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洛阳市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试卷分析 文档

试卷分析 文档

2010——2011学年洛阳市高三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评析一、试题特点1.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但强调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坚持正面引导,重视现代人文素质的培养。

2.走近高考,接近高考,部分试题或部分试题的材料源于高考试题,都能有所调整和改变。

3.突出主干,兼顾知识覆盖面,但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试题更多的引入新材料新情境,重能力立意,非常符合现代高考的命题方向。

4.紧扣考生对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的理解问题,试题设计相当精细而深刻。

5.突出学科特色,关注史学研究动态,更多的以文明史观等新的史观和理念审视历史,有一定的高度和新颖度,增加了试题的时代气息。

6.试题突出了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

7.能力立意为主,知识考查兼顾,宏观理解性的试题多而微观再现的试题少。

总体来看,期末历史试题非常切合当前的高考命题趋势,对今后的复习备考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其评析(一)、选择题期末选择题全部设置了新情景、新材料,但又不脱离教材文本知识,部分试题是以新情景、新材料考查教材文本知识,既考查考生的能力,又考查考生对教材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的掌握,所以,对考生的学科素养要求较高,考生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但得出正确答案也有一定的难度。

一卷平均分为35. 21分,总体来看,试题的难度略有降低,不过得分差距有所拉大。

具体答题情况如下题号 1 2 3 4 5 6 7 8 正答率84.6% 96% 15.4% 88.5% 57.7% 73.1% 100% 53.8%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69.2% 61.5% 61.5% 73.1% 34.5% 7.7% 50% 73.1% 92.3%18 19 20 21 22 23 2480.8% 88.5% 65.4% 61.5% 23% 19.2% 84.6%(二)、非选择题抽样调查显示,Ⅱ卷满分52分,较多的考生,得分在27至34分之间,人均得分30.5分。

20112012洛阳市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洛阳市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洛阳市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特点:本套试题既有对我市以往试题命制风格的继承,又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继承: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材料新颖多样、设问灵活多变、贯彻三大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

创新:1、强调能力立意,注重思维角度。

能力立意几乎贯穿试题始终,比较突出的如:26题通过顾炎武关于郡县制的看法来解读信息、28题从大国发展变化的轨迹得出认识、29题从辛亥革命后农机与农具进口比例得出结论、30题从婚姻自主比例看社会变化、31题从党在井冈山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考分析能力、32题通过1939年毛泽东认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的路来考历史概念考中国近代国情、35题提供世界两种经济体发展状况的阶段统计数据来考对比分析、史论结合能力等。

2、注重对教材知识模块以及历史事物发展脉络进行联系的、动态的考查。

模块联系:如:25题考经济对社会思想的影响、27题考经济对政治的影响、28题考经济实力对国际地位的影响、31题政治革命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的影响、40和44题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影响、41题选官制度的变化对政治、教育、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45题思想与政治的关联。

历史事物发展脉络的动态考查:如:24题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的演进、27题法国政体演进、28题近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化、29题辛亥革命后农机和农具进口的变化、30题婚姻习俗的变化、31题井冈山土地法的调整、33题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央政策的调整变化、34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35题1965年—1990年间两种世界经济体不同的发展轨迹、40题和41题涉及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45题胡适在五四前后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变化(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变化)。

3、隐性介入热点知识。

如:29题农业近代化与32题“三民主义道路”----辛亥革命28题大国发展轨迹------大国崛起35题开放与封闭的两种经济体----全球化40、41题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社会和谐发展4、渗透历史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河南省洛阳市2011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试题详解

河南省洛阳市2011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试题详解

河南省洛阳市2011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第Ⅱ卷的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反映的是决定继承关系的依据是的长子继承制即符合要求的是C。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解析:B。

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应该从政治关系的变动角度加以区分故先排除A 项;监察制度建立于秦朝故应该排除C;王位世袭制仍然适用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继承关系故应该排除D。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理解。

