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考制度改革之比较

合集下载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选修中的必修。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选择题部分18.(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答案】D【点拨】联系中世纪欧洲的状况,我们可以知道,宗教改革前,教权大于皇权,甚至皇帝的权力需要经过教皇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

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而我们知道月亮的光辉胜不过太阳,而且依附与太阳;改革时,可以看出教权和皇权相对独立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依附与教权。

综合这些可以看出皇权上升,教权下降;所以D.19.(2009年上海高考16题)“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答案】C【点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20.(2010高考安徽文综19题)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答案】C【点拨】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对中日韩高校招生制度的比较思考

对中日韩高校招生制度的比较思考

二 三流的大学则是 “ 门前 冷落鞍马稀” 报名 者寥 寥无几 。 , 更
为 严 重 的 是 由招 生 考 试 制 度 引 发 了一 系 列 的 社 会 问 题 。社
会 各 界 对 招 生 考 试 制 度 极 为 不 满 , 高 考 为“ 试 地 狱 ” 称 考 。
通 过几 年的广 泛 调查研 究后 , 本 大学 入学 考试 制度 3 1
试、 复试 、 档 的 实 际 学 力 下 降 , 而 遭 到 了社 会 多 方 反 对 。 1 5 因 5年 9 3 1本 取 消 了 全 国 统 一 考 试 的 制 度 , 取 了各 大 学 单 独 招 生 采
的产物 , 而是在 一定的社会经 济、 治条件及传 统文化 因素 政 的制 约下逐渐形成 的结 果。在我 国特殊的传统 文化 因素的
定 》 明确规定 : , 正式取消 行政区域联 合招生 , 国高校实行 全
统 一 考 试 , 一 招 生 。此 后 , 国 高 校 招 生 考 试 制 度 虽 受 到 统 我 多 次 政 治 风 波 的 严 重 影 响 , 至 在 文 革 期 间 中 断 了 6年 , 甚 但
统一招生考试原则 却始终未变 。 革开放后 , 改 随着经济体 制
影 响 下 , 果 真 让 高 校 实 行 “ 进 ” 未 必 能 真 正 做 到 如 宽 ,
“ 出 ” 严 。
考试制 度。 各大学 自行命 题 , 试 , 优录取新生 。 学单独 考 择 大
招 生 考 试 制 度 实 行 几 年 后 , 些 问 题 逐 渐 暴 露 出 来 , 且 越 一 而 演 越 烈 。 如 各 校 生 源极 为 不 均 , 的 名 牌 大 学 出 现 “ 军 万 有 千 马争过 独木桥 ” 局面 , 且走 在“ 上” 都 是 高材生 , 的 而 桥 的 而

中日两国的教育对比

中日两国的教育对比

中日两国渊源极深,所以不妨在此对两国的历史考题稍作一比较。

中国的高考题中问到,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方战败,为此中方赔款几何,割地几许?而日本考题是怎样的呢?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的一道题:日本和中国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做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和中国开火,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方面?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

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

这样,就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

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

所以,我们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自然,学生的答案不必当真,但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历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中国则更多沉浸于过去的记忆中。

耻辱不该被遗忘,可我们更需要面向未来。

中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下,高考题都是“背多分”的题,答案焉能不是“背多分”的答案?又有几个学生会去想、敢去想将来如何如何?只听伟人说:“读史使人明智”没听说过“死记硬背使人明智”的,背出书呆子的倒是不少。

造成中国中学历史教育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现今教育体制、高考制度等都在其列。

这里仅就传统文化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影响发表个人看法。

古人信奉“学而优则仕”,那么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高中当然是一举成名的途径,但不唯一。

结交名流、攀龙附凤也是一种途径。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2)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2)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2)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篇二《中日英语教育比较及启示》摘要:中日两国的英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借鉴日本英语教育经验,对中国英语教育的改革进行反思,中国英语教育应突出实用性,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善英语教师培训机制。

关键词:中国;日本;英语教育;教育目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中日两国同是非英语国家,又是亚洲的邻国,二者同受东亚地区汉字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社会文化、教育方式、语言环境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因此,日本的英语教育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比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中日英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一)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艰难前行,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1.建国前英语教育的缓慢发展(1862-1919年)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开启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也开始了早期的英语教育。

他们创办教会学校,利用英语传播西方文化及宗教思想。

1862年,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建立了京师同文馆。

接着,又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创办新式学堂,讲授英语。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颁布《壬子学制》,明确指出:“在条件允许的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设外语课程。

”[1]此时的学生已具有相当高的英语能力,但受当时社会限制,其教学难免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2.建国后英语教育的停滞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秉承向苏联学习的方针政策,俄语成为当时外语学习的主要语言,英语教育陷入停滞期。

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高中必须设立一门外国语,如若有条件(如师资、教材等)宜设俄语,但若已授英语之班级,仍应继续授英语”[2]。

