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
“8 8年 9月, 18 海军衙门颁发了李鸿章主持制定的《 北洋海军章程》 , 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内容的海军章程 。” 它的颁发 , 不仅从制 度上 推行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 , 同时也开了清末中国在军制 中学习西方, 朝 近代化发展的方向。 ( ) 二 建立近代化 的海军基地 在组建北 洋舰 队的同时 ,李鸿章开始 了近代化海军基地的建设 。 18 年到 18 年在大沽建成 了 5 80 85 个船坞 ,从而使北洋有 了维修基地 。 l8 8 8年后 , 威海卫基地的工程也全面展开。大沽 、 旅顺 、 威海基地 的建 成, 是中国海军基地近代化的开端 。 ( 推进近代军事后勤体制的确立 三) 在经营北洋海防期 间,李鸿章对建立近代后勤体制的重要性有 了 比较深刻的认识。李鸿章在北洋建立的这套较为完整 的后勤机构 , 是中 国军队实现后勤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1 9世纪 7 0年代, 李鸿章兴建 新式炮 台主要在直隶地区 , 中又以大沽 、 其 北塘的炮台建设最 为重要 。 从 8 年代开始 , O 新式炮 台的建设由隶转移至奉主要 又是在旅顺和威海 两地进
论孝 鸿蕈 硇海 防思 想
宁夏理 工学 院 张 林
[ 摘 要 ] 洋务运动中虽然李鸿章不是晚清第一个提 出海防思想的人 , 在 但他却是第一个使晚清海防思想走向系统 , 第一 个创建 中
国近代海军的人, 本文主要介绍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以及对中国海防的重要贡献。 [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李鸿章 海防
十七世纪中叶。 世界历史步人 了近代 时期 。14 80年英国资产阶级 和新贵族发动革命 , 拉开了欧美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帷幕 , 开创了资本 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并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的新时代 。 在近代 中国 , 面对西方列强 的坚船利炮 和清政府的腐败,封建统治阶级 内部的有识 之士领导了洋务运动 ,希望能够实现 自 强求富的 目标。其 中代史实表 明, 在主张借法 自强的洋务派首脑人物 中, 与洋务运动相始终 , 站在这 股潮流前而尽力呼吁的 , 李鸿章可谓第一人。 而在这其 中最能体现李鸿 章功绩 的, 就是他的海防思想以及他对中国海防所作的贡献 。 但是李鸿章却不是第一个论述海防思想 的人。早在第一次鸦片战 争 时 期 , 则 徐 就 认 识 到 “ 面 水 战 , 英 夷 长 技 ” 必 须 “ 制 坚 厚 战 林 洋 是 , 另 船, 以资制胜。” 他成为晚清倡建近代海军之第一人。 虽然李鸿章不是晚清第一个提出海防思想 的人 ,但他却是第一个 使晚清海防思想走向系统, 第一个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的人 。 海防思想的倡导者与策划者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 中的惨败 , 使得李鸿章 比较早地看到八旗 、 绿 营旧军的腐败, 意识到改革军事 、 加强国防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李 鸿章在提倡西化的同时,提 出了“ . 变易兵制” 的主张 , 要求对清军的编 制、 装备和训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 , 清政府和清军 内部积习 很深, 军事改革很难得到真正的推行。但在此时 , 李鸿章开始确立的思 想, 并将其运用于实践 , 注重海防物质基础的营建。 17 8 4年 日本 派 兵 侵略 我 国 台湾 后 , 引发 了晚 清 第一 次 海 防大 讨 论 。 在这次大讨论 中, 总理船政 大臣沈葆桢与福州将军文煜奏 , 根据对侵 占 日军实力的了解 , 极力主张购买铁甲船, 尽管官员们对购买铁 甲船一事 意见不一 . 有反对者 , 也有建议缓办者 , 但主张买船者还是 占了上风 。 李 鸿章认为应该 自己造船 。 李鸿章对英国人赫德推荐的英 国新式炮艇 , 即 “ 蚊炮船” 船小炮大 . , 视其为价廉物美的海上“ 攻防利器” 因此 , 。 他拒绝 购买铁 甲船 , 而向英国订购 了几艘 “ 蚊炮船” 李鸿章海防思想的守势战 略思 想 对 李鸿 章 反 对 购铁 甲船起 了支 配 作用 。 李鸿章在他的海 防思想中 , 不仅奉行守势战略的思想 , 而且还主张 以陆守为主。他认为“ 中国兵船甚少 , 往堵敌国海口, 上策 固办不到 , 只 有采取次策 , 自守 口岸 。” 基于这种认识 , 李鸿章虽然也认为应整顿海 防 , 整 顿 海 防 的 目的 是 为 了 深 化 以 “ 口” “ 守 ” 支 撑 的 守 势 但他 守 和 陆 为 战略 。 17 89年, 日本吞并琉球 , 将其攻为冲绳岛 , 这再次引起了清王朝 朝 野上下对海防的关注 。 此时, 中国仅有蚊船炮数只, 只可守口, 很难出海 应战 , 这终 于使李鸿章开始意识到加强外海作战能力的必要性 了。 日本 吞并 琉 球之 后 , 鸿 章进 一 步 认 识 到 日本 为 中 国永 远 之 大 患 , 李 中 国整 顿海 防 必 以预 防 日本 为 目标 ,因 此 在 李鸿 章 的积 极 倡 导 和大 力 推动下 , 清王朝终 于做出了购买铁 甲船的决定, 向德国定购了两艘铁 并 甲船 , 李 鸿章 的海 防思 想 一是 立 足 于 严 防 日本 , 是 认识 到海 军 具 这时 二 有机动作战的作用, 可以将 防御领域由海 口拓展到外海。 这与他以前的 海 防 思想 相 比 , 是 得 到 了极 大 的 发 展 , 可看 作 是 他 海 防思 想发 展 可谓 也 的巅峰时期。 二、 中国 海 防近 代 化 的推 进 者 中国海防的近代化首先是从北洋开始的,并且从北 洋水师取得的 成绩最为显著 , 影响也最为巨大: 李鸿章则是北洋海 防近代化的主要设 计者和推进者 , 因此也可以说李鸿章是中国海 防近代化的推进者。 李鸿章推动北洋海防的近代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的。 ( ) 一 建立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舰队 李鸿章组建北洋舰 队,实现中国海军近代化的主要办法是购置外 国军舰 。 北洋舰队首次购置外国军舰 , 是在 17 8 5年经赫德介绍 , 准备购 置英国的炮船 4艘。 86年 , 4艘炮船驶抵天津。 l7 这 从十九世纪 8 0年代 开始, 李鸿章对北洋水师舰船的购置开始向大型 、 先进 的目标发展。李 鸿章命令当时驻德公使李风苞具体办理 购船事宜。 这样 , 18 年 , 到 8 8 李 鸿章在北洋建立成了…支 由铁 甲船 、 快船 、 炮船 、 鱼雷艇等组成 、 配套整 齐、 阵容可观的新型海军舰队 , 拥有大小舰船 2 。 5艘 这是当时亚洲第一 流 的海 军 舰 队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发展的意义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的发展的意义近代化运动是不可抗拒的。
从英国资产阶级初登历史舞台到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确立,已经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
当欧美列强提枪携炮呼啸全球之时,近代化运动已成为人类的必由之路。
在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发展机遇、地理位置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通往近代化旅途的难与易。
一般说来,历史相对短暂,传统积淀相对浅薄,且具有开放传统的海洋岛国,更容易吸纳时代的新风,更便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日本即是此类国家的典型。
与此相反,历史悠久、传统积淀丰硕的民族在国家制度转型期,就湿得特别笨拙和迟缓。
中国便属于此类。
五千年自成一体,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赢得了“万邦来朝”,这确实属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
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东来的西洋诸国,面对中国这个发展完备,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东方帝国,表现得更多的是惊叹与无奈。
辉煌的历史与文明,确值得后人骄傲与自豪。
然而,过分迷恋往昔而不返,关起门来成一统,长此以往,等待该民族的必然是落伍。
发展、演进,由低级到高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
当然,个人禀性的差异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在近代中国这个特殊的时代,曾涌现出一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盗火者”。
他们不为传统说教所束缚,只被现实所震惊,勇敢地甩掉“用夏变夷”的破旗,高扬“穷则变,变则通”的发展理性,以其所授职权,将“以夷变夏”部分地变成了现实。
尽管这部分人在近代中国只是凤毛麟角,且饱尝辱骂与孤独之苦,但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合乎世界近代演化大潮,代表了中周社会发展趋势。
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这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
