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

合集下载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3、特殊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例如:泄泻 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 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 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十四经穴既有各自的分经主治 规律,同时又在某些主治上有共同点。 2、分部主治规律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 类病证。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的部位密切相关。
六、俞 穴 1、定义: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又称 为 “背俞穴”。 2、分布特点:五脏六腑各1个背俞穴,均位于足太阳膀 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处部 位相近。 3、背俞穴的作用 ① 用于诊断 :《灵枢· 背俞》:“则欲得而验之,按其 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五脏有病常在背 俞穴上出现反应,按压背俞穴可以协助诊断。 ② 用于治疗 :背俞穴对于五脏病针刺具有直接作用 。 背俞穴不但可治与脏腑有关的疾病,还可治疗与本 脏腑有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病。如肝俞既能治 肝病,又治目疾(肝开窍于目)、筋脉挛急(肝主 筋,肝藏血);背俞穴可单用,亦可配募穴,叫俞 募配穴法。
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4、参照动植物命名 5、借助建筑物命名 6、结合中医理论命名 例如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 例如治疗面瘫的牵正穴 例如日月穴、合谷穴 例如鱼际穴、攒竹穴 例如天井穴、地仓穴 例如阴陵泉、阳陵泉
清代程扶生《医经理解》 经曰“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谓经气会于合穴,如水之行, 而会于溪谷也,海言其所归也,渊泉言其深也,狭者为沟渎, 浅者为池渚,市府言其所聚也,道里言其由也,室舍言其所居 也,门户言其所出入也,尊者为阙堂,要会者为关梁,丘陵言 其骨肉之高起者也,髎言其骨之空阔也,俞言其气之转输也, 天言乎其上,地言乎其下。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近部取穴应用广泛,意在就近调整经络、脏 腑、器官的阴阳气血,使之平衡。还结合神 经分布进行选穴。如:脏腑有病选取有关节 段的夹脊穴。也是近部取穴。
2 远部取穴: 远部取穴是穴位远距离的治疗作用。一般以 肘、膝、头部穴位为主。具体应用时有本经 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 本经取穴:当疾病的脏腑、器官的经属确定 后,即可选用本经的穴位。 如:肺病:太渊、鱼际。 脾病:太 白、三阴交。急性腰痛:人中。
腧 穴 的 特 性
7 敏感性: 每一个穴位的感应和治疗作用,有其最佳的 效应期,如一个穴位反复应用,易造成敏感 性降低和产生适应,所以相同治疗作用的穴 位交替使用,以保证疗效。




1 近部取穴: 穴位的局部治疗作用是穴位主治的共性,即在发病 的脏腑、器官、肢体的部位,就近取穴进行治疗。 如:胃病:中脘,梁门。 肾病:肾俞,志室。 肩痛:肩髃,臑俞。 膝痛:膝关,膝眼。 眼病:睛明,瞳子髎。 鼻病:迎香,巨髎。 耳病:耳门。翳风。 面颊:颧髎,颊车。 齿痛:大迎,承浆,地仓。 头痛:百会、头维、印堂、风池。
4 痛点取穴:是以痛为腧,是取穴常用的一 种方法。适用于人体体表的各个部位,内脏 和深层疾患以及慢性病。痛点取穴即是阿是 穴。




配穴方法是在经穴主治和选穴原则基础上, 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选用有协同作用的两 个以上穴位,加以配伍运用的方法。它比经 穴主治和选穴原则更深刻、更具体。
1 前、后配穴法:(前、后对应平衡法)。 《灵枢.官针》中称“偶刺”。应用时先在 腹部探明痛点,然后向腰背部划一平行线, 直对痛点,前后对应,前:胸腹,后:腰背。 类似俞募配穴法,但不限俞穴,募穴。 如:胃痛:腹部梁门,背部胃仓。 腰痛:在前面腹部取与腰痛点对应位置,用 揉法,至热力自腹部深透至腰部患处,腰痛 缓解,再治腰部,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第二章腧穴总论一、名词解释1.腧穴2. 经穴3.奇穴4.阿是穴5.特定穴6.五输穴7.原穴 8.络穴9.郄穴 10.下合穴11.背俞穴 12.募穴13.八会穴 14.八脉交会穴15.交会穴 16.自然标志定位法17.骨度分寸定位法 18.指寸定位法19.中指同身寸 20.拇指同身寸21.一夫法 22.活动标志二、填空1.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中记载经穴有_________个。

