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党对精神文明建 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第10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 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 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10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是凝 聚和激励全国各族 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 标志。
第10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 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 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 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
第10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培育“四有”公民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 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 而艰巨的任务。
第10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10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 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决不含糊”: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 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 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 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述论
去 其糟粕 。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 马克 把 思主义基本原理 与 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 , 近代 以来的古今 对
中西文化 之争 作 了科 学的 总结 , 出了“ 提 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 的文化 , 并指 出 : 民族 的科 学的大众的文化 , “ 就是人 民大众 反 帝反封 建 的文化 , 是新 民主主义 的文化 , 就 就是 中华 民族 的新文化。 ” T毛 泽东在提 出新 民主主义的建 国纲领 之时 , [/ 10  ̄ 又指 出 :不但 要把 一个政 பைடு நூலகம்上 受压迫 、经济上受剥 削的 中 “ 国, 变为一 个政治 上 自由和经 济上繁荣 的 中国 , 而且 要把一 个被 旧文化统治 因而愚昧落后 的 中国 , 变为 一个 被新文化统 治 因而文明先进的 中国 。” 这一充满 时代精神 的文化观 , 豳 为
文 化 强 国论 坛
田国特色社 盆主义文 化建设硇 历史演进述论
谢 玉 亮, 玉青 杨
(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 义学院 , 阳 5 00 ) 贵 50 1
摘 要: 中国共产 党在 革命 、 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 史时期, 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 文化前进 方 向要求, 以建设和 弘扬 反映 民族精神和 时代 精神的新文化为 己任。在这 一过 程 中, 我们 党对 文化建 设规律 的认识 不断深化, 丰富和发展 了 马克思主义 的文 化建设理论 , 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 。 回顾和总结这 一历程, 于进 一步深化文化 走 对 体制改革 , 推进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大理论和 实践意义。 关键词 : 中国共产 党;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文化建设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 历史演进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 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 。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敌对 势力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 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 变。
改革深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日 益多样化,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价 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必然趋 于多样化。
共同理想为全国各族人民指 出了共同奋斗目标,代表了中国各 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团结 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凝聚力量。在 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这一共同理想, 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使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在同 一目标下团结起来,共同行动。 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我们战胜困难、 争取胜利的成功经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根本任务
• 第一,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 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 合要求。 • 第二,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 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三,培育“四有”公民,是我国文化建 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基本方针
(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的主要任务
• • • • (1)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 为核心内容
(一)社会主要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 义荣辱观。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育与社会164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杨予(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韶关512000)摘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文化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内容。
通过的对特色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的软实力,进而提升在国际上的地位。
我们要能够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坚持党的领导,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意识到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在传承优秀的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并且深入文化体制改革,进而为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策略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今的世界格局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前我们在经济上处于全球一体化的阶段,并且文化与当下的经济与政治等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因此在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不能忽略文化的建设,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凸显出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建设同样予以了相同的重视,这也是在新时期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决策。
通过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当前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精神需求,也能够更好地通过文化的建设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进而使之有效发挥教育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我们要能够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文化是聚集整个民族凝聚力的基础,通过大力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也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实力,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要能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并且能够坚持我国的道路方向不断前进。
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就是沿着马克思主义方向,能够让这种更加先进的思想成为引导我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力量。
我们要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让一些文化建设的步骤仅仅局限于书面上。
在当前社会中,我们正处于思想活跃、文化碰撞的时期,因此我们国家在发展中也不断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侵入的局面,当前在很多的外来文化中,一些文化是较为消极的,对于国人也会产生不当的影响,因此通过有效建设我国的特色文化,就能够让这种优秀的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中国在经济、政治飞速发展的同时,应当致力于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抵御外来文化殖民策略,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把中国建设成集经济、政治、文化于一身的综合性强国。
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对策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处于我国意识形态的思想核心,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根据我国国情以及时代背景,逐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准制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在中国色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和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通过实践的方式,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从而提升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水平和高度。
3.加强增强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我国应当把握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大教育投入,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升公民素质,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我国本土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我国实际入手,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行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降低文化全球化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造成的影响。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传统文化则会起到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时,应当坚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的原则,大力弘扬符合时代背景的传统文化,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试论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时代背景
试论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时代背景王淑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学院部队管理系,河北廊坊065000) 摘 要:不论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来讲,还是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趋势以及当前全球化潮流的挑战而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如何构建上,陈寅恪先生讲的 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的态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心理;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6)03-0058-03收稿日期:2005-12-20作者简介:王淑萍(1974-),女,山西夏县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学院部队管理系哲学教研室讲师,哲学硕士。
一、问题的引出从十五大到十六大,党的重要文件频频出现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并列使用。