为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特殊的国度,决定了中国近代化运动发展的艰难。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
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1对近代中国海军状况的研究内容摘要:中国在经历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这使部分中国统治阶层中的官员开始慢慢清醒过来,他们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转变与实践,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近代化的海军与海防。
然而,海军与海防建设的实践者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心血与成果在不久以后发生的甲午战争中,竟然那么不堪一击。
中国海军的装备、士气在甲午海战后直到清朝覆灭都一蹶不振,急速消沉。
中国又重新回到19世纪前中期有海无防的局面。
在此,我们将通过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来对我们当代的海军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字:海权意识、海防大讨论、李鸿章、海军学堂、水师初建、四洋水师、甲午海战、近代海军发展、当代海军建设中国近代海军初建的历史背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古代海军曾经辉煌过,北到朝鲜,东抵日本,南指印尼,西达东非,都留下了中国人骄傲的足迹。
但是这些航行不是以开拓疆域、进行侵略为目的的,而是以开辟海洋航线,繁荣海外贸易为目的。
而近代以来,由于蒸汽机、螺旋桨以及火药、火炮技术的出现和改进,只是西方各国的海军装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古代海军惯用的接舷战、冲撞战、火攻战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而先敌发现占领最佳攻击阵位,迅速瞄准先敌开火则成了海战的最基本模式。
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坚固的船、犀利的炮火、极快的速度打开了亚、费、拉美洲各个国家的大地,有恃无恐的将这些国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中国近代化海军开始于晚清,清代以前,中国只有水师,没有海军。
魏晋南北朝至宋金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夺在长江一带进行,在这客观上促进水军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有了一支包括艨艟、斗舰、走轲、海鹘等各型战舰的庞大海军,并在公元663 年的白江口海战中大败日本海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
精炼海军加强海防在第一次“海防议”中,左宗棠的“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观点为清政府所采纳,从而在国防战略上确立了海洋与大陆同等重要的原则,也使海防在国防指导方针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从此以后,清廷决定由李鸿章、沈葆桢分别主持北洋与南洋防务,开始成规模地筹建近代海军。
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年(1874—1884),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规模初具。
“海防议”后的10年,晚清海军虽有了初步发展,但与西方列强相比,仍然差距悬殊,这一点在中法战争(1883—1884)中暴露无遗。
当时,法国舰队横行东南海域,福建水师被封锁在马尾港内,全军覆没;南洋、北洋海军也一无可恃,甚至连台湾海峡都难于涉渡。
中法战后,清廷痛定思痛,急谋有所改善。
光绪十一年(1885)6月发布谕旨说,“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并命各沿海督抚各抒所见,这就是第二次“海防议”。
第二次海防建设大讨论,得出了“目前自以精炼海军为第一要务”的结论。
其具体措施是决定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以统一海军指挥,加强海防的整体建设。
同时,决定集中使用并不宽裕的海防经费,“与其长驾远驽,难于成功,不如先练一支,以为之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光绪十四年(1888)9月奏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共有舰艇25艘,总排水量约4万吨,再加上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海军,至甲午战前,中国海军共拥有大小舰艇78艘,总吨位8万余吨,成为一支相当可观的海上力量。
不思进取终食恶果中国海军力量的加强,自然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光绪十五年(1889),美国海军部长本杰明·富兰克林·特雷西在一份年度报告中说:中国的海军实力列世界第9位,排在英、法、俄、德、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而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前。
岂料这一海军建设的成就不但没有成为继续加强海防建设的动力,反而成了清政府不思进取的借口。
从光绪十四年后,北洋海军没有再添置新的战舰。
我眼中的中国近代海防
我眼中的中国近代海防作者:时吉芬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从抵抗派的“师夷长技制夷”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自强”,他们都为中国近代海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关键词:近代化海防反思2012年11月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病世。
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李默然塑造的《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爱国形象,耳畔似乎传来了那句著名台词“撞沉吉野!”。
恰巧,“十八大”发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世界强音,振奋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悟和反思。
感悟晚清岁月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反思近代化历程中,中国海防危机的沉痛教训。
新航路开辟后,近代强国英法美都是通过海洋走向世界的。
中国古代虽有汉武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的海权理念滞后,并落伍于世界。
事实上,清朝以前航海更多的是政治目的。
中国古代的海军,远非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它没有现代化的战舰,也没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直到鸦片战争,面对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才有了海防意识。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为了加强海防曾劝道光帝“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惜未曾引起道光重视。
后来,魏源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购买“洋船、洋炮、火箭、火药”等各种武器,用于武装水师,提高防卫力量。
林则徐、魏源又相继提出了较为长远的海防大计,说明他们已有了利用海防工业以制夷的新思想。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派。
由此,洋务派开启了中国近代海防的新时代。
1862年曾国藩主持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仿造的“黄鹄”号轮船下水。
1865年,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建造出可以航行于外海的轮船,此后,中国近代海防事业就与洋务派联在一起了。
洋务派代表左宗棠在分析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时曾说:“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由此可见,他已经认识到海军建设不仅是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需要,而且也是“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的需要,这是近代中国人海洋意识的一个新突破。
2.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期间形成和发展的军事理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历程 (2)优秀课件
海军发展的调整与停滞
1896-1911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政府在沿 海的港湾均被列强瓜分与强占,国内造船业萧条倒闭 财政经费空前拮据的 严峻形势下,着手重建海军.通过在国外定购军舰,海军实力得以初步恢复; 重新调整全国海军,合并组成了巡洋 长江两支舰队;在中央成立了海军部, 使海军的管理、指挥实现了统一.
