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赏析简答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课外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③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上报:古今异义,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今异义,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③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今异义,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⑤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今异义,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名词作动词,做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今异义,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⑨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今异义,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判断句,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③胥怨者,民也:判断句名词作动词,......者,......也表判断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于朝廷”作状语后置⑤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作状语后置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⑦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怨谤”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动词,修养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同“辩”,分辩。
⑪【重念】又想。
⑫【视遇】看待,对待。
⑬【反复】指书信往返。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②:昨日蒙教③,窃④以为与君实⑤游处⑥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⑦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⑧。
虽欲强聒⑨,终必不蒙见察⑩,故略上报(11),不复一一自辨(12)。
重念(13)蒙君实视遇厚(14),于反覆不宜卤莽(15),故今具道所以(16),冀君实或见恕也(17)。
盖(18)儒者(19)所争,尤在于名实(20)。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1)。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22),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3),以致天下怨谤(24)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2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6),以授之于有司(27),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2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29),难壬人(30),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3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33)、同俗自媚于众(34)为善。
上乃欲变此(3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36)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7)?盘庚之迁(38),胥怨者民也(39),非特(40)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1);度义而后动(42),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3)。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44)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45),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46),守前所为(47)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8)。
无由(49)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50)。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都异常严重的时代。
1070年,王安石做宰相,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张,实行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他曾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王安石罢新法,恢复旧制。
这封信,就是王安石对他的答复。
谏议,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出谋献策的官。
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
②〔某启〕写信人陈述以下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简答【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
③【蒙教】。
蒙,。
④【游处(chǔ)】。
⑤【每】。
⑥【所操之术】。
操,。
术,。
⑦【强聒(guō)】。
聒,。
⑧【不蒙见察】。
⑨【故略上报】。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
⑪【重念】。
⑫【视遇】。
⑬【反复】。
⑭【卤莽】。
卤,。
⑮【具道所以】。
⑯【尤在于名实】。
⑰【天下之理得矣】。
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
⑲【以谓】。
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人主,。
㉑【不为】。
㉒【举】。
㉓【辟邪说,难(nàn)壬人】。
辟,。
难,。
壬人,。
㉔【前】。
㉕【苟且】。
㉖【非一日】。
㉗【恤】。
㉘【同俗自媚于众】。
㉙【汹汹然】。
㉚【盘庚之迁】。
㉛【胥怨】。
㉜【非特】。
㉝【度(dù)】。
㉞【度(duó)义而后动】。
义,。
㉟【是】。
㊱【可悔】。
㊲【膏泽斯民】。
㊳【不事事】。
前一个“事”是动词,。
㊴【知】。
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
不任,。
区区,。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故今具道所以: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以膏泽..斯民: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⑤故今具道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⑨以致..天下怨谤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惹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那么以谓:授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惹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沉亲密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单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如今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
如今您来信誉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进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承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那么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进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鞭挞荒唐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故今具道所以: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以膏泽..斯民: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⑤故今具道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⑨以致..天下怨谤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③胥怨者,民也: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⑤受命于人主: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⑦至于怨诽之多: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见.渔人,乃大惊:③于是人朝见.威王: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⑥风吹草低见.牛羊: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诌忌修.八尺有余: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②以.授之于有司: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未能助上大有为.:⑤守前所为.而已:⑥邯郸为.郡: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5、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6、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答司马谏议书》课下注释【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课下注释【部编版必修下册】【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同“辩”,分辩。
⑪【重念】又想。
⑫【视遇】看待,对待。
⑬【反复】指书信往返。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对照翻译:某启:鄙人王安石请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重点句翻译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
【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③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上报:古今异义,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今异义,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③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今异义,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⑤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今异义,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名词作动词,做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今异义,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⑨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今异义,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判断句,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③胥怨者,民也:判断句名词作动词,......者,......也表判断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于朝廷”作状语后置⑤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作状语后置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⑦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怨谤”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动词,修养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三)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同“辩”,分辩。
⑪【重念】又想。
⑫【视遇】看待,对待。
⑬【反复】指书信往返。
⑭【卤莽】粗疏草率。
卤,同“鲁”。
⑮【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⑯【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⑰【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求。
⑲【以谓】以为,认为。
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人主,君主。
㉑【不为】不能算是。
㉒【举】施行。
㉓【辟邪说,难(nàn)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
辟,批驳。
难,排斥。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
㉔【前】预先。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5、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6、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7、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8、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9、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0、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1、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参考答案】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我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