这决不是文字上的游戏,而是有着新时代深刻的、丰富的意蕴。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虽然是包括文化理论的,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框架主要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而不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因而缺乏系统的文化理论。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经采取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框架来考察中国社会,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未再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导致我国理论界对于文化基本理论缺乏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对许多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楚。
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问题,无论是作为理论问题还是现实问题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特别是在世纪之交,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习惯、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方面的 分化和 西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的相关内容。
2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3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4明确提高国家软实力与文化整体实力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四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介绍
二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三是,梳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四,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 历史
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由包括政治、外交以及价值 观构成的精神力量,它在国家的意识形态特别 是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 而言的,它不同于军事、经济、科技等可以用 物质手段衡量的国家实力。“软实力”这个概 念,最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指现 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范社会文化生 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 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综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内容:
Δ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制度 Δ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制度 Δ关于发展文化产业制度 Δ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制度 Δ关于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制度 Δ关于加强传播体系建设制度 Δ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制度 Δ关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制度 Δ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度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 尚和合、求大同
2.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历史: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 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
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 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 一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第四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道路 1.文化和文化建设 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 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 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业、社会思想以 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 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1.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篇一:1.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题目】试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表现。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意义: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1 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篇二:1.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 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及全球华人的旗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自觉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2 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第一,可以带动就业。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上游劳动力。
第二,可以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作者:申坤来源:《桂海论丛》2018年第04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
从“道”与“器”相统一的角度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等“道”的层面的建设;二是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和文艺作品等“器”的层面的建设。
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以文载道,载“道路、理论、制度”之道,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框架;以文化人,以文艺之思想底蕴、精神力量、艺术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探索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途径;以文会友,以文化交流超越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冲突;以文辅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理论内涵;实践意义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4-0010-06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进入新阶段,而且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迎来重大创新。
其中,重大理论创新之一就是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
这不仅展现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最新理论成果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演进,而且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构架,更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答案要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A.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
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诚信是规范、制度、人品)为重点。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C.纪律建设。
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条件。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包括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这些功能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民族认同感、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结合当代社会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凝聚力。
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继续深化,促进全民族精神文化追求的共同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文化产业、软实力、人民需求、总结、展望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传承性,还融合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才能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和创新力,促进经济文化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只有具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声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实践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作者:常宗耀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常宗耀(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044)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文化价值的判断标准问题。
历史和现实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现代化的价值原则、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原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具有旺盛的生产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社会主义;人民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文化价值的判断标准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人们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错位和颠倒,就是判断标准的错位和颠倒。
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或判断标准问题呢?历史与现实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现代化的价值原则、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原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现代化的价值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所需求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化,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决定政治,从而也决定着文化。
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1](P663-6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括着经济和政治,同时也包含着文化的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化的形态。
在消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首先要完成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坚持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为根除封建糟粕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而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应当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并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和现代化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是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
主体性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在文化建设中,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主导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未来,要加强主体性和主导性,不断深化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对于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体性,主导性,关系,相互促进,实践探索,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凝聚全国人民共同价值观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民族认同感增强等方面,更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1.2 主体性和主导性的概念主体性和主导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经常被提及的两个重要概念。
