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上4.1《声音的产生》word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1. 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例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的介质有哪些?”,“如何区分不同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这样的问题导向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其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个人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其对科学的热爱。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及特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传播现象,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
3.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能从生活中辨别不同声音的特点。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声音特征的影响因素,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科学的力量,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通过讨论和实验,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其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小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4.1《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3(重点资料).doc
教案示例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
第二节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课的重点
理解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声波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探究器材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准备: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向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用尺、纸、笔帽发出
声音;朗读时触摸喉
头的振动
弹动橡皮筋、击鼓、
敲音叉发声.观察发
声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土电话、放在水中的
八音盒、音叉和点燃
的蜡烛
真空铃实验.引导学
生总结归纳出声音的
传播条件.
3声波及人耳听声的过程利用媒体课件,对比水波讲述声波
4声音的反射及回声利用媒体课件,展示
声学在建筑、测距等
方面的应用
5声速教师讲述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组探究小实验用身边的物体发声.
教师演示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猜想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用生活实例或分组实验验证猜想,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概括声音的传播条件.
利用媒体课件学习声波、回声、声速等知识及其应用.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教学点评:
学生参与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深切,兴趣浓厚.并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概括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初步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学习声学在建筑、测距等方面的应用,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
*。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标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新课标对本课题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课标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观察、对比身边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来分析得出。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也热衷于动手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等各种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
在知识方面,学生只学习了机械运动,而对于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以及传播需要介质都很难运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因此,本课的探究活动,教师布置任务要明确,问题提出要具体,指导观察口令要清晰,结论的总结语言要准确,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听音乐“北京欢迎您”感受声音的美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通过简单的小实验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3、通过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实验探究的步骤,并且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4、通过验证声音的产生原因的实验来认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转化法;5、通过实验和具体的生活实例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而且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五、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六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装水的烧杯、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泡沫球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美妙的音乐《北京欢迎您》这首歌好听吗?是什么时候唱的这首歌?今天就让我们一块走进美妙的声的世界吧。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章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
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播放熟悉的歌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
2、教法和学法分析教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实验视频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整合思路:教学中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机等设备,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它能够支持、控制静态和动态多样化的物理现象;课件中的形象的动画、直观的图形等,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如:动画各种声音及各类乐器声。
还有声音在固、液、气体中传播的实验和在真空中的传播实验,这些通过多媒体手段是非常真切的,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将较抽象的知识变的让学生便于接受。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及传播方式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并且能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通过预习,哪位同学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告诉大家?
(学生发言)
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我们本节课的共同目标是:(小黑板展示)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目标,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作业。
二、合作讨论
为了尽快完成目标,我们把任务分解下:
一组:找出生活中的发声现象,并指出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二组:举例实验说明物体发声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会有什么结果?
三组: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交流呢
四组:请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五组:请分析表格得出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关系如何?15o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
六组:请设计一种测量声速的办法?
(同学们讨论、板演、准备实验,完成自己任务后到板块报到,老师指导)
三、展示
1.先点评学生预习时的表现
2.各小组按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上场讲解,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纠正,老师在
过程中进行穿插引导
3.老师对学生的展示环节情况进行点评打分四、反馈:
(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反馈练习)
【教学准备】
二组实验器材:音叉、乒乓、水槽、纸屑。
2017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教案1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二)进程与方式通过实验探讨学习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准确熟悉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并用这三个特征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一)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必然在发声。
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必然停止。
(二)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如何解释乐音的三个特征而且运用。
教学进程依据中考考点讲解(掌握):一、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尝试解释: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必然在发声。
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必然停止。
二、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答: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不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点要区别与光沿直线传播声音的传播示用意如右:3、是什么回声?人耳能分辨出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答:回声:声波在传播进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
人们把声音碰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分辨回声条件: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抵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回声产生示用意如下:4、明白声音的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而且利用此关系解答一些与距离有关的题目。
答: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一般情形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即固体>液体>气体尝试理解: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能够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刻为来回的时刻,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刻的一半。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声音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声音的特性做好准备。
作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力。同时,通过预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
2.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观察和理解实验现象。
3.注重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生活中的声音,如闹钟铃声、汽车鸣笛等,让学生说出这些声音的来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问题解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鼓励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2.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尤其是真空不能传声的理解。
3.分析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情分析导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声音的产生》WORD教案3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声音的产生》WORD教案3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
第二节探究声音是如何样传播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课的重点
明白得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声波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课前预备:
学生探究器材预备:
教师演示器材预备: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向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用尺、纸、笔帽发出声音;朗
读时触摸喉头的振动弹动橡皮筋、击鼓、敲音叉发声.观看发声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土、放在水中的八音盒、
音叉和点燃的蜡烛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条件.