洛阳市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附答案

洛阳市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附答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计70分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铁犁牛耕的推广B.公田变为私田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2.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3.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 全部投入市场,收入归皇帝B.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4. 古时候常有货郎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

观看人多了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水浒传》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哪个时期开始()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5. 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A. 郑国渠B. 白渠C. 灵渠D. 都江堰6.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外国商品是()A. 洋纱和洋布B. 咖啡和可可C. 印度的茶叶D. 泰国的香米7. “……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在学习和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客观上是进步的……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的、反动的。

……”这一运动是指()A. 新文化运动B. 辛亥革命C. 洋务运动D. 维新变法运动8.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从商,投资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

该企业属于()A. 洋务企业B. 外资企业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9. 仅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期间,上海被摧毁的工厂就达2000余家,损失价值在8亿元以上。

高三二模历史阅卷分析

高三二模历史阅卷分析

高三二模历史阅卷分析高三二模历史阅卷分析从历史传统、时代背景两个角度作答,其中历史传统角度:“工商食官”1分。

时代背景角度:政治上“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1分;经济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重农抑商”1分。

满分共4分。

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学生得分情况:多数学生得分在1—3分之间。

存在问题:答题角度单一,重复啰嗦,把握不住要点,如多数学生不能从历史影响角度分析,答不出“工商食官”政策影响;概括能力不高,照抄材料;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如对”盐铁官营”政策内涵理解不深,导致答题方向不明;脱离材料,背诵教材知识;语言不规范。

指导学生提高多角度、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清答案的逻辑关系,避免答题中答题角度单一、重复啰嗦。

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并指导学生学会结合材料分析试题中出现的新概念。

重视引导学生提升史料处理能力、概括能力等学科能力、学科素养。

要求学生使用科学、规范语言答题。

16阅卷分析变化:抑商政策松动,或政府退出直接经营,或政府较少官营经济。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壮大了市民阶层;推动了城市繁荣;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本题抓住宋代时代特征来设计情境和试题立意,属于重点考点。

同时通过考查变化类试题,契合现代高考的对历史知识全面、辩证的考查要求。

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尤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平均分在5.54分,主要集中于4分、6分、7分。

主要问题:表述笼统不具体,内容空洞,泛泛而谈,如:变化方面,回答宋代采取新的经济政策;影响方面,回答推动了宋代发展。

影响方面,不根据材料与设问作答,照搬教材结论,甚至超出时间阶段,如:回答推动资本主义萌芽;1.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的逻辑关系答题,比如本题,最直接的影响先是工商业与商品经济,之后是政府收入,再是商人阶层,然后城市发展,最后再是思想科技以及政治科举制等发展线索,经济方面影响比较直接,科技文艺和政治方面较偏远。

2012洛阳二练卷讲评

2012洛阳二练卷讲评

B声情并茂.指演唱或演讲者的音色圆浑优美,感情真挚充沛 A项不蔓不枝,原指莲茎不分枝桠,现比喻说话或文章简洁。 C项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一干就有惊人成绩。与上 文表达的意思矛盾。 D项离经叛道。原指不遵循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道统。现多比 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用在此处过重.
•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在与默克尔就欧债问题交换意见时,温家宝表示,中国支持 维护欧元稳定,但要想真正解决欧债问题,关键在于欧盟自身起 决定性作用。 • B.最近,严寒天气袭击北半球,乌克兰3200所学校停课,波兰 数千人饮水问题难以解决,冻死的人越来越多,谁能否认这场灾 难没有对人们产生大的影响呢? • C.瑞典沃纳什堡地方法院19日下午宣布,批准瑞典萨博汽车公 司提出的破产,至此,拥有六十年辉煌历史的萨博汽车公司走到 了尽头,这让很多车迷黯然神伤。 • D.针对长治市公务员考录违规事件,国家公务员局表示,这是 一起有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恣意破坏考录秩序的恶劣事件, 严重违背了公务员录用的公平公正原则。 A项句式杂糅,最后一个分句改为“关健在于欧盟自身”或“欧盟 自身起决定性作用” B项否定失当。 C项成分残缺,在破产后加“申请”。
• 新乡一模
• 8.上阕“”一句,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作者通过烟柳 淡云 孤雁 寒日 暮天五个意象的描 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
•9.下阙是否与柳永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表达感情 •是否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都写了 酒醒后的情景,突出了孤独无依、凄凉难耐之感。
• 8.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 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 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 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 凄凉之感。(重点放到对“孤雁”、“寒日”、“暮天” 三个意象的分析上。前两个意象为三分,后一个为两 分。)