1866-1873年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 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 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 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 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 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海军的结束
1946-1949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二次 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 通过美英"赠舰"和美国的"顾问",重新 建起海军,实力达空前水平.蒋介石发动反 共内战后,重建后的国民党海军并没有给土 崩瓦解的国民党统治带来新的生机,而是纷 纷起义倒戈,最后只有几十艘海军舰艇跟随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国民党海军的 全面溃败,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史就此结 束.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 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 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 艘。后续 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 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 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 , 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1889-1895年
1889-189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 北洋海军未添一舰,其它三支海军始终未能发展成军,中国近代海军 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实施"大陆政策"而大力 扩充海军,其实力很快超过中国.甲午战争中,中国晚清洋务运动筹 建30多年的近代北洋海军一败于丰岛,二败于黄海,最后覆灭于威海, 使中国近代海军元气大伤.
浅析孙中山的海权思想
232现代交际·2018年13期作者简介:高阳,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浅析孙中山的海权思想高阳(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摘要:进入20世纪,国家间围绕争夺和控制海洋而展开的竞争日益激烈,西方海权理论传入中国,国人的海权意识进一步觉醒。
民主革命人士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于海权与国家安全、海权与国家政治、海权与国家经济、海权与社会进步的认识,并且还提出了建立强大海军、发展海运业等一系列维护海权的主张。
孙中山的海权思想给当时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对于增强国人的海权意识起到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孙中山 海权思想 海军建设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232-02一、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形成进入20世纪后,世界各国在海洋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这种竞争在英国和美国、德国、日本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
英国仍处于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
美国加大了对海军建设的投入,同时还注重发展外海航运业,海军实力居世界第三。
德国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武器装备,注重提高海军技术水平,海军实力大大增强。
随着各国海军实力的增强,相互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深。
英国海外殖民地众多,因而极力地想增强自身海洋实力,保住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
德国海上地位的提高促使其开始推行海外扩张政策,英德两国都想在海上称霸,因而双方矛盾升级。
美国意识到自己在海上权益方面所面临的威胁,与德国展开了海洋权益的争夺。
其他强国也纷纷将海上力量盛衰视为国家兴亡之所在,将增强海洋竞争实力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世界海洋竞争日益激烈。
近代西方列强间海洋争霸不断升级,促使近代海权理论产生。
美国海军战略家阿尔弗莱德•塞那•马汉于1890年在其著作《海上力量及其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海权论,是海权论的奠基者。
马汉指出海上力量对于国家发展、繁荣及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海洋争霸的实质便是国家间相互争夺制海权,较量国家控制航海活动的能力。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的主要经办人李鸿章
一、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二十年之后英法联军的侵华舰队卷土重来,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点火焚烧了圆明园。
188 4年,法国远东舰队在侵华战争中肆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在马尾全歼了中国的福建水师。
十年之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兰色的历史大悲剧,日本海军全歼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区区岛国将泱泱大清帝国彻底打跨。
几年过后,八国联军的舰队又不费吹灰之力,迫使清朝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将中华民族彻底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
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侵略者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
百余年里,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亦步亦趋地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华民族在此历史过程中虽不断奋起抗争,但更多的则是历尽劫难,饱尝屈辱。
回顾这一段不幸的民族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不断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
二、中华民族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国家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以30余艘舰船和不足万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远涉重洋侵犯中国,使拥有近百万常备军的中国军队一触即溃。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兰岚【关键词】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师夷长技”【摘要】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产生于边疆危机当中,是对当时国家安全威胁的一种反应和反思,它源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国防形势,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人文思想有关。
它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国防重心的转移,而且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启。
文史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防形势面临着“千古未有之变局”的开端。
与中国古代史上的所谓“夷狄”之患相比,西方殖民主义势力选择的进攻方向在于东南海疆,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且以更高的科技实力和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为后盾,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了更大的威胁。