由此可见,英语只是作为不具备教授俄语条件时的补充。

到1952年,全国只保留了8个英语教学点。

1954年,教育部下达通知,初中将不再开设英语课。

60年代,中苏关系宣告破裂,国家对外语教育也作了政策性调整。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主观题专题强化训练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主观题专题强化训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85 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
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借鉴西方近代法律理念,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近代司法独立原则,仿 效西方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在审判机制上倾向于“四级三审制”。并且,首次把审判机关称之为法院。临 时政府明令各官署不论审理何种案件,一概不准体罚和刑讯逼供。“鞠狱当显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 口供”,“不准再用答、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训令中指出,“律师制度与司法独 立相辅为用,夙为文明各国所通行,现各处纷纷设立律师公会,尤应制定法律,悴资依据”,“大小诉务, 仿欧美之法,许律师代理,务为平允.・…设立专门机关掌管法官考试、视察、任免及陪审员、辩护士的 身份等事项,使得法官资格法定化。同时求法官一旦被任命,不因为法定的原因,不通过法定的程序, 不能随意被停职免职,“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体。”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
1.(1)特点:重视制度建设;强化党的领导;采用苏联经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2)原因: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人民军队最初构成人员复杂,思想紊乱,组织涣散;革命斗争的 需要;受苏联影响。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1)目的:恢复农村经济,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出租,严禁侵占 公有土地,限定私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2)评价:规范了土地的使用和租用,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也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1)免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 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 (2)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 4.(1)特点:继承中创新;渐进性。成因: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 和周成王的重视。 (2)意义: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 5.(1)背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镇人口增长,粮食紧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计划经济体 制逐步确立。 目的:改变农产品价格偏低的不合理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农产品价格提高幅度大;分类调整;稳步推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节过渡;关注民生。 6.(1)原有教育体制存在明显弊端;教育战线“左”的思想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 (2)进一步推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使我国教育改革有 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7.(1)内容:确立司法独立原则;废除残酷的刑罚和刑具;建立律师制度;建立法官制度。 (2)积极影响:将近代先进的司法理念和制度引进了中国,是反封建、建立民主制度的体现;开创了相 对公平的司法制度环境,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民众利益;有利于中国司法的近代化。 8.(1)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学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影响:提高了日 本的国民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2)同:都注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都注重科学技术方面的培养。 异:日本的教育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中国的教育改革真正做到了人民的教育,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人

钱学森之问,我的回答.

钱学森之问,我的回答.

钱学森之问,我的回答姓名:张俭伟学号:1120111524 班级:05911101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本文将从教育方法的角度,通过论述和对比各种教育模式,从中寻找出差别,并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从而给出一种在中国可以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改革正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针对此问题,我想先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给出一种对中西教育模式的直观影响,然后讨论他们的特征和区别。

一、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1)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分类这里根据各种资料,然后总结出三种比较主要的教育方法:灌输教育,引导教育,过程教育。

但在提出教育方法之前,想先按照个人观点提出三种学习方法:记忆学习,熟练学习,发散学习。

1、记忆学习:通过背记等手段将知识掌握的方法,我称之为记忆学习。

其特点就是方法简单易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学习知识。

2、熟练学习:通过不断实践掌握知识的方法,我称之为熟练学习。

其特点是主要用于技能性知识的学习,且通常是必须经过的学习步骤,而且适合每一个人。

3、发散学习:通过其他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而进一步发散至其他知识并且掌握这些知识的学习方法,我称之为发散学习,通俗点说就是“举一反三”。

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难,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对于大量知识的掌握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里给出3种学习方法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学习主要依靠前两种方法,即记忆学习和熟练学习,而第三种由于难度的问题,我们是很少应用的。

下面便说明3种教育方法。

1、灌输教育:只是一味的将知识教给学生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种教育方法有利有弊。

在缩短教育时间,加快教育进度方面来说,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然而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看,这种方法无疑会抹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欲。