2.人体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3.腧穴的治疗作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是:本经腧穴能治_________病,表里经腧穴能治________;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________病。

5.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穴。

6._________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

7.常用腧穴定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简便取穴法。

8.骨度分寸中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是_______________寸。

9.骨度分寸中,天突至脐中是______________寸。

10.常用骨度分寸中,腋前纹头至腕横纹是______________寸。

11.根据骨度分寸,两乳头之间为_____寸,耳后两乳突之间________寸,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__________寸。

12.据骨度分寸,脐中至曲骨________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突________寸。

13.在体表标志取穴法中,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___________椎,髂嵴相当于第______椎。

14.腧穴的名称是历代医家以其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定的。

三、各项选择(一)单项选择1.《内经》一书论及穴名约为:A.160个B.140个C.180个D.200个E.以上均不是2.现有的经穴数目:A.360B.361C.362D.364E.3653.郄穴的数目是:A.12个B.8个C.15个D.16个E.以上均不是4.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A.《内经》B.《难经》C.《甲乙经》D.《千金方》E.《帛书》5.根据骨度分寸法除…外两者间距离均为9寸:A.两完骨间B.腋前纹头至肘横纹C.天突至歧骨D.两额角发际间E.歧骨至脐中6.“一夫法”是指:A.手指同身寸B.中指同身寸C.拇指同身寸D.横指同身寸E.以上都不是7.取列缺以何种取穴法比较正确:A.骨性标志B.折量法C.肌性标志法D.指量法E.动态标志法8.募穴的正确附加名称是:A.胃经募穴B.足阳明经募穴C.足阳明胃经募穴D.胃募穴E.以上都通用9.大椎的取穴法为:A.活动标志取穴法B.肌性标志取穴法C.骨度折量取穴法D.骨性标志取穴法E.简便取穴法10.阳白采用何种取穴法?A.骨度折量取穴法B.肌性标志取穴法C.骨性标志取穴法D.指寸法E.简便取穴法(二)多项选择1.采用骨性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A.阳陵泉B.下关C.廉泉D.内关E.攒竹2.采用活动标志取穴法的穴位有:A.劳宫B.少府C.听宫D.曲池E.环跳3.折量法与骨性标志取穴结合应用的穴位有:A.膏肓俞B.中府C.支沟D.肩井E.悬钟4.颊车的取穴法是:A.固定标志取穴法B.活动标志取穴法C.指寸法D.骨度分寸法E.简便取穴法5.三阴交的取穴法是:A.固定标志取穴法B.活动标志取穴法C.拇指同身寸法D.骨度分寸法E.简便取穴法6.下列可用简便取穴法的穴位有:A.足三里B.三阴交C.风市D.血海E.肾俞7.头维的取穴方法为:A.骨度折量法B.手指比量法C.固定标志取穴法D.肌性标志取穴法E.简便取穴法四、简述1.简述腧穴的分类及特点。