3声波及人耳听声的过程利用媒体课件,对比水波讲述
声波
4声音的反射及回声利用媒体课件,展现声学在建
筑、测距等方面的应用
5声速教师讲述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创设情形,提出问题.
分组探究小实验用周围的物体发声.
教师演示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猜想声音是如何样传播的
用生活实例或分组实验验证猜想,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概括声音的传播条件.
利用媒体课件学习声波、回声、声速等知识及其应用.
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教学点评:
学生参与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深切,爱好浓厚.并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概括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观看能力并初步把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学习声学在建筑、测距等方面的应用,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明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理解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3.理解并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4.学会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规律。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关于声音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判断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选择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初步的了解,能够识别不同的声音,但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深入理解尚显不足。在此基础上,学生普遍对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特性的知识较为陌生。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本章节的兴趣。
-要求:阅读后,总结文章要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家庭作业:布置一份综合性的家庭作业,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内容:设计一道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给出解题过程。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实验室,了解声音研究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开展课后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对声音产生的本质和传播的细节理解尚浅。他们在生活中虽然经常接触声音现象,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科学解释。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声音与振动有关,但对其内在联系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形象比喻加深理解。
2.学生对声音传播条件的掌握: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较为熟悉,但对于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了解较少,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
3.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前的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7.教学策略:
a.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b.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c.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物理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d.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别辅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三种声音产生的原因,并解释其振动原理。
2.让学生画出声音传播的示意图,标明声音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3.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其特点。
(五)总结归纳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以下知识点:
1.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展示音叉振动、吉它弦振动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4、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5、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时间。
6、空气中的声速
学生通过互助完成下列实验
一、学生分组互相学习,并提问以下概念。
1、声音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什么是声源
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介质的概念
三、介质的概念
四、声音的传播特性
五、声音的传播方式
六、空气中的声速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以下内容:
一、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三、定需要介质,
四、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五、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时间,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练习作业
课堂巩固练习:教材P80-1、2、3
作业: 1.教材P80-42.完成配套练习册内容
教学反思
备课组
长签名
教研组
长审阅
教导处
审阅
六、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0m/s .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初步掌握基本知识
合
作
探
究
及
能
力
提
升
过
程
通过教学,完成下列活动:
一、引入新课
由自然界各种声音现象:瀑布声、电钻声、说话声、音乐声等引入新课
二、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声音的产生
三、指导学生学习一下内容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情感、价值观目标
1.领略声音的和谐美;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2.让学生领略自然的魅力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doc
说明空气、水、钢轨都能传播声音。
2)如果没有空气、水、钢轨声音就听不到了。
6、声音传播的本质:
声音是靠物体内部分子相互碰撞而传递的。
所以,我们把传递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7、人听到声音的原理:
声波——鼓膜——刺激听神经——大脑。
3、领略声音的和谐美;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
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 的过程。
难点:声音的传播过程——需要介质。
教法
选择
实验归纳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水桶、水、尺子等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时数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2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贝多芬是怎样“听”到钢琴声的?
10、课堂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业
P80-----1-----3题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声音的发生情况。
做发声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说明声音传播的原理。
讲解声音的传播本质是什么?