2、引导教育:通过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到知识的方法,称之为引导教育。

中日教育对比探究

中日教育对比探究
【 摘
要 】本文通 过对 日本教 育的 府掌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因此改革
【 摘
要】 新课程教 学中如何合理开发课程资
模 式 探 讨 以 及 优 缺 点发 展 空 间 , 引 出 对 迅速和彻底是中国教育的优点 ,但是同时 中 国 教 育 的 中肯 评 价 与 沉 思 。 只 有 保 持 也存在政策上的失误。而在基础教育 ,职 中 国 的 基 础 素 质 教 育 以及 全 面 发 展 的基 业教育,高等教育各方面都 比较落后的中
源 ,这是 新 课 程 所 面 临的 问题 ,其 实资 源 无 处不 在 , 只要 我 之 处。针 对 国,要全面发展 ,迎合时代发展 ,这些都 中国教 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 : “ 美是无处不在的 , 中国教育 的现 状提 出存在 的 问题。只 有 是政策定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 东北 大学秦 皇岛 分校 语言学 院 河北 秦皇岛 肖 潇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 其实, 发 展 教 育 才是 立 国之 本 ,我 们 要 倾 尽 全 育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 力投 入教 育事业 中来,大力发 展正确 的 1 .考试作用极端化 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心中有课程, 眼里出资源, 中国学生面临着几大考试 ,初生高 , 课程资源就会 比比皆是。 就初 中 《 科学》 课程而言, 完善 的 进 步的 中国教 育。 能促进课程 内容与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 【 关键词 】 教育; 优劣;中国;日本; 高考 ,考研 ,考公务员等 。考试在 中国的 发展 教育中的地位被放大了。 教育偏重于应试, 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 理论 ,而对实际操作 ,科学实践等偏弱。 流合作 的可用资源, 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笔者对《 科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 : “ 教 课程体系也呈现 “ 窄而深”的形态 。使学 学》 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开 发课程 资源的新视 角— —社会 热点切 育是立国之本”。也有人说今天的教育 , 习成为一种枯燥繁琐的活动 。考试 ,使得 是明天的科技 ,也是后天的经济。在科学 学生 ,家长 ,老师都陷入数十年 的压力之 入 教 学 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往往是多种科学文化、人 技术迅速发展 ,各 国综合 国力竞争越来越 下 。这也是中国教育最严重也是最难改进 激烈的情况下 ,人才是一切竞争的核心 , 的问 题之 一 。 文素养等 汇集的 “ 信息场”,其 而人才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竞争。 2 .全 面型 人 才 与精 荚 人 才 中的信息 ,是学生得到能 动发展 在研究 E l 语学习的几年里 ,并通过在 日本 中国教育注重素质教育 ,同时又对某 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 的实施 中, 的留学经历 ,我对 日本和中国的教育方式 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有特别政策。这正是在 教师可将重大时政或社会热点作 为科学探究材料 ,挖掘其 中的科 有些浅见。 推行全 民教育与英才教育定位上的摇摆不 日本 义 务教 育 定。在人才发展上 ,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是 学知识、方法和原理 ,促使学生 特 点 坚持选拔型还是转向普及型 ,两者之间如 积极 主动地 扩 展 知识 。 案 例 : 运 动 和 力 一 课 ,我 日本 近代 及 现代 化 何协调 ,也是中国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在政府推动下进行 3 .专 业 问题普 及 范 围 利用多媒体演示奥运会上刘翔在 在中国小学初中生的课本里 ,有些为 1 1 0 米栏 决赛 时的场景作 为本节 的;平 稳 ,连 续,有 计 划,有步骤 ,是 日本教育 了普及常识和科学知识 ,会有十分专业 的 课的引入 , 使学生看得热血沸腾 , 本节课也在热烈 的气氛 中进行 。 的特点。政府决心大 ,力 术语或者原理在里面。而这些对于年纪太 度大 ,以倾国之力投入教 小的学生 ,完全不能理解。教育要针对不 但这仅仅是社会热点简单 的运用 于教学 ,更深层 的 “ 热点探究 ” 育事业。 《 教育敕语 》 是 同的受教人群。对小学生的教育要寓教于 日本的第二部宪法 ,领导 乐 ,以激发兴趣为主。而对于一些晦涩难 关注着 自 然环境 、经济建设 、科 人也 对 教育 十 分重 视 。 懂且用处不大的知识,可 以选择舍弃或者 技 发 展 等 社 会 生 活 的各 个 方 面 , 它的教育价值是在 “ 创造性 ”使 另外, 《 学习指导要 用其他的方式表达。 用 的过 程 中得 以 显现 。 领 旨 引着 日本课程改革 , 总之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 基本上每十年修订一次 。 记 ,多考 ,对学生吸收知识 ,学习行为和 学生对诸如 “ 神舟五号” 、“ 磁 悬浮列车” 、 “ 基 因组测序”等 8 O年 代 中 期 后 主 要 侧 重 接受能力方面更注重。今后需要从应试教 于能力培养 ,减少过度考 育向真正的教育改进 。 让学生多看, 多问, 社会热点有所耳 闻,但不知其所 试 竞 争,心 理健 康等 问 多想 ,多干 ,注重批判性思维 , 创造能力 , 以然 ,学生倾入 困惑 、热情 、欣 题。在少年教育 阶段扩大 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扎实的知识基 喜等情感正是教学 的生长点 。热 础上,更灵动的学习方法 ,掌握更多的科 点探究需借助网络 了解 国内外科 了选修课的范围和比重 。 技发展动态或社会热点 ,应用 网 后来由于世界的信息化 , 学 与实 践 。 国际化以及科技发展等 问 2 0 0 2 年 ,中国成人识字率为 8 1 . 5 %, 络的技术要求促使学生查询 、检 索、获取信息,培养 自主学习 的 题 ,日本又针对学生独立 文盲和半文盲为人 口比例的 1 5 %,同年 日 思考 ,独立解决 问题 ,行 本成人识字率为 1 0 0 %。从数据上可 以看 能力及信息素养。这样的学习过 0 浙 江省苍 南 县马站 一 中 浙江 苍南 黄 益昆 动和判断能力等进行相关 出中国和 E l 本 的教育水平 ∞ , 普及程度还是 程是学生与社会现实 、自然现象 展开的一场对话 ,学会用科学 的 培养 。 存在很大差别 的。一个 国家最关键 ,最起 日本认为构建适合孩子成长 的学校教 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教育和人才。而在其他 思维和行为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 , 是学生科学素养真正成长的过程。 育 ,是非常重要 的。教育课程审议会 的报 方面大 占优势的中国恰 晗在这点上远远落 告指出,近些年 日本青少年在道德和价值 于 日本 后 面 。 二、 开 发课 程资 源 的新 天 观,社会性发展 ,社会规范意识 ,自立等 邓小平先生说过 : “ 中国建国之后最 地—— 古诗词渗透教 学 新课程将会越来越多的涉及跨学科综合 问题 , 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欺负弱小 ,逃学 ,暴 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虽然已经过去 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同时,还要突破单一学科 力等行为时常发生。因此教育要解决 自身 了很多年,但是教育依然是 中国存在 的很 存在 的问题适应青少年的生长和发展 ,也 严重 的问题 。教育是立国之本 ,我们要敢 的知识能力的限制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 中要加强 要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针对 以上需要 日 于勇于承认 自 己的不足 ,吸取别国的经验 学科之间渗透与综合。 倾尽全力投入中国的教育中来 。 案例 :运 动和能的形式一课 ,我以古诗 《 枫桥 本在教育方面注重学生 t l , 理健康问题 ,掌 和教训 , 夜泊 》作为习题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所提及的 握正确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 参考 文 献 : 动力 ,独立思考动手能力的培养 ,灵活多 [ 1 ] 陈永明. 中 日教育比较与展望 [ H ] . 运动形式。学生的兴趣高涨 , 找出了其中的机械运 动、热运动、声运动和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 。培养 变等 几 方 面 。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 0 0 3 [ 2 ] 李建权 .日本精 神 [ H ] . 北 京:新 了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迁移运用知识 的能力 ,而且学 二、中国教 育的特点 课渗透效果相当好 。学生还感悟到诗句是通 过描写 中国近代及现代化教育的基本方 向及 华 出版 社 . 2 0 0 7 [ 3 ] 张耀 灿 . 陈万柏 . 思想政 治教育 多种运动来营造意境 引人人胜,古诗赏析水平和写 模式与 日本相 同, 但是 由于时局动荡 ,发 展缓慢 ,也没有一部 “ 第二部宪法”一样 学原理 [ H ] .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 . 2 0 0 1 作技能得以提高。 又如在讲二氧化碳工业制法时,学生对于高温 [ 4 ]