这使海防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着重考虑的严峻问题,由此产生了海防思想。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中国现代海防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
林则徐从战争中认识到,“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必须“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并主张建立一支“船炮水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
林则徐创建“船炮水军”的计划虽在生前未能实现,却使他成为晚清倡议建立近代海军之第一人。
魏源继承了林则徐的海防思想,而又有所发展。
他提出以守为战要与走精兵之路相结合;主张实行内守与外攻相结合的海防战略,“内守既固,乃御外攻”;并建议设厂造船,先在广东训练新式水师。
在他们的倡议下,“师夷长技”说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晚清海防思想得以重兴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近代海防论的中心问题是制造轮船。
这样,创建海军的问题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丁日昌是晚清创设海军的最早设计者。
他于1867年草拟了《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建议制造轮船30艘,分为北洋、中洋、南洋三路,派提督一员统之。
翌年,又在《条款》的基础上重拟了《海洋水师章程》六条。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创设外洋水师的具体方案。
其主要内容包括:购置兵轮,特别是大兵轮,以创设外洋海军;在中国沿海择要改筑西式炮台;创立三洋海军,分区设防;精设机器局,不但制造轮船、枪炮,还要发展民用工业。
形容海防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形容海防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海防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格局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和海洋利用的增加,海防问题越发突出。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防发展的历史背景、重要性,分析海防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海防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各国海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海防发展的重要性,说明了这一话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说明了各部分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最后阐明了研究海防发展的目的,为读者提供了文章研究的动机和方向。
在正文部分,将探讨海防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首先回顾了海防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探讨了不同时期的海防发展状况。
然后详细分析了海防的重要性,解释了为什么海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与海洋、陆地等其他领域的关系。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海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回顾了海防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分析了这些成就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意义。
然后探讨了当前海防面临的挑战,包括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最后提出了未来海防发展的建议和展望,为读者展示了海防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海防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对海防的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海防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海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从而为未来海防工作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海防问题的关注,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在海防领域的合作和改进,为保障国家海洋权益和维护海洋安全做出更好的努力。
2.正文2.1 海防的历史背景海防作为一种防御措施,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
在古代,海防主要是指防范敌对国家或部落通过海上进攻自己的领土或港口。
论魏源海防思想的产生
论魏源海防思想的产生一、引言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清末进步的思想家,留心时务,主张通经致用,很重视军事,所著《海国图志》影响深远。
可以说,鸦片战争是魏源思想重要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魏源的关注重点在于国内的社会经济变革和传统帝国的边防问题等。
但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的侵略使魏源意识到近代海防的重要性,先后写出了《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等关于海防建设的著作。
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加强海防建设。
这对后来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发展及中国海军近代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即拟从清末的国内形势、林则徐的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魏源海防思想产生的原因。
二、清末国内形势1.清政府腐败的政治统治与凋敝经济魏源出生于乾隆末年,当时清廷吏治日益腐败,官僚贪污成风,财政支绌,军备废弛,国内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如乾隆时,怀柔地主郝氏占田“膏腴万顷”,权臣和珅占田5.3亿平方米。
《清仁宗实录》中记载,嘉庆年间,广东巡抚百龄到任不足一年占地达3.3亿平方米。
一般地主则以高利贷为手段在各地霸占田地,“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
”湖南苗族地区,高利贷名目繁多,十分猖獗,苗民“往往收获毕盖无余粒,此债未清,又欠彼债。
”苗民起义时提出的口号“逐客民,复故地”以及北方天理教征收的“种福钱”,皆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
乾隆晚年,耗尽了康、雍两朝所积攒下来的国力,使得清朝国运由盛转衰。
嘉庆、道光年间,国家积弱的局面开始形成。
与此同时,清王朝自上而下却奢侈成风。
乾隆每次南巡都大肆铺张浪费,耗财劳民。
满洲贵族与一般的地主官商也十分豪奢,如昭梿《啸亭续录》中记载,京师祝氏“富逾王侯,屋宇至千余间,园亭瑰丽,游十日未竟其居”。
同时官吏贪污尤为突出,嘉庆时查抄的巨贪和珅,其家产估价竟合白银达8亿两,是乾隆年间所有军费的八倍,其侵占百姓的土地达5.3亿多平方米,就连其家人刘、马二家,也占地4亿多平方米。
关天培的海防思想
摘要:关天培在海防上主张积极防御,守备为本。
以此思想为指导,确立了分层防御,层层控制的海防策略,并积极训练水师,将海上攻击与岸上防御紧密结合,体现出近代海防的新意识。
关键词:关天培;海防思想十九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骚扰和鸦片走私的日益猖獗,中国的海防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尤以广东沿海最为突出。
明朝时期,中国海防的主要目标是抗击倭寇和打击海盗活动。
当时,广东海防主要分为三路,东路为惠州和潮州,中路是虎门海口,西路包括高州、雷州和廉江,其中东路尤为要冲。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等西方国家来到广州贸易的船只不断增加,又贩卖鸦片,中路的海防地位日益凸显。
1810年,清政府在虎门重设水师提督,即显示了这一变化。
面对新的海防形势,当时朝野的有识之士开始重新认识世界,并不断提出新的应对思路,其中除林则徐、魏源等士人外,关天培也应是一位杰出者。
关天培在任广东水师提督期间,关天培负责训练广东水师,筹措广东海防,成效显著,形成了系统的海防思想。
所谓海防思想,即指对海防重要性的整体认识,及在实践中体现出的具有指导性的战略原则。
关天培的海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筹海初集》中,该书汇集了关天培在道光十四年(1834)九月至十六年十一月间所上奏折及各种公牍,共四卷,约十三万字,附图二十八幅。