洛阳市2010—2011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

洛阳市2010—2011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

洛阳市2010—2011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它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则材料体现了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B.融合道家学说、法家主张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发展B.重塑了人们的伦理观念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颠覆了人们的价值信仰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主题B.关心社会变革为前提C.认识自然规律为导向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5.李贽在《焚书·答耿中丞》中说:“夫天性—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此话旨在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C.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6.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

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5
29
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使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资本主义问题
4
30
中美正能量
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关系主题
3
31
理性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3
32
华盛顿就职演说
美国联邦制、共和制
4
33
西方民主政治
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
4
34
二十国集团峰会
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福利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73.1
73.1
0.73
73.1
2.13
22.54
1.13
单选29
83.21
83.21
0.83
1.26
83.21
11.05
3.31
单选30
79.56
79.56
0.8
79.56
1.78
3.13
14.35
单选31
47.11
47.11
0.47
22.32
13.13
47.11
16.25
单选32
76
76
0.76
7、主观试题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如第40题第(4)问以中外货币及货币体系演变为切入点,由学生谈对当今货币体系的看法,认识有依据,言之有理即给分。此题既能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并积极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三、学生答题情况
题号
小题
得分率
满分率
难度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5、注重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考查的方向。如选择题第24题通过孔子行教画像来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26题以列女传的变化考查理学;34题以二十国集团峰会时事漫画和卡片资料来考察经济全球化等等。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第一篇:高三历史试卷分析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分析刘雪萍一、试卷总的特点:本次期中考试是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从总体上说,题型基本稳定,难易度把握与高考接近,知识考查的覆盖面较广,包括选修及必修一四册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单选题:注重基础,考查能力1、单选题4、5、10、13、19、20题较为平易,考查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例如,第10题考查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考生可根据题干中所给的“二十九军”等词语来推算。

第19题考查的是新时期对外关系成就的有关知识,考生只要能认真阅读整个题干,注意关键性的词语“20世纪70年代” 就可得出正确答案,此题最大的干扰项是A选项。

2、单选题1、3、6、11、14、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突出考查了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第3题考查中国西周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

考生如果不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不抓住“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这个细节性词句,就难以避开“在封建制度下”这个最大的干扰信息。

可见,认真审题是做好单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3、单选题第2、7、8、9、12、15、16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分析比较的能力。

其中第9题好多考生没弄清作者所说的“四肢”与“头脑”的涵义,选错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12题对抗战胜利后建国路线的比较考查,该题设计十分巧妙,考生得分率较低。

15题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能否抓住“最适宜”这个关键词,然后再从选项中比较排查找出答案。

4、单选题侧重于设置陷阱,迷惑性很大,学生一不留神陷入圈套。

如、17、18在文字方面做文章,注重细节考查。

三、主观题注重学科内知识整合,考查考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能力 21题(10分):问(2)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前期温州向近代化城市演变的重要表现,本问要求学生答题要“依据材料”,本小题失分主要在阅读史料、理解史料能力欠缺,致使要点概括不全、表述不明确、不具体所指。

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大练习文综历史部分(含答案)word版

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大练习文综历史部分(含答案)word版

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上交。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牢事行政长官——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