韩国高考制度详细

韩国高考制度详细

韩国高考制度详细篇一:高考招生制度(整理版)高校招生制度是各个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招生政策、选拔形式、入学考试、录取方式等方面。

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概况中国大陆目前实行统一考试为主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参考对象是任何具有适宜文化程度的公民。

高考采取笔试方法,考试科目通常为4科,并存在几种具体的考试方案:“3+x”、“3+x+1”、“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等,即以考察语、数、外为主加上选修科目考试或综合测评。

从2003年起我国诞生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制度,已有80所大学实行。

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情况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高考考试和录取方式的改革:最初的高考是全国统一命题,各省自行组织考试;1985年开始进行全国统一标准化考试;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全部实行并轨,不再分国家任务、委托培养、自费生三种计划形式;1999年,伴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行动的展开,教育部也开始推广网上招生的方式;2001年春季高考在一些省市开始进行试点,高考不再一年只举行一次;2001年,江苏等3省市率先实行“自主招生”试点工作;2002年,3+X科目设置方案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中全面实行;2004年,高考单独命题地区增至11个省市,分省命题的改革使传统的全国统一考试逐步走向多元化;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数百名学生经面试被两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只是参考。

未来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录取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上海市、浙江省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分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从当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目前,已有16个省份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3+3”高考模式、文理不分科成趋势。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将主要采取以下十项举措。

坚守与突围_中日韩对多元化招生机制的探索_尹达

坚守与突围_中日韩对多元化招生机制的探索_尹达

收稿日期:2013-12-1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880093);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GFA111029)作者简介:尹达(1978-),男,山东莘县人,博士,主要从事学校课程与教学及教学诊断研究;田建荣(1964-),男,陕西彬县人,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史和考试理论研究。

2014年3月重庆高教研究Mar.,2014第2卷第2期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Vol.2No.2坚守与突围:中日韩对多元化招生机制的探索尹达,田建荣(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纵观东亚地区中日韩三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高考制度。

实行自主招生制度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录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人才的积极探索。

相比而言,日本和韩国的高校自主招生较为充分,而中国的自主招生制度只是全国统考的一个辅助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国家统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推行多元化录取的招考机制,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与监督机制,是高考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中日韩;多元化招生;自主招生;探索[中图分类号]G649.3/.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12(2014)02-0084-05高考是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关系到高校选拔人才的质量和考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历来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同处于东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社会联系,在高考制度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在“带着脚镣跳舞”,即在保持东方社会所能接受的以国家统一考试为基本入学依据的基础上[1]4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积极尝试高校自主招生。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日韩三国的高校自主招生又各具特色,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中日法学教育模式之比较

中日法学教育模式之比较

中日法学教育模式之比较中日同属大陆法系传统的亚洲国家,对于法律理念的认识,对于法律知识的继承、传授和运用等方面都具有诸多共同之处。

摘要:日本又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而且教育事业十分发达的国家,在高等教育特别是法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其进行批判地借鉴有利于加快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步伐。

通过对中日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各项具体内容的比较分析并积极借鉴日本法学教育成功的办学经验,同时,深刻反思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这有利于探究完善我国现行法学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法学教学教育模式中日法学一、中日现行法学教育模式具体内容之比较1.培养模式方面当前,日本的法学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法学部教育模式、法学研究科教育模式和法科大学院教育模式。

法学部教育模式主要运用于法学本科教学阶段。

在日本,高中毕业生一毕业就有权选择进入法律院系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

学生首先在教养学部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等基础知识,时间是一年到两年,然后转入法部学习法律专业知识。

在这个阶段,学校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法律知识传授,是一种法律修养式的普及型、素质型教育。

法学研究科教育即研究生阶段的法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法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法科大学院制度是作为日本司法制度改革一环而提出来的。

法科大学院是日本在各个水平较高的大学院(研究生教育)法学研究科和法学部(本科教育)基础上建立的专门培养法律职业人员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

法科大学院培养模式是独立于原先法学教育的新型的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

日本建立法科大学院是在批判继承原来法学教育制度的基础之上而建立起来的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机构。

在招生方面,法科大学院注意平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和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入学比例,针对这两个不同的教学对象实行不太一样的学制。

在教学目标方面,法科大学院教育主要是法律实务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

因此,法科大学院的运作方式与制度理念和以往的教学制度不一样,是全新的。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中日近现代教育微观比较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中日近现代教育微观比较
关键词 : 中体西用 和魂 洋才
试教 育
集体主义
国家集权