其中既有海防理论,又有海防实践经验总结。
从中可以看出,关天培的海防思想在道光十六年就已成熟,而且颇成系统。
具体内容可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防御,守备为本积极防御,守备为本是关天培海防思想中前提性认识和基础。
这一认识是在对殖民者充分了解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关天培自道光六年(1826)督押海运,开始了解海防和清军水师之训练,后来担任苏松镇总兵,积极配合江苏巡抚林则徐在江苏全面禁烟,加紧对英、法船只进行巡查。
如道光十二年,曾率水师驱逐英船“阿美士德”号在东南沿海的间谍活动。
这些经历,使关天培较早了解殖民者的脾性和野心,积累下防御经验。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防近代化
2014.01学教育62学术沙龙甲午战争与中国海防近代化王永锋(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教育体育局,甘肃庆阳745000)[摘要]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求和签约而告终,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甲午战争虽陆海兼有,但却以海战为主,陆战为辅。
苦心经营的海军,竟然在这次海战中全军覆没,这给中国近代海军的继续发展以致命的打击,使中国海防近代化的进程受到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影响;海防近代化;甲午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败于日本的严峻后果,便是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本文就甲午战争的失败与中国海防近代化的延误谈一点看法。
对中国海防近代化的延误北洋舰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中国海军在甲午一役中战败,致使延误了中国海军建设的进程,阻碍了海防近代化的发展。
海权思想是海军战略的理论基石,也是创办近代海军的认识前提。
1874年总理衙门创议,中国开始筹办近代海军。
1885年正式建立“海军衙门”,李鸿章成了中国近代海军舞台上的第一位主角,他创办海军着眼于对时局的估计,依据华夷体制旧观念,老眼光看待世界亦不合适宜的新思想去同洋人办外交。
并且要“稍变成法”突破愚顿陋习重新考虑御敌方略,他清楚地认识到列强是实力政策的崇奉者,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来保障自己的安全,于是制定了国家的总体战略。
即“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1]强调了海军的作用,力图从陆海两方面来考虑国家安全。
李鸿章强调在海口之外与入侵者作战,做到“船能出口,炮能及远,乃易设法迎击”。
[2]为了适应海军的发展,他重视海军行政的改革,其实质是如何正确看待海权的地位。
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
他的出海迎击,建设外海水师,以及经设海部等主张,打破了传统的漠视海权的思想,这种海权思想在海军战略理论中是值得肯定的精华。
但他机械地执行以陆军为立国根基的战略,部分地抵消了自己的海权思想。
北洋水师成军后,他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制海权的争取和控制。
魏源海防思想述论
魏源海防思想述论陈邵桂(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摘 要:鸦片战争失败以后,魏源从 守”㊁ 攻”( 战”)㊁ 款”三个方面论述了海防之策㊂ 守”的基本思想是诱敌深入扬长避短㊂ 攻”( 战”),一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打击侵略者,二是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㊂ 款”是既开放与各国平等互利的合法贸易,又禁止非法的鸦片贸易㊂关键词:魏源;海防;鸦片战争中图分类号:B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012(2014)06 0005 071840年6月,英国海军舰队到达广东沿海,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参战兵力在初期海陆军兵力总数只有5000多人,后期除炮兵外,步兵只有10000余人,除了驻守香港㊁厦门等地的兵力外,进攻南京的兵力只有7000多人[1](P45)㊂英军虽然武器装备明显优于中国军队,但是参战兵力有限,加上劳师远征,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㊂可是,这场战争却以中国的失败并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㊂究其原因,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分析: 其战也,不战于可战之日,而偏战于不可战之日㊂其款也,不款于可款之时,而专款于必不可款之时㊂其守也,又不守于可守之地,而皆守于不可守不必守之地㊂”[2](P485)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惨痛教训的基础上,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中从 守”㊁ 攻”㊁ 款”三个方面论述了海防之策[3](P1)㊂所谓 攻”,也就是他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所说的 战”㊂以下分别论述魏源的海防思想㊂一关于 守”,魏源提出: 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㊂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㊂”[4](P1)这是战略思想,更是战术问题,基本思想是诱敌深入扬长避短,并通过用兵实现这一战略战术目标㊂他在‘圣武记“一书中论述 守”时也说过: 守里不如守丈,守丈不如守尺,愈远徒劳,愈近得力㊂”[5](P546)魏源通过研究世界战争史发现:交战双方往往攻败守胜㊂他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说过: 历考西洋各国交兵,凡英吉利往攻弥利坚本国,则弥利坚胜;以英吉利往攻俄罗斯,则俄罗斯胜;若英吉利与各国互战海中,无分主客,则舵师能得上风者胜㊂”[6](P33)我国在鸦片战争时期以守待攻,为什么以失败告终呢?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开篇指出: 自夷变以来,帏幄所孹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㊂”[7](P1)也就是说,鸦片战争失败,对 守”未加以重视,且 守”之不得法是重要原因㊂清王朝是一个在马背上得天下建立的政权,夺取政权以及平定叛乱,武功赫赫,可是,鸦片战争爆发,在洋人面前竟然不堪一击,因此,魏源撰写了‘圣武记“一书,回顾总结清王朝征战武功的历史和经验,为反击外来侵略提供借鉴㊂我国历朝历代在马背上得天下,直到19世纪中叶,武将兵卒有陆战的经验和战术,而无海防的经验和战术㊂鸦片战争的收稿日期:2014-07-13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先进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研究”(12YBB074)作者简介:陈邵桂(1956 ),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㊂失败,除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封闭导致战略上的失误以外,还出现了诸多战术性的失误㊂为此,魏源对海防战术进行了研究㊂‘孙子㊃谋攻篇“云: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㊂”这是交战的基本经验㊂可是,面对英军舰队及洋枪洋炮,封闭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竟然对敌情一无所知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记载: 苟有议翻夷书㊁刺夷事者,则必曰多事㊂嘉庆间,广东有将汉字对音刊成一书者,甚便于华人之译字,而粤吏禁之㊂则一旦有事,则或询英夷国都与俄罗斯国都相去远近,或询英夷何路可通回部㊂”[8](P27)统治者禁止学习外语,禁止翻译外文书籍,因而对外界一无所知,英军炮舰来犯,竟然闹出有人问英国首都与俄罗斯首都有多远,英国有何路可通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样的笑话,对敌情如此茫然无知,何以制胜㊂魏源在‘海国图志“卷73中辑录‘西洋人玛吉士地理备考叙“一文,其中对我国人不知外情的表述: 彼株守一隅,自画封域,而不知墙外之有天,舟外之有地者;适如井蛙蜗国之识见㊂”[9](P1866)因此,魏源反复强调要了解敌情㊂他在‘圣武记“一书中说: 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情㊂”[10](P517)他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又说: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㊂”[11](P27)也就是说要知敌情,知敌之优势和劣势,才能掌握制胜之策㊂英军的优势是什么?