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韩国现代诗歌的汉译研究——以高银诗选集《春天得以安葬》为例
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中国元素的体现
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中国元素的体现中国元素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
以下将以《苦行僧》和《丹麦人》两部经典作品为例,具体分析其体现中国元素的方式。
《苦行僧》是韩国作家朴龙根的作品,该小说以唐代禅宗高僧虚然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中国修行的故事。
这部作品中,中国元素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小说表现了唐代中国的文化氛围。
在虚然执著的修行过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唐代中国的文人雅士风范和人文情怀。
小说中出现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的引用,比如虚然在面壁习禅时接触到的一些诗词。
这些文化引用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种古典氛围。
小说中还展现了唐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和问题,如寡妇的婚姻困境、官员的腐败现象等,体现了作者对唐代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另一部体现中国元素的作品是韩国作家欧阳海的《丹麦人》。
这是一部以19世纪的丹麦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也有较多的中国元素。
小说中的主人公奥古斯敏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青年。
他在年轻时与一位中国画家结缘,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小说通过奥古斯敏的视角,向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艺术形式,比如中医、茶道、中国绘画等。
小说中还穿插了一些中国历史事件的描述,如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等,这些历史事件与小说的情节产生了一定的联系。
通过这些中国元素的渗透,小说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同。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中国元素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
无论是通过文化引用、历史事件的描述,还是通过中文形象的塑造,都能体现出韩国作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这些中国元素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观赏性,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韩国作家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韩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放下韩剧,捧起诗歌,你会发现另一片天地——韩国诗人高银笔下真正的“韩流”
将乏善可陈的日子用各种荒诞的方式引爆,变成可乐的最佳搭档——爆米花,晚间再放入口中尽情地消费,不用动脑的大笑期间,我们消费着娱乐,娱乐则消耗着我们的生命。
尼采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预言家,他曾预言未来的二百年的社会,人们将娱乐至死。
确实,现今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往往都是“作死”的节奏,而古早味的诗人则万般无奈地携眷“不合时宜”地抒情,退居时代的幕后。
追溯人类的诗歌历史,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大诗人。
直到上世纪放下韩剧,捧起诗歌,你会发现另一片天地——韩国诗人高银笔下真正的“韩流”七八十年代,我国的天才诗人海子似乎在冥冥之中预感到,随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诗歌的抒情会显得苍白无力,他似乎看到诗歌里的想象、忧伤与浪漫将不容于整个社会。
所以,他忧伤地写下: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
即便是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口口相传,但似乎仅仅是口口相传而已,通宵达旦地狂欢,消费着一切能消费的事物,人们沉迷其中。
近些年来,我们喜欢跟着韩剧哭哭笑笑,喜欢模仿韩国综艺节目,喜欢谈论韩国偶像团体,我们将之统称为“韩流”。
可面对这样的“韩流”,韩国诗人高银却是如此地不屑:他们说不用读书不用思考从昼到昼从夜到夜搞笑表演多欢乐竟还去找路竟还去找路跟着导航仪好了不用去找路(高银《无题438》选段)在诗人流逝的年代,竟然还有一位诗人守护这个社会。
诗人高银曾在《诗人的心》中写下这样的诗句:“诗人的语言夹杂在清溪川、昌信洞、钟三/贫民区的咒骂和秽言污语中/负责守望这个社会/诗人的心从一切罪孽与虚伪的罅隙/淬炼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谶语”,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良心,既要给这个时代所要寄托的梦,也要守望这个时代最不堪的现实。
当广电总局的限韩令发布,有人叫好,有人悲叹从此后再无韩国“欧巴”。
娱乐虽然被限制,但是诗歌无国界,当吃了太多的韩国娱乐的“脑残果”后,何不捧起高银的诗歌,重新发现一片天地。
——题记文/秋雨“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说的是我国宋朝词人柳永,在当下的韩国也有一位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编成歌曲在韩国民间传唱,几乎每个人都能吟出他的一两首诗歌,他就是诗人高银。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王杨
2023年7月第39卷㊀第4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July,2023Vol.39㊀No.4收稿日期:2023-03-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效能㊁影响与机制研究 (19XWW0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杨,女,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翻译与文化研究㊁中韩比较文学研究㊂胡安江,男,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与文化研究㊁中译外研究㊂引用格式:王杨,胡安江.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J].外国语文,2023(4):32-42.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王杨1,2㊀胡安江3(1.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重庆㊀400031;2.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㊀130022;3.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重庆㊀400031)摘㊀要: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近年来翻译学的前沿话题,其中翻译与传播的效果㊁功能㊁影响与机制等问题值得关注㊂本文立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理论和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范式,尝试从多元视角考察译介模式和接受情况,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传播历程㊁现状㊁特征㊁效能与机制等核心议题㊂总结分析在韩译介传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从国家层面统筹和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等相关对策,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言献策㊂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韩国;译介与传播;效能与机制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4-0032-110㊀引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文学 走出去 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它既是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根主线,又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㊂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语语境中的译介与传播效果如何?如何统筹和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客观而论,中韩两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和专门研究,但主要聚焦在某一时间区间或者某一文学体裁的译介㊁接受与传播研究㊁译本研究㊁译者的主体性㊁翻译策略等研究领域,以及中国作家在韩语世界中的形象研究等个案探讨㊂具体而言,第一,以某一时间区间为线索,从宏观的视角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㊁传播㊁接受与影响等,比如金惠俊(2001)分别从理论著作㊁小说㊁散文㊁诗歌与剧本方面对20世纪80㊁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在韩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综合述评㊂李嘉英(2012)全面梳理了2001 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研究的情况㊂孙志峰(2015)以出版年鉴中提供的韩国翻译出版数据为基础,主要分析2011 2013年中韩文学翻译的现状及展望㊂庄源和吴钵(2022)对2016 2020年期间中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统计分析㊂第二,从微观角度出发对以某一类文学体裁为线索展开的研究,如王艳丽(2016)考察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在韩国的整体译介情况,吴彩霞和孟伟根(2021)探讨了中国戏剧在朝鲜㊁韩国的译介与研究的情况㊂第三,针对一些中国当代作家及作品译介的研究,如鲁迅㊁林语堂㊁莫言㊁余华等(江志全,2017;李慧兰,2013;张乃禹,2019)㊂也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韩译本展开的翻译学研究(金娥兰,2013;李莹,2022)以㊃2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及针对知名翻译家如金光洲㊁丁来东等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活动的研究(金哲,2020;彭睿玢,2021)㊂综合来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译介与传播研究不仅范围广泛,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递增趋势㊂但是很多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深入探讨和解决,例如,基于整体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出版情况如何?接受情况和传播效果如何?呈现出怎样的译介与传播规律和模式?如何提升外译策略与传播机制的融合?