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长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单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情况,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故今具道所以: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以膏泽..斯民: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⑤故今具道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⑨以致..天下怨谤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③胥怨者,民也: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⑤受命于人主: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⑦至于怨诽之多: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见.渔人,乃大惊:③于是人朝见.威王: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⑥风吹草低见.牛羊: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诌忌修.八尺有余: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②以.授之于有司: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未能助上大有为.:⑤守前所为.而已:⑥邯郸为.郡: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5、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6、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故今具道所以: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以膏泽..斯民: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⑤故今具道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⑨以致..天下怨谤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③胥怨者,民也: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⑤受命于人主: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⑦至于怨诽之多: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见.渔人,乃大惊:③于是人朝见.威王: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⑥风吹草低见.牛羊: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诌忌修.八尺有余: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②以.授之于有司: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未能助上大有为.:⑤守前所为.而已:⑥邯郸为.郡: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5、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6、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选择、简答【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③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上报:古今异义,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今异义,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③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今异义,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⑤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今异义,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名词作动词,做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今异义,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⑨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今异义,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判断句,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③胥怨者,民也:判断句名词作动词,......者,......也表判断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于朝廷”作状语后置⑤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作状语后置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⑦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怨谤”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动词,修养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二、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B、故今具道.所以道:说C、辟.邪说,难壬人辟:批驳D、则非某之所敢知.知:明白【解析】D。
《答司马谏议书》简答题【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简答题【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课内简答题: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答: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答:“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答: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就一定错了。
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
4、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
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答: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5、本文是驳论。
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答: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6、作者是如何驳论的?答: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
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
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7、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答: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赏析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
③【蒙教】。
蒙,。
④【游处(chǔ)】。
⑤【每】。
⑥【所操之术】。
操,。
术,。
⑦【强聒(guō)】。
聒,。
⑧【不蒙见察】。
⑨【故略上报】。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
⑪【重念】。
⑫【视遇】。
⑬【反复】。
⑭【卤莽】。
卤,。
⑮【具道所以】。
⑯【尤在于名实】。
⑰【天下之理得矣】。
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
⑲【以谓】。
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人主,。
㉑【不为】。
㉒【举】。
㉓【辟邪说,难(nàn)壬人】。
辟,。
难,。
壬人,。
㉔【前】。
㉕【苟且】。
㉖【非一日】。
㉗【恤】。
㉘【同俗自媚于众】。
㉙【汹汹然】。
㉚【盘庚之迁】。
㉛【胥怨】。
㉜【非特】。
㉝【度(dù)】。
㉞【度(duó)义而后动】。
义,。
㉟【是】。
㊱【可悔】。
㊲【膏泽斯民】。
㊳【不事事】。
前一个“事”是动词,。
㊴【知】。
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
不任,。
区区,。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故今具道所以: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以膏泽..斯民: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⑤故今具道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⑨以致..天下怨谤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③胥怨者,民也: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⑤受命于人主: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⑦至于怨诽之多:4、一词多义: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见.渔人,乃大惊:③于是人朝见.威王: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⑥风吹草低见.牛羊: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诌忌修.八尺有余: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②以.授之于有司: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未能助上大有为.:⑤守前所为.而已:⑥邯郸为.郡:三、重点文言语句翻译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5、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6、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7、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8、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9、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0、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1、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四、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B、故今具道.所以道:说C、辟.邪说,难壬人辟:批驳D、则非某之所敢知.知:明白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社稷之臣也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致..天下怨谤也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交往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D.因自度.其曲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不宜卤莽.. B.于反覆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8、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虑,忧虑D.度.义而后动度:估量,考虑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一组是( )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④为天下理财⑤辟邪说,难壬人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11、下列句子编为四项,全都属于作者变法的反应的一项是 ( )①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②以致天下怨谤也③怨诽之多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⑥众何为而不汹汹然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⑤⑥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14、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本文中,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开始不屑于辩解,就没有回复。
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一种坚持改革的信心。
C、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15、下列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
B.文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C.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
D.“无由会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五、课内简答题: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3、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4、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
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5、本文是驳论。
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6、作者是如何驳论的?7、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8、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同“辩”,分辩。
⑪【重念】又想。
⑫【视遇】看待,对待。
⑬【反复】指书信往返。
⑭【卤莽】粗疏草率。
卤,同“鲁”。
⑮【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⑯【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⑰【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求。
⑲【以谓】以为,认为。
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人主,君主。
㉑【不为】不能算是。
㉒【举】施行。
㉓【辟邪说,难(nàn)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
辟,批驳。
难,排斥。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
㉔【前】预先。
㉕【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㉖【非一日】不是一天(的事)了。
㉗【恤】顾念,考虑。
㉘【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㉙【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