典签职微权重,“一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

上述史实表明南朝A.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B.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提升C.中央集权衰落 D.皇室贵族势力下降25.唐朝后期学者李翱提出“复性说”。

“复性说”主张:人性本善,圣人不为情欲所累,故未丧本性,一般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世风口下,道德沦丧。

要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的社会混乱,必须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从“弗思弗虑”中求得“至诚”。

由材料可知,李翱“复性说”A.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 B.体现三教合一趋势C.要求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D.带有佛、道融合的倾向26.历史学家黄仁字评述明代思想家李贽时指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仁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李贽倡导的)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李贽的思想A.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有限 B.民主色彩淡薄C.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 D.遭到统治者的摧残27.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7高二下·遵义期中) “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样做是因为()A . 新制度有利于秦朝专制主义的发展B . 原有制度与贵族统治相矛盾C . 新制度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 原有制度不利于对三代文明的传承2. (2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A .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 . 刺史制的建立C . 郡县制的推行D . 科举制的确立3. (2分) (2020高一下·正定月考)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这一变化反映了()A .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 .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 .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 .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4. (2分)《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 . 自然经济B . 儒家民本思想C . 手工业发达D . 重农抑商政策5. (2分) (2018高二下·南昌期末)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A .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 .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 .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 . “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河南省洛阳市2011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卷)

河南省洛阳市2011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卷)

河南省洛阳市2011届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第I卷的答案填写在第Ⅱ卷的答题卡内并将第Ⅱ卷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2.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3.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4.“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5.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岁收情况统计。

高三“二练” 历史试卷分析与高考备考建议

高三“二练” 历史试卷分析与高考备考建议

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与高考备考建议一、试题评价市教研室组织的市高三“二模”文综的历史试题,从总体上看,难易程度中等偏上,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模拟性。

试题紧扣新课标高考方案的要求,注重考查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主干知识,覆盖了三个必修模块即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和选修模块的内容,较为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记忆、理解、综合归纳和整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试题特点:1.知识考查较为全面,设问准确。

选择题部分,12道题从选题内容到设问分项,从语言表述到组织答案,都表现出相当的成熟性,侧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选择题答案唯一,没有争议。

非选择题部分,联系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把众多知识点贯穿于一体,设问明确,重在分析背景、原因、影响及对事物的历史评价,体现新课标要求。

2.材料运用适当,注重对学生多种能力的考查。

这是新课标高考的一个大趋势,也能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现实性、应用性。

3.以问题立意,关注人类所面临的、现实社会所关注的重大事件。

如40题,结合中、外历史,考查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发生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以及在明清之后却没有向近代转变的原因。

又如43题从近代中国的两场改革(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的对比与联系中,考查考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及见解。

总的说来,此次历史科的命题视角较广,考试内容都是考纲所要求掌握的要点和重点,体现了对高三教学过程的宏观把握,能够对我们的复习迎考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试卷分析下面参照市二中学生的考试结果,对试卷作一简单分析。

选择题部分。

抽样调查统计结果:12道选择题,分值48分,平均得分36分。

得分率较高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24、26、30、31、33、34、35题,失分率较高的题目重要集中在25、27、28、29、32题,总体看,选择题难度中等偏高,得分率不是很理想。

以下就出错率较高的5道题进行逐一分析。

如25题,学生答错,大多是选择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河南省洛阳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一。

选择题1. 刘文瑞教授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一书中写道:“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明淸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依据材料的观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鲜明特点应该是A.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B.削除了皇帝“家仆”对皇权的戚胁C.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2。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是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B.商业经济繁荣发展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D.西学东渐现象出现3。

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C.主张削弱君权D.具有近代“民权"意识4.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改变了法国社会的力量对比B.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逐渐平息C.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法国人的思想D.巴黎公社失败后工人运动再度高涨5。

《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6. 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我国农业机器与工具进口的情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高三二模历史科试卷质量分析