主体性指的是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即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主体性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和主要对象。
主导性则是指文化建设的指导方向和主导力量,即党和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心得体_概述说明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心得体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文化建设被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育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创新发展与传承创新并重,并应对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本篇文章将着重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关键要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对策。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引言部分旨在介绍文章的背景和整体结构;接下来将详细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包括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意义以及实施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讨论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以及推动创新发展与传承创新并重;随后,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对策,包括国际影响力提升、媒体传播格局变革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管理和舆论引导等问题;最后,通过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成果,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并展望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篇文章旨在为读者全面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关键要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对策提供一个清晰而详尽的概述。
通过具体阐述每个部分的内容,希望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而有条理的论述框架,并从中得到一些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有益意见和启示。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推进。
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革命不是剥夺人们精神上的自由,恰恰相反,却是使人们由于过去旧民主制度所获得的那种个人优越感而感到快活。
浅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形 态 的文 化 ) 是一 定社 会 的 政治 和经济 的 反 映, 又给 予 伟 大影 响 和作用 于 一定 社 会 的政 治 和经 济 : 而经
济是 基 础, 治则 是经 济 的集 中的表 现 。” 政 …我们 党
维普资讯
第 2期 总 第 7期 20 0 2年 6月 南京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A T N V R IA I DCIALSN N I G (o i cec C A U I E ST TSME I N I A JN Sca S ine l
文 化 是社 会 历史 变 革 的有 力杠 杆 ,文 化建 设 在 社会 建 设 中具 有 重要 意 义 。在 当今 社会 ,文化 已经
是基 础 , 开放 性 是精 神 风貌 , 具体 体 现 在如 下 方 面 。 1 坚持 和巩 固马克 思主 义 的 指导 地 位 是建 设 先进 文化 的根 本 马克 思 主义 的指 导 是 我们 党 始终 代 表 先进 文 化 前 进方 向 的根 本 保证 ,也是 我 们文 化 先 进 性 的科学
v nc d c lur t Chi s aace sis s o r a te r tc la r ci a sg fc n e F o a e u t e wih ne e ch r t r tc i fg e t h o e ia nd p a tc i l ini a c . r m te a e o h o o n f te i h n ft e c mp ne to h
化 建设 构 成要 素 角度 和 社 会 主 义 的 制 度要 求 出发 , 者 从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建设 的 指 导 思 想 、 础 工 程 、 作 基 重要 内容 、 中心 环 节 、 竭 不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作者:黄振伊士国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04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性部署,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即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规律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4-0102-0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仅指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即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
这就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最根本的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执政党地位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
正如《决定》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1. 引言1.1 前言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加强主体性的意识,让每个个体都能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主导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规划,才能更好地指导文化建设的方向,确保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加强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措施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不断完善这些机制,才能更好地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2. 正文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文化竞争力,推动社会文明和民族精神风貌持续向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历史性、全局性、战略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思想建党、以文明引领、以文促学、以文涵养。
要加强和改进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发挥党的思想文化优势,提高党的文化创造力、凝聚力、传播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中国气派、人民性、时代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全面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终极使命,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2.2 主体性的重要性主体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他们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郭建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
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
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说过,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1]一个社会系统,主要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必然对政治、特别是文化发生重要影响,其后果必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二是信息化。
电子计算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模式。
如果说,农业时代以犁和手推磨为特征,工业时代以蒸汽机和发动机为特征,信息时代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交往的网络化和虚拟化,使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与沟通,是人类交往活动的一次伟大革命。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封闭的状态中都无法实现现代化。
而且,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再过从前那种孤立、封闭的社会生活也是不可能的。
现代世界信息系统每天跨越时空向不同的国度和地区传播林林总总的文化信息,不管你意识到与否,每天早晨人们睁开眼睛实际上面对的是整个世界。
现代信息系统几乎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都成为世界的一员。
三是市场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和文化建设中来。
为此,就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四是文化商业化。
以商业、娱乐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当前文[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化传播的重要特征。
比如磁带、光盘、卡通画,就具有可批量生产和复制生产进而广泛传播的特点。
再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米老鼠、唐老鸭、可口可乐、芭比娃娃,其文化符号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快餐符号和玩具符号的意义。
以标准化、大批量、可复制为特点的商业文化对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重大作用。
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三个方面应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
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
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
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
“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
”[1]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第四,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五,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从方法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
在坚持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人民性,离开了人民性和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发展失去活力,失去对象。
不仅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而且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
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
如何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五四以来围绕当代中国文化选择所展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
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动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回归传统,复兴儒学。
他们认为中国的出路就在于儒学的复兴,甚至认为二十一世纪就是儒学的世纪。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这是因为儒学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与皇权政治、小农经济相生相伴的,是同今天的工业文明在总体上尖锐冲突的。
儒学的整体结构随着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崩溃遭到破坏,是必然的。
儒家文化整体结构的破坏表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对现代社会发生作用已不可能,当然,其局部功能并未完全丧失。
也就是说,它在现代化建设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上的弊病与漏洞等原因,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的现象大量出现,而儒家文化则是重义、重诚信的。
这表明,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儒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具有一定的遏制效应和纠偏作用。
但这决不等于是重新回到重义轻利的老路上去。
因此,即不能看不到儒学的这种作用,也不能将其无限夸大。
不能一看到见利忘义,金钱万能,个人至上,就说还是要靠儒学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
主要的还是要靠健全法制,以及法律观念、契约观念、公平观念这些现代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就不可能对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的评估与准确的定位。
儒学不是什么万世适用的常道,农业文明的本质精神不可能成为重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