上述问题在先行研究中虽都有所涉及,但是都没有从整体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出版㊁译介㊁传播与接受㊁影响与机制等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㊂本文将焦点锁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上,对1920 2022年期间在韩国出版发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统计,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深入的译介与传播研究㊂1㊀研究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㊁韩国riss㊁naver㊁Yes24等网站㊁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翻译索引 数据库和‘韩国出版年鉴“,经过人工查阅和筛选,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的出版目录㊂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分类对比,得到初步数据㊂对于不确定的信息,安排课题组成员亲赴韩国各大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进行求证,以确保数据较为全面准确㊂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效能及机制研究等问题,本文主要利用中韩权威学术及图书网站收集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作在韩国排名㊁评论等信息,统计图书关注度及销售量并总结特征等㊂同时从相关联的著作㊁文集㊁研究论文以及译作的评论㊁序言㊁注释等副文本信息中分类总结译介及研究情况,再借助CiteSpace等软件来统计分析,并生成科学知识图谱和图表,以呈现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化过程,且能直观地反映出主题研究的规模㊁广度和深度等㊂在图表的解读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与传播的真实面貌㊁传播效能以及影响与机制等核心议题㊂2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情况2.1翻译出版量及年度分布一般来说,出版数量能够直观地呈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情况㊂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图1显示的是1920 202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翻译出版的动态演化历程㊂由图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始于1920年,20世纪20年代,当时韩国最为重要的中国文学译介者梁白华最先把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动向介绍到韩国,他在‘开辟“上发表了‘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的文章,1929年,她又翻译出版了‘中国短篇小说集“(金惠俊,2001)㊂另外柳基石翻译了鲁迅的‘狂人日记“㊁丁来东翻译了‘伤逝“‘孔乙己“‘故乡“等,在李光洙㊁梁柱东等这些作家和翻译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译介正式进入起步阶段(1920 1949)㊂从出版量的曲线变化可看出: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和传播的萌芽期㊂后来由于受到 九㊃一八 事变和中日战争等影响,评介活动呈下降趋势,40年代颇为曲折,译介活动大致经历了低迷㊁复苏和发展三个阶段㊂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冷战意识,两国关系进入了空白期,两国间的文学交流也遭遇了较大阻碍 (张敏,2022:61),译介及研究活动也基本进入了停滞阶段(1950 1979),直到20世纪60年代,全面低迷的状态开始逐渐改变,整个译介阶段又呈现出过于偏重某一位㊃3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作家的情况,比如鲁迅㊁林语堂㊁胡适等人的作品在韩国得到了较好的译介和传播㊂1980 2000年译介与传播趋于稳步增长态势,尤其是1992年中韩建交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不仅在数量而且在质量上都得到显著提升,且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㊂2000年以后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因北京奥运会等综合原因达到了一个高峰,尽管之后因韩国经济危机而稍微有些回落现象(王艳丽,2016),但从整体看,仍在继续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㊂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文化 走出去 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保持着迅速增长态势的同时,涉及的范围更广㊁内容更丰富㊁质量更好,译介进入了全面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㊂图1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出版量年度分布图2.2译介的选本类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历经多次低谷和热潮,随着中韩两国的外交关系以及国际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两国间的文学关系也受到了制约㊂通过对在韩国出版的中国文学目录的分类统计,根据年度数量的多少和在韩国译介作品中所占比例绘制了1920年至202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类别统计表,如图2所示㊂被译介到韩国的作品类型琳琅满目,有小说㊁诗歌㊁戏剧㊁散文㊁传记㊁随笔等㊂其中小说的译介量占比最高,形成这种占比偏重的现象不仅是因为与其他文学类型相比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颇受译者和读者青睐,而且销售及利润都相当可观㊂其次散文㊁诗歌㊁儿童文学也颇具规模,而剧本㊁传记㊁绘画等其他类型体裁有限,译介量也不占优势㊂通过图3的信息可知,在韩国各文学类型中小说的译介题材主要可分为言情类㊁悬疑类㊁历史权谋类㊁志怪类㊁科幻类㊁武侠类㊁社会类㊁小说集㊁儿童小说类等㊂而散文的译介作品的题材偏重情感类和励志类,主要以爱情㊁亲情㊁友情为主线,阐发人生哲理和人间冷暖(庄源等,2022:170)㊂诗歌译介的聚焦对象主要是知名诗人及获奖诗人和诗派的作品,如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拜献“等;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野火“‘透明的夜“;九叶诗人辛笛的‘辛笛诗选“和穆旦的‘穆旦诗“;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等㊂剧本的译介种类主要以话剧为主,其中曹禺的‘雷雨“因其影响范围最为广泛,曾受韩国观众一致好评,所以金钟铉译本(韩国中央译报社,1989)等多个韩文版本也陆续被推出㊂其他方面的译介则主要包括绘画类㊁人物传记类㊁哲学类㊁漫画类等多种类型作品㊂㊃4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图2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类别统计图表图3㊀在韩国各文学类型译介类别统计2.3译介原著者分析受韩国译者青睐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统计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韩国翻译家的选材倾向㊁影响力高低以及对该作家的认可度㊂图4共显示了10个较大模块,译介作品数量和综合影响力排名前10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依次是鲁迅㊁林语堂㊁琼瑶㊁莫言㊁金庸㊁余华㊁阎连科㊁巴金㊁郭沫若㊁苏童㊂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出版目录进一步整理统计,综合考虑译介数量㊁韩国翻译家和读者的喜爱度,排名相对较低的依次为茅盾㊁老舍㊁曹文轩㊁曹禺㊁郑渊洁㊁胡适㊁戴厚英㊁张爱玲㊁梁羽生㊁三毛㊁常新港㊁北岛㊁舒婷㊁艾青㊁朱湘㊁冰心㊁顾城㊁余秋雨㊁郭敬明㊁臧克家等㊂另外,以最小的圆点模型呈现的是其译介数量最少且被翻译作品低于五部的作者,比如有傅雷㊁高行健㊁田汉㊁夏衍等400余人㊂其中,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作品和研究论著在韩国的译介经久不衰,尤其是其小说在韩国现当代小说翻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等作品被多次翻译出版㊂事实上,其散文的韩译也比较突出,最早的散文集翻译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90年代以后呈现爆发式增㊃5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长,直到2001年‘坟“的翻译完成,标志着鲁迅的主要散文作品基本都在韩国翻译出版了(张敏,2022)㊂除此之外,李旭渊编译的‘朝花夕拾“㊁俞炳台翻译出版的第一本杂文集‘花边文学“的译本,以及申荣福和刘世钟共译的鲁迅传记的第一本韩译本‘鲁迅传“都具有极大的开拓意义㊂特别是2010 2015年间在韩国陆续出版的‘鲁迅全集“20卷本涵盖了鲁迅小说㊁散文㊁杂文㊁书信㊁日记等全部作品㊂由此可见,鲁迅作品译介由小说扩展到散文诗及散文,再扩展到杂文和书信,译介数量多且种类丰富多样㊂另外,林语堂也是在韩国译介最多的现代作家之一㊂对于他的译介,大致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起步期㊁50年代的停滞期和60至80年代的稳步发展期,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全面发展期㊂译介作品也由最初的小说扩展到散文㊁戏剧等类型,但是散文译介比重最大,特别是在20世纪已出版的近150本散文集中,林语堂的散文就占了一半,且以‘生活的艺术“命名的散文就达20余本(金惠俊,2001:148)㊂此外,还有随笔作品‘林语堂随笔集“等以及小说‘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等,其戏曲作品‘孔子与卫侯夫人“以及演讲文㊁纪行文㊁传记等多种类型作品也都被翻译到韩国㊂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当代作品群体中,还有琼瑶㊁余华㊁金庸㊁莫言的小说译作也都深受韩国译者和读者喜爱㊂对于散文著作的翻译,韩国译者比较青睐的是巴金㊁茅盾㊁季羡林㊁傅雷㊁史铁生㊁余秋雨㊁余华㊁周国平㊁贾平凹等人,另外郭沫若的自传三部曲‘少年时代“‘学生时代“‘革命春秋“㊁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㊁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类作品均得到了广泛的译介和推广㊂在诗歌翻译方面,韩国译者比较倾向的作家主要有郭沫若㊁艾青㊁舒婷㊁北岛等人㊂在戏剧翻译方面,1946年作为中国戏剧译介与传播的先驱者金光洲翻译的曹禺的‘雷雨“在韩国影响比较大㊂另外还有郭沫若的‘王昭君“㊁田汉的‘田汉戏剧选“㊁夏衍的‘夏衍戏剧选“等知名剧作也得到了集中翻译与推广㊂在儿童文学韩译方面,深受韩国译者和读者喜欢的作家主要是郑渊洁和曹文轩,其次是常新港㊁张天翼㊁严文井等人的作品㊂自2010年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跨入了高峰期㊂图4㊀在韩国受韩国译者青睐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统计图2.4译者分析图5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各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韩国主力译介者信息㊂值得重点说明的是1920 1930年代先后涌现的译介者如梁白华㊁李光洙㊁梁柱东㊁朴钟和㊁梁建植㊁丁来东等人中,梁白华㊃6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是对中国文化关注最多㊁投入精力最大㊁翻译作品最多且最为重要的译介者(李晓虹等,2020)㊂同样为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丁来东,他通过作家介绍与作品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发表的‘朱湘与中国诗坛“,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韩译的先河㊂作为译者㊁研究者与创作者身份的他,其翻译作品涉及的体裁广泛,与同时期其他译作相比,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彭睿玢,2021)㊂此外,丁来东还以批评家的身份同梁建植㊁李允宰㊁李东谷㊁梁明㊁柳基石㊁金光洲㊁金台俊㊁李陆史等人一道共同掀开了对鲁迅文学㊁中国现代戏剧和电影等的译介与批评的热潮㊂另外,当代韩国著名的曹禺剧作翻译家韩相德在戏剧译介方面的成就是不容小觑的㊂他于1996年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专著‘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译介到韩国(陈白尘等,1996)㊂综合来看,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到韩国的众多译者中,有专门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如全秀贞等,也有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或研究员如李家源㊁朴宰雨等,还有业余译者如杨泰恩等,以及著名小说家如李文烈㊁郑飞石等㊂译者迥异的文化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㊂图5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韩国译介者统计图表2.5研究热点分析本部分将主要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和时间轴图谱来呈现可视化的前沿动态和国内外研究趋势走向,进而考察普通读者的关注度和兴趣点,同时检验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传播力和影响力㊂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1920 