高三二模历史科试卷质量分析

高三二模历史科试卷质量分析高三二模历史科试卷质量分析一、试题评析试题均以新材料、新情景设问,注重原则性,同时立足于教材,注重基础,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分析、提取信息和归纳概况能力。

重点考察的是主干知识,题目难易适中,不偏不怪,与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有机结合。

试题内容符合考试大纲和2012年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

试题立意高,命题的角度、题量、题材、考点丰富多样。

选择题部分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之外,还有一道史学认识的题目。

试题难易适中,简单题居多。

分选题部分:第40题是梳理阅读材料,分析中国历史制度、文化教育的社会变迁。

第41题是阅读材料,分析比较中国古代与英国近代社会救济的思想与实践。

第45、46、47题是任选题,分别是土地制度的变迁,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材较为丰富。

试题严谨规范,文字表达周全,设问、指向明确而无歧义,选择的叙述文字大都力求长短、结构、语气一致,选用材料比较集中而有典型,或者经过命题人的摘编缩写,力求原汁原味,保存原有的历史感。

试题不足之处,两次模考均未设计开放性试题,对我市高考历史复课导向不利。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1、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2、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到位。

3、思维不严谨,解答不规范,许多考生是主要分析过程,不能做到史论结合。

4、答题能力不足,审题不清,会而不对,对而不会,阅读能力差,许多考生读不懂题意或理解不到位,丢失了不少分。

5、应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强,二模考试气氛紧张,考生压力大,情绪紧张,不能及时有效调节,把握心态,难以静心思考,有序解答,难以进入常态发挥,难以顾及答题策略。

难题变化,使得部分考生心理慌张,答题不太适应,不能正常发挥,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备考应对策略二模考试后,复课剩下不到两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因此,从复课应对策略上应做到:1、夯实基础,学生应抽出至少三分之一时间回归课本,每次做完题后找课本对应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二模试卷分析.doc

高中历史二模试卷分析.doc

高中历史二模试卷分析38题第(2)小题:大多数考生能答出该历史事件为“新文化运动”,但也有部分考生对历史概念的掌握不到位, 不能把握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不能将民国四年的纪年转化为公元纪年,把“新文化运动” 的概念和“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等概念混为一谈。

1、第一问与第二问之间有关联性,第一问答错了,第二问基本就得不了分。

学生在回答“该事件中关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主要观点”时,不能将此问转化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答题过程中大多数考生能结合所学知识答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但未结合材料,漏答“提倡个人主义”这一知识点,造成失分。

审题能力欠缺,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转化成书本知识点的能力弱。

2、根据材料概括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升。

如最后一问,部分考生都答非所问。

3、部分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不能做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杂乱无章,造成失分。

4、部分学生答题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影响得分。

建议:1、加强审题指导,规范答题。

2、注意书写规范,避免无谓失分。

3、提升将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转化成书本上知识点的能力。

4、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要进行纵横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

39题第(1)小题问题是:结合18世纪上半期的相关史实,指出英国内阁被称为“立法与行政的连锁”的具体表现。

(8分)很明显问题的时间限制为18世纪上半期,答案来源为相关史实即所学知识,来回答,英国内阁“立法与行政连锁”的具体表现即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给定的答案是“下院多数党领袖任内阁首相并组建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4分);内阁受到下院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并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4分)”该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学生答的极差,平均分0. 83分,难度系数0. 1,最高分7 分,最低分。

分,且0分人数很多,这也是造成平均分极低的因素之一。

失误的表现及原因:相当部分学生写了英国国工、议会和首相(内阁)的权力,甚至问绕议会来写,很显然是审题出现了问题,把改题题目读成写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011年市二质检历史试卷分析

2011年市二质检历史试卷分析

焦作市2011年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部分试卷分析2011年4月26日一、试题的构成与地位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计100分。

其中选择题的题号为24---35,共12小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

必考题题号为40,计37分;选考题题号为43、44,任选一题,计15分。

每年的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在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引导基层进行高效复习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今年的二模文综历史部分的试题就试题的构成与地位来看较好地发挥了这种导向作用。

