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商鞅变法的一些思考

合集下载

商鞅变法思想及其法哲学内涵的思考

商鞅变法思想及其法哲学内涵的思考

商鞅变法思想及其法哲学内涵的思考
商鞅变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商鞅提出的一种政治改革思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使之更加繁荣昌盛。

商鞅变法思想的法哲学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

商鞅变法思想强调以实践为基础,充分利用实践的经验,不断改进制度,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以政治和经济改革为重点。

商鞅变法思想强调政治和经济改革,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尊重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取福利。

三是以“财政兴国”为核心。

商鞅变法思想强调“财政兴国”,以
财政改革为核心,实行税制改革,以改善财政状况,为政府提供足够的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发展。

四是以“政治改革”为重点。

商鞅变法思想强调政治改革,重视政治变革,实行政治改革,以改善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发展。

五是以“改革开放”为重点。

商鞅变法思想强调改革开放,以全面改革开放为指导,开放国门,拓宽国际交流,促进社会发展。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成功的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

它摆脱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在战国那个群雄逐鹿,战乱频仍的年代,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不能不让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首先,改革要等到时机成熟,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

而要做到水到渠成,还要重视变法以前的准备工作,化劣势为优势。

.商鞅入秦之时,秦国还很落后。

秦晚至春秋才立国,又偏处西陲,民众袭用戎狄习俗,“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贵族身亡,以人殉葬,一人犯罪,诛及三族,中原各国鄙视秦国,不让它参加“会盟”。

秦国长期内乱,战备不修,魏国乘虚而入,夺去了肥沃的河西之地。

面对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秦孝公于公元前361年继位伊始,就下令“求贤”,公开承认“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并且诚心表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可见事实而言秦国有变法的需要,秦孝公有变法的想法。

否则,秦国有亡于战国其它强势对手之下。

另外,当时形势瞬息万变,楚有吴起变法,魏有李悝改革。

当别人大踏步前进时,弱小的秦国也需要短期而有实效的强国之策。

所以,商鞅“帝道”“王道”“霸道”三“道”治国之策中的“霸道”,内蕴严厉的发家思想,正合孝公之意,两人“语数日不厌”。

经过这次长谈,秦孝公决定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以图富强。

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调查了秦国的情况,于公元前359年提出了变法的设想,可是遇到的阻力很大。

就连孝公也犹豫不决,便召集廷议。

当时旧势力的代表甘龙、杜摯反对变法,强调用旧法治国,官吏熟悉,人民习惯,即“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杜摯甚至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面对这种情况,商鞅看清形势,针锋相对,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汤、周武不循古法而兴盛,夏桀、殷纣不改变旧礼而灭亡的历史打动了秦孝公的心,因而商鞅的主张得到他的肯定和支持。

商鞅也因这次辩论达到了变法前的级别最高的舆论宣传。

对商鞅变法的几点思考

对商鞅变法的几点思考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既得利益,必然要引起他们极端仇视和伺机反扑。公元前338年,孝公病死,太子马四继位为秦惠文王,一批奴隶主贵族即行诬告商鞅谋反,煽动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面对复辟势力的迫害,初则逃亡,随之又返商邑举兵作过反抗,失败后被捕,处以“车裂”示众,全家亦遭杀害。
一、管理制度方面
二、户籍制度方面
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户籍制度的基础。前述商鞅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户籍制度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是对原有户籍制度的小修小补,它实质上是对奴隶社会户籍制度的根本变革。商鞅承认新开垦土地的私有权,这就打破了奴隶社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王有制;私有土地的拥有者是一些一家一户的小家庭,他们交纳完一定的赋税后,就是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人身自由相对来说有了很大的改变;宗室户籍世袭制的变化,也为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经济、政治上的变革是奴隶制时代所没有的事情,它标志着一个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第三,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加大普法的力度,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法律而前人人平等。尽管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们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尤其是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相当突出的有法不依、以权代法的现象;在司法过程中还存在办人情案、关系案、知法犯法、循私枉法的现象;还存在因法院的判决长期得不到执行而出现的法律白条现象;我们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夜读了法律的尊严,影响了法律的权威。为此我们必须从制度的建设上多做文章,尤其是从抓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入手,把是否真正具有法律知识作为任职的重要条件之一,甚至可以一票否决。其次,形成一套制约和监督机制,做到法律而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只要触犯法律,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化目标才能真正实现。2007年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必将在总结过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经过几年的来法制建设,虽然在立法、司法、行政方面有所改善,然而收效并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君权至上”不平等的思想、漠视法律的态度,及人治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思想和制度的继承性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会在人的意识形态中打下深深烙印。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的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变法,它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历史课程中,商鞅变法是必须学习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商鞅变法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知识点内容。

一、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商鞅变法是属于先秦时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是中国历史上改革开放的先驱之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出现,促进了实行中央集权,保持了秦国的统一,推动了国家发展的进程。