2022年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㊂首先数据来源选择中国知网,之后搜索的主题词为: 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 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 中国文学译介 和 中国文学传播 ,经过重复检索㊁人工阅读㊁筛选和整理,将282篇文献作为基础的研究对象,再绘制关键词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通过计算,共出现了330个关键词节点㊂再重新设置Pruning 参数,同时将Threshold 值设为3,经反复裁减后形成如图6所示的知识图谱㊂同时,表1总结了相关研究中出现频次在三次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㊂㊃7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图6㊀国内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表1㊀高频关键词表频次中心性关键词540.50译介410.41中国文学240.22文学译介140.04传播120.01接受110.13文学翻译90.10翻译70.05对外译介70.08莫言60.08文学传播50.00出版频次中心性关键词40.02文化传播30.00传播路径30.01周作人30.00国际传播30.01对外传播30.02当代文学30.02影响30.01文学作品30.04汉学家30.01译介效果30.03韩国㊀㊀综合图6和表1的信息可知,迄今为止,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包括译介㊁中国文学㊁文学译介㊁翻译㊁传播㊁接受㊁文学传播㊁对外译介㊁莫言等㊂由表1信息可知,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即关键节点从大到小依次为译介㊁中国文学㊁文学译介㊁翻译㊂这些高频关键词的核心地位㊁研究热度与节点圆圈面积大小成正比,这也就说明它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中占据的地位㊂总体而言,图6从微观层面分析出的 译介 和 中国文学 无疑是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且呈动态增长趋势,也可从侧面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中热度最高㊂通过对1920 2022年国内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的关键词展开系统分析,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强度功能及中介中心性特点来反映各个研究热点间的突变和转化,同时从共时维度来揭示并帮助我们全面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与传播研究的热点内容和核心主题㊂㊃8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图7㊀国内研究的关键词时间轴视图知识图谱通过时间轴视图知识图谱分析,如图7所示,则可从历时的维度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与传播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演进和研究热点的趋势㊂在时间轴视图中,中国文学(#0)㊁译介(#1)㊁文学传播(#4)三个聚类在2005年前后,文献数量明显增多,达到了一定峰值,且近15年的跨度中文献数量较多,说明该研究领域一直属于研究热点主题㊂而文学译介(#3)㊁海外传播(#7)㊁文学翻译(#2)三个聚类在2010年前后,文献数量开始增多,分别在2009年㊁2010年㊁2013年左右达到高峰㊂其中文学翻译(#2)和文学传播(#4)在2020年左右,文献数据减少,说明对该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度有所下降㊂相比之下,莫言(#6)在时间跨度中文献数量不多,在2012年左右达到峰值,在2019年前后文献数量骤减,表明对于其作品的关注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点㊂图8㊀国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㊃9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利用同样的计量分析法,我们以wos数据为中心,如图8显示,迄今为止,国外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在中国文学㊁中国小说㊁翻译研究㊁文化研究等领域,再通过人工筛选国外文献可知,小说的研究仍占有绝对优势,对作家的关注与研究由以鲁迅㊁林语堂为中心逐渐扩大到余华㊁莫言㊁曹文轩等作家㊂综合中韩两国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相关研究热点与现状来看,上述分析也从侧面折射出韩国读者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既有态度㊂随着这种研究与阅读潮流的反推,被译介到韩国的作品也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进而对传播及推广中国现当代文学起到积极作用㊂3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经历了萌芽期㊁停滞期㊁发展期㊁黄金期四个阶段,那么整体的译介模式和传播策略有何规律和特征?传播效果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中国文学 走出去 的国家战略下,如何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本部分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㊂通过抽样调查与统计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流作家及边缘作家作品在韩国的译介情况,可以看出前者呈全面且连贯性的译介模式,而后者则因受文化语境㊁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呈现出阶段性㊁零散化的译介模式㊂以鲁迅为例,其小说 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在内的33篇小说一直被反复翻译,至今发行版本已超过60种 (张敏,2022:25)㊂此外还有散文诗及散文㊁书信和杂文等在韩国出版的作品几乎囊括了鲁迅的整个文学世界㊂从接受层和影响层来看,不仅有李陆史㊁丁来东㊁李光洙㊁韩雪野㊁李泳禧等作家㊁知识分子以及研究者,还有金九经㊁申颜俊等留学生和新闻界人士,都深受鲁迅影响㊂值得注意的是,余华曾在韩国掀起了 余华热 ,其‘活着“‘兄弟“等小说㊁散文等作品被译介到韩国并得到了积极传播,尤其是他的‘人生“‘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一直受到韩国读者的欢迎㊂近20年来,余华的小说成为热销书,在韩国国内的中国小说排名中占据首位(王乐,2022)㊂同样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还有曹文轩㊁网络作家猫腻等人,尤其后者的‘庆余年“因具有独特的代入点和创新火爆韩国,加之译者在翻译时采用本土化的翻译策略来减少文化差异,其传播力㊁影响力更是得到充分的认可㊂然而也有的译介作品因传播渠道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传播效果,如赵乾乾的‘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在网站的评分有高有低,分差较大,其改编剧的影响力及传播效果远大于以纸质版和电子图书为主的传播模式㊂如果考察‘步步惊心“‘琅琊榜“等中国网络文学及其IP改编,综合考察出版社的营销方式㊁销售情况以及读者评价等,可清晰地看到网络文学在 后疫情时代 以及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否成功在韩国得到推广及认可,不仅取决于读者的兴趣和出版社等权威机构的宣传力度及合理的营销策略,还要受跨文化语境中文化适应度和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影响㊂当然,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其传播效果是检验翻译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 (张茜,2021:105)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为扭转当前传播规模与效果失衡等问题,需要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传播机制建设,从而持续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㊂如图9所示,需要以 走出去㊁请进来 为中心,采用双向交流模式,构建创作㊁翻译㊁出版㊁传播等各领域的联动机制,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传播新格局㊂具体而言,在创作翻译阶段,以市场需求和目标受众群体期待视野为导向,从文化共情㊁共融㊁共创层面出发,创作和选择符合目标文化市场需求和受众期待的文学文本,采取 读者中心 市场导向 等多元化的创作与翻译策略㊂而在出版与传播阶段,则要把握好内宣与外宣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出版㊁流通㊁传㊃04㊃。
新世纪以来韩国诗人高银的诗歌意象
新世纪以来韩国诗人高银的诗歌意象发布时间:2021-06-07T01:40:02.398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6期作者:杨俞宣[导读] 高银是韩国诗坛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新世纪以来,他有意识地通过意象的选择来确立自己诗歌风格,其诗歌中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死亡意象三大类。
中国传媒大学 100020摘要:高银是韩国诗坛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新世纪以来,他有意识地通过意象的选择来确立自己诗歌风格,其诗歌中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死亡意象三大类。
关键词:高银;诗歌意象;新世纪高银是韩国诗坛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但在国内却鲜有人知。
本文以高银自选诗集《春天得以安葬》中2000年以后创作的70首诗歌为研究对象,运用意象分析的方法,梳理出其诗歌意象的主要类型,探讨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心理诉求。
一、自然意象体系(一)天体气象意象体系高银诗中风意象共出现24次、月意象19次、冰雪意象14次、雨意象10次。
“风”和“雨”常常充当拦路虎的角色。
诗人用“瞧这些年漂泊岁月的残片/散落四处/像晾晒的衣物在风中飘扬”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名副其实。
高银出生在日占时期的朝鲜半岛,被殖民的痛苦不言而喻;日本投降后,朝鲜又爆发了南北内战,高银因勉强逃过充军一劫;受心理阴影影响,高银19岁就避世出家,10年后又被迫还俗;军政府时期,高银为正义发声,却几度下狱,甚至双耳失聪……风雨意象还象征着锤炼和成长,如“一只躲过灾难的海鸥/穿过恐惧现身/不在瑟瑟发抖/画着最洗练的原飞上蓝天”,只有经受住风雨,才能成为战士。
高银认为,月亮是美好和希望的象征,是求而不得的目标。
如“一头小鹿/悄悄望着水中月”,诗人渴望的月亮,是双亲俱在、是民族团结、是世界和平。
“夏夜盛开的荞麦花田/等待月亮/……少顷/月亮升上来了”,高银永远记得月夜下父亲的教诲:粮食被抢走了不要紧,稻子总是还会长出来的——这就是永怀希望的韩国精神,月亮总是会升上来,美好未来也一定会到来。
画译20 世纪美国诗人汉诗英译新视角