第二章腧穴总论

第二章腧穴总论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 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夫,扶的意思。《礼记》注: “辅四指曰扶”。
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 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 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需要
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称为活动标志。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
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 隆间出现二个凹陷,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
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 的凹陷中是穴;
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 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 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 的作用。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 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 热;
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 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 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节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除具有经穴的共 同的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 作用的腧穴。
由于它们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 的名称和含义,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 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 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 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 穴等。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于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所以又有“五行输”之称。
(二)原穴、络穴
1.原穴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于四肢部的腧穴,称原穴。十二经
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原气(元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
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的根本,它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中、下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
头身四肢。所以将三焦运行的原气,其中注留于四肢部位的腧穴称之为
原穴。“阴经以输为原”,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第四节 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定义
它是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这些腧穴在十四经穴中不仅在数
量上占有相当比例,而且在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种类有: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分述如下。
而“阿是”之称,却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三、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千金方》曰:“凡诸孔穴,名不
徒设,皆有深意。”它是历代医家以其所居的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
合自然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定的。了解腧穴命
名的含义,有助于记忆和掌握腧穴的定位和治疗作用。归纳起来,腧
穴命名的依据及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对十二井穴进行知热感度测定等,以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成为诊断疾病Βιβλιοθήκη 参考。第三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不但是疾病的反应点,而且是治疗的刺激点。针灸临床通过针刺、艾
灸等刺激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从而达到扶正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井 荥
输 经 合
水之源头 涓涓泉水
小溪流 江河 百川入海
经气所出之处 经气小且浅
经气从小到大,由浅入深 经气较大较深,畅通无阻 经气充盛,在此汇入脏腑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井 少商 商阳
荥 鱼际 二间
输 太渊 三間

经 经渠
合 尺泽 曲池
合谷
阳溪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⑸合穴—所入为合 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 于脏腑。 分布:肘膝关节附近 应用:脏腑病 《内经》合治内腑 《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 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
4、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⑴ 五输穴配五行: 井 荥 阳经 金 水 阴经 木 火 输 木 土 经 火 金 合 土 水
⑶输穴—所注为输—指经气灌注的地方 特点:经气渐盛 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后 应用:用于关节病变 《灵枢》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难经》输主体重节痛(脾土病)
⑷经穴—所行为经 特点:经气较盛较大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变 《灵枢》病变于音取之经 《难经》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
历兑
隐白 少沖 少泽 至阴
內庭
大都 少府 前谷 足通谷
陷谷
太白 神门 后溪 束骨
冲阳
解溪
商丘 灵道
足三里
阴陵泉 少海 小海 委中
腕骨 京骨
阳谷 昆仑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涌泉
中沖 关冲 足窍阴 大敦
然谷
劳宫 液門 侠溪 行间 中渚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复溜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部位.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在临床上要正确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要掌握好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等基本知识.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经外奇穴——简称“奇穴”阿是穴——“天应穴”“以痛为腧”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特点。

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

2、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

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3、特殊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如内关、天枢、合谷。

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关元、人中、至阴。

特定穴的意义1、五输穴——即指十二经脉分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

应用:脏腑病。

《难经.六十六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五输穴2、原穴、络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

应用:脏腑病、表里两经病症。

十二经原穴、络穴表“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俞为阳。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募为阴。

应用:各脏腑及相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

十二脏腑俞、募配穴表指人体全身脏、腑、气、血、筋、骨、髓、脉的精气聚汇的八个腧穴,分布于躯干部和四肢部。

应用:有关组织、脏腑的病症。

八会穴“郗”有空隙之意,是经气气穴汇集深入的部位。

应用:各经的急性病症。

十六郗穴表6、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经脉之气下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应用:“合治内腑。