同时,商鞅变法的实施也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扫清了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二、商鞅变法的知识点1. 集权思想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权思想。

在当时的各国中,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相当发达,在不同的诸侯国之间存在很大的权力差别。

商鞅变法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将原本分散的权力集中至国家统治者手中。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的观念。

2. 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商鞅变法还对国家的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

商鞅提出了“租调制度”,即将土地作为国有财产,由国家直接收取租税;同时还实行了新的货币制度,即“轻重钱制”,使流通的货币更为便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管理制度改革在商鞅变法中,秦国政府还对官员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主张选拔人才,弘扬“任人唯贤”的政治思想。

他还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应受到的惩处。

4. 军事制度改革在商鞅变法中,军事制度也得到了全面的改革。

他提出了“兵家之禁”,禁止私人武装和私人军队的存在。

同时,他还规定了新的兵役制度,使士兵服役时间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总结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推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学习七年级上历史课程的过程中,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和具体的知识点内容,不仅可以扩展历史知识,更可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变革给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商鞅变法和管仲改革对中国当下改革的启示

商鞅变法和管仲改革对中国当下改革的启示

商鞅变法和管仲改革对我国当下改革的启示1. 引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我国的改革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商鞅变法和管仲改革作为我国古代两大变法的典范,对我国当下改革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商鞅变法和管仲改革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探讨它们对我国当下改革的启示。

2.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我国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国力衰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商鞅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实施中央集权,使得秦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大一统国家。

商鞅以法治国,以刑罚威慑百姓,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以重农抑商实现国家富强。

3. 商鞅变法的启示商鞅变法的启示在于,改革要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只看表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当今我国,我们也面临许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像商鞅一样以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眼光来进行改革,不能只是一叶障目地片面改革,需要从根本上着手解决问题。

4. 管仲改革的历史背景管仲改革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当时的齐国处于内外交困,国力薄弱,社会矛盾尖锐。

管仲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政治体制,调整社会结构,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使得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5. 管仲改革的启示管仲改革的启示在于,改革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不能生搬硬套。

在当前我国,我们需要像管仲一样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不能僵化地套用外来的模式,要根据国情民情,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实现我国梦的伟大复兴。

6. 个人观点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的改革典范对我们当下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商鞅变法和管仲改革都是我国古代改革的典范,通过对它们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古代的改革智慧,找到对当下我国改革的有益启示。

7. 总结商鞅变法和管仲改革是我国古代两大变法的典范,它们对我国当下改革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商鞅经济思想论述--经济思想史课程论文

论商鞅经济思想论述--经济思想史课程论文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商鞅变法及经济思想成绩专业经济思想史课程名称、代码中外经济思想史141605020003 年级2013级姓名黄永康学号*********** 时间2014 年01 月任课教师陶一桃教授商鞅变法及经济思想-----读胡寄窗老师《中国经济思想史》有感摘要:本文是胡寄窗老师《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读后感,在阐述胡老对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的基础上的思考。

思考一是商鞅改革的思路;思考二十商鞅的经济思想闪光点的;思考三是商鞅变法的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商鞅变法;农战;人口政策;财政制度;税收制度一,商鞅经济思想简述胡老就商鞅的历史背景,代表的阶级利益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其基础上细化了商鞅的各项政策,包括行政、财政、经济、人口等全方位的深入的讲解,我在此就胡老的观点简明扼要的回顾如下。

(一)变法的背景及途径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商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占有形式为基础的封建地主阶级,变革是革领主阶级的命,是地主经济正真诞生的产婆。

所有制的变化:废除了田地的封疆阡陌,摧毁了旧的领主阶级的世袭的特权,使得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行政的编制:推行了县制,县制直属于国君的行政组织,人事制度也变了,不再是世袭,而是中央指派,由此建立高度集中的权力中心。

官爵和土地的关系变化:由以前官爵对土地的占有改革为俸禄或者说是今天的工资制度。

统一税赋:建立在县制基础上的统一税赋,加强了全国的统一地主军事力量,为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政权实现创立了物质基础。

统一的度量衡:这是统一的税赋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辕田制:官府的公田,彻候以下不得封地了。

公田作为群臣备车马只用,不属于个体所有。

户籍制度:什伍联保,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而且更便于管理。

意识形态:君主专制,“权制独短于君”。

(二)经济思想总述: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实践家,虽然在经济领域实现了一些首创和惊人的变革,但是其经济思想所涉及的范围很狭窄,远逊于管子、范蠡等历史人物。

对于商鞅改革的一些认识

对于商鞅改革的一些认识

对于商鞅改革的一些认识姓名:徐高鹏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号:150142010053年级:2010级摘要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次经济和政治改革,而“商鞅”二字似乎也已成为古代中国法治的象征,仔细分析商鞅的变法过程,总结过程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可以作为今天改革者进行改革的借鉴。