二、试题的特点1、从试题构成上来看,本次命题与新高考试题相比从形式上完全吻合,无论从题号顺序还是分值比例以及题型设置都是如此,但从命题质量和内容来看与新高考试题相比有所欠缺。

2、从试题难易程度来看,命题指导思想是:难度不易偏大,考生比较容易入手,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际结果是最高分达98分,平均分56.91分,与一质检试题相比较而言,整体难度降低,相对较易,与命题指导思想一致。

3、从试题分值分配来看,必修部分85分,选修部分共15分。

试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覆盖面较广。

其中必修部分中国古代史17分,中国近现代史27分,世界古代史4分,世界近现代史37分。

选修部分中国史15分,世界史15分。

试题各部分比例基本持平,试题的覆盖面广,分值分配基本符合高考命题的趋势和要求。

4、从试题内容来看,所有试题均注意运用原始资料、图表图画、人文知识等新材料来创设新情景,注重从新角度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概括、分析、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学科思维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以已知求未知的能力等,突出了对新史学观点及社会文化教育生活内容的考查,符合当前高考文综历史命题的趋势和要求。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选择题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的12道试题注重利用各种材料创设新角度、新情境,注重对示意图、图片及文字材料的合理运用。

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本次大练习是高考的第一次全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试题,从命题规范化到对试题内容与难易程度的把握,都较好体现了和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方向的贴近。

下面对本次试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特点1.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

试题考查的主题范围或考查能力要求所需要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均依据考纲,没有任何偏题或过难题,涉及到的主题也均为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

2.新情景入手,新角度设问,突出能力素养立意,突出对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

命题对能力的考查全面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核目标。

试题全部以材料形式呈现,采用了新的问题情境,在答题内容的设置上提供了新的设问角度,并且所给材料的长度和理解难度适中,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接近教材主干知识,或者体现对教材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二、试题解析A卷平均分43.31分,其中Ⅰ卷平均分为19.92分,Ⅱ卷平均分为23.39分。

(一)选择题题号答案A(%) B(%) C(%) D(%) 答最多项24t A 18.67% 40.47% 23.77% 16.19% B25t C 24.01% 10.31% 56.03%8.85% C26t D 22.17% 25.15% 26.90% 25.06% C27t C 4.47% 4.83% 80.85% 9.11% C28t D 13.28% 30.46% 26.03% 29.46% B29t B 11.30% 57.68% 4.82% 25.37% B30t A 12.48%51.45% 9.30% 25.92% B31t B 9.35% 75.17% 6.59% 8.15% B32t A 21.75% 52.25% 13.42% 11.78% B33t C 28.91% 10.22% 53.83% 6.26% C34t D 15.69% 12.68% 2.24% 68.62% D35t B 4.82% 30.81% 38.32% 25.32% C从上表看,12道选择题中,正答率低于40%的题有第24题、26题、28题、30题、32题、35题。

高三二练历史试题分析

高三二练历史试题分析

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本次试题是高三学年历史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考试试题,考察内容为高考范围内容。

试题的命制贯彻高考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精神,体现新课标理念,既注重对学生基础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具体考查,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隐性综合考查。

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相比,从试题内容形式和命制风格,有明显的靠拢趋向,并有所创新,为下一阶段我市高三的历史复习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下面对本次试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特点1、突出考纲新课改理念,注重学科素养。

试题整体上以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和阐释问题的能力为主,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命题对能力的考查全面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核目标。

不善于思考总结、内化知识,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很难考出理想的成绩。

2、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合理,考察有所侧重。

选择题24——27题考察中国古代史,依次是古代君主自谴问题、魏晋玄学、唐代门第标准的变化、南宋市镇经济;28——30题考察中国近现代史,依次是清末立宪派的政治立场、土地革命路线、1964年中法建交的影响;31——35考查世界史,依次是雅典城邦民主、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英美经济政策、20世纪后半期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德国统一的影响。

