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51教案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4.1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世界的物质性”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节的内容,本框题教材主要想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明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基于北京市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成长,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学设计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课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4课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哲学素养。但在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对物质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有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受到现实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物质性原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物质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知识点。
3.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唯物辩证法基础知识》相关章节,了解唯物辩证法在哲学发展中的地位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4.家长参与作业旨在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掌握物质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
2.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在预习的同时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2.在充分记忆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
3.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重点知识。
【学习目标】1.理解并熟记物质的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坚定坚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3.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树立唯物主义观点,摒弃神创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预习案】一、教材助读(具体要求:先通读一遍课本,找出问题,再研究预习案,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用红笔标注不明白的问题)(一)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含义:(2)物质的唯一特性:(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②(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原理归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重点)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理论概括: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世界统一于物质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1.物质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板书设计
第三课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本质
1、物质含义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三)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物质的。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由某个人的意识决定的。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是有客观规律的。我们不能随意改变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
从现实状况看,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人想怎样就怎样的。实践证明,建国初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就不符合当时的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使我国经济停滞不前,人民贫穷落后。这就证明,从资本主义一下子跨入共产主义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为中间还有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二)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共同点,比如苹果和菠萝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水果。苹果和狗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生物。苹果和石头的共同点是什么?原子。
读课本29页第一段。
老师:马克思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什么是物质?(列宁下的定义)
学生: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学设计1:4.1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1)物质定义理解(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二、教学重点: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理解教学难点:关于西方哲学中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理解、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理解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来上课。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思辨的科学,像我们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总爱问为什么?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思考过我们自身,我们生存的世界又是从何而来?圣经上说是上帝创造了世界,而我们人类大概也就是亚当和夏娃的杰作,我们的世界真的是神创造的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产生,产生后也不受人的意识所支配材料补充:自然界的虹吸现象——鬼湖。
一个湖泊,有时人们来到湖畔,只见碧波荡漾,清澈照人,湖水甘甜,可能不大一会儿功夫,辽阔的湖面消失得无影无踪,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茫茫的沙漠。
这种时隐时现的湖泊,被人们称之为“鬼湖”。
师:自然界无奇不有,然而这种奇特的现象“鬼湖”一事并非杜撰,也决非奇谈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就在北非摩洛哥国境边缘地带的科萨倍卡沙漠之上。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高中政治最新教材必修四配套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材分析《世界的物质性》是《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第一框题,共分为两目。
第一目讲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概念;第二目讲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其逻辑顺序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本框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理解起来仍比较困难。
所以,学生要认真学习本课内容,加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这是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掌握其他哲学知识的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通过由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的思维训练,掌握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物质的含义、劳动的作用、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过程与方法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并坚定坚持唯物主义的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树立唯物主义观点,摒弃神创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作为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如何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世界的物质性》,探讨哲学上“物质”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它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 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识记物质的含义,劳动的作用,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并坚定唯物主义的正确性;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树立唯物主义观点,摒弃神创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含义难点: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学要求】(一)基本要求:1、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懂得自然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3、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发展要求:辨析实力,说明世界是物质的【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请同学们思考哲学的起源?生:……师: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从古至今,伟大的哲人们从来没停止过追问和思考。
我们现在看的这幅图片就是屈原的《天问》。
屈原的《天问》已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的?世界的本质又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1世界的物质性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之前学过“整个世界”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生: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师: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世界的物质性”,其实只要证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分别具有物质性就可以了。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师:观看视频“地球的起源”,以及生命起源的简化推导,思考自然界的本质是什么?生:……师:自然界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吗?生:是师:那是不是可以把自然界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呢?是否可以把自然界的本质归结为原子呢?生:不行师:那自然界的本质是什么?生:物质1、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客观实在——》这是物质与意识唯一的区别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到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及含义。
2.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2. 辩证唯物主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含义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概述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阐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与意识、唯物辩证法等。
3.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性与主观唯心主义分析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强调世界的物质性。
4.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
5. 第五节:改造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讲解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讲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包括物质生产、物质交换、物质消费等方面。
7. 第七节: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8. 第八节: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认识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 第九节: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辩证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0. 第十节:世界的物质性与可持续发展讲解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2:4.1 世界的物质性优质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能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论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教学难点』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从一般层面上学习了哲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基本阵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世界的本质。
