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

合集下载

十三经

十三经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宋四大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都是北宋时编写的,其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的,而《册府元龟》则是宋真宗时完成的。

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

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

“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

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

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1] 、《汉书》[2] 、《后汉书》和《三国志》四本书。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乐府诗集汉族民歌精华所在。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诗词分类:《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

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属于朝廷所用的乐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

儒家十三经简述

儒家十三经简述

1、儒家十三经简述。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居统治地位,他们视中国十三部古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奉为经典,这十三部书就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简称十三经。

它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甚至生活习俗等各个领域。

十三经之称,历经数朝才得形成。

汉朝把周易、毛诗、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定为五经,唐朝加上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称为九经,到开元年间又加上孝经、论语、尔雅三种书,称十二经,宋朝再加上孟子一书,至明朝总称为十三经。

就传统观念而言,《周易》、《尚书》、《仪礼》、《诗经》、《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春秋》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为”记”,《尔雅》即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在这十三种文献中,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从表面上看,《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即上古历史文献汇编,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之间的谈话记录;《周礼》则汇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的制度;《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仪礼》则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间歌谣,”雅”乃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即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春秋》三传即围绕《春秋》而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记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历代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大计方针,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也是奉为圭臬。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十三经简介

十三经简介

《十三经》简介汉朝时,把《诗》、《书》、《易》、《礼》(指《仪礼》)和《春秋》等五部儒家著作定为经,称《五经》。

唐朝把《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与《诗》、《书》、《易》合称《九经》。

唐文宗刻石经,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朝又将《孟子》列入,因此,宋朝以后,把《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和《孟子》合称为《十三经》。

下面以对《十三经》分别简介。

《诗》。

又称《诗三百》,汉代后因列入经典,又称《诗经》,汉代毛亨为之注,又称《毛诗》。

相传孔子选春秋时诗歌三百零五首以成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和《商颂》)。

内容丰富,文采斐然。

对我国文学影响极大。

《书》。

又称《尚书》,汉代后又称《书经》。

相传孔子删订。

分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指西汉伏生所传的《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指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据说是用“古文字”写的《尚书》,后失传。

现在广为流传的《尚书》,是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出的《孔传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其中包含汉代伏生的二十八篇《今文尚书》。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内容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等四部分。

记载了上古尧、舜、禹、商汤、周武王等圣王及皋陶(yáo)、益、稷、伊尹、周公、召公等众多贤明政治家的嘉言美行、治国理念,内容丰富,是古代君主、政治家、读书人必学的修身、理政、治国的经典性教材。

《易》。

汉代以后称《易经》。

“易”的含义有“交易”、“变易”之义。

古人用以占卜。

传说上古伏羲氏发明了六画卦,即六十四卦。

周文王据此演成三画卦,即八卦。

汉代有人认为易有三种,一为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和《周易》。

十三经

十三经

初九:潜龙(隐藏的龙,以示事物刚开始)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龙出现在田野,比喻事物展露 头角),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事物小成,防 止骄傲,不断奋斗,谨慎小心),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进入更高的层次,审时度势, 可进则进),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龙飞在天空,大有作为,以示 事物成功),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飞龙过高,表示事物终极)有悔。 九五之尊
b.《仪礼》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 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 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 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仪礼》一书的内 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 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 的礼仪,读后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 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 情形,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外 交方式等。
b.理学是对整个知识分子的压制(八股文) c.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5、《周易》 (一)题解 周,周代。易,变化。是周代研究宇宙万事万物 的变化规律,预示凶吉祸福的书。《周易》包括 两部分,《易经》和《易传》。在性质上,《周 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由于《易传》 的出现(易传将其哲学化),使它上升为一特殊 的哲学著作,后又成为儒家五经之首。从而成为 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老子》 《庄子》《周易》是中国最难懂的三部玄学著作。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 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 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 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 立身”。
8、《尔雅》 《尔雅》是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 (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 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 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 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 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 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 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

十三经

十三经

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馀年乃成。

”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上。

4.3周礼《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

《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

《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6.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4.0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十三经(改)

十三经(改)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卜筮”利用。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天师后裔、易经专家张金华云:《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室文献”。

又称《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

“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王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尚书是王和贵族讲的话,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十三经

十三经

注疏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是指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的形成过程有一点复杂,简言之,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现在比较通行的是清朝阮元的校刻本。