总体来看,在选择题部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比例分配合理。

从考查意图上看,通过新情景创设,角度设问,考查把握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现象的原因分析、本质认识和发展影响。

3、非选择题采用横切面的角度出题,考查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中西方治、经济、教育等问题。

例如第40题考查“近代中西方专利制度”,对比异同、分析影响。

材料新颖,突破教材知识表述,考查学生归纳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

第41题的材料和问题涉及给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蕴含信息丰富,便于学生发散思维,更易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洛阳市高三二练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特点:本套试题既有对我市以往试题命制风格的继承,又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继承: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材料新颖多样、设问灵活多变、贯彻三大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

创新:1、强调能力立意,注重思维角度。

能力立意几乎贯穿试题始终,比较突出的如:26题通过顾炎武关于郡县制的看法来解读信息、28题从大国发展变化的轨迹得出认识、29题从辛亥革命后农机与农具进口比例得出结论、30题从婚姻自主比例看社会变化、31题从党在井冈山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考分析能力、32题通过1939年毛泽东认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的路来考历史概念考中国近代国情、35题提供世界两种经济体发展状况的阶段统计数据来考对比分析、史论结合能力等。

2、注重对教材知识模块以及历史事物发展脉络进行联系的、动态的考查。

模块联系:如:25题考经济对社会思想的影响、27题考经济对政治的影响、28题考经济实力对国际地位的影响、31题政治革命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的影响、40和44题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影响、41题选官制度的变化对政治、教育、思想、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45题思想与政治的关联。

历史事物发展脉络的动态考查:如:24题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的演进、27题法国政体演进、28题近代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化、29题辛亥革命后农机和农具进口的变化、30题婚姻习俗的变化、31题井冈山土地法的调整、33题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央政策的调整变化、34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35题1965年—1990年间两种世界经济体不同的发展轨迹、40题和41题涉及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45题胡适在五四前后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变化(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变化)。

3、隐性介入热点知识。

如:29题农业近代化与32题“三民主义道路”----辛亥革命28题大国发展轨迹------大国崛起35题开放与封闭的两种经济体----全球化40、41题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社会和谐发展4、渗透历史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高考试题命制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作答使学生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历史学科的考查是一定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对此,本套试题有鲜明的意向。

通过做题再次强调了哪些事哪些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个人进步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国家和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发展;政治制度、经济政策适时调整的必要;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的重要;大国怎样崛起等等。

5、试题难度拔高意向明显。

突出表现在选择题的命制上。

材料厚重:尤其是选择题。

24、26、27、28、29、30、31、32、33、34、35题题目表述较长,文字阅读量大,包含信息丰富。

能力设问:设问形式有:特点、理解、轨迹、表明、依据、说明、解读、为了、目的、信息等等,以多种新情境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分析对比能力、史论结合能力。

选项多扰:选项表述语句陌生、接近;多数题只能排除两个选项,第32题四个都不好排除。

总之,试题命制力求接近高考,体现了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市教研室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对今后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是我们冲刺高考、总结和反思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典型试题解析:24.刘文瑞教授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一书中写道:“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依材料的观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鲜明特点应该是A.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B.削除了皇帝“家仆”对皇权的威胁C.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D.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考查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查内容:秦汉至明清中央政治制度特点。

解题要领:设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鲜明特点。

思路: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材料表明:从秦朝开始至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官员的皇帝家仆性质的扩展,明显体现了皇权加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也不例外,故答案选C项.正答率:32.97错选:多选D项、其次A项。

错因:对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概念不分、对秦朝制度创新掌握不到位、对材料主题理解不够。

25.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是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B.商业经济繁荣发展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D.西学东渐现象出现考查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查内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题要领:设问:张居正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思路: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解题关键是提炼他的经济思想:农商相互影响、农商并重。