2022年11月第38卷㊀第6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Nov.,2022Vol.38㊀No.6收稿日期:2022-07-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绘画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研究 (19JYJA740077)㊁广东省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省级重点项目(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与跨文化语用翻译研究 (2018WZDXM010)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古典诗词 画译 研究 (21GWCXXM-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保红,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汉翻译研究㊂朱芳,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㊂引用格式:张保红㊀朱芳.画译:20世纪美国诗人汉诗英译新视角[J].外国语文,2022(6):102-112.画译:20世纪美国诗人汉诗英译新视角张保红㊀朱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㊀510420)摘㊀要:20世纪初以来,以庞德为首的美国现代派诗人不仅通过诗歌翻译寻找革新英诗创作的源泉,还从绘画㊁雕塑等非语言艺术中吸取养分,创新英诗表达法㊂他们借鉴绘画艺术翻译古典汉诗,使译诗成为现代英诗改革的 试验田 并推动着中西诗学㊁文化㊁艺术的融通发展㊂本文从绘画艺术审美感性直觉㊁绘画形式语言以及绘画原理技法三个层面,探析美国诗人翻译古典汉诗的画译特色,揭示画译独特的诗学价值与美学效果,阐述其对当代译学发展的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㊂关键词:画译;古典汉诗;美国诗人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2)06-0102-110㊀引言古今中外,以非语言艺术类比翻译, 使这个往往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能以各种活泼有趣的形象呈现于世人面前,赋予它灵性和生气 (谭载喜,2006:73)㊂其中,翻译的绘画类比纷繁多样,经久不绝,西方有德莱顿的 翻译如写生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drawing after the life)之说,中国有傅雷的 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之论㊂这些类比,从感性直觉阐释了文学翻译的过程㊁原则与目标,有利于探查各种译论的渊源属性㊂然而,翻译实践中如何进一步借鉴绘画艺术的技巧㊁方法与原理来传情达意?如何解析其取得的审美艺术效果?这种跨艺术翻译实践会给目前文学翻译研究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哪些新的思考?这方面的相关研究目前并不多见㊂为此,本文拟以20世纪美国诗人译者的翻译实践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㊂1㊀20世纪美国诗人译诗与 画译 的提出20世纪初以来,美国现代派诗人庞德(E.Pound)㊁罗威尔(A.Lowell)㊁宾纳(W.Bynner)㊁威廉斯(W.C.Williams)等积极翻译古典汉诗,在英语世界掀起了汉诗英译风潮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新生代诗人王红公(K.Rexroth)㊁斯奈德(G.Snyder)等继续开展汉诗英译活动,使古典汉诗英译实践在美国诗坛的影响进一步扩大㊂正如美国诗人默温(W.S.Mervin)所言: 到如今,不考虑中国诗的影响,美㊃201㊃㊀张保红㊀朱芳㊀画译:20世纪美国诗人汉诗英译新视角㊀国诗无法想象㊂这种影响已成了美国诗自己传统的一部分㊂ (赵毅衡,1988:11)他们对汉诗的翻译,虽然有着各自的诗学诉求与翻译主张,但都脱离不了时代的烙印,或多或少受到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㊂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主义,基本上为一场跨文学与跨艺术的美学运动,对现代派诗人而言, 文本就是画像,绘画就是说话 现代主义运动与绘画的关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微妙和紧密(马永波,2015:序言)㊂同时, 一千句话不如一个画面㊂现代人的心理特点是沉迷于视觉效果而厌倦于倾听 (维尔,1991:26)㊂在时代文风㊁审美取向双重影响下,西方诗人译者感时而创,因时而译,不仅在诗歌创作中融入各自的绘画艺术经验和知识,还在诗歌翻译中实践这一跨艺术创作诗学㊂他们看重古典汉诗作为 形诗 ,以画入诗㊁诗中有画的特质,翻译时不仅注重发掘汉诗本身的绘画美,还借鉴中西绘画艺术的技巧㊁方法与原理表现作品的蕴意,创译出具有现代审美意趣的英诗㊂这一翻译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学者指出:若从文学本位出发,上述诗人译者所为往往因语言形式与内容偏离原文较远,通常被学界当作创作而不是翻译加以评论;但是从绘画艺术视角出发,此类行为背后的翻译转换原理或机制赫然存在(张保红,2018:373,483)㊂在考察诗人王红公借鉴印象画派原理㊁技法进行古典汉诗 创意英译 的基础上,张保红(2018:400)首次提出了 画译 的基本想法: 这里的 画译 不是指所译作品在文学想象的参与下生成的图画或将文字译为可视的图画,而是指渗透着绘画原理与技法的翻译方法,它来自非语言艺术领域,使用的是绘画形式语言,是区别于语言艺术领域的翻译方法㊂画译 从译诗实践中观察总结而来,证实了文学翻译向绘画艺术借鉴的可行性㊂按照上述界定,画译让译诗朝着 画理化 的方向发展,即按照绘画技巧㊁方法和原理理解㊁呈现原诗㊂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将诗歌原文所写经过个人想象后在头脑中幻化出的绘画之境,而是在绘画艺术的关照下,让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彼此互动与融合后所营构出的画意生成空间或结构,最终结果虽然仍呈现为语言文字,但在方法上使诗歌翻译跳出了英汉双语之间互动转换的传统视野㊂它打破了诗㊁画艺术壁垒,拓展出诗画交融的翻译新形态,彰显出1+1>2的跨艺术能量倍增效果㊂2㊀美国诗人画译汉诗的实践画译不仅受译者语言㊁诗学㊁美学㊁文化等观念影响,还受到译者绘画经验㊁意识与知识的制约㊂这些经验㊁意识与知识形成了译者的绘画艺术观,直接影响画译的实践程度㊁表现方式与个性特色㊂2.1以绘画审美感性直觉译诗审美直觉是文艺创作和欣赏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直观把握,可分为感性直觉与理性直觉㊂其中 感性直觉是感官感觉㊁知觉㊁表象中尚未积淀主体理智㊁情感的审美直觉,尚处在审美感性阶段,可以唤起人的生理快感和初级美感 (朱立文,2010:88)㊂绘画审美感性直觉是绘画艺术欣赏过程中知其然而不探究其所以然的阶段,是具备一定程度绘画艺术素养的人欣赏绘画,凭感觉做出的判断,是一种 不证自明 的审美方式㊂翻译实践中译者有时会凭借绘画审美感性直觉,按画而译或译文如画,以求强化读者身临其境的现实经验感和文化认同感㊂2.1.1按画而译中西文学文化的交流,不仅体现在语言文本方面,也体现在非语言文本或艺术文本方面,以及语言文本与艺术文本互动方面㊂检视20世纪美国诗人汉诗英译者的个人成长经历与生活经历,他们均有从博物馆㊁艺术馆或其他途径涉猎中国书画的直感经历与经验㊂ 一系列的机缘巧合 使庞德对中国艺术㊃301㊃㊀外国语文2022年第6期㊀的响应在他的 旋涡主义 时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㊂首先,他得以在‘华夏集“里融汇他从比宁和大英博物馆藏品那里获得的知识㊂ (钱兆明,2020:16)1972年,斯奈德回答叶维廉的提问时说: 我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森林里,年幼时,有一次父亲带我到西雅图的博物馆去看正在展出的中国画,我立刻就喜欢了,因为那是我认识的山认识的水,与我实际生活中所看见的一模一样㊂ (叶维廉,2002:75)这些译者将中国书画中得来的经验印象或典型细节融入译诗,使译文呈现出鲜明的汉文化表现方式与运思特色㊂例如:感知欲叹息,对酒还自倾㊂(李白‘春日醉起言志“)My feelings make me want to sigh.The wine is still here,I will throw back my head and drink.译文出自译诗集‘松花笺“(Fir-Flower Tablets),是意象派诗人罗威尔根据艾思柯(F.Ayscough)的汉诗逐字英文注解翻译而成㊂罗威尔在译序中坦言: 我与艾思柯合作的职责,是尽我所能将其直译的内容转换为接近原作精神的诗篇㊂ (Lowell,1921:V)为了契合 原作精神 ,罗威尔将目光投向了与原诗内容相关的情景画面㊂原文 对酒还自倾 在译诗中拆分成了两句,其中 I will throw back my head and drink 生动刻画出诗人仰首而饮,一饮而尽的画面,细腻的意象描写将诗人李白 斗酒诗百篇 的豪放之情表现无遗㊂值得探究的是,罗威尔其时不懂中文,也不可能目睹千年前文人饮酒作诗的画面,那么如此形象生动的传译,得益于她生活中热衷于收集欣赏中国字画,对中国绘画中 饮者 形象的经验直感(张保红, 2018:286-287)㊂像这样将生活中所见绘画作品的印象细节融入译诗,取得显著跨艺术传播效果的案例,在罗威尔等诗人的译诗中时有所见㊂若将原诗与译诗进行对照,不难看出其语义内容常常多有偏离,但是其意象细腻㊁意趣浓郁,在深层意蕴上可与 原作精神 相契合㊂不仅如此,这样做既实践了译者作为意象派诗人领袖倡导精确描写意象的诗学原则,又彰显了诗人作为译者主动认知㊁接纳与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用心,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场景融入译诗,进入美国文化空间的进程㊂无独有偶,前文所述的诗人译家的译作中均可找到这方面的先例,且看意象派创始人庞德的经典译例: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㊂(李白‘长干行“)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pulling flowers.(Pound,1915:11)译文是庞德根据东方学家费诺罗萨(E.Fellonosa)的中国诗歌笔记加工而成㊂费氏在笔记中对 妾发初覆额 的解释是, My hair was at first covering my brows(Chinese method of wearing hair) (吴伏生, 2012:352)㊂庞德在此基础上对 妾 的发式进行了细节刻画,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齐额短发,典型而独特,富有东方气息㊂之所以这样译,叶维廉认为 可能庞德在大英博物馆细看过中国画 (赵毅衡,2003:134)㊂也就是说,庞德不仅参照费氏对原诗的语义解释,还从观看中国画的经验中解读原文艺术形象,于是按照观画的印象翻译,选取发式特点描绘出中国小女孩的直观形象㊂有学者认为这样的翻译 超越了行文的意义,重现了文化意义 (郭建中,2000:306-307)㊂这一评价不无道理,译诗语义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文,但展现了语义内容背后的文化特质,让读者通过艺术形象直接进入汉文化语境,不失为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路径之一㊂2.1.2译诗如画译者通过文字编排㊁诗行布列等外部空间形态,让译诗呈现图画般的视觉效果,从图案上来帮衬或烘㊃401㊃㊀张保红㊀朱芳㊀画译:20世纪美国诗人汉诗英译新视角㊀托原作的诗意蕴涵㊂这在现代英诗创作中并不罕见,这种以文字创造视觉形象的 绘画诗 或者 图案诗 ,是诗画融合之后又以语言为归途的跨艺术创作试验㊂它 改变约定俗成的诗的形式,背离常规的表达方式 通过其外在图像来增加诗歌的张力 (张丽君,2014:12)㊂现代派诗人自庞德以来,受未来主义㊁达达派㊁立体主义等视觉艺术影响,不断创新诗形,让诗歌 外部形态由情感表达需要而变化,让读者通过 读 看 解 等多种方式去欣赏视觉诗 (张丽君,2014:165)㊂诗人译者也将这一创作诗学延伸到了古典汉诗画译实践中,取得了尤为鲜明而独特的跨艺术传播效果㊂例如:赠张云容舞杨贵妃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㊂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㊂DancingYang Gui-feiWide sleeves sway.Scents,Sweet scentsIncessant coming.It is red lilies,Lotus lilies,Floating up,And up,Out of Autumn mist.Thin clouds,Puffed,Fluttered,Blown on a rippling windThrough a mountain pass.Young willow shootsTouchingBrushingThe waterOf the garden pool.㊀(Lowell,1921:144)从诗形对比来看,译诗较原诗诗节的数量㊁诗行的长短以及整体的空间形状发生了较大改变㊂从诗歌主题来看,都是对曼妙舞姿的描摹,不过原诗仅以语词描述,而译诗还通过语形构筑有意味的图像,凸显舞姿的动态变化过程㊂具体而言, 诗歌的外在形态代表舞步的 节拍 ,诗行的长短代表着舞步的大㊃501㊃㊀外国语文2022年第6期㊀小,疾徐㊂长的诗行代表舞者脚步舒缓㊁长袖飞舞,短的诗行代表舞者转身退步,款款而行,单字诗行代表舞者顿然停步亮相,将舞者 轻云扶风 之姿, 嫩柳拂水 之态,在译文中刻画得生动形象㊁入木三分 (张保红,2008:290-291)㊂这一有意味的文字图像,并非要以文字作画,而是为了彰显诗歌主题,运用绘画艺术的直观性,在语符成 像 的既视感中,提升诗作的感兴意味, 使诗情的传达变得更为直观而显著,图像的蕴涵则又因诗情的托举而显得更加深邃与繁富 (张保红,2008:100),从而实现诗歌外在形式与内在情趣的统一㊂从上可见,绘画审美感性直觉影响下的画译实践,要么以画解诗㊁按画而译,将画面印象与启示融入译诗的情景之中,通过语符含 象 营造审美想象空间画面感;要么根据诗情,通过语符成 像 创新诗形,制造译诗如画的视觉效果,增强诗歌主题意蕴的直观可感性㊂其中, 象 和 像 存在着自然语义的联系,不过前者是心理的㊁想象的,后者是物理的㊁可视的 (赵宪章,2012:25),在译诗中或间接或直观地深化诗歌主题意蕴,凸显诗情中的 画意 ㊂这类方式并不要求译者有多么高深和专业的绘画知识,更多的是具有丰富的绘画审美表现意识与经验㊂2.2运用绘画形式语言译诗苏珊㊃朗格(Langer,1986:75)认为: 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㊂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诗歌利用声音文字进行 言说 ,绘画依靠绘画形式语言而进行 图说 ㊂所谓绘画形式语言 是指由视觉形态要素 点㊁线㊁面㊁色㊁形㊁体㊁质等,依据画家内心情感和审美需求,在画面的结构关系中形成形象和状态,是一种与观者交流的特殊方式 它以具体或抽象的图形来表现人类的直接感觉㊁情感世界与精神追求,具有直观㊁快速㊁生动的特点 (蒋跃,2012:10)㊂比起诗歌语言,绘画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更为直接㊁更具普遍性,能够超越人类语言的隔阂㊁唤起人类共通的经验与情感㊂艺术与艺术是相通的,不同的艺术语言可以表达相同的情感,给人以相似或相同的心理感受㊂诗歌翻译中,若能借绘画形式语言之 酒杯 ,浇诗歌艺术之 块垒 ,不仅能提升译诗情感表现性能,还能为译语读者感知原文提供更为直接㊁快捷的艺术路径㊂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可根据原诗所激发的视觉心理与艺术情感,在原语㊁绘画形式语言与译语之间不断切换,最终通过译诗行文表达诗情与画意㊂按照理解与表达的一般翻译过程,此类画译对应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析出绘画形式语言㊂译者理解原诗时,以 心灵之眼 读取诗歌中的语象①,借助联想与想象看到 诗中有画 ,解析出画面所蕴含的点㊁线㊁面㊁色㊁形㊁体等视觉形态要素㊂继而发挥译者主体能动性,融入自己的绘画㊁生活㊁情感经验,诉诸视觉形态要素创译出原诗的意蕴㊂质言之,析出绘画形式语言就是译者通过诗歌语象对原文 诗情画意 中的视觉形态要素进行 绘 (再现)与 画 (表现)的过程㊂第二,绘画形式语言转换为译语㊂如前所述,不同的艺术语言符号可以表达相同的情感,给人以 殊途同归 的相似心理感受㊂不过诗歌创作与欣赏时,语象带出的是想象的画面,借用美学家艾尔德曼关于事物 观感价值 和 情感价值 来说,它不具备绘画欣赏带来的 观感价值 ,更多的是 情感价值 ㊂而译者欣赏原诗,从语象中解析出视觉形态要素之后,还需根据诗情在译语中寻找与之对应的语言表达,方能将这一 情感价值 感观化㊁具象化㊂这对译诗意象选择㊁行文措辞等具有明显的启示作用㊂例如, 乱石穿空 中的 乱石 意象,若仅从概念语义上对应可译成 broken rocks ,而从视觉形态要素与文本情景出发,诗人王红公㊃601㊃① 语象 (verbal icon)本是语义学的术语, 新批评派 理论家维姆萨特首先将其移植到文学理论中,意指文学文本以语言为媒介描写出来的艺术形象: 一个与其所表示的物体相像的语言符号 在头脑中所形成的 清晰的图画 (赵宪章,2014:B01版)㊂㊀张保红㊀朱芳㊀画译:20世纪美国诗人汉诗英译新视角㊀译为 jagged peaks ,以乱石凹凸不平㊁尖耸林立的锯齿线造型来传达惊险㊁惊悚的意味,这既增强了画面的直感,又将原诗惊心动魄的意境展露无遗㊂第三,译诗行文蕴涵绘画形式意味㊂经过原语㊁绘画形式语言与译语之间的理解转化,译诗行文表达绘画形式意味,也就水到渠成了㊂而译者苦心经营,会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呢?