讨论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讨论交流生活中听到的声音。
亲自做实验感觉声音产生时的特征。
总结声音传播的特点。
2).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正前方峭 壁的0.45 km处鸣喇叭,经过2.5s,司机听到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3).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便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顶 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硬棒 来“听”钢琴的弹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2,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教学准备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多媒体课件(声波动画,可到网上查询).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教学教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吗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呢(学生回答)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你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二,探索性活动一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击鼓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布置作业:1、在歌曲《黄河大合唱》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发声体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1声音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流传教课目的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声音在不一样的介质中流传的速度不一样。
3.知道声音碰到阻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4.知道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5.培育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说相关现象。
教课重难点要点:声音产生的条件与研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流传。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流传的。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方案1:诗歌导入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该人。
”意思是垂钓的小儿不敢应答,由于他懂得,声音可能会吓跑要上钩的小鱼,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方案2:故事导入一边播放音乐《第五交响曲》,一边叙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第五交响曲》表现了贝多芬一世与命运格斗的精神。
有名音乐家贝多芬暮年耳朵失聪此后,仍不放弃对音乐的创作,于是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声音,凭着对音乐的沉迷和对生命的热爱持续创作出了令世人夸赞的乐章。
你知道贝多芬是如何感知钢琴声的吗——骨传导。
由此我们看出伟大的创作、创建包含着崎岖和艰辛,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不息。
(激励学生学习的热忱,鼓舞学生发奋图强)推动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研究性活动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械(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组织学生活动:如何利用桌上的器械并使它们发作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
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修业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思虑: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一样?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色?活动:用桌上的器械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加议论,适合赐予提示或指引。
而后请学生代表登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到的发声方法表示欣赏和鼓舞。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领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由,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理八年级上北师大版4.1声音的产生教案5
《声音的产生》教案5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通过实验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探究器材学生器材:尺子、橡皮筋、、音叉、水槽、水、铁架台、纸屑、啤酒瓶子、玻璃杯子、口琴、泡沫塑料球、锣鼓和鼓棒。
教师器材:桶、水、音叉、啤酒瓶子、笛子、二胡、50cm高的小桌子。
探究程序一声音的产生1 学生读1.1—1中的四幅图,猜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振动还是运动?)2 教师(诱导)演示实验(转换法)把小桌子放在讲台上,桶装满水放在小桌子上,教师敲击音叉,学生听到声音,教师立即把发声的音叉叉股接触水面,学生观察到一有小水珠弹起;二水面以叉股为中心沿周围向外振动(水波)把音叉从水面拿走,没有小水珠弹起;也没有水波产生。
重复实验三到五次。
要求学生说明:水珠为什么被弹起?(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的振动导致水的振动)3 学生自主(深入)(转换法)重复上述实验:两人一组,交换实验。
亲手体验和感受音叉振动引起水的振动,从实验探究初步得到结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 学生(提高)实验:两人一组,交换实验;自主探索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方法1:用橡皮筋实验—首先一人拉紧橡皮筋,另一个人拨动橡皮筋,两人同时注意眼睛观察振动,耳朵听声音(听到声音,橡皮筋在振动);其次重复实验,很快按住正在发声的橡皮筋,眼睛观察振动情况,耳朵听声音(听不到声音,因为音叉停止振动)。