日 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在思想文化上也深受中国 文化的影响 , , 本和中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 因此 日 但由于近代中日 两国经济制度、 社会政策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中日两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中体西用” 和魂洋才” “ 和“
了人们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日 本严重的学历主义倾向所造成 的种种弊端应该给予中国基础教育一定的警醒作用。 五、 日本的“ 考试第一” 与中国的“ 应试教育” 日 本的“ 考试第一” 是学历主义派生的一种现象。学校以 考试为中心, 学校为争取升学率而频繁地考学生。 激烈竞争的 后果是在学校 中形成 自上而下运行的“ 压力形成压力” 现象 :
无法挡住以“ 个人主义” 价值观为主的信息化潮流。 因此, 本 日
政府在1984年进行的第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改革中提出 三条基本原则: 重视个性的原则; 向终身学习制度过渡的原
则;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原则。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日 社会环境的恶化, 本, 给家庭和学校
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危机, 而中国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三、 国家主导, 自上而下 日 本教育战前采取“ 救令主义”战后实行“ , 法律主义” 一 。 百多年来, 本公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不胜枚举, 日 种类之广、 量之多、 内容之详是其他国家少有的。 这种国家主导型的教 育必然表现为 日本教育制度的全国统一性。 在中国,地 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自主支配权相对 少些。 在课程的设置 、 教育的评价、 人才的选拔上 , 国家对教育
“ 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也 , 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了根。 中国对人学考试尤其是高考的重视, 与日 本一起成为亚洲之最。从高考前的全民动员就可以知道 了。 从商家到媒体, 从家长、 学生到学校, 绝对“ 如临大敌” 学 。 习的高压力所引起的问题也屡屡出现。即便国家大力提倡素 质教育, 但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 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中国和日 本对考试的追逐和崇拜, 对学校教育的负面作 用也是巨大的。 在学习内容上, 由于考试注重的是几门主要课 程或课程的几个重点章节, 学生们也就重点突破, 忽视了其他 课程, 从而影响了全面发展; 在学习方法上注重以记忆为主的 知识掌握 , 忽视了创造性 、 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培养。由此造

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为例

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活动为例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在学历社会等背景下,中国的日语学习者逐年增加,学生们抱着各种不同的目的学习日语,学习的特点也呈现多样化。

与此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动机研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生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

2021 年,中国八省首次实行新高考,与老高考以院校为填报单位的方式不同,新高考省份或者实施院校专业组的填报方式,或者实施“专业+院校”的填报方式。

下面对新高考志愿填报模式进行说明,参考表 1。

其中,以“专业+院校”为单位填报可分为三种组合模式,参考表 2。

表2 “专业+学校”志愿组合形式表 2 可以看出,如果目标是 A 大学,可以像“组合一”那样填报;如果目标是专业 1,可按照“组合二”选择不同的大学同一个专业;如两者都没明确目标,就可以按照“组合三”穿插填报。

以上三种组合形式,共同组成 112 个志愿(普通类本科批)。

组合一和组合二可分别体现学生强烈的“学校主导型”和专业主导型”,组合三未能体现明显志愿目标,不在本研究讨论范围内。

首先,某省教育招生考试(2021)指出,“专业+学校”的招生录取方式,可以使考生选择自己心仪并擅长的学校和专业,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增加学习动力和信心,同时也能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最终有利于国家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

其次,志愿录取后,学习者在不同的契机下从同一起点开始学习日语。

但笔者发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效果大相径庭。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动机研究是日语学习的重要课题,有必要在 2021 年新高考背景下,综合考察“学校主导型”和“专业主导型”两种志愿填报倾向的学生日语学习动机,观察其整体的特点和倾向。

另一方面,需要以学习者为个体,从质的角度考察其日语学习动机。

二、先行研究鹿毛(2013)[1]将心理学中的动机定义为行为发生、维持、定向的整个过程。

黄(2021)[2]认为动机是“日语学习的原因、是为实现目标所作出的努力”。

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比较分析

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比较分析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1 期
20 0 2年 2月
理 工高教研 究
J un l。 c n lg C l g u ain o ra f Te h oo ol eEd c t e o
V0 . N0 l 12l
F b u r 0 2 e r ay 2 0
中 日高等 学 校 招 生制 度 比较 分析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同属亚洲 东方文化 , 又 都以考试制为主要选拔人 才的方式, 因此两国高等 学校招生制度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在 比较 两国高等 学校招 生制 度 的基础 上 , 析 了两 国高等 学校招 生制 度的异 同, 分 并对 我 国高等 学校 招生 制度 的改 革提 出 了几