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以 船坚炮利”[12](P32)四字予以概括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Ⅵ)“一书在‘鸦片战争书目解题“中介绍: ‘海国图志“50卷,其书成于道光22年(1842年 引者)9月,书出风行一时㊂至道光27年(1847年 引者),扩为60卷㊂至咸丰2年(1852年 引者),更补成百卷,刊于扬州㊂ 在当时实为国人自编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对于当时思想界发生极大影响㊂ 其 师夷人之长技’, 坚船利炮’等说,实自是而起㊂”[13](P507)为此,魏源提出的 守”之二策,首先强调的是诱敌深入使之失其所长㊂对此,他在‘圣武记“一书中也论述过: 兵法云: 军无粮食则亡㊂’敌人深入,后无辎重,将断其乳哺以创之乎?”[14](P544)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中,对英军船坚炮利的优势有过这样的描述: 夷之兵船,大者长十丈,阔数丈,联以坚木,浇以厚铅,旁列大炮二层,我炮若仅中其舷旁,则船在大洋,乘水力活,不过退却摇荡,不破不沉㊂”[15](P1)他继而具体分析了英军的四大优势,也是我守土御敌的四大难点㊂第一,英军舰在大洋,清军火炮 惟中其火药舱,始轰发翻船,绝无泅底凿沉之说”,以当时清军的武器装备,要 中其火药舱”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大洋无法有效打击英军舰㊂这是英军优势及我守土御敌难点之一㊂第二,我国在历史上有火攻敌舰船的传统,如果以火攻英军舰,在大洋上的英军舰 常有夷兵远镜暸望,我火舟未至,早已弃碇驶避”㊂因此,在大洋火攻英军舰也难以成功㊂这是英军优势及我守土御敌难点之二㊂第三,英军舰在大洋三五为帮”, 我火船攻其一船”,英军舰群相互救援,并合力反攻,即使伤其一两艘,终不能使之大创㊂而我海岸绵长,处处防其闯突,贼逸我劳,贼合我分㊂这是英军优势及我守土御敌难点之三㊂第四,英军舰体积大性能优, 若久与交战,则海洋极辽阔,夷船善驾驶,往往转下风为上风,我舟即不能敌㊂”这是英军优势及我守土御敌难点之四[16](P1-2)㊂面对拥有船坚炮利的英军,怎样才能有效防御并打击敌人?魏源在分析敌我双方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指出: 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㊂夷艘所长者,外洋乎?内河乎?吾之所御贼者,不过二端:一曰炮击,一曰火攻㊂”[17](P1)根据以上分析,英军舰在大洋,无论是炮击还是火攻,都难以奏效㊂因此,魏源特别强调: 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所长㊂”[18](P8-9)并以战例说明只有诱敌深入才能扬长避短㊂他说: 观于安南(越南 引者)两次创夷,片帆不返,皆诱其深入内河而后创之,则知欲奏奇功,断无舍内河而御大洋之理㊂”[19](P2)为什么诱敌深入内河,就能使敌失其所长呢?魏源接着分析: 贼入内河,则只能鱼贯,不能棋错四布㊂我止御上游一面,先择浅狭要隘,沉舟絙筏以遏其前,沙垣大炮以守其侧,再备下游桩筏以断其后,而后乘风潮,选水勇,或驾火舟,首尾而攻之㊂ 夷船尚能如大洋之随意驶避,互相救应乎?倘夷分兵登陆,绕我后路,则预掘暗沟以截其前,层伏地雷以夺其魄㊂夷船尚能纵横进退自如乎?两岸兵炮,水陆夹攻,夷炮不能透垣,我炮可以及船,风涛四起,草木皆兵㊂夷船自救不暇,尚能回炮攻我乎?即使向下游沉伐之地,豕突冲窜,而稽留片刻之间,我火箭㊁喷筒已烬其帆,火罐㊁火斗已伤其人,水勇已登其舱,岸上步兵又抗炮以攻其后,乘上风,纵毒烟,播沙灰,以眯其目,有不聚而歼旃者乎?是口门以内,守急而战缓,守正而战奇,口门以外,则战守俱难为力㊂”[20](P2)这样,敌之四大优势发挥不了,我守土御敌的四大难点即可克服㊂关于诱敌深入的风险,魏源对诸如 门户失守,则民心惊惶;纵贼入庭,则必干罪戾”的担心,以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取得胜利的案例予以释疑, 即如粤之三元里”[21](P3)㊂对此,魏源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回答了 专守内河,诚可制夷艘之横突,而不能制夷炮之猛烈,则我兵犹慑虚声,夺锐气,其若之何”的问题㊂他认为 其可无惧者”也有四个方面:大炮者,水战之用,非陆战之用也㊂ 故自用兵以来,夷兵之伤我者,皆以鸟枪㊁火箭,从无携炮岸战之事㊂惟我兵之抗炮㊁抗铳,则跋涉奔驰,所至可用,且较彼鸟枪㊁火箭更远更烈㊂其可无惧者一㊂”若夷从船上开炮,则无论数千斤之炮,数十斤之弹,遇沙即止,而我兵得于沙垣中炮击其舟㊂”魏源还以英军进攻厦门㊁定海㊁宝山为例,说明英军得以占领上述地域,并非炮利之功,而是 攻我背后,我兵望风辄溃”, 但使近塘近城之地,兼伏地雷,则我炮可伤夷,夷炮不能伤我㊂其可无惧者二㊂”夷船在大洋,去岸数里,枪箭所不能及,故非数千斤大炮不能遥击,闯入内河,则舟岸相去不过半数丈,而我之抗炮必可及半里,火箭喷筒可及十数丈,但沿岸先筑土垣,则我之火器可及夷,夷炮不能及我㊂其可无惧者三㊂”诱敌深入内河, 上游要隘,我可预沉舟筏,筑炮城,备兵勇”,完全可以做好充分准备㊂下游 预设之则敌疑不前,不备之则仓促无及㊂ 至桩木筏材,可伏近村, 俟敌舟已过之后,分遣兵勇一面运筏下桩,一面垒沙成垣,顷刻可就,而我抗炮之兵亦顷刻可集㊂不恃大炮而用抗炮,出奇设伏,其利无穷㊂可无惧者四㊂”[22](P9-10)魏源 自守之策”的基本思想是诱敌深入从而扬长避短,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是器利不如人和也㊂”[23](P10)虽然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人是更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以用兵实现诱敌深入扬长避短的战略战术目的㊂魏源强调 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因为土兵比客兵,水勇比水师更熟悉当地的情况,更便于诱敌深入,更便于扬长避短,所以,魏源经武强军思想是包含武装民众的㊂他在‘圣武记“一书中还说: 保甲之制,以兵法部伍其民㊂”[24](P544)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中,他又指出: 沿海民风强悍,岂无数千可团之义勇㊂”[25](P18)完全可以说,魏源关于 守”的战略战术思想,见解独到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王茂荫就是非常赞赏魏源论 守”的㊂他说: 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无不特详㊂战法虽较需时,守法颇为易办㊂果能为法以守各口,英夷似不敢近㊂”[26](P2253)二关于 攻”( 战”),魏源提出: 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㊂”[27](P1)第一,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就是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善于利用矛盾,调整利益关系,联合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集中打击侵略者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介绍:英夷所惮之仇国三:曰俄罗斯,曰佛兰西(法国 引者),曰弥利坚(美国 引者)㊂惮我之属国:曰廓尔喀(尼泊尔 引者),曰缅甸,曰暹罗,曰安南㊂”[28](P25)英国在中国沿海走私鸦片挑起战争,林则徐禁鸦片,其他国家在中国沿海的贸易也受到影响,因而不满英国所为㊂俄罗斯㊁法国和美国与英国存在利益冲突,我国近邻缅甸㊁暹罗㊁安南㊁尼泊尔等国同样受到英国侵扰,因此,这些国家都是我国可能联合抗击英军的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分析了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㊂他说: 英夷以兵舶据东㊁南㊁中三印度,而俄罗斯兵则由黑海㊁里海间取游牧诸部,亦与西㊁中印度接壤,止隔一雪山,各以重兵拒守㊂ 鸦片盛行,英夷岁收税银千余万,俄罗斯觊觎之㊂”[29](P25-26)英国与俄罗斯在印度存在利益冲突㊂这是联合俄罗斯抗击英军的可能性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介绍了美国爆发独立战争在与英军作战时,得到法国援助的情况㊂他说: 英夷横征暴敛,于是弥利坚十三部起义驱逐之,兼约佛兰西为援㊂”[30](P26)英国与美国㊁法国的矛盾是有历史渊源的㊂这是联合法㊁美抗击英军的可能性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暹罗国“中,分析缅甸㊁暹罗㊁安南与我国同样遭遇来自英军的威胁,且 专尊中国,藐英夷,英夷究不能患㊂”[31](P403)他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还指出: 廓尔喀者,在西藏之南,与英国所属东印度接壤,世仇㊂”[32](P483)缅甸㊁暹罗㊁安南㊁尼泊尔与我国有长期交往的历史,现又处于相同的危机之中㊂1814年,英军从印度出发进攻尼泊尔㊂1816年迫使尼泊尔签定‘瑟高利和约“,从此控制尼泊尔的内政外交㊂1826年,暹罗与英国签定‘暹英条约“以后,虽然未危及主权,但还是深感危机的㊂1824 1826年,英军发动了侵缅战争[33]㊂英军侵扰安南则未能得手,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中说: 英吉利夷艘两碎于安南㊂”[34](P8)这是联合缅甸㊁暹罗㊁安南㊁尼泊尔抗击英军的可能性㊂魏源论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是深谋远虑的,遗憾的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因而造成丧失诸多机遇的失误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分析认为:确曾有过联合他国抗击英军的时机㊂他说: 