下面简述一下十三经的形成过程:(一)、孔子时期流传到今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当年孔子的学生用过的四本课本是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注:孔子教学生的课本本来有六本,到了今天失传了两本,《乐》据说是被秦始皇焚书时焚没了,有人认为《礼记》中第19篇的《乐记》可能是《乐》中的部分残稿,《春秋》在汉朝时还是学院里的课本,但现在也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

十三经重点

十三经重点

十三经重点参考1《十三经》指的是什么?《十三经》指的是中国古代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周易》《尚书》《礼仪》《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毛诗》《论语》《孝经》《尔雅》《孟子》2何谓易有三名?《周易正义》第一论“易有三名”中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3何谓三代易名?《周易正义》第三论“三代易名”中云:案周礼太卜,三易云: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杜子春云:连山伏犠,归藏皇帝。

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4何谓“卦”、“爻”,各有多少?卦:《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

画卦的线条叫做“爻”。

横线“-”为阳爻,横线中断“――”为阴爻。

每卦由三爻组成。

单卦共八个,八卦又重叠为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

5《周易》上篇三十,下篇四十,原因何为?《周易正义》第五论“分上下二篇”中云:案乾鎜度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

故易卦六十四,分为上下,而象阴阳也。

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

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

6何谓十翼?《周易正义》第六论“夫子十翼”中云:孔子作十翼,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

7《尚书》中哪25篇是多出来的?(伪的)二十五篇谓:《虞书·大禹漠》《夏书·五子之歌》《胤征》《商书·仲虺诰》《汤诰》《伊训》《太甲》三篇《咸有一德》《说命》三篇《周书·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

8何谓反切?古汉语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又称反语,反音。

即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第一个字称反切上字,它的声母与所注之汉字的声母相同;第二个字称为反切下字,它的韵母、声调与所注之字的韵母声母相同。

9何谓四始六义?《毛诗序》云: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十三经

十三经

《孝经》:《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 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为论述古 代孝道的专著 。 《孟子》:《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 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 《尔雅》:《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 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 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
《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 典著作。
《古论语》
《十三经》的历史发展:
汉立《诗》、《书》、《易》、《礼》、《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 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 为九经;至开成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 《论语》、《尔雅》为十二经; 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罢 黜百家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易》、 《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 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其中《春秋》一书, 魏晋时,学人为了方便,将《春秋》的传文(传,即解 经的文字)附在《经文》的后面,《春秋》经便不再单 行了 。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 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 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 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 《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 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 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 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 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 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 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 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是什么

十三经是什么

十三经是什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十三经的观念滥觞于南宋中后期,发轫于明(1368-1644)初,成熟于武宗正德、世宗嘉靖中。

万历十二年,神宗皇帝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并命京师国子监校勘印行;十三部典籍同时被朝廷尊奉为经,十三经的概念及地位得以完全确立。

3 十三经简介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周易《周易》也称《易》、《易经》,本是古代占卜之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文叙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

《传》为解释卦名、卦义、卦辞、爻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易大传》”。

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现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有学者认为《经》的编订在商末周初,《传》作于春秋战国,非一人一时之作。

古人认为经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历代圣人编定而成。

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尚书》古时称《书》,是记言记事的简册泛称,主要记载帝王言论及活动。

到孔子时代,《书》大约只残存百余篇,诸子百家多有引用,孔子作了整理。

秦朝时民间所藏的《书》基本上被焚毁,国家所藏的《书》也毁于战火。

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讲授保存下来的28篇《尚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

《尚书》的称谓中“尚”便指“上古”,记载上起尧舜,下至东周,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汉武帝末年。

鲁恭王拆除孔子的旧宅,从墙壁夹层中得到用秦代以前的大篆写成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除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外,多出16篇,共45篇。

西晋后,《尚书》全部散佚。

东晋时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包括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但析为33篇)和另外25篇,遂流传至今。