且看下例: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㊂(杜甫‘对雪“)Ragged mist settlesIn the spreading dusk.Snow skurriesIn the coiling wind.(Rexroth,1956:31)原文以景言情,表现的是诗人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获押解回长安时的愁苦㊁悲痛之情㊂乱云,急雪,写的是自然气候的恶劣,表现的是当时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也表征着诗人汹涌难平的愁绪与苦痛㊂根据诗情与画意,译文采用了蕴涵视觉形态要素的语象㊂其中,Ragged(not straight or neat,but with rough uneven edges)蕴涵钝化的锯齿线,与mist组合翻译 乱云 ,给人以崎岖不平带来的扭曲㊁痛苦之感; spreading(to extend over a large or increasing area)蕴涵辐射线,有蔓延之感,与诗人绵延的愁绪相映照; coiling(to wind or twist into a series of rings)蕴涵螺旋形圆,与 wind 搭配,给人以急风旋转之感,强化了前句绵延的愁绪,在诗人内心上下翻滚㊁汹涌难平的情态㊂倘若单独从语义进行平行比照,译诗和原诗并非一一对应,但从诗歌整体艺术效果而言,译诗语言耐人品味,意象描述将视觉形态要素 锯齿线 辐射线 和 螺旋形圆 所激发的心理感受传递给了读者,从而强化了原诗外在自然的恶劣与内在情感的愁苦,实现与原诗意蕴情感的契合㊂从以上步骤分解和译文例析来看,渗透绘画形式语言的画译实践,以视觉心理感受和艺术情感为依据,通过诗㊁画两种艺术语言的转换融合,最终将视觉形态要素化为诗语,彰显原诗 画意 的同时,让诗情变得可观㊁可感㊁可共鸣㊂译诗不拘泥于和原诗字比句栉,而是 以神摄形 ,借助绘画形式语言实现与原诗 情感氛围 相投㊁主题意蕴相契㊂译诗语言变得含滋蓄味,富有 势能 ,有利于提升英诗语言的品质㊂这不仅达成了诗人译者,译诗为诗, 让译诗成为独立英诗 的翻译诉求,还推进了汉诗情景交融㊁诗画合一的理念融入现代主义英诗传统,实现中西文学艺术汇通发展㊂2.3运用绘画原理技法译诗绘画原理是绘画创作最基本的规律,从绘画实践中总结而来,又用于指导实践㊂ 绘画自身的原理,如色彩原理㊁构图原理㊁黑白原理等,首先成为艺术家研究和应用的对象㊂正是这些传统的绘画原理指导了绘画艺术的研究㊁理解㊁观赏和创造㊂ (沈铭存,1999:57)中西绘画历史悠久,流派纷呈,运用的绘画原理各有偏重,衍生的绘画技巧与方法,即绘画技法也各有所长㊂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通常选用自己熟知的绘画原理技法,为译文行文措辞,谋篇布局寻找理据,强化译诗语言表现力,也创新英诗技法㊂2.3.1借鉴西方印象画派光色原理技法印象派作为西方现代绘画的发端,运用自然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原理指导绘画㊂ 印象派画家认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姿态,这种姿态自然而真实,却又转眼即逝,这便是所谓的 印象 ,而画家们的任务就是将这种 印象 捕捉描摹在画布上,将瞬间变为永恒㊂ (角菊芬,2017:242)王红公在译诗中善于运用光的明暗强弱来创设不同的 瞬间印象 ,以烘托诗意氛围㊂例如:白蹄更声尽,阳台曙色分㊂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㊂(杜甫‘晓望“)㊃701㊃㊀外国语文2022年第6期㊀The city is silent,Sound drains away,Buildings vanish in the light of dawn,Cold sunlight comes on the highest peak,The thick dust of nightClings to the hills.㊀(Rexroth,1956:87)原文中 阳台曙色分 一句,译者没有转存原文语义,而是从现实情境出发,根据黎明日出房屋表体受光程度的多少或者受光部分的先后,将其译为 Buildings vanish in the light of dawn (房屋消失在拂晓的光照里),利用光照物体的明暗变化过程化静景为动景,给人以时光的流逝感㊁空间真切感与动态画面感,予人突出的身临其境的感受㊂同样, 高峰寒上日 在译文中的语义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文 高峰寒 转变成了 日光冷 (Cold sunlight)(张保红,2018:378-381)㊂译者此举是运用现实中光的冷暖重构原文之景,强化人的感官体验:人们不易感受山峰之寒但能感知阳光之冷,用寒光烘托早晨寒冷的意蕴氛围,凄冷之感胜过原诗㊂以 瞬间印象 感受创设译诗,在语言层面似乎与原诗相去甚远,但意蕴相符㊁意境全出㊂2.3.2借鉴中国山水画构图原理技法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 把构图叫作置陈布势㊁布局㊁布置㊁章法,总称 经营位置 (赵荣纪,2013:102),经过历代画家对 经营位置 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散点透视法㊂散点透视不同于西方绘画常用的固定一个视点的焦点透视, 是一种移动视点的观察法与表现法 (赵荣纪,2013:103), 在观察方式上, 散点透视 是以 步步移 面面观 等 七观法 为特征的动态游观法,这与西方焦点透视的静态纵深法是相对的;在画面表现上,在 以大观小 的统摄下,古典山水画家创造性地将自然的远近关系转换为画面的层次关系,将物象的结构关系转换为肌理的形式关系,将物理关系最终转换为审美关系,所形成的画面空间是画家在感悟客体世界的基础上再创的意象空间,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超越客体世界的限制 (王鹏,2019:22)㊂将绘画构图方式引入译诗,推动诗歌语言的时间性向空间性转化,增强了诗歌外形呈现的艺术含蕴,也带来了造句谋篇的跨艺术思路㊂例如: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㊂River-SnowLiu Tsung-yuan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Bynner et al.,1929:97)上引译诗的句法结构与我们较为熟知的汉诗英译句法结构颇为不同,译文全是 孤立的 词组或短语的罗列与堆砌㊂从语言视角来看,给人支离破碎,孤不成句的印象㊂然而,针对这样的译文,吕叔湘(1980:118)评论说译诗语言主用名词,完全不使用一个正式的动词,宾纳的译诗比原诗的 图画性质 更㊃801㊃。
发现与旅程——最近高银的诗及其坐标
性地 把握事 物 的高银 特 有 的写作 方 法 。在 围绕着 高
银的诗进行 论争 的过程 中常常可 以 目睹的现象 之一 , 主要是接 近于文 坛政 治 与权 力 的 问题 ,而不 是 他 的 诗所具有 的美学 特 质和 世 界观 的 问题 ,这 是 一 件非 常令人 遗憾的事情 。 @ 文学 的环境 正 在发 生 变化 的事实 诚 然重 要 ,但
理 解 这 一 点 ,也 是 非 常 有 用 的 观 点 。可 参 看 J .哈
绿》 ,他将会 与金 芝河 、申庚 林 一起 被历 史记 载 为 :
通过对现 实矛盾 的积 极 的 “ 识” 行 为 ,不 断地 进 认 行 文学 “ 实践” 的诗人 。 ① 第 二 ,年届 古稀 以后 ,他 的诗 在 克 服 国内矛 盾
当 代 韩 国 26 0 年秋季号 0
维普资讯
・
文化 研 究 ・
除紧张 的观 光游客记 录或客 观议 论罢 了” 的观点 , ①
高银 的诗却 始终 保 持着 一定 程 度 的 紧张性 。事 实上
高银 的初期 诗 中 出现 的绯 闻和 论理 的飞跃 ,常 常成 为研究 人员 的指 责对 象 。然而 随 着年 轮 的积 累 ,他 的诗 不断地上 升 到美 学上 的完 美 度 ,这 也 是令 人 注 目的地方 。 而 绝 不 应该 利 用 这 一点 贬低 善 于飞 跃 ②
如 果现在想要重 读 高银 ( ) 的话 ,我 认 为应 诗
该有 以下几个理 由。 第 一 ,他的诗 对深 化 和扩 大 理解 韩 国诗 的政 治
民众 主义世界 观转换 为 内心 省察 的契机 ,对韩 国国
内的矛盾和人类史 问题 表现 出很大 的关心 。 第三 ,考虑到 一些关 于 “ 未堂 ( 廷 柱 )过 了 徐
韩国文学史考试重点整理汉语版
三国统一新罗时期国文诗歌:口传歌谣——《井邑词》现存的百济唯一一首乡曲乡歌1. 四句体:《薯童谣》(薯童—百济武王)《风谣》2.八句体:《慕竹旨郎歌》(得乌谷)《处容歌》(处容郎)3.十句体:《祭亡妹歌》(月明师)《彗星歌》(容天师)《愿往生歌》(广德)《怨歌》(信忠)《赞耆婆郎歌》《安民歌》(忠谈师)《千手观音歌》(希明)《遇贼歌》(永才)《普贤十原歌》汉诗:《黄鸟歌》(高句丽琉璃王)《咏孤石》(宗法师)《返俗谣》(薛瑶)《愤怨诗》(王巨人)崔致远—初期:《秋夜雨中》《献高太尉》中期:《古意》《寓兴》后期:《蜀葵花》《熊津公山城》《题伽倻山读书堂》说话:《朱蒙神话》《温达与平江公主》《薯童和善花公主》《都弥说话》《嘉实-薛氏女说话》《延五郎与细乌女》《旁㐌說話》佛教说话:《调信之梦》《善率还生说话》《金现感虎》寓话:《花王戒》(薛聪)纪行文:《往五天竺国传》(慧超)传记小说(志怪小说):《竹筒美女》《手插石楠》《老翁化狗》《仙女红袋》(双女愤)高丽时期(一)国文诗歌(1)景几体歌(景几何如歌,别曲体)*《翰林别曲》(诸儒)——现存最早的景几体歌《关东别曲》《竹溪别曲》(安轴)《霜台别曲》(权近)(2)高丽歌谣(俗谣,丽谣,高丽长歌,高丽歌辞)《青山别曲》《嘎西里》《西京别曲》《满殿春》《双花店》《履霜曲》《悼二将歌》《动动》《思母曲》《郑瓜亭曲》《郑石歌》《处容歌》《留库毂》等(3)时调(又称短歌)* 源于新罗乡歌,和景几体歌,高丽歌谣(后成为朝鲜时代代表性民族格律诗)《何如歌》(李方远)《丹心歌》(郑梦周)《怀古诗》(吉再)(二)汉诗初期——《大同江》(郑知常)《结绮宫》(金富轼)《장생의칠석시에화답함》(李毂)《骊江迷怀》(李穑)中后期—(1)海左七贤派:이인로(李仁老) 임춘(林椿) 오세재(吳世才) 조통(趙通) 황보항(皇甫抗)함순(咸淳) 이담지(李湛之)①李仁老:《续行路难》(注:渴望扣开天门,借天河之水以洗刷污浊的世界)《行路难》《山居》②林椿《致友人》(2)李奎报1)《闻郡守数人以赃被罪》《손한장이다시화답한시의운을빌어》《중이파계하고형벌을받았다는소문을듣고》《고양이를꾸짖으며》2)对社会最下层(特别是农民)的悲惨生活和不平待遇表示深切的同情《동문밖에서모내기하는것으로보고》《新毂行》《代农夫吟》《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东明王篇》(《东国李相国集》第3篇):由282句构成,是韩国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民族英雄抒情诗)(3)李齐贤——《马上》《고향생각》《蜀道》《8月17日放舟向峨眉山》《登峨眉山》《诸葛孔明祠堂》《미주에서》《黄河》*词《太常引·暮行》(栖鸦去尽远山青。
韩国现代诗歌鉴赏
韩国现代诗歌鉴赏《过错》我以为我早已把爱情遗忘,将我的思念抛去远方。
像散尽的晨雾,那曾经的眷恋不再回望。
可是啊,当春天的第一缕微风拂过脸庞,像你温柔的手轻轻的摸样。
突然之间,思念如同决堤的江。
那被尘封的爱情啊,在心底最深处疯狂生长。
我本以为自己无比坚强,却原来在爱情里一直在伪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错,我的过错啊,是佯装忘却爱情的火。
二、衍生注释:1. “决堤的江”:这里运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用江水决堤来形容思念突然并且汹涌地爆发出来,强调思念的强烈程度。
2. “佯装”:就是假装的意思,表明自己在爱情面前不肯承认自己其实还深爱着。
三、赏析:主题:这首诗主要是关于爱情和自我认知,探讨了爱情在人心中的潜藏以及人们对待爱情那种欲盖弥彰的态度。
情感:诗人表达出一种在爱情面前复杂且矛盾的情感。
既有那种试图忘却爱情的故作潇洒,又有在不经意间被勾起思念后的汹涌澎湃。
有着对自己之前伪装忘却爱情的自嘲。
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的前半部分诗人描述自己想要遗忘爱情,将思念抛远,而后半部分则是思念像决堤江水般涌起,前后对比强烈,突出了爱情在心中难以磨灭的特点。
- 比喻手法。
比如把微风比作爱人温柔的手,非常形象地、细腻地描绘出触景生情的场景,使得无形的思念有了具体的引发点。
四、作者介绍:由于不知此诗作者的确切信息。
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个有过深刻爱情经历的人,无论是爱情上遭受挫折或者是经历了难以释怀的情感离别,所以才会在诗中对爱情有着既想逃避又难以忘却的纠结情感。
他善于捕捉细腻的情感,并且能够用质朴的文字表达出浓郁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场大学的诗歌朗诵会上。