日本现行 的 高等学 校招 生制度
维普资讯
孙远雷 : 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比较分析
17 2
用三 年左右 时问在 全 国推行“ 3十x 方 案。“ ” ” 3 同以前 样, 只是数学将 不再 分 文 理科 , 语 将 增 加 听 力考 外 我 国于 15 建立 了全 国统 一招 收高等学 校新 9 2年 … 是指 它 生考 试 制度 。到 了 15 98年 , 教育 部发 出通知 , 为发挥 试 ;x’ 由高校 选择 确定 的科 目, 可 以是其 它 6 包 地方 和高 等学 校办学 的积 极性 , 改变全 国统一招 生制 门必修 课 中 的一 门或 几 门 的综 合 科 目( 括 文科 综 合、 理科综合 、 综合 或专科综 合 ) 文理 。考 生根据 自己 度, 实行各校单独招生或联台招生的办法。同时撤消
点思考 意 见
立高等学校和公立高等学校 自行命题 , 单独组织考 试、 评卷和录取 。这次考试 由各个高校分系科举行 , 日本 是 个高 度重 视学 历 的社 会 , 学历 不 同的人 , 它的目的主要在于测定 考生 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 了解考生对 所报 学校 和专 业 的特殊要 在职业 、 职位和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高 专业学 习能 力 , 求所具备的适应能力。第二次考试的考试方式灵活 考竞争非常激烈, 有的 日 本人甚至把这种竞争称之为 由各高等学校根据考 试的具体 内容和要求 自行 “ 考试战争” “ 、考试地狱” 。第二 次世界太 战以后 , 多样 , 日 主要进行小论文笔试和面试 第二次考试结束 本 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 了一系列改革 , 的高 决定, 现行 各国立高等学校及公立高等学校相继发榜 , 同时 等学校招生制度是 2 世纪 7 年代 以后逐渐完善 和 后 , O ( 】 在 全 国性报 纸 上公 布 各个 学 校 的 录取 新 生 名 单 。 日 定型 的两次 高考制 度 。 还将 1 全国共同学历第一次考试。这一考试是全国 本的国立及公立高等学校结束第二次考试之后 , . 于 3月下 旬举行 一次补 充招 生考 试 , 为落榜 考生再 提 性 的统一 考 试 , 报考 全 国各 国立或公 立 4年 制高 等学 校 的学 生 , 试 由 17 考 9 7年 根 据 日本 《 国立 学 校设 置 供一次 应试 的机会 。 3 推荐入学制。 日 的高等学校推荐入学制度 . 本 法》 要求 成立 的高 等学 校 考 试 中心 主持 , 考试 中心 该 是依据 16 97年《 高等学校入学者选拔实施要项》 而制 根据文部省制定的《 中教学大纲》 高 在高 中各门必修 按照这个制度 , 高等学校在招生名额 中留出一 课程范围内命题。共 同学力第一次考试报名截止时 定的, 由中学进行推荐。作为 间 为每 年 的 l 0月底 , 于翌年 1月下旬 的星期 六 、 星期 定数量的名额作为推荐名额, 主要有高中校长推荐和 日 两天举行考试, 考试 成绩不通知考生 , 只向高等学 日本免试入学的推荐入学制 , 经考核某科 目确系优异者免试入学两种。凡被推荐 校 通告 考生 的平 均成 绩 和标 准 偏 差分 。在 这一 考 试 原 结束后 1 天之内, 0 考生按 自己的成绩向报考高等学 的学生 , 则 上必 须参 加 全 国 共 同学 力 第 一 次 考 试 。 对名牌高等学校来说 , 容易保证得到 校提出复试 申请 , 收到通知后于 3 月份赴志愿高等学 这种推荐制度 , 优秀人才, 对二三流高等学校来说 , 能防止 和减少新 校参加各高等学校 的第二次考试。此外 , 考生可根据 生 的缺额 , 保证完 成招 生计划 的一种 手段 。 是 自己的成绩 考虑第 二 次报 考院校 和专业 , 其原 则要求 4 私立高等学校 自主招生 日 . 本私立高等学校 是 从 第一 次报考 的两所 院校 中只能确定 一所 , 但也 允 的招生考试办法各不相 同, 的采取单独考试选拔新 有 许根据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成绩提出新的志愿校, 确 生, 有的采取 中学推荐入学的办法, 也有 的参加全 国 定 后 于 2月 初提 出第 二次考 试 的志愿学校 , 3月 份 于 但 占 参加考试。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的科 目为 5 科 统一考试 , 主要是 自主进行招生。有 资料显示 , 日 本高等学校 8 %以上的私立高等学校大多按本校 O 7门, 评分标准 以 10 00分为满分 , 平均每科 以 20 t 分 ) 的招生办法录取新生, 这样 , 私立高等学 校一则可 以 为满分 。高考科 目 有语文 、 社会( 从政治经济、 伦理与 从新生报名费中集资 , 二则可以通过这种灵活的招生 社会 、 历史 、 地理等科 目中任选 两门)数学 、 、 理科 ( 从 办法以确保生源来获取办学资金。从这里可以看出,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天文 、 理 中选 择两 门 )外 语 ( 英 地 、 从 日本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在全 日还是有所不同 语、 德语 、 法语 中任选 一 门) 。 2 各高等学校第二次考试 。第二次考试由各 国 .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摘要】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以儒家、道家和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规范。

在礼仪习俗上,中国注重面子和尊严,而日本强调谦逊和礼貌。

社会秩序方面,中国侧重家族关系和集体利益,日本则注重个人责任和团队合作。

教育体制方面,中国强调应试教育和传统知识,日本则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

价值观念方面,中国重视家庭和集体荣誉,日本则强调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国家的社会风俗及人文特点。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价值观念。

1. 引言1.1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文化是东亚两个重要文明国家的代表,其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还能够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更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日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将成为促进中日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宗教信仰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要宗教。

道教注重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之道,佛教强调超脱轮回和解脱苦难,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相比之下,日本的神道教更加注重对自然界中各种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日本还受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会在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参与宗教仪式,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对神灵的敬畏和祭祀活动。

中日大学招生制度比较

中日大学招生制度比较

维普资讯
中 日大学 招生 制 度 比较
3 5
第二次考试 既重视了考生高中阶段 的学 习成绩 ,又全面衡量了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 最大 限度地克服了“ 一考定终身” 的弊端 。特点之 四是推荐人学制和学科成绩特别优异者免试人 学制充分尊重了高中校长的权威和高中毕业生的一技之长 ,发挥了高中办学的积极性和减
少 了高 中生 对入 学考 试 的依赖性 。特点 之 五是私 立 大学招 生 办法 的多 样化充 分保 障 了其 录 取 新 生 的 自主权 , 而确保 了私 立 大学运 营 的正常 化 。 从
二、 中国现行大学招生制度 的利 与弊
在我 国 , 97年恢复 了已废止 多年 பைடு நூலகம்高 考制 度 。高考 制度 的恢 复为 百废待 兴 的 中国大 17
纲 》从 而保 障 了高 中教育 的正常 化 。特点 之二是 各 大学实 施 的第 二 次考试 既 调动 了各 大学
办学的积极性 , 又强化了各大学之间的公平竞争; 同时 , 既考察了考生对其所选专业的适应 性 ,又促 进 了各大学 与高 中 的联 系 。特 点之三 是 全 国共 同学 力第 一次考 试 和各 大学实 施 的
第一 , 在一 定 程度 上体现 了客 观性 和公 正性 。在 当前 的现 实生 活中 , 大概很 难 找到 比高 考更 为公 平 的竞争 了。它 摒弃 了权 力 、 出身和 人 际关 系等 因素对 公平 竞争 的干 扰 , 证 了人 保 人凭 才 能平 等地接 受 教育 的正 当权 利 。 第 二 ,对维 护 中学 的教 学秩序 ,提 高我 国基 础教 育 的教 学质 量在某 种程 度上 起 到 了强 化和督 促作 用 。因 为它所带 来 的竞 争 压力 作用 不仅 是 明显 的 , 且是 巨大 的 。事 实上 , 而 国际