英夷调印度兵艘入犯中国,深恐俄罗斯乘其虚以捣温都斯坦中印度㊂ 故英夷之惧俄罗斯者,不在国都而在印度,此机之可乘者一㊂ 上年英夷罢市后,廓夷(尼泊尔 引者)亦即禀驻藏大臣,愿出兵攻击印度㊂当时若许廓夷扰其东,俄罗斯捣其西,则印度有瓦解之势,寇艘有内顾之虞,此机之可乘者二㊂ 自罢市以后,英夷并以兵艘防遏诸国,不许互市,各国皆怨之,言英夷若久不退兵,亦必各回国调兵艘与之讲理㊂ 此机之可乘者三㊂乃款议未定,而我兵突入夷馆,反误伤弥利坚数夷,于是弥利坚夷目不复出力㊂ 英夷兵船已深入长江,犯江宁㊂于是佛兰西船驶至上海, 迨佛兰西易舟入江,则款事已定数日,尽饱谿壑,佛兰西怅然而返,此机之可乘者四㊂故可乘而不乘,非外夷之不可用也㊂”[35](P25-27)所谓 款事已定”,即中英签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开了强国以条约的形式掠夺中国的先河㊂不仅丧失了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的时机,而且西方和东方列强从此纷纷仿照英国,参与瓜分中国㊂也就是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所说的: 先后许各国皆如英人之例㊂”[36](P484)资本的掠夺本性和弱国无外交的特性,魏源的认识也许不是很深刻,甚至对当时国内外关系的具体情况,也不一定十分明了,然而,他提出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㊂李汉武在‘魏源传“一书中介绍魏源这一思想时说: 时人乃至今天的学术界,大多持否定态度㊂ 其实,从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角度看,魏源 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思想是他的军事思想中很有价值的部分㊂”[37](P182)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历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外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表明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完全是可能的㊂第二,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海防思想最重要的内容㊂魏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战略思想的表述,是逐步发展形成的㊂据陈其泰等著‘魏源评传“一书考证:魏源最早是在1840年作的‘寰海“一诗中提出: 欲师夷技收夷用㊂”两年之后,他在‘圣武记“一书中又提出: 以彼长技御彼长技㊂”[38](P459)1842年8月,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引林则徐奏折的表述: 林则徐奏言: 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㊂’”[39](P462)在该文中论及中外贸易 不惟以货易货,而且以货易船㊁易火器”时,还有过这样的表述: 不旋踵间,西洋之长技,尽成中国之长技㊂”[40](P469)他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的结尾又有如下表述: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㊂”[41](P486)后来,他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一“中的表述: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㊂”[42](P1)‘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表述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成为近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的经典口号流传至今㊂魏源这一战略思想所指,有明示,也有暗示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指出: 夷之长技三:一㊁战舰,二㊁火器,三㊁养兵㊁练兵之法㊂”[43](P27)这就明确提出了 师夷之长技”的指向,即:向外国学习武器装备技术特别是海军装备技术和军队建设方法,建设一支能打胜仗的海军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也暗含除了以上三者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向外国学习㊂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指出: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㊂”[44](P32)这是可使读者对 夷之长技三”产生联想的表述㊂他在‘海国图志“中详细介绍了英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目的也许就是表明 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㊂‘海国图志“从卷51至卷53,以三卷的篇幅介绍英国君主立宪政治体制中的国王㊁内阁和议会的职能及相互关系㊂从卷60至卷63,以四卷的篇幅介绍美国的议会㊁总统和州长的产生程序以及任期等制度设计㊂魏源对英美两国议会制度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任期制度,都是以赞赏的语态予以介绍的㊂如关于英国议会的介绍: 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议会 引者)衙门,公议乃行㊂ 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㊂”[45](P1360)从这一段话中,可以感知魏源对议会决策国家大事是持肯定态度的㊂魏源在‘海国图志“卷59中辑录‘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一文,其中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议论: 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46](P1585)这一段话虽然是从魏源所辑录的文章中引出,但也表明辑录者的好恶之情㊂从‘海国图志“全书整体上来理解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也表明魏源所倡导的绝不止于学习外国的 船坚炮利”之术㊂对此,还可从他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时对林则徐的评价有所领略㊂其一, 西变以来,惟林公守粤,不调外省一兵一饷,而长城屹然㊂”[47](P469)其二, 上年英人入犯,并阻遏诸国货船,不许贸易,诸国皆憾之,言英人若不早回国,亦必各调兵船来粤,与之讲理,林则徐两次奏闻㊂俄林则徐罢,琦善一意主和,前议遂终止㊂”[48](P483)同一场战争,林则徐罢免前后,出现天壤之别,可见除了 船坚炮利”以外,人也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 师夷之长技”不仅仅是学习外国 船坚炮利”之术㊂魏源 师夷之长技”为什么既明示 夷之长技三”,又说 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这是需要从清代文字狱盛行的背景中予以认识的,有清一代不是什么话都可以明说的㊂魏源所期望的是: 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㊂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㊂”[49](P31)如果仅仅学习西洋船坚炮利”之术,显然是难以实现 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目标的㊂三关于 款”,魏源提出: 款夷之策二:曰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㊂”[50](P1)这一战略思想,是既开放与各国平等互利的合法贸易,又禁止鸦片走私非法贸易㊂易孟醇等在‘魏源评传“一书中对 款”的释义: 指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夷我之间的问题㊂”[51](P23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何在?英军是以林则徐禁鸦片为借口发动战争的㊂马克思在‘鸦片战争史“一文中也认为: 因输入鸦片而造成的白银不断外流,开始扰乱天朝帝国的国库收支和货币流通㊂ 中国政府决定: 此种万恶贸易毒害人民,不得开禁㊂’ 中国政府在1837年㊁1838年和1839年采取的非常措施 这些措施的最高潮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㊁销毁走私的鸦片 提供了第一次英中战争的借口㊂”[52](P06)马克思所说的 第一次英中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根据马克思的以上论述, 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㊁销毁走私的鸦片”,仅仅是英军发动战争的借口㊂英军在进攻广东等地未逞,北上进攻浙江㊁天津后,道光皇帝将在广东禁鸦片㊁抗击英军有功的林则徐革职㊂时人即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归咎于林则徐禁鸦片㊂魏源对 以夷变归咎于缴烟”[53](P41)提出不同的看法㊂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魏源在‘海国图志㊃筹海篇三“中分析: 激变绝不由缴烟,而由于停贸易明矣㊂”[54](P41)他还以法国人携带违禁品进入英国被收缴并罚款, 与广东之勒缴烟土何异?”