关键字商鞅霸权威信刑罚民心商鞅(约前390——前338)在成为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之后,便开始了其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位魏国公孙氏在异国他乡——秦得到了一展抱负的机会,并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商鞅是先秦法家中变法最有成效者,并且也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对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活动进行了描述,也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提供了条件。

作为历史上改革的例子,对于当今社会的改革也是具有一定启示作用的。

一、改革应以真威真信真言辅之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商鞅很重视威信二字。

无威不立,无信不行。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在秦孝公那里争取到了‘左庶长’的职位,并且在法令实施前,他还做出了一件令后世一直津津乐道的事——五十金徙一木。

这一故事在《史记》中有所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以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以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树立威信的最好机会并非来自于百姓,相反往往是高官权贵成就新任官员的威信。

像司马穰苴、孙武等人,上任之后利用高官权贵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而商鞅没有选择制造与权贵的冲突,恃其权削贵族之势,以此提升自己的威望。

相反,反对他的权贵却自己把这种机会送给了商鞅。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由《史记》中这一简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太子这一次以身试法并非偶然,应该是太子党借助全国反对商鞅变法的大环境,制造的一次赤裸裸的挑衅。

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历史事件的尝试——《商鞅变法》的哲学思考

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历史事件的尝试——《商鞅变法》的哲学思考
21— 1 0 0 0
教 研 论 坛

.・
观事物的现象 , 调动学生 的 学 习理 论 提倡 的学 习方 法 是教 师 指 导 下 生参与计算机操作 ,进而可 以培养学生们
学习积极性, 而使孩子们 的 、 从 以学生为 中心 的学 习 : 主义学 习环 的观察能力 、 建构 记忆能力 、 操作能 力和分析 和
它的基本原理和立场 、 观点与方法对于 内化 力决 定生产关 系, 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合生产
历史教学内容 , 化历史教 学过程 , 优 提高历 力的发展状况 ; 生产关 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史教学 的有效性有着 “ 金钥匙” 般的功效。 经济基础 , 纵 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 筑 , 也就是
显然是 非常有 限的 ,而且缺 乏灵活 性 、 方 1 . 搭脚手 架 : 围绕 当前学 习主题 , 立 建 2 入情境 : . 进 将学生 引入一 定的问题情
1 立钦 .实施创新教 育 , 问 《 培养 创新人
才》教育研究.0 1 . 20. . 7 2 克抗.多媒体教 育应 用的重 大意义 . 何 《
() 2 这些工 具的 出现对 当时的经济 、 政
决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 一武器 对每一个历史 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 治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面对这种情景 , 思考老师提 出的问 事件进行剖析 , 就会达到茅 塞顿开 、 大彻大 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多媒体 境 包含情境 、 协作 、 会话和 意义 建构等 四大 解决问题 的能力 。这些 能力 的提高 , 最终归



课件 中图像、 文字魔术般的 要 素。而这些与我们 英语 语 言的学习规律 结为思维品质 的提 高 :有助于培养 学生 的 信 有助于发展学生 的抽象思维 , 变化和出神入化的 交互性, 是非常相似 的。对 于课 堂教学来说 , 息技 创造性思维 , 都会 激起 学生极 大的兴趣 术 的应 用并不在 于技 术本身 的高低 ,要看 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 训练 ,促进学 生思维

【商鞅变法】三大启示

【商鞅变法】三大启示
1、“民无粮可征”,秦献公怒斩栎阳令1、商鞅在“百家争鸣”中反驳孟子思考:
--秦献公从怒斩栎阳令到“军前厚葬”。--战时士子竞争生存方式。1、我的企业有多少“栋梁”?
启示:领导处事原则与应变学问。启示:企业的发展不能论资论辈,能者居之;2、栋梁抽身,能否稳健经营?
2、商鞅主张法治,孟子主张人治有能力要适时表现自己,不自我埋没。3、“栋梁拆”真的“拆栋梁”?
--提到国家的法治与人治。2、商鞅面对秦国求贤令启示:
启示:企业管理既要法治,也要人治,--到秦国,一展所学。1、“栋梁拆”与“老板抽身”
不同发展时期,侧重点不同。启示:企业的发展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员工。2、“栋梁拆”与“员工晋升”
3、徙木立信3、商鞅的强秦九论3、“栋梁拆”与“组织架构”
--官府立信,为变法奠定基础。--纲举目张,逐一制定法令,分步实施。4、“栋梁拆”与“标准化”
--“以法治成明君,以法治防昏君”。启示:第一、在栋梁位置,不是栋梁——要拆。启示:制度化,标准化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第二、已是栋梁,但做不到“抽取栋梁而殿堂依旧”——择机而拆。
第三、已是栋梁,能做到“抽取栋梁而殿堂依旧”——抽起,放到更大的平台。
启示:企业立信的重要性(对内、对外)。启示:员工提方案时,不能泛泛而谈,要有大纲,还要有具体实施步骤。
4、嬴驷犯法4、商鞅到监狱找白驼
--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见秦孝公前先见白驼。
启示:企业执行制度的态度、原则。启示:员工与老板沟通前需做好充足的准备。
5、商鞅与秦孝公梁,3种处理办法