有个同学走上台,很是惆怅地说:“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首描写爱情复杂心理的诗,叫《过错》。
大家有没有过那种想把一段感情忘掉,可是不经意间一个小动作,就像诗里春天微风拂脸像爱人的手一样,所有的思念就倾泻而出呢?就像诗人所说,我们都有自己的过错,可能在爱情里佯装忘却就是一种过错吧。
崔致远诗歌意蕴的当代隐喻学重构与新释
Vol. 37 No. 3Jul. 2020第37卷第3期2020年7月东疆学刊Dongjiang Journal□语言学研究崔致远诗歌意蕴的当代隐喻学重构与新释孙毅1,梁晓晶2[摘要]作为朝鲜古代汉文学鼻祖、朝鲜古代汉文文学奠基人,崔致远为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崔致远的作品不仅滋养了朝鲜文学,还对深入研究中国晚唐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 考价值。
在《孤云崔致远先生文集》基础上,借助当代隐喻学剖解其中的主要意象可以发现,隐 喻是诗歌赖以生存的根本,意象是诗歌传情达意的工具之一。
饱蘸诗人情感的意象符号在隐喻的作用下不断发酵,继而催生出源于且高于日常意象的非凡意境。
崔致远的诗歌最经典、最动人之 处在于其驾轻就熟地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规约隐喻意象的挖掘与重组并形成新奇意象,进而 诉诸具身体验来书写摄人心魄的诗篇。
[关键词]崔致远;隐喻;意象;具身性认知;当代隐喻学[中图分类号]13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 (2020) 03-108-07[收稿日期]2018-11-06[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隐喻的逻辑表征与认知计算》,项目编号:18ZDA290。
[作者简介]1•孙毅,男,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为认知隐喻学与翻译学;(广州510420) 2.梁晓晶,女,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隐喻学。
(西安710128)唐朝后期,战乱频仍,政局动荡,民不聊生, 此时的诗作多以怀古伤今为主题,感伤色彩浓重。
长年战乱、政治腐朽和经济衰退极大地抑制了这一时期文人的写作激情与动力,诗歌创作备受打击,文学作品的保存与传播更是困难重重。
国内 外对这一历史时期诗学的考察和挖掘十分欠缺, 成果寥寥。
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享有“东国儒宗”和“东国文学之祖”之美誉的朝鲜古代诗人崔致 远的后人编纂、传世的《孤云崔致远先生文集》, 由于诗歌类型的全面性和收录的完整性,不仅对研究中国诗歌在海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 值,还为探究晚唐的诗歌创作过程提供了重要的 参考和佐证。
从接受美学角度评析《春怨》的三个不同英译本
从接受美学角度评析《春怨》的三个不同英译本作者:李庆学姜慧丽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8期摘要:翻译难,译诗更难。
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争论颇多。
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作用,译者作为读者在翻译文本时,考虑到作品的生命力必须注重读者的期待视野。
关键词:诗歌;翻译;接受美学有关古诗英译的标准及评论,可谓是百家争鸣,各有说法。
许渊冲认为诗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字,英国诗人柯尔律治则说诗是“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美国诗人弗洛斯特认为诗是“saying one thing and meaning another”,这就是说原诗是最好的文字,译成对等的文字,却不一定是最好的诗句。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简要评析《春怨》的三个不同英译本。
一、接受美学与诗歌翻译“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这一理论是说,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以前一直被忽略的读者的角度概括了人类的审美经验,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依赖于读者对它的理解与阐释,读者的参与才使一个文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接受美学理论由于将文学研究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上移到了目标语接受者的审美接受和审美经验的研究上,从此使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二、《春怨》诗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释义: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啼声会惊破我好梦……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这首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
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接受与转化论韩国诗人郑芝溶对古典意象的处理
88第38卷第2期 2021年4月东疆学刊Dongjiang JournalVol. 38 No. 2Apr. 2021□文学研究接受与转化:论韩国诗人郑芝溶对古典意象的处理金明淑1,张雨晨2[摘要] 韩国诗人郑芝溶被誉为韩国现代诗歌之父,于1941年出版了其第二本诗集《白鹿潭》,学界以此为界称其之后的诗歌为后期诗。
《白鹿潭》收录有25篇诗歌与8篇散文诗,若说前期诗集着重凸显“大海”之意象,而后期诗则倾向于“山”之意象;诗歌形式上,散文诗的比例增多,汉字和古词的运用亦占据较大比重。
郑芝溶的自然诗本质上有别于韩国传统的自然诗,形式上虽保有儒家山水诗的特点,但是作为接受过新文化洗礼的诗人,郑芝溶的诗以对古典诗歌意象或接受、或扩延、或转化的方式不断适应现代诗内在的变革诉求,使古典意象在现代传承中成为创新的酵母。
[关键词] 郑芝溶;古典意象;接受;转化;韩国诗人[中图分类号] I312.6.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21)02-088-07 [收稿日期] 2020-11-23[基金项目]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文化”视域下的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学学科体系建构》,项目编号:19ZDA290。
[作者简介] 1.金明淑,女,朝鲜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韩文学比较;2.张雨晨,女,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韩文学比较。
(北京 100081)韩国现代诗的探索是在韩国新文化运动接受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要素的过程中进行的。
韩国现代诗人为脱离抑或继承韩国文学的内在性传统而做出的努力,恰好铺就了他们逐步开拓韩国诗歌现代化的道路,亦可视为对各种现代性原则的探索过程。
而活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韩国诗坛的郑芝溶①(1902—1950),正处于韩国现代诗歌发展的转折点,是最具评论价值的诗人之一,被学界推举为韩国现代诗歌之父。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1919年至1949年是韩国文学在中国传播和翻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学爱好者和翻译家的广泛关注,许多韩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并传播到中国各地。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阅读体验,也为中韩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国文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比如朴泰桓的《女溪》,朴铁石的《白米汤》,李化阳的《新月》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中国读者。
这些作品在中国出版后,很快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为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小说作品,一些韩国的诗人的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传播。
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如金东子,其《白日梦》等诗歌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传播。
这些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中国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还得益于一些文学期刊和文学社团的支持和推动。
一些文学期刊如《新时代文学》、《文学月刊》等陆续开始介绍和翻译韩国文学作品,并为韩国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一些文学社团如“创新文学社”等也积极组织翻译和介绍韩国文学作品的活动,为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中国读者带来了新鲜的文学体验,也促进了韩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对中韩文化交流的意义。
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学爱好者的文学阅读体验。
通过翻译和介绍,中国读者可以接触到一批优秀的韩国文学作品,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也使他们对韩国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体验,也为他们了解和接触韩国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国汉诗文献底本勘误举隅
第38卷第2期2021年4月东疆学刊Dongjiang JournalVol. 38 No. 2Apr. 2021 韩国汉诗文献底本勘误举隅马 琳1,赵 季2[摘要] 韩国古代文献多以汉文进行写作,在传抄、刻印、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字讹误。
就韩国汉诗文献底本文字讹误而言,可分为由作者引起的“作者型讹误”和刻钞过程中产生的“刻钞型讹误”两类。
“作者型讹误”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记忆讹误”和“书写讹误”。
“刻钞型讹误”多为“形似而讹”,形成原因有四:不明典故致误、不明字义致误、不明文义致误、不明声律致误。
利用韩国汉诗文献进行研究,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讹误进行校勘,勘误依据有四:依据典故、依据字义、依据声律、依据其他文献。
[关键词] 韩国汉诗;底本;讹误;校勘[中图分类号] G25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007(2021)02-109-06[收稿日期] 2020-12-27[基金项目]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朝三千年诗歌交流系年》,项目编号:14ZDB069。
[作者简介] 1.马琳,女,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至南北朝文学及域外汉诗;(天津 300 071) 2.赵季,男,延边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域外汉诗及诗话。
(延吉 133002)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大量以汉文写作、出版的文集(包括别集和总集)。
这些文集以木刻本、活字本和手抄本三种形式流传,成为我们今天进行域外汉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文献。
但是,这些文集底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讹误,会给我们的研究造成困难。
因此,寻找讹误、发现讹误、纠正讹误就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因为只有在正确文本之上建立起来的研究,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研究结果。
具体到韩国,仅别集就有10000多种。
韩国汉诗文献底本呈现以下特点:一、韩国文集底本讹误比例很小,整体质量尚可;二、木刻本比活字本讹误少;三、手抄本讹误最多。
高银最著名的诗
高银最著名的诗
高银的《喜马拉雅诗篇》是他最著名的诗,这部诗集于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诗歌语言平实,情感深沉,展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将自己视为一个孩子,不区分春夏秋冬,让诗歌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涵盖了生活、爱情、自然、历史等等。