在上节课我们就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第二课中我们学习了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还记得它们的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什么吗?主要是看他们认为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在唯物主义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也就是说世界具有物质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物质性。
那到底什么是物质呢?世界的物质性讲授新课:(一)、物质(含义、特征)同学们在29页上找到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同学们把它划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学好这一课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牢的话,后面要理解就很困难了,所以同学们要重视它。
这里讲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它是指物质不会因为人的意识产生而产生,比如老师现在需要写字,因此需要粉笔,但是手上有粉笔吗?没有,但是老师因为需要粉笔写字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这个需要的意识,但是粉笔会不会因为我有这个意识就自动的出现在我的手里呢?不会,可见物质是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的,如果物质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老师肯定不愿意在这儿上课,同学们也不愿意在下面听课,这么热的天,肯定会选择一个凉快的地方待着,想自己想要的。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据,从而增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物质性的概念: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3. 世界物质性的证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本质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物质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引出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2. 讲解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基本含义。
3. 分析物质性表现:讲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表现,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个方面都具有物质性。
4. 阐述物质性证据: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证据,证明世界物质性的存在。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物质性表现,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思考和交流。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表现和证据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
3. 网络资源:关于世界物质性的相关论文、报道、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从而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3. 通过对世界物质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四、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深入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如山川、河流、动植物等,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
2. 讲解: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解释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举例说明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如物质的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等。
3.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
如观察物质的形态、性质变化,进行科学实验等。
4.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证明方法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总结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和表现,强调世界物质性的证明方法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世界物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自然界的物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物质性,并通过讲解和探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六、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从而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3. 通过对世界物质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八、教学重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明。
九、教学难点:1. 世界的物质性概念的深入理解。
教学设计4:4.1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一、教材分析本框选自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这一课的内容是围绕着物质性这个核心展开的。
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世界的物质性时,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又包括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三个方面理解。
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我们把它放到第十一课社会历史观中集中予以论述。
因此这一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节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看清世界的本质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情分析都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本课授课对象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思维比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由于如今的学生大多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存在偏差与误区,培养学生在归纳中认识问题,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那么从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我认为这一框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在理解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后,本课将进一步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本框的难点则在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那为什么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作为难点呢?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首先,这个自然界的物质性不难理解,但是人类社会有人的意识参与,学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会产生困惑。
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4.1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
(2)理解: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重点】1、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证明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学难点】物质概念以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前面学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本框,五分钟后集体归纳本课知识点:.略教师: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过渡: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的?探究提示:要想知道什么是物质?就必须找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就必须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要有一个抽象的概括。
(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物质”概念的三个特点:(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具有独立性;(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3)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师生互动:请问: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体吗?2.那些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磁场、超声波、红外线是物质吗?3.它们有什么共性?教师归纳总结:客观实在性:不管人们看的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
有些存在我们可能看不见,但我们能感觉得到,能检测得到。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巩固拓展》中的练习,根据时间进行提问和讲解对比答案、进行讨论第四层级课堂总结反思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P26《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完成并理解掌握《思维导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PPT展示板书设计课后巩固布置学生完成《固学案》P13~14(必做1、3、4、7、9、10题,其余选做)主观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1、体现类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4、怎么办类“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教案】4.1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材剖析《世界的物质性》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 4 课第 1 框的教课内容,主要学习物质的含义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二、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 物质的含义 (3)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 (1) 世界的物质性(2) 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建的(3)物质和详细的物质形态的差别和联系(4) 劳动创建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剖析: (1) 联系目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目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剖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能力目标:(1)经过学习,领会怎样去理解一个哲学看法,初步认识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经过学习、领会、剖析与综合的思想方法,提升剖析问题的能力(3)经过采集和剖析资料,培育采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经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责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唐性,从根本上除去有神论的影响,初步建立唯心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三、教课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难点:物质与物质详细形态的关系四、学情剖析本框题的内容是唯物论的第一框题,所以解说时需要详尽。
五、教课方法1.教师启迪、指引,学生自主阅读、思虑,议论、沟通学习成就。
2.教案导学:见后边的教案。
3.新讲课教课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研究、精讲点拨→反省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教案、部署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教案,课内研究教案,课后延长拓展教案。
3.教课环境的设计和部署: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课。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八、教课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状况并认识了学生的迷惑,使教课拥有了针对性。