试论商鞅的愚民思想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

试论商鞅的愚民思想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

试论商鞅的愚民思想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秦国实行的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长期以来,商鞅变法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但是,在学术界,人们在研究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时,往往偏重于分析变法中所实施的某些具体措施的得失,而忽视了隐藏在这些措施背后、并与其息息相联的、且同样是其变法内容的政治主张——愚民思想。

事实上,商鞅的愚民思想与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本身一样,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过长远而又深刻的影响,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本文拟就对商鞅提出愚民思想的动机和目的、商鞅愚民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对秦汉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和策略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商鞅提出愚民思想的动机和目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秦国富国强兵、完成统一大业,从这方面来讲,它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与广大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但是,在当时,国家机器是被统治阶级所掌握的,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

因此,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讲,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较大程度上只能是对立的。

商鞅也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

”而弱民的根本手段则是使民“朴”,也就是愚民。

他认为,人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

”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统治阶级的任意摆布,这样国家就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牢固。

另一方面,在商鞅所处的时代,国家的头等大事莫过于农业和战争,农业的发展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赢得战争的胜利则是战胜敌国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商鞅变法的各项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重农战,而其它的内容和措施都是围绕着这一内容展开的,是为它服务的。

所以,能否使广大人民重视农战,也就成为了商鞅变法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正因如此,商鞅说道:“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商鞅变法的决策思考

商鞅变法的决策思考

商鞅变法的决策思考作者:刘文瑞来源:《销售与管理》2008年第04期决策中的不同意见包括反对意见,是对决策的帮助还是对决策的阻挠?这一判断,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商鞅变法的故事众人皆知,然而,变法前的那段争论,更值得引起管理者决策时的注意。

为了保证变法的进行,坚定变法的信念,商鞅向秦孝公反复强调,不能疑惑,不能讨论,即所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在商鞅看来,尤其不能让下层老百姓参与关于变法的决策。

因为智者和愚民不在一个档次上。

“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所以,“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尽管朝廷大臣中有甘龙、杜挚同商鞅争论,但是,这种争论对变法的决策并不具有方案讨论的意义,而是非此即彼的对抗。

最后,由孝公一槌定音,封死了反对者的口,变法开始推行。

人们大多赞扬商鞅变法的强国效应,秦国也正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崛起的。

然而,从逻辑上看,良好的效果不能推论出决策方法的科学性。

商鞅变法的成功,不能推论出此前的“封口”和压制不同意见就是正确的。

能逮住老鼠的猫固然是好猫,然而瞎猫有时也能碰上个耗子。

假设我用求神问卦的方式决定了一笔生意,而且这笔生意还赚了大钱,我不会得出结论说求神问卦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更不会把求神问卦的方式无限制地推广到所有决策中。

后来的人们,往往因为商鞅变法的成功而忽视了此前争论中存在的决策弊端,对这种变法陷入盲目赞扬,这是在当今的决策中值得警惕的。

按照现代决策的要求,人们一般认为,决策在提出问题确定目标阶段,尤其是在方案论证阶段,直到拍板定案之前,需要倾听不同声音,广泛征求意见,尤其要重视反对性的意见。

而商鞅变法的决策,可以说基本出自孝公和商鞅两人的“密谋”,一开始就从根本上否定不同声音。

只要有质疑和反对意见,就看作是“敌对势力”。

这样,就使决策问题的界定、目标合理性的论证以及备选方案的完善等事项,成为不容怀疑的定论,决策的优化也就无法实现。

造成这种偏失的根源,是古代的专制体制和对抗性思维。

商鞅变法的深度思考

商鞅变法的深度思考

《商鞅变法的深度思考》商鞅变法这事儿可太值得琢磨了。

每次一想到它,我就感觉像打开了一个装满秘密的宝盒,里面全是惊喜和惊讶呢。

我有一次和几个朋友玩历史角色扮演游戏,我们就选了商鞅变法这个时期。

我扮演商鞅,那感觉可真奇妙。

一开始,我得向“秦王” 阐述变法的想法。

我学着想象中商鞅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扮演秦王的朋友说:“大王啊,咱秦国要想强大,得变法啊!现在咱们旧的制度就像一件破衣服,到处是窟窿,得换啦!” 扮演秦王的朋友摸着下巴,装作很严肃地说:“哦?你说说怎么个变法法?” 我就开始讲:“咱们得奖励耕织,种地种得好、织布织得多的老百姓,得给奖励,这样大家就有积极性啦。

还有啊,立军功的人得重赏,不管他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战场上厉害,就给他升官发财。

” 旁边扮演贵族的朋友一听,不乐意了,跳起来说:“那怎么行?我们贵族的地位不就没啦?” 我就反驳他:“你看啊,现在秦国不强,要是被别的国家灭了,你们还有啥地位可言?变法能让秦国强大,大家都受益啊。