但并没有引起英法战争为例,说明鸦片战争的爆发, 其非因缴烟而停贸易又明矣”[55](P41)㊂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还引一个外国人的话说明问题: 林公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耳!断鸦片可,断一切贸易不可㊂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岂仇林总督而来耶?”[56](P462)因此,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禁鸦片㊂所以,发展平等互利的合法贸易,是魏源海防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㊂林则徐禁鸦片,并没有禁合法贸易,同时积极备战㊂西洋商人包括两艘英国商船,也有配合禁运鸦片的,他对守法商人和非法走私鸦片的商人,也是区别对待的,因此,取得了禁止鸦片走私贸易的最初成果㊂对此,道光皇帝原是满意的㊂1839年9月,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在广州虎门口外穿鼻洋巡查,遇英军舰艇 士密”号和 华伦”号挑衅㊂关天培虽然遭突然袭击,又不如英军船坚炮利,但仍率军奋勇抗击,英舰 士密”号受重伤逃遁, 华伦”号随之逃逸㊂道光皇帝获悉穿鼻洋海战获胜,更是忘乎所以, 命林则徐停止一切对英贸易㊂同时,以 不应若是办理’,批责林则徐对英商区别对待的正确做法㊂林则徐岂能违抗圣旨?只得在1840年1月5日布告,断绝中英一切贸易㊂”[57](P38)这就是外国人所说林则徐 不悉外国情形耳!断鸦片可,断一切贸易不可”的详情㊂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资本家是要追求剩余价值的㊂19世纪中叶的中国大陆,人口已经达到4亿,是一个巨大的市场㊂要寻找出路的西方资本,已经占有了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市场,是不可能不觊觎中国市场的㊂英国官方派遣的使臣,早在乾隆时就试探性的来到中国,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以十分傲慢的语气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㊂特因天朝所产茶叶㊁瓷器㊁丝巾,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㊂”[58](P1884)英国人试图与中国进行合法贸易的道路没有走通,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通过非法途径将鸦片走私到中国以致泛滥成灾㊂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说过: 在1830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㊁英国和美国向中国输出㊂可是从1833年,特别是1840年以来,由中国向印度输出的白银,几乎使天朝帝国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㊂”[59](P779)可见,禁鸦片已经势在必行㊂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 海战博物馆”介绍: 英国鸦片输入量:1816 1826年,57000余箱,1827 1839年,20万箱㊂中国白银外流量:1816 1826年,491万余两,1827 1839年,8668万余两㊂”对比显示,鸦片输入量和白银输出量,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越是接近1840年,越是急剧增长㊂对此, 海战博物馆”援引林则徐的话评论: 鸦片烟毒泛滥,加剧了清朝封建统治危机,使中华民族陷入一场空前严重的浩劫㊂正如时人所痛斥: 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痛’㊂也正如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所担忧: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㊂”鸦片走私非法贸易对中国的危害,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文中以一段引语予以说明: 关于这种贸易,连英国人蒙哥马利㊃马丁都这样写道: 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㊂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㊁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㊁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牺牲者被献于永不知饱的摩洛赫之前,英国杀人者和中国自杀者竟相向摩洛赫的祭坛上供奉牺牲品㊂’”[60](P802)鸦片输入对中国危害之深重,由此可见一斑㊂据 海战博物馆”介绍: 面对鸦片泛滥成灾,大清王朝内部就鸦片问题,展开了一场全国性大辩论,严禁鸦片的主张日益成为主流呼声㊂1839年,林则徐受命于危难之际,仅仅用短短的23天时间,就收缴英美等国烟商237万多斤鸦片,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㊂”这是大快人心之事,可是,不久林则徐就遭到责难㊂为此,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中提醒: 林公处横流溃决之余,奋然欲除中国之积患,而卒缴沿海之大患㊂其耳食争咎于勒敌缴烟;其深悉详情者,则知其不由缴烟而由于闭市㊂”[61](P468)也就是说鸦片战争的源起,禁鸦片仅仅是英军发动战争的借口,是表象,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闭市”,即关闭贸易㊂应当说明的是,魏源这一认识同样是有局限的,但我们是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苛求于前人的㊂魏源所谓 款”,也就是主张既与各国进行平等互利的合法贸易,又禁止鸦片走私非法贸易㊂不开放前者不行,不禁止后者也不。
概括左宗棠的海防思想
概括左宗棠的海防思想“海防与塞防并重”,加强国防建设,是左宗棠军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宗棠“海防与塞防并重”左宗棠是近代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横溢,且提出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军事思想。
其中,加强国防建是设构成左宗棠军事思想重要方面组成部分。
左宗棠说:“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6册,第188页。
这样,“海防与塞防并重”的国防观,几乎代表了左宗棠在对近代中国抵御外国军事侵略的基本看法。
一、左宗棠的“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大清的台湾与新疆同时告急。
1867年原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投靠俄国。
1870年,俄军占领伊犁,西北边疆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运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海上大门,1874年,日本兴兵侵略台湾,中国的海防问题空前严峻。
这一切使清廷认识到海疆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宗棠提出了“海防与塞防并重”。
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抗外来侵略者,然而,中国的武器却大大落后与西方,根本无法与之相对抗。
在左宗棠的海防思想中,他便针对于中国武器的落后提出这样的主张:改变传统水师专恃帆篷舟楫的状况,代之以新式轮船,实现水师向近代海军的转变,以顺应海防近代化的潮流。
他指出:中国“防沿必用海船,海船不敌轮船之灵捷”,“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74—275页。
然而,一个国家的国防,不仅需要先进的军事武器,而且还需要正确的海防军事战略。
对海岸防御上,左宗棠主张“慎以求慎”,把此视为海防的重要环节。
左宗棠的军事眼光,远远比别人深远。
因为,他看得出,一个国家海防实力的增强,需要以庞大的经济基础为根基,而经济又是以民本为支撑。
他巧妙的把“民生”问题运用到了海防思想中:把“民为邦本”、“民得所养”视为巩固和加强海防的“根本”。
初中历史海防教案全册目录
初中历史海防教案全册目录第一单元:海防概述
1. 海防的定义和意义
2. 我国海防的发展历程
3. 世界各国的海防措施
第二单元:中国的海防史
1. 古代中国的海防措施
2. 近代中国的海防困境
3. 近现代中国海军的崛起
第三单元:海军力量发展
1. 海军的组成和作用
2. 现代海军的装备和武器
3. 海军战争的规律和特点
第四单元:海上保卫战
1. 海军的作战任务
2. 海上保卫战的战略意义
3. 海上保卫战的战略部署
第五单元:海上联合行动
1. 海上联合行动的概念
2. 海上联合行动的原则
3. 海军与其他军种的协同作战
第六单元:海上安全保障
1. 海上交通安全
2. 海上资源保护
3. 海上环境保护
第七单元:海防的现代挑战与应对
1. 海上冲突与安全威胁
2. 海上安全合作与建设
3. 我国海防的未来发展方向
附录:海防相关名词解释及历史事件简介
以上内容为初中历史海防教案全册目录范本,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