”下合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以人体生理功能来命名 此类腧穴可分以下两类: (1)以一般生理功能 腹痛,泄泻,便秘 来命名:如承浆、承泣、 遗尿,疝气,遗精, 阳痿,月经不调 听会、劳宫、廉泉、关 经闭,崩漏,虚脱, 元等。 形体羸瘦(本穴 有强壮作用, (2)以气血脏腑功能 为保健要穴)。 来命名:如气海、血海、 神堂、魄户、魂门、意 舍、志室等
中脘 Zhōng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 定位 上4寸 所属经络 任脉 功能: 功能: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气海 Qìhǎi
定位:在下腹部, 定位 前正中线上,当脐 阴交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 定位 中下1.5寸 中线上,当脐下1寸 所属经络 所属经络 任脉 任脉 功能:温肾益精, 功能:温肾益精,调理 功能: 功能:月经不调, 冲任 经闭,崩漏,虚脱, 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 定位 形体羸瘦(本穴有 当脐下3寸 强壮作用,为保健 所属经络 任脉 功能: 要穴)。 功能: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
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 定位 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所属经络 足少阳胆经 主治:疏肝利胆,清热 主治 利湿,舒筋利节胁痛, 口苦,呕吐,半身不遂, 下肢痿痹,脚气,黄疸, 小儿惊风
期门
定位:位于胸部, 定位 当头直下,第6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4寸
定位: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 定位 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 所属经络肝经 所属经络 当肘尖尽处。 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 所属经络 主治: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主治胸胁胀痛、 主治 主治:胁痛,泄泻,症积等 主治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所属经络: 脾俞 胃背俞穴
胃痉挛,胰腺炎,糖尿病等
太冲 Tàichōng
定位: 定位:足背侧,当第1 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所属经络: 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 主治 :疏肝利胆,熄风 宁神,通经活络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腧穴命名的方法
2.象形法 假借其他事物外在的形象,直接描记
腧穴所在处各种组织的形状特征从而定出
名称,目的要把腧穴所在处的形状特点,
通过命名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来,给人
以深刻的印象。
象形法
“伏兔”穴是因其处有肌肉隆 起如俯伏着的兔子而得名 “攒竹”是由于两眉攒聚时形 如竹叶而得名
“曲垣”是因该处肩胛棘隆起
(二)腧穴命名的依据
5.以腧穴在生理、病理、治疗特性为依据 “水分”小肠分清别浊的分水岭
“风门”风气出入之处
“风府”风气入中之处 “光明”使目视光明
腧穴的命名
穴名与刺灸注意事项的联系
腧穴名称中含有“冲”、“迎”等 字样,其位置多在人体动脉搏动处,故 针刺时应注意避开动脉,以免误伤。如 大迎(面A)、人迎(颈总A)、冲阳( 足背A)、冲门(髂外A)等穴。
针 灸 学
腧穴总论
主要内容
腧穴的发展
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主治特点
腧穴的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腧穴的发展
腧穴的发展