(二)情形导入、展现目标教师播放《女娲补天》动画问题:我们此刻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吗?人类真的是由女娲制造出来的吗?自然界终究是怎么产生的?多媒体展现学习目标,重申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详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详案一、【教材分析】《世界的物质性》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课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物质的含义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是唯物论的第一框题,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学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主编:郝朝霞审核:高二政治备课组【学习目标】⑴识记:物质的定义。
⑵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学习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学习难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的组成部分。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的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及其,也具有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它是在中伴随着人和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问题探究】1.辨析:客观实在即客观存在2.有人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因而是客观的;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而是主观的。
”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思维导图】【实战演练】1.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
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地发展到哺乳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
上述材料中的事实充分说明()①物种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②上帝创造众多生物的说法具有荒谬性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2.目前人们已经制造出“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案内容来源人教版《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课时1课时设计者江苏省镇江中学施小霞一、课标要求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学习目标1.通过罗列生活中的物质现象,感性认识物质;借助黑洞这一天体的分析,分清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
2.通过视频观看,了解地球的诞生和生命的演化,确立自然界的产生与发展是按照自身规律进行的,是物质的客观的的思想;并通过结合生活案例,认识人们成功改造自然必须在自然界原有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同时尊重自然的客观性才可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通过了解人类的产生,理解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性;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浮夸风”,引导学生认清生产力发展是客观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否则就陷入“搞笑”,带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灾难,并由此感悟出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4.通过原理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形成对世界物质性的完整认知。
三、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1和检测目标1(达成学习目标1)2.完成任务2、3、4和检测目标2(达成学习目标2、3、4)四、学习过程活动元活动设计活动一一、物质概念【情境一】【情境二】:观看黑洞照片发布的视频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天体。
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面世,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
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
活动二二、自然界的物质性【情境二】(观看视频)观看图片:自然界的大变样。
【任务二】结合视频和课本28页探究:1.自然界的产生和发展是客观的,但在人类产生后,出现了方形西瓜、课桌教室、宇宙飞船等人化自然的现象。
有人认为:“人化自然现象的出现说明人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的”?2.请填空,归纳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自然;人类自然;人类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教材分析】
本框课标要求的目标是“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依据课标,依托教材,本框学习以“世界的物质性”为主线,分析论证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一开始是社会的产物并依赖于物质。
通过对本框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学好本框是本单元乃至学好全书的基础和核心,极具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识记物质的基本含义、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重点】
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本框乃至必修4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了解和识记物质的概念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和学生举例,由学生概括得出。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通过学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得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突破方法:分别播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学生从中得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非神作。
【教学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故事导入):全能的上帝
一天,一个神学家在一个乡村里宣传上帝全能。
一个智者就问他:“先生,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呢?”
神学家答道:“上帝是全能的,当然能。
”
智者说:“请问,上帝连这块石头都举不起来,怎么是全能的呢?”
神学家连忙辩解说:“如果这样,上帝是创造不出来这块石头的。
”
智者接着反问道:“上帝连这块石头都创造不出来,你怎能说上帝是全能的呢?”在智者的追问下,神学家急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这个小故事我相信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人要哭了,那么这个世界是谁创造的,它的本原是什么?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一块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展示学习目标
过渡:我们知道哲学所说的世界与我们认为的世界不同,它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和意识三部分。
如果我们要证明世界是物质的,就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来看看自然界是不是物质的?
三、新授: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生活动一:阅读教材P28第一段的内容,结合所学,回答
1、你能运用教材内容驳斥“上帝创世说”吗?
2、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有自己的见解很好。
那么关于地球的形成,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解释的。
播放视频《地球的形成》(3分钟)。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的。
但是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例如转基因食品、高速公路、铁路、桥梁、码头、人造卫星……有人产生疑问,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请谈谈你的观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也就是说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遵循物质的自身属性。
过渡:视频和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原生态的自然界还是人工化的自然界,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物质性。
那么人类社会是不是物质的呢?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学生探究活动二:阅读教材P30第二目及“专家点评”部分的内容,回答
1、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理解劳动在人类的产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什么叫生产方式?为什么生产方式是客观物质的?
4、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完成后回答。
教师总结: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起了决定的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
2、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客观的,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如何理解生产方式客观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0“专家点评部分进行理解。
3、关于人的意识,具体内容我们会在第五课讲到,本节同学们只需明确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到此,世界是物质的原理基本浮出水面,同学们能否试着总结出来呢?
学生回答并记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教师强调注意点: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过渡: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什么叫做物质呢?
(三)物质的概念
探究活动三:阅读教材P29内容,回答
1、物质的含义?
2、说说你认为的具体物质形态有哪些?他们与哲学上的“物质”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物质唯一区别于意识而为物质所特有的属性。
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则说明它不是虚无飘渺的,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具有可知性。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教学楼、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
有些,如一些磁场、紫外线,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同样不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检测得到。
这也是可知论区别与不可知论的特点。
过渡:大家要注意,我们刚才说的教学楼、树木是物质,但物质是不是教学楼、树木呢?也就是我们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我们能不能划等号呢?
学生:个别迷惑。
教师举例:苹果、香蕉……这些都是水果,但水果就是苹果、香蕉……吗?显然不是。
苹果、香蕉……只是水果的一些具体表现,而水果是对这些事物本质的概括,是从这些事物的具体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所以我们哲学里面讲的物质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而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也就是说二者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过渡:为了考查同学们的理解情况我们来练习两个题目。
教师:课件展示题目。
学生:完成练习,自主纠错。
四、本框小结学生:结合学习目标,概述本节内容。
教师根据板书,点出重点。
五、当堂练习课件展示题目
1.人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种创造活动的基础是: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条件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
C、都有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
3、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表明()
A、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的决定
B、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生产力比封建社会创造的生产力大
C、手推磨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蒸汽磨代表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
4、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段话的哲学含义是[多]
A.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反映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C.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万事万物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它们具有可知性
参考答案:1、A 2、C 3、A 4、BD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丛书P23“素质提高”部分。
2、阅读教材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自主完成丛书P24“课前预习”和“课堂探究”部分,晚自习第三节后上交。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