”在游戏里这么一折腾,我对商鞅变法的难处有了更深的理解。

商鞅那时候提出变法,肯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那些贵族就像一群顽固的大石头,挡在变法的道路上。

他们习惯了原来的特权,不想改变。

可商鞅呢,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拿着变法的武器,要把这些石头搬开。

商鞅变法里,那个立木为信的故事可太有名了。

我仿佛能看到商鞅在城门口,扛着那根大木头,大声喊:“谁能把这木头从这儿搬到那儿,就赏十金!” 老百姓都觉得他在开玩笑,没人敢动。

商鞅又喊:“赏五十金!” 这时候,有个胆大的小伙子站出来了,说:“我来试试。

” 他把木头搬走后,商鞅真的给了他五十金。

这事儿就像一颗炸弹,在秦国炸开了。

老百姓开始相信商鞅说话算话。

就像我们在游戏里,要让大家相信新规则是真的会执行一样,得有实际行动。

变法后的秦国,那可真是像开了挂一样。

士兵们在战场上嗷嗷叫着杀敌,因为他们知道,杀了敌人就能有爵位、有土地。

老百姓也拼命种地织布,国家粮食和布料越来越多。

商鞅变法读后感

商鞅变法读后感

商鞅变法读后感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政治变革,对于我国的历史进程和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有关商鞅变法的相关书籍以及历史资料,我对商鞅变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这场变革产生的后果和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

商鞅变法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

当时秦国虽然地处西戎之地,但通过一系列的变革,秦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而商鞅变法则是推动秦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权力集中和法治。

商鞅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强化了国家的统一和统治力量,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商鞅还提倡了法治的思想,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提高了社会的安定和治理效率,为秦国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一方面,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基础,使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另一方面,商鞅变法也引发了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给秦国带来了内部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奠定了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商鞅变法对于我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也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商鞅变法强调权力的集中和法治,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一致的。

商鞅变法强调制定法律规范社会,体现了法治的思想,这对于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也有一定的意义。

商鞅变法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政权集权过于强大容易导致专制和腐败,而权力过于分散则会造成无序和混乱,只有权力适度集中,同时受制约和监督,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总之,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权力集中和法治,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基础,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商鞅变法对于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史学家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史学家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史学家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政治改革,它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对于秦国的统一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商鞅变法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它是一次伟大的改革,有些人则认为它是一次极其残酷的政治斗争。

本文将从史学家的角度来评价商鞅变法,探讨它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优点商鞅变法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政治改革,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鞅变法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

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如“法言”、“法禁”、“法令”等,使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这些法律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还保障了人民的权益,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二,商鞅变法加强了农业生产和军事力量。

商鞅变法取消了封建地主的特权,实行了平均地权,使土地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商鞅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改革,如实行兵役制度、加强军事训练等,使秦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第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统一成为可能。

商鞅变法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使秦国的统一成为了可能。

商鞅变法中的一些重要政策,如推行兵役制度、平均地权、设立县官等,都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的缺点商鞅变法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这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残酷的手段。

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中,商鞅采用了一些极端的手段,如焚书坑儒、杀无赦等,使很多人对商鞅变法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和反感。

第二,商鞅变法推行的一些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

商鞅变法推行的一些政策,如徭役制度和苛捐杂税等,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很多苦难。

第三,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周全等,导致商鞅变法的成效并不是十分显著。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改革,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 鞅变法为何会引发思想界争论

商 鞅变法为何会引发思想界争论

商鞅变法为何会引发思想界争论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重大变革,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场变法在当时却引发了思想界的广泛争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在变法之前,秦国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主要掌握在旧贵族手中。

商鞅推行的军功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使得平民也有机会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和土地。

这一制度的变革严重削弱了旧贵族的地位和利益,他们自然会对变法表示强烈的反对。

旧贵族们依靠传统的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获取特权,商鞅变法使得他们不得不依靠自身的才能和功绩来争取地位,这对于习惯了安逸和特权的他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其次,商鞅变法的严刑峻法引起了争议。

商鞅为了确保变法的顺利推行,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并且执法严厉。

轻罪重罚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秩序,但也引发了民众的恐惧和不满。

一些思想家认为,过度的刑罚会导致社会的紧张和压抑,不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们主张以道德教化为主,法律为辅,通过引导人们的道德自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再者,商鞅变法强调农战,忽视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在商鞅的理念中,农业和战争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大力鼓励农耕和军功。

这种政策导向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增强秦国的国力,但从长远来看,过于单一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可能会限制国家的全面发展。

一些思想家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应该是各个领域共同进步的结果,只注重农战而忽略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短视的。

此外,商鞅变法的急功近利也引发了思想界的担忧。

商鞅为了在短时间内看到变法的成效,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措施。

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社会的不稳定、民众的抵触情绪等。

一些思想家认为,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和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不能仅仅追求速度和表面的成果。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观念的差异。