中日两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教育模式的比较

中日两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教育模式的比较

中日两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教育模式的比较[摘要] 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中国义务教育应该如何健康的发展?是当今许多人都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关系到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通过对中日两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所面临的义务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的比较分析,希望从中可以摸索出一条有利于中国未来教育健康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 经济高速增长义务教育教育模式转变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国力的日益增强,在教育领域出现了国外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曾经出现的偏重知识教育与应试教育现象,并且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1.中国教育现状1.1经济发展与义务教育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现状发生了许多变化。

从变化当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确实取得显著的成功,也能看出在当今的中国无可争议的经济摆在了首要的位置。

1976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下,1977年重新恢复了高考制度,由此以来广大青少年对学习的热情也被重新点燃起来。

1978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11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路线,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学校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口号,这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

1985年5月27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文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要立足与教育的观点。

明确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正式规定《国家9年义务教育的实施》1986年4月12日《义务教育法(草案)》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于同年7月1 日开始实行。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日本有哪些不同之处?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日本有哪些不同之处?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日本有哪些不同之处?在全球范围内,教育一直是国际社会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也是互相借鉴,相互影响。

虽然中日两国在文化和历史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教育领域有着一些显著的不同点。

以下是中日两国教育制度中最显著的3个不同之处:一、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侧重于竞争和学术成就,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成功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是最重要的目标。

尤其是高考制度,考试成绩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进入理想学府的至关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日本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从小学开始,日本学生就接受道德、爱国、体育、音乐等素质教育。

日本教育的成功也常常被归功于这些非学术性成分的重要性。

二、学校文化的不同中国学校通常会鼓励学术成就的热衷,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教育工作者在班里的纪律和规则方面会更加强硬。

同时,由于中国的高考制度的限制,中学生花大量时间在学习和应试经验上。

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常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或者对学生学术成就的妨碍。

相比之下,日本学校的文化更加注重平等、信任、尊重和合作。

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关系通常是民主和开放的。

日本中学生通常会参加文化节、社团活动、校外实践、志愿服务和体育运动,体验丰富多样,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全身心地参与进学校活动之中。

三、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权利中国教师的剖面比较简单。

通常讲师的晋升主要是根据工龄和培训的时间,不承认教师与学术成就相关的晋升。

在中国,高考是评估教师实力的主要依据,而且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几乎全部是指教师在某些中学成为主管或校长角色。

相比之下,日本高效的评价机制给了教师更多的机会获得职业的支持和发展。

在日本,教师职业发展的明确目标是不断提高行业水平并具备晋升高级职位的能力。

此外,日本教师个人和工会的权力也更为完善,同时对于老师奋斗多年、为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教师有追溯性的晋升或加薪加级。

[日语学习]中日文化差异

[日语学习]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

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

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

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

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

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

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

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

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

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

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

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

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

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

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

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

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高考制度改革之比较作者:吴计生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11期[摘要] 当今世界,国家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中日两国都十分重视高考在选拔人才中的作用,都不断致力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以期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高考制度。

加强对中日两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比较研究,探索出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闪光之处,对于改进和完善我国高考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考制度体系大有裨益。

[关键词] 中国日本高考制度改革当今世界,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每一个国家的高考在为其国家人才选拔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为了能更有效地选拔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世界各国无不纷纷对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日本亦不例外。

日本的高考制度改革有何特点?有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特点,探索出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闪光之处,以期为我国当前高考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日两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我国与日本都是考试竞争激烈的国家,尤以高考竞争程度为甚。

为了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高考制度,两国都不断致力于高考制度的改革。

以下是中日两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

1. 中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高考制度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

(1)统一高考的过渡时期(1949~195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大学实行各校单独招生。

自1950年起,我国逐步把大学的招生考试工作纳入国家计划,号召各大学实行联合招生。

(2)统一高考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52~1965)为解决建国伊始国家建设人才紧缺问题,1952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高校除个别经教育部批准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考试,招生日期和考试科目由全国统一规定,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1958 年教育部取消全国统一考试,仍实行各校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的办法。

1959 年教育部又恢复全国统一高考。

(3)统一高考的废除时期(1972~1976)1966~1971 年,各大学基本停止招生。

1972 年在部分大学试点招生的基础上恢复统一招生,具体办法是:取消考试,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4)统一高考的恢复时期(1977~1984)1977 年,高考恢复:凡是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都可报考大学。

1978 年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恢复,考试的组织方法逐渐规范化。

(5)统一高考的改革时期(1985年至今)1985年以后,统一高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85年,国家教委提出实行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的改革方案。

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

教育部推进招生工作网上录取,这是高考录取方式的重大改革。

2000年,春季高考开始试点,打破了高考一年一考的传统。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自主招生”试点工作。

2002年,“3+X”科目设置方案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中全面实行。

2003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从每年的7月提前至6月,以避开高温和洪水季节。

2004年,高考单独命题地区增至11个省市,分省命题的改革使传统的全国统一考试逐步走向多元化。

回顾我国统一高考的发展历程可见,尽管高考有一些弊病需要进行改革,但迄今为止,它仍不失为选拔人才的最公正最公平最有效的方法。

2. 日本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高考是大多数日本学生必经的一道门槛,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曾先后5次对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

(1)日本最早的高考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从欧洲引进大学制度后开始的,那时的高考主要是大学预科考试。

(2)二战结束,日本在美国的影响和指导下,对高考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调整,1947年起实行升学能力测验,1948年改为升学能力测验和知识考试并用,1955年文部省取消“入学适应性检查”,改为各大学自行招生。