这反映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经济思想的冲击,故答案选B项.张居正的经济主张并不是明清时期的主导思想。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为了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发,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而实施的政策,只要封建专制制度存在,重农抑商政策就必然强势存在,所以A项重农抑商政策瓦解和C项农商并重格局形成均错误。

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与西学东渐无关,故D项错误。

正答率:69.97错选:多选C项、其次A、D项。

错因:对张居正经济思想理解不准确、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缺乏深刻分析和总结、对重农抑商、西学东渐等知识掌握存在漏洞。

26.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C.主张削弱君权D.具有近代“民权”意识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分析历史结论能力。

考查内容:顾炎武的政治主张、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解题要领:设问: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个。

思路: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首先要抓住顾炎武此段话的核心主张。

阅读可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是其核心主张,“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是其理由。

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形成地方割据混战,使国家衰亡;而郡县制弊端在于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服从皇帝,强化专制、制度僵化。

所以他主张削弱并限制皇权,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点结合起来,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所以选C项。

A项君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不适合题意;B 项“郡国并行”主张分封和郡县并行,这是西汉的历史教训,且又不符合题意;D项是近代民权,而题目意在强调给地方分权故排除。

正答率:25.70错选:多选D项、其次B项。

错因: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对比不够、对“郡国并行”理解不够、对材料主题理解不够、审题不准。

27.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 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改变了法国社会的力量对比B.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逐渐平息C.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法国人的思想D.巴黎公社失败后工人运动再度高涨考查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查内容: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解题要领:设问:“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

思路:知识为主、材料为辅。

紧扣设问结合所学可知:1870年后即1875年法国用协商手段确立起民主政度:共和制。

此时期法国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对比,所以选A项。

法国共和制确立后,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争仍然持续了一定时间,才逐渐平息,所以B项不是共和政体确立的原因。

C项启蒙运动在法国高涨和影响主要是18世纪,所以排除。

D项表述不符合事实,故排除。

正答率:57.25错选:多选B项、其次C、D项。

错因:对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进程掌握欠缺、对启蒙运动、巴黎公社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等重大事件缺乏整理、对法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疏于梳理。

28.《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一发展轨迹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考查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查内容:世界金融中心的四次转移。

解题要领:设问:属于补白式。

从世界金融中心发展轨迹得出正确结论。

思路:知识为主、材料为辅。

A项不符合前两次, B项只符合“荷兰金融”,C项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显然不符合“意大利金融”,殖民扩张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的,意大利崛起得益于位于旧路中心的地理位置和资本主义萌芽等,而美国的崛起与殖民扩张关系也不大,故排除。

启蒙运动在法国高涨和影响主要是18世纪,所以排除。

一战后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伦敦移到美国纽约,二战后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因此欧洲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逐渐下降,故D项表述正确。

正答率:43.09错选:多选C项、其次A、B项。

错因:对世界金融中心的变化关注不够、对大国崛起主干知识重视不够、基本历史知识掌握上存在漏洞,难以综合解决问题。

对策:强化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查漏补缺。

29.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我国农业机器与工具进口的情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A.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C.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考查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考查内容:辛亥革命后的农业近代化。

解题要领:设问:分析表格数据得出准确信息。

思路:材料为主、知识为辅。

首先排除B、D两项。

C 项可以迁移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知识,苏联工业化实现是1937年,相应的农业也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其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的状况,所以农机与农具进口的比例并不能说明国民经济的失衡与否,而A项表述比较得当所以正确。

正答率:55.00错选:多选C项。

错因:缺乏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缺乏知识迁移能力、解题经验不足。

30.据1922—1923年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的一项全面调查,已婚者中自订婚姻的占5%,已订未婚者中自订婚姻的已跃升至15%。

在同一时期对中国知识女性进行的婚姻状况的调查中,已婚者中自订婚姻者占35%,已订未婚者中自订的比例占50%,而未订婚者中愿意自主的比例已上升至6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