在当时的思想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流派和观点。

儒家主张仁爱、礼治;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强调兼爱、非攻。

谏逐客书中李斯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谏逐客书中李斯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标题:《谏逐客书》中李斯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秦国的政治面貌,也为其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对于商鞅变法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评价。

这篇文章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中蕴含着李斯对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革的深刻思考和总结,尤其是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和看法,这成为了研究秦史和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谏逐客书》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李斯向秦始皇上的一封奏章,主旨在于劝谏皇帝不宜驱逐客卿,而应广纳贤才以强国。

在这篇文献中,李斯并没有直接对商鞅本人做出评价,但是通过他对变法思想的阐述与支持,可以间接反映出他对商鞅及其变法的正面态度。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包括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井田制的废除”与“郡县制”的推行,以及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变革,如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奖励军功等。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非无贤士也,未得其用也。

”意指并非没有贤能之士,而是未能正确使用。

这与商鞅变法中提倡的任人唯贤、奖惩分明的原则相呼应。

李斯强调吸纳并重用人才的重要性,这同样也是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商鞅变法期间,不少有能力的客卿被招揽到秦国,为秦国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李斯还提到:“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国家强大根本的认识——即土地广阔可产出更多粮食,国家强盛则人口众多。

这也是商鞅在变法中强调的重农抑商策略的核心所在,确保了国家的粮食自给和人口增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秦国的国力。

此外,李斯在文中表达了对统一度量衡、文字等政策的支持。

这些政策有助于统一思想和文化,加强中央集权。

而这些理念实际上也是从商鞅变法中开始实践起来的,商鞅推行的法律和制度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李斯作为商鞅之后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对商鞅变法的肯定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秦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深刻洞察之上。

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作者:老任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05期关键词商鞅变法,批判性思维,历史真实,历史过程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9-0019-04商鞅变法在初中历史中始终占一课时。

变法的故事、变法的内容、对变法的评价,教科书始终没有多大变化,没有贬低的只言片语,充分肯定则是因为秦灭六国,实现了统一。

秦统一后就是将商鞅在秦国建立的制度推广到全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郡县制,以及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商鞅在变法中都有实践。

于是形成一个简单的逻辑:肯定秦统一就应肯定商鞅变法。

其实秦朝短暂灭亡,也是因为商鞅建立的制度有问题。

近年来有些学者不断反思,直指商鞅变法的弊端,形成了对商鞅变法正反两种评价。

初一学生大多13岁,他们的经验和学识不足,缺乏对复杂事物进行独立思辨的能力。

历史课程正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就像体育教练必须示范动作、讲解要领一样,讲述对商鞅变法正反两种评价,示范评价的不同视角,是让学生感悟历史结论的由来,是培养独立思考必须经历的初始阶段。

没有这样的示范,一上来就让学生评价秦始皇、评价汉武帝,那是拔苗助长,学生不背课文还能干什么呢?在上篇有關夏商周早期国家的讨论中(见本刊2018年第4期),笔者已经提供了肯定商鞅变法的一个理由,即在战国变法运动中,秦国率先实现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从而完善了国家形态。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秦统一后,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其他统一措施都是照搬秦国成功的经验。

其中,统一文字推动了汉字成熟(隶变),巩固了汉族文化的领先地位,为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否定商鞅变法的理由也很充分。

商鞅变法的思路、特点及其历史影响(硕士论文)

商鞅变法的思路、特点及其历史影响(硕士论文)

商鞅变法的思路、特点及其历史影响(硕士论文)目录摘要一.商鞅经济思想简述(一)变法的背景及途径(二)经济思想(三)政策二.商鞅变法的思路三.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的闪光点四.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参考文献摘要本文是胡寄窗老师《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读后感,在阐述胡老对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的基础上的思考。

思考一是商鞅改革的思路;思考二十商鞅的经济思想闪光点的;思考三是商鞅变法的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商鞅变法;农战;人口政策;财政制度;税收制度一.商鞅经济思想简述胡老就商鞅的历史背景,代表的阶级利益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其基础上细化了商鞅的各项政策,包括行政、财政、经济、人口等全方位的深入的讲解,我在此就胡老的观点简明扼要的回顾如下。

(一)变法的背景及途径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新阶段,商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占有形式为基础的封建地主阶级,变革是革领主阶级的命,是地主经济正真诞生的产婆。

所有制的变化:废除了田地的封疆阡陌,摧毁了旧的领主阶级的世袭的特权,使得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行政的编制:推行了县制,县制直属于国君的行政组织,人事制度也变了,不再是世袭,而是中央指派,由此建立高度集中的权力中心。

官爵和土地的关系变化:由以前官爵对土地的占有改革为俸禄或者说是今天的工资制度。

统一税赋:建立在县制基础上的统一税赋,加强了全国的统一地主军事力量,为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政权实现创立了物质基础。