定位 定名
定位 定名 归经
腧穴的发展
书名 《内经》 年代 公元前1-3世纪 作者 经穴数 约160
《甲乙经》
《铜人》 《针灸大成》

宋 明
皇甫谧
王唯一 杨继洲
特定穴——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 穴,称之为络穴,又称为“十五络 穴”。 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可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的病变。
十五络穴歌
肺络列缺偏大肠,脾络公孙胃丰隆, 小肠支正心通里,膀胱飞扬肾大钟, 心包内关三焦外,肝络蠡沟胆光明, 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二)原穴
1、定义:“原”即本原、原气的意思,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 根本。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 部位。 2、分布特点:分布于腕、踝部附近。 阴经:以输代原, 阳经:输后置原。
(三)络穴
1、含义:“络”有联络和散布的意思,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人 体共有十五络穴。 2、分布特点: 十二经各有一个络穴,均分布在四肢肘、 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 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 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一) 五输穴
1、定义: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 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穴”。 2、含义与分布特点: 井穴为脉气所出,如水之源头。分布于指、趾末端; 荥穴,脉气稍大,如水之小流。分布于掌(跖)指 (趾)关节之前; 输穴,脉气渐盛,如水流灌注。分布于掌(跖)指 (趾)关节之后,或腕、踝关节附近; 经穴,脉气更盛,如水之长流。分布于前臂、胫部; 合穴,脉气汇集充盛,如水流汇合。分布于肘、膝关 节附近。
胸腹部: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寸。 两乳头(锁骨中线)之间 8寸。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3寸。 肩胛骨下角相当第七胸椎。 髂嵴相当第四腰椎。
上肢部: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2寸。
(十)交会穴
1、含义:交会穴,即两经或数经相交 会的腧穴。 2、分布特点: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五、掌握腧穴定位法
腧穴定位法有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 度折量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简便取 穴法四种。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 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常用有两种。 1、固定的标志,指以各部位骨节、肌肉所形 成的突起、凹陷,以及五官、发际、指(趾) 甲、乳头、肚脐等固定不移的标志,用于腧 穴定位的方法。 2、活动标志,指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 才会使关节、肌肉、肌腱等出现空隙、凹陷、 皱纹、尖端等标志,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3、指寸定位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以患者手指为标准, 进行测量定穴的方法。一般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 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 之间定为一寸。可用于四肢直寸和背部横寸取穴。 2)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横度定为一寸。这种 方法适用于四肢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法:是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 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定为三寸。此法多用于 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4、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法。
腧穴总论
一、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 称为“经穴”。 特点:有穴名、定位、归经。 2、奇穴:指即有一定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 未归入到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称“奇穴”又称“经 外奇穴”。 特点:有穴名、定位、无归经。 3、阿是穴:“阿”有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 会“阿”的一声,故名“阿是”。 特点:无穴名、无定位、无归经。
四、特定穴
1、五输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 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 合称“五输穴”。
井 多位于手足之端 荥 输 经 多位于掌指或跖趾 关节之前 多位于掌指或跖趾 关节之后 多位于腕踝关节以 上 喻作水的源头 喻作水流尚微,由浅 注深 喻作水流由小而大 喻作水流变大,畅通 无阻 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 海 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 井” 向刚出的泉水微微而流。即 “所溜为荥” 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即“所注为输” 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 即“所行为经” 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 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1.腧穴(1)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它既是疾病的反映点,又是针灸等疗法施术的部位。

腧:如水流“传输”、“灌注”之意。

(2)要点分析①把疾病反映(输注)于体表的一定部位;②把针或灸等的感应“传输”到病所;③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传输的部位。

(3)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是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4)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无定位阶段,以痛为输;②第二阶段:定位定名阶段;③第三阶段:完善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160→349→354→359→361(5)分类①十四经穴——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特点:有名称,有固定位置,有归经,有主治规律。

能反映各经及所属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

②奇穴——凡十四经穴以外,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特点:有名称,有固定位置,但无归经,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治疗效果(亦称经验用穴,如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但主治单纯,无系统规律可言。

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

分布:部分在十四经脉路线上,如胆囊穴、阑尾穴;大部分在十四经外的体表各部,无规律;一穴多处,如“十宣穴”,在10个指头尖上,“四花穴”,在胆俞和膈俞上,“四关穴”,在合谷和太冲穴上,“十二井穴”,在十二经之井穴上,“四神聪”等等。

③阿是穴——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情有关的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

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归经,无主治规律,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的初级阶段。

(6)主治特点①近治作用——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

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举例: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均能治胃痛;膝关节周围的鹤顶、膝眼等奇穴均能治膝关节疼痛;阿是穴均能治所在部位局部的病痛。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人体体表解部标志可分为: 固定的标志 活动的标志

天柱慈善大学堂
1.固定的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 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 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 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
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 定阳陵泉;
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定三阴交;


腧穴总论


广西天柱慈善志愿者协会

主讲:黄剑平医师
天柱慈善大学堂

腧穴总论
1.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入体表的特
殊部位。 人体能量流注的驿站。

天柱慈善大学堂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 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天柱慈善大学堂
学会分辨三种穴位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一 定的规律性。现将腧穴的主治特点及规律 分述如下:

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调节身体能量
天柱慈善大学堂
一.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
特点。 凡是腧穴均能治疗该所在部位局部及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天柱慈善大学堂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 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