方法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实验。
使刻度尺的三分之二伸出桌子边,一手将其另外的三分之一紧压在桌面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眼睛、耳朵注意观察尺子振动和感知发声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4_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明白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和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明白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4、了解人的听觉能力。
进程与方式:一、运用观看和实验来探讨声音产生的实质,和探讨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二、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初步的观看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把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慢慢养成自觉探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二、通过合作和交流,培育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预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咱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好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小孩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若是没有声音,人类将如何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声音与咱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伙儿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份,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看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使劲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看,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咱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壤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因此乐队里弦乐、管乐、冲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4.1声音的产生》精品师生共用教导学案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什么是声源.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差异,培养观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声音的和谐美;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探究指导物理宫殿1.声音(sound)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vibration).如图4.1-1里所示,用手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同时尺也在上下振动;如图乙,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图4.1-1说明(1)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例如用手臂上下振动几下就没发声;(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声.敲桌嘭嘭、流水潺潺、北风呼啸便是固体、液体和气体振动发声.【例1】如图4.1-2所示,远处山上瀑布声是怎样产生的?图4.1-2思路与技巧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表面看不出振动,但其实质都是振动.本题中水和水里的空气和山壁地面摩擦撞击引起振动发声.答案由于瀑布(水)和瀑布(水)中的空气与山岩和地面相互摩擦振动而产生的.2.声源(sound source):发声的物体叫声源(1)人是怎样发声的?如图4.1-3所示,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图4.1-3(2)蝉是怎样发声的?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雄蝉腹部有发声器,而雌蝉没有发音器.如图4.1-4,雄蝉腹部下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放大而发出响亮的声音来;图4.1-4 雄蝉及腹部发声器官的结构(3)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乐器分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①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鼓就是靠打击时鼓皮振动发声,如图4.1-5甲;图4.1-5②二胡、小提琴及箜篌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它们常有一个木制共鸣箱使声音洪亮,如图4.1-5乙;③长笛、箫及铜号等管乐器,靠吹口处到第一个被手指打开孔之间空气柱振动而发声.如果用手指将侧孔全堵上则振动空气柱最长,音调最低,如果全打开,空气柱最短.铜号为了增加空气柱长度,将管道盘卷成一圈一圈的,有的还能伸长或缩短.如图4.1-5丙.3.声音是一种波——声波(sound wave)如图4.1-6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4.1-6乙.图4.1-64.用示波器观察声音的波形如图4.1-7,当话筒接收到声音时,示波器就形象地显示出声音的波形.示波器显示屏水平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声音振动的强弱.【例2】在一首校园歌曲《童年》中,歌词是这样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吱吱嘎嘎写个不停.”分析歌词的内容并找出哪些物体发出了声音,发声体分别是什么?图4.1-7思路与技巧歌词指的发声体分别是:知了和粉笔.知了即蝉,是靠发音肌引起发音膜振动发声.写字时,粉笔和黑板之间摩擦振动发声.