统一的度量衡:这是统一的税赋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辕田制:官府的公田,彻候以下不得封地了。

公田作为群臣备车马只用,不属于个体所有。

户籍制度:什伍联保,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而且更便于管理。

意识形态:君主专制,“权制独短于君”。

(二)经济思想总述: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实践家,虽然在经济领域实现了一些首创和惊人的变革,但是其经济思想所涉及的范围很狭窄,远逊于管子、范蠡等历史人物。

财富观念:“农则易勤,勤则富国”,“田荒则国贫”。

商鞅变法观后感

商鞅变法观后感

商鞅变法观后感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变法家,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我深刻体会到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且对商鞅的智慧和勇气深深敬佩。

1. 变法大胆而有效商鞅变法是一次大胆而有效的变革。

他采取了一系列激进而有条理的措施,如土地平均法、废除封建等级、设立郡县制等,这些举措打破了秦国封建制度的僵化,推动了社会转型和进步。

商鞅变法展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作用,对于刺激市场活力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变法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商鞅变法的最大突破是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

在过去,社会地位和权力完全被血统所决定,贵族和有权势的人可以逍遥法外,而普通人民则受尽压迫和剥削。

商鞅变法的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打破了世袭统治的格局,给了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3. 变法引发了矛盾与抵抗商鞅变法虽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引发了矛盾和抵抗。

尽管商鞅的改革辛辛苦苦为国家谋福利,但他所采取的措施却引来了封建势力的不满和反抗。

这些封建势力不愿放弃已经获得的特权,对于变法的推行表示强烈的抵抗。

这使得商鞅在改革的道路上经受了巨大的压力和阻力。

4. 变法影响深远而持久商鞅变法对秦国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他的改革措施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并为秦国的崛起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做出了贡献。

商鞅变法放弃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同时,商鞅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也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5. 变法给我启示与思考商鞅变法给我启示和思考,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毅然决然地推动改革,打破陈旧的体制和思维,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

同时,商鞅变法也教会了我勇气和智慧,勇于面对困难和阻力,在改革的路上坚定前行。

以上便是我的对商鞅变法的观后感。

评价商鞅变法四百字

评价商鞅变法四百字

评价商鞅变法四百字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改革时期。

商鞅变法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秦国的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法律、行政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它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一次变革。

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国家力量,实现秦国的强盛。

商鞅变法引进胡亥、申不害等人的见解,通过封建政治进步的改革,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实行集权主义。

尤其是对于土地贵族进行了重大的制度改革,建立了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和奴隶制度。

商鞅的变法尽管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其对秦国的发展和未来造成的启示和影响却是无法忽略的。

它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打下了基础,表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将中国的发展推向了更高层次。

商鞅变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坚强的意志、深刻的洞察力与这种自我否定,通过理性思考,当真心摆脱过去的局限性和限制,积极引进外面先进的东西,运用这些技能和心智思想在变法中进行了创新变革,得以把变革的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和制度建设当中。

商鞅变法的失败之处在于其过于极端的运用集权政治方式,没有充分照顾百姓的感受和利益,使得一些地区出现社会动荡和矛盾。

因此,我们在今天的改革和发展中,应当吸取商鞅变法的经验教训,既要注重分权,也要尊重权利平等,在推进改革中不断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真正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总之,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虽然其成功与失败双方均有各自的表现,但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全面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对未来的民族和国家的进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更为深刻的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商鞅变法的一些思考从战国形势图来看,当时华夏民族的主要活动范围西起渭水流域,东至黄河下游,南到长江中下游,北达蓟辽地区。

在这广阔的地域上,分布着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和一些小国。

在这些诸侯国中,秦国偏处西方一隅,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恰恰是秦国最后统一了中国,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改革最为彻底,从而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是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呈现新的特点,国际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

这一切,不仅影响着当前国际局势的发展,也对中国周边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前几天中国划定防空识别区东海局势陡然紧张,日美的行为俨然就是对中国国防安全的挑衅。

现在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劣势等等。

在改革进行到关键时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彰显了我们民族进取的决心。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我们求改革是为了得到发展,并不是当初如商鞅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我思索商鞅变法,不想影射什么,而是希望我们的改革需要智慧和思考。

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商鞅变法,重要的是感悟商鞅变法的精神实质,并为我们当下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思想的动力和养分。

一、对商鞅变法背景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

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急公斗勇的民风士气,只要有合理严格的制度约束,就能凝聚成统一的意志,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也有非常好的历史机遇,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大削弱;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特别提出的是所有改革的发轫之初,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思想问题、一个观念问题,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

如果思想上得不到解放,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改革就会“泡汤”。

如果思想解放没有跟上,变成了彻头彻尾“换汤不换药”,也是一个失败的命运。

“卫鞅(即商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商鞅打算变法,但秦国上下普遍心理上不是很支持。