腧穴总论

腧穴总论

3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 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 为标准,其余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并拢名曰“一夫”;用横指 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 法”。
3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总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刘爱珍
2008.9
❖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腧穴”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 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 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 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四)简便定位法
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法。 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 肢所触及处为风市。
3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Thanks!
2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三节 特定穴
(五)下合穴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之, 又称“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 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 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2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三节 特定穴
(六)八会穴
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咽喉病、热病
1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
❖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 腧穴的主治规律
足三阳经
经名 足阳明经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
手三阴经 经名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经名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前头、面、眼、鼻、口齿病 侧头、耳、胁肋病 后头、项、肩胛病 耳病、眼 病 主治 咽喉病、热病 胃病 肺、咽喉病 心病 神志病 主治 胸部病
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
足三阳经 经名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前头、面、(眼、)口齿、喉,胃肠病 侧头、耳、胁肋、胆肝病 后头、项、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神志病、 热病、眼 病

经文释义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做自然界 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 不同作用。 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 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 经气所注,象水流有浅入深,称为“输”; 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 经气充盈,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 合入海,称为“合”。
原穴的作用
原穴与所属脏腑有密切的关系,常用于诊断、 治疗相应的脏腑病及经脉病证。 诊断作用 治疗作用

原穴的诊断作用

原文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 害矣。” 五脏发生病变时,就会在相应的原穴上出现异常反 应(压痛、敏感、电阻改变、温度改变等),诊察 原穴的反应变化,结合其他临床体征,即可推断脏 腑的病情。
胃 胆 膀胱
关元
中脘 日月 中极




足厥阴 足厥阴 足少阳
足少阳 任 脉
单穴的6个募穴均在任脉上。
募 穴的治疗作用
募穴可治疗相关脏腑病证。 原文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 属阳之六腑病证常取阴位之募穴治疗的方法 募穴还常与相应的背俞穴配伍,用以治疗相 应脏腑的病证。称为“俞募配穴”

八会穴

定义 人体气、血、筋、脉、骨、 髓、脏、腑精气聚会的八 个腧穴。
八 会 脏 会 腑 会 气 会 血 会 筋 会 脉 会 骨 会 髓 会
穴 章 中 膻 膈
名 门 脘 中 俞

治疗作用 治疗有关的组织、脏腑的 病症
阳陵泉 太 渊 大 杼 绝 骨
八脉交会穴
定义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 首见于《针经指南》——“窦氏八穴” 分布部位 腕踝关节上下
腧穴理

分类 十四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十四经穴


定义 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它们是腧穴 的主要部分,又简称“经穴”。 特点 有定名、定位、归经
经外奇穴
定义 指既有明确位置,多有固定穴名,但尚未归入十四 经系统中的经验有效穴。又简称“奇穴”、“经外 穴”。 特点 有定名、定位,无归经


头部直寸

头部横寸

胸腹部分寸

标志 胸骨角——平第二肋
背部分寸


横寸
两肩胛骨内侧缘——6寸


直寸
第七颈椎 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 第七胸椎棘突下 两髂嵴高点连线——平第 四腰椎棘突下

上肢直寸

下肢直寸
手指比量法

中指同身寸
拇指横寸来自四指横寸(一夫法)子午流注针法
以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 运用天干地支配合脏腑 按时间取穴的方法 子午流注针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择时选穴治疗 疾病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原 穴



定义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灵枢· 九针十二原》 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即气海) 分布特点 十二原穴都分布在腕、关节附近 阴经,以输为原 阳经在输穴之后,井、荥、输、“原”、经、合
腧穴的作用 诊断——反应病症、协助诊断 治疗——接受治疗、防治疾病

腧穴主治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
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所有腧穴均能治疗腧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 器官病症。

远治作用
是十四经腧穴的主治规律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则不仅能治局部 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 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 全身的作用
交会穴
定义 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 分布部位 多位于头面、躯干部。 治疗作用 治疗所交会经脉病证的作用。 例——三阴交、关元