(3)1963 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建议进行统一大学入学测验,但只有少数大学采用,而且学生强烈反对,不得不于1969年停止。

(4)1975 年,国立大学协会提出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的建议。

1976年,国立大学协会总会决定从1979 年起开始实施全国统一考试。

1977 年日本政府正式设立了作为国立大学统一考试实施的机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从1979 年起,日本实行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持全国统一考试,称为共同第一次考试,然后由各大学自行主持第二次考试的高考制度。

自此,这种两次考试模式就成了日本高考的基本模式。

(5)1990 年,日本对大学入学考试又进行了改革,即由共同第一次考试改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入学中心考试仍以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基本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主,而各高校第二次考试就采用更有特色的方式进行,如:面试、小论文等。

从日本高考制度改革历程可见,虽然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本考试制度中的弊病,但是过去那种只见成绩不见人、只问学力不问素质的高考选拔考生的方式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变,使高校招生方式向人才本位转变。

二、中日两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比较从中日两国高考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尽管中日两国高考制度改革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具体到高考科目设置、高考实施方式、高考招录制度等方面,两国的改革却各有特点,现简要比较分析如下。

1. 中日高考科目设置的比较科目设置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自1952年全国实行统一高考以来,高考科目的设置就一直在不断改进。

1955年,教育部将科目设置由文、理两类分为文、理、医学三类。

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试科目设置只分文、理两类。

教育部于1998年提出了“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新方案:除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必考科目外,各高校可根据专业要求从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作为“X”提供给学生。

日本的全国共同第一次考试科目设5类19科,每个考生考7科,1992年以后减为5科。

第一类国语(含现代文、古文和写作)必考;第二类社会(含现代社会、化理学、政治经济学、日本历史、世界历史和地理),6科选1;第三类数学(含数学Ⅰ、数学Ⅱ、工程数学、簿记和会计),5科选2,其中数学Ⅰ为必选;第四类理科(含理科Ⅰ、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和天文),5科选1;第五类外语(英语A、英语B、德语、法语),4科选1。

大学入学中心考试的考试科目共5门18科。

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自行组织,一般考1~3个科目,科目设置各自不同。

2. 中日高考考试实施方式的比较建国初期,我国高等院校实行单独招生考试制度,1950~1951年期间为各大区的高校联合招生考试,1952年开始统考。

从1966年起,高校招生考试改为“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

进入21世纪后,在高考实施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到2006年,全国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已达16个,基本形成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

日本高考改革后实施两次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和大学独立考试。

其中由大学自行组织的个别考试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种是“个别学历检查”;第二种是“综合能力检查”;第三种是专门针对职业高中和综合学科毕业生为对象的选拔考试;第四种是“AO考试( Admissions Office)”,主要招收适合自己校情的学生。

3. 中日高考招录制度的比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招录制度主要通过高考分数选人,1984年以来,进行了以“考试为主,推荐为辅”的高考招生改革的尝试。

2003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

从单一封闭向多元开放转变是日本大学招录制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考生进入大学的途径增多,比如大学招录制度中的推荐入学的普遍实施。

根据1997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有关资料,现今已有82%的国立、公立大学和95%的私立大学都建立了推荐入学制度。

另外,在第一次考试和各高校自行考试后,有一些名校还进行“二阶段选拔”,以保证第一阶段选拔出的合格者尽可能入学;同时规定任何国立大学都可在入学定额尚未满的情况下,以未办入学手续者为对象,进行“第三次募集”或以追加合格方式来补充名额给若干落选生再次的考取机会。

这样,考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就相对多些。

三、借鉴与启示日本的高考改革虽然也有不足的方面,但他们高考改革的一些做法,给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高考科目组合要更多样而灵活日本考生可以根据所报考大学的要求和自身的情况,在5类19个科目中自由选择,因此日本的高中和高中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地选择课程,这样,即使是同一学校的考生,其高考考试科目也就呈现出非常多的不同组合。

而在我国,无论是北方、中西部或南方都存在“千校一面、万人一书”,将所有同类(文科或理科)考生都通过同样的几张高考试卷进行考评的问题。

现在我国高考改革中的“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就是要改变这种“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问题。

“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是“把统一考试与多样性、选择性考试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它符合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人才选拔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3+X”高考科目的设置方案还不完善,我们还应该继续虚心借鉴日本高考多样而灵活的科目设置方案。

首先还要拓宽“X”的范围,“语、数、外”是每位考生必考科目,“X”作为考生选择的考试科目,可拓宽到中学开设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体、美以及涵盖中学全部课程的“综合科目”。

其次还要增强考生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力,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来选择科目,不搞一刀切。

这样,使不同层次的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考试科目,不但真正体现了考生的个性,而且可以使高校选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减轻了考生的负担。

2. 高考实施方式要更多层次化日本高考考试实施的方式是多样化层次化的,而在我国,几十年来全国统一高考偏重笔试和书本知识。

而要较全面地测评考生的学力、适应性和能力,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因此,我们应借鉴日本高考的在笔试的基础上有效地实行小论文测验、综合问题测试、面试、实际技能检查和听力测试的有益经验,采用多种考试实施方式,对考生进行多元的评价。

在具体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建立中心考试和单独考核相结合的这种兼顾统一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的高考体系。

3. 大学入学途径要更多元开放日本的高考考试制度招录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多元开放。

在我国,很长时间里高考录取的依据比较单一,一直由国家划定统一分数线,然后统一分批录取。

同时尽管也试行了保送生制度和高校自主招生,但分数在录取环节中还是占据了太大的权重。

因此,在高考录取环节的改革上我们要借鉴日本高考大学入学途径的改革,在坚持公平、公正的权威性高考录取制度不放松的同时,不断扩充学生进入高校的渠道,实现学生入学途径向多元开放转变,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更好地相互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