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公曰:“善。

”(《资治通鉴·卷一》)商鞅恰恰反对的,就是这个“安”。

他提出要想改革,就必须破“俗”,就必须“不法于故”。

这个“故”,就是僵化的社会制度;这个“俗”,就是陈腐的落后观念。

商鞅接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常人,你就让他守法就行了,即所谓的“拘”,而真正智者,是制定“法”的人,是更高一个层次、一个境界的人。

这样的人,制造规则,改变规则,那些不懂“礼”,没规矩的人执行这些规则。

二、管理制度方面的思考商鞅变法有大家所熟悉的一个典故。

商鞅为了让国民相信变法,赏罚分明,在南门立一根很长的柱子,并下令重奖能把柱子扛到北门的人,结果有人把柱子徒步扛到北门领了奖赏。

商鞅变法的这个部分大家都很了解,然而后来太子犯法,商鞅以太子的老师顶罪,太子继位后处死商鞅这一部分大家也许就不那么熟知和重视了。

资治通鉴上记载: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介子度,服其师公孙贾。

”变法“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无疑是一个大胆的改革者和创新者,并且他的改革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商鞅变法应该说是个社会变革、改良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在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贵族的特权是何等神圣不可侵犯,用王权至上来形容是最好不过的了,商鞅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侍卫长,从而得罪太子,就等于触犯了王权,他本人因此遭到报复,变法也因此受到影响。

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

有了铁的执行力,商鞅变法在经历初期的质疑和不满后,迅速推行开来,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概括起来看,商鞅变法的成功,制度的创新是核心。

任何一种经济与政治的变革,本质上都是一种财富与权力的再分配。

这种分配的一个结果是不可避免地造成财富与权力的转移。

判定这种转移的价值依据,应该是以它是否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为准绳。

制度创新就是通过制度的安排,实现这种分配与转移的良性价值取向。

这也是制度创新的魔力与魅力。

商鞅作为一名改革家,他的许多改革措施都体现出制度创新的鲜明特色。

比如,以军功作为社会进阶的标志。

这个制度的创新性很强。

变法前的秦国社会,是奴隶主贵族当道,天生享有特权和荣誉。

商鞅打破了这一制度传统,把社会荣誉的标准从“血统”转化为“军功”。

谁的军功大,谁就享有荣誉和尊严,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这就给平民带来了社会进阶的机会。

变法前,普通人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但变法后,商鞅给了他们一个这样的机会。

制度变革带来了人的活力的激发。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变得越来越强。

只有制度创新,才叫改革。

或许商鞅意识到,所有改革的核心特征归结到一点,就在于制度创新。

四、商鞅之死对改革家的启示韩非子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史记》中“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从历史的结果不难看出,正是变法带来秦的强大。

而商鞅个人的结果是悲惨的。

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劫难难逃。

死因有几个方面,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但商鞅自身的弱点也足以毙命。

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

“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史记商君列传》)赵良劝诫商鞅的言语中,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不当之处,但其指出商鞅因为变法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劝其急流勇退,保全自己和家庭的安全,却是非常有道理的。

变法表面上是对旧的法律制度的颠覆,实质上却是对旧的利益关系的颠覆。

在旧的利益关系格局中受益的人,难免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在新的利益关系中遭受损失。

利益受损的人,自然会憎恨主持变法的人。

商鞅处在巨大的政治漩涡之中,被很多人憎恨,他自己未必不知道;赵良向他指明的危险,他也未必不清楚。

但是,要急流勇退,必然要放弃很多已经到手的利益。

商鞅被利益所迷惑,走不出利益缠绕的困局,因而置赵良的劝告于不顾,贪恋权位,最后终于坠入了家破人亡的深渊。

商鞅的悲剧证明:对于很多处于利益和风险交织而成的漩涡中的人而言,急流勇退是最有价值的人生智慧。

也许商鞅的死对改革算不上是正能量,但确实对于改革者来说需要点策略和智慧,阻力不可避免的存在情况之下,策略非常重要,改革常常是从既得利益者手中进行利益再分配,类似从狼嘴里掏肉,需要仔细掂量的,时机、方式不可不琢磨。

对改革者来说,更不能有个人私利包含其中,否则身败名裂。

商鞅可以说是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体现了他坚持改革的决心、勇气、果敢和魄力,甚至可以说铁腕。

但是教训也是深刻的,商鞅变法留给我们的教训也需铭记。

商鞅推行的是激进式改革,但却未能很好地理顺由利益结构调整带来的尖锐社会矛盾。

这需要政治家的高度智慧予以处理,不能简单地通过推行残酷的法治来“消灭”矛盾,总体而言,历史证明了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因为他变法后秦国富强了,甚而至于富强到统一了全国。

事实上在商鞅以后,虽有些反复,但后来的秦国统治者对商鞅所创设的各种制度,还是有所发展,即便在商鞅的政敌中,也有许多人出面继续维护新法。

面对历史上的商鞅变法,我们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下需要采用新视角、新思维,结合当前的新阶段、新征程,重新整理我们新思考、新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