腧穴定位法
体表标志法 骨度分寸法 手指比量法

体表标志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骨度分寸法
骨度法 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 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募 穴
定义 脏腑经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 分布部位 1分布于胸腹部,与体内相关脏腑的位置相对应 2除少数分布于本经外,大多位于其它经脉上,单穴 或双穴不一

募 穴
脏 募穴 所在经脉 腑 募穴 所在经脉

心包
中府
膻中
手太阴
任 脉
大肠
三焦
天枢
石门
足阳明
任 脉

脾 肝 肾
巨阙
章门 期门 京门


小肠
原穴的治疗作用

原文
原气通过三焦布散于原穴,故针灸原穴能通达三焦 原气,具有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所以当脏腑经络 发生病变时,可选其相应的原穴,发挥其扶助正气, 抗御外邪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弱,经气运行 无力等病证。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络 穴
定义 络脉由经脉别出之处的腧穴 十五络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加上任之大络、督之大络、脾之大 络,共15个络穴 分布特点 十二经的络脉表里相通,各有1个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 以下,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 络大包穴位于胸胁。

络穴的治疗作用
治疗络脉病证 治疗本经病证和表里经病证 与原穴相配 “原络配穴”——主客配穴 取本经原穴,配表里经络穴

郄 穴



定义 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 十六郄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 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共计16个郄穴。 分布部位 肘膝关节以下,梁丘除外


头面躯干部的腧穴,大多以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部的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既有近治 作用,也有远治作用。“越远越远”
只要熟悉经脉的循行,就能把握腧穴作用的范围

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作用与其分布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其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 十四经穴主治规律——越近越近,越远越远 头、面、颈项——近治作用 胸腹部——相应脏腑 背腰部——局部病证、脏腑,下肢 四肢部肘膝以上——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局部病证、头面五官、体内脏腑, 发热、神志等全身疾患
十四经中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 为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下合穴 郄穴 八脉交会穴
肘 膝 关 节 以 下

背俞穴 募穴
躯干部

八会穴 交会穴
周身
五输穴
定义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重要腧穴,井、荥、 输、经、合 分布特点 从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 膝部位排列(与经络学标本根结理论相一致) 每经5穴,十二经共有60穴。 始见于《灵枢· 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如为合”
临床实践证明: 腧穴的主治作用是与腧穴的部位是密切相关的
头面躯干部腧穴 (头面、颈项、胸腹、腰背) ——越近越近 四肢部腧穴 (肘膝关节以上和以下) ——越远越远

详见十四经腧穴分部主治图表
腧穴的治疗作用及规律 经脉的循行

密切相关
只要熟悉经脉的循行 就能把握腧穴作用的范围。
特定穴
五输穴的治疗作用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 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 临床应用 按五输穴主病而应用 配属五行而用 (补母泻子与子午流注)
五输穴主病应用


原文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难经· 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 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目前临床应用 井穴——神志病、高热 荥穴——热证 输穴——关节病变、有关脏腑病证 经穴——喘咳等肺病 合穴——体内脏腑病证

特殊作用
在特定穴中有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 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作用,而且还有独特的 主治内容。 部分腧穴具有相对特异性 具有良性双向调整作用的腧穴

腧穴的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十四经腧穴的主治以分经为基础,凡是属于 同一经脉的腧穴,其主治均有其共同之处。

八脉交会穴

公孙通冲脉 内关通阴维 后溪通督脉 申脉通阳蹻脉 足临泣通带脉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照海通阴蹻脉
合于心、胸、胃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作用
单独使用 治疗本经(正经)的病证 治疗所通奇经的病证 配合使用——上下相配 治疗奇经相通部位的病证
配属五行而用


十二经五输穴都具有五行属性 阴井木,阳井金 根据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 结合脏腑的五行关系,《难经》提出了“虚则补其 母,实则泻其子”的选取适当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 法 实证——泻本经子穴,或子经子穴 本经补母泻子法 虚证——补本经母穴,或母经母穴 异经补母泻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