现认为《孔传古文尚书》是伪书。

诗经《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

儒家十三经指哪些著作

儒家十三经指哪些著作

儒家十三经指哪些著作?《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十三经

十三经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绎史 160 清马驌太古~战国末左传纪事本末 53 清高士奇春秋史事通鉴前编纪事本末 100 近人沈朝阳唐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通鉴纪事本末 239 宋袁枢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五代末续通鉴纪事本末 110 清李铭汉宋~明末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50 宋杨仲良北宋太祖~钦宗宋史纪事本末 26 明陈邦瞻太祖~文天祥谢枋得之死辽史纪事本末 40 清李有棠太祖~西辽金史纪事本末 52 清李有棠有金一代西夏纪事本末 3 6 明张鉴李思恭~李睍元史纪事本末 27 明陈邦瞻世祖至元中~顺帝末明史纪事本末 80 清谷应泰太祖起兵~清兵入关明朝纪事本末补编 5 清彭孙贻补谷应泰书之阙续明纪事本末 18 清倪在田南明史事三藩纪事本末 4 清杨陆荣明末福王、唐王、桂王事清史纪事本末 80 近人黄寿鸿起太祖~德宗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十三经注疏》列表

《十三经注疏》列表

《十三经注疏》列表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十三经的注释文学作品。

它是太上老君把《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书经》《易经》《楚辞》《集诰》《周礼》《汉书》《史记》《荀子》《孟子》等十三经的思想、礼俗、历史等方面做了系统化的诠释,称为《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文学著作,渊源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起源于先秦时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更新完善,内容涵盖了古代十三经的思想、礼俗、历史等方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注释文学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十三经注释之祖”。

它教导我们要研究历史,把握当代社会;要遵循家规,知晓国法;要知恩图报,以德弘志,树立良好的民风。

《十三经注疏》不仅被誉为传统文化的高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文学著作,其中蕴含的宝贵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研究历史文化、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注释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不可缺少的经典之作。

十三经注疏的

十三经注疏的

十三经注疏的
春秋时期是中国经典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有趣的一小段历史。

"
十三经"是春秋时期重要的一部文献,包括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
《十三经》的作用,除了记载古代的历史思想、社会风俗和文明智慧之外,更重要的是:(1) 它是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结果,为当时许多学说提供了重要文献;(2)《十三经》中充满着古代模范人物的事迹,让后世对春秋年代"知其远确乎彼";(3)《十三经》对国策的宣扬,反映出春秋时代的思想及意识构建,详细记载了英雄学子的智慧和气节。

此外,《十三经》中加了注疏,更加清晰的让人了解历史的发展。

春秋的思想都写在《十三经》注疏中,流传至今,对后代有重要的精神指导作用。

从古至今,十三经注疏的学问影响甚深,言语宝贵。

它中深厚的学问思想和古代文明的精神,历经千百年,仍然能给人们带来不变的智慧,随着时代的变迁,仍然能令人深受启迪。

《十三经》大胆而深远,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中国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今天的人都有所启发,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古代政治思想的认识有着重要的贡献,及至今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精神。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编辑本段注疏释义注疏: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注疏版本“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榖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有哪些

十三经有哪些

十三经有哪些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

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2、《尚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3、《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

《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國醫十三經

國醫十三經

國醫十三經
一《醫學三字經》
二《瀕湖脈學》
三《藥性賦》
四《醫方集解》
五《黃帝內經·素問》
六《黃帝內經·靈樞》
七《難經》
八《神農本草經》
九《傷寒論》
十《金匱要略》
十一《溫熱論》
十二《溫病條辨》
十三《周易本義》
《国医十三经》前言
“十三经”原指十三部儒家经典,是由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后来也产生了《佛教十三经》、《道教十三经》等丛书,欲学儒释道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循序渐进。

中医学参赞造化、代天生人,历史悠久、理论完善;但医理精深微妙,医书汗牛充栋;国医学海不可无《国医十三经》之舟筏。

《国医十三经》指引的医学大道,入门纯正、基础扎实,才能深研医经、直探真道、规矩准绳,继而圆机活法、运用无穷,终归易理、天人合一。

现代人的身心健康,需要认认真真地学习中医。

医学十三经,学好第一本,中医入门了,生活一般的健康问题都会解决了;学好前四本,基础坚实,医学合格了;学好全部
,成为高明的医者。

欲学养生,学到内经,已经极为高明!。

《国学常识》什么是十三经

《国学常识》什么是十三经

《国学常识》什么是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细解释]
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形成过程为: 汉 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 唐 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 开成 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 宋 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清 昭连 《啸亭续录·石经》:“ 雍正 中,有生员 蒋衡 字 湘帆 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馀年乃成。”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八; 清 钱泰吉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周易》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注意:十三经中没有《春秋》这部书。现在的《春秋》已经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该书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周礼》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