尤其是《春天得以安葬》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完美融合,令人动容。
此外,他的经典禅诗集《什么》即将推出,也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
试论韩国当代诗人的咏杜诗
作者:商拓,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610031。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七年第二期 总第132期试论韩国当代诗人的咏杜诗商 拓〔摘 要〕 韩国当代诗人喜写中国古体诗,其中咏杜诗犹具特色。
本文以2012年韩国金洪永主编的《友声集》及2016年国伟主编的《友声集续集》所收韩国当代诗人十四首咏杜诗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
文章认为尊崇杜甫、景仰杜甫是韩国当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共同情感;歌唱杜甫,爱护杜甫,这是韩国当代诗人咏杜诗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学习杜诗、效法杜诗、进行诗歌创作是韩国当代诗人崇杜情结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 韩国 当代诗人 咏杜诗 古体诗歌 韩国友人酷好中国古体诗歌,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韩国学民文化社出版的《圣乡集》有洪载坤先生《跋》云:“自古以来,中国有无数诗人留下无数诗歌,尤其是南北朝和唐宋时期诗风灿烂,可称之为诗道黄金期。
”①正因为如此,许多韩国当代诗人学习中国古代诗人,写作中国古体诗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歌咏杜甫尤具特色,值得我们关注。
这里仅以2012年韩国金洪永先生主编的《友声集》及2016年国伟主编的《友声集续集》所收韩国当代诗人歌咏杜甫的诗歌为例,对此作一简单探讨。
《友声集》及《友声集续集》共收入韩国当代诗人咏杜诗十四首,它们是李佑成《访杜子美草堂》、李甲圭《访成都少陵草堂》、金洪永《讬王教授红霞送〈杜诗谚解〉于杜甫草堂》、赵冕熙《访成都有感韵》《过杜甫草堂》、权奇甲《岳阳楼次杜甫韵》《杜甫故里五首》、李忠九《赞杜少陵祠墓重修三首》。
首先,尊崇杜甫,景仰杜甫,这是韩国当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共同情感。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杜甫,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尊崇敬仰,韩国当代诗人也不例外。
当他们来到中国的时候,往往都要到杜甫故里或流寓之地去瞻仰祭拜杜甫,请看李佑成先生《访杜子美草堂》②一诗:浣花溪上我心澄,病脚犹堪庭庑昇。
花迳柴门修竹里,依稀如见咏诗楼。
诗人从异国他乡远道来至杜甫当年曾经流寓住居过的浣花溪畔,更觉空气清新,心明澄沏,哪怕是腿脚有毛病,行动不方便,但仍要登上庭庑,去瞻拜诗人杜甫,其仰慕之情、尊爱之意,溢于笔端,颇为动人。
《诗大序》、《诗谱序》与《韩诗外传》序跋之比较研究
《诗大序》、《诗谱序》与《韩诗外传》序跋之比较研究田鹏【摘要】Shi Da Xu is the earliest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The Book of Songs,which has profound effect o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and the creation and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Shi Pu Xu" is one of the prefaces of different versions about The Book of Songs,which ha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Shi Da Xu in the aspect of academic inheritance,and is also called the synoptic summary of "Mao Shi Zheng Jian". "Han Shi Wai Zhuan" is the only remaining works of "San Jia Shi",with many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the large creation time span from the Yuan Dynasty to the Republic,the various styles of creation,and the diversity of content perspective. The views of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Shi Da Xu ﹠ Shi Pu Xu and Han Shi Wai Zhuan have both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m can help pio-neering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Maoˊs poetry,and reorganiz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Book of Songs.%《诗大序》是《诗经》著述序跋中年代最早的,对诗经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与审美影响深远。
高银诗选
高银诗选高银诗选(韩)高银作金丹实译《光明日报》(2012年08月17日15 版)高银诗集《空虚》高银(1933—)韩国诗人和作家,生于全罗北道群山。
本名高银泰,法名一超。
十九岁出家修禅,1960年出版处女诗集《彼岸感性》。
1962年还俗投入创作。
著有诗集《那风》、叙事诗《白头山》(7卷)、系列人物诗《万人谱》(30卷)、《高银全集》(38卷)等共一百五十多部作品。
曾获万海文学奖、韩国文学奖、中央文艺奖、加拿大格里芬奖等国内外十五个文学奖项。
作品已被译介到英、美、法、瑞、日等二十五个国家。
艾伦·金斯堡称高银是“韩国的带有鬼气的诗歌菩萨”。
近年高银屡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在韩国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曾两度率作家代表团访华,但其人其作在中国还鲜为人知。
树的正面你看人的背影如果神存在那就是神在世上的模样吗?一棵树也有前后未必是因为光线未必是因有南北与一棵树正面相逢用背影告别心中涌起无限思念即使说不出一句话树,也会因为一句爱在风中摇曳怀着更澎湃的激情在来年叶子会绿得更加耀眼她将倾尽世上所有的夏天酿红一树绝世无双的叶子人与人无论怎样断绝谁也不能阻止红叶在那里燃烧喜马拉雅之后那不是悲伤两眼丝丝拉拉灼痛的日子恨不得挖掉自己的眼珠换上另外一副当我从喜马拉雅归来孩子问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和什么?我真想化作孩子高亢的嗓门那是那是心的喧哗是枪口在流泪那毋宁是减法而非加法除法而非乘法那是侧耳聆听的姿势那是一碗米饭那是地下的根无需牵挂地上的叶那是什么人吹响的幼小的笛声那是形形色色的生命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不屈从那是往日耕牛犁地的风景如何是好牛的千年桎梏那是父亲死在儿子前头的天经地义那是你我的母语那是一个人的血液温暖另一个人的血那是将婴儿的啼哭当做宇宙的母亲那是多岛之海那是人对人是人人对自然是自然那是我自己终将化归无哦,那是和平在加勒比海我曾是对秃山包似的那些国家的伤痛无所知的吝啬鬼只顾高声宣泄我的国家的种种痛苦韩国通史韩国史释义终于合上这类书的封皮,走出来在南美哥伦比亚卡塔赫纳赤道附近独自远离嚣尘,我羞愧难当世界日益像沙漠而这里是不管谁死了便立即腐烂的地方多年与我相伴的水平线是虚幻面对所有台风所有台风之前的微风面对拥有一切的一望无际的波涛我打点起行囊(摘自《世界文学》2012年第4期)。
韩国文人许筠研究汉文成果综述_王国彪
韩国文人许筠研究汉文成果综述王国彪内容提要许筠研究是近年来韩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总体上看,研究队伍中名家济济,以汉文形式发表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学术界对许筠的小说、诗论、思想的研究卓有成效,但是对诗文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全面、系统、客观评价许筠在韩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的专著还没有出现。
关键词许筠综述汉文许筠(1569~1618),字端甫,号蛟山、鹤山、惺所、惺惺居士、白月居士,韩国宣祖、光海君时期著名的文学家,17世纪韩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见解高妙,著述甚丰,思想、诗歌、文论都不同程度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潮的影响,其创作也以汉文为主。
许筠研究是国内外近年来韩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成果以汉文、韩文居多,本文专言汉文成果。
1985年至今,以汉文形式发表的许筠研究成果较多,出现了周有光、漆瑗、蔡美花、左江、孙德彪等成果卓著的研究者。
据初步统计,许筠研究的汉文成果主要有论文20篇,其中学位论文2篇、期刊论文18篇。
另外,在一些文学史及诗话、小说研究著述及论文中也有部分章节(段落)言及许筠的创作及思想。
笔者将从小说、诗论、诗文、生平思想四个方面对许筠研究的汉文成果做一综述,并略作研究展望,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
一许筠小说的研究许筠的小说创作成果包括5洪吉童传6和五篇汉文/人物传0(纪传体小说)。
(一)5洪吉童传6作为韩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5洪吉童传6可称为韩国小说文学发展的新起点,对后世韩国小说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有光的5许筠和他的小说3洪吉童传46 (5外国文学研究61985年第2期)是国内研究许筠创作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具有开创意义。
他认为5洪吉童传6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有着积极的思想意义,是一部反映重大现实问题(主要反对嫡庶差别)的社会小说,其创作与许筠的生平和思想有密切关联。
对5洪吉童传6主题的认识,韦旭升、金宽雄、刘卫英的观点可以互相参看:韦旭升认为它是一部/具有社会改革倾向的小说0,¹/篇幅不长而又充满神怪故事0;º金宽雄认为它是/韩国古小说史上第¹º韦旭升:5朝鲜文学史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277页。
归化理论视角下汉朝诗歌翻译赏析——以尹东柱《数星星的夜》全勇先译本为例
归化理论视角下汉朝诗歌翻译赏析——以尹东柱《数星星的
夜》全勇先译本为例
鄢倩;南明玉
【期刊名称】《韩国语教学与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主张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在诗歌翻译中,讲究“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其中以内容美为主的意美原则是“三美原则”的主要内容。
归化理论主张译文清晰易懂,让读者能够无限接近原文所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容易接收和理解原文信息,达到诗歌翻译的“意美”。
本文以尹东柱《数星星的夜》全勇先先生的译本为例,从诗歌题目、词汇、句子三方面来赏析归化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总页数】7页(P151-157)
【作者】鄢倩;南明玉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的《雪国》译本赏析——以高慧勤译本为例
2.文化传播视角下《浮生六记》的归化与异化翻译——以林语堂译本为例
3.归化与异化视角下的科幻虚构词翻译——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译本为例
4.诗歌翻译审
美再现——翻译美学视角下爱伦·坡《乌鸦》曹明伦译本赏析5.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以《行行重行行》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海应校勘朝鲜北汉本
成海应校勘朝鲜北汉本«诗集传»论析付星星【摘要】朱熹«诗集传»在古代朝鲜半岛广为流传,影响甚大,翻刻之作众多,翻刻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文字讹误。
其中,朝鲜时代刊刻的北汉本«诗集传»影响最大,流播最广,文字讹误也较多。
成海应广集众本,精审校勘,整理出校勘记122条,其中81条是对北汉本讹误的校勘,41条是对北汉本所依据之底本讹误的校勘。
成海应纠正了北汉本«诗集传»的诸多讹误,为朝鲜学者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诗集传»版本。
成海应自觉运用文献校勘的研究方法,显示出朝鲜半岛«诗经»学研究路径的转变,以朱熹«诗集传»为中心的性理学研究转向清代朴学研究,这一转变在朝鲜半岛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5页(P176-180)【关键词】成海应;北汉本«诗集传»;校勘;朝鲜半岛«诗经»学【作者】付星星【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成海应(1760—1839)字龙汝,号研经斋,祖籍昌宁,是古代朝鲜半岛著名的儒者。
成海应幼年时期在父亲成大中的教导下学习儒家典籍,29岁出任奎章阁检书官,之后历任通礼院引义、金井察访、阴城县监。
成海应一生仕宦平凡,任职的均是六品以下低品职位,他将大量的精力投注到儒家典籍的研究上。
纯祖十五年(1815),56岁的成海应回归故里,潜心著述,著作结集为《研经斋集》,内容涵括经、史、子、集四部,显示出渊博的知识。
成海应之《诗经》学著作载于《研经斋集》之《本集》《外集》和《别集》。
韩国学者对成海应《诗经》学的研究,主要有杨沅锡先生《研经斋成海应的诗经学研究》[1]、金秀炅女士《成海应〈诗>学》[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接受美学视阈下韩国现代诗歌的汉译研究——以高银诗选集《春天 得以安葬》为例文佰平 刘梦婷大连外国语大学摘要: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对当代翻译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稿将以金丹实译著的韩国诗人高银诗选集《春天得以安葬》为例,将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具体案例试分析探讨韩国现代诗歌汉译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本研究旨在丰富韩国诗歌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接受美学;韩国现代诗歌;汉译;《春天得以安葬》;读者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
其后,基于冷战体制下中韩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两国交流中断。
随着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韩国诗集才得以在中国出版。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的快速发展,在中国译介的韩国文学作品数量急速增加,其中韩国诗歌的译介数量也明显增多。
不少韩国诗选在《世界文学》、《译林》等外国文学期刊刊登发表上陆续。
二十余年间,虽取得些许成果,但也受到了社会经济及文化体制的限制,当前国内对于韩国现代诗歌汉译方面的研究接近空白。
基于此现状,本稿将以高银诗选集《春天得以安葬》为例,引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指导,探讨韩国现代诗歌汉译原则与策略等。
一、韩国诗人高银及诗选集《春天 得以埋葬》(一)韩国“国民诗人”——高银韩国诗人高银,本名高银泰,生于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他从小在私塾习识汉字,深谙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韩国李白”。
1952年出家修禅,法号一超。
1958年在《现代文学》发表《泉隐寺韵》、《雪路》等作品,登上文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投身民主运动写作政治诗歌先后四次入狱;90年代以来,云游天下,足迹遍布全世界。
作为韩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平凡的存在,他也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
(二)诗选集《春天 得以埋葬》《春天得以埋葬》是高银第一本中文诗歌自选集。
由诗人亲自从1960年至今的浩瀚作品中精选百余首诗作,包含不同阶段的优秀作品,是对高银创作风格和创作历程的完整呈现。
作品既有对朝鲜战争造成的心灵废墟的哀歌,也有笔墨疏朗清淡,充满东方禅韵的絮语。
高银的诗歌能译介到中国,除了著名诗人、翻译家薛舟外,还有一人功不可没——金丹实。
金丹实在译介高银诗作前一直从事日文编辑与翻译工作。
由于她出身朝鲜族,所以精通韩语。
而其父又是朝鲜族诗人,从小就给了她得天独厚的文学熏陶。
自2011年起,诗歌翻译家金丹实将高银的诗作系统地译介至中国。
2016年1月,由金丹实翻译的高银自选诗集《春天得以安葬》由新星出版社出版,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韩诗翻译(一)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些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1]。
1.读者中心理论接受美学基本思想和理论框架始建于姚斯在1967年发表的康斯坦茨大学教授的任职演说《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中。
他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一个与读者无涉的自足客体,而是像一部乐谱一样,要求演奏者将其具体化为活生生流动着的音乐”(胡经之王岳川,1994:334)。
即读者与文学作品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个体,一部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接受才算文学创作的终点。
另一位接受美学学者伊瑟尔也指出:“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接受美学理论确立了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2.“期待视野”理论“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
也就是说,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的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作品。
姚斯指出:“读者对作品意义的填充是能动的、决定性的。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够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
”(胡经之王岳川,1994:345)因此,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难免会受自身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期待视野。
3.“唤起结构”理论“召唤结构”最早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
具体地说:“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在此伊瑟尔改造了英伽登的作品存在理论和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在新的综合基础上形成了这一术语。
……并强调空白本身就是文本召唤读者的作者简介:文佰平(1992.2-),男,汉族,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日本文学研究;刘梦婷(1994.10-),女,汉族,大连外国语大学韩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韩国文化、文学翻译研究。
6768结构机制”[2]。
事实上,所有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都具有暧昧性或是不确定性,所以读者在阅读时应根据自身情感或经历去创造性地去填充“空白”,以此来实现作品的价值。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韩诗翻译近年来,除有人从关联翻译观探究了韩诗汉译策略以外,国内对于韩国诗歌汉译研究的相关课题可谓少之又少。
此外,国内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中英”或“中日”诗歌译介研究的课题相对较多,而在接受美学理论的关照下进行韩诗汉译研究的课题则几乎没有。
据笔者所知,迄今为止也几乎没有专门探讨韩诗汉译的专著问世。
因此,本研究试图打破“接受美学理论”在韩式汉译研究中未被运用的僵局,初步探讨这一理论在韩诗汉译中的适用性及理论指导价值。
(三)接受美学视阈下《春天 得以埋葬》的汉译正如前文所述,高银的诗歌具有不同的时代色彩。
鉴于篇幅有限,下文将选取《春天 得以安葬》诗选集中的几首诗歌,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原文对其译文进行分析。
《某个房间》(<어느 방>)原出自诗集《晨路》。
诗人创作于1978年,主要描写了南北分裂以后,带给人们的创伤。
불 끄고关灯옷 벗고宽衣解带우리 부부 알몸으로 붙어 일어나我们夫妻俩起身而立살이란 살 다 내리도록 껴안은紧紧相拥 直到每一寸皮肉熔化뼈 두자루!只剩两具骨架!분단 휴전선의 밤 밝힌照亮三八停战线뼈 두자루两具骸骨“분단 휴전선”原意为“分断 休战线”。
“分断”是韩国本土人对6•25战争分界线的表达方式,译者将其译成“三八停战线”,更加符合中国读者对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军事分界线的认知。
此外,“뼈”有骨头之意,但译者将其译成“骸骨”,更加形象地传达出战后南北分裂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杀生》(<살생>)原出自诗集《去文义村》,创作于1974年。
以寂静的文义村为背景,讲述了面对生死一瞬间对于生命真谛的觉醒:어버이도 자식도 베허라当老子的做儿子的 都砍吧이것도 저것도 저것 아닌 것도这一切那一切 一切之外的一切또 어떤 것도 都砍吧어둠 속의 칼날로 베허 버려라舞起黑暗中的刀 砍吧다음날 아침当清晨来临천지는 죽은 것으로 쌓여서天地间堆满累累的死亡우리 할 일은 그것들을 하루 내내 묻는 일거기에 새 세상을 세우는 일从早到晚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埋掉一切这首诗看似充满暴力,实则包含着求生的信念。
首句“어버이”原意是“父亲”,但译者采用“适度归化”的策略将其译成了“老子”,不仅增加诗语趣味性,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审美。
“칼날로 베허 버려라”一句若直译则为“用刀砍”,译者将其意译成“舞起刀砍”,为冰冷的诗语添加了少许的柔和感。
后一句 “다음날 아침”若直译则为“第二天早晨”,译者将其意译成了“当清晨来临”,更能给人一种“生”的希望。
诗人高银从小在私塾习识汉字,深谙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他的很多诗篇中充满了中国元素。
像《古代的下弦月》、《某天的孔子》可谓是典型代表。
《古代的下弦月》(<옛날의 그믐달>)原是诗集《明日之歌》(1992年)中的一首,利用月相的变化过程表达了对统治者治国的警示:짐이 야윌 때当朕消瘦下来세상은 살쪘다天下变得丰腴짐이 때当朕变得丰腴세상은 야위였다天下消瘦下来언제나时不时그믐달을 바라보았다仰望下弦月“짐”在韩语词典里,属多义词。
而译者选用“朕”这一表达,可谓是“点睛之笔”。
“朕”是中国古代的帝王的自称。
同时,又与“天下”相呼应。
“살쪘다”原意为“长胖”,译者则译作一个状态形容词——“丰腴”。
中国诗歌强调韵律美,这样前后呼应的句式,更能“译诗像诗”。
此外,接受美学中有个概念是“唤起结构”,即要给读者留以想像的空间。
因为“适当的留白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3]最后一句,译者采用直译的方式,没有对“仰望下弦月”这一行为进行解释说明,而是“留白”。
《某天的孔子》(어느 날의 공자)也同样出自《明日之歌》。
其中包含对于孔子功德的赞扬,以及对孔子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之情:공자 왈子曰일찍이 계집을 좋아하는 것처럼吾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也공부 좋아하는 놈 본 적 없다 했을 때读到这句话时外国文学나는 계집하든가抛开好色……일찍 세상 떠나离开人世스승을 슬프게 했던 제자보다而令师父悲痛不已的某个弟子그 세상我脑中浮现的是那个时代그 뒤숭숭히 어지러운 세상那风雨飘摇的乱世……그 다음은 공자가再往后孔子참새만도 못해不如一只白鹳“译者作为‘第一读者’……正确选择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无法体现出原文意韵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度的增译、改译或注释”(刘利国董泓每,2015:119)。
此首诗,译者翻译时做了一些增译和改译。
首句直接译成《论语》中孔子的原话,更加简明地表达出原诗的表达意图。
“일찍이 계집을 좋아하는 것처럼 공부 좋아하는 놈 본 적 없다 했을 때”前两句意为“吾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但兴许为了句式的整齐,译者又在其后增译了一句“读到这句时”。
后面“스승을 슬프게했던 제자보다 그 세상”直译为“比起令师父悲痛不已的某个弟子这世界”,完全不成一句话。
而译者将其中“그 세상”增译成“我脑中浮现的是那个时代”,使语句更加通顺。
最后的一句“참새”直译为“麻雀”,译者将其译成“白鹳”,并在诗选集中作了注释,“白鹳”在韩国于70年代已灭绝,在此将“白鹳”比喻成孔子,更加体现了诗人对孔子长辞于世的惋惜之情。
三、韩语现代诗歌的翻译原则与策略(一) 以“读者”为中心由于中韩两国从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语言表达也大不相同。
其中包括语序、遣词造句等。
翻译时,务必在忠实于原语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到译入语一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注意语言结构及语序的调整。
同时,基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习惯上也不尽相同。
因此,面对中国读者,要使译文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切忌逐字对译。
(二)译诗像诗无论是原诗,还是译诗,都应具有最基本美感!若只是平实地传达出原诗的原意,则不能称之为“译诗”。