答案知了;发音肌引起发音膜振动发声粉笔;粉笔与黑板的摩擦引起的振动发声.探究体验探究目的通过实验体验声音产生的原因,领悟比较、归纳方法的应用.探究器材如图4.1-8图4.1-8探究过程①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②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体上,手有怎样的感觉?;③利用薄面包纸或树叶等吹奏乐曲时,嘴唇有怎样的感觉?;④击打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探究小结通过探究使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聊天室话题:怎样记录声音?胖胖:老师,听说从地球上发射到太空的“探险者2号”上,携带着录有地球上各种声音的特制唱片,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刻到唱片上的?老师:从爱迪生的留声机到今日的CD机,声音的刻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代.(1)机械时代:留声机(如图4.1-9)原理:将振动直接记录在唱片上并还原出来.图 4.1-9 图 4.1-10 (2)电磁时代;录音机特点:(3)光电数字时代:CD机(如图4.1-11)图4.1-11原理:快乐套餐1.在敲响大古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2.吹笛子发声的主要是()A.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B.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C.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声音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4.(玉林市中考题)如图4.1-12是甲骨文中的“声殳”(古代打击乐器),其意思是手拿木槌(字左部)敲打三角形石块(字右部),使石块而发出声音.图4.1-125.如图4.1-13甲,用槌敲打鼓面使之发声,这时会看到,这说明.图乙优美小提琴是由琴弦产生的,图丙中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图 4.1-136.在爵士乐队表演时,经常可以看到鼓手在用力敲击鼓面后又达到“骤止”的效果,这一做法说明.7.你知道下列各种声音分别是由什么振动发出的吗?将答案填在横线上.(1)人说话、唱歌声;(2)蜜蜂飞行的“嗡嗡”声;(3)雷声;(4)优美的箜篌声;(5)圆号声;(6)笑树发出的笑声.8.如图4.1-14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你可能看到什么现象?解释其中的原因.图 4.1-14 图 4.1-159.如图4.1-15所示,手握塑料软管的一端,在空中绕圈挥动(注意别碰到人),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10.会说话的瓶盖.找一根长约45cm~60cm的较坚固细绳,塑料瓶盖(或有两个孔的大纽扣).将绳子穿过小孔并打结,如图4.1-16所示,手向两边拉动,便可听到呼呼的响声.你知道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图4.1-1611.阅读下面的短文(本文摘自《少年科普报》20XX年第49期):聂利同学在五年级自然课上听老师讲,蜜蜂是靠翅膀的振动发声的,她想抽时间去附近的养蜂场看一看,一天她来到养蜂场,发现箱外聚集在一起的蜜蜂似乎在休息,并没有振动翅膀,可嗡嗡声不绝于耳,后又发现蜜蜂歇在花上,翅膀一动不动,但仍有嗡嗡的声音.她感到很疑惑,难道是老师讲错了吗?她又查了《十万个为什么》,书上清楚地写着:“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她想,难道连专家都搞错了吗?于是她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和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建议她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她做了下表中“剪去蜜蜂双翅的实验”,发现蜜蜂的嗡嗡声没有什么变化.经观察她又发现蜜蜂嗡嗡叫时,蜜蜂双翅根部的两个“小黑点”在鼓动.她猜想:“小黑点”可能就是蜜蜂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聂利同学的实验研究,关于蜜蜂的发声你可得出什么结论?(2)我们从聂利同学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学到什么?12.在窗户关闭的室内有以下器材:蜡烛、火柴、扬声器.怎样用实验来说明扬声器发声时扬声器纸盆的振动?13.根据“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14.将橡皮膜蒙在纸筒的一头绷紧,用橡皮筋固定好,再在橡皮膜上贴上一个小镜片(小镜片的尺寸约与指甲盖差不多),让小镜片将太阳光或其他光线反射到墙上,使光斑稳定(如图4.1-17),然后对着纸筒的另一头大声喊一声,观察墙上光斑,你发现什么?图4.1-17试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说明该实验能证明问题.15.阅读材料声敏传感器当声波传到某些材料表面时,材料会带电,并且,带电情况会随着声音发生变化.利用材料的这种特性可以制成声敏传感器.人们利用声敏传感器,再配上语言识别系统、控制装置,就能完成人们要求的动作了.用声音来控制动作的技术叫做声控技术,它在自动控制、遥控、机器人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图4.1-18 语言识别掌上电脑请回答:(1)手机上声控拨号,只要说出通话方的姓名,手机就自动拨出对方的号码,先试一试再说出其道理;(2)再举2个声控技术方面的应用实例.参考答案一、声音的产生[探究体验] 发麻;发麻;颤历;发麻;有水溅起[快乐套餐] 1.B 2.B 3.D 4.振动 5.纸屑上下跳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振动;振动6.用手掌按住鼓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7.(1)声带振动(2)翅膀振动(3)闪电使空气振动(4)弦振动(5)空气柱振动(6)壳壁振动;点拨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8.泡沫塑料屑上下跳动.敲动盆子发声,盆底振动使空气振动导致塑料屑上下跳动9.会听见“呼呼”的响声.这是因为高速旋转轮管,轮管与空气摩擦发声10.瓶盖与空气摩擦使局部空气振动发声11.(1)蜜蜂的发声不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蜜蜂的发声器官是“小黑点”)(2)学习她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执着探究、仔细观察、多方请教、查阅资料等12.将点燃蜡烛放在扬声器适当距离,使扬声器发声,可以看出扬声器前蜡烛火焰来回摆动.如图答2图答213.物体停止振动就不能发声吗?14.墙上光斑在跳动.发声振动引起橡皮膜振动,镜子跟着振动,反射光线随着晃动15.(1)手机先设置声控拨号,将被叫号码输入手机,再将被叫方姓名录入,手机芯片便能识别这种声音,当你说出通讯方姓名后,手机便自动拨出对方号码(2)声控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