四、总结贝类养殖技术的提高不仅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为人类食物提供的保证。
随着对贝类生态环境更为深层次、更为全面的认识,能够对贝类养殖技术进行更好的研究和提高。
同时,人类也应当积极保护海洋生态系统,避免过度消耗贝类资源并减少贝类养殖产生的危害性废物,确保贝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贝类养殖研究报告
贝类养殖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海鲜需求的增加,贝类养殖成为了一个具有潜力的养殖行业。
贝类养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还可以为渔民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
因此,本报告将对贝类养殖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2. 贝类养殖的概述2.1 贝类的种类•牡蛎•扇贝•蛤蜊•蛏子•文蛤2.2 贝类养殖的方法•漂浮式养殖:利用浮筏或浮框进行贝类养殖。
•悬浮式养殖:利用浮桶或浮筒将贝类悬挂在水中进行养殖。
•埋藏式养殖:将贝类种苗埋在沙滩或海床中进行养殖。
3. 贝类养殖的环境要求3.1 水质要求•pH值:6.5-8.5•盐度:25-35‰•温度:15-25摄氏度3.2 养殖场地要求•充足的阳光照射•丰富的海洋氧气供应•清洁的水体环境4. 贝类养殖的管理和疾病防控4.1 养殖管理•种苗选育•饲料供给•水质监测•疫病防控4.2 常见贝类疾病•贝类细菌性疾病•贝类病毒性疾病•贝类寄生虫疾病4.3 疾病防控措施•定期检查养殖环境•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加强对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指导5. 贝类养殖市场前景贝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贝类产品的销量不断增加。
同时,贝类产品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如贝类汤、贝类酱油等。
因此,贝类养殖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6. 结论贝类养殖是一个具有潜力和机遇的行业。
通过对贝类种类、养殖方法、环境要求、管理和疾病防控以及市场前景的探讨,可以为贝类养殖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
同时,为了保证养殖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技术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7%,42) 死亡由飘浮弧菌 ( (R 4,$#%"3"4 ) 所致
[% ]
; 海湾
扇贝幼虫面盘解体病是由鳗弧菌 ( (R ,431%..,#1’ ) 和溶藻
[ .] 酸弧菌 ( (R ,.3%4*./$%012 ) 引起的 ; +,,. 年 ( - , 月, 大连
金州区大李家乡养殖场筏养海湾扇贝突发大面积死亡是
广西沿海文蛤 ( !"#"$#%& ’"#"$#%& ) 大批死亡为副溶血
[ + - #] 弧菌 ( (%)#%* +,#,-,"’*./$%012 ) 引起 ; 江苏沿海文蛤大
批死亡 为 溶藻 弧 菌 ( (R ,.3%4*./$%012 ) 和 副 溶血 弧 菌所
[ 0 -& ] 致 ; +,,% 年 ’ - & 月山东莱州沿海海湾扇贝 ( 5#3*+"0$6
/ / 近十几年来, 我国双壳贝类养殖规模逐年扩大, 年产 量已位居世界首位, 随着高密度、 集约化、 工厂化生产的发 展, 以及养殖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 养殖病害已成为全世 界, 特别是我国贝类养殖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进入 #$ 世纪 ,$ 年代中期, 贝类病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 年统计, 中国海水双壳贝类养殖因病害损失已达 %$ 多亿元, , 受危害的养殖贝类品种主要有: 扇贝 (栉孔扇贝、 海湾扇贝) 、 牡蛎 (近江牡蛎、 长牡蛎) 、 珍珠贝 (大珠母贝、 合浦珠母贝) 、 文蛤、 缢蛏、 泥蚶等。 病原生物学调查已发现的有类立克次氏体、 细菌、 敌 害和病毒等。从现有资料可知, 大多数养殖贝类死亡都是 由微生物病原体以及养殖环境恶化引起, 特别是一些长期 存在的或呈周期性暴发的流行性疾病更是如此。目前, 我 国养殖贝类病害的研究相对其养殖业的发展还处在严重 滞后状态; 因此, 预防与控制养殖双壳贝类病害的发生, 加 强贝类微生物性疾病和养殖环境的优化的研究, 已经成为 当前贝类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综述了近 年来养殖双壳贝类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期为今后 我国贝类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 #
/ 王兴强
#%
/ 马/ 甡 / 阎斌伦
+
#
( +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水养殖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0; # 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连云港/ ###$$&)
摘/ 要: 由于疾病导致的双壳 贝类死亡, 每年都造成重大损失, 成为贝类养殖 产业发展 的重要制约 因素。本文系 统阐 述了几种主要养殖贝类的流行病及其病原, 并提出贝类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防治措施。 关键词: 双壳贝类; 流行病学; 研 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1/ / / 文章编号/ +$$. - ..0+ (#$$. ) $0 - ++$ - $’
近十几年来我国双壳贝类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年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工厂化生产的发展以及养殖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养殖病害已成为全世界特别是我国贝类养殖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 +$
安徽农学通报, 1 B3@> 1K:>R *?>R !@AAR #$$., +0 (0 ) : ++$ - ++0
双 壳 贝 类 的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进 展 及 其 可 持 续 发 展 养 殖 措 施 叶建生
[ (] 黑美人弧菌 ( (R 4%3#%+ 1.0-#%$17*) 所引起的 ; 大连近海的
海湾扇贝养殖 群体发生流 行病, 是由哈氏 弧菌 ( (R -,#6 8"/% ) 所引起的
[, ]
; 液化沙雷杆菌 ( 9 .%:1";,0%"42) 是引起海
南三亚安游海区大珠母贝 ( <%40$,7, ’,&%’, ) 幼苗患病, 并
?A7O , 95C;4:, P47: 95C;4:, 7:4 E4C?:>84E 7BE ;34 P:9K:4CC 9B C;@E>4C 9< E>C47C4C >B :4?4B; 547:C >C >B;:9E@?4ER =9:49H4:, ;34 P7P4: P@;C <9:S7:E C9O4 E4H4A9PO4B;7A O47C@:4C ;9 P:4H4B; ;34 E>C47C4CR B’5 C-+"(: 8>H7AH4C ; 4P>T99;>9A9K5;7EH7B?4C;C@C;7>B78A4 E4H4A9PO4B;
[ +$ ] 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江苏无锡养蚌区的流行
病进行了研究, 分离到 “帆蚌点状产气单胞菌” ( 5"#*’*4,2
[ ++ ] +140$,$, -/#%*+2," C@8 CPR B9H) 。而后, 有学者分离得到
嗜水气单胞菌 ( 5’"#*’*4,2 -#7#’( )% *’(’$+&, -. /0)1--2)-3-45 $%" 6’$(7+’( -. 87(2$)%$93’ :’#’3-0;’%2$3 <+’’")%4 )% <)#$3#’(
# =’ >)$%(,’%4 +, / ?$ %4 @)%4A)$ %4# % / 6$ 8,’% + / = $% <)%37% # / ( + 234 "45 6789:7;9:5 9< =7:>?@A;@:4,=>B>C;:5 9< DE@?7;>9B , F?47B GB>H4:C>;5 9< I3>B7, J>BKE79 #%%$$0,I3>B7; # L>7BKC@ "45 6789:7;9:5 9< =7:>B4 !>9;4?3B9A9K5,)@7M >37> NBC;>;@;4 9< 24?3B9A9K5, 6>7B5@BK7BK ###$$& , I3>B7) !9(2+$&2: 234 :47:4E 8>H7AH4C E>C47C4C 37H4 O7E4 7K:47; E7O7K4 4H4:5 547:,7BE >; 37C 84?9O4 7 :4C;:>?;>H4 <7?;9: >B ;34 E4M H4A9PO4B; 9< 7Q@7?@A;@:4 >B I3>B7R NB ;3>C P7P4:,C4H4:7A E>C47C4C 7BE P7;39K4BC 9< :47:4E 8>H7AH4C ,